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Open Access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莫东林

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因为,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将物质本体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人,强调人的感性活动的运用;马克思的物质本体论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但是,实践本体论又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

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存在,实践

1. 引言

本体论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未得到一个统一的概论,“本体论”起源于西方学界,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目前,学术界对本体论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哲学本体论是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解释,即关于" 存在" 的理论。如物质本体,上帝本体,理性本体等。本体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不能简单理解为“本原论”“存在论”。本体论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也就是说,是世界真正的存在,终极的存在是什么的问题。

2.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存在

首先,对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各执己见,对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本体论理解。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根本不存在本体论,有的学者虽承认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存在,认为不能单一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物质本体论、精神本体论或者实践本体论,“究竟什么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学说?我以为不能企图用一个判断或一个命题,如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或实践本体论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丰富内涵。任何简单的概括都会由于片面性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1]对于此观点,显然是值得商榷的,这完全陷入不可知论的境地中。

马克思主义是拥有本体论的。本体论是任何哲学都必须承认,更不能摆脱的问题,可以说,它是哲学中的根本性问题,是哲学不同于非哲学的一个本质性规定。如果马克思主义没有本体论那么他就根本丧失哲学成立的最基本的条件。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是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借鉴旧哲学中的一些优秀哲学思想观点。它必然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以及其他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1]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一个纯思辨的哲学,它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目的在于建立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的哲学,已区别以往哲学,仅仅只是认识世界,或者是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没有联系统一起来。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马克思的确很少在他的著作里对本体论作过专门的阐述,但是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没有本体论,此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的确有提到本体论的内容,以及从其著作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拥有本体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统一。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2]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对于本体论有过叙述的。在《论辩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针对马赫主

义者的“原则同格论”,列宁指出在认识论中,从物到感觉到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莫东林

这一原则不只是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而且通过对认识来源的思考,确证了世界的本体论根据。恩格斯和列宁对物质本体论都做过描述或者提及。以及之后的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系统的表述。一是,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二是,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三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斯大林的这一论述奠定了物质本体论不可动摇的地位。

坚持物质本体论,就是要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客观决定主观。马克思主义物质本体论主要是将本体论推向了社会历史领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发现物质本体论的踪影。“只有现在,当我们已经考察了最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也具有‘意识’。但是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3], pp. 34-35)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活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3], p. 35)这说明物质与意识的最初关系。“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3], p. 34)这里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这个结论只能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才能得出。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存在者何以存在的问题,即存在者存在的根据。一切存在者存在的根据归根到底是物质,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统一于物质性。“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 p. 32)这是社会历史领域为什么存在发展也要归结于物质。没有物质生产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社会无法存在,人也就不复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唯物史观时,谈论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迁,都必须立足于世界的物质性之上,必须承认物质生产对其决定作用。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跟以前的物质本体论并不相同,实践并非与物质本体论毫无联系,它并非像以前那种单纯从世界本原出发来探究本体论,带有鲜明的朴素性的色彩,难以说明人与社会何以存在。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对物质本体论进行论证。

首先,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将物质本体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社会历史领域看似都与人有关,没有涉及物质本体。实践观点引入历史领域,论证了社会历史的唯物性质,其实就是,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通过从实践出发考察社会历史问题,说明了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精神活动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社会之所以为社会,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实践,而隐藏在实践后,为实践所需的物质。

其次,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人,强调人的感性活动的运用。“马克思在《提纲》中首次使用‘人的感性活动’这个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使用‘现实的个人’这个概念。”[5]人的感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感性活动表现为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过程,可以就人的价值理念形成和外化,在社会历史中,人们对生产的分配与消费资料的满足,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马克思十分强调人们的感性活动。“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生活关系,因而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3], p. 50)这里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只是把人看做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批判他没有从现有的社会联系出发来观察人们,那么费尔巴哈没有看到真实的活动的人,只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忽略了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瓦解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实体概念,把它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物质组成部分,赋予它明确的社会历史内涵”

[5]在承认人的感性活动的地位来建立本体论,更加丰富了物质本体论的内涵。也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文关怀精神。

最后,马克思的物质本体论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他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

莫东林

一的原则,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论问题的探索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6]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在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人自身的作用。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意识的生产,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德国哲学的局限性,仅仅把意识看作是他们德国人的意识,认为意识决定生活,而不是生活决定意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3], p. 30)仍然将这些存在的根据归位物质。

