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刑罚区分之必要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刑罚区分之必要

摘 要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刑法理论中经常探

讨的问题,实践中涉及该问题的刑事案件亦多发,虽然该问题的区

分在刑法理论界多有讨论并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区分标准,但在刑法

的具体规定上并未对两种过失状态产生的刑事责任上加以区别,本

文仅从一个典型案例对该问题加以论述。阐述区分疏忽大意的过失

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在具体量刑上的必要性。

关键词 疏忽大意 过于自信 刑罚区分

作者简介:刘洲,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

专业。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

12-260-02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刑法理论中经常探讨的问

题,实践中涉及该问题的刑事案件亦多发,虽然该问题的区分在刑

法理论界多有讨论并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区分标准,但在刑法的具体

规定上并未对两种过失状态产生的刑事责任上加以区别,本文仅从

一个典型案例对该问题加以论述。

2006年3月18日20时许,被告人乔某下班后骑自行车将被害人

刘某某载于后座,沿厦门市忠仑公园内道路往蔡塘方向行驶至路口

时,遇道路中间设有隔离石墩,其未减速通过亦未下车推行,致使

自行车右脚踏板碰刮隔离石墩,致被害人刘某某从自行车后座摔

下,导致被害人刘某某头部受钝性外力作用致重度颅脑损伤,经送

医院抢救无效于3月20日死亡的后果。被告人乔某与他人将被害

人刘某某送到医院后逃逸,案发后其被公安机关网上通缉,2007年

3月10日,被告人乔某在厦门火车站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另查明,本案案发当日、当时天气晴好,案发地点有灯光照明。

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乔某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向厦门

市湖里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在诉讼过程中,被害人刘某某之父母

刘进汀、陈明珠向该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请求判令被告人乔某赔

偿丧葬费12774元、死亡赔偿金137360元、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

交通费、住宿费及误工费共计2万元,共计170134元。

被告人乔某辩称,案发当时是下班高峰期,人较多。其不知道道

路前方有石墩,其前后方都有人,其只是跟着前方的人前进。直到

车子脚踏板刮到隔离石墩,车子失去控制,其才发现路上的石墩。

对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出的诉讼请求,被告人乔某当庭表示愿

意全额赔偿。

辩护人提出如下辩护意见:(1)被告人乔某一再供称事先因对路

况不熟、照明不良,因见其他人均顺畅通行而麻痹未注意到路中石

墩,公诉机关亦没有提供证据证明被告人乔某事先有看见石墩。因

此,公诉机关关于被告人乔某系过于自信过失的指控不能成立。(2)

被告人乔某对案发路段不熟悉、路况平直、事发时照明不良。同时,

案发当时也有很多人均同向顺畅通行,作为对路况不熟悉的被告

人,实在无法预料路中会突然出现石墩。因此,该事故的发生当属

意外事件。(3)被害人刘某某的死亡后果系多因所致。一方面是因

被害人刘某某乘坐自行车时未正坐并抓牢,另一方面是因被害人就

医后,医院未及时检查控制伤情,医院方面存在医疗过失,此为被

害人死亡的主要原因。(4)本案多名证人系被害人的同事,后因被

害人死亡,公安机关才向多名证人取证。因此,证人证言的公正性

均不可信。辩护人基于以上辩护意见认为,被告人乔某的行为不构

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后认为,被告人乔某因疏忽大

意的过失导致被害人刘某某死亡的后果,其行为已构成过失致人死

亡罪,但属情节较轻。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被告人乔某的犯

罪行为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损害后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

系,故其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之责。关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的诉讼请求,因被告人乔某当庭表示愿意全额赔偿,故均予以支持。

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第三十六条第

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之规定,以过

失致人死亡罪判处被告人乔某有期徒刑一年及赔偿附带民事诉讼

原告人经济损失170134元。本案控辩双方的争议,集中在罪与非

罪的问题上:

