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认识

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认识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切的基础,而中小学教育又是教育中的基础,因此中小学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听教育也逐步兴起,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也自然成了我们关注的话题。

现代的教育已经不单单是传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更好地生活。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与学信息的传输过程,改变了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它的高科技性促进了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它的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作为主体,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少年时期,更容易接受生动的东西,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就给中小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首先,现代技术已经渗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么课堂也自然离不开它。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托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和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自主学习,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学效果及质量。因此通过现代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及时获取重要的信息,让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比课本本身更加重要。因为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只有从生活中学习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是实施现代网络教育的核心条件,它不仅传输教学内容和信息.而且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教学资源管理工作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利用可能的条件,搞好资源建设和综合利用,为学生提供适用的、有效的和优质的学习资源。由此可见,教育中的三要素应为资源、服务和学生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使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去感受知识,比如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演示讲述日食、行星等问题,这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他的科目也一样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一般都是将学习键盘操作放在学习鼠标操作的前面,并且将其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但这种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某发现,如果一开始学习键盘操作,长时间的集中练习会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减小,同时他们也会形成“计算机就是打字机”的错误概念,因此,他们提出了“将鼠标操作放到首位”的观点。

最后,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应用于与校外的沟通。学校可以通过主页向外界介绍学校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发布招生信息,联系各层校友,扩大学校的影响。教师可以自己上网收集素材或通过教育和科研网交流教研信息。学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校园网对内发布校园信息。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辅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内组织网络兴趣小组、建立学生网站、主页、校园电子刊物,网络讨论区等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跨学校的信息交流及联谊活动。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种种事例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迫切需要一种既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需要,又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挥的新型教学软件。基于这种要求,学校向全体教师提出了“积件”的概念,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时注意“积件”的应用。“积件”是把课件的部分内容做成积木式的软件,它可以是一个问题的讲解、一个实验的演示、一个过程的模拟、一段历史的回顾、一个场面的展示、一个物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上课所需的积件配合教学,积件犹如一种动态的教具,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空间、动态等方面的不足,克服了教师上课受软件走向支配的缺点。

电教=教育技术吗?——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名不正则言不顺!本调研报告的开篇就遇到了调研对象的名称问题:标题中的“现代教育”在现实中我们一般都称作“电教”。在机构名称上,有人说“电教中心”的称呼早就过时了,应该叫“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有人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过时了,应该叫“信息技术中心”。 也有人提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就是信息技术,……。如果你到各地的某所学校去找“电教”部门,却经常会被指点到计算机教研组去。名称的混乱是导致工作性质模糊和工作任务不明确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学校电教队伍不稳定,电教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最终造成了学校电教难以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服务的现状。 关于信息技术,本人认为: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教育技术是不同的,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本质,信息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的科学,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当代最活跃、发展最快、最具渗透力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被应用于技术领域,研究发展出了包括调制解调技术、编解码技术、压缩技术在内的现代通讯技术;信息传输的基本模式还被用来解释人类自身的感知过程、认知现象、学习机理、脑生理过程等;信息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结合,产生了“信息教育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被合称为 “三论” ,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信息科学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但信息技术并不等于现代教育技术。

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其实是一个研究对象较为明确的技术性学科,本文没有必要再做阐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尽管计算机已在众多信息工具中取得了核心地位,但计算机毕竟只是信息机器之一,计算机技术绝非信息技术的全部,更何况计算机应用技术。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这已是显而易见的,但现代教育技术、电教却概念模糊!电教机构及电教学科的名称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颇有争议,甚至“电教”是否算的上学科也有争议。时至今日,其名称的涵盖范围是越来越大了,可传统意义上“电教”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了!本调研报告无意探讨这个在全国范围中争论了几十年的“命名”问题,因此在本调研报告中只好按照一般的书写习惯,混用“电教”和“现代教育技术”这两种名称了。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信息机器层出不穷,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一次次地掀起了学校电教的热潮:先是80年代的幻灯、电影,紧接着是90年代不断更新换代的录象设备、卫星电视节目接收设备,现在是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网络……。20余年来,每一种新技术(信息机器方面)的出现,都让学校花去了大把的外汇,可我们至今仍没有看到预期的教育模式的改变!在全国范围,金融行业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化)使存取款和购物付款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信的现代化使我们告别了排队打电话的年代,一步跨入了移动通讯的时代,等等许多的“现代化”都让我们领略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快捷,而教育的现代化却依然是雾里看花。由此可见教育的现代化比我们预期的要难的多!

