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 医学生复习资料

第八章第二节寄生现象与人体微生态系

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体表与外接相同的腔道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体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致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如双歧杆菌能刺激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导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产生)、延缓衰老抗肿瘤。

微生态失调与条件致病的主要原因:(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低下(3)菌群失调

第四节病原生物的控制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操作:医学上将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或者物品的操作技术或措施成为无菌操作。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物理方法】 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饮品加热至62℃,维持30min)。辐射:红外线与微波、紫外线(波长200-300nm,其中波长260nm杀菌力最强。用途:适用于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特点:穿透力弱)、电离辐射(优点:能量大、穿透力强、不需加热、方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 其他方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臭氧消毒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病原生物的种类、生活状态与数量(芽胞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远大于其繁殖体,炭疽杆菌繁殖体在80℃只能耐受2-3分钟,但其芽胞在湿热120℃ 10分钟才能被杀灭) 消毒灭菌的方法、强度及作用:PS 70%-75%的乙醇消毒效果最好。

第九章医学病毒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的外表面有一层包膜包裹 衣壳:(1)螺旋对称型(2)20面体立体对称型(3)复合对称型:衣壳具有抗原性

包膜意义:(1)具有保护病毒核衣壳的作用(2)包膜能吸附或融合易感细胞,有助于病毒的感染(3)包膜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有抗原性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病毒的复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周期:1.吸附 2.穿入 3.脱壳 4.生物合成 5.装配 6.成熟 7.释放

病毒的人工培养: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第四节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病毒传染源:1.病人:潜伏期 2.病毒携带者 3.被病毒感染的动物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包括媒介节肢动物)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持续性病毒感染:【概念】可在机体内长期携带病毒,可出现/不出现临床症状,可称为重要的传染源【包括】1.潜伏性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水痘,免疫下降时引起带状疱疹 2.慢性病毒感染:慢性HBV/HCV 3.慢发病毒感染:HIV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麻疹引发的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病毒的致病机制:【直接作用】1.杀细胞作用 2.稳定状态感染 3.包涵体的形成 4.细胞凋亡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2.T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对免疫系统的损伤作用】某些慢性HBV病人在肝细胞表面出现肝特异性脂蛋白,LSP,并发生对应自身免疫应答,广泛损伤肝细胞。

机体抗病毒免疫: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病毒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固有免疫:IFN,NKcell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使人或动物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

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IFN不能直接灭活病毒,但能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从而达到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的特点:广谱性,间接性,选择性,相对种属性,高活性

NK细胞:NK细胞具有非特异性杀伤受病毒感染靶细胞的作用。

适应性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Tc成为杀伤病毒感染靶细胞终止病毒感染使机体康复的主要机制。

抗体免疫效应:中和抗体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第十章常见致病病毒

第一节呼吸道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类型: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感染,全球出现的暴发流行均由此型引起

病毒结构:【核衣壳】由于流感病毒的RNA为分节段复制,再装配到子代病毒体内,因此易发生遗传物质重组、交换或重配,使病毒生物学特征发生变异。【包膜】刺突分两种,一种呈柱状,称为血凝素,HA。另一种呈蘑菇状,称为神经氨酸酶,NA。

抗原性与分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由HA和NA组成,抗原性易变异,是流感病毒划分亚型的依据。

抗原漂移:由基因组合自发的点突变,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

抗原性转变:基因组基因重新排列,抗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

抵抗力:弱

致病性: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免疫性:抗HA抗体为中和抗体

防治原则:接种流感病毒疫苗,为预防的特异性方法。接种流感疫苗需注意必须接种与当前的流行株型别基本相同。

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麻疹病毒】致病性:口腔颊部粘膜出现Koplik斑。极个别病人引

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风疹病毒】致病性:孕妇垂直感染给胎儿引起先天性畸形、死胎。

肝炎病毒

结构:3种HBV颗粒,分别称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抵抗力: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不被70%乙醇灭活。

传染源:HBV病人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

传播途径:血液、垂直、性接触和密切接触传播

致病机制:免疫细胞介导的损伤,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自身免疫介导的损伤 HBV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

