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伯禽①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②。”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③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④,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疱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被封到鲁,成为鲁国的第一位国君。②利而勿利也:(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③夷吾:管仲,名夷吾。桓公时为齐相,帮助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④上志而下求:对高于自己的人总想努力赶上,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国:国都、京城。

B.

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亲近。

C.

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

D.

哀不己若者       哀:怜悯,同情。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公则天下平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其于物也,有不知也     今王田猎于此

C.

去其“荆”而可矣      若无罪而就死地

D.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应以公治国”的一组是

①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②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③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

④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⑤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⑥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

[  ]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为政要“利而勿利”,目的就是教儿子做事要出以公心;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也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做事出以公心。

B.

对遗弓者的话,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就不应该有国别的限制;老子认为,真正的“公”,应该是面向所有的生物,而不应该仅仅限于人。

C.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临终的时候,却不肯向齐桓公推荐鲍叔牙,而推荐隰朋做齐国的相,足以表明他真正为齐国的长远利益打算。

D.

作者认为,大工匠不做砍削的小活,大厨师不管锅碗瓢勺的小事,大勇士不和人打架斗殴,正义的军队不能侵害百姓。

(5)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2)大匠不斫,大疱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阅读答案:

答案:1.A;2.D;3.A;4.A;解析:

(1)

国,国政。

(2)

A项,①就,②却;B项,①对于,②在;C项,①就,②却。

(3)

②只是请教治鲁的方略,还不能体现“以公治国”;③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只能说明其善心;⑥只是说明鲍叔牙清廉洁直。

(4)

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善心”而不是“公心”。

(5)

  答案:(1)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成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2)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搬弄锅盆碗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

  参考译文:从前,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摆在第一位,只要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由公心得来的。

  (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为鲁国国君,)将要赴任时,(向父亲)请教用来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时要考虑)利民而不要(只考虑)利己。”楚国有个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他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找它呢?”孔子听到这话,说:“去掉‘楚’这一国别就好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人’这一限制就好了。”所以说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成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贤人追慕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一国的宰相,可是个大官。当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搬弄锅盆碗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同自己有仇的)管仲,终成五霸之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伯禽①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②。”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③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④,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疱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被封到鲁,成为鲁国的第一位国君。②利而勿利也:(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③夷吾:管仲,名夷吾。桓公时为齐相,帮助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④上志而下求:对高于自己的人总想努力赶上,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国:国都、京城。

B.

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亲近。

C.

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

D.

哀不己若者       哀:怜悯,同情。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公则天下平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其于物也,有不知也     今王田猎于此

C.

去其“荆”而可矣      若无罪而就死地

D.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应以公治国”的一组是

①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②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③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

④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⑤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⑥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

[  ]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为政要“利而勿利”,目的就是教儿子做事要出以公心;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也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做事出以公心。

B.

对遗弓者的话,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就不应该有国别的限制;老子认为,真正的“公”,应该是面向所有的生物,而不应该仅仅限于人。

C.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临终的时候,却不肯向齐桓公推荐鲍叔牙,而推荐隰朋做齐国的相,足以表明他真正为齐国的长远利益打算。

D.

作者认为,大工匠不做砍削的小活,大厨师不管锅碗瓢勺的小事,大勇士不和人打架斗殴,正义的军队不能侵害百姓。

(5)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2)大匠不斫,大疱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阅读答案:

答案:1.A;2.D;3.A;4.A;解析:

(1)

国,国政。

(2)

A项,①就,②却;B项,①对于,②在;C项,①就,②却。

(3)

②只是请教治鲁的方略,还不能体现“以公治国”;③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只能说明其善心;⑥只是说明鲍叔牙清廉洁直。

(4)

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善心”而不是“公心”。

(5)

  答案:(1)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成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2)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搬弄锅盆碗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

  参考译文:从前,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摆在第一位,只要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由公心得来的。

  (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为鲁国国君,)将要赴任时,(向父亲)请教用来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时要考虑)利民而不要(只考虑)利己。”楚国有个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他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找它呢?”孔子听到这话,说:“去掉‘楚’这一国别就好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人’这一限制就好了。”所以说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成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贤人追慕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一国的宰相,可是个大官。当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搬弄锅盆碗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同自己有仇的)管仲,终成五霸之首。


相关文章

  •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阅读答案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 ...查看


  • 孟子两章练习及答案
  • 2013[湖南省娄底市]二(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查看


  • [陈平任相]阅读答案(附翻译)
  • 陈平任相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 ...查看


  •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汇编答案解析
  •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汇编 (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 ...查看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试题
  • 2003-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2003年山东淄博市 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6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查看


  • [淮南子·汜论训]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公有争国之名,然而周人以义补缺,桓公 ...查看


  • 六年级下海西_教案
  • 海西家园(下)教案 第一专题:绿色海西 第一课 世界公园丹霞美 (上课时间:2011-2-25周五第五节) 一. 教学内容:世界公园丹霞美 二. 教学目标:自主收集有关丹霞美的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交流.通过对泰宁县的初步认识,进而深入了 ...查看


  • 2016年高三月考试卷
  • 绝密★启用前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监测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高三集备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 ...查看


  • 儒家对[易]的经典化
  • 作者:浅野裕一 翻译:陈威瑨,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生.(16) 周易研究 2009年08期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82(2009)02-0024-09 一.前人对<易>之经典化的考察 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