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北海上

  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②,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禀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选摘自《汉书・苏武传》,题目为编者加)

  

  【注释】

  ①律:指卫律,汉人,投降匈奴,单于封其为丁灵王,是单于的重臣。 ②羝(d~):公羊。

  【文学常识积累】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作有《后传》数十篇。班固在此基础上撰写《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一代大量的辞赋和散文,使之具有总集的性质。内容记载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帝皇四年(23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共100篇,由12帝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体例基本上继承《史记》而略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创立了《艺文》《地理》《刑法》等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汉武帝以前的史实多袭用《史记》原文,但有不少补充和改动。其思想性较《史记》稍有逊色,但作者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使《汉书》在史学史上占据了一定地位。文学价值也很高,最著名的《苏武传》塑造了一个视死如归、艰苦卓绝的不朽的爱国英雄的形象。

  

  【阅读提示】

  苏武代汉出使匈奴,恰逢虞常谋反,受牵连而被匈奴扣押了19年。在被扣的漫长岁月中,苏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一方面生活困厄,环境艰苦,常常食不果腹,更无人倾诉衷肠;另一方面匈奴首领又不断对他威逼利诱。但他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忠心耿耿,每日杖节牧羊,毫不屈服。这种坚持气节与操守,始终不忘自己职责的人,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脊梁,他的精神已深深地渗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后人咏之,名家名句迭出。读之亦难止热血翻涌。如“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唐・李白《奔亡道中五首》)“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唐・王维《陇头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唐・杜牧《边上闻笳三首》)“苏武持节归,班超束书起。”(唐・鲍溶《壮士行》)“能持苏武节,不受马超勋。”(唐・戎昱《闻颜尚书陷贼中》)“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唐・李益《塞下曲》)“塞北草生苏武泣,陇西云起李陵悲。”(唐・胡曾《交河塞下曲》)“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唐・聂夷中《胡无人行》)“灞亭不重李将军,汉爵犹轻典属国。”(唐・皎然《武源行赠丘卿岑》)等等。

  

  【知识考查】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知武终不可胁胁:胁迫(他投降)。

  B.白单于白:白色的。

  C.天雨雪雨:下雨(引申为下),名词活用为动词。

  D.武卧啮雪啮:吃、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与毡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乃幽武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C.匈奴以为神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子何恃而往

  3.对“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拄着汉节牧羊,完全是为了支撑病弱的身体。

  B.苏武卧起操持,当然是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

  C.苏武把杖节用得节毛尽落,说明了他被扣留在匈奴的时间长。

  D.写出了苏武被扣留匈奴时经历的磨难和考验,展示了他的民族气节和坚定意志。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忠心耿耿,每日杖节牧羊,毫不屈服。

  B.苏武这种坚持气节与操守,始终不忘自己职责的人,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脊梁,他的精神已深深地渗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C.匈奴人把苏武囚禁起来,安置在地穴之中,不给他水喝,也不给他饭吃。

  D.匈奴人将苏武迁移到北海边上没人的地方,让他放小羊,说是等小羊长成大羊了才让他归汉。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武既至海上,禀食不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点拨】

  1.B(白:告诉或禀报。)

  2.D(第一个“而”,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第二个“而”,表修饰的连词。A项中都解为代词“它”,指代食物。B项中都解为“于是”。C项中都是介词,“以为”可译为“把……当作……”。)

  3.D(A、B、C均不符合原句意思。)

  4.D(应该是“让他放公羊,说是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归汉”。)

  5.①让他放公羊,说是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归汉。②苏武不久到了北海边,匈奴不给他供应食物。

  

  【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是终究不能胁迫投降的,于是禀报单于。单于却更加想让苏武投降,于是把他囚禁起来,安置在地穴中,不给他水喝,也没有饭吃。天下大雪,苏武躺着吃雪,同毡毛一起咽下去,好几天都没有死,匈奴把他当作神异之人。于是将苏武迁移到北海边上没人住的地方,让他放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归汉……苏武不久到了北海边,匈奴不给他供应食物,他就挖野鼠藏的草籽和野果充饥。他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身都拿着,节上的毛全都脱落了。

  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②,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禀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选摘自《汉书・苏武传》,题目为编者加)

  

  【注释】

  ①律:指卫律,汉人,投降匈奴,单于封其为丁灵王,是单于的重臣。 ②羝(d~):公羊。

  【文学常识积累】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作有《后传》数十篇。班固在此基础上撰写《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一代大量的辞赋和散文,使之具有总集的性质。内容记载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帝皇四年(23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共100篇,由12帝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体例基本上继承《史记》而略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创立了《艺文》《地理》《刑法》等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汉武帝以前的史实多袭用《史记》原文,但有不少补充和改动。其思想性较《史记》稍有逊色,但作者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使《汉书》在史学史上占据了一定地位。文学价值也很高,最著名的《苏武传》塑造了一个视死如归、艰苦卓绝的不朽的爱国英雄的形象。