免疫性:HBV侵入机体后,引发的免疫效应具有双重性,即可产生对病毒的消除效应,也可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HBV标志物检测:俗称“两对半”。(1)HBsAg是机体感染后最先出现的血清学指标。 抗-HBs是中和抗体,抗-HBs的出现表示曾感染过HBV或接种过疫苗。抗-HBs的出现表示机体对HBV有一定免疫力。(2)HBeAg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及其血液具有传染性;如转阴,说明病毒复制停止。

抗-HBc:抗-HBc IgM阳性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具有强传染性。低滴度抗-HBc IgG表示过去感染过HBV,滴度高提示急性感染。

HBV DNA检测:血清HBV DNA检测为HBV复制的直接标志

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特异性预防、药物治疗

其他肝炎与肝炎相关病毒

甲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预后好

丙肝:主要经输血或注射传播,有慢性倾向,与肝癌发病有关,预后差

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急性感染,预后好

丁肝:主要通过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常可导致HBV感染者症状加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1:致病力强,全球分布,是引起AIDS的主要病原体,绝大部分AIDS病人感染HIV-1. 传染源与途径:性传播(主要)、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致病机制:HIV主要感染CD4+T细胞以及表达CD4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靶细胞。主要表现:CD4+T细胞减少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HIV感染时期:1.急性期 2.无症状期 3.AIDS相关综合征期 4.AIDS期: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细胞/微升时,可将病人列入免疫缺陷期。此时绝大数病人发生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部分病人还可出现Kaposi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肌肉萎缩、运动失调、艾滋病痴呆综合症。

检测方法:血清学检测(ELISA)和病毒核酸检测是最普遍的HIV感染检测方法。

防治原则:无有效药物和疫苗控制HIV感染。

第四节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原发感染:HSV-1(上部)原发感染常发生于1-15岁,口龈炎。HSV-2(下部)引起生殖器疱疹。

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体内的VZV复发感染。

第十一章医学细菌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μm。

典型细菌:球菌,杆菌,螺形菌

特殊类型: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球菌:直径为0.5-1μm左右

复染色法: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

革兰染色发: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法。细菌分类:G+/G-

阳性菌:细胞壁较厚,由肽聚糖和穿插其中心的磷壁酸组成。

阴性菌:细胞壁较薄,有肽聚糖及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中介体:为细胞膜内褶而行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于阳性菌,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增加了膜上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故有拟线粒体之称。

细胞质结构: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

质粒:为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装双链DNA,大小不等能自我复制。质粒与细菌遗传、变异密切相关。

质粒特点:能自我复制·携带遗传信息·编码细菌的某些性状·可通过结合或传导等方式在细菌间喘息·不是细菌生长的必需

胞质颗粒:如异染颗粒,对于白喉棒状杆菌的鉴别有一定的意义。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荚膜:有荚膜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光滑型菌落,失去荚膜后其菌落变为粗糙型。

荚膜的生物学意义:(1)抗吞噬,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2)粘附作用(3)抗干燥 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的生物学意义:(1)与细菌的运动有关(2)与细菌致病性有关(3)有较强的抗原性(称为鞭毛抗原或H抗原),可用于有关细菌的鉴定、分型和分类

菌毛:许多阴性菌和少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分类:【普通菌毛】长0.2-2μm,遍布菌体表面,可达数百根,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性菌毛】仅见于少数阴性菌。带有性菌毛的称为F+,F+菌可通过接合向F-菌传递细菌毒力及耐药性等性状。

芽胞: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细菌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折光性较强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称为内芽胞,简称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

芽胞的生物学意义:(1)抵抗力极强(2)在自然界中可存活几年或几十年(3)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4)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细菌代谢产物:致热源/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本质为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色素、抗生素、维生素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

分类:专性需氧菌(eg.结核杆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中发酵)

细菌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20-30min一代

细菌群体生长4期:1.迟缓期 2.对数期(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应选用对数期) 3.稳定期

4.凋亡期

培养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专用培养基 3物理态培养基: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

第四节细菌的感染与抗细菌免疫

细菌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主要来自人体内寄居的正常微生物群和潜伏于体内的病原菌。

细菌传播途径:水平、垂直

细菌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临床常见的全身感染:(1)毒血症:病毒侵入宿主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进入血液循环,如白喉、破伤风等(2)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一次性通过血液循环达到体内适宜的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致病(3)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4)脓毒血症