一、关于本案的定性

被告人乔某的行为,是过失犯罪,还是一起意外事件?区分这两

种情况的主要依据是判断被告人乔某对其行为的危害结果是否应

当预见、能够预见,其在行为过程中是否已尽必要的注意义务。

注意义务有多种情况,有些来源于法律、法令、职务和业务方面

的规章制度所确定的义务,而且还包括日常生活准则所提出的义

务,即“社会生活中必要的注意”。结合本案的实际情况,被告人

乔某在骑自行车并于后座乘载被害人刘某某时,其即负有保障他人

生命安全的注意义务。并且,该注意义务是为一般人所设定的,并

不要求行为人必须具备特定的身份和职务。本案被告人乔某系成年

人,在明知通行路段设有石墩且通行宽度有限的情况下,并未下车

推行也未减速慢行且以较快的速度骑行。根据一般人的生活注意义

务和注意能力,其应当预见也能够预见这样的行为可能导致被害人

伤亡的后果,但是因其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因此,本案损害后果

的发生不属于意外事件。

在确定本案属于过失犯罪的前提下,还要判定被告人乔某的行为

到底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所谓“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的心理状态。疏忽大意过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应当预见(应

当注意)。应当预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

有预见义务。这种义务可以是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共同生

活规则,或者是职务、业务的要求,或者是多年积累而形成的习惯。

二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预见能力或者预见可能。即根据当

时行为人的认知水平、行为时的客观条件,行为人是应当预见到危

害结果的发生的。这一点也是此种情况下罪与非罪的判定标准。(2)

没有预见。是指行为人实际上没有预见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

结果,也即行为人对于其行为本身的危险性或者对危害社会结果的

发生是无认识的,行为人在行为时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3)因没有预见而发生了危害结果。

所谓“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

理状态。过于自信过失的有如下特点:(1)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

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其认识程度的明确性较低,是一

种模糊的认识,对危害结果可能发生的时间、如何发生及其后果均

不清楚。但其对危害结果应是“已知”的状态。这是过于自信过失

成立的前提。(2)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这是指行

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对这种结果的发生持

否定态度,即自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客观条件等,能避免危害结

果的发生。但是,这种自信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仍然导致了危害

结果的发生。(3)行为人没有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根据以上法理分析,再结合本案的相关事实,我们来探讨被告人

乔某的行为到底属于何种过失犯罪。按照一般正常人的能力和意

识,骑自行车载人首先就负有保障他人人身安全的注意义务,结合

本案发生的地段,该处系一公园内的道路,其中没有机动车辆行驶,

这与骑自行车行于普通的道路、市内主干道的机动车道、甚至于高

速公路的情况有所区别。关于后一种情况,可以认定行为人应当预

见到骑行于此类道路中可能导致乘载人员受到机动车撞击、发生交

通事故导致死亡的后果,但是由于行为人自恃骑车技术高超或者轻

信能够避免事故、死亡结果的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则应当认定

其是一种过于自信的主观状态。而在本案的现实情况下,要求被告

人乔某预见到可能导致被害人伤亡的后果则显得过于严苛。因为本

案发生的地段,系一公园内的道路,其中没有机动车辆行驶,道中

虽设有隔离石墩且乔某对此已明知,其只要稍加注意即可避免本案

后果的发生。因此,当被告人乔某在应当预见此种后果而没有预见,

导致本案危害后果发生的情况下,应该认定被告人乔某的主观过错

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二、关于“疏忽大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在量刑方面是

否应当有所区别。笔者认为

我国刑法十分强调“罪过”对定罪量刑的影响,并将罪过作为成

立犯罪和负刑事责任的必要要件。《刑法》总则将罪过明确分为两

种:一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一是过失(包括疏忽

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罪过反映主观恶性大小,而主观恶性

大小会影响到刑事责任的轻重。反映到刑事立法上则表现为,对于

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体相同或相近的犯罪而言,故意

犯罪的刑事责任大大重于过失犯罪,前者的法定刑亦高于后者。因

此在对待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处罚上,刑法作出了明确的区别规

定。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刑事立法中,并未对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

