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伯禽①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②。”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③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④,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疱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被封到鲁,成为鲁国的第一位国君。②利而勿利也:(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③夷吾:管仲,名夷吾。桓公时为齐相,帮助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④上志而下求:对高于自己的人总想努力赶上,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国:国都、京城。
B.
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亲近。
C.
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
D.
哀不己若者 哀:怜悯,同情。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公则天下平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其于物也,有不知也 今王田猎于此
C.
去其“荆”而可矣 若无罪而就死地
D.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应以公治国”的一组是
①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②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③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
④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⑤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⑥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
[ ]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为政要“利而勿利”,目的就是教儿子做事要出以公心;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也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做事出以公心。
B.
对遗弓者的话,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就不应该有国别的限制;老子认为,真正的“公”,应该是面向所有的生物,而不应该仅仅限于人。
C.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临终的时候,却不肯向齐桓公推荐鲍叔牙,而推荐隰朋做齐国的相,足以表明他真正为齐国的长远利益打算。
D.
作者认为,大工匠不做砍削的小活,大厨师不管锅碗瓢勺的小事,大勇士不和人打架斗殴,正义的军队不能侵害百姓。
(5)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2)大匠不斫,大疱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阅读答案:
答案:1.A;2.D;3.A;4.A;解析:
(1)
国,国政。
(2)
A项,①就,②却;B项,①对于,②在;C项,①就,②却。
(3)
②只是请教治鲁的方略,还不能体现“以公治国”;③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只能说明其善心;⑥只是说明鲍叔牙清廉洁直。
(4)
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善心”而不是“公心”。
(5)
答案:(1)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成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2)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搬弄锅盆碗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
参考译文:从前,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摆在第一位,只要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由公心得来的。
(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为鲁国国君,)将要赴任时,(向父亲)请教用来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时要考虑)利民而不要(只考虑)利己。”楚国有个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他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找它呢?”孔子听到这话,说:“去掉‘楚’这一国别就好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人’这一限制就好了。”所以说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成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贤人追慕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一国的宰相,可是个大官。当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搬弄锅盆碗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同自己有仇的)管仲,终成五霸之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伯禽①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②。”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③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④,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疱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被封到鲁,成为鲁国的第一位国君。②利而勿利也:(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③夷吾:管仲,名夷吾。桓公时为齐相,帮助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④上志而下求:对高于自己的人总想努力赶上,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国:国都、京城。
B.
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亲近。
C.
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
D.
哀不己若者 哀:怜悯,同情。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公则天下平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其于物也,有不知也 今王田猎于此
C.
去其“荆”而可矣 若无罪而就死地
D.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应以公治国”的一组是
①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②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③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
④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⑤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⑥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
[ ]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为政要“利而勿利”,目的就是教儿子做事要出以公心;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也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做事出以公心。
B.
对遗弓者的话,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就不应该有国别的限制;老子认为,真正的“公”,应该是面向所有的生物,而不应该仅仅限于人。
C.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临终的时候,却不肯向齐桓公推荐鲍叔牙,而推荐隰朋做齐国的相,足以表明他真正为齐国的长远利益打算。
D.
作者认为,大工匠不做砍削的小活,大厨师不管锅碗瓢勺的小事,大勇士不和人打架斗殴,正义的军队不能侵害百姓。
(5)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2)大匠不斫,大疱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阅读答案:
答案:1.A;2.D;3.A;4.A;解析:
(1)
国,国政。
(2)
A项,①就,②却;B项,①对于,②在;C项,①就,②却。
(3)
②只是请教治鲁的方略,还不能体现“以公治国”;③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只能说明其善心;⑥只是说明鲍叔牙清廉洁直。
(4)
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善心”而不是“公心”。
(5)
答案:(1)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成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2)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搬弄锅盆碗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
参考译文:从前,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摆在第一位,只要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由公心得来的。
(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为鲁国国君,)将要赴任时,(向父亲)请教用来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时要考虑)利民而不要(只考虑)利己。”楚国有个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他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找它呢?”孔子听到这话,说:“去掉‘楚’这一国别就好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人’这一限制就好了。”所以说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成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贤人追慕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一国的宰相,可是个大官。当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搬弄锅盆碗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同自己有仇的)管仲,终成五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