荚膜的生物学意义:(1)抗吞噬,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2)粘附作用(3)抗干燥

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的生物学意义:(1)与细菌的运动有关(2)与细菌致病性有关(3)有较强的抗原性(称为鞭毛抗原或H抗原),可用于有关细菌的鉴定、分型和分类

菌毛:许多阴性菌和少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分类:【普通菌毛】长0.2-2μm,遍布菌体表面,可达数百根,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性菌毛】仅见于少数阴性菌。带有性菌毛的称为F+,F+菌可通过接合向F-菌传递细菌毒力及耐药性等性状。

芽胞: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细菌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折光性较强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称为内芽胞,简称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

芽胞的生物学意义:(1)抵抗力极强(2)在自然界中可存活几年或几十年(3)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4)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细菌代谢产物:致热源/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本质为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色素、抗生素、维生素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

分类:专性需氧菌(eg.结核杆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中发酵)

细菌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20-30min一代

细菌群体生长4期:1.迟缓期 2.对数期(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应选用对数期) 3.稳定期

4.凋亡期

培养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专用培养基 3物理态培养基: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

第四节细菌的感染与抗细菌免疫

细菌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主要来自人体内寄居的正常微生物群和潜伏于体内的病原菌。

细菌传播途径:水平、垂直

细菌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临床常见的全身感染:(1)毒血症:病毒侵入宿主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进入血液循环,如白喉、破伤风等(2)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一次性通过血液循环达到体内适宜的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致病(3)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4)脓毒血症

5

带菌状态:有时宿主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致病菌并未立即消失,而在体内继续存留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行成带菌状态,该宿主成为带菌者。带菌者特征:吴明显临床症状,但不断或间歇排除致病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之一。

细菌的致病机制:与侵袭力、产生的毒素有关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的侵袭性物质主要有:菌毛和非菌毛粘附素。

毒素:内毒素、外毒素

内毒素与外毒素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来源

存在部位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抗原性 外毒素 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产生 活菌分泌或少数菌体崩解后释放 蛋白质 不稳定,加热60-80℃,30min迅速破坏 刺激机体产生高浓度抗毒素;可经甲醛脱

毒成类毒素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

特殊的临床表现

第十二章常见致病细菌

第一节致病球菌

葡萄球菌属

代谢与培养: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围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为β溶血。

抵抗力:抗干燥、耐热、耐盐、易产生耐药性

致病物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脱落毒素、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耐热核酸酶

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特点:浓汁黄色粘稠,病灶界限清楚,多呈局限性。【毒素性疾病】(1)食物中毒(2)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毒性休克综合症

链球菌属

6 内毒素 阴性菌 菌体细胞壁组分,细菌裂解后释放 脂多糖LPS 稳定,160℃ 2-4h才破坏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处理不行程类毒素 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数量变化、感染性休克等

致病物质:M蛋白(与人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表位,可通过免疫交叉反应导致损伤,与某些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

所致疾病:化脓性疾病(有脓液稀薄、易扩散的特点)。毒素性疾病(猩红热)。链球菌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病原学检测:抗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防治原则:机型咽峡炎和扁桃体炎病人应及时治疗,并彻底治愈,以防发生超敏反应。治疗A群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时,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

奈瑟菌属

传播途径:认识唯一的自然宿主,主要通过性接触和产道传播。也可经其他接触传播,如污染的卫生用具等。

防治原则:婴儿出生时,均用1%硝酸银溶液滴眼,以预防新生儿患淋球菌性结膜炎。

第二节致病杆菌

埃希菌属

埃希菌属与人的关系:人类和动物肠道的重要正常菌群、某些血清型可引起人类肠胃炎、在卫生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检测指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研究的常用材料。

致病物质: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主要有肠道外感染和肠道感染。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每1000ml饮用水中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3个;每100ml瓶装水、果汁、饮用水中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5个。

沙门菌属

与革兰阴性菌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

所致疾病:【伤寒与副伤寒(肠热症)】,引起两次菌血症。【食物中毒】【败血症】 病原学检测:1.标本:第一周取外周血液,第二周取粪便或尿液,全程均可取骨髓。2.肥达试验:辅助诊断肠热症。