于自信的过失进行量刑上的区别对待,不能不视为一种缺憾。

如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中,行为人主观上

表现出一种“无知而为”的状态,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状态;而过

于自信的过失犯罪中,行为人主观上表现出一种“明知而为”的状

态,主观上存在“已知、侥幸”的心理,而未履行避免危害结果发

生的义务。二者相较,显然后者表现出对社会关系消极不保护的态

度,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恶性,其主观恶性要重于前者,甚至已经

接近于“间接故意”犯罪的状态。因此,对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的量刑则应当适当重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这样,才能够充分体

现我国刑法“罪刑相一致”原则的立法精神。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刑罚区分之必要

摘 要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刑法理论中经常探

讨的问题,实践中涉及该问题的刑事案件亦多发,虽然该问题的区

分在刑法理论界多有讨论并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区分标准,但在刑法

的具体规定上并未对两种过失状态产生的刑事责任上加以区别,本

文仅从一个典型案例对该问题加以论述。阐述区分疏忽大意的过失

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在具体量刑上的必要性。

关键词 疏忽大意 过于自信 刑罚区分

作者简介:刘洲,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

专业。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

12-260-02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刑法理论中经常探讨的问

题,实践中涉及该问题的刑事案件亦多发,虽然该问题的区分在刑

法理论界多有讨论并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区分标准,但在刑法的具体

规定上并未对两种过失状态产生的刑事责任上加以区别,本文仅从

一个典型案例对该问题加以论述。

2006年3月18日20时许,被告人乔某下班后骑自行车将被害人

刘某某载于后座,沿厦门市忠仑公园内道路往蔡塘方向行驶至路口

时,遇道路中间设有隔离石墩,其未减速通过亦未下车推行,致使

自行车右脚踏板碰刮隔离石墩,致被害人刘某某从自行车后座摔

下,导致被害人刘某某头部受钝性外力作用致重度颅脑损伤,经送

医院抢救无效于3月20日死亡的后果。被告人乔某与他人将被害

人刘某某送到医院后逃逸,案发后其被公安机关网上通缉,2007年

3月10日,被告人乔某在厦门火车站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另查明,本案案发当日、当时天气晴好,案发地点有灯光照明。

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乔某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向厦门

市湖里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在诉讼过程中,被害人刘某某之父母

刘进汀、陈明珠向该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请求判令被告人乔某赔

偿丧葬费12774元、死亡赔偿金137360元、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

交通费、住宿费及误工费共计2万元,共计170134元。

被告人乔某辩称,案发当时是下班高峰期,人较多。其不知道道

路前方有石墩,其前后方都有人,其只是跟着前方的人前进。直到

车子脚踏板刮到隔离石墩,车子失去控制,其才发现路上的石墩。

对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出的诉讼请求,被告人乔某当庭表示愿

意全额赔偿。

辩护人提出如下辩护意见:(1)被告人乔某一再供称事先因对路

况不熟、照明不良,因见其他人均顺畅通行而麻痹未注意到路中石

墩,公诉机关亦没有提供证据证明被告人乔某事先有看见石墩。因

此,公诉机关关于被告人乔某系过于自信过失的指控不能成立。(2)

被告人乔某对案发路段不熟悉、路况平直、事发时照明不良。同时,

案发当时也有很多人均同向顺畅通行,作为对路况不熟悉的被告

人,实在无法预料路中会突然出现石墩。因此,该事故的发生当属

意外事件。(3)被害人刘某某的死亡后果系多因所致。一方面是因

被害人刘某某乘坐自行车时未正坐并抓牢,另一方面是因被害人就

医后,医院未及时检查控制伤情,医院方面存在医疗过失,此为被

害人死亡的主要原因。(4)本案多名证人系被害人的同事,后因被

害人死亡,公安机关才向多名证人取证。因此,证人证言的公正性

均不可信。辩护人基于以上辩护意见认为,被告人乔某的行为不构

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后认为,被告人乔某因疏忽大

意的过失导致被害人刘某某死亡的后果,其行为已构成过失致人死

亡罪,但属情节较轻。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被告人乔某的犯

罪行为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损害后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

