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改革的方法及利弊

中俄改革的方法及利弊

张祥

2013-1-9 14:07:34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1期

(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 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中俄两国都进行了改革, 但由于采取的方法不同, 结果也不同。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 俄罗斯采取了激进的改革, 两种改革方式各有利弊。目前来看, 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成功, 俄罗斯的改革是失败的。

[关键词] 中俄; 激进式; 渐进式; 转轨; 成本收益

[中图分类号] F13/17.2.5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1-0040-03

一、中俄改革的不同方法比较

1. 中国渐进式的经济改革方法

中国的产权制度改革略先于市场制度改革, 是试点改革与推广改革相结合, 局部改革与整体改革相结合, 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相结合, 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相结合, 自上改革与自下改革相结合, 强制改革与诱导改革相结合, 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相结合, 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受控制和渐进的改革轨迹和态势。

(1)产权制度的演进。

从1978年开始, 中国在城市和农村逐步推行广泛而深刻的产权制度变革。其目的是以公有制的新型实现形式和多种所有制形式, 来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产权改革的主要进程如下:

第一, 集体所有制的变革;

第二, 全民所有制的变革;

第三, 私人所有制的崛起。

(2)市场制度的演进。

中国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显示出若干阶段:1984年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政策;1984—1987年转向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1989年构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实行“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1989—1991年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1992年以来, 迅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体系及其调控体系已初步形成。

2. 俄罗斯激进式的经济改革方法

俄罗斯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制度改革基本上是同步启动、迅速展开和互相呼应的。尽管改革的步骤、措施与速度有起伏变化, 但总体上呈现为一种非常冒进和激进的改革轨迹和态势。(1)私有产权关系急速泛化。私有化改革的实际进程如下:

第一, 小私有化进程。1992年上半年重点是在以往国有小企业租赁合同的基础上通过赎买来实现私有化, 下半年重点是通过拍卖和招标来出售小企业。到1993年底,70%的小企业已转变为私有制。

第二, 大私有化进程。对职工在1 000人以上,1992年元旦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5 000万卢布以上的大型企业, 实行私有化的股份化。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证券私有化阶段。二是现金私有化阶段。

第三, 农业私有化。(2)自由市场关系急速泛化。自1990年6月俄罗斯政府独立执政以来, 在价格、金融、对外经济等主要领域广泛地迅速推行自由化的市场机制

和体制, 而经济有序转轨中政府必要的经济调控被淡化(计委也被取消) 。其最重要的进程如下:

第一, 价格自由化。1991年12月以后, 在《关于价格自由化措施》等法令和条例指导下, 一次性放开价格, 形成自由市场价格机制。

第二, 金融自由化。1990年末至1992年末, 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相配套的二级银行体系, 目前已有规模不同的商业和专业银行约3 000家; 包括投资公司、金融公司等在内的金融—信贷组织结构已形成, 并发挥着重要的经济调节作用; 证券市场经过1990—1992年的初创阶段以后, 现已在国家证券和私有化企业股票方面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 在市政债券和公司债券方面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

第三, 对外经济自由化。1991年1月俄罗斯开放外汇市场, 除了某些特殊项目之外, 对外贸易基本放开。

基于中俄两国改革的目标和定位不同, 以及政治、文化和社会氛围上的差异, 经济改革的轨迹和路径既有相似的一面, 如所有制结构均为多元化和混合型, 价格均放开, 本国货币均实行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等等, 又有重大区别。这可归纳为; 在改革的速度上, 中国是以渐进为主的, 而俄罗斯是以激进为主的(亦称大爆炸式的); 在改革的步骤上, 中国是局部试点和步步推进的(试错法), 而俄罗斯是“一步到位”后再慢慢纠错的; 在改革的顺序上, 中国是以先立后破为主的, 而俄罗斯是

以先破后立为主的; 在改革的方式上, 中国是强制与诱导并用的, 而俄罗斯是强制和命令式的。

二、中俄经济改革方法的利弊分析

1. 中国经济改革的结果

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近年已稳步地走上“高增长、低通胀”良性发展的轨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城市化、工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综合市场化程度已达60%,西方发达国家为80%),从短缺经济走进了轻度的买方市场;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旅游等部门发展迅猛, 知识化经济的比重日益增长, 国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贸易依存度为36%,已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 引进外资和外汇储备均排名世界第二; 中国香港与大陆之间的经济交往密切, 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2.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结果