  

  【阅读提示】

  苏武代汉出使匈奴,恰逢虞常谋反,受牵连而被匈奴扣押了19年。在被扣的漫长岁月中,苏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一方面生活困厄,环境艰苦,常常食不果腹,更无人倾诉衷肠;另一方面匈奴首领又不断对他威逼利诱。但他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忠心耿耿,每日杖节牧羊,毫不屈服。这种坚持气节与操守,始终不忘自己职责的人,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脊梁,他的精神已深深地渗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后人咏之,名家名句迭出。读之亦难止热血翻涌。如“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唐・李白《奔亡道中五首》)“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唐・王维《陇头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唐・杜牧《边上闻笳三首》)“苏武持节归,班超束书起。”(唐・鲍溶《壮士行》)“能持苏武节,不受马超勋。”(唐・戎昱《闻颜尚书陷贼中》)“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唐・李益《塞下曲》)“塞北草生苏武泣,陇西云起李陵悲。”(唐・胡曾《交河塞下曲》)“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唐・聂夷中《胡无人行》)“灞亭不重李将军,汉爵犹轻典属国。”(唐・皎然《武源行赠丘卿岑》)等等。

  

  【知识考查】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知武终不可胁胁:胁迫(他投降)。

  B.白单于白:白色的。

  C.天雨雪雨:下雨(引申为下),名词活用为动词。

  D.武卧啮雪啮:吃、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与毡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乃幽武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C.匈奴以为神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子何恃而往

  3.对“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拄着汉节牧羊,完全是为了支撑病弱的身体。

  B.苏武卧起操持,当然是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

  C.苏武把杖节用得节毛尽落,说明了他被扣留在匈奴的时间长。

  D.写出了苏武被扣留匈奴时经历的磨难和考验,展示了他的民族气节和坚定意志。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忠心耿耿,每日杖节牧羊,毫不屈服。

  B.苏武这种坚持气节与操守,始终不忘自己职责的人,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脊梁,他的精神已深深地渗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C.匈奴人把苏武囚禁起来,安置在地穴之中,不给他水喝,也不给他饭吃。

  D.匈奴人将苏武迁移到北海边上没人的地方,让他放小羊,说是等小羊长成大羊了才让他归汉。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武既至海上,禀食不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点拨】

  1.B(白:告诉或禀报。)

  2.D(第一个“而”,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第二个“而”,表修饰的连词。A项中都解为代词“它”,指代食物。B项中都解为“于是”。C项中都是介词,“以为”可译为“把……当作……”。)

  3.D(A、B、C均不符合原句意思。)

  4.D(应该是“让他放公羊,说是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归汉”。)

  5.①让他放公羊,说是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归汉。②苏武不久到了北海边,匈奴不给他供应食物。

  

  【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是终究不能胁迫投降的,于是禀报单于。单于却更加想让苏武投降,于是把他囚禁起来,安置在地穴中,不给他水喝,也没有饭吃。天下大雪,苏武躺着吃雪,同毡毛一起咽下去,好几天都没有死,匈奴把他当作神异之人。于是将苏武迁移到北海边上没人住的地方,让他放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归汉……苏武不久到了北海边,匈奴不给他供应食物,他就挖野鼠藏的草籽和野果充饥。他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身都拿着,节上的毛全都脱落了。


相关文章

  •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 敦小教学大练兵教学设计 六年级二班 ( 语文 科) 第(十二)册 单元名称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英雄 苏武牧羊 1.理解并积累"穷愁.大节.社稷.旄.笳.红妆"等词语. 2.在读懂课文,了解作者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 ...查看


  • 苏武牧羊的故事
  • 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作为出使西域的使者,苏武尽忠守节,在被匈奴扣押的19年中,他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宁死不屈.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不屈服,面对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仍然不屈服.苏武始终忠于祖国,表现出了大义凛 ...查看


  • 作文经典素材五(苏武)
  • 作文经典素材五(苏武) 苏武(公元前140--前60),以尽忠守节而闻名的西汉大臣.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后被困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牧羊为生.苏武在匈奴前后十九年. 人物事略 ...查看


  • 46.苏武牧羊
  • 33.苏武牧羊 设计者:高萍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 ...查看


  • 关于苏武的作文素材
  • 关于苏武的作文素材 名家点评 (汉)班固:孔子称 (唐)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水,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苏武>) (唐)温 ...查看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苏武传]教案
  •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查看


  • 苏武传教案(用)
  • 苏武传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查看


  • [苏武牧羊]课堂实录
  • <苏武牧羊>课堂实录 师:在民国初期,有一首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今天这节课,王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的歌词,也是一首诗歌,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个人的名字. 师:写苏武 师:苏武,(点大屏)请 ...查看


  • [苏武传]教学设计
  • <苏武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