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五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天生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具体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方面。结合学校的“文化阅读”活动,发动学生多些朗读,规范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三)习作方面。引导学生留心四周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留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四)口语交际。 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引导学生学会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感动他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扼要转述。

(五)综合性学习 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题目,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题目。

三、具体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练习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

堂语文课,老师做了大量的预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伏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串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条件下进行学习。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

五年级语文上册德育渗透教学总结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学校除了专门开设思想品德课以外,还将德育与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时代所趋。而语文教学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方法:

一、在提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内容的焦点。因此抓住题眼,提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在教《圆明圆的毁灭》,我抓住课题进行引导学生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清朝末年清政府昏庸无道,腐败无能,中华大地被外国列强无情地践踏,这么一座美好的园林,竟然毁灭在遭受外国列强蹂躏的中国人来说,无不义愤,这样的毁灭,使学生认识了祖国屈侮的历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强盛,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情感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第九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在揭示课题后,我以输血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清理故事发展过程,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学生们理解了阮恒为朋友献血过程之后,抓住他内心复杂活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为朋友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激发学生要建立真挚友谊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三、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的渗透品德教育。例如《中彩那天》一文,父亲中彩那天,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

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的想上车与父亲共同分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话音刚落,我听见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是打给库伯的;后来父亲显得特别高兴,还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让学生找到有关词句分析: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通过品读有关词句、分析,最后学生懂得了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四、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录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我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时,提出下列问题:1、为什么我要举一面五星红旗漂流旅行?2、为什么“我”怕国旗丢失,把它系在脖子上?3、为什么“我”没有拿国旗去换面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这样安排的意图,说明五星红旗是伟大祖国象征,祖国培育了作者高尚的民族气节,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下,“我”没有失去民族气节,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每一位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目的。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譬如第十册《金色的鱼钩》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在教学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深有体会: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陶治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同时还可以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

德育工作总体目标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实施德育教育,继续在突出重点, 抓出实效, 创出特色上做文章。结合教育局和教育学院德育学前部的工作要点,加强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重点。全体教工必须牢固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就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重视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形

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合格率要达到100%。 班主任德育具体工作安排及措施

(一)、师德建设

按照教育局师德建设工作重点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强化师德、师风为重点,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鹤岗市中小学教师“七不准”》及处罚规定,结合上级要求制定了我校教师工作纪律。把各种制度落实到教师的师德评价上。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严禁有违师德现象的发生,使每位教师都具有品质高尚,爱岗敬业,尊敬学生教育艺术精湛的高尚的师德修养。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班主任培训方案

班主任队伍建设要积极实施名班主任工程,每月定期汇报交流与学习培训相结合的例会制度内容要有创新。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考评要更具体有效,真正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大家的作用。每个班主任平时必须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级集体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为:(1)学习德育文件。学习心理教育理论。(2)利用网络如《教师在线》、《教育在线》等网站收集班主任管理方面的各种理论与经验。阅读《班主任》、《小学德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等相关的杂志增强理论学习。做好自学的笔记。

学校德育领导每月做一次班主任培训主题讲座,每月要撰写一篇教育案例,期末写出一篇

有一定质量的关于班级管理方面或心理教育方面的专题总结或论文。

(二)常规工作。

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检查和管理和考核,做好常规工作,常抓不懈,认真落实。从小事入

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1)本学期的值周工作仍以培养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目的,进一步巩固、完善值周工作细则,加大值周的力度,由政教处具体负责,建立领导带班制度,带班领导加强监督的作用。从细微之处入手,强化管理,给全体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要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与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做到重点清,要求明,措施实,由知到行,环环扣紧。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结合“五讲五做”开展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结合“新三好学生”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价. 对学生日常行规以及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考核要继续强化,加大力度,扣紧重点,注重实效。做到要求明、检查细、考核严、奖罚清。教导处会同各年级有计划地分批举办行规培训班,对后进生强化帮教措施,促使

其转化。

(3)要进一步强化班、团、队、会的作用,按学校计划围绕教育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学校团队一定要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员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学校的三风

建设作出贡献。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社会实践活动。

(4)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家长学校要按要求办好, 做到计划落实、内容落实、主讲人落实,各项资料齐全。家长座谈会各年级每学期要举行2次以上,一学期中班主任的家访率必须达到100%。家访材料与记录要每月上交教导处。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社会实践活动。各年级深入加强对学生自理、自治、自律、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并把“四自”能力的培养作为考核班主任

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5)《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学生的自信心》的科研课题要按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的实验要求扎扎实实地积极实施。要有计划地积极组织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学习心理教育理论, 掌握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平时, 教师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把握学生思想脉膊,并把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防止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五月份聘请心理教育专家、法制教育专家

来学校进行讲座。

(6)继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板报、画廊有专人负责。班级板报每两周一期,要保证质量;校园广播要办出我校特色,为师生所喜爱;加强学校读写小组的培养,创建学生校刊。继续有计划有组织高质量争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使校园的文化气息更浓,给学

生以薰陶与教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降低德育工作起点和重心。以追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基本原则,以提高教师道德素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健康发展为目的,使学校德育工作富有时代特色。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二) 班的班主任工作。一年来我在班主任工作中认真勤恳, 兢兢业业, 努力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 以德育带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以常规教育为中心, 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 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 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 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 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 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 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以及路队常规、安全教育常规等等诸多方面。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 服从集体, 服从命令" 的思想, 具有自我约束力, 形成习惯, 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 活而不乱, 严而不死" 的良好班风班貌。