志贺菌属

在我国菌痢常见的病原菌为福氏志贺菌和宋内氏志贺菌。

致病物质:【菌毛】【内毒素】脓血粘液便、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外毒素】神经毒性、细胞毒性、肠毒性

所致疾病:急性痢疾(常见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中毒性痢疾

免疫性:SIgA的作用,病后免疫期短,也不巩固。

病原学检测:标本取病人或带菌者新鲜粪便,取用药前的粘液脓血便。

厌氧芽胞梭菌属

破伤风梭菌

形态结构:菌体呈鼓槌状,繁殖体为革兰染色阳性。

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强

7

致病物质:主要是外毒素,包括破伤风痉挛毒素和破伤风溶血素。破伤风痉挛毒素是其主要致病物质,该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导致肌肉持续强烈收缩,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所致疾病:伤口的厌氧环境是破伤风感染的重要条件。发病后典型体征:面肌痉挛造成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部、背部肌肉持续性肌肉痉挛引起角弓反张,

免疫性:主要由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

非特异性治疗:伤口处理(用H2O2清洗伤口,防止创口产生厌氧环境)、抗菌治疗

8:平时预防幼儿注射百白破,成人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紧急预防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获得被动免疫。

其他常见致病杆菌

第三节致病螺菌

弧菌属

形态结构:弧状货都点状,格兰阴性。菌体一端有一根较粗的单鞭毛,运动活泼。

代谢与培养:营养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

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目前已知泄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引起霍乱,病人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腹泻。

防治原则: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防止大量失水导致低容量休克、酸中毒。

致病放线菌

分枝杆菌属

分枝杆菌属是一类营养要求较高的细长略弯的杆菌,因有分枝生长的趋势而得名。细胞壁富含脂质,又称抗酸菌。阳性,红色。

代谢与培养: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粟米大小菌落。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干而粗糙,不透明,许多菌落聚集一处成花菜状。

变异性:减毒菌株用于制备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BCG。

抵抗力:三抗三不抗:1.抗干燥抗酸碱抗染料 2.对温热、紫外线、75%乙醇敏感。

致病物质:结核分枝杆菌无侵袭性酶,不产生内毒素与外毒素。

所致疾病:1.原发感染:常见于儿童,称为原发综合症。随着特异性免疫的产生,90%以上的原发感染可经纤维化或钙化自愈。但病灶内仍有一定量的结核分枝杆菌长期潜伏,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不但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也可作为以后内源性感染的来源。

2.原发后感染:常见于成人

8

免疫性:结核分枝杆菌为兼性胞内寄生菌,抗结核免疫主要为以T细胞介导的免疫为主。抗结核免疫属于有菌免疫,即只有当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在体内存在时才有免疫力,反之起免疫也随之消失。

病原学检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存在IV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

防治原则:主要按我国计划免疫程序接种卡介苗BCG进行特异性预防。

第五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代谢与培养: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

致病性:【肺炎支原体】引发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溶脲脲原体】是人类泌尿生殖道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衣原体

衣原体是一类寄生在真核细胞内、有独特发育周期,可通过虑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致病性:【沙眼衣原体】沙眼、性病淋巴肉芽肿【肺炎衣原体】是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主要引起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

螺旋体

Fontana镀银染色呈棕褐色。

梅毒分三期:一期:主要表现为外生殖器无痛性硬性下疳

二期: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淋巴结肿大,伴有骨、关节、眼及其他脏器病变。

三期:器官肉芽肿样病变

9

第八章第二节寄生现象与人体微生态系

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体表与外接相同的腔道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体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致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如双歧杆菌能刺激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导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产生)、延缓衰老抗肿瘤。

微生态失调与条件致病的主要原因:(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低下(3)菌群失调

第四节病原生物的控制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操作:医学上将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或者物品的操作技术或措施成为无菌操作。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物理方法】 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饮品加热至62℃,维持30min)。辐射:红外线与微波、紫外线(波长200-300nm,其中波长260nm杀菌力最强。用途:适用于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特点:穿透力弱)、电离辐射(优点:能量大、穿透力强、不需加热、方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 其他方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臭氧消毒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病原生物的种类、生活状态与数量(芽胞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远大于其繁殖体,炭疽杆菌繁殖体在80℃只能耐受2-3分钟,但其芽胞在湿热120℃ 10分钟才能被杀灭) 消毒灭菌的方法、强度及作用:PS 70%-75%的乙醇消毒效果最好。

