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爱常住学困生心中
孙艳
学困生是人类多样化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转化他们需要教师付出浓浓的爱心。教师对学困生赋以热诚的爱既是师德的要求,也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所在。为师者,对待学困生既要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又要做到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唯其如此,才能促进学困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发挥师爱在转化学困生中的作用呢?下面谈谈近些年的经验,不足之处望同仁多加指教!
一、充分尊重学困生,切忌冷嘲热讽
多年观察发现,学困生虽然表面冷若冰霜、玩世不恭,但 内心却十分脆弱。他们渴望人格上独立,最怕语言的刺激。因此,教师对学困生更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冷嘲热讽的语言甚至侮辱人格的谩骂,不仅伤害其自尊,而且还会使其逆反心理更甚,不利于转化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归根结底在于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师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将是否尊重学困生人格做为检验师德、衡量师爱的试金石,为转化学困生做出不懈努力。
二、主动接近学困生,和谐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实践证明,学困生的转化关键是萌发其内心的动力需求,促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状态、技能、习惯与品德需要转化。这种认识上的深刻变革最主要来自师生间融洽的人际关系。教师经常主动接近学困生,带着理解、关心、热爱的心态和他们交朋友,用爱搭起交流的平台,定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鼓励,从而形成一种情感效应。学困生就会和教师真心交流,吐露内心的隐密,从而有助于捕捉最佳的转化教育时机。
三、热心指导学困生,培养良好习惯
学困生的成绩差,不单是智力上的原因,还有可能是他们的学习状态、技能、习惯出了问题,即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坚强的意志毅力等。因此,教师要对症下药,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入手“授之以渔”,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技能。同时,还要从行为上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处理同学、师生和家庭的关系,分清是非善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慢慢形成顽强的学习意志。
四、适时肯定学困生,找准转化契机
事实上,一无是处的学困生是不存在的。他们身上有着许多的优点和特长,有的能歌善舞,有的爱好体育,有的擅长制作,有的善于交际…这些优点和长处,如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让亮点变为缺点。因此,教师要适时运用师爱去找寻这些闪光
点,打开转化教育的突破口。还要善于运用爱心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我。教师可以在班干启用上给他们委以重任,在回答问题中让他们品尝成功,在课外活动时帮他们消除自卑…他们一旦体会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领悟到师生间的情感,就会促使他们痛下决心,改正缺点,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
五、耐心引导学困生,正确看待反复
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是前进中反复,反复中前进的过程。这种反复性是对教师爱心的最大考验。因此,教师要有耐心,把浓浓的爱心转化为恒爱。转化教育坚持反复抓,抓反复,紧扣新生因素,予以正确引导。同时,还要创造富有爱心的班集体,发动其他同学对学困生进行监督和帮助,及时掌握其变化轨道,通过细致的工作,促使学困生在反复中取得进步,最终得到比较全面的转化。
总之,爱心是具体的。高尚、纯洁的师爱既是学困生的营养剂,也是一种催化剂,贯穿作用于转化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必须通过师爱来体现和支持,通过师爱来浇灌和爱护。教师只要能够正确看待学困生,用爱加大对其情感投资,就一定会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让师爱常住学困生心中
孙艳
学困生是人类多样化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转化他们需要教师付出浓浓的爱心。教师对学困生赋以热诚的爱既是师德的要求,也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所在。为师者,对待学困生既要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又要做到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唯其如此,才能促进学困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发挥师爱在转化学困生中的作用呢?下面谈谈近些年的经验,不足之处望同仁多加指教!
一、充分尊重学困生,切忌冷嘲热讽
多年观察发现,学困生虽然表面冷若冰霜、玩世不恭,但 内心却十分脆弱。他们渴望人格上独立,最怕语言的刺激。因此,教师对学困生更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冷嘲热讽的语言甚至侮辱人格的谩骂,不仅伤害其自尊,而且还会使其逆反心理更甚,不利于转化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归根结底在于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师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将是否尊重学困生人格做为检验师德、衡量师爱的试金石,为转化学困生做出不懈努力。
二、主动接近学困生,和谐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实践证明,学困生的转化关键是萌发其内心的动力需求,促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状态、技能、习惯与品德需要转化。这种认识上的深刻变革最主要来自师生间融洽的人际关系。教师经常主动接近学困生,带着理解、关心、热爱的心态和他们交朋友,用爱搭起交流的平台,定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鼓励,从而形成一种情感效应。学困生就会和教师真心交流,吐露内心的隐密,从而有助于捕捉最佳的转化教育时机。
三、热心指导学困生,培养良好习惯
学困生的成绩差,不单是智力上的原因,还有可能是他们的学习状态、技能、习惯出了问题,即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坚强的意志毅力等。因此,教师要对症下药,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入手“授之以渔”,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技能。同时,还要从行为上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处理同学、师生和家庭的关系,分清是非善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慢慢形成顽强的学习意志。
四、适时肯定学困生,找准转化契机
事实上,一无是处的学困生是不存在的。他们身上有着许多的优点和特长,有的能歌善舞,有的爱好体育,有的擅长制作,有的善于交际…这些优点和长处,如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让亮点变为缺点。因此,教师要适时运用师爱去找寻这些闪光
点,打开转化教育的突破口。还要善于运用爱心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我。教师可以在班干启用上给他们委以重任,在回答问题中让他们品尝成功,在课外活动时帮他们消除自卑…他们一旦体会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领悟到师生间的情感,就会促使他们痛下决心,改正缺点,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
五、耐心引导学困生,正确看待反复
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是前进中反复,反复中前进的过程。这种反复性是对教师爱心的最大考验。因此,教师要有耐心,把浓浓的爱心转化为恒爱。转化教育坚持反复抓,抓反复,紧扣新生因素,予以正确引导。同时,还要创造富有爱心的班集体,发动其他同学对学困生进行监督和帮助,及时掌握其变化轨道,通过细致的工作,促使学困生在反复中取得进步,最终得到比较全面的转化。
总之,爱心是具体的。高尚、纯洁的师爱既是学困生的营养剂,也是一种催化剂,贯穿作用于转化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必须通过师爱来体现和支持,通过师爱来浇灌和爱护。教师只要能够正确看待学困生,用爱加大对其情感投资,就一定会收获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