二、教育培养班干部。

对班干部, 不能只是使用, 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 其一, 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 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 其二, 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 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 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 在纪律上以身作则, 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亦即" 以点带面"; 其三, 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 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 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 亦即" 以面带面" 。其四、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 又要严格要求, 注教给工作方法。当然, 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 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 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 需要老师耐心的教给他们具体的处理班级事物的方法。其五、我不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 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 检查落实情况, 总结得失, 并加以改进, 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 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 决不姑息, 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团结友爱并带动其他同学, 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三、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 谁爱孩子, 孩子就会爱他, 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 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 体贴和关心学生, 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 爱" 。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 教育需要爱的情感, 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 尊重学生的人格,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 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 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 解除其心理负担。我认为建立融洽的师生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以人为本 。首先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人。学生需要学习也需要休息和欢乐, 需要受教育也需要别人的理解与尊重。 其次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由于每个人先天禀赋、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的不同, 以及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内化过程的千差万别, 因此, 在学生中会出现极其丰富而有差异纷呈的个性。 第三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心情舒畅, 思维活跃, 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是重视学生的" 潜在性", 既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不歧视后进生,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 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 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 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 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 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 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事事落实到个人, 建立起" 事事有人干, 人人有事干" 的制度。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 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这样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也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 人人都为集体作贡献, 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这种广泛的参与过程中, 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 位置", 觉察到自己的利益所在, 从而形成责任意识。二是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 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 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三, 在各项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 人人有份, 绝无局外之人。 五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 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 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 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 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 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 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支持班级工作, 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

在班级管理中我还注意以赏识教育的思想为核心, 树立自尊和自信的心理基础, 班主任要把握" 激励胜于颂扬, 表扬胜于批评" 的原则, 让学生" 在鼓励中发扬成绩, 在微笑中认识不足",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 情的感染, 懂得理的澄清, 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尽量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解决问题; 当然, 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也还很多。如个人卫生还要下大力气, 课堂纪律离" 严而不死, 活而不乱" 有一定

的距离, 学生的能力发展方面, 文明礼貌方面都有待今后继续努力。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要为根本。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具体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1、激活教学新观念。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3、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4.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

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总之,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课标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通过一学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摘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育教学活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因材施教这种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策略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17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当前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由于影响人的发展的多因素性和人的发展的复杂性,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历程,具有个性差异性。这就为以人为中心,特别是以现实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带来了疑问和麻烦:在一个班级里,究竟以怎样的人为中心,如何以人为中心?多年来,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但对一个班级来说,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对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效果如何?特别是当代社会,十分强调教育民主化,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这种背景下,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如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对以往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一、个体差异的含义及其主要变量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教学工作者只关心或关注部分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那么究竟哪些心理特点或个体特征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呢?或者具体说,哪些是影响教育教学特别是影响学习的个体差异变量呢?

(一)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能力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量、质和发展三个方面。量的方面主

要表现在能力的高低之别,即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质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在相同的活动中或相同的成就中,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能力或不同的能力组合来完成活动或取得成就,即能力类型的差异;从发展的特点来看,有些人能力的发展较早,有些人则较晚,即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二)思维的个体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人类的思维,就其发生和发展来看,既服从于一定的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思维也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兴趣的个体差异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和气质的个体差异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个体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过程中意志力的表现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反应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理智不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上述四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从而使每个人打上了明显的个体烙印。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气质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之一,它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显示出不同的动力特点。通常,气质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的、典型的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人由于其先天的遗传,特别是神经活动类型的不同,以及后天的环境影响等,形成了不同的气质特点,属于不同的气质类型。 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二、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反思

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如前所述,教学活动应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寻求一条能较好地处理个体差异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主要内容

[1]“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并受到了国外的推崇和重视。[2]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后来的学者对这一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发扬光大。朱熹认为,因材施教的含义有三层:第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第二,分科教学;第三,各因其材教人。[3]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

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 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与古代的含义基本相同,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4]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5]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以上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和弱势及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

(二)对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反思

这一思想和原则的科学性、合理性究竟如何?在实践中的效果如何?

提倡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的人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教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这种以“适应”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看似合理,实则既不合理,也难以实践。

第一,从个体差异的年龄特征来看,儿童早期的个别差异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个别差异分化得越来越明显。布卢姆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在自信心、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是很小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些加剧了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也就是说,正是我们所推崇的以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基本特征的因材施教,反而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个性的,也有智力的和学业成绩方面的。

第二,从因材施教的产生来看,它形成和发端于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情景之中,是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后虽经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但始终是在个别教学的范围之内演进变化的。在今天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学中,已显得无能为力。尽管我们对此仍在一贯倡导并对其作了新的诠释,也有人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现代化问题,但由于其产生的条件及其根本特征,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

第三,因材施教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材施教是在个别教学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和策略,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班级授课制是在大工业条件下产生的教学形式,对于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具有个别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改变了以往几千年的手工业方式的个别教学的历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班级授课从产生那天起,因为它符合了时代的需要,因而得以广泛实行,经久不衰,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这便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与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之间产生了不相容的问题。有人指出,这种不相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班级授课中,因材施教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在个别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个别学生,可以很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但在班级授课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而且教师并不是固定地去教一个班级。教师要想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实在是太困难了。从班级授课制的要求来看,也不允许这样做。退一步来说,即使能够因材施教,但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因哪个学生或哪类(些)学生的“材”来施教呢?二是因材施教原则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是矛盾的。现代社会既讲求公

平,也讲求效率。因材施教如要真正得以落实,就势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尽管我们将因材施教修改成“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但这只不过是“对一种理想教学原则的美好追求而已。归根到底,班级授课制排斥因材施教原则”。

第四,“因材施教”与教育的伦理性要求相悖。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的民主化进程,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潮流之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已成为评判各国教育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每个人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二是每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平等的,都有享受必要教育、教学条件的权利,以及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案不因某个学生的特殊需要而任意改动。

第五,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已蜕变了其原来的含义和要求,推行的结果违背了倡导者的初衷,造成了很大的失误。而其中的许多误区正是素质教育所要纠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许多教师打着“因材施教”的招牌,眼睛只盯着少数尖子学生,人为地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也有不少教师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只顾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某一学科的学习,而放弃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追求,导致了片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

三、从适应到超越──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即树立超越性教学观,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那么,什么是超越性教学呢?它是相对于以往以适应为主的教学而言的,更强调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的持续性发展。其主要特点有:

(一)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持续性发展

以往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传递知识,分数成为衡量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取得较高的分数。

超越性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认为知识的传递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手段,是中介,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持续性发展。

(二)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以往的教学由于强调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已有的差异,虽然倡导因材施教,但实际上是以大部分中间水平的学生(即中等分数的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即便是中间水平的学生,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学习后进生则完全成了牺牲品。

