土壤实验-样品.水分.有机质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和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本身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得多,因此必须重视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另外,要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一、实验目的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方法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和制备。通过实验,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

小铁铲、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尺子、锤子、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研钵、盛土盘等。

三、实验步骤

(一)样品采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研究土壤肥土:

(1)采取混合样品:采样时须按一定的采样路线进行。采样点的分布应做到“均匀”和“随机”;布点的形式以蛇形最好,在地块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情况下,可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采样路线,如图示1-1。采样点要避免地埂边、路旁、沟边、挖方、填方及堆肥等特殊地方;采样点的数目一般应根据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差异情况,酌情采集5~20个点。

(2). 采样方法 采样点确定

图1-1土壤采样布点路线

1. 对角线布点法 2. 棋盘式布点法 3. 蛇形布点法

后,刮去2~3mm 的表土,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 左右。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采集的土样集中在盛土盘中,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除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要数量为止,一般每个混合土样的质量约1kg 左右。

(3). 采样时间 如果土壤测定是为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应随时采样;是为了摸清土壤养分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即按作物生育期定期采样;为了制定施肥计划而进行土壤测定时,在作物收获前后或施基肥前进行采样;若要了解施肥效果,则在作物生长期间,施肥前后进行采样。

(4). 装袋与填写标签 所采土样装入布袋中,填写标签两份,一份贴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内,标签应写明采样地点、深度、样品编号、日期、采样人、土样名称等。同时将此内容登记在专门的记载本上备查。

2.研究土壤形成发育:在野外先确定区域地形及具体剖面位置,在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在样品袋内写明野外条件:如地形、位置、利用情况、研究目的等。

采样时应分层取样,不得混合,各层采样深度与每个层段深度不一致,采样只选择其中最典型的部分,一般取0-10厘米,不取过渡层,过渡层只作野外研究,不作化学分析。

采样由下到上,这样可避免采取上层土样时,土块落下干扰下层。每个样品(每层) 需采一公斤。特别注意采样深度记载按实际采样深度记,如:土壤剖面的耕作层是0—30厘米,采样部位实际上是5—15厘米,记载以后者为准。

研究土壤发育剖面样品,不能在同一类型土壤与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土壤上采取土样进行混合,只能每个剖面样品独立单独采取,独立分析,以免使土壤的差异在混合的过程中遇到掩盖。

3.研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即作物营养诊断。每采一个植株样品,同时取该植株的根际土壤。为更好地反应土壤与作物的关系,应在采样后马上分析,不宜久置,大面积采样,应当由多点样品(约l 公斤) 混合,用四分法取得均匀样品约100g 左右,小区取样,最后取50g 左右。

4.研究土壤障碍因素的取样:大面积毒质危害应多点采样混合,应取根附近的土壤;局部毒质危害,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按好、中、差分别进行土壤与植株样品同时采取。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

1. 风干剔杂 除速效养分、还原物质的测定需用新鲜样品外,其余均采用风干土样,以抑制微生物活动和化学变化,便于长期保存。

风干土样的处理方法:将新鲜土样铺平放在木板上或光滑的厚纸上,厚约2~3cm,放置在阴凉、通气、清洁的室内风干。严禁暴晒或受到酸、碱气体等物质的污染,应随时翻动,捏碎大土块,剔除根茎叶、虫体、新生物、侵入体等,经过5~7d后可达风干要求。

2. 磨细过筛 将风干后的土样平铺在木板上,用木棒碾碎,边磨边筛,直到全部通过1mm (18目)为止。石砾和石块切勿弄碎,必须筛去,少量可弃去,多量时,应称其质量,计算其百分含量。过筛后土样经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供pH 、速效养分等测定,另一份继续仔细挑弃残存的植物根等有机体,然后磨细至全部通过0.25nm (60目)筛孔,又按四分法取出50g 左右供有机质、全氮测定之用。

3. 装瓶贮存 过筛后的两份土样分别混合后,分别装入具有磨口塞的广口瓶中,内外各附标签一张,标签上写明土壤样品编号、采集地点、土壤名称、深度、筛孔号、采集人及日期等。在保存期间应避免日光、高温、潮湿及酸碱气体的影响和污染,有效期一年。

四、数据处理

根据土样处理结果,计算土壤石砾百分率。

石砾重量

石砾含量(%)= ——————— ×100%

土壤总重量

土壤水分的测定(吸湿水)

