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 777 次阅读 2013-8-19 07:43 |个人分类:灯下琐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读书 上海书展 中国梦
近日的上海赤日炎炎似火烧,盛夏中却有一大文化盛事: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如火如荼般举行,其“热度”甚至超过了户外的高温。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忘年交寄过来书展入场券,我可以多次造访书展。昨天周日,我前去领略了“书香满园”的风光。
由于昨天是书展中唯一的周日,参观者极其踊跃,整个场面用“比肩接踵,人头攒动”来形容十分贴切。入口处排起长龙,“世博会”期间的“战长龙发明”非常管用:喷雾器送来的凉意缓解了排队之苦;进展馆前还得排队;进了展馆,还时不时见到长龙。参观者以年轻人为主,像我这样的老者约占一两成,没有足够好的体力很难在展馆中自如地阅书、购书;中青年夫妇扶老携幼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百个报告会会场、签名售书处更是人满为患。
上海书展创始至今已有十年,我是书展的常客。与往届书展相比,本届书展似乎有一些新的特点。举其要者有:
——市民(包括临时来沪者)阅书购书的热忱胜过以往,几乎找不到门可罗雀的摊位,到处是找书购书的人群。
——参观者购书的热情理性化了,少了一点“功利化”。销售入学指导、辅导材料的摊位大幅度减少,人们对此的关注热度好像也有所降低;养生类书籍仍受追捧,但选书者更带有挑剔的眼光。最受欢迎的似乎是人文社科(包括涉及时政的)类的浅近书籍,特别是丛书。科普类书籍颇受青睐,特别是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销得极火,在书展出口处,很多家长带着儿女和超级重的装着《十万个为什么》的纸箱在等候出租车。
——有品位的书籍大幅度增加。几百个参展单位拿出了最好的产品,其中不乏传世之作,琳琅满目的系列图书比比皆是。
令我感到不足的是理工类的书籍偏少,参展单位可能认为此类书籍受众面较窄,没想到来展示它们。科学史、科学家传记总该有较多的读者吧!在书展中也很少见到,传记作品写的大多是政治、文化领域的名人,例外的有:上海交大出版社推出的关于钱学森的系列书籍和上大出版社关于钱伟长的系列书籍等。
我带着几十本购得的图书要走出书展,工作人员见我“老无力”,帮我拿着书送到出口处,给我一种特别温暖的感觉。
回家后想到一个问题:上海书展飘出浓郁的书香,这样的书香何时能飘满整个中华?近日,读到一些报道,情况似乎不那么乐观。
《中国科学报》8月8日的“科学时评”中指出:“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沦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读书量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我注意到,我国与以色列的人均读书量竟有一个数量级的差别!在历史上,以色列的犹太民族处境困难,甚至比中华民族还困难,他们为何能做到这样?而我们作为文明古国,素有勤读书的传统,为何现在国人不爱读书了呢?
科学时评的作者列举了如下理由: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国人往往屈服于工作的繁忙,根本无暇阅读;
——网络时代的来临,导致人们习惯于阅读碎片化的信息,没有耐心阅读;
——初高中学子忙于神学压力,在应试教育的书山题海中苦苦挣扎,没有精力读书;
——文学大师匮乏,作家水平有限,缺少有影响力的好书问世,没有好书可读……。
我在《文摘报》中也看到罗列的国人读书少的上述理由。
细想下来,头两个理由成立的依据不充分。以色列人、日本人、韩国人的工作不繁忙吗?他们的压力比国人的压力小吗?他们面临的同样也是网络时代,同样面对碎片化信息,他们读书为何比国人多?第三个理由勉强成立,但是大学生呢?只有比例不高的人有考研压力,为何众多大学生也不耐心读书呢?最后一个理由勉强可以说说,但也说不大通。且不说,我们现在不也有国际上得到公认的好作家莫言了吗?何况也不存在找不到有影响力的好书的程度(这次书展即为有好书的一例),更何况,大师无国界,文学无国界,即使在国内没有好书,国际上总该有的吧!总之,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至少,现时的浮躁的社会环境不适于读书氛围的普及。还有,现如今当领导的,有几多比例的人在好好读书呢?这篇时评也说:“要从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层面再作一番深入的思考”。确实如此。
我认为,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或者说丢失了文化传统的民族,是脆弱的民族;缺少书香的民族没有多大出息。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重视读书问题。只有在华夏大地到处飘起书香,只有大家以厚实的知识基础应对一切挑战,我们的远大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写于2013年8月19日晨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717978.html
上一篇:基金申请新议-22:“源洁流清 本固枝荣”
下一篇:周末闲话-22:让他们从小就有大视野