超越性教学摆脱了知识和分数的制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位学生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即使有差异也不足以影响后续发展。而且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都可以达到现有水平上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超越性教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每位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

以适应为主的教学如果付诸实施,则使学生的长处更长,短处更短。而超越性教学观则认为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完整的人,教学要促使学生在知、情、意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方面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使长处更长,短处变长。

(四)以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为手段,强调师生双方的共同作用

以往的教学,要么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因素,从而使教学变成

了没有学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化、程序化活动;要么片面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知识水平,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符合学生当前的现实特点,从而又使教学活动成为没有教师的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效率低下的学生自由活动。

超越性教学观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及给学生作出示范和榜样等,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上述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四个方面的内在统一,构成了超越性教学的目的、机制和条件。其中,形成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超越性教学观的根本所在,目前国内主体性教学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明确指出:“在现存条件下,我们对孩子所能做到的唯一可能的调整是通过使孩子完全拥有自己的能力而实现的那种调整。”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本上要通过孩子自身能力的获得,以及基于此的内部努力,而不能发自外在控制。杜威的这一观点也可看作是处理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新思路──超越性教学观的一块基石。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超越是在适应中的超越,而不是毫无基础的超越。因为教学活动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适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超越,为最大限度的发展而服务的。

五2班《我读书 我快乐 我成长》读书主题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使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好书,懂得只有多读好书才有利于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3、交流读书方法,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4、展示读书成果,提高学生读书的自觉性,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培训主持人、收集读书故事、读书名言、做好阅读卡、印好资料

活动过程:

一、读书名言引入:(1分钟)

1、主持人:(男)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同学们,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读书对我们是何等的重要!

2、主持人:(女)书,能给人知识,书,能净化心灵,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在书中找到智慧的金钥匙。书籍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有幸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我们班的读书交流会,下面,我宣布五年级2班《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读书交流会现在开始!

(男)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下面有请XX 和XX 来给大家讲讲名人读书的故事吧!

二、讲名人读书故事(3-4分钟)

1、(XX 讲故事)

2、(XX 讲故事)

3、(XX 讲故事)

三、 看谁的课外知识多(6—7分钟)

(男) 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吧!

第一个游戏是《巧接歇后语》

第二个游戏是《抢凳坐》课外知识问答游戏。

四、展示读书笔记(5—6分钟)

1、主持人:(男)同学们,每当你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的时候,每当你在课堂学习感到枯燥疲倦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到40分钟的课堂之外,还有一片属于我们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天地。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读过课外书籍,并在阅读过程中受到过启发教育,有过深切的体会。下面请各位同学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小组里互相交流吧。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

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2、主持人:(女)同学们的读书笔记都各有特色,对自己读的书都有独到的见解,下面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吧!

五、推荐好书(4—5分钟)

1、(推荐好书——带上自己的书,说说推荐的理由)(4名同学)

六、小组讨论怎样读书(8分钟)

(男):感谢同学们的精彩推荐。其实,我觉得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读书的好处! (女):哦,哪4个?

(男):“开卷有益”! 所以,只要我们明白自己为什么而读书,读书应注意些什么?那么,很多读书中的困惑就可以迎刃而解。

(女):那么世界上有这么多书,到底哪些书才是好书,才适合我们看呢?

(男):我有三个策略,一是定向阅读;二是选择阅读,三是时间巧安排,也就是零星时间阅读法。

(女):你说了不算,我觉得我们还是把这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留给我们的小组成员们回答吧。

(男):好,我们这会请各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三分钟左右) 现在,就请他们来给我们作一个汇报吧!

(女):有请第一小组。

第一小组:我认为要看适合我们的年龄的书,所以我向大家推荐童话类书籍,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这些书会把我们带到神奇的世界,那里有猫和老鼠、有海的女儿、有拇指姑娘„„我们小队的同学特别喜欢看这一类书。

(男):有请第二小组。

第二小组:我们觉得有助于学习的书也很适合我们。如《作文大全》、《趣味数学》等。这些书不但有助于我们学习,还有助于开发我们的大脑,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 (男):有请第三小组。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向大家推荐的是《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趣味科学小实验》这类书籍,看这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激发我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亲自动手做一做,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女):是的,动脑又动手,看这类书收获挺丰富的。有请第四小组。

第四小组:我们向大家推荐的是《脑筋急转弯》、《幽默故事》这类书,因为这类书能丰富

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乐趣。

(女):听了这么多,我明白了,“好书”的标准是思想性好,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种类丰富,深浅适宜。所以,我们要坚决远离那些思想不健康、语言粗俗、充满暴力的书,以免受到毒害。

(男):是啊,好书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看来,适合我们读的好书还真不少呢!我们一定要多去读适合我们,有益于我们的书呀!

七、集体诗朗诵《神奇的书》(2分钟)

(男):成长路上,有好书相伴,我们的步伐将更加稳健!

(女):成长路上,有老师、亲人陪我们共读,我们更是多么快乐和幸福!

合:此时此刻,我们最想说的话是——和好书交朋友,我们最想做的事是——和好书交朋友!

(女):全体起立,朗诵我们的心声《神奇的书》 (全班学生表演诗朗诵)

(男):请大家为我们声情并茂的朗诵鼓掌吧!

八、评比班级里的“读书先进”,并予以表扬。(3-4分钟)

(女):自从班级开展“快乐读书、快乐成长”活动开展以来,涌现了一大批好读书、读好书的同学:他们有的坚持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以上,有的做读书笔记,有的同学阅读兴趣广泛。他们这种乐学、勤学、会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男):经过大家的评选,已选出了班级的读书先进,宣布获奖名单,请老师为他们颁奖。 (女):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为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在“快乐读书、快乐成长”活动中再创佳绩! 评出“班级读书之最”“读书最多的人”“读书最认真的人”“课外知识最丰富的人”“最爱书的人”

九、总结(1分钟)

(男):同学们,爱书吧!它是人类知识和力量的源泉。

(女):让我们把冰心奶奶的话牢记心间:(课件出示、生齐读)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男):虽然今天我们的读书活动开得很短很短。

(女):虽然我们手头和身边的书籍还很有限。

(男):但是,属于我们一生的书,永远也读不完。

合:让我们都来和好书交朋友,

(男):带着一份热情,

(女):带着一个梦想,

(男):带着一份执着,

(女):尽情畅游书海,

合:享受读书的快乐!让好书陪伴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天!

