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广东惠州市中医医院 作者:孙惠金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选择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两组在入院第1天和第6周测定肌力和Barthel指数评分。

结果:第6周康复组的肌力、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减少患者肢体残疾及提高生活质量。

脑梗死或称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占60%~90%[1]。脑梗死患者起病突然,多伴有一侧肢体瘫痪,早期做好康复护理,减少患者肢体残疾和提高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目标。2008年6月~2009年6月我院对30例康复组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均经临床诊断及CT或MRI检查,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入选病例均为首次发病,除偏瘫外,不伴有失语、痴呆等伴随症状,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早期康复护理)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5~73岁,平均56.4±9.8岁;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13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8例;年龄48~71岁,平均56.4±8.2岁。两组年龄性别、瘫痪例数病变性质和病变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对照组按常规治疗、一般护理及恢复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康复组除对照组措施外,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

心理护理:文献报道,急性脑梗死患者66.9%存在有情感障碍,同时发现有情感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在病程的第3~4周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近期预后差[3]。因此,应早期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针对患者急性期出现的抑郁、焦虑、恐惧、悲观、孤独感、敏感,过度自尊等不良情绪进行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并介绍康复好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康复训练:

①良姿摆放,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为保持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在急性期即要良姿体位的摆放。体位可取仰卧位、侧卧位,侧卧应取健侧卧位为主,因躺向患侧易使患侧肢体损伤。每隔1~2小时变换体位1次,每次变换体位时,应注意置患侧关节于功能位置。如患者仰卧位时,肩胛骨应取于前伸位(肩关节下可垫软枕),上臂外旋、稍外展,腕关节伸直,手指伸开,掌心向上,膝关节下放置小软枕,使腿微屈,腿外侧放小枕,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健侧卧位时,患肢应有支撑,肩向前伸,肘伸直,不能垂腕,掌心向健侧。患侧卧位时,患肩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角度

②被动运动:患者肌力在Ⅱ级以下时,要帮助病人做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如上肢作肩关节屈曲、外展,内外旋转活动,前臂旋前、旋后,指掌关节的屈曲,指掌及指间关节的伸展以及拇指关节的被动运动;下肢作髋关节的伸展、外展、内旋活动,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背屈,足趾关节的屈伸运动。每次运动10分钟左右,每一动作做5~10次。被动运动的同时应配合按摩,以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且对患肢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被动运动的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以小到大,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但切忌粗暴。并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作被动运动。此外,还要鼓励病人家属共同参与,让病人家属明白被动运动及以后各阶段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让家属全程参与康复训练及护理,让病人感受到亲人的关怀,使病人更加有信心配合治疗。

③主动运动:患者肌力达Ⅱ级后,患肢能在床面上移动,此时,应指导患者健手带动患肢运动。嘱患者双手十指交叉,以健手带动患肢作前屈、内收、外展不同方向反复活动。练习左右上下移动身躯和左右翻身、桥式运动,练习床上使用便器。患者肌力达Ⅲ级时,指导患者下肢抬起离开床面,由开始坚持数秒钟逐渐增加至10分钟,以锻炼下肢肌力;上肢手握健身球,由开始1个逐渐增加至2个,以训练手指的功能。

④起坐-站立训练:患者肌力达Ⅲ级以上时,进行起坐训练:先摇高床头,协助病人在床上坐起,每次坐起时间从5~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至每天30~60分钟,直至让患者学会床上坐起,病人能在床上稳坐后,让其坐在床沿使下肢下垂并练习两下肢活动,准备下地站立。站立最初由两人扶着站立,以后可由一个,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或墙壁独立站立。

⑤步行训练:患者肌力达Ⅳ级,能徒手站立30分钟,则指导患者步行训练:步行训练前先扶持患者在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然后扶持步行到弃杖步行。当患者能够在平地上平稳步行后开始上下台阶训练:先按照“健腿先上,患腿先下”的原则进行训练,待安全可靠后顺其自然进行训练。

⑥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帮助患者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如学习用患手提放物件、练习各种捏握方法,学习、梳头、洗脸、穿脱衣服、系钮扣,入浴上厕,洗刷等,鼓励患者做一切力所能及的活动。