吸湿水是风干土样水分的含量,是各项分析结果计算的基础。

一、实验目的

本试验要求掌握烘干法和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水分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105℃的温度下吸湿水蒸发,而结构水不会破坏,土壤有机质也不被分解。因此,将土壤样品置于105±2℃下烘至恒重,根据其烘干前后质量之差,就可以计算出土壤水分含量的百分数。

三、仪器与试剂

分析天平(感量0.001g )、烘箱、干燥器、铝盒。

四、实验步骤

(1)取有盖的铝盒,洗净,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W 1),并注意贴好标签,以防弄错。

(2)用角匙取过1mm 筛孔的风干土样4~5g (精确至0.001g ),铺在铝盒中(或称样皿中)进行称重(W 2)

(3)将铝盒盖打开,放入恒温箱中,在105±2℃的温度下烘8h 左右。

(4)盖上铝盒盖子,放入干燥器中20~30min ,使其冷却至室温,取出称重。

(5)打开铝盒盖子,放入恒温箱中,在105±2℃的温度下再烘2h ,冷却,称重至恒重(W 3)。

五. 数据处理

以烘干土为基数计算土壤水分得百分含量(W%)

土壤水分含量=W 3-W 1风干土重-烘干土重⨯100%=⨯100% 烘干土重W 2-W 1

烘干土重W 3-W 1= 风干土重W 2-W 1水分系数(x )=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又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土壤的肥沃程度。因为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状。

测定原理

在加热的条件下,用过量的重铬酸钾—硫酸(K2Cr 2O 7-H 2SO 4) 溶液,来氧化土壤有机质中的碳,Cr 2O -27等被还原成Cr +3,剩余的重铬酸钾(K2Cr 2O 7) 用硫酸亚铁(FeSO4) 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出有机碳量,再乘以常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量。其反应式为:

重铬酸钾—硫酸溶液与有机质作用:

2K 2Cr 2O 7+3C+8H2SO 4=2K2SO 4+2Cr2(SO4) 3+3CO2↑+8H2O

硫酸亚铁滴定剩余重铬酸钾的反应:

K 2Cr 2O 7+6FeSO4+7H 2SO 4=K2SO 4+Cr 2(SO4) 3+3Fe2(SO4) 3+7H2O

测定步骤:

1. 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通过60目筛子(<0.25mm) 的土壤样品0.1—0.5g(精确到0.0001g) ,用长条腊光纸把称取的样品全部倒入干的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缓缓准确加入0.136mol/L重铬酸钾—硫酸(K2Cr 2O 7-H 2SO 4) 溶液10ml ,(在加入约3ml 时,摇动试管,以使土壤分散) ,然后在试管口加一小漏斗。

2. 预先将液体石蜡油或植物油浴锅加热至185—190℃,将试管放入铁丝笼中,然后将铁丝笼放入油浴锅中加热,放入后温度应控制在170—180℃,待试管中液体沸腾发生气泡时开始计时,煮沸5分钟,取出试管,稍冷,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3. 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小心仔细地全部洗入250ml 的三角瓶中,使瓶内总体积在60—70ml, 保持其中硫酸浓度为1—1.5mol/l,此时溶液的颜色应为橙黄色或淡黄色。然后加邻啡罗啉指示剂3—4滴,用0.2mol/l的标准硫酸亚铁(FeSO4)

溶液滴定,溶液由黄色经过绿色、

4. 在测定样品的同时必须做两个空白试验,取其平均值。可用石英砂代替样品,其他过程同上。

结果计算

在本反应中,有机质氧化率平均为90%,所以氧化校正常数为100/90,即为1.1。有机质中碳的含量为58%,故58g 碳约等于100g 有机质,1g 碳约等于1.724g 有机质。由前面的两个反应式可知:1mol 的K 2Cr 2O 7可氧化3/2mol 的C ,滴定1molK 2Cr 2O 7,可消耗6mol FeSO4,则消耗1molFeSO 4即氧化了3/2×1/6C=1/4 C=3

计算公式为:

有机质g/kg=[ ((V0-V)N ×0.003×1.724×1.1) /样品重×1000

式中:V 0—滴定空白液时所用去的硫酸亚铁毫升数。

V —滴定样品液时所用去的硫酸亚铁毫升数。

N —标准硫酸亚铁的浓度。mol/L

0.003——1/4mmol碳的克数;

