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和_中国发展的道德之维

和谐社会

H E X I E S H E H U I

“和”:近

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的日益接近,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越来越关注:中国是否会一如既往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壮大是否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引发战争,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是否会刺激它转而寻求竞争性战略利益,等等。本文以“和”的理念为分析视角,揭示中国发展道路的道德根基,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疑虑,对于中国顺利实现发展目标,对于世界的持久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合文化传统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一般说来,“和”取和谐、和睦、祥和、和平之意,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取融合、结合、联合、合作之意,指不同性质间各要素的融通。“和合”联用,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不同文明间多种并存的、矛盾的、甚至是对立因素的冲突、融合、谐调、结合、统一,以及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新生命、新事物、新结构的总和。这样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态度、信念等,我们称之为“和合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合文化是贯穿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风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

和合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承认客观事物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尊重其差异性。二是追求不同或异质事物的有机合一,强调其统一性。其传统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强调冲突融合。强调用“融突论”的和合观念,

●汪长明

即和合化生新生命、新事物、新文化的观大国自信和责任意识,赢得了国际社会念来思考事物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其越来越多的认同。

二,讲究整体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

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坚持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其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三,注重和而不同。强调世界上任何事物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且制定了“三步都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特殊的生存发展走”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外战略致力于创方式,尊重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指造长期和平稳定的周边及国际环境。经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四、提倡宽过30余年的努力,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容与仁爱。认为每个生命体都有存在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理由,强调“兼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从纵向看,中国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人”,推己及人,构建充满爱的世界。

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如果横向比和合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差较,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为天人合

是一个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国家。总体一与征服自然;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体上,中国仍然是一个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现为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在国家、民族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中国仍须把发之间的关系上,体现为协和万邦与征服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及提高人民物质世界;在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上,文化生活水平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中国体现为和而不同与普世主义;在思维方这些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在一个相式上,体现为重视和谐与重视斗争;在人对和平的环境中实现的,而中国的进一性认识上,体现为人性善与人性恶。

步发展,更是离不开一个和平稳定的周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崇尚边及国际环境。

自由,追求正义。“和”的理念在中国文化2、中国选择和平发展战略。党的十

中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千百年来,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是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宽大胸襟,“和为贵”始终是中国社会思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想的主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始终是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渴望和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平、追求和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选择了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崛起模式的特质,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田,融入华“中国发展模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夏儿女的血脉之中。这就是中国坚定不这种模式就是以“和平崛起”战略为核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文化渊源。

心,在确保政治体制不发生激烈变革的情况下,通过富有成效的改革,实现经济二、和平发展战略

的跨越式发展,并成功地融入世界体系。中国的和平发展破除了国际政治的“周中国的发展是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期性规律”,丰富了国际政治的理论内化时代背景下的重大事件,中国以自身涵,对促进国际和平正义做出了巨大贡发展带动和促进其他国家的发展,以争献,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广取和平的发展战略做到严格的国家自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律,充分展示了中国对实现发展目标的

和示范作用。

2010年第1期下旬刊·总第445

27

校园之声

X I A O Y U A N Z H I S H E N G

网络环境下的金融校园文化建设

———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

●张春华

络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以广东金

和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形式比较简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高,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众利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普遍提高,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网上校园文化不断涌现。如针对我校实际,每年举办网上模拟炒股大赛、网络职业规划大赛、网上知识大赛、网页制作比赛、网络创意设计等,将网络知识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加深了学生们对网络的理解,充分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其次,网络拓展了师生思想意识。在网络这样一个互动式的平台上,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展了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渠道。再次,网络增强了学生主体意识。使用互联网的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且还能成为信息、知识的传播者。最后,网络改变了德育工作形式的局限。网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新渠道和新手段,它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高效发展。

融学院为例,探究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以期对其他大学校园文化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网络凸显了金融高校校园

文化矛盾

首先,网络冲击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相互交融和碰撞。西方尤其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化正试图主宰全球文化潮流,对别国和地区进行文化渗透。大学生由于年轻,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滋生一些消极颓废的观念,更有甚者将少数大学生引向歧途。同时,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有意识地利用互联网来宣传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实施文化霸权,这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作为金融高校,金融文化是我们的生命。金融文化是一般文化属性与金融属性融合的体现。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枢纽,它在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经济主体

