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当年承天门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么壮丽,而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楼,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此楼于公元1451年毁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时又毁于兵火,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体成为今天的样式,并改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是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她记录了中华民族不惧流血和牺牲,争取独立自由的勇气和坚强;写下了新中国诞生的光辉一页,和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壮丽诗篇。
北京精神手抄报资料图片
《北京精神手抄报:我爱北京天安门》画面内容丰富,构图合理,色彩明快。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当年承天门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么壮丽,而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楼,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此楼于公元1451年毁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时又毁于兵火,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体成为今天的样式,并改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是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她记录了中华民族不惧流血和牺牲,争取独立自由的勇气和坚强;写下了新中国诞生的光辉一页,和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壮丽诗篇。
北京精神手抄报资料图片
北京精神手抄报:我爱北京天安门
《北京精神手抄报:我爱北京天安门》画面内容丰富,构图合理,色彩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