1.先进信息机器的配备并不等于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宗旨是:通过合理的教育、教学设计,来提高教育、教学的品质和效率,扩大受教育面,因此,配备先进机器仅仅是手段之一,而非目的,机器的先进程度也不能代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高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中,受技术新成果诱导的因数多了些,与教育教学的结合、投资效益因数的考虑少了些,对于厦门市这样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开放地区来说,更是如此。本次调研中发现,市内各中学在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上的投资都较大,而且每年还在继续的更新和补充,各学科的教师和电教人员中,很少有抱怨经费不足和设备陈旧的。相比之下,对直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劳动技能以及引导学生

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实验教学设备、课堂演示设备、实习设施等的配置却要少的多,许多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中,70年代出厂的仪器设备仍然在艰难地维持着正常教学演示实验的开出,而两年前购置的PⅡ计算机却面临着淘汰更新的待遇。电视系统、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施的高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普通实验教学经费和学校其他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

2.信息机器的普及和使用也不等于是教育的信息化。什么是“教育的信息化”目前还没有权威性的界定,本人认为:教育的原则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机为本”,因此,最大限度地扩展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应该是“信息化”的目标之一;“信息化”绝非是用先进的信息工具去淘汰传统的信息工具。现在一定不会有人说,“书写”这种古老的信息交流方式会因为印刷术的出现而被淘汰,因为这已经被几百年的历史事实所证实,但是,却有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教育的信息化就是用电脑和网络淘汰黑板。

我们应该看到,信息机器所能传递的信息仅仅是教育、教学信息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当前学校教育中,最缺少的是学生对自然的直接感知和体验,以及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通过信息机器所能提供的都是间接的、人为加工过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信息机器向学生展示梨的外观特征和内在性质的信息,使学生认识梨,但要知道梨的味道,最好的、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让学生亲口尝一尝。现实中存在着“盲目夸大信息机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教育、教学的社会评价存在偏见。许多人都片面地把先进信息机器的配置情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硬件条件的标准,进而认为硬件条件的好坏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却很少有人关心这些设备的使用率,学校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部门和学校老师也没有在这方面加以正确的引导,长期以来推行的应试教育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错误的观念;

②贪大求新、放弃实用、忽视基础。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机器日新月异,一些学校热衷于追逐潮流、盲目攀比,造成了大量的重复购置和脱离教学实际需求的硬件高消费。一些学校的电教设备库房成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的“历史博物馆”,可以找到各个时期的各种档次的机器;电脑和网络设备的更新更是频繁。当我们在为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系统、吊装价值几万元的液晶投影电视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比我们国家经济实力更强的发达国家学校教室中仍然在普遍使用着廉价的光学投影机和幻灯机(从教委系统99年赴德国考察人员拍摄回来的录象资料中看到),他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熟练地操作教室中的录象机、录音机等常规音像设备,应用自如,而我们的老师中却还有一些人录音机操作考试都不能合格(指小教自考的“教育技术”考试)!

③电教成了“选优评先”的包装手段。各种教学观摩和“选优评先”中,电教手段的使用被列为考评的重要项目之一,有时甚至成了参评的必备条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教师学习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热情,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参选教师为了晋级升职的需要,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去请求高手帮助,定制电教教材,通过电教的“包装”上好一堂“观摩课”,但却无力也无意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始终这样做,结果只能是临时抱佛脚,到了要“表演”时才想到电教,而电教专业人员却常常扮演着替人做嫁衣的角色,至今并没有有效的手段来衡量教师平时教学使用信息机器的频度和熟练程度,学校电教其实成了服务于学科教师晋级升职的敲门砖。