第九章医学病毒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的外表面有一层包膜包裹 衣壳:(1)螺旋对称型(2)20面体立体对称型(3)复合对称型:衣壳具有抗原性

包膜意义:(1)具有保护病毒核衣壳的作用(2)包膜能吸附或融合易感细胞,有助于病毒的感染(3)包膜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有抗原性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病毒的复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周期:1.吸附 2.穿入 3.脱壳 4.生物合成 5.装配 6.成熟 7.释放

病毒的人工培养: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第四节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病毒传染源:1.病人:潜伏期 2.病毒携带者 3.被病毒感染的动物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包括媒介节肢动物)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持续性病毒感染:【概念】可在机体内长期携带病毒,可出现/不出现临床症状,可称为重要的传染源【包括】1.潜伏性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水痘,免疫下降时引起带状疱疹 2.慢性病毒感染:慢性HBV/HCV 3.慢发病毒感染:HIV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麻疹引发的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病毒的致病机制:【直接作用】1.杀细胞作用 2.稳定状态感染 3.包涵体的形成 4.细胞凋亡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2.T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对免疫系统的损伤作用】某些慢性HBV病人在肝细胞表面出现肝特异性脂蛋白,LSP,并发生对应自身免疫应答,广泛损伤肝细胞。

机体抗病毒免疫: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病毒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固有免疫:IFN,NKcell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使人或动物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

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IFN不能直接灭活病毒,但能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从而达到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的特点:广谱性,间接性,选择性,相对种属性,高活性

NK细胞:NK细胞具有非特异性杀伤受病毒感染靶细胞的作用。

适应性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Tc成为杀伤病毒感染靶细胞终止病毒感染使机体康复的主要机制。

抗体免疫效应:中和抗体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第十章常见致病病毒

第一节呼吸道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类型: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感染,全球出现的暴发流行均由此型引起

病毒结构:【核衣壳】由于流感病毒的RNA为分节段复制,再装配到子代病毒体内,因此易发生遗传物质重组、交换或重配,使病毒生物学特征发生变异。【包膜】刺突分两种,一种呈柱状,称为血凝素,HA。另一种呈蘑菇状,称为神经氨酸酶,NA。

抗原性与分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由HA和NA组成,抗原性易变异,是流感病毒划分亚型的依据。

抗原漂移:由基因组合自发的点突变,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

抗原性转变:基因组基因重新排列,抗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

抵抗力:弱

致病性: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免疫性:抗HA抗体为中和抗体

防治原则:接种流感病毒疫苗,为预防的特异性方法。接种流感疫苗需注意必须接种与当前的流行株型别基本相同。

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麻疹病毒】致病性:口腔颊部粘膜出现Koplik斑。极个别病人引

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风疹病毒】致病性:孕妇垂直感染给胎儿引起先天性畸形、死胎。

肝炎病毒

结构:3种HBV颗粒,分别称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抵抗力: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不被70%乙醇灭活。

传染源:HBV病人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

传播途径:血液、垂直、性接触和密切接触传播

致病机制:免疫细胞介导的损伤,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自身免疫介导的损伤 HBV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

免疫性:HBV侵入机体后,引发的免疫效应具有双重性,即可产生对病毒的消除效应,也可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HBV标志物检测:俗称“两对半”。(1)HBsAg是机体感染后最先出现的血清学指标。 抗-HBs是中和抗体,抗-HBs的出现表示曾感染过HBV或接种过疫苗。抗-HBs的出现表示机体对HBV有一定免疫力。(2)HBeAg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及其血液具有传染性;如转阴,说明病毒复制停止。

抗-HBc:抗-HBc IgM阳性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具有强传染性。低滴度抗-HBc IgG表示过去感染过HBV,滴度高提示急性感染。