俄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品产量下降一半多。俄罗斯工业的境况非常困难, 一些重要的生产部门, 能够体现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部门, 能够保障一个国家富裕和发达的部门, 比如精密仪器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电子、核工业等等一些行业都处于停滞状态, 生产部门投资不足。工业部门的人才流失、人员老化非常严重。根据有关专家测算, 人才流失给俄罗斯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除了向国外的人才流失以外, 还有国内人才流失。为了养家糊口, 成千成万的高级人才被迫转行。俄罗斯经济中现代化程度 较高的一些部门处在衰退之中, 只有采掘工业在稳定增长。俄罗斯大量出口石油、天然气、木材和其他原材料。最近几年, 俄罗斯经济每年增长4%~6%,但增长主要靠燃料能源和电力部门。也就是说, 俄罗斯经济原材料倾向进一步被强化。如果现在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这个趋势继续保持下去的话, 俄罗斯将成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原料附庸。

俄罗斯的农业是处于自由落体的状态, 下降得非常厉害。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现在已经全部损失了, 农机制造现在基本上没有发展, 化肥的产量下降很大。俄罗斯联邦的外债达到天文数字(1 700亿美元), 每年需偿付的债务利息, 就让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三、中俄改革道路的利弊

要评价中俄改革道路的利弊, 首要的是建立利弊分析平台。在经济学的分析中, 我们一般采用成本收益工具作为利弊分析的平台。用成本收益分析改革道路的利弊, 必须要对经济改革的成本收益进行定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作为一种重大的制度变迁, 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 这种成本定义为改革成本。这里是指改革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阻力成本, 即是指因为改革方案的实施引起暂时的经济增长停滞或者经济负增长的损失, 以及人们遭受的心理上的痛苦和福利损失。另外, 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新旧体制并存的摩擦成本。当两种体制交织在一起使经济体制运行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或等于摩擦成本时, 社会就应该着手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

1.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

渐进式改革由于实施温和的改革方案, 开始时的阻力成本较小,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 改革的阻力成本会不断增大。这是因为在改革逐渐深化的情况下, 触及到了深层次的难点的缘故。摩擦成本在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小,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 新旧体制并存的矛盾加剧, 摩擦成本也不断上升。如上所述, 改革的总成本是阻力成本和摩擦成本之和, 因此在渐进式改革的初期, 改革总成本较小, 但随着改革的推进, 总成本会不断增长。需要说明的是, 渐进式改革将在相当一段时间面临不断增加的总成本。渐进式改革一旦克服了中、后阶段的难点, 总成本会大幅下降。

渐进式改革收益与成本不同。渐进式改革初期阶段, 实施阻力较小的改革方案, 在保留旧体制的基础上发展新体制, 因此, 渐进增长不仅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而且由于新体制各种因素加入, 部分克服了旧体制中的弊端, 使经济增长出现加速趋势。改革的总收益会明显增加。但是随着新旧体制的摩擦加剧, 经济体制运行效率下降, 总收益增长开始减缓, 甚至会出现停滞或者负增长的情况。 这种状况要求实施新一轮改革方案, 以便使渐进式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改革顺利进行的情况下, 一般来说, 后一轮改革收益总量要明显大于前一轮改革收益的总量。当新体制完全建立时, 总收益会大幅度增长。

激进式改革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改革方案, 开始阻力成本较大, 随着改革的顺利进行, 阻力成本下降。这是由于新旧体制并存时间较短, 改革开始阶段存在摩擦成本较大的现象, 但旧体制很快被新体制所代替, 摩擦成本会急剧下降。须注意的是, 新体制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摩擦成本, 旧体制的习惯势力还经常与新体制产生摩擦。可 见, 激进式改革的初始阶段, 由于阻力成本和摩擦成本较大, 一次性支付的总成本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阻力成本和摩擦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 自然总成本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激进式改革由于对旧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渐进体制进行暂时失去连贯性, 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 渐进增长会明显减缓、停滞, 甚至负增长。一旦新体制占据主导地位, 并理顺了经济关系, 改革收益将大幅度增加。

2. 中俄改革方法的利弊分析

虽然中俄同是社会主义大国, 但是中俄改革前各自处于不同的经济状况。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在经历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生产力的破坏以后, 中国经济百废待兴。同时, 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制约作用。因而摆在中国面前的是两个问题:发展与改革。而这两个问题中首要的又是发展问题。正如在