电教的包装还体现在“选优评先”的评比过程中,参选的课例都要拍摄成电视录象,用录象带去参加评选,因此电视中的电视剪辑技术大派用场:一节完整的课可以分段拍摄剪辑合

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失态、错误乃至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合理都可以通过补拍镜头的方法修正,一些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如:课堂时间的准确控制、讲解过程的连贯和整体性、对教材的熟练等)在这里都被忽略了,而电视节目制作设备的先进程度和加工技巧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人认为:为“参评”而制作的“课堂录象”与为教学而制作的“教学电视节目”是有本质的区别,前者重点表现的是教学过程、教态、课堂的掌控能力等教师因素,而后者重点表现的是教学内容、知识点等知识因素,用制作“教学电视节目”的手法制作“参评录象”,这种评比不能够反映参评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不利与鼓励教师去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实际教学能力。

我省的有些地区,也采用录象带参评的做法,但同时规定:必须使用单机拍摄(面向教师的中景镜头),允许必要的摇、移、推、拉,但不得剪辑,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3.课件应用的误区。“课件”一词是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学校教学领域之后,才开始流行的,因此自然就与多媒体技术相关联,甚至在概念上被等同了。本人认为:课件,其实就是课堂教学中,按照一定的教学理论(或原则)设计的,用来解决某个教学问题或讲清某个知识点的一个(或一组)要件,按照这种观点,课件就有多种形式:幻灯课件、电视课件、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演示实验课件等,精心设计的学生练习方案和讲解用的挂图等也是课件。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媒体工具的种类也很多,并非只有“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

有一幅题为“机械化”的漫画作品,画的是某人设计了一套极其复杂的机械装置,用来完成“打开房门”这一简单动作,该漫画的作者以此讽刺生活中那些把简单的事情有意搞复杂化了的行为。但在许多“课件”应用中,我们却看到了类似的弃简就繁的情况:清楚明了的板书被搬到了小小的电视荧屏上;用一块木板加一个小木块就可以在讲台上直接演示的“滑梯实验”(小学低年级教材)也做成了虚拟的电脑动画课件,而且还能在各地的某次课件评比中获奖;配音解说代替了老师的现场讲解;……,似乎所有的信息通过屏幕来观看、通过扬声器来聆听就是现代化、信息化了。

课件应用的另一个误区是:把复杂的目的简单化了。正如我的另一篇文章《CAI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负面效应》中所提到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虚拟出各种二维的和三维的空间结构模型,在几何等学科的教学中,使用“模型引导”的方法,虽然可以较轻松地完成一些知识难点的讲解,但却无益于培养学生自主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犹如给学生的思维加上了无形的双拐,实际上是降低了对教学最终目标的要求。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创作的CAI课件,势必成为引导和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应付各种考试的工具,虽然得到一些家长和教师的欢迎,然而却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课件应用的再一个误区是:喧宾夺主。多媒体技术能够展现的图、文、声花样繁多、新奇,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有些课件在这方面下了许多工夫,在各种课件评比中,新奇的多媒体画面甚至也能打动评委们的心,使他们忘记了课件的最终教学目的。我们不禁要问,在这里被激发的“兴趣”是什么?是关于教学内容的,还是媒体效果的,或是二者合一?本人曾看过许多加上了精美配音、配乐的课件(但不是用于音乐课教学),开头有花俏的片头,末了还有大串制作人员名单的字幕,这种“精美的效果”是否有助于知识的讲解,值得质疑。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大教师学习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积极性较高,对各种多媒体制作工具硬件、软件的使用培训还有较大的需求。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其中所存在的,对现

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观念上的误区,这种误区与90年代的“电视录象热”有着相似之处,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4.学校电教的生存危机。学校电教投入高、技术难却成效低,使电教机构本身面临生存的“危机”。一些学校花费一二百万元配置一套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几年下来能制作几部教学电视片?更何况有些机器其实仅仅是一种供参观的摆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又增加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有人说这将给冷淡了几年的“电教”注入新的活力。而事实上,业已存在的学校电教队伍,乃至全国自上而下的电教体系结构却被这一“新技术”搞的支离破碎一些省市的电教机构甚至已被解体,我市中学的电教室(中心)几乎也都被“计算机教研组”合并(其实是吞并),除少数中学还有少数的专职电教人员外,其他学校的电教人员都已不再是专职,或不再是教师编制,他们一般都需要承担学校“计算机”或“劳动技术”课的授课工作,才能够保证正常的考评工作量。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使许多人感到了迷茫和困惑,对学校电教何去何从深感忧虑!