康复疗效评价:两组入院第1天和第6周,选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及两组肌力比较。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在SPSS13.0软件中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两组肌力比较:入院第1天两组肌力比较X2=0.818,P=0.664,即P>0.05,差异不显著,具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的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恢复(P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入院第6周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讨 论

两组护理方法效果分析:对照组按传统的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一般护理只局限于患者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及在恢复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而康复组则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早期实施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每例患者均由康复小组制定个体化综合康复措施及各阶段康复方案。患者因此得到了更加全面、规范的护理,故康复组护理前后的效果比对照组护理前后的效果差异有显著性。康复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意义:以往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从患者病后2~3周开始,目前提倡在患病后即开始早期的康复训练[4]。早期注意患者良姿的摆放,可以纠正肢体异常姿势,防止关节的畸形;通过各关节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以及坐位、站立、步行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5],能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患者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又能促进患者的随意的、协调的、分立的、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鼓励家属参与护理,能激发患者变消极为主动,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治疗护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1.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81.

3 何建英,潘光强.急性脑梗死患者情感障碍的护理.南方护理学报,2003,10(4):73.

4 张玉珍,苏讯,陈尊霞.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意义的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3-4.

5 黄流英.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中国医药论坛,2007,5(3):112.

广东惠州市中医医院 作者:孙惠金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选择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两组在入院第1天和第6周测定肌力和Barthel指数评分。

结果:第6周康复组的肌力、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减少患者肢体残疾及提高生活质量。

脑梗死或称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占60%~90%[1]。脑梗死患者起病突然,多伴有一侧肢体瘫痪,早期做好康复护理,减少患者肢体残疾和提高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目标。2008年6月~2009年6月我院对30例康复组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均经临床诊断及CT或MRI检查,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入选病例均为首次发病,除偏瘫外,不伴有失语、痴呆等伴随症状,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早期康复护理)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5~73岁,平均56.4±9.8岁;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13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8例;年龄48~71岁,平均56.4±8.2岁。两组年龄性别、瘫痪例数病变性质和病变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对照组按常规治疗、一般护理及恢复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康复组除对照组措施外,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

心理护理:文献报道,急性脑梗死患者66.9%存在有情感障碍,同时发现有情感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在病程的第3~4周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近期预后差[3]。因此,应早期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针对患者急性期出现的抑郁、焦虑、恐惧、悲观、孤独感、敏感,过度自尊等不良情绪进行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并介绍康复好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康复训练:

①良姿摆放,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为保持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在急性期即要良姿体位的摆放。体位可取仰卧位、侧卧位,侧卧应取健侧卧位为主,因躺向患侧易使患侧肢体损伤。每隔1~2小时变换体位1次,每次变换体位时,应注意置患侧关节于功能位置。如患者仰卧位时,肩胛骨应取于前伸位(肩关节下可垫软枕),上臂外旋、稍外展,腕关节伸直,手指伸开,掌心向上,膝关节下放置小软枕,使腿微屈,腿外侧放小枕,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健侧卧位时,患肢应有支撑,肩向前伸,肘伸直,不能垂腕,掌心向健侧。患侧卧位时,患肩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角度

②被动运动:患者肌力在Ⅱ级以下时,要帮助病人做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如上肢作肩关节屈曲、外展,内外旋转活动,前臂旋前、旋后,指掌关节的屈曲,指掌及指间关节的伸展以及拇指关节的被动运动;下肢作髋关节的伸展、外展、内旋活动,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背屈,足趾关节的屈伸运动。每次运动10分钟左右,每一动作做5~10次。被动运动的同时应配合按摩,以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且对患肢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被动运动的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以小到大,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但切忌粗暴。并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作被动运动。此外,还要鼓励病人家属共同参与,让病人家属明白被动运动及以后各阶段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让家属全程参与康复训练及护理,让病人感受到亲人的关怀,使病人更加有信心配合治疗。

③主动运动:患者肌力达Ⅱ级后,患肢能在床面上移动,此时,应指导患者健手带动患肢运动。嘱患者双手十指交叉,以健手带动患肢作前屈、内收、外展不同方向反复活动。练习左右上下移动身躯和左右翻身、桥式运动,练习床上使用便器。患者肌力达Ⅲ级时,指导患者下肢抬起离开床面,由开始坚持数秒钟逐渐增加至10分钟,以锻炼下肢肌力;上肢手握健身球,由开始1个逐渐增加至2个,以训练手指的功能。

