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时歌:夏歌的诗意
浩瀚的镜湖一望无边,湖面上的花苞已经盛开了。
五月的时候西施来这里泛舟采莲。大家争相观看她的美貌,连若耶溪 都变得狭窄了。
在这次泛舟后还不到一个月,西施就回去到了越王的家里。
子夜四时歌:夏歌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子夜四时歌:夏歌的诗意
浩瀚的镜湖一望无边,湖面上的花苞已经盛开了。
五月的时候西施来这里泛舟采莲。大家争相观看她的美貌,连若耶溪 都变得狭窄了。
在这次泛舟后还不到一个月,西施就回去到了越王的家里。
子夜四时歌:夏歌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