本人认为,电教面临困境的原因应该是:观念的误区和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所造成: ①从80年代的投影幻灯热,到90年代的电视录象热、卫星电视热,再到现在的计算机热、多媒体热和网络热。到头来,究竟什么是电教、什么是教育技术还没有定论;学校电教的职责范围是什么?电教人员是教学人员吗?这些基本问题还依然模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学校也准备在中小学中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教材体系,从目前一些省市编写的试用教材的内容来看,大多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面(其实就是原来“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翻版),没有反映信息技术学科的全貌。这种教材如果在学校推广使用,将在观念上给人产生更大的误区,使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技术”,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技术”。如此一来,电教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对于“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本文开头部分有论述)

②长期以来,学校电教始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当学校的电教设备较稀少时,这也许是合理的),电教与教学常常被人为地隔绝开来,电教成了教学过程的一种点缀,如果说80年代的幻灯、投影对当时(粉笔加黑板)教学的点缀还算的上是雪中送炭的话,那么90年代电视录象应用于教学中的高投入和低效益应该可以算是曲高和寡(费用太高)的阳春白雪了,它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无论如何“电教”起码还是独家经营的买卖,没有生存的危机。现如今,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火热,计算机和网络正逐步进入到家家户户,大大削弱了学校电教机构对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垄断地位,在多媒体和网络这些领域中,电教人员也不再是行家里手了,他们渐渐失去了以往的技术优势和掌控设备的优势,自然而然地也就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其实这也未必是坏事,它预示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趋成熟,它必将更加贴近教学,并最终融入教学,但也又一次对专职的电教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5.在学校体系中,“电教”的自身定位问题,一直是电教发展面临的主要困惑之一。有人说,电教的发展要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几年前的提法是以电视录象为核心),这种观点导致了学校电教机构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其实最终是“电教”被“计算机”的同化,电教人员从音像技术人员变成了网络技术人员,但始终都没有摆脱“技师”的形象。

学术界认为:“电教”必须脱离“电”的影子,于是称其为“教育技术”,按照国外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各种人、各种思想、各种设备、和组织

机构。而这些人、方法、思想、设备和机构是在分析人类学习中的所有各方面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于是“电教”又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几乎是校长能管的都是电教要管的)、侧重理论层面的学科。这种观点为电教作为一个学科的存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导致了高校电教专业从物理系转到了教育系,毕业生的学位从“理学”变到了“教育学”,当然学科知识体系的组成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电教人员摇身一变又成了教育理论学家。

调研中发现,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电教”在人才需求上仍然是短线专业,但事实上需求的是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硬件管理人才和能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应用软件的“课件”制作(并非创作)人才,对电教人员介入学科教研,提供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指导,在观念上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许多被分配到学校工作的电教专业的毕业生(学士、硕士)都面临着“专业对口但却学非所用或用非所长”的尴尬境地。

6.人才问题一向是各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硬件技术人员、电器专家从来都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电教人才,在电教机构的创办初期,学校多是抽调物理教师、仪器管理人员充实电教队伍,电教专业也多是隶属物理系,开设课程以电子技术、电视原理、教学仪器等专业为主,时过20年,电教人员姓“电”不姓“教”的格局依然延续。从调研的情况看:许多学校的电教人员属于行政编制,没有参与教学,主要从事学校的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

在新技术革命和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现代化的浪潮中,电教是首当其冲的前沿阵地,电教人员始终处在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压力之下。从80年代开始,首先是面对一批又一批闻所未闻的泊来之物和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接着是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法,编导、摄像、剪辑、灯光、音乐、美术等无一可不学;然后是研究学科教材、教学法、教学规律和教育与教学理论;现在又面临推广多媒体应用和普及计算机技术的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在短期内无师自通地成为行家里手,还肩负着培训广大学科教师的重任。可见其道路之艰辛!

