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刘雪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三峡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三峡景色,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请欣赏几张图片,用语言描述一下给你印象最深的景物。(学生自由回答)好,同学们能够发现美,表达美。我们的祖国美丽富饶,江山秀丽。我们有雄伟壮丽的泰山、奇峰耸立的黄山、风光绮丽的天山,更有奔流不息的黄河、长江。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三峡的风光。(看视频)长江三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歌颂长江,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方纪的《三峡之秋》
二、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释题并板书:三峡之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看到心灵,猜一猜文章写了哪一处的什么景物?
三、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出示课件)
思考:
1.三峡秋景总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生自由读文。
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生: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板书:成熟)
师: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师:很好,你很会读书,不仅读得快,而且边读边想,抓住了文章的结构,大家如果都像他这样读书的话,你们也很棒的!
师:既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学吧!
(二)精读课文
师:三峡的秋天有着成熟的气息,请同学们速度第一自然段,来说一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写出了三峡秋天的成熟气息呢? 生:从橘柚树的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
生:叶子绿得发黑,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散发着一种清香。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特点,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想一想哪些景物可以体现三峡早晨的美?
生自由读,交流汇报。(边读边感受边汇报)
生:我觉得早晨的露水给三峡带来了美。太阳没出来时,它闪耀着,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白霜;太阳出来了,它就消逝了。
生:老师我想补充:这句话作者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我想经过露水的洗礼,橘柚树的叶子一定更绿了,果实更黄了。
生: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我很喜欢。
生:在这部分,我发现作者还描写了峡风,说峡风有些凉意。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对,秋天的风吹来让人感到有点凉,要是风大一些,我想橘柚树上沉甸甸的果实会随风摇晃,可能还会掉下来。
师:是啊,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 生:明丽。
(板书:早晨 明丽)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生汇报学习方法。
读--找--说
师: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用这种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去学习3、4、5自然段,一会儿进行汇报。
2、中午、下午、夜晚
师:谁愿意把三峡中午的景色给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我感到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热烈的气息。
(板书:中午 热烈)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
生:下午的三峡跟中午不同,下午的三峡很平静。
(板书:下午 平静)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平静读出来?
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轻缓地去读) 生读文,互相评价。
生:“岸边„„沉沉欲睡。”让我感到夜是安静的。
(板书:夜 神秘)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平静读出来?
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轻慢地去读)
指名读。
师:作者在不同的时间里抓住了三峡不同的特点,那么是通过哪些词句,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来的呢?
生:老师,写了中午的江面。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中午„„奔腾流去”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生:“长江平静而轻缓”比作了“一条明亮的小溪”。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我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是那么宁静。运用了拟人。
生:作者还写了具体的景物,群峰、长江、雾、江面、渔火、灯标“ 生: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动词因为长江平静的缘故,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
师: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生:拥。
师:对,“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 (学生汇报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些地方可能需要教师引导点拨) 师:长江的眼睛是什么?
生:渔火、灯标。
师:夜深了,这儿亮起来,那亮起来,人们睡了,长江睡了。可是汽笛声响着,渔火和灯标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这样江面的宁静不是被打破了吗?
生:打破了或是没打破。
师:谁记得以前我们学过一句诗也是这样的写法?
生背王唯《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师:空荡荡的山谷非常寂静,人的声音更能衬托出山谷的空灵寂静。 师:这种写法就叫“以动衬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有机会使用这样的方法。
说到三峡的夜,有一样景物不能不提,那就是——月亮。
生配乐读文,学生闭眼倾听感受。
师:在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三峡的月亮出现的很迟很迟,它就像个淘气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出现,感到很神秘。
(板书:夜 神秘)
生:作者把月亮比作一块巨大的、磨平的、发亮的云母石,让我感到月亮又大又亮。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给你无限向往,谁能读出月的神秘? 生有感情地读文。
师:谁还读懂了不同的?
生:“这时„„挂起。”我读懂了月亮的亮与山的黑对比是十分明显的。 生:作者描写山的黑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山是墨一般的黑。
师: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遐想连篇。
因为,这一天,正是„„
生:中秋。
师:结尾点题,中秋这个特定的时间使三峡之秋更加迷人。秋天的三峡能够随着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变故,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
生:成熟的秋的气息。
师:所以成熟是三峡之秋总的特点,是总写而早、中、下午、夜是分写。 (板书 总写 分写)
四、拓展
写作点拨:( 结合板书)
《三峡之秋》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一切景语皆情语”,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 热爱 赞美)
写一处景物,首先要确定内容,确定写法把握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去写。(板书: 把握顺序,抓住特点)
在写的过程中,调动五官及想象巧用修辞。描写景物要带着感情来写,把情感与对景物的描写一起抒发出来。比如写一处花海,可以说:“我沉浸在这花的海洋中,仿佛自己也是一朵娇艳的花朵„„”用联想写出了自己对花的喜爱和景物的迷人。
口述作文结构。
五、结束总结
我们的祖国如诗如画,我们的生活处处是美景,这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发现,用心去领会。今天我们领略了三峡之秋的魅力,老师希望我们能够学习方纪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六、作业
1、喜欢文学的同学,可以摘录优美的词句;喜欢朗诵的同学,可以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喜欢画画的同学,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三峡;喜欢旅游的同学,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做宣传„„(选做)
2、写一处我最喜爱的景物。(必做)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 明丽
中 热烈 热爱 赞美
成熟 下午 平静
夜 神秘
总写 分写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刘雪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三峡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三峡景色,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请欣赏几张图片,用语言描述一下给你印象最深的景物。(学生自由回答)好,同学们能够发现美,表达美。我们的祖国美丽富饶,江山秀丽。我们有雄伟壮丽的泰山、奇峰耸立的黄山、风光绮丽的天山,更有奔流不息的黄河、长江。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三峡的风光。(看视频)长江三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歌颂长江,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方纪的《三峡之秋》
二、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释题并板书:三峡之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看到心灵,猜一猜文章写了哪一处的什么景物?