系,故其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之责。关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的诉讼请求,因被告人乔某当庭表示愿意全额赔偿,故均予以支持。

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第三十六条第

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之规定,以过

失致人死亡罪判处被告人乔某有期徒刑一年及赔偿附带民事诉讼

原告人经济损失170134元。本案控辩双方的争议,集中在罪与非

罪的问题上:

一、关于本案的定性

被告人乔某的行为,是过失犯罪,还是一起意外事件?区分这两

种情况的主要依据是判断被告人乔某对其行为的危害结果是否应

当预见、能够预见,其在行为过程中是否已尽必要的注意义务。

注意义务有多种情况,有些来源于法律、法令、职务和业务方面

的规章制度所确定的义务,而且还包括日常生活准则所提出的义

务,即“社会生活中必要的注意”。结合本案的实际情况,被告人

乔某在骑自行车并于后座乘载被害人刘某某时,其即负有保障他人

生命安全的注意义务。并且,该注意义务是为一般人所设定的,并

不要求行为人必须具备特定的身份和职务。本案被告人乔某系成年

人,在明知通行路段设有石墩且通行宽度有限的情况下,并未下车

推行也未减速慢行且以较快的速度骑行。根据一般人的生活注意义

务和注意能力,其应当预见也能够预见这样的行为可能导致被害人

伤亡的后果,但是因其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因此,本案损害后果

的发生不属于意外事件。

在确定本案属于过失犯罪的前提下,还要判定被告人乔某的行为

到底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所谓“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的心理状态。疏忽大意过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应当预见(应

当注意)。应当预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

有预见义务。这种义务可以是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共同生

活规则,或者是职务、业务的要求,或者是多年积累而形成的习惯。

二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预见能力或者预见可能。即根据当

时行为人的认知水平、行为时的客观条件,行为人是应当预见到危

害结果的发生的。这一点也是此种情况下罪与非罪的判定标准。(2)

没有预见。是指行为人实际上没有预见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

结果,也即行为人对于其行为本身的危险性或者对危害社会结果的

发生是无认识的,行为人在行为时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3)因没有预见而发生了危害结果。

所谓“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

理状态。过于自信过失的有如下特点:(1)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

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其认识程度的明确性较低,是一

种模糊的认识,对危害结果可能发生的时间、如何发生及其后果均

不清楚。但其对危害结果应是“已知”的状态。这是过于自信过失

成立的前提。(2)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这是指行

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对这种结果的发生持

否定态度,即自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客观条件等,能避免危害结

果的发生。但是,这种自信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仍然导致了危害

结果的发生。(3)行为人没有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根据以上法理分析,再结合本案的相关事实,我们来探讨被告人

乔某的行为到底属于何种过失犯罪。按照一般正常人的能力和意

识,骑自行车载人首先就负有保障他人人身安全的注意义务,结合

本案发生的地段,该处系一公园内的道路,其中没有机动车辆行驶,

这与骑自行车行于普通的道路、市内主干道的机动车道、甚至于高

速公路的情况有所区别。关于后一种情况,可以认定行为人应当预

见到骑行于此类道路中可能导致乘载人员受到机动车撞击、发生交

通事故导致死亡的后果,但是由于行为人自恃骑车技术高超或者轻

信能够避免事故、死亡结果的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则应当认定

其是一种过于自信的主观状态。而在本案的现实情况下,要求被告

人乔某预见到可能导致被害人伤亡的后果则显得过于严苛。因为本

案发生的地段,系一公园内的道路,其中没有机动车辆行驶,道中

虽设有隔离石墩且乔某对此已明知,其只要稍加注意即可避免本案

后果的发生。因此,当被告人乔某在应当预见此种后果而没有预见,

导致本案危害后果发生的情况下,应该认定被告人乔某的主观过错

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二、关于“疏忽大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在量刑方面是

