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教案
授课时间:4月25日
授课地点:会议室
参加人员:两委干部及党员
授 课 人:闫淑海
授课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大革命和土地革命
授课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创立及建设的过程;
2、学习大革命时期党的历史知识;
3、学习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经验。
授课重点: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经验
授课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转变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英国强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王朝这个封建专制的帝国大门被打开,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被打断。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方面,中国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中国沦为本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一个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和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运动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两大任务中,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
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此结束,民主共和
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更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三)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呈现出人们完全没有想到的一番景象: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倒行逆施相呼应,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1915年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再次记录下中国的奇耻大辱;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割据一方,并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相互之间展开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使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和动乱之中。
面对残酷的现实,中国的先进分子从消沉、苦闷和彷徨中走出来,再次在心中燃起热切的期待,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在孕育之中。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犹如黑夜中的一道闪电,掀起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狂飆。这场运动,正是新的革命风暴到来的前奏。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当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它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不仅唤醒西方的无产阶级,而且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这场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到这时,中国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条件逐渐成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随之发展壮大起来。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出现一个新的远为壮大的阵营。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已不可避免。这场革命以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为起点。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它当作单纯的学理来探讨,而是把它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注意同工人群众结合,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四)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适应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推翻资本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家私有制”。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二、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马林的提议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建立与国名党的统一战线问题。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二)党的四大和五卅运功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是,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并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
比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还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和经济关系。但对如何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过程中的种种复杂问题,大会没有作出具体回答,对建立政权和武装的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认识。党的四大结束后不到两个月,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巨大悲痛。国共两党组织各界人民举行哀悼活动,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形成一次声势浩大的革命宣传活动。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是从1925年的五卅运动开始的。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抗议运动。全国各地约有1700万人直接参加了运动,从通商都市到偏僻乡镇,到处响起“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怒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很大发展。到1925年底,党员人数增加到一万,一些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起党的组织。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
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主要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国民革命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个战略方针,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先头部队出兵湖南。7月9日,正式出师北伐。在沿途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北伐军势如破竹。北伐战争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结出的丰硕成果。在北伐过程中,国共两党之间虽存在矛盾,但基本上是团结的,仍能集中力量共同对敌。北伐军所到之处,都能得到广大工人、农民和其他革命群众的直接支援。此外,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援助,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1927年4月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面对革命阵营随时可能发生分裂的严重局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国内政局迅速逆转。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80多人,代表党员57967人。大会未能对武汉政府的各派作出正确的分析,导致了对汪精卫一派的右倾迁就政策,未能在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全党指明方向。五大产生的中央
领导机构,未能解决全党坚强有力的领导问题,自然无法遏制愈来愈恶化的局势。这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说,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比革命阵营的力量要强大得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二是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在主观上,是陈独秀等人在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土地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从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结束。
(一)事件经过
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叛变了革命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替了北洋军阀,企图扑灭革命,消灭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27年7月12日,党中央政治局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陈独秀停职,作出了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等决定。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的新阶段,因此,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节日。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批判和揭露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会议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关键时刻,为挽救党和中国革命起到了重大作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创建,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红军战争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革命形势得到很大发展,但是,从1927年11月至1934年底,党内先后出现了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革命力量遭受很大损失。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在革命最紧要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一结束,就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出现高涨。1935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党中央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问题的方针,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通过了一项接受国共合作的决议。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事件意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有100多次,遍及14省140多县(市),参加起义的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有数百万人。这些起义,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旗帜,给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以有力的回击。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来源。
《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教案
授课时间:4月25日
授课地点:会议室
参加人员:两委干部及党员
授 课 人:闫淑海
授课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大革命和土地革命
授课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创立及建设的过程;
2、学习大革命时期党的历史知识;
3、学习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经验。
授课重点: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经验
授课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转变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英国强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王朝这个封建专制的帝国大门被打开,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被打断。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方面,中国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中国沦为本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一个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和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运动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两大任务中,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
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此结束,民主共和
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更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三)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呈现出人们完全没有想到的一番景象: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倒行逆施相呼应,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1915年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再次记录下中国的奇耻大辱;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割据一方,并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相互之间展开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使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和动乱之中。
面对残酷的现实,中国的先进分子从消沉、苦闷和彷徨中走出来,再次在心中燃起热切的期待,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在孕育之中。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犹如黑夜中的一道闪电,掀起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狂飆。这场运动,正是新的革命风暴到来的前奏。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当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它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不仅唤醒西方的无产阶级,而且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这场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到这时,中国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条件逐渐成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随之发展壮大起来。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出现一个新的远为壮大的阵营。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已不可避免。这场革命以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为起点。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它当作单纯的学理来探讨,而是把它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注意同工人群众结合,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四)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适应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推翻资本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家私有制”。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二、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马林的提议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建立与国名党的统一战线问题。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二)党的四大和五卅运功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是,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并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
比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还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和经济关系。但对如何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过程中的种种复杂问题,大会没有作出具体回答,对建立政权和武装的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认识。党的四大结束后不到两个月,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巨大悲痛。国共两党组织各界人民举行哀悼活动,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形成一次声势浩大的革命宣传活动。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是从1925年的五卅运动开始的。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抗议运动。全国各地约有1700万人直接参加了运动,从通商都市到偏僻乡镇,到处响起“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怒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很大发展。到1925年底,党员人数增加到一万,一些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起党的组织。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
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主要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国民革命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个战略方针,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先头部队出兵湖南。7月9日,正式出师北伐。在沿途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北伐军势如破竹。北伐战争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结出的丰硕成果。在北伐过程中,国共两党之间虽存在矛盾,但基本上是团结的,仍能集中力量共同对敌。北伐军所到之处,都能得到广大工人、农民和其他革命群众的直接支援。此外,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援助,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1927年4月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面对革命阵营随时可能发生分裂的严重局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国内政局迅速逆转。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80多人,代表党员57967人。大会未能对武汉政府的各派作出正确的分析,导致了对汪精卫一派的右倾迁就政策,未能在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全党指明方向。五大产生的中央
领导机构,未能解决全党坚强有力的领导问题,自然无法遏制愈来愈恶化的局势。这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说,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比革命阵营的力量要强大得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二是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在主观上,是陈独秀等人在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土地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从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结束。
(一)事件经过
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叛变了革命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替了北洋军阀,企图扑灭革命,消灭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27年7月12日,党中央政治局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陈独秀停职,作出了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等决定。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的新阶段,因此,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节日。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批判和揭露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会议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关键时刻,为挽救党和中国革命起到了重大作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创建,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红军战争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革命形势得到很大发展,但是,从1927年11月至1934年底,党内先后出现了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革命力量遭受很大损失。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在革命最紧要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一结束,就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出现高涨。1935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党中央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问题的方针,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通过了一项接受国共合作的决议。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事件意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有100多次,遍及14省140多县(市),参加起义的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有数百万人。这些起义,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旗帜,给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以有力的回击。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