十、语文老师总结活动:(1分钟)

一本书,可以是一个故事,一段人生,一种精神。 一本好书,能带你走进知识的殿堂,让你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游弋;一本好书,能陶冶你的情操,提升你的品德;一本好书,能引领你走向成功的彼岸,迎接光明的人生。同学们,让一起来记住我们的读书口号吧——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2011年小学生寒假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圆满地完成了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们又迎来了愉快的寒假生活。为了继续贯彻胡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上级团组织的部署,结合本校实际,组织队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快快乐乐过寒假,平平安安过新年。”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寒假活动安排及要求:

1、探究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是有着上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也应该了解传统习俗,感受传统文化。全体队员可以通过上网、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年的来由、过年习俗、元宵节的习俗等春节期间的民风民俗。开学后的第二周中队活动课时间,由辅导员老师组织本班队员以“我的中国年”为主题开展汇报交流活动。

准备:

每人搜集一篇关于春节的民俗故事,并练习讲这个故事。

2、学会感恩。

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1)利用假期时间,全体队员要在家中帮助父母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时收拾桌子,清理碗筷,中高年级帮助父母清洗如袜子,手套等小件物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懂得如何去感恩,养成感恩的习惯。

(2)开展“身边的希望工程”贫困生走访慰问活动,发动学生向周围的困难同学送温暖、献爱心,弘扬团结互助精神,感恩同学,回报社会。

(3)继续深入开展我校传统的以“绿色小天使在行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每位队员爱绿护绿、保护环境,感恩家乡。

3、《我是90后》读书征文活动。

三到六年级队员利用寒假期间认真阅读“五好小公民”读本《我是90后》,参与实践活动,写出亲身体会或典型事例,文体不限,字数在1500字以内。开学后,科任语文老师对本班学生作品进行指导,选出优秀征文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评选,并送报上级部门参加评奖。

三、寒假活动注意事项

1、寒假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寒假初每位同学要制定一份假期生活计划,有计划地过好寒假生活,做到有质量、有计划地完成好寒假作业,不突击、不拖拉。

2、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过一个安全的寒假。

(1)独自在家要注意安全, 牢记火警(119)匪警(110)急救(120)电话。注意用电、用气安全,不随便让陌生人进门等。出门活动一定要与家长打好招呼,征得家长同意。在外不随便跟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走。

(2)注意饮食安全,不要暴饮暴食,不吃三无产品,以免损害身体健康。

(3)冬季天气寒冷,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不到结冰的水面上和道路上玩耍,防止发生危险。

(4)遵守交通安全:

①行走时学生遵守下列规定:A 、请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请靠右边行走。B 、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必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注意车辆,不准追逐猛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

C 、不准穿越、倚坐人行道、车行道和铁路道口的护栏。D 、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②学生乘车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A 、不准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车。B 、机动车行驶中,不准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不准跳车。

③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

(5)防止触电事故:

①未经家长许可,不能接近、触摸电源和电器。

②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擦拭电器外壳,更不能在电线上晾衣服或悬挂物体,或将电线直接挂在铁钉上。

③在家发现绝缘层损坏的电线、灯头、开关、插座等要及时报告家长,切勿乱动。

④学生不得在配电房、变压器周围逗留,更不能攀、爬变压器,不得把其他物体抛向变压器及配电房内,不得乱动电气设备。

⑤如遇有电气设施引起的火灾,要迅速离开并请成人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不提倡孩子参加救火行动。

3、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过一个节俭、文明的寒假。

(1)提倡过一个节俭的寒假,不乱花长辈所给的压岁钱,做到用钱有节制。

(2)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不随地吐痰扔杂物,不乱起哄,不大声叫喊。乘公共汽车时,候车不打闹,上车不抢座位,礼让老人及抱小孩的大人等。

(3)坚决不进营业性的游戏机室、录像室、网吧、舞厅等,不玩赌博性游戏,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做到健康上网,自觉抵制色情信息。

感恩活动总结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为开展“百万中小学生春节感恩活动”,培养学生尊敬长辈,感恩亲情的良好行为品质,在寒假期间,我校积极开展“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感恩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1、放假时学校在“致家长的公开信”,在信中,除要求学生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注意假期安全等内容外,还特别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加强对孩子个性养成的教育,教育孩子要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做有良知的人,树立起以后努力工作,回报社会,汇报父母的信念。认真搞好“五个一活动”即:(1)读一部好书,(2)看一部好电影,(3)写一篇以爱国、励志、感恩为主题的文章,(4)做一件好事,(5)当一天家长,体验一下做父母的辛苦。 2、布置学生注意在假期之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并写成作文,回校后收齐检查,大部分学生都做了这一工作,在学校的课前励志朗读中影响了年青一代。 3、开展感恩留言活动,按教育局要求,我们要求学生在假期之中,做一件好事,感恩祖国、感恩父母、在感恩中渡过春节、在春节中心存感恩、感恩与我同行等活动。并把所做的事情写成文章开校后交学校存档。 4、开展“一日帮父母做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帮父母做一件事,并做好记录,开学后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谈帮父母做事的典型事实,并谈切身体会。同时还要求每个学生当一天家长,体验一下做父母的辛苦。 通过开展“感恩活动”,学生们普遍感受了接受了一次教育,尽管这一活动已告一段路,但学生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长抓不懈,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开展学生感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为社会培养出又红又

专的人才

五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天生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具体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方面。结合学校的“文化阅读”活动,发动学生多些朗读,规范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三)习作方面。引导学生留心四周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留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四)口语交际。 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引导学生学会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感动他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扼要转述。

(五)综合性学习 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题目,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题目。

三、具体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练习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

堂语文课,老师做了大量的预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伏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串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条件下进行学习。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

五年级语文上册德育渗透教学总结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学校除了专门开设思想品德课以外,还将德育与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时代所趋。而语文教学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方法:

