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李白--[望天门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望天门山》

  【内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望天门山》

  【内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相关文章

  •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反思廖春桃
  •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查看


  • 望天门山教案
  • <望天门山> (第1课时) 第一板块: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查看


  • 李白的诗:望天门山
  • <望天门山>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分类标签:山水诗 小学 作品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 ...查看


  • 长江黄河诗句
  •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登高>唐. 杜甫 2.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3.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唐. 王勃 4. ...查看


  • 80首小学必背古诗词赏析(3)
  • ???点上方蓝字百分家长可加关注 21.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注释] 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今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查看


  • 望天门山教案3
  • <望天门山>教案3 浙江省临海市市场小学 郑燕 [原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 ...查看


  • 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的天门山在哪里?是安徽省芜湖的东梁山还
  • 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的天门山在哪里?是安徽省芜湖的 东梁山还是马鞍山和县的西梁山查看


  • S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
  •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读.会写课后生字:吟.瑟:能准确背诵.默写诗词,理解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诵,体会诗词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汉语言之美,提高对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查看


  • 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一)]
  • 横江词六首(其一)李白 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李白早期创作的诗歌就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真率,他这种艺术特色的形成得力于学习汉魏乐府民歌.这首诗,无论在语言运用和艺术构思上都深受南朝乐府吴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