HBV DNA检测:血清HBV DNA检测为HBV复制的直接标志

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特异性预防、药物治疗

其他肝炎与肝炎相关病毒

甲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预后好

丙肝:主要经输血或注射传播,有慢性倾向,与肝癌发病有关,预后差

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急性感染,预后好

丁肝:主要通过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常可导致HBV感染者症状加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1:致病力强,全球分布,是引起AIDS的主要病原体,绝大部分AIDS病人感染HIV-1. 传染源与途径:性传播(主要)、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致病机制:HIV主要感染CD4+T细胞以及表达CD4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靶细胞。主要表现:CD4+T细胞减少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HIV感染时期:1.急性期 2.无症状期 3.AIDS相关综合征期 4.AIDS期: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细胞/微升时,可将病人列入免疫缺陷期。此时绝大数病人发生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部分病人还可出现Kaposi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肌肉萎缩、运动失调、艾滋病痴呆综合症。

检测方法:血清学检测(ELISA)和病毒核酸检测是最普遍的HIV感染检测方法。

防治原则:无有效药物和疫苗控制HIV感染。

第四节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原发感染:HSV-1(上部)原发感染常发生于1-15岁,口龈炎。HSV-2(下部)引起生殖器疱疹。

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体内的VZV复发感染。

第十一章医学细菌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μm。

典型细菌:球菌,杆菌,螺形菌

特殊类型: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球菌:直径为0.5-1μm左右

复染色法: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

革兰染色发: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法。细菌分类:G+/G-

阳性菌:细胞壁较厚,由肽聚糖和穿插其中心的磷壁酸组成。

阴性菌:细胞壁较薄,有肽聚糖及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中介体:为细胞膜内褶而行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于阳性菌,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增加了膜上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故有拟线粒体之称。

细胞质结构: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

质粒:为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装双链DNA,大小不等能自我复制。质粒与细菌遗传、变异密切相关。

质粒特点:能自我复制·携带遗传信息·编码细菌的某些性状·可通过结合或传导等方式在细菌间喘息·不是细菌生长的必需

胞质颗粒:如异染颗粒,对于白喉棒状杆菌的鉴别有一定的意义。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荚膜:有荚膜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光滑型菌落,失去荚膜后其菌落变为粗糙型。

荚膜的生物学意义:(1)抗吞噬,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2)粘附作用(3)抗干燥 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的生物学意义:(1)与细菌的运动有关(2)与细菌致病性有关(3)有较强的抗原性(称为鞭毛抗原或H抗原),可用于有关细菌的鉴定、分型和分类

菌毛:许多阴性菌和少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分类:【普通菌毛】长0.2-2μm,遍布菌体表面,可达数百根,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性菌毛】仅见于少数阴性菌。带有性菌毛的称为F+,F+菌可通过接合向F-菌传递细菌毒力及耐药性等性状。

芽胞: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细菌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折光性较强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称为内芽胞,简称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

芽胞的生物学意义:(1)抵抗力极强(2)在自然界中可存活几年或几十年(3)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4)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细菌代谢产物:致热源/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本质为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色素、抗生素、维生素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

分类:专性需氧菌(eg.结核杆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中发酵)

细菌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20-30min一代

细菌群体生长4期:1.迟缓期 2.对数期(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应选用对数期) 3.稳定期

4.凋亡期

培养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专用培养基 3物理态培养基: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

第四节细菌的感染与抗细菌免疫

细菌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主要来自人体内寄居的正常微生物群和潜伏于体内的病原菌。

细菌传播途径:水平、垂直

细菌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临床常见的全身感染:(1)毒血症:病毒侵入宿主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进入血液循环,如白喉、破伤风等(2)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一次性通过血液循环达到体内适宜的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致病(3)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4)脓毒血症

荚膜的生物学意义:(1)抗吞噬,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2)粘附作用(3)抗干燥

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的生物学意义:(1)与细菌的运动有关(2)与细菌致病性有关(3)有较强的抗原性(称为鞭毛抗原或H抗原),可用于有关细菌的鉴定、分型和分类

菌毛:许多阴性菌和少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分类:【普通菌毛】长0.2-2μm,遍布菌体表面,可达数百根,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性菌毛】仅见于少数阴性菌。带有性菌毛的称为F+,F+菌可通过接合向F-菌传递细菌毒力及耐药性等性状。

芽胞: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细菌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折光性较强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称为内芽胞,简称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

芽胞的生物学意义:(1)抵抗力极强(2)在自然界中可存活几年或几十年(3)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4)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细菌代谢产物:致热源/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本质为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色素、抗生素、维生素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