人的自由发展与解放是马克思物质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旧物质本体论将人与世界相脱离来谈论物质本体论,其不完整性可见一斑。而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 p. 31)将人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感性活动,同时从实践出发,肯定了人可以改造世界,“我们把我们所描绘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做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且我们用这个‘人’来代替过去每一历史时代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3], p. 75)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价值所向。

4. 实践本体论的局限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理解,大多数人认为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一个普遍性理解,它是在马克思本人的文本影响下,从葛兰西实践哲学的背景中形成起来的一种见解。他们认为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劳动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要从实践出发去看待并解释人、自然、文化、观念等一切其他现象。认为自然,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实践。自然虽早于实践,但是自然的规律和性质都依赖于实践才能揭示出来,而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存在都离不开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与物质本体论比较起来,这种实践本体论触及到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7]但是实践本体论仍然具有片面性,它只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层面,并没有深入地追溯其之所以存在的终极存在,实践并不是这个终极存在。实践是伴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的,它并不能说明人类产生前的存在,它同时也忽略了自然世界的先在性。实践本体论不可避免地就存在三大局限。

第一,本体论属于形而上学,超验范围,而实践是一个经验概念,属于认识论,实践本体论的提出就缺乏充分的理据。本体应该是一个超验存在,是不能看见,被衡量的。实践属于经验概念,它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等,而这些实践我们在生活中大部分都可以直接被看出来,农业种地、工人做工、渔夫打鱼等这些显而易见是生产实践。学生读书、领导开会这些是社会生活实践,实践是很具体的,我们可以很清楚在现实世界中意识到它的存在,它并非是一个超验的概念性的东西。此外,实践是属于认识论,实践是认识改造世界的方式,而本体论是谈论世界的存在,实践为本体在理论上都无法立足。

第二,所谓本体应该是唯“一”的,而实践应该是“多”。就此看来,实践本体论缺乏合理性。本体论的本体应该是具有唯一性,一切存在之所在的终极存在只能是一个。实践可以理解为多种实践,社会生活实践、物质生产实践,不同的实践针对的客观对象也不一样,对于谁是终极存在也难以确定。而物质本体是它在一切客观存在基础上的东西,具有唯一性。

第三,本体化生万物,本身不需要理由,而“实践”是有前提的,它必须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在现实世界化生万物,物质本体本身并不需要任何条件,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切存在的最终极的存在。实践是人所有独有的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实践是人对客观对象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那么首先就必然要承认世界的客观性,否则实践就无法开展,所以实践是有条件的,它本身就不是无理由的。由

莫东林

此可见,“实践”也并非存在的终极存在。所以实践本体论也就缺乏科学性,难以经住推敲。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就是物质本体论,其他任何本体论,都只是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一个层面来阐明本体论,无法将其贯彻到整个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也非旧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它引入实践的观点,从实践出发,来论证物质本体论,不仅说清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深刻论证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观点。同时,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更加注重人的感性活动的作用,更加注重关注人,这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理论丰富的内容。弄清本体论的问题,是我们学习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它也是任何哲学存在的前提。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陈先达.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J]. 江海学刊, 2002(3): 21-2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8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5] 邓晓臻.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关系问题[J]. 探

索, 2009(5): 187.

[6] 欧阳康, 张明仓.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6): 47-57.

[7] 俞吾金. 本体论视野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J]. 复旦学报, 2006(5): 6-11.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 (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www.hanspub.org/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email protected]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Open Access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莫东林

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因为,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将物质本体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人,强调人的感性活动的运用;马克思的物质本体论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但是,实践本体论又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

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存在,实践

1. 引言

本体论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未得到一个统一的概论,“本体论”起源于西方学界,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目前,学术界对本体论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哲学本体论是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解释,即关于" 存在" 的理论。如物质本体,上帝本体,理性本体等。本体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不能简单理解为“本原论”“存在论”。本体论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也就是说,是世界真正的存在,终极的存在是什么的问题。

2.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存在

首先,对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各执己见,对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本体论理解。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根本不存在本体论,有的学者虽承认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存在,认为不能单一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物质本体论、精神本体论或者实践本体论,“究竟什么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学说?我以为不能企图用一个判断或一个命题,如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或实践本体论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丰富内涵。任何简单的概括都会由于片面性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1]对于此观点,显然是值得商榷的,这完全陷入不可知论的境地中。