注意事项

1. 根据样品 有机质含量决定称样量。有机质含量在大于50g/kg的土样称0.1g ,20—40g/kg的称0.3g ,少于20g/kg的可称0.5g 以上。

2. 消化煮沸时,必须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

3. 最好用液体石蜡或磷酸浴代替植物油,以保证结果准确。磷酸浴需用玻璃容器。

4. 对含有氯化物的样品,可加少量硫酸银除去其影响。对于石灰性土样,须慢慢加入浓硫酸,以防由于碳酸钙的分解而引起剧烈发泡。对水稻土和长期渍水的土壤,必须预先磨细,在通风干燥处摊成薄层,风干10天左右。

5. 一般滴定时消耗硫酸亚铁量不小于空白用量的1/3,否则,氧化不完全,应弃去重做。消煮后溶液以绿色为主,说明重铬酸钾用量不足,应减少样品量重做。

仪器、试剂

1. 主要仪器

分析天平(0.0001g)、硬质试管、长条腊光纸、油浴锅 、铁丝笼(消煮时插试管用) 、温度计(0—360℃ ) 、滴定管(25ml)、吸管(10ml)、三角瓶(250ml)、小漏斗、量筒(100ml)、角匙、滴定台、吸水纸、滴瓶(50ml)、试管夹、吸耳球、试剂瓶(500ml)。

2. 试剂

(1)0.136mol/LK2Cr 2O 7-H 2SO 4的标准溶液。准确称取分析纯重铬酸钾(K2Cr 2O 7)40g 溶于500ml 蒸馏水中,冷却后稀释至1L ,然后缓慢加入比重为1.84的浓硫酸(H2SO 4)1000ml ,并不断搅拌,每加入200ml 时,应放置10—20分钟使溶液冷却后,再加入第二份浓硫酸(H2SO 4) 。加酸完毕,待冷后存于试剂瓶中备用。

(2)0.2mol/LFeSO4标准溶液。准确称取分析纯硫酸亚铁(FeSO4·7H 2O)56g 或硫酸亚铁铵[Fe(NH4) 2(SO4) 2·6H 2O ]80g ,溶解于蒸馏水中,加3mol/L的硫酸(H2SO 4)60ml ,然后加水稀释至1L ,此溶液的标准浓度,可以用0.0167mol/L重铬酸钾(K2Cr 2O 7) 标准溶液标定。

(3)邻啡罗啉指示剂。称取分析纯邻啡罗啉1.485g ,化学纯硫酸亚铁(FeSO4·7H 2O)0.695g ,溶于100ml 蒸馏水中,贮于棕色滴瓶中(此指示剂以临用时配制为好) 。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水合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

(1)过100目筛0.5—1g(M),放置50ml 烧杯中,加3ml 水分散。

(2)加10ml 重铬酸钾,10ml 浓硫酸,并不断摇动。

(3)停放20分钟,加水10ml ,摇匀后静置24小时(过夜)。

(4)吸取上清液15ml 到50ml 容量瓶中(或3ml 到10ml 容器),加水至刻度。

(5)吸取至比色皿,590nm 比色。试剂空白调零,在标准曲线上查mg 数(M 1)。

标准曲线制备:

分别取有机C 标准液(5g/L)0、0.5、1、1.5、2、2.5、3ml 至50ml 烧杯中,其有机C 分别为0、2.5、5、7.5、10、12.5、15mg 。补加水至3ml 。后按土样测定操作进行。 (标准液制备:葡萄糖分析纯1.375g 定容100ml 纯净水中。

公式:OM=(M1*1.724*1.32/M*103)*100%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和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本身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得多,因此必须重视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另外,要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一、实验目的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方法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和制备。通过实验,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

小铁铲、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尺子、锤子、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研钵、盛土盘等。

三、实验步骤

(一)样品采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研究土壤肥土:

(1)采取混合样品:采样时须按一定的采样路线进行。采样点的分布应做到“均匀”和“随机”;布点的形式以蛇形最好,在地块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情况下,可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采样路线,如图示1-1。采样点要避免地埂边、路旁、沟边、挖方、填方及堆肥等特殊地方;采样点的数目一般应根据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差异情况,酌情采集5~20个点。

(2). 采样方法 采样点确定

图1-1土壤采样布点路线

1. 对角线布点法 2. 棋盘式布点法 3. 蛇形布点法

后,刮去2~3mm 的表土,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 左右。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采集的土样集中在盛土盘中,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除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要数量为止,一般每个混合土样的质量约1kg 左右。

(3). 采样时间 如果土壤测定是为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应随时采样;是为了摸清土壤养分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即按作物生育期定期采样;为了制定施肥计划而进行土壤测定时,在作物收获前后或施基肥前进行采样;若要了解施肥效果,则在作物生长期间,施肥前后进行采样。