一、网络创新了金融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金融高校作为银行人才储备基地,广东金融学院的教育目标是为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培养耐用、顶用、好用的优秀人才。原有教育目标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条件的局限,校园文化活动以传统模式为主。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这让金融高校校园人以崭新的观念、全球的视角来感知、来创建今天的校园文化。

首先,网络充实了金融校园文化。网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单一变得日益丰富多彩。早期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知识

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纳入实践和谐世界的体系中去。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实现文明对话。和谐世界的构想源自中国的“和合”文化,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宗旨的升华。

和谐世界理念和主张体现了中国外交将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结合的愿望,具有理论的穿透力和现实的针对性,有助于消解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疑虑。通过互利合作,中国可以为邻国、亚洲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样的机遇,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利用。事实已经、正在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世界的和平也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法学硕士)

责任编辑/周

三、和谐世界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通过面向世界开放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有所贡献,而且一直采取积极行动,致力于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开创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应坚持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努力扩大利益交汇点,在沟通中增强了解,在了解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与国关系的发展是世界走向和谐的必由之路。

1、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

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首先倡导以来,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可和拥护,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维护国家独立,反对侵略扩张,争取世界和平,经受了国际政治的实践和时代变幻的考验,具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互相尊重,平等相

2、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共建和

谐世界。文明多样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水平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多样性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并不是世界冲突的根源。相反,多样性文明恰恰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2005年9月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首次提出了共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将尊重文明多样性

2010年第1期下旬刊·总第445

和谐社会

H E X I E S H E H U I

“和”:近

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的日益接近,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越来越关注:中国是否会一如既往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壮大是否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引发战争,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是否会刺激它转而寻求竞争性战略利益,等等。本文以“和”的理念为分析视角,揭示中国发展道路的道德根基,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疑虑,对于中国顺利实现发展目标,对于世界的持久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合文化传统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一般说来,“和”取和谐、和睦、祥和、和平之意,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取融合、结合、联合、合作之意,指不同性质间各要素的融通。“和合”联用,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不同文明间多种并存的、矛盾的、甚至是对立因素的冲突、融合、谐调、结合、统一,以及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新生命、新事物、新结构的总和。这样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态度、信念等,我们称之为“和合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合文化是贯穿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风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

和合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承认客观事物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尊重其差异性。二是追求不同或异质事物的有机合一,强调其统一性。其传统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强调冲突融合。强调用“融突论”的和合观念,

●汪长明

即和合化生新生命、新事物、新文化的观大国自信和责任意识,赢得了国际社会念来思考事物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其越来越多的认同。

二,讲究整体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

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坚持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其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三,注重和而不同。强调世界上任何事物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且制定了“三步都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特殊的生存发展走”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外战略致力于创方式,尊重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指造长期和平稳定的周边及国际环境。经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四、提倡宽过30余年的努力,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容与仁爱。认为每个生命体都有存在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理由,强调“兼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从纵向看,中国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人”,推己及人,构建充满爱的世界。

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如果横向比和合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差较,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为天人合

是一个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国家。总体一与征服自然;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体上,中国仍然是一个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现为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在国家、民族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中国仍须把发之间的关系上,体现为协和万邦与征服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及提高人民物质世界;在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上,文化生活水平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中国体现为和而不同与普世主义;在思维方这些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在一个相式上,体现为重视和谐与重视斗争;在人对和平的环境中实现的,而中国的进一性认识上,体现为人性善与人性恶。

步发展,更是离不开一个和平稳定的周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崇尚边及国际环境。

自由,追求正义。“和”的理念在中国文化2、中国选择和平发展战略。党的十

中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千百年来,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是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宽大胸襟,“和为贵”始终是中国社会思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想的主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始终是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渴望和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平、追求和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选择了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崛起模式的特质,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田,融入华“中国发展模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夏儿女的血脉之中。这就是中国坚定不这种模式就是以“和平崛起”战略为核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文化渊源。

心,在确保政治体制不发生激烈变革的情况下,通过富有成效的改革,实现经济二、和平发展战略

的跨越式发展,并成功地融入世界体系。中国的和平发展破除了国际政治的“周中国的发展是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期性规律”,丰富了国际政治的理论内化时代背景下的重大事件,中国以自身涵,对促进国际和平正义做出了巨大贡发展带动和促进其他国家的发展,以争献,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广取和平的发展战略做到严格的国家自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律,充分展示了中国对实现发展目标的