否应当有所区别。笔者认为

我国刑法十分强调“罪过”对定罪量刑的影响,并将罪过作为成

立犯罪和负刑事责任的必要要件。《刑法》总则将罪过明确分为两

种:一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一是过失(包括疏忽

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罪过反映主观恶性大小,而主观恶性

大小会影响到刑事责任的轻重。反映到刑事立法上则表现为,对于

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体相同或相近的犯罪而言,故意

犯罪的刑事责任大大重于过失犯罪,前者的法定刑亦高于后者。因

此在对待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处罚上,刑法作出了明确的区别规

定。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刑事立法中,并未对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

于自信的过失进行量刑上的区别对待,不能不视为一种缺憾。

如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中,行为人主观上

表现出一种“无知而为”的状态,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状态;而过

于自信的过失犯罪中,行为人主观上表现出一种“明知而为”的状

态,主观上存在“已知、侥幸”的心理,而未履行避免危害结果发

生的义务。二者相较,显然后者表现出对社会关系消极不保护的态

度,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恶性,其主观恶性要重于前者,甚至已经

接近于“间接故意”犯罪的状态。因此,对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的量刑则应当适当重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这样,才能够充分体

现我国刑法“罪刑相一致”原则的立法精神。


相关文章

  • 刑法简答题
  • 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简答题 1.如何理解刑法学及其研究对象 答: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刑法.而刑法的基本内容是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所以刑法学的研究对象也可以说刑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刑 ...查看


  • 尔雅刑法学总论课后答案
  • 刑法的适用范围 1 ()是保护原则的管辖根据. A.危害本国国家安全的犯罪,本国有管辖权 B.危害在其它国家的本国公民安全的犯罪,本国有管辖权 C.危害本国公民安全的犯罪,本国有管辖权 D.危害在本国的外籍公民的犯罪,本国有管辖权 正确答案 ...查看


  • [刑法学]考试大纲1
  • [1**********]<刑法原理与实务>考试大纲 一. (一)独立总体要求 思考,注重理解,把握体系. 刑法学课程内容丰富,各章之间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在学习或复习时,必须认真思考,学好课本,掌握课程讲解.综合练习.常见问题 ...查看


  • 主观犯罪结果刍议
  • 作者:谢彤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08期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093(2001)02-0060-05 任何危害行为,都必然给某种社会关系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这 ...查看


  • 第十二讲 刑事法律制度
  • 第十二讲 刑事法律制度 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与要求:了解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掌握其调适的主要法律关系和具体规范.帮助大学生在具体了解刑法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学习重点:一.刑法的概述 二.犯罪 三.正当行为 四.刑罚 ...查看


  • 论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 论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236364432群分享理论 孙文学整理 一.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的概念 不管采取何种犯罪论体系,从实质的观点进行考察,只有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才能认定为犯罪:其一,发生了值得科处刑罚的法益侵害事实,此即违法性:其二,能够 ...查看


  • 过失致人死亡罪 1
  • 过失致人死亡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过失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 [构成特征] (一)客体特征 :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 (二)客观特征 :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这一行为要求必须有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 ...查看


  • 犯罪的过失
  • 刑事责任--犯罪人应当承担而国家司法机关也强制犯罪分子接受的刑法上的否定评价. 牵连犯--是指犯罪的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单位犯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国家机关,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 ...查看


  • 案例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1]
  • 一.基本案情: 被告张进强于1998年7月4日下午3时许,驾驶牌照为津A-Y4599东风半挂货车途经海滨浴场北门附近时,因驾驶的汽车不符合浴场卫生管理规定,浴场清洁工刘怀彪便上前示意张停车,因此发生口角,后被他人劝开.被告人离开后出言不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