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报纸首先看标题,如果溜一眼标题让人看不明白,这样的标题是失败的,更不要说让读者继续读下去了。现在报纸上一些国际新闻标题便是这样。例如2009年8月28日的各报都报道了中国6位劳务人员在阿尔及利亚遭遇车祸死亡的消息,但是从大标题上,人们无法判断事情到底发生在哪个国家。这天京华时报A35版通栏大标题是:“6中国劳务人员在阿遇难”。这个“阿”是哪个国家?阿尔巴尼亚?阿富汗?阿联酋?阿曼?阿塞拜疆?阿尔及利亚?阿根廷?我尚没有查找资料,脑子里看到这个“阿”字便反应出这么多“阿”字打头的国家。还有“阿高中生闹市飙车撞死两儿童”(新京报8月27日A28版)这样的标题,如何能叫人准确想到这件事情发生在阿根廷?
同类被简化国名的标题很多。再如“巴”字,我只查阅了近些日子的京华时报,其中有“巴真人秀节目参赛者溺亡”(9月1日A26版)、“巴军摧毁自杀袭击训练营”(8月30日A17版)、“巴警局遭袭40余人死伤”(8月31日A26版)、“巴前外长家中遇害”(8月10日A25版)、“巴检查站遭炸致使22人死亡”(8月29日20版)、“巴人弹翻墙袭击警察办公楼”(6月8日A25版)等等。而世界上“巴”字打头的国家就有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巴哈马、巴巴多斯、巴林、巴西、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拉圭、巴拿马等等,叫人如何判断?
还有“伊”字,因为当前伊拉克、伊朗都是新闻多发国家,在新闻标题上简称“伊”很容易搞错,标题不能为了节省字而简化。例如当我看到“伊基地分子称曾在叙受训”(京华时报9月1日A25版)时,如果不看内容,就难以确定新闻所说的是伊拉克还是伊朗。新闻到了读者必须看内容才能搞清楚事实发生地点,这条新闻标题的作用等于零。
还有“厄”字,当“厄总统寻求关闭‘间谍’电视台”这个新闻标题映入眼帘的时候,我会想到两个国家:厄立特里亚、厄瓜多尔;当看到“哥美军事协议震动南美”这个标题的时候,我会想到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凡是可能让读者产生两难或多难选择的情形,是新闻标题绝对要避免的事情。然而,现在一些报纸的国际新闻版,充斥这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新闻标题。
也有做得好的报纸,例如羊城晚报要闻版国际新闻部分,除了重大新闻的标题基本全称外国国名外,其他较小的新闻标题上面,均有一行写上该新闻发生地国家的全名,这就方便了读者阅读,不会产生判断的两难或多难问题。
当然,一些读者十分熟悉、新闻发生频率很高而且不会在国名第一个字上让读者产生判断两难的国家,可以采用简称,例如美、英、德、法、俄、日、印等等。有些形成表达惯例的,可以按照惯例称呼,例如印度尼西亚因为第一个字与印度相同而采用“印尼”的简称。但是,一些新闻出现频率不高的国家,在报道那里发生的新闻时,新闻标题原则上必须使用全称,即使该国的中文名称较长,也不宜简称,例如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如果那个国家的新闻比较重大,在此后的持续报道过程中,方可考虑适当采用简化的新闻标题,例如洪都拉斯发生政变,因为此后引起美洲国家组织甚至联合国的反应,报道不断,世界上“洪”字打头的只此一国,此后的新闻标题简称“洪”,尚可。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看报纸首先看标题,如果溜一眼标题让人看不明白,这样的标题是失败的,更不要说让读者继续读下去了。现在报纸上一些国际新闻标题便是这样。例如2009年8月28日的各报都报道了中国6位劳务人员在阿尔及利亚遭遇车祸死亡的消息,但是从大标题上,人们无法判断事情到底发生在哪个国家。这天京华时报A35版通栏大标题是:“6中国劳务人员在阿遇难”。这个“阿”是哪个国家?阿尔巴尼亚?阿富汗?阿联酋?阿曼?阿塞拜疆?阿尔及利亚?阿根廷?我尚没有查找资料,脑子里看到这个“阿”字便反应出这么多“阿”字打头的国家。还有“阿高中生闹市飙车撞死两儿童”(新京报8月27日A28版)这样的标题,如何能叫人准确想到这件事情发生在阿根廷?
同类被简化国名的标题很多。再如“巴”字,我只查阅了近些日子的京华时报,其中有“巴真人秀节目参赛者溺亡”(9月1日A26版)、“巴军摧毁自杀袭击训练营”(8月30日A17版)、“巴警局遭袭40余人死伤”(8月31日A26版)、“巴前外长家中遇害”(8月10日A25版)、“巴检查站遭炸致使22人死亡”(8月29日20版)、“巴人弹翻墙袭击警察办公楼”(6月8日A25版)等等。而世界上“巴”字打头的国家就有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巴哈马、巴巴多斯、巴林、巴西、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拉圭、巴拿马等等,叫人如何判断?
还有“伊”字,因为当前伊拉克、伊朗都是新闻多发国家,在新闻标题上简称“伊”很容易搞错,标题不能为了节省字而简化。例如当我看到“伊基地分子称曾在叙受训”(京华时报9月1日A25版)时,如果不看内容,就难以确定新闻所说的是伊拉克还是伊朗。新闻到了读者必须看内容才能搞清楚事实发生地点,这条新闻标题的作用等于零。
还有“厄”字,当“厄总统寻求关闭‘间谍’电视台”这个新闻标题映入眼帘的时候,我会想到两个国家:厄立特里亚、厄瓜多尔;当看到“哥美军事协议震动南美”这个标题的时候,我会想到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凡是可能让读者产生两难或多难选择的情形,是新闻标题绝对要避免的事情。然而,现在一些报纸的国际新闻版,充斥这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新闻标题。
也有做得好的报纸,例如羊城晚报要闻版国际新闻部分,除了重大新闻的标题基本全称外国国名外,其他较小的新闻标题上面,均有一行写上该新闻发生地国家的全名,这就方便了读者阅读,不会产生判断的两难或多难问题。
当然,一些读者十分熟悉、新闻发生频率很高而且不会在国名第一个字上让读者产生判断两难的国家,可以采用简称,例如美、英、德、法、俄、日、印等等。有些形成表达惯例的,可以按照惯例称呼,例如印度尼西亚因为第一个字与印度相同而采用“印尼”的简称。但是,一些新闻出现频率不高的国家,在报道那里发生的新闻时,新闻标题原则上必须使用全称,即使该国的中文名称较长,也不宜简称,例如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如果那个国家的新闻比较重大,在此后的持续报道过程中,方可考虑适当采用简化的新闻标题,例如洪都拉斯发生政变,因为此后引起美洲国家组织甚至联合国的反应,报道不断,世界上“洪”字打头的只此一国,此后的新闻标题简称“洪”,尚可。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