马克思主义是拥有本体论的。本体论是任何哲学都必须承认,更不能摆脱的问题,可以说,它是哲学中的根本性问题,是哲学不同于非哲学的一个本质性规定。如果马克思主义没有本体论那么他就根本丧失哲学成立的最基本的条件。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是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借鉴旧哲学中的一些优秀哲学思想观点。它必然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以及其他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1]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一个纯思辨的哲学,它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目的在于建立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的哲学,已区别以往哲学,仅仅只是认识世界,或者是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没有联系统一起来。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马克思的确很少在他的著作里对本体论作过专门的阐述,但是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没有本体论,此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的确有提到本体论的内容,以及从其著作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拥有本体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统一。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2]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对于本体论有过叙述的。在《论辩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针对马赫主

义者的“原则同格论”,列宁指出在认识论中,从物到感觉到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莫东林

这一原则不只是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而且通过对认识来源的思考,确证了世界的本体论根据。恩格斯和列宁对物质本体论都做过描述或者提及。以及之后的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系统的表述。一是,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二是,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三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斯大林的这一论述奠定了物质本体论不可动摇的地位。

坚持物质本体论,就是要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客观决定主观。马克思主义物质本体论主要是将本体论推向了社会历史领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发现物质本体论的踪影。“只有现在,当我们已经考察了最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也具有‘意识’。但是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3], pp. 34-35)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活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3], p. 35)这说明物质与意识的最初关系。“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3], p. 34)这里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这个结论只能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才能得出。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存在者何以存在的问题,即存在者存在的根据。一切存在者存在的根据归根到底是物质,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统一于物质性。“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 p. 32)这是社会历史领域为什么存在发展也要归结于物质。没有物质生产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社会无法存在,人也就不复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唯物史观时,谈论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迁,都必须立足于世界的物质性之上,必须承认物质生产对其决定作用。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跟以前的物质本体论并不相同,实践并非与物质本体论毫无联系,它并非像以前那种单纯从世界本原出发来探究本体论,带有鲜明的朴素性的色彩,难以说明人与社会何以存在。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对物质本体论进行论证。

首先,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将物质本体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社会历史领域看似都与人有关,没有涉及物质本体。实践观点引入历史领域,论证了社会历史的唯物性质,其实就是,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通过从实践出发考察社会历史问题,说明了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精神活动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社会之所以为社会,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实践,而隐藏在实践后,为实践所需的物质。

其次,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人,强调人的感性活动的运用。“马克思在《提纲》中首次使用‘人的感性活动’这个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使用‘现实的个人’这个概念。”[5]人的感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感性活动表现为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过程,可以就人的价值理念形成和外化,在社会历史中,人们对生产的分配与消费资料的满足,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马克思十分强调人们的感性活动。“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生活关系,因而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3], p. 50)这里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只是把人看做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批判他没有从现有的社会联系出发来观察人们,那么费尔巴哈没有看到真实的活动的人,只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忽略了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瓦解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实体概念,把它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物质组成部分,赋予它明确的社会历史内涵”

[5]在承认人的感性活动的地位来建立本体论,更加丰富了物质本体论的内涵。也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文关怀精神。

最后,马克思的物质本体论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他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

莫东林

一的原则,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论问题的探索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6]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在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人自身的作用。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意识的生产,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德国哲学的局限性,仅仅把意识看作是他们德国人的意识,认为意识决定生活,而不是生活决定意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3], p. 30)仍然将这些存在的根据归位物质。

人的自由发展与解放是马克思物质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旧物质本体论将人与世界相脱离来谈论物质本体论,其不完整性可见一斑。而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 p. 31)将人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感性活动,同时从实践出发,肯定了人可以改造世界,“我们把我们所描绘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做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且我们用这个‘人’来代替过去每一历史时代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3], p. 75)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价值所向。

4. 实践本体论的局限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理解,大多数人认为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一个普遍性理解,它是在马克思本人的文本影响下,从葛兰西实践哲学的背景中形成起来的一种见解。他们认为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劳动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要从实践出发去看待并解释人、自然、文化、观念等一切其他现象。认为自然,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实践。自然虽早于实践,但是自然的规律和性质都依赖于实践才能揭示出来,而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存在都离不开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与物质本体论比较起来,这种实践本体论触及到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7]但是实践本体论仍然具有片面性,它只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层面,并没有深入地追溯其之所以存在的终极存在,实践并不是这个终极存在。实践是伴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的,它并不能说明人类产生前的存在,它同时也忽略了自然世界的先在性。实践本体论不可避免地就存在三大局限。