前面分析的, 渐进式改革的一个条件就是改革能为社会带来实惠, 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这样渐进式改革才能继续。中国当时经济水平的落后为采用渐进式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条件。从经济体制来看, 当时中国虽然以公有制为主体, 但是还是伴有其他私有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运行的机制还没有完善起来。这就为经济体制在局部进行改革提供了可能。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 渐进式改革在中国有 其滋生的土壤。反观改革前的俄罗斯, 当时的苏联虽然没落了, 但是它的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发展到了近乎完善的境界。针对计划经济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系列温和的改革, 但是最终没有成功, 却导致了政治格局的变化。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 任何的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较小的改革幅度不足以对经济产生明显的影响, 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够显著, 人们也就不能从经济改革中得到实惠。因而从俄罗斯当时的条件来看, 实行彻底的激进式改革是惟一可行的改革方案。

总的来讲, 渐进式改革的好处是能比较稳定地达到改革的目标, 弊端是改革的进程很慢。激进式改革的好处是能很快地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弊端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会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波动和震荡。但是将这两种方法具体运用到某个国家改革的时候, 我们就要结合该国的具体环境来考虑两种方法的优劣。

[责任编辑:邹秀婷]

[作者简介] 张祥(1977-),男, 四川绵阳人, 厦门大学2002级研究生。

中俄改革的方法及利弊

张祥

2013-1-9 14:07:34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1期

(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 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中俄两国都进行了改革, 但由于采取的方法不同, 结果也不同。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 俄罗斯采取了激进的改革, 两种改革方式各有利弊。目前来看, 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成功, 俄罗斯的改革是失败的。

[关键词] 中俄; 激进式; 渐进式; 转轨; 成本收益

[中图分类号] F13/17.2.5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1-0040-03

一、中俄改革的不同方法比较

1. 中国渐进式的经济改革方法

中国的产权制度改革略先于市场制度改革, 是试点改革与推广改革相结合, 局部改革与整体改革相结合, 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相结合, 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相结合, 自上改革与自下改革相结合, 强制改革与诱导改革相结合, 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相结合, 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受控制和渐进的改革轨迹和态势。

(1)产权制度的演进。

从1978年开始, 中国在城市和农村逐步推行广泛而深刻的产权制度变革。其目的是以公有制的新型实现形式和多种所有制形式, 来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产权改革的主要进程如下:

第一, 集体所有制的变革;

第二, 全民所有制的变革;

第三, 私人所有制的崛起。

(2)市场制度的演进。

中国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显示出若干阶段:1984年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政策;1984—1987年转向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1989年构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实行“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1989—1991年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1992年以来, 迅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体系及其调控体系已初步形成。

2. 俄罗斯激进式的经济改革方法

俄罗斯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制度改革基本上是同步启动、迅速展开和互相呼应的。尽管改革的步骤、措施与速度有起伏变化, 但总体上呈现为一种非常冒进和激进的改革轨迹和态势。(1)私有产权关系急速泛化。私有化改革的实际进程如下:

第一, 小私有化进程。1992年上半年重点是在以往国有小企业租赁合同的基础上通过赎买来实现私有化, 下半年重点是通过拍卖和招标来出售小企业。到1993年底,70%的小企业已转变为私有制。

第二, 大私有化进程。对职工在1 000人以上,1992年元旦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5 000万卢布以上的大型企业, 实行私有化的股份化。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证券私有化阶段。二是现金私有化阶段。

第三, 农业私有化。(2)自由市场关系急速泛化。自1990年6月俄罗斯政府独立执政以来, 在价格、金融、对外经济等主要领域广泛地迅速推行自由化的市场机制

和体制, 而经济有序转轨中政府必要的经济调控被淡化(计委也被取消) 。其最重要的进程如下:

第一, 价格自由化。1991年12月以后, 在《关于价格自由化措施》等法令和条例指导下, 一次性放开价格, 形成自由市场价格机制。

第二, 金融自由化。1990年末至1992年末, 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相配套的二级银行体系, 目前已有规模不同的商业和专业银行约3 000家; 包括投资公司、金融公司等在内的金融—信贷组织结构已形成, 并发挥着重要的经济调节作用; 证券市场经过1990—1992年的初创阶段以后, 现已在国家证券和私有化企业股票方面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 在市政债券和公司债券方面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