一、在提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内容的焦点。因此抓住题眼,提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在教《圆明圆的毁灭》,我抓住课题进行引导学生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清朝末年清政府昏庸无道,腐败无能,中华大地被外国列强无情地践踏,这么一座美好的园林,竟然毁灭在遭受外国列强蹂躏的中国人来说,无不义愤,这样的毁灭,使学生认识了祖国屈侮的历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强盛,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情感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第九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在揭示课题后,我以输血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清理故事发展过程,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学生们理解了阮恒为朋友献血过程之后,抓住他内心复杂活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为朋友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激发学生要建立真挚友谊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三、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的渗透品德教育。例如《中彩那天》一文,父亲中彩那天,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

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的想上车与父亲共同分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话音刚落,我听见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是打给库伯的;后来父亲显得特别高兴,还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让学生找到有关词句分析: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通过品读有关词句、分析,最后学生懂得了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四、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录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我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时,提出下列问题:1、为什么我要举一面五星红旗漂流旅行?2、为什么“我”怕国旗丢失,把它系在脖子上?3、为什么“我”没有拿国旗去换面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这样安排的意图,说明五星红旗是伟大祖国象征,祖国培育了作者高尚的民族气节,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下,“我”没有失去民族气节,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每一位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目的。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譬如第十册《金色的鱼钩》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在教学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深有体会: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陶治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同时还可以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

德育工作总体目标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实施德育教育,继续在突出重点, 抓出实效, 创出特色上做文章。结合教育局和教育学院德育学前部的工作要点,加强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重点。全体教工必须牢固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就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重视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形

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合格率要达到100%。 班主任德育具体工作安排及措施

(一)、师德建设

按照教育局师德建设工作重点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强化师德、师风为重点,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鹤岗市中小学教师“七不准”》及处罚规定,结合上级要求制定了我校教师工作纪律。把各种制度落实到教师的师德评价上。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严禁有违师德现象的发生,使每位教师都具有品质高尚,爱岗敬业,尊敬学生教育艺术精湛的高尚的师德修养。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班主任培训方案

班主任队伍建设要积极实施名班主任工程,每月定期汇报交流与学习培训相结合的例会制度内容要有创新。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考评要更具体有效,真正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大家的作用。每个班主任平时必须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级集体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为:(1)学习德育文件。学习心理教育理论。(2)利用网络如《教师在线》、《教育在线》等网站收集班主任管理方面的各种理论与经验。阅读《班主任》、《小学德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等相关的杂志增强理论学习。做好自学的笔记。

学校德育领导每月做一次班主任培训主题讲座,每月要撰写一篇教育案例,期末写出一篇

有一定质量的关于班级管理方面或心理教育方面的专题总结或论文。

(二)常规工作。

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检查和管理和考核,做好常规工作,常抓不懈,认真落实。从小事入

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1)本学期的值周工作仍以培养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目的,进一步巩固、完善值周工作细则,加大值周的力度,由政教处具体负责,建立领导带班制度,带班领导加强监督的作用。从细微之处入手,强化管理,给全体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要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与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做到重点清,要求明,措施实,由知到行,环环扣紧。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结合“五讲五做”开展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结合“新三好学生”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价. 对学生日常行规以及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考核要继续强化,加大力度,扣紧重点,注重实效。做到要求明、检查细、考核严、奖罚清。教导处会同各年级有计划地分批举办行规培训班,对后进生强化帮教措施,促使

其转化。

(3)要进一步强化班、团、队、会的作用,按学校计划围绕教育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学校团队一定要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员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学校的三风

建设作出贡献。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社会实践活动。

(4)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家长学校要按要求办好, 做到计划落实、内容落实、主讲人落实,各项资料齐全。家长座谈会各年级每学期要举行2次以上,一学期中班主任的家访率必须达到100%。家访材料与记录要每月上交教导处。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社会实践活动。各年级深入加强对学生自理、自治、自律、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并把“四自”能力的培养作为考核班主任

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5)《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学生的自信心》的科研课题要按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的实验要求扎扎实实地积极实施。要有计划地积极组织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学习心理教育理论, 掌握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平时, 教师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把握学生思想脉膊,并把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防止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五月份聘请心理教育专家、法制教育专家

来学校进行讲座。

(6)继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板报、画廊有专人负责。班级板报每两周一期,要保证质量;校园广播要办出我校特色,为师生所喜爱;加强学校读写小组的培养,创建学生校刊。继续有计划有组织高质量争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使校园的文化气息更浓,给学

生以薰陶与教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降低德育工作起点和重心。以追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基本原则,以提高教师道德素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健康发展为目的,使学校德育工作富有时代特色。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二) 班的班主任工作。一年来我在班主任工作中认真勤恳, 兢兢业业, 努力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 以德育带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以常规教育为中心, 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 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 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 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 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 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 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以及路队常规、安全教育常规等等诸多方面。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 服从集体, 服从命令" 的思想, 具有自我约束力, 形成习惯, 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 活而不乱, 严而不死" 的良好班风班貌。

二、教育培养班干部。

对班干部, 不能只是使用, 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 其一, 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 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 其二, 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 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 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 在纪律上以身作则, 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亦即" 以点带面"; 其三, 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 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 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 亦即" 以面带面" 。其四、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 又要严格要求, 注教给工作方法。当然, 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 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 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 需要老师耐心的教给他们具体的处理班级事物的方法。其五、我不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 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 检查落实情况, 总结得失, 并加以改进, 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 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 决不姑息, 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团结友爱并带动其他同学, 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三、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 谁爱孩子, 孩子就会爱他, 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 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 体贴和关心学生, 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 爱" 。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 教育需要爱的情感, 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 尊重学生的人格,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 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 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 解除其心理负担。我认为建立融洽的师生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以人为本 。首先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人。学生需要学习也需要休息和欢乐, 需要受教育也需要别人的理解与尊重。 其次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由于每个人先天禀赋、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的不同, 以及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内化过程的千差万别, 因此, 在学生中会出现极其丰富而有差异纷呈的个性。 第三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心情舒畅, 思维活跃, 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是重视学生的" 潜在性", 既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不歧视后进生,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 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 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 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 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 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 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事事落实到个人, 建立起" 事事有人干, 人人有事干" 的制度。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 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这样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也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 人人都为集体作贡献, 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这种广泛的参与过程中, 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 位置", 觉察到自己的利益所在, 从而形成责任意识。二是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 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 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三, 在各项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 人人有份, 绝无局外之人。 五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 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 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 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 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 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 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支持班级工作, 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