第一,本体论属于形而上学,超验范围,而实践是一个经验概念,属于认识论,实践本体论的提出就缺乏充分的理据。本体应该是一个超验存在,是不能看见,被衡量的。实践属于经验概念,它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等,而这些实践我们在生活中大部分都可以直接被看出来,农业种地、工人做工、渔夫打鱼等这些显而易见是生产实践。学生读书、领导开会这些是社会生活实践,实践是很具体的,我们可以很清楚在现实世界中意识到它的存在,它并非是一个超验的概念性的东西。此外,实践是属于认识论,实践是认识改造世界的方式,而本体论是谈论世界的存在,实践为本体在理论上都无法立足。

第二,所谓本体应该是唯“一”的,而实践应该是“多”。就此看来,实践本体论缺乏合理性。本体论的本体应该是具有唯一性,一切存在之所在的终极存在只能是一个。实践可以理解为多种实践,社会生活实践、物质生产实践,不同的实践针对的客观对象也不一样,对于谁是终极存在也难以确定。而物质本体是它在一切客观存在基础上的东西,具有唯一性。

第三,本体化生万物,本身不需要理由,而“实践”是有前提的,它必须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在现实世界化生万物,物质本体本身并不需要任何条件,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切存在的最终极的存在。实践是人所有独有的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实践是人对客观对象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那么首先就必然要承认世界的客观性,否则实践就无法开展,所以实践是有条件的,它本身就不是无理由的。由

莫东林

此可见,“实践”也并非存在的终极存在。所以实践本体论也就缺乏科学性,难以经住推敲。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就是物质本体论,其他任何本体论,都只是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一个层面来阐明本体论,无法将其贯彻到整个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也非旧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它引入实践的观点,从实践出发,来论证物质本体论,不仅说清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深刻论证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观点。同时,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更加注重人的感性活动的作用,更加注重关注人,这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理论丰富的内容。弄清本体论的问题,是我们学习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它也是任何哲学存在的前提。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陈先达.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J]. 江海学刊, 2002(3): 21-2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8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5] 邓晓臻.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关系问题[J]. 探

索, 2009(5): 187.

[6] 欧阳康, 张明仓.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6): 47-57.

[7] 俞吾金. 本体论视野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J]. 复旦学报, 2006(5): 6-11.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 (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www.hanspub.org/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 实践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七年第二期 实践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王 德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是当前哲学探讨的一个热点,如何正确地分析与评 价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则是热点之中的难点.本文从这个视角, ...查看


  • 何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
  • 2015-07-18 10:44 来源:<哲学研究>(京) 我有话说 2015-07-18 10:44:07来源:<哲学研究>(京)作者:责任编辑:王锦宝 作者简介:陈学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姜国敏,上海财经大学马研 ...查看


  •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位一体"体系
  • 作者:鲁品越 中国社会科学 1995年09期 建立唯物主义哲学,有两种途径:一是将精神与物质关系主要理解为本体与属性的关系,二是将其理解为实践关系.前者只能得到自然唯物主义,而后者则必然地得到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以实践概念作为内部地颠倒黑 ...查看


  • 论作为劳动哲学的马克思哲学
  • 摘要:劳动哲学是对人类劳动活动.劳动关系和劳动方式的哲学反思和价值追问,是一种以劳动为存在论基础的哲学世界观.马克思哲学中包含丰富的劳动哲学思想:在本体论上,劳动是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在辩证法上,劳动是主客体辩证转化的中介:在认识论上,劳动 ...查看


  • 对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分析
  •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考 核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对马克思物质概念的分析 论文小组组长:刘永旺 学号:11080229 论文小组组员:邹 强 学号:11080262 论文小组组员:曾长茂学号:110 ...查看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1.唯名论与唯实论:从11世纪到14世纪,经院哲学内部的两种观点.唯名论认为,具体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一般事物不过是事物的名称和符号.唯实论认为,一般概念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只有一般概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2. ...查看


  • 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是随时代而发展的.在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中,"实践唯物主义"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同时也应看到,"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再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1
  •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查看


  • 生命的同心圆
  • <哲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集中了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等重要著作的精华,浓缩反映其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概貌.全书以伦理学.认识论.存在论三大纲要,建构了一个能够代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