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雷锋众多名言之一,许多人都耳熟能详。50年过去了,这种雷锋精神还存在吗?
昨天,省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副总队长朱强荣说:“雷锋精神已经与时俱进了。我接触的许多角膜捐献志愿者,他们在身后帮助别人重见光明,在生前参与角膜捐献的公益事业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服务中去,角膜捐献也是雷锋精神的传承。”朱队长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活跃在角膜捐献这个无偿公益事业中的人和事。
2月12日早上5点多,气温很低。前一天晚上,朱强荣刚刚调解完一个纠纷,一觉睡到早上5点多,被手机振动声吵醒。
电话是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的曹燕芳打来的,说下城区回龙庙前三弄4号的徐盈盈女士于早上5点15分过世,她本人在前年就提出要捐献眼角膜、器官和遗体。由于长期的心脏病,器官衰竭,只能捐献眼角膜和遗体。
在被窝中接完电话,朱强荣一跃而起,一边联系眼科医院的医生,一边从冰箱里拿出冰块。自从2005年成为省防盲指导中心的角膜劝捐员后,他家的冰箱内就长年会冻着冰块,随时准备在这样的突发情况下从家里出发。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朱强荣骑着“小电驴”,带着装着冰块的保温瓶,从城西赶到下城区的刀茅巷,徐盈盈的儿子小黄在家门口等着他。
进门后,朱强荣就看到这样一幕:徐女士的丈夫黄雷霆静静坐在床边,低着头,和再也不会睁开眼睛的妻子说着悄悄话。
“这对老夫妻很恩爱,这么恩爱,还能毅然捐献出遗体和眼角膜,很不容易。”朱强荣说。
“我角膜动过手术,没有办法捐献了,其他的都打算捐掉。我爸爸早在上海就捐献遗体了。”老黄说,父亲的行动,对全家影响都很大,所以妻子和自己也决定在身后捐献。
“爸爸和妈妈很恩爱,结婚40年从来没有红过脸,我妈妈一直想多陪爸爸两年,无奈身体不允许。”小黄已经连续六天没有好好睡觉了,一直陪在母亲身边,对于母亲的选择,他觉得应当完成她的心愿,才是最大的孝道。
一对恩爱老夫妻的捐献故事
“我碰到的许多角膜捐献者,都是像他们这样的普通人。而且像他们这一代老人,能想得这么开通,而且家人思想工作也能做通,非常不容易。”讲述完这对老夫妻的故事,朱强荣想起了自己当年决定捐献眼角膜的情景。
1998年朱强荣成为我省第一位角膜捐献志愿者,他的编号是001号,他至今还记得这个号码意味着的压力。
“有人说,我这是要出风头,既然要捐眼角膜,生前怎么不捐?”朱强荣说起这个事情很无奈。社会上的不认同,让朱强荣更加坚定了坚持下去的决心。通过三年努力,社会上逐渐开始认识角膜捐献的意义。2005年,他成为省防盲指导中心劝捐员,他亲眼目睹社会对角膜捐献认同度的逐年提高。
“许多人开始给我写信,希望也能在身后捐献眼角膜,通过书信来往,我也认识了许多热心人。”朱强荣说,从2005年开始,截至目前已经有2000多人志愿在身后捐献眼角膜。
最让他欣慰的是,在各行各业中,涌现许多愿意参加到角膜捐献事业中来的普通人。
王勇是出租车司机中的001号角膜捐献志愿者,黄樟英是劳动模范中的001号志愿者,王立刚是萧山地区的001号志愿者,吴贻谷老人是余杭地区的001号志愿者,朱强荣的女儿是我省001号器官捐献志愿者……
“朱师傅很不容易,这么多年了,跟着他,看到了许多感人事情。”今年38岁的王立刚是萧山地区的001号角膜捐献志愿者,接过朱强荣的话茬,说起自己从事这个无偿事业的经历。
2005年,朱强荣成功劝说一名患者捐献了眼角膜,王立刚看了报道后很感动,决定自己也要在身后捐献眼角膜,就给朱强荣写了一封信,很快,他就收到回信。
信中,朱强荣表示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位愿意并肩战斗的战友,欢迎他能加入到角膜捐献的无偿公益事业中来。王立刚成为萧山地区的001号。