在班级管理中我还注意以赏识教育的思想为核心, 树立自尊和自信的心理基础, 班主任要把握" 激励胜于颂扬, 表扬胜于批评" 的原则, 让学生" 在鼓励中发扬成绩, 在微笑中认识不足",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 情的感染, 懂得理的澄清, 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尽量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解决问题; 当然, 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也还很多。如个人卫生还要下大力气, 课堂纪律离" 严而不死, 活而不乱" 有一定

的距离, 学生的能力发展方面, 文明礼貌方面都有待今后继续努力。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要为根本。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具体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1、激活教学新观念。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3、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4.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

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总之,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课标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通过一学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摘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育教学活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因材施教这种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策略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17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当前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由于影响人的发展的多因素性和人的发展的复杂性,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历程,具有个性差异性。这就为以人为中心,特别是以现实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带来了疑问和麻烦:在一个班级里,究竟以怎样的人为中心,如何以人为中心?多年来,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但对一个班级来说,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对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效果如何?特别是当代社会,十分强调教育民主化,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这种背景下,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如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对以往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一、个体差异的含义及其主要变量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教学工作者只关心或关注部分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那么究竟哪些心理特点或个体特征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呢?或者具体说,哪些是影响教育教学特别是影响学习的个体差异变量呢?

(一)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能力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量、质和发展三个方面。量的方面主

要表现在能力的高低之别,即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质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在相同的活动中或相同的成就中,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能力或不同的能力组合来完成活动或取得成就,即能力类型的差异;从发展的特点来看,有些人能力的发展较早,有些人则较晚,即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二)思维的个体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人类的思维,就其发生和发展来看,既服从于一定的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思维也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兴趣的个体差异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和气质的个体差异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个体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过程中意志力的表现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反应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理智不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上述四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从而使每个人打上了明显的个体烙印。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气质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之一,它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显示出不同的动力特点。通常,气质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的、典型的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人由于其先天的遗传,特别是神经活动类型的不同,以及后天的环境影响等,形成了不同的气质特点,属于不同的气质类型。 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二、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反思

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如前所述,教学活动应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寻求一条能较好地处理个体差异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主要内容

[1]“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并受到了国外的推崇和重视。[2]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后来的学者对这一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发扬光大。朱熹认为,因材施教的含义有三层:第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第二,分科教学;第三,各因其材教人。[3]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

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 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与古代的含义基本相同,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4]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5]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以上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和弱势及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

(二)对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反思

这一思想和原则的科学性、合理性究竟如何?在实践中的效果如何?

提倡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的人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教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这种以“适应”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看似合理,实则既不合理,也难以实践。

第一,从个体差异的年龄特征来看,儿童早期的个别差异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个别差异分化得越来越明显。布卢姆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在自信心、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是很小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些加剧了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也就是说,正是我们所推崇的以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基本特征的因材施教,反而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个性的,也有智力的和学业成绩方面的。

第二,从因材施教的产生来看,它形成和发端于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情景之中,是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后虽经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但始终是在个别教学的范围之内演进变化的。在今天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学中,已显得无能为力。尽管我们对此仍在一贯倡导并对其作了新的诠释,也有人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现代化问题,但由于其产生的条件及其根本特征,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

第三,因材施教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材施教是在个别教学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和策略,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班级授课制是在大工业条件下产生的教学形式,对于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具有个别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改变了以往几千年的手工业方式的个别教学的历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班级授课从产生那天起,因为它符合了时代的需要,因而得以广泛实行,经久不衰,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这便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与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之间产生了不相容的问题。有人指出,这种不相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班级授课中,因材施教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在个别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个别学生,可以很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但在班级授课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而且教师并不是固定地去教一个班级。教师要想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实在是太困难了。从班级授课制的要求来看,也不允许这样做。退一步来说,即使能够因材施教,但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因哪个学生或哪类(些)学生的“材”来施教呢?二是因材施教原则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是矛盾的。现代社会既讲求公

平,也讲求效率。因材施教如要真正得以落实,就势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尽管我们将因材施教修改成“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但这只不过是“对一种理想教学原则的美好追求而已。归根到底,班级授课制排斥因材施教原则”。

第四,“因材施教”与教育的伦理性要求相悖。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的民主化进程,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潮流之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已成为评判各国教育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每个人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二是每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平等的,都有享受必要教育、教学条件的权利,以及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案不因某个学生的特殊需要而任意改动。

第五,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已蜕变了其原来的含义和要求,推行的结果违背了倡导者的初衷,造成了很大的失误。而其中的许多误区正是素质教育所要纠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许多教师打着“因材施教”的招牌,眼睛只盯着少数尖子学生,人为地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也有不少教师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只顾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某一学科的学习,而放弃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追求,导致了片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

三、从适应到超越──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即树立超越性教学观,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那么,什么是超越性教学呢?它是相对于以往以适应为主的教学而言的,更强调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的持续性发展。其主要特点有:

(一)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持续性发展

以往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传递知识,分数成为衡量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取得较高的分数。

超越性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认为知识的传递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手段,是中介,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持续性发展。

(二)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以往的教学由于强调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已有的差异,虽然倡导因材施教,但实际上是以大部分中间水平的学生(即中等分数的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即便是中间水平的学生,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学习后进生则完全成了牺牲品。

超越性教学摆脱了知识和分数的制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位学生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即使有差异也不足以影响后续发展。而且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都可以达到现有水平上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超越性教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每位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

以适应为主的教学如果付诸实施,则使学生的长处更长,短处更短。而超越性教学观则认为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完整的人,教学要促使学生在知、情、意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方面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使长处更长,短处变长。

(四)以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为手段,强调师生双方的共同作用

以往的教学,要么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因素,从而使教学变成

了没有学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化、程序化活动;要么片面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知识水平,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符合学生当前的现实特点,从而又使教学活动成为没有教师的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效率低下的学生自由活动。