第三, 对外经济自由化。1991年1月俄罗斯开放外汇市场, 除了某些特殊项目之外, 对外贸易基本放开。

基于中俄两国改革的目标和定位不同, 以及政治、文化和社会氛围上的差异, 经济改革的轨迹和路径既有相似的一面, 如所有制结构均为多元化和混合型, 价格均放开, 本国货币均实行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等等, 又有重大区别。这可归纳为; 在改革的速度上, 中国是以渐进为主的, 而俄罗斯是以激进为主的(亦称大爆炸式的); 在改革的步骤上, 中国是局部试点和步步推进的(试错法), 而俄罗斯是“一步到位”后再慢慢纠错的; 在改革的顺序上, 中国是以先立后破为主的, 而俄罗斯是

以先破后立为主的; 在改革的方式上, 中国是强制与诱导并用的, 而俄罗斯是强制和命令式的。

二、中俄经济改革方法的利弊分析

1. 中国经济改革的结果

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近年已稳步地走上“高增长、低通胀”良性发展的轨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城市化、工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综合市场化程度已达60%,西方发达国家为80%),从短缺经济走进了轻度的买方市场;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旅游等部门发展迅猛, 知识化经济的比重日益增长, 国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贸易依存度为36%,已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 引进外资和外汇储备均排名世界第二; 中国香港与大陆之间的经济交往密切, 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2.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结果

俄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品产量下降一半多。俄罗斯工业的境况非常困难, 一些重要的生产部门, 能够体现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部门, 能够保障一个国家富裕和发达的部门, 比如精密仪器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电子、核工业等等一些行业都处于停滞状态, 生产部门投资不足。工业部门的人才流失、人员老化非常严重。根据有关专家测算, 人才流失给俄罗斯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除了向国外的人才流失以外, 还有国内人才流失。为了养家糊口, 成千成万的高级人才被迫转行。俄罗斯经济中现代化程度 较高的一些部门处在衰退之中, 只有采掘工业在稳定增长。俄罗斯大量出口石油、天然气、木材和其他原材料。最近几年, 俄罗斯经济每年增长4%~6%,但增长主要靠燃料能源和电力部门。也就是说, 俄罗斯经济原材料倾向进一步被强化。如果现在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这个趋势继续保持下去的话, 俄罗斯将成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原料附庸。

俄罗斯的农业是处于自由落体的状态, 下降得非常厉害。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现在已经全部损失了, 农机制造现在基本上没有发展, 化肥的产量下降很大。俄罗斯联邦的外债达到天文数字(1 700亿美元), 每年需偿付的债务利息, 就让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三、中俄改革道路的利弊

要评价中俄改革道路的利弊, 首要的是建立利弊分析平台。在经济学的分析中, 我们一般采用成本收益工具作为利弊分析的平台。用成本收益分析改革道路的利弊, 必须要对经济改革的成本收益进行定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作为一种重大的制度变迁, 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 这种成本定义为改革成本。这里是指改革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阻力成本, 即是指因为改革方案的实施引起暂时的经济增长停滞或者经济负增长的损失, 以及人们遭受的心理上的痛苦和福利损失。另外, 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新旧体制并存的摩擦成本。当两种体制交织在一起使经济体制运行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或等于摩擦成本时, 社会就应该着手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

1.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

渐进式改革由于实施温和的改革方案, 开始时的阻力成本较小,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 改革的阻力成本会不断增大。这是因为在改革逐渐深化的情况下, 触及到了深层次的难点的缘故。摩擦成本在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小,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 新旧体制并存的矛盾加剧, 摩擦成本也不断上升。如上所述, 改革的总成本是阻力成本和摩擦成本之和, 因此在渐进式改革的初期, 改革总成本较小, 但随着改革的推进, 总成本会不断增长。需要说明的是, 渐进式改革将在相当一段时间面临不断增加的总成本。渐进式改革一旦克服了中、后阶段的难点, 总成本会大幅下降。

渐进式改革收益与成本不同。渐进式改革初期阶段, 实施阻力较小的改革方案, 在保留旧体制的基础上发展新体制, 因此, 渐进增长不仅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而且由于新体制各种因素加入, 部分克服了旧体制中的弊端, 使经济增长出现加速趋势。改革的总收益会明显增加。但是随着新旧体制的摩擦加剧, 经济体制运行效率下降, 总收益增长开始减缓, 甚至会出现停滞或者负增长的情况。 这种状况要求实施新一轮改革方案, 以便使渐进式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改革顺利进行的情况下, 一般来说, 后一轮改革收益总量要明显大于前一轮改革收益的总量。当新体制完全建立时, 总收益会大幅度增长。