(4). 装袋与填写标签 所采土样装入布袋中,填写标签两份,一份贴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内,标签应写明采样地点、深度、样品编号、日期、采样人、土样名称等。同时将此内容登记在专门的记载本上备查。

2.研究土壤形成发育:在野外先确定区域地形及具体剖面位置,在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在样品袋内写明野外条件:如地形、位置、利用情况、研究目的等。

采样时应分层取样,不得混合,各层采样深度与每个层段深度不一致,采样只选择其中最典型的部分,一般取0-10厘米,不取过渡层,过渡层只作野外研究,不作化学分析。

采样由下到上,这样可避免采取上层土样时,土块落下干扰下层。每个样品(每层) 需采一公斤。特别注意采样深度记载按实际采样深度记,如:土壤剖面的耕作层是0—30厘米,采样部位实际上是5—15厘米,记载以后者为准。

研究土壤发育剖面样品,不能在同一类型土壤与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土壤上采取土样进行混合,只能每个剖面样品独立单独采取,独立分析,以免使土壤的差异在混合的过程中遇到掩盖。

3.研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即作物营养诊断。每采一个植株样品,同时取该植株的根际土壤。为更好地反应土壤与作物的关系,应在采样后马上分析,不宜久置,大面积采样,应当由多点样品(约l 公斤) 混合,用四分法取得均匀样品约100g 左右,小区取样,最后取50g 左右。

4.研究土壤障碍因素的取样:大面积毒质危害应多点采样混合,应取根附近的土壤;局部毒质危害,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按好、中、差分别进行土壤与植株样品同时采取。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

1. 风干剔杂 除速效养分、还原物质的测定需用新鲜样品外,其余均采用风干土样,以抑制微生物活动和化学变化,便于长期保存。

风干土样的处理方法:将新鲜土样铺平放在木板上或光滑的厚纸上,厚约2~3cm,放置在阴凉、通气、清洁的室内风干。严禁暴晒或受到酸、碱气体等物质的污染,应随时翻动,捏碎大土块,剔除根茎叶、虫体、新生物、侵入体等,经过5~7d后可达风干要求。

2. 磨细过筛 将风干后的土样平铺在木板上,用木棒碾碎,边磨边筛,直到全部通过1mm (18目)为止。石砾和石块切勿弄碎,必须筛去,少量可弃去,多量时,应称其质量,计算其百分含量。过筛后土样经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供pH 、速效养分等测定,另一份继续仔细挑弃残存的植物根等有机体,然后磨细至全部通过0.25nm (60目)筛孔,又按四分法取出50g 左右供有机质、全氮测定之用。

3. 装瓶贮存 过筛后的两份土样分别混合后,分别装入具有磨口塞的广口瓶中,内外各附标签一张,标签上写明土壤样品编号、采集地点、土壤名称、深度、筛孔号、采集人及日期等。在保存期间应避免日光、高温、潮湿及酸碱气体的影响和污染,有效期一年。

四、数据处理

根据土样处理结果,计算土壤石砾百分率。

石砾重量

石砾含量(%)= ——————— ×100%

土壤总重量

土壤水分的测定(吸湿水)

吸湿水是风干土样水分的含量,是各项分析结果计算的基础。

一、实验目的

本试验要求掌握烘干法和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水分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105℃的温度下吸湿水蒸发,而结构水不会破坏,土壤有机质也不被分解。因此,将土壤样品置于105±2℃下烘至恒重,根据其烘干前后质量之差,就可以计算出土壤水分含量的百分数。

三、仪器与试剂

分析天平(感量0.001g )、烘箱、干燥器、铝盒。

四、实验步骤

(1)取有盖的铝盒,洗净,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W 1),并注意贴好标签,以防弄错。

(2)用角匙取过1mm 筛孔的风干土样4~5g (精确至0.001g ),铺在铝盒中(或称样皿中)进行称重(W 2)

(3)将铝盒盖打开,放入恒温箱中,在105±2℃的温度下烘8h 左右。

(4)盖上铝盒盖子,放入干燥器中20~30min ,使其冷却至室温,取出称重。

(5)打开铝盒盖子,放入恒温箱中,在105±2℃的温度下再烘2h ,冷却,称重至恒重(W 3)。

五. 数据处理

以烘干土为基数计算土壤水分得百分含量(W%)