超越性教学观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及给学生作出示范和榜样等,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上述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四个方面的内在统一,构成了超越性教学的目的、机制和条件。其中,形成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超越性教学观的根本所在,目前国内主体性教学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明确指出:“在现存条件下,我们对孩子所能做到的唯一可能的调整是通过使孩子完全拥有自己的能力而实现的那种调整。”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本上要通过孩子自身能力的获得,以及基于此的内部努力,而不能发自外在控制。杜威的这一观点也可看作是处理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新思路──超越性教学观的一块基石。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超越是在适应中的超越,而不是毫无基础的超越。因为教学活动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适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超越,为最大限度的发展而服务的。

五2班《我读书 我快乐 我成长》读书主题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使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好书,懂得只有多读好书才有利于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3、交流读书方法,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4、展示读书成果,提高学生读书的自觉性,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培训主持人、收集读书故事、读书名言、做好阅读卡、印好资料

活动过程:

一、读书名言引入:(1分钟)

1、主持人:(男)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同学们,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读书对我们是何等的重要!

2、主持人:(女)书,能给人知识,书,能净化心灵,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在书中找到智慧的金钥匙。书籍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有幸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我们班的读书交流会,下面,我宣布五年级2班《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读书交流会现在开始!

(男)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下面有请XX 和XX 来给大家讲讲名人读书的故事吧!

二、讲名人读书故事(3-4分钟)

1、(XX 讲故事)

2、(XX 讲故事)

3、(XX 讲故事)

三、 看谁的课外知识多(6—7分钟)

(男) 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吧!

第一个游戏是《巧接歇后语》

第二个游戏是《抢凳坐》课外知识问答游戏。

四、展示读书笔记(5—6分钟)

1、主持人:(男)同学们,每当你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的时候,每当你在课堂学习感到枯燥疲倦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到40分钟的课堂之外,还有一片属于我们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天地。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读过课外书籍,并在阅读过程中受到过启发教育,有过深切的体会。下面请各位同学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小组里互相交流吧。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

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2、主持人:(女)同学们的读书笔记都各有特色,对自己读的书都有独到的见解,下面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吧!

五、推荐好书(4—5分钟)

1、(推荐好书——带上自己的书,说说推荐的理由)(4名同学)

六、小组讨论怎样读书(8分钟)

(男):感谢同学们的精彩推荐。其实,我觉得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读书的好处! (女):哦,哪4个?

(男):“开卷有益”! 所以,只要我们明白自己为什么而读书,读书应注意些什么?那么,很多读书中的困惑就可以迎刃而解。

(女):那么世界上有这么多书,到底哪些书才是好书,才适合我们看呢?

(男):我有三个策略,一是定向阅读;二是选择阅读,三是时间巧安排,也就是零星时间阅读法。

(女):你说了不算,我觉得我们还是把这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留给我们的小组成员们回答吧。

(男):好,我们这会请各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三分钟左右) 现在,就请他们来给我们作一个汇报吧!

(女):有请第一小组。

第一小组:我认为要看适合我们的年龄的书,所以我向大家推荐童话类书籍,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这些书会把我们带到神奇的世界,那里有猫和老鼠、有海的女儿、有拇指姑娘„„我们小队的同学特别喜欢看这一类书。

(男):有请第二小组。

第二小组:我们觉得有助于学习的书也很适合我们。如《作文大全》、《趣味数学》等。这些书不但有助于我们学习,还有助于开发我们的大脑,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 (男):有请第三小组。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向大家推荐的是《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趣味科学小实验》这类书籍,看这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激发我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亲自动手做一做,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女):是的,动脑又动手,看这类书收获挺丰富的。有请第四小组。

第四小组:我们向大家推荐的是《脑筋急转弯》、《幽默故事》这类书,因为这类书能丰富

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乐趣。

(女):听了这么多,我明白了,“好书”的标准是思想性好,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种类丰富,深浅适宜。所以,我们要坚决远离那些思想不健康、语言粗俗、充满暴力的书,以免受到毒害。

(男):是啊,好书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看来,适合我们读的好书还真不少呢!我们一定要多去读适合我们,有益于我们的书呀!

七、集体诗朗诵《神奇的书》(2分钟)

(男):成长路上,有好书相伴,我们的步伐将更加稳健!

(女):成长路上,有老师、亲人陪我们共读,我们更是多么快乐和幸福!

合:此时此刻,我们最想说的话是——和好书交朋友,我们最想做的事是——和好书交朋友!

(女):全体起立,朗诵我们的心声《神奇的书》 (全班学生表演诗朗诵)

(男):请大家为我们声情并茂的朗诵鼓掌吧!

八、评比班级里的“读书先进”,并予以表扬。(3-4分钟)

(女):自从班级开展“快乐读书、快乐成长”活动开展以来,涌现了一大批好读书、读好书的同学:他们有的坚持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以上,有的做读书笔记,有的同学阅读兴趣广泛。他们这种乐学、勤学、会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男):经过大家的评选,已选出了班级的读书先进,宣布获奖名单,请老师为他们颁奖。 (女):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为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在“快乐读书、快乐成长”活动中再创佳绩! 评出“班级读书之最”“读书最多的人”“读书最认真的人”“课外知识最丰富的人”“最爱书的人”

九、总结(1分钟)

(男):同学们,爱书吧!它是人类知识和力量的源泉。

(女):让我们把冰心奶奶的话牢记心间:(课件出示、生齐读)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男):虽然今天我们的读书活动开得很短很短。

(女):虽然我们手头和身边的书籍还很有限。

(男):但是,属于我们一生的书,永远也读不完。

合:让我们都来和好书交朋友,

(男):带着一份热情,

(女):带着一个梦想,

(男):带着一份执着,

(女):尽情畅游书海,

合:享受读书的快乐!让好书陪伴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天!