“一开始,我也仅仅是觉得朱师傅做这件事情很不容易。但是真正对于捐献意义的理解,开始于我妈妈。”王立刚说,妈妈由于视神经受损,右眼逐渐丧失视力,这让他逐渐明白失去光明意味着什么。
他开始和朱强荣一起开展角膜劝捐工作。萧山第一例角膜捐献者就是他和朱强荣一起劝说成功的,从2005年以来,他已经发展了80多名志愿者。
“萧山地区主要是农村居民,他们受传统观念影响,比城市里的人要深,我刚开始做这个工作的时候,许多人都不理解。”王立刚说,首先他就从自己家人做起,妻子成为他第一个劝说对象,从亲戚朋友逐渐扩展到不认识的人。
角膜捐献志愿者中的001号们
妻子成为他的第一个劝捐对象
他放弃赚钱
无偿帮忙运送角膜
同样被朱强荣影响的还有出租车司机王勇。
王勇妻子是尿毒症患者,对于器官捐献的意义,他也深有感受。他说:“角膜、器官和遗体,如果火化了,什么也没有了,但是如果能帮助别人的话,显得更有意义。”
正是这种理解,王勇屡次无偿运送眼角膜。因为眼角膜的保存时间有要求,所以王勇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捐献现场,放弃接送客人的赚钱机会。
2010年过年前,当时下着大雪,临安山区有一名村民在身后捐献眼角膜。接到朱强荣电话后,他二话没说,一路开车赶到临安。在回杭州的路上,因为路面比较滑,又是晚上,和迎面而来的车子发生碰撞。为了赶时间,他没有去争取赔款,事后自己承担500元的修理费。
“他们都很难能可贵。从1998年只有我一个人单枪匹马,到现在有2000多名志愿者,其中100多人在身后实践了捐献眼角膜的诺言,20人在身后捐献遗体。这些都是靠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朱强荣说,这些人就是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的代表。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雷锋众多名言之一,许多人都耳熟能详。50年过去了,这种雷锋精神还存在吗?
昨天,省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副总队长朱强荣说:“雷锋精神已经与时俱进了。我接触的许多角膜捐献志愿者,他们在身后帮助别人重见光明,在生前参与角膜捐献的公益事业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服务中去,角膜捐献也是雷锋精神的传承。”朱队长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活跃在角膜捐献这个无偿公益事业中的人和事。
2月12日早上5点多,气温很低。前一天晚上,朱强荣刚刚调解完一个纠纷,一觉睡到早上5点多,被手机振动声吵醒。
电话是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的曹燕芳打来的,说下城区回龙庙前三弄4号的徐盈盈女士于早上5点15分过世,她本人在前年就提出要捐献眼角膜、器官和遗体。由于长期的心脏病,器官衰竭,只能捐献眼角膜和遗体。
在被窝中接完电话,朱强荣一跃而起,一边联系眼科医院的医生,一边从冰箱里拿出冰块。自从2005年成为省防盲指导中心的角膜劝捐员后,他家的冰箱内就长年会冻着冰块,随时准备在这样的突发情况下从家里出发。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朱强荣骑着“小电驴”,带着装着冰块的保温瓶,从城西赶到下城区的刀茅巷,徐盈盈的儿子小黄在家门口等着他。
进门后,朱强荣就看到这样一幕:徐女士的丈夫黄雷霆静静坐在床边,低着头,和再也不会睁开眼睛的妻子说着悄悄话。
“这对老夫妻很恩爱,这么恩爱,还能毅然捐献出遗体和眼角膜,很不容易。”朱强荣说。