土壤水分含量=W 3-W 1风干土重-烘干土重⨯100%=⨯100% 烘干土重W 2-W 1

烘干土重W 3-W 1= 风干土重W 2-W 1水分系数(x )=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又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土壤的肥沃程度。因为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状。

测定原理

在加热的条件下,用过量的重铬酸钾—硫酸(K2Cr 2O 7-H 2SO 4) 溶液,来氧化土壤有机质中的碳,Cr 2O -27等被还原成Cr +3,剩余的重铬酸钾(K2Cr 2O 7) 用硫酸亚铁(FeSO4) 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出有机碳量,再乘以常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量。其反应式为:

重铬酸钾—硫酸溶液与有机质作用:

2K 2Cr 2O 7+3C+8H2SO 4=2K2SO 4+2Cr2(SO4) 3+3CO2↑+8H2O

硫酸亚铁滴定剩余重铬酸钾的反应:

K 2Cr 2O 7+6FeSO4+7H 2SO 4=K2SO 4+Cr 2(SO4) 3+3Fe2(SO4) 3+7H2O

测定步骤:

1. 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通过60目筛子(<0.25mm) 的土壤样品0.1—0.5g(精确到0.0001g) ,用长条腊光纸把称取的样品全部倒入干的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缓缓准确加入0.136mol/L重铬酸钾—硫酸(K2Cr 2O 7-H 2SO 4) 溶液10ml ,(在加入约3ml 时,摇动试管,以使土壤分散) ,然后在试管口加一小漏斗。

2. 预先将液体石蜡油或植物油浴锅加热至185—190℃,将试管放入铁丝笼中,然后将铁丝笼放入油浴锅中加热,放入后温度应控制在170—180℃,待试管中液体沸腾发生气泡时开始计时,煮沸5分钟,取出试管,稍冷,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3. 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小心仔细地全部洗入250ml 的三角瓶中,使瓶内总体积在60—70ml, 保持其中硫酸浓度为1—1.5mol/l,此时溶液的颜色应为橙黄色或淡黄色。然后加邻啡罗啉指示剂3—4滴,用0.2mol/l的标准硫酸亚铁(FeSO4)

溶液滴定,溶液由黄色经过绿色、

4. 在测定样品的同时必须做两个空白试验,取其平均值。可用石英砂代替样品,其他过程同上。

结果计算

在本反应中,有机质氧化率平均为90%,所以氧化校正常数为100/90,即为1.1。有机质中碳的含量为58%,故58g 碳约等于100g 有机质,1g 碳约等于1.724g 有机质。由前面的两个反应式可知:1mol 的K 2Cr 2O 7可氧化3/2mol 的C ,滴定1molK 2Cr 2O 7,可消耗6mol FeSO4,则消耗1molFeSO 4即氧化了3/2×1/6C=1/4 C=3

计算公式为:

有机质g/kg=[ ((V0-V)N ×0.003×1.724×1.1) /样品重×1000

式中:V 0—滴定空白液时所用去的硫酸亚铁毫升数。

V —滴定样品液时所用去的硫酸亚铁毫升数。

N —标准硫酸亚铁的浓度。mol/L

0.003——1/4mmol碳的克数;

注意事项

1. 根据样品 有机质含量决定称样量。有机质含量在大于50g/kg的土样称0.1g ,20—40g/kg的称0.3g ,少于20g/kg的可称0.5g 以上。

2. 消化煮沸时,必须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

3. 最好用液体石蜡或磷酸浴代替植物油,以保证结果准确。磷酸浴需用玻璃容器。

4. 对含有氯化物的样品,可加少量硫酸银除去其影响。对于石灰性土样,须慢慢加入浓硫酸,以防由于碳酸钙的分解而引起剧烈发泡。对水稻土和长期渍水的土壤,必须预先磨细,在通风干燥处摊成薄层,风干10天左右。

5. 一般滴定时消耗硫酸亚铁量不小于空白用量的1/3,否则,氧化不完全,应弃去重做。消煮后溶液以绿色为主,说明重铬酸钾用量不足,应减少样品量重做。

仪器、试剂

1. 主要仪器

分析天平(0.0001g)、硬质试管、长条腊光纸、油浴锅 、铁丝笼(消煮时插试管用) 、温度计(0—360℃ ) 、滴定管(25ml)、吸管(10ml)、三角瓶(250ml)、小漏斗、量筒(100ml)、角匙、滴定台、吸水纸、滴瓶(50ml)、试管夹、吸耳球、试剂瓶(500ml)。

