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的诗句: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鉴赏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水调歌头》 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水调歌头》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鉴赏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水调歌头》 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相关文章

  • 展望未来的诗句:水调歌头●贺人新娶
  • <水调歌头●贺人新娶>原文 紫陌风光好,绣阁绮罗香.相将人月圆夜,早庆虞美人. 先自少年心意,为惜殢人娇态,久俟愿成双. 此夕于飞乐,共学燕归梁.索酒子,迎仙客,醉红妆.诉衷情处,些儿好语意难忘. 但愿千秋岁里,结取万年欢会,恩 ...查看


  • 1.长江之歌
  • 1.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的歌词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诗歌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发自内心地咏唱了这条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唱出了人们的真情实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歌词赞美长江, ...查看


  • 初中语文23首古诗词名句赏析
  • 初中古诗23首赏析 1.<观沧海>1.本诗中"水何"六句正面描写大海,其中真正描写大海的诗句只有两句.抓住了海水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洪波涌起"仅四字就展现出了大 ...查看


  • 初中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 初中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1)<孔子语录>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 ...查看


  • 中考默写题训练
  • 一.课标要求必背34首古诗词常考名句默写 (一)曹操<观沧海> 1.东临碣石, 2. 3.(2015·汕尾 4.(2015·泉州)日月之行,里. 5.诗中描写诗人的奇特想象,反映作者博大襟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二)王湾< ...查看


  • 北师版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题
  • 北师版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题 1.<把酒问月>中,写比喻月色之美的诗句是: , . 2.<把酒问月>中,写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 . 3.<把酒问月>中,写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 ...查看


  • 2015年人教版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 理解性默写编辑 理解性默写古诗文是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是指在给出语境的情况下,根据记忆,默写古诗文. 与以前的直接默写相比,理解性默写更强调对古诗文内容情感的把握,比填空式难度更大. 目录 1高考理解性默写真题编辑 ...查看


  • 展望未来的诗句:展望未来的诗句
  • ■ 十七岁的梦,踩着单车,在单车的轮子上慢慢地流逝.十七岁的梦,笑容那么地真挚狂野,在一次次狂野的笑声中流逝.十七岁的梦,字典里查不到伤心的字眼,面对未知的前方,害怕伴随着期待和憧憬.那些最初的梦想,想飞却又飞不起来,但却一次次地激励着我去 ...查看


  • 含答案 高考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64篇)
  • (1)<劝学> 1.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 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韩愈在<师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