④起坐-站立训练:患者肌力达Ⅲ级以上时,进行起坐训练:先摇高床头,协助病人在床上坐起,每次坐起时间从5~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至每天30~60分钟,直至让患者学会床上坐起,病人能在床上稳坐后,让其坐在床沿使下肢下垂并练习两下肢活动,准备下地站立。站立最初由两人扶着站立,以后可由一个,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或墙壁独立站立。

⑤步行训练:患者肌力达Ⅳ级,能徒手站立30分钟,则指导患者步行训练:步行训练前先扶持患者在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然后扶持步行到弃杖步行。当患者能够在平地上平稳步行后开始上下台阶训练:先按照“健腿先上,患腿先下”的原则进行训练,待安全可靠后顺其自然进行训练。

⑥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帮助患者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如学习用患手提放物件、练习各种捏握方法,学习、梳头、洗脸、穿脱衣服、系钮扣,入浴上厕,洗刷等,鼓励患者做一切力所能及的活动。

康复疗效评价:两组入院第1天和第6周,选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及两组肌力比较。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在SPSS13.0软件中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两组肌力比较:入院第1天两组肌力比较X2=0.818,P=0.664,即P>0.05,差异不显著,具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的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恢复(P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入院第6周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讨 论

两组护理方法效果分析:对照组按传统的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一般护理只局限于患者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及在恢复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而康复组则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早期实施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每例患者均由康复小组制定个体化综合康复措施及各阶段康复方案。患者因此得到了更加全面、规范的护理,故康复组护理前后的效果比对照组护理前后的效果差异有显著性。康复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意义:以往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从患者病后2~3周开始,目前提倡在患病后即开始早期的康复训练[4]。早期注意患者良姿的摆放,可以纠正肢体异常姿势,防止关节的畸形;通过各关节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以及坐位、站立、步行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5],能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患者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又能促进患者的随意的、协调的、分立的、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鼓励家属参与护理,能激发患者变消极为主动,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治疗护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1.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81.

3 何建英,潘光强.急性脑梗死患者情感障碍的护理.南方护理学报,2003,10(4):73.

4 张玉珍,苏讯,陈尊霞.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意义的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3-4.

5 黄流英.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中国医药论坛,2007,5(3):112.


相关文章

  • 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 ·40·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4期(下半月版) 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陈勤佩 摘 要 目的:探讨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共7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基础护理,并重点给予康 ...查看


  • 脑梗塞患者的护理doc版
  • 脑梗塞患者的护理 脑梗死定义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梗死常见临床类型: 1. 腔隙性脑梗塞 2. 脑栓塞 3. 脑血栓形成 相关定义 1.腔梗:是指持续性高血压.小 ...查看


  • 护理论文题目(参考)
  • 以下题目仅供参考,可自拟题目撰写论文 1 住院病人后续服务的实践 2 "知情同意"的伦理与法律上争论问题的研究 3 护理教师的伦理道德规范 4 护理心理的研究进展 5 各种人员心理压力的调查与分析 6 心理评估方法的研究 ...查看


  •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一.概念 脑卒中(stroke)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按其病理机制和过程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临床特点 突然发病,疾病与障碍并存, ...查看


  • 脑梗塞教学查房
  • 脑梗塞后遗症护理教学查房 时间:2012.8.9 16:00 地点:内科病房 参加人员:责任护士**.责任护生**.查房者**.全体实习护生 查房者:"王先生,您好!午觉睡得怎么样,感觉还好吗?",我们现在对您疾病的护理 ...查看


  • 急性脑梗死的康复护理
  • 急性脑梗死的康复护理 [摘要] 目的 总结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方法.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96例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及临床表现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结果 收入96例患者经治疗已康复92例.结论 明确急性脑梗死病因基础上严密观察病情 ...查看


  •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入 学 年 月 2010秋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护理学 学 习 中 心 石家庄 指 导 教 师 郭 完成时间 2013 年 8 月 23 日 目 录 一.临床资料与 ...查看


  • 健康宣教联合心理护理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宣教联合心理护理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加强健康宣教联合心理护理,比较 ...查看


  • 脑梗死患者护理查房
  • 1例脑梗死患者护理查房 护士长(护师):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 ),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又可分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各种栓子(血流中的固体.液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