2. 试剂

(1)0.136mol/LK2Cr 2O 7-H 2SO 4的标准溶液。准确称取分析纯重铬酸钾(K2Cr 2O 7)40g 溶于500ml 蒸馏水中,冷却后稀释至1L ,然后缓慢加入比重为1.84的浓硫酸(H2SO 4)1000ml ,并不断搅拌,每加入200ml 时,应放置10—20分钟使溶液冷却后,再加入第二份浓硫酸(H2SO 4) 。加酸完毕,待冷后存于试剂瓶中备用。

(2)0.2mol/LFeSO4标准溶液。准确称取分析纯硫酸亚铁(FeSO4·7H 2O)56g 或硫酸亚铁铵[Fe(NH4) 2(SO4) 2·6H 2O ]80g ,溶解于蒸馏水中,加3mol/L的硫酸(H2SO 4)60ml ,然后加水稀释至1L ,此溶液的标准浓度,可以用0.0167mol/L重铬酸钾(K2Cr 2O 7) 标准溶液标定。

(3)邻啡罗啉指示剂。称取分析纯邻啡罗啉1.485g ,化学纯硫酸亚铁(FeSO4·7H 2O)0.695g ,溶于100ml 蒸馏水中,贮于棕色滴瓶中(此指示剂以临用时配制为好) 。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水合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

(1)过100目筛0.5—1g(M),放置50ml 烧杯中,加3ml 水分散。

(2)加10ml 重铬酸钾,10ml 浓硫酸,并不断摇动。

(3)停放20分钟,加水10ml ,摇匀后静置24小时(过夜)。

(4)吸取上清液15ml 到50ml 容量瓶中(或3ml 到10ml 容器),加水至刻度。

(5)吸取至比色皿,590nm 比色。试剂空白调零,在标准曲线上查mg 数(M 1)。

标准曲线制备:

分别取有机C 标准液(5g/L)0、0.5、1、1.5、2、2.5、3ml 至50ml 烧杯中,其有机C 分别为0、2.5、5、7.5、10、12.5、15mg 。补加水至3ml 。后按土样测定操作进行。 (标准液制备:葡萄糖分析纯1.375g 定容100ml 纯净水中。

公式:OM=(M1*1.724*1.32/M*103)*100%


相关文章

  • 土壤检测浅析
  •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壤的普查化验程序和检测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检测方法确保土壤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为土壤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土壤: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 ...查看


  • 实验八土壤微团粒分析
  • 实验八 土壤微团粒分析 一.目的 土壤微团粒是指小于0.25毫米的团粒结构. 土壤微团粒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土壤中由原生颗粒所形成的微团粒在浸水状况下的结构性能和分散强度,这对于评价土壤的农业利用有很大意义.把土壤微团粒测定结果与土壤机械分析 ...查看


  •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书
  • 1. 实验二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烘干法与酒精燃烧法) 一.目的意义 进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解田间土壤的实际含水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播种.灌排.保墒措施,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或联系作物长相长势及耕作栽培措施,总结丰产的水肥 ...查看


  • 土壤学实验指导
  • 土壤学实验指导 实验室规则 1.保持实验室整齐.清洁和安静,不得高声谈话.关闭手机. 2.实验前要先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原理和操作过程. 3.实验时必须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应进行讨论,并大胆提出自己的 ...查看


  •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华中农业大学 目录 实验一 土壤质地的测定 ................................................... 3 比重计速测法 ................ ...查看


  • 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大纲
  • <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是<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 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验证,是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实验 内容的安排以实用性为宗旨,以提高实践技能 ...查看


  • 科研项目申请书范文精华版(4000字)
  • 科研项目申请书范文(学校内部及省级课题均可以此 为模版) 学科分类 申报学科代码 项目编号 密级 农 0903 ×××大学校长基金自然科 学项目 申请书 ×××大学校长基金自然科学项目 申 请 书 项目名称:保护性耕作下棉花对微量元素吸收的 ...查看


  • 综合实验(拟南芥)
  • 不同浇水频率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 作 学 者:罗玉玲 号:[1**********] 专业班级:生物科学 10 生物科学 4 班 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实验 指导老师:叶庆生.黄胜琴.冷佳奕 实验时间:2012-12-6 至 2013-1-10 ...查看


  •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综述
  • 第27卷增刊2008年5月 分析试验室 ChineseJournalofAnalysisLaboratory V01.27.Suppl. 2008-5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综述 李婧 (三明市环境监测站,三明365000) 摘要:通过实验,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