“我角膜动过手术,没有办法捐献了,其他的都打算捐掉。我爸爸早在上海就捐献遗体了。”老黄说,父亲的行动,对全家影响都很大,所以妻子和自己也决定在身后捐献。
“爸爸和妈妈很恩爱,结婚40年从来没有红过脸,我妈妈一直想多陪爸爸两年,无奈身体不允许。”小黄已经连续六天没有好好睡觉了,一直陪在母亲身边,对于母亲的选择,他觉得应当完成她的心愿,才是最大的孝道。
一对恩爱老夫妻的捐献故事
“我碰到的许多角膜捐献者,都是像他们这样的普通人。而且像他们这一代老人,能想得这么开通,而且家人思想工作也能做通,非常不容易。”讲述完这对老夫妻的故事,朱强荣想起了自己当年决定捐献眼角膜的情景。
1998年朱强荣成为我省第一位角膜捐献志愿者,他的编号是001号,他至今还记得这个号码意味着的压力。
“有人说,我这是要出风头,既然要捐眼角膜,生前怎么不捐?”朱强荣说起这个事情很无奈。社会上的不认同,让朱强荣更加坚定了坚持下去的决心。通过三年努力,社会上逐渐开始认识角膜捐献的意义。2005年,他成为省防盲指导中心劝捐员,他亲眼目睹社会对角膜捐献认同度的逐年提高。
“许多人开始给我写信,希望也能在身后捐献眼角膜,通过书信来往,我也认识了许多热心人。”朱强荣说,从2005年开始,截至目前已经有2000多人志愿在身后捐献眼角膜。
最让他欣慰的是,在各行各业中,涌现许多愿意参加到角膜捐献事业中来的普通人。
王勇是出租车司机中的001号角膜捐献志愿者,黄樟英是劳动模范中的001号志愿者,王立刚是萧山地区的001号志愿者,吴贻谷老人是余杭地区的001号志愿者,朱强荣的女儿是我省001号器官捐献志愿者……
“朱师傅很不容易,这么多年了,跟着他,看到了许多感人事情。”今年38岁的王立刚是萧山地区的001号角膜捐献志愿者,接过朱强荣的话茬,说起自己从事这个无偿事业的经历。
2005年,朱强荣成功劝说一名患者捐献了眼角膜,王立刚看了报道后很感动,决定自己也要在身后捐献眼角膜,就给朱强荣写了一封信,很快,他就收到回信。
信中,朱强荣表示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位愿意并肩战斗的战友,欢迎他能加入到角膜捐献的无偿公益事业中来。王立刚成为萧山地区的001号。
“一开始,我也仅仅是觉得朱师傅做这件事情很不容易。但是真正对于捐献意义的理解,开始于我妈妈。”王立刚说,妈妈由于视神经受损,右眼逐渐丧失视力,这让他逐渐明白失去光明意味着什么。
他开始和朱强荣一起开展角膜劝捐工作。萧山第一例角膜捐献者就是他和朱强荣一起劝说成功的,从2005年以来,他已经发展了80多名志愿者。
“萧山地区主要是农村居民,他们受传统观念影响,比城市里的人要深,我刚开始做这个工作的时候,许多人都不理解。”王立刚说,首先他就从自己家人做起,妻子成为他第一个劝说对象,从亲戚朋友逐渐扩展到不认识的人。
角膜捐献志愿者中的001号们
妻子成为他的第一个劝捐对象
他放弃赚钱
无偿帮忙运送角膜
同样被朱强荣影响的还有出租车司机王勇。
王勇妻子是尿毒症患者,对于器官捐献的意义,他也深有感受。他说:“角膜、器官和遗体,如果火化了,什么也没有了,但是如果能帮助别人的话,显得更有意义。”
正是这种理解,王勇屡次无偿运送眼角膜。因为眼角膜的保存时间有要求,所以王勇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捐献现场,放弃接送客人的赚钱机会。
2010年过年前,当时下着大雪,临安山区有一名村民在身后捐献眼角膜。接到朱强荣电话后,他二话没说,一路开车赶到临安。在回杭州的路上,因为路面比较滑,又是晚上,和迎面而来的车子发生碰撞。为了赶时间,他没有去争取赔款,事后自己承担500元的修理费。
“他们都很难能可贵。从1998年只有我一个人单枪匹马,到现在有2000多名志愿者,其中100多人在身后实践了捐献眼角膜的诺言,20人在身后捐献遗体。这些都是靠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朱强荣说,这些人就是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