三、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出示课件)
思考:
1.三峡秋景总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生自由读文。
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生: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板书:成熟)
师: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师:很好,你很会读书,不仅读得快,而且边读边想,抓住了文章的结构,大家如果都像他这样读书的话,你们也很棒的!
师:既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学吧!
(二)精读课文
师:三峡的秋天有着成熟的气息,请同学们速度第一自然段,来说一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写出了三峡秋天的成熟气息呢? 生:从橘柚树的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
生:叶子绿得发黑,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散发着一种清香。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特点,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想一想哪些景物可以体现三峡早晨的美?
生自由读,交流汇报。(边读边感受边汇报)
生:我觉得早晨的露水给三峡带来了美。太阳没出来时,它闪耀着,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白霜;太阳出来了,它就消逝了。
生:老师我想补充:这句话作者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我想经过露水的洗礼,橘柚树的叶子一定更绿了,果实更黄了。
生: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我很喜欢。
生:在这部分,我发现作者还描写了峡风,说峡风有些凉意。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对,秋天的风吹来让人感到有点凉,要是风大一些,我想橘柚树上沉甸甸的果实会随风摇晃,可能还会掉下来。
师:是啊,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 生:明丽。
(板书:早晨 明丽)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生汇报学习方法。
读--找--说
师: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用这种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去学习3、4、5自然段,一会儿进行汇报。
2、中午、下午、夜晚
师:谁愿意把三峡中午的景色给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我感到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热烈的气息。
(板书:中午 热烈)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
生:下午的三峡跟中午不同,下午的三峡很平静。
(板书:下午 平静)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平静读出来?
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轻缓地去读) 生读文,互相评价。
生:“岸边„„沉沉欲睡。”让我感到夜是安静的。
(板书:夜 神秘)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平静读出来?
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轻慢地去读)
指名读。
师:作者在不同的时间里抓住了三峡不同的特点,那么是通过哪些词句,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来的呢?
生:老师,写了中午的江面。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中午„„奔腾流去”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生:“长江平静而轻缓”比作了“一条明亮的小溪”。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我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是那么宁静。运用了拟人。
生:作者还写了具体的景物,群峰、长江、雾、江面、渔火、灯标“ 生: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动词因为长江平静的缘故,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
师: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生:拥。
师:对,“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 (学生汇报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些地方可能需要教师引导点拨) 师:长江的眼睛是什么?
生:渔火、灯标。
师:夜深了,这儿亮起来,那亮起来,人们睡了,长江睡了。可是汽笛声响着,渔火和灯标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这样江面的宁静不是被打破了吗?
生:打破了或是没打破。
师:谁记得以前我们学过一句诗也是这样的写法?
生背王唯《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师:空荡荡的山谷非常寂静,人的声音更能衬托出山谷的空灵寂静。 师:这种写法就叫“以动衬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有机会使用这样的方法。
说到三峡的夜,有一样景物不能不提,那就是——月亮。
生配乐读文,学生闭眼倾听感受。
师:在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三峡的月亮出现的很迟很迟,它就像个淘气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出现,感到很神秘。
(板书:夜 神秘)
生:作者把月亮比作一块巨大的、磨平的、发亮的云母石,让我感到月亮又大又亮。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给你无限向往,谁能读出月的神秘? 生有感情地读文。
师:谁还读懂了不同的?
生:“这时„„挂起。”我读懂了月亮的亮与山的黑对比是十分明显的。 生:作者描写山的黑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山是墨一般的黑。
师: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遐想连篇。
因为,这一天,正是„„
生:中秋。
师:结尾点题,中秋这个特定的时间使三峡之秋更加迷人。秋天的三峡能够随着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变故,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
生:成熟的秋的气息。
师:所以成熟是三峡之秋总的特点,是总写而早、中、下午、夜是分写。 (板书 总写 分写)
四、拓展
写作点拨:( 结合板书)
《三峡之秋》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一切景语皆情语”,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 热爱 赞美)
写一处景物,首先要确定内容,确定写法把握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去写。(板书: 把握顺序,抓住特点)
在写的过程中,调动五官及想象巧用修辞。描写景物要带着感情来写,把情感与对景物的描写一起抒发出来。比如写一处花海,可以说:“我沉浸在这花的海洋中,仿佛自己也是一朵娇艳的花朵„„”用联想写出了自己对花的喜爱和景物的迷人。
口述作文结构。
五、结束总结
我们的祖国如诗如画,我们的生活处处是美景,这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发现,用心去领会。今天我们领略了三峡之秋的魅力,老师希望我们能够学习方纪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六、作业
1、喜欢文学的同学,可以摘录优美的词句;喜欢朗诵的同学,可以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喜欢画画的同学,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三峡;喜欢旅游的同学,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做宣传„„(选做)
2、写一处我最喜爱的景物。(必做)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 明丽
中 热烈 热爱 赞美
成熟 下午 平静
夜 神秘
总写 分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