分类:专性需氧菌(eg.结核杆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中发酵)

细菌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20-30min一代

细菌群体生长4期:1.迟缓期 2.对数期(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应选用对数期) 3.稳定期

4.凋亡期

培养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专用培养基 3物理态培养基: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

第四节细菌的感染与抗细菌免疫

细菌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主要来自人体内寄居的正常微生物群和潜伏于体内的病原菌。

细菌传播途径:水平、垂直

细菌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临床常见的全身感染:(1)毒血症:病毒侵入宿主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进入血液循环,如白喉、破伤风等(2)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一次性通过血液循环达到体内适宜的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致病(3)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4)脓毒血症

5

带菌状态:有时宿主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致病菌并未立即消失,而在体内继续存留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行成带菌状态,该宿主成为带菌者。带菌者特征:吴明显临床症状,但不断或间歇排除致病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之一。

细菌的致病机制:与侵袭力、产生的毒素有关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的侵袭性物质主要有:菌毛和非菌毛粘附素。

毒素:内毒素、外毒素

内毒素与外毒素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来源

存在部位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抗原性 外毒素 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产生 活菌分泌或少数菌体崩解后释放 蛋白质 不稳定,加热60-80℃,30min迅速破坏 刺激机体产生高浓度抗毒素;可经甲醛脱

毒成类毒素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

特殊的临床表现

第十二章常见致病细菌

第一节致病球菌

葡萄球菌属

代谢与培养: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围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为β溶血。

抵抗力:抗干燥、耐热、耐盐、易产生耐药性

致病物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脱落毒素、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耐热核酸酶

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特点:浓汁黄色粘稠,病灶界限清楚,多呈局限性。【毒素性疾病】(1)食物中毒(2)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毒性休克综合症

链球菌属

6 内毒素 阴性菌 菌体细胞壁组分,细菌裂解后释放 脂多糖LPS 稳定,160℃ 2-4h才破坏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处理不行程类毒素 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数量变化、感染性休克等

致病物质:M蛋白(与人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表位,可通过免疫交叉反应导致损伤,与某些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

所致疾病:化脓性疾病(有脓液稀薄、易扩散的特点)。毒素性疾病(猩红热)。链球菌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病原学检测:抗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防治原则:机型咽峡炎和扁桃体炎病人应及时治疗,并彻底治愈,以防发生超敏反应。治疗A群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时,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

奈瑟菌属

传播途径:认识唯一的自然宿主,主要通过性接触和产道传播。也可经其他接触传播,如污染的卫生用具等。

防治原则:婴儿出生时,均用1%硝酸银溶液滴眼,以预防新生儿患淋球菌性结膜炎。

第二节致病杆菌

埃希菌属

埃希菌属与人的关系:人类和动物肠道的重要正常菌群、某些血清型可引起人类肠胃炎、在卫生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检测指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研究的常用材料。

致病物质: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主要有肠道外感染和肠道感染。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每1000ml饮用水中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3个;每100ml瓶装水、果汁、饮用水中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5个。

沙门菌属

与革兰阴性菌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

所致疾病:【伤寒与副伤寒(肠热症)】,引起两次菌血症。【食物中毒】【败血症】 病原学检测:1.标本:第一周取外周血液,第二周取粪便或尿液,全程均可取骨髓。2.肥达试验:辅助诊断肠热症。

志贺菌属

在我国菌痢常见的病原菌为福氏志贺菌和宋内氏志贺菌。

致病物质:【菌毛】【内毒素】脓血粘液便、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外毒素】神经毒性、细胞毒性、肠毒性

所致疾病:急性痢疾(常见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中毒性痢疾

免疫性:SIgA的作用,病后免疫期短,也不巩固。

病原学检测:标本取病人或带菌者新鲜粪便,取用药前的粘液脓血便。

厌氧芽胞梭菌属

破伤风梭菌

形态结构:菌体呈鼓槌状,繁殖体为革兰染色阳性。

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强

7

致病物质:主要是外毒素,包括破伤风痉挛毒素和破伤风溶血素。破伤风痉挛毒素是其主要致病物质,该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导致肌肉持续强烈收缩,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所致疾病:伤口的厌氧环境是破伤风感染的重要条件。发病后典型体征:面肌痉挛造成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部、背部肌肉持续性肌肉痉挛引起角弓反张,