激进式改革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改革方案, 开始阻力成本较大, 随着改革的顺利进行, 阻力成本下降。这是由于新旧体制并存时间较短, 改革开始阶段存在摩擦成本较大的现象, 但旧体制很快被新体制所代替, 摩擦成本会急剧下降。须注意的是, 新体制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摩擦成本, 旧体制的习惯势力还经常与新体制产生摩擦。可 见, 激进式改革的初始阶段, 由于阻力成本和摩擦成本较大, 一次性支付的总成本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阻力成本和摩擦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 自然总成本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激进式改革由于对旧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渐进体制进行暂时失去连贯性, 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 渐进增长会明显减缓、停滞, 甚至负增长。一旦新体制占据主导地位, 并理顺了经济关系, 改革收益将大幅度增加。

2. 中俄改革方法的利弊分析

虽然中俄同是社会主义大国, 但是中俄改革前各自处于不同的经济状况。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在经历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生产力的破坏以后, 中国经济百废待兴。同时, 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制约作用。因而摆在中国面前的是两个问题:发展与改革。而这两个问题中首要的又是发展问题。正如在

前面分析的, 渐进式改革的一个条件就是改革能为社会带来实惠, 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这样渐进式改革才能继续。中国当时经济水平的落后为采用渐进式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条件。从经济体制来看, 当时中国虽然以公有制为主体, 但是还是伴有其他私有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运行的机制还没有完善起来。这就为经济体制在局部进行改革提供了可能。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 渐进式改革在中国有 其滋生的土壤。反观改革前的俄罗斯, 当时的苏联虽然没落了, 但是它的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发展到了近乎完善的境界。针对计划经济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系列温和的改革, 但是最终没有成功, 却导致了政治格局的变化。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 任何的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较小的改革幅度不足以对经济产生明显的影响, 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够显著, 人们也就不能从经济改革中得到实惠。因而从俄罗斯当时的条件来看, 实行彻底的激进式改革是惟一可行的改革方案。

总的来讲, 渐进式改革的好处是能比较稳定地达到改革的目标, 弊端是改革的进程很慢。激进式改革的好处是能很快地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弊端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会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波动和震荡。但是将这两种方法具体运用到某个国家改革的时候, 我们就要结合该国的具体环境来考虑两种方法的优劣。

[责任编辑:邹秀婷]

[作者简介] 张祥(1977-),男, 四川绵阳人, 厦门大学2002级研究生。


相关文章

  • 中药调配方式改革的利弊分析
  • 中药调配方式改革的利弊分析 [摘要] 目的 改革传统中药调配方式,提高效率,推动中药现代化. 方法 传统散装中药与小包装中药饮片优弊比较. 结果 小包装中药饮片质量可靠.称量精确.简化流程.提高患者知情权. 结论 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提高调配 ...查看


  •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在生产管理中的利弊
  • Print World改革管理 2012 . 5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在生产管理中的利弊 云南省印刷技术研究所 张力争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天翻覆地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革,新生事物的冲击,在任何领域和人们的灵魂深处,象原子裂变一样,产生巨大的 ...查看


  • 人民币资本账户自由兑换的利弊研究
  • 摘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国内外市场交易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价值衡量作用,为商品流通提供了可靠的价值尺度.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组织的一员,其在面对国际贸易市场变化中,对人民币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新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本次结合经济 ...查看


  •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49个)
  • 经济管理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49个)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管理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对策 ★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网络经济问题研究 ★我 ...查看


  •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
  •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 改进策略 姓名:王 悦 学号:13033026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 [摘要]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面对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很多人产生了疑惑.近年来,针对班级授课制缺点所进行的改革,走过了头,也就 ...查看


  • 卓尔不群的雅典2
  • 卓尔不群的雅典 漳浦一中历史组 杨燕华 [课题说明] 本课课题来源于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六的第二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 ...查看


  • 浅谈市场化改革的利弊
  • 浅谈市场化改革的利弊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 ...查看


  • 提高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及我国的选择
  • 提高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及我国的选择 段家喜① [内容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摆脱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在这一改革的不懈努力中,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研究养老保险制度的学术界都在积极研究当今各国 ...查看


  •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朱美丽 摘要: 科举制度作为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 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它的产生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通过分其利弊, 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