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名言:孟子的主张思想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远祖从鲁国迁居邹国。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

  「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远祖从鲁国迁居邹国。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

  「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相关文章

  • 孟子的名言:性善论
  •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 ...查看


  •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
  •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管子 禁藏>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管子 七臣七主> ●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管子<管子 任法 ...查看


  • 中华文化的勃兴 1
  •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学习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学习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自主学习] 一.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 的文字. ...查看


  • 孔孟资料(一)
  •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参考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宣 ...查看


  • [孟子二章]复习题
  • <孟子>两章 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孔 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 ...查看


  • [孟子两章]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1)
  • <孟子两章>复习资料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孟子>两章文学常识 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孔子' 仁' 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 仁政' 说,主 ...查看


  • 孟子的名言:孟子的主张
  •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查看


  • 孟子经典名言名句(带翻译)
  •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查看


  • 习近平提及的十句古代治国思想名言是何意
  • 习近平提及的十句古代治国思想名言是何意 [编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3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到,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