免疫性:主要由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

非特异性治疗:伤口处理(用H2O2清洗伤口,防止创口产生厌氧环境)、抗菌治疗

8:平时预防幼儿注射百白破,成人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紧急预防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获得被动免疫。

其他常见致病杆菌

第三节致病螺菌

弧菌属

形态结构:弧状货都点状,格兰阴性。菌体一端有一根较粗的单鞭毛,运动活泼。

代谢与培养:营养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

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目前已知泄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引起霍乱,病人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腹泻。

防治原则: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防止大量失水导致低容量休克、酸中毒。

致病放线菌

分枝杆菌属

分枝杆菌属是一类营养要求较高的细长略弯的杆菌,因有分枝生长的趋势而得名。细胞壁富含脂质,又称抗酸菌。阳性,红色。

代谢与培养: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粟米大小菌落。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干而粗糙,不透明,许多菌落聚集一处成花菜状。

变异性:减毒菌株用于制备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BCG。

抵抗力:三抗三不抗:1.抗干燥抗酸碱抗染料 2.对温热、紫外线、75%乙醇敏感。

致病物质:结核分枝杆菌无侵袭性酶,不产生内毒素与外毒素。

所致疾病:1.原发感染:常见于儿童,称为原发综合症。随着特异性免疫的产生,90%以上的原发感染可经纤维化或钙化自愈。但病灶内仍有一定量的结核分枝杆菌长期潜伏,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不但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也可作为以后内源性感染的来源。

2.原发后感染:常见于成人

8

免疫性:结核分枝杆菌为兼性胞内寄生菌,抗结核免疫主要为以T细胞介导的免疫为主。抗结核免疫属于有菌免疫,即只有当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在体内存在时才有免疫力,反之起免疫也随之消失。

病原学检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存在IV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

防治原则:主要按我国计划免疫程序接种卡介苗BCG进行特异性预防。

第五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代谢与培养: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

致病性:【肺炎支原体】引发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溶脲脲原体】是人类泌尿生殖道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衣原体

衣原体是一类寄生在真核细胞内、有独特发育周期,可通过虑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致病性:【沙眼衣原体】沙眼、性病淋巴肉芽肿【肺炎衣原体】是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主要引起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

螺旋体

Fontana镀银染色呈棕褐色。

梅毒分三期:一期:主要表现为外生殖器无痛性硬性下疳

二期: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淋巴结肿大,伴有骨、关节、眼及其他脏器病变。

三期:器官肉芽肿样病变

9


相关文章

  • 八下生物提纲
  • 八 年 级 下 册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遗传的是: ( ) A.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D.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2.下列各种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查看


  • 临床医学之路
  • 临床医学之路(前三年)--就应该这样走 下面很多学习方法都值得鉴戒: 1.功夫下在平时,不要搞考前突击. 尤其是基础课,对于一个在医学知识方面完全空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尤其重要!上课把老师花大部分时间讲的内容认真做笔记,课后尽量看一遍, ...查看


  • 口腔微生物学重点
  • <口腔微生物学> (供五年制.七年制及研究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口腔生物学(Oral Biology)/口腔微生物学(Oral Microbiology ) 课程号(代码):50300720(七年制) ...查看


  • 初二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 第七单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 卵→胚→种子)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 ...查看


  • 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学基础试卷
  • 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学基础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为了尽量减少偏倚,在进行病因研究时,病例对照研究中最为理想的病例是( ). A.死亡病例 B.重症病例 C.新发病例 D.现患病例 E.治愈病例 2.前瞻性队列研究相 ...查看


  •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苏教版
  •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21章 遗传信息的延续性 1.遗传的概念.意义.物质基础 概念: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也就是下代与上代性状的相似性 意义:保持物种的基本稳定,使物种不断进化发展 主要遗传物质:D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 ...查看


  • 大学毕业论文之大学专科-试论医学专科微生物学检验教学的改进
  • 摘要 探讨医学专科检验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培养出适应临床需要.社会发展的检验人才.通过分析医学专科检验专业特点,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与临床.就业需求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医学专科 微生物学 ...查看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 ...查看


  • 新人教版生物八下复习提纲
  •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