已有 777 次阅读 2013-8-19 07:43 |个人分类:灯下琐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读书 上海书展 中国梦
近日的上海赤日炎炎似火烧,盛夏中却有一大文化盛事: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如火如荼般举行,其“热度”甚至超过了户外的高温。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忘年交寄过来书展入场券,我可以多次造访书展。昨天周日,我前去领略了“书香满园”的风光。
由于昨天是书展中唯一的周日,参观者极其踊跃,整个场面用“比肩接踵,人头攒动”来形容十分贴切。入口处排起长龙,“世博会”期间的“战长龙发明”非常管用:喷雾器送来的凉意缓解了排队之苦;进展馆前还得排队;进了展馆,还时不时见到长龙。参观者以年轻人为主,像我这样的老者约占一两成,没有足够好的体力很难在展馆中自如地阅书、购书;中青年夫妇扶老携幼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百个报告会会场、签名售书处更是人满为患。
上海书展创始至今已有十年,我是书展的常客。与往届书展相比,本届书展似乎有一些新的特点。举其要者有:
——市民(包括临时来沪者)阅书购书的热忱胜过以往,几乎找不到门可罗雀的摊位,到处是找书购书的人群。
——参观者购书的热情理性化了,少了一点“功利化”。销售入学指导、辅导材料的摊位大幅度减少,人们对此的关注热度好像也有所降低;养生类书籍仍受追捧,但选书者更带有挑剔的眼光。最受欢迎的似乎是人文社科(包括涉及时政的)类的浅近书籍,特别是丛书。科普类书籍颇受青睐,特别是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销得极火,在书展出口处,很多家长带着儿女和超级重的装着《十万个为什么》的纸箱在等候出租车。
——有品位的书籍大幅度增加。几百个参展单位拿出了最好的产品,其中不乏传世之作,琳琅满目的系列图书比比皆是。
令我感到不足的是理工类的书籍偏少,参展单位可能认为此类书籍受众面较窄,没想到来展示它们。科学史、科学家传记总该有较多的读者吧!在书展中也很少见到,传记作品写的大多是政治、文化领域的名人,例外的有:上海交大出版社推出的关于钱学森的系列书籍和上大出版社关于钱伟长的系列书籍等。
我带着几十本购得的图书要走出书展,工作人员见我“老无力”,帮我拿着书送到出口处,给我一种特别温暖的感觉。
回家后想到一个问题:上海书展飘出浓郁的书香,这样的书香何时能飘满整个中华?近日,读到一些报道,情况似乎不那么乐观。
《中国科学报》8月8日的“科学时评”中指出:“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沦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读书量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我注意到,我国与以色列的人均读书量竟有一个数量级的差别!在历史上,以色列的犹太民族处境困难,甚至比中华民族还困难,他们为何能做到这样?而我们作为文明古国,素有勤读书的传统,为何现在国人不爱读书了呢?
科学时评的作者列举了如下理由: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国人往往屈服于工作的繁忙,根本无暇阅读;
——网络时代的来临,导致人们习惯于阅读碎片化的信息,没有耐心阅读;
——初高中学子忙于神学压力,在应试教育的书山题海中苦苦挣扎,没有精力读书;
——文学大师匮乏,作家水平有限,缺少有影响力的好书问世,没有好书可读……。
我在《文摘报》中也看到罗列的国人读书少的上述理由。
细想下来,头两个理由成立的依据不充分。以色列人、日本人、韩国人的工作不繁忙吗?他们的压力比国人的压力小吗?他们面临的同样也是网络时代,同样面对碎片化信息,他们读书为何比国人多?第三个理由勉强成立,但是大学生呢?只有比例不高的人有考研压力,为何众多大学生也不耐心读书呢?最后一个理由勉强可以说说,但也说不大通。且不说,我们现在不也有国际上得到公认的好作家莫言了吗?何况也不存在找不到有影响力的好书的程度(这次书展即为有好书的一例),更何况,大师无国界,文学无国界,即使在国内没有好书,国际上总该有的吧!总之,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至少,现时的浮躁的社会环境不适于读书氛围的普及。还有,现如今当领导的,有几多比例的人在好好读书呢?这篇时评也说:“要从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层面再作一番深入的思考”。确实如此。
我认为,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或者说丢失了文化传统的民族,是脆弱的民族;缺少书香的民族没有多大出息。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重视读书问题。只有在华夏大地到处飘起书香,只有大家以厚实的知识基础应对一切挑战,我们的远大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写于2013年8月19日晨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717978.html
上一篇:基金申请新议-22:“源洁流清 本固枝荣”
下一篇:周末闲话-22:让他们从小就有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