十、语文老师总结活动:(1分钟)

一本书,可以是一个故事,一段人生,一种精神。 一本好书,能带你走进知识的殿堂,让你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游弋;一本好书,能陶冶你的情操,提升你的品德;一本好书,能引领你走向成功的彼岸,迎接光明的人生。同学们,让一起来记住我们的读书口号吧——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2011年小学生寒假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圆满地完成了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们又迎来了愉快的寒假生活。为了继续贯彻胡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上级团组织的部署,结合本校实际,组织队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快快乐乐过寒假,平平安安过新年。”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寒假活动安排及要求:

1、探究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是有着上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也应该了解传统习俗,感受传统文化。全体队员可以通过上网、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年的来由、过年习俗、元宵节的习俗等春节期间的民风民俗。开学后的第二周中队活动课时间,由辅导员老师组织本班队员以“我的中国年”为主题开展汇报交流活动。

准备:

每人搜集一篇关于春节的民俗故事,并练习讲这个故事。

2、学会感恩。

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1)利用假期时间,全体队员要在家中帮助父母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时收拾桌子,清理碗筷,中高年级帮助父母清洗如袜子,手套等小件物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懂得如何去感恩,养成感恩的习惯。

(2)开展“身边的希望工程”贫困生走访慰问活动,发动学生向周围的困难同学送温暖、献爱心,弘扬团结互助精神,感恩同学,回报社会。

(3)继续深入开展我校传统的以“绿色小天使在行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每位队员爱绿护绿、保护环境,感恩家乡。

3、《我是90后》读书征文活动。

三到六年级队员利用寒假期间认真阅读“五好小公民”读本《我是90后》,参与实践活动,写出亲身体会或典型事例,文体不限,字数在1500字以内。开学后,科任语文老师对本班学生作品进行指导,选出优秀征文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评选,并送报上级部门参加评奖。

三、寒假活动注意事项

1、寒假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寒假初每位同学要制定一份假期生活计划,有计划地过好寒假生活,做到有质量、有计划地完成好寒假作业,不突击、不拖拉。

2、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过一个安全的寒假。

(1)独自在家要注意安全, 牢记火警(119)匪警(110)急救(120)电话。注意用电、用气安全,不随便让陌生人进门等。出门活动一定要与家长打好招呼,征得家长同意。在外不随便跟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走。

(2)注意饮食安全,不要暴饮暴食,不吃三无产品,以免损害身体健康。

(3)冬季天气寒冷,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不到结冰的水面上和道路上玩耍,防止发生危险。

(4)遵守交通安全:

①行走时学生遵守下列规定:A 、请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请靠右边行走。B 、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必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注意车辆,不准追逐猛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

C 、不准穿越、倚坐人行道、车行道和铁路道口的护栏。D 、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②学生乘车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A 、不准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车。B 、机动车行驶中,不准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不准跳车。

③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

(5)防止触电事故:

①未经家长许可,不能接近、触摸电源和电器。

②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擦拭电器外壳,更不能在电线上晾衣服或悬挂物体,或将电线直接挂在铁钉上。

③在家发现绝缘层损坏的电线、灯头、开关、插座等要及时报告家长,切勿乱动。

④学生不得在配电房、变压器周围逗留,更不能攀、爬变压器,不得把其他物体抛向变压器及配电房内,不得乱动电气设备。

⑤如遇有电气设施引起的火灾,要迅速离开并请成人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不提倡孩子参加救火行动。

3、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过一个节俭、文明的寒假。

(1)提倡过一个节俭的寒假,不乱花长辈所给的压岁钱,做到用钱有节制。

(2)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不随地吐痰扔杂物,不乱起哄,不大声叫喊。乘公共汽车时,候车不打闹,上车不抢座位,礼让老人及抱小孩的大人等。

(3)坚决不进营业性的游戏机室、录像室、网吧、舞厅等,不玩赌博性游戏,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做到健康上网,自觉抵制色情信息。

感恩活动总结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为开展“百万中小学生春节感恩活动”,培养学生尊敬长辈,感恩亲情的良好行为品质,在寒假期间,我校积极开展“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感恩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1、放假时学校在“致家长的公开信”,在信中,除要求学生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注意假期安全等内容外,还特别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加强对孩子个性养成的教育,教育孩子要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做有良知的人,树立起以后努力工作,回报社会,汇报父母的信念。认真搞好“五个一活动”即:(1)读一部好书,(2)看一部好电影,(3)写一篇以爱国、励志、感恩为主题的文章,(4)做一件好事,(5)当一天家长,体验一下做父母的辛苦。 2、布置学生注意在假期之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并写成作文,回校后收齐检查,大部分学生都做了这一工作,在学校的课前励志朗读中影响了年青一代。 3、开展感恩留言活动,按教育局要求,我们要求学生在假期之中,做一件好事,感恩祖国、感恩父母、在感恩中渡过春节、在春节中心存感恩、感恩与我同行等活动。并把所做的事情写成文章开校后交学校存档。 4、开展“一日帮父母做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帮父母做一件事,并做好记录,开学后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谈帮父母做事的典型事实,并谈切身体会。同时还要求每个学生当一天家长,体验一下做父母的辛苦。 通过开展“感恩活动”,学生们普遍感受了接受了一次教育,尽管这一活动已告一段路,但学生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长抓不懈,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开展学生感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为社会培养出又红又

专的人才


相关文章

  •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东胜区第十一 小学 云 飞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一日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 优越条件.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 ...查看


  •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1
  •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我们要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 ...查看


  • 七年级上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 七年级上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曙光乡初级中学校 倪成武 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 ...查看


  • 二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 二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所以,不管思想品德课还是语文.数学课等教学都要寓德于教,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各科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德育 ...查看


  • 小学四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 小学四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李 舒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每接触一篇课文,必然或多或少,或正确或错误,或有意无意地受到一定的思想影响,但这种自然而然的影响和我们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 ...查看


  • 二年级音乐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 二年级音乐德育渗透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现在有些学生身上都有一种以我为重新的思想行为习惯,我行我素,心中无他人,心胸狭窄,这些不良习惯影响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况且孩子还小,可塑性较强,思想不定性,因此 ...查看


  • 六年级语文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 六年级语文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根据所教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工作. 首先,培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结合第二单元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中华少年>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詹天佑及海外游子的爱 ...查看


  • 三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影响.因此,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 ...查看


  • 语文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 语文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教育理论上有这样一句话:"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 ...查看


  •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 篇一: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