和示范作用。

2010年第1期下旬刊·总第445

27

校园之声

X I A O Y U A N Z H I S H E N G

网络环境下的金融校园文化建设

———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

●张春华

络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以广东金

和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形式比较简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高,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众利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普遍提高,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网上校园文化不断涌现。如针对我校实际,每年举办网上模拟炒股大赛、网络职业规划大赛、网上知识大赛、网页制作比赛、网络创意设计等,将网络知识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加深了学生们对网络的理解,充分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其次,网络拓展了师生思想意识。在网络这样一个互动式的平台上,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展了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渠道。再次,网络增强了学生主体意识。使用互联网的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且还能成为信息、知识的传播者。最后,网络改变了德育工作形式的局限。网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新渠道和新手段,它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高效发展。

融学院为例,探究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以期对其他大学校园文化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网络凸显了金融高校校园

文化矛盾

首先,网络冲击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相互交融和碰撞。西方尤其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化正试图主宰全球文化潮流,对别国和地区进行文化渗透。大学生由于年轻,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滋生一些消极颓废的观念,更有甚者将少数大学生引向歧途。同时,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有意识地利用互联网来宣传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实施文化霸权,这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作为金融高校,金融文化是我们的生命。金融文化是一般文化属性与金融属性融合的体现。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枢纽,它在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经济主体

一、网络创新了金融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金融高校作为银行人才储备基地,广东金融学院的教育目标是为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培养耐用、顶用、好用的优秀人才。原有教育目标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条件的局限,校园文化活动以传统模式为主。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这让金融高校校园人以崭新的观念、全球的视角来感知、来创建今天的校园文化。

首先,网络充实了金融校园文化。网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单一变得日益丰富多彩。早期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知识

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纳入实践和谐世界的体系中去。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实现文明对话。和谐世界的构想源自中国的“和合”文化,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宗旨的升华。

和谐世界理念和主张体现了中国外交将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结合的愿望,具有理论的穿透力和现实的针对性,有助于消解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疑虑。通过互利合作,中国可以为邻国、亚洲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样的机遇,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利用。事实已经、正在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世界的和平也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法学硕士)

责任编辑/周

三、和谐世界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通过面向世界开放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有所贡献,而且一直采取积极行动,致力于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开创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应坚持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努力扩大利益交汇点,在沟通中增强了解,在了解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与国关系的发展是世界走向和谐的必由之路。

1、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

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首先倡导以来,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可和拥护,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维护国家独立,反对侵略扩张,争取世界和平,经受了国际政治的实践和时代变幻的考验,具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互相尊重,平等相

2、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共建和

谐世界。文明多样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水平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多样性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并不是世界冲突的根源。相反,多样性文明恰恰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2005年9月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首次提出了共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将尊重文明多样性

2010年第1期下旬刊·总第445


相关文章

  • 转型期中国社会道德问题探究
  • 题目 转型期中国社会道德问题探究 姓名 孙 锐 学号 1212030103 指导教师 聂静港 年级与专业 1204社会学 所在学院 政法学院 摘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道德方面有了新的变化.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充 ...查看


  • 2015版思修第四章
  •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大学生熟悉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历史发展,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及其时代意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 ...查看


  •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的道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用
  •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的道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 用 姓名:钟姣 学号:[1**********]035 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凸现出来.为此,正确看待和处 ...查看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考点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是什么,作为背景了解即可)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 ...查看


  • 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 作者:杨业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6年02期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明确 ...查看


  •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知识点整理
  •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色彩斑斓.面临多种选择的原因: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生产设备.文化载体.传播工具,使文化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成为可能,使大众传媒迅速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 ...查看


  • 五常"仁.义.礼.智.信"
  • 五常"仁.义.礼.智.信"与"真.爱.俭.美.律"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quo ...查看


  • 社会道德现状初探
  •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在道家老庄那里,道德是个哲学范畴."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quo ...查看


  • 文化生活主观题必背知识点第四单元
  • 文化生活主观题必背知识点 第四单元 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的特点和原因 特点:多样性(色彩斑斓)原因: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如何面对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 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①应积极发展面向广 ...查看


  • 浅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及其对于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
  • 浅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及其对于 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 要 第一章 浅析"实事求是"的含义 第二章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2.1 &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