大浪掏沙,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一些通过电教的洗礼,掌握了时新技术的人才,挡不住利欲的诱惑下海了;又一些不堪学习新知识的重负,另择良途逃避了,剩下的可谓是死心塌地的敬业者。然而他们又得到了怎样的待遇?

首先,电教涉及专业学科的多样性、队伍成分的复杂性和工作性质的多变性造成的电教人员多能而不专的现实,注定了职称评定中的杂乱与困难。电教没有自己的技术职称系列,只能挂靠教师、实验、工程、编导等系列参评,在晋级指标和职数限制造成的严酷竞争中,电教人员往往是失败者!造成了电教队伍中,高级技术职称者寥寥无几的现状,根据初步调研,各地的电教专职人员中,至今没有高级职称者。

其次,普通中小学不可能有足够的经费购置专业级的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在盲目追求新潮的时尚下,幻灯、投影、录音等常规电教手段受电视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冲击,处于长期被冷落的境地。在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实中,“电教人员”只能成为校广播室的技术员、各种活动的摄影师、办公电器的修理工、电视播放室的管理员。一些学校甚至把电教室当成是安置教学上不合格教师的部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电教人员的歧视。

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认识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切的基础,而中小学教育又是教育中的基础,因此中小学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听教育也逐步兴起,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也自然成了我们关注的话题。

现代的教育已经不单单是传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更好地生活。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与学信息的传输过程,改变了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它的高科技性促进了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它的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作为主体,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少年时期,更容易接受生动的东西,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就给中小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首先,现代技术已经渗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么课堂也自然离不开它。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托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和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自主学习,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学效果及质量。因此通过现代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及时获取重要的信息,让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比课本本身更加重要。因为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只有从生活中学习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是实施现代网络教育的核心条件,它不仅传输教学内容和信息.而且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教学资源管理工作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利用可能的条件,搞好资源建设和综合利用,为学生提供适用的、有效的和优质的学习资源。由此可见,教育中的三要素应为资源、服务和学生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使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去感受知识,比如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演示讲述日食、行星等问题,这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他的科目也一样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一般都是将学习键盘操作放在学习鼠标操作的前面,并且将其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但这种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某发现,如果一开始学习键盘操作,长时间的集中练习会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减小,同时他们也会形成“计算机就是打字机”的错误概念,因此,他们提出了“将鼠标操作放到首位”的观点。

最后,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应用于与校外的沟通。学校可以通过主页向外界介绍学校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发布招生信息,联系各层校友,扩大学校的影响。教师可以自己上网收集素材或通过教育和科研网交流教研信息。学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校园网对内发布校园信息。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辅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内组织网络兴趣小组、建立学生网站、主页、校园电子刊物,网络讨论区等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跨学校的信息交流及联谊活动。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种种事例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迫切需要一种既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需要,又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挥的新型教学软件。基于这种要求,学校向全体教师提出了“积件”的概念,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时注意“积件”的应用。“积件”是把课件的部分内容做成积木式的软件,它可以是一个问题的讲解、一个实验的演示、一个过程的模拟、一段历史的回顾、一个场面的展示、一个物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上课所需的积件配合教学,积件犹如一种动态的教具,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空间、动态等方面的不足,克服了教师上课受软件走向支配的缺点。

电教=教育技术吗?——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名不正则言不顺!本调研报告的开篇就遇到了调研对象的名称问题:标题中的“现代教育”在现实中我们一般都称作“电教”。在机构名称上,有人说“电教中心”的称呼早就过时了,应该叫“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有人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过时了,应该叫“信息技术中心”。 也有人提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就是信息技术,……。如果你到各地的某所学校去找“电教”部门,却经常会被指点到计算机教研组去。名称的混乱是导致工作性质模糊和工作任务不明确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学校电教队伍不稳定,电教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最终造成了学校电教难以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服务的现状。 关于信息技术,本人认为: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教育技术是不同的,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本质,信息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的科学,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当代最活跃、发展最快、最具渗透力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被应用于技术领域,研究发展出了包括调制解调技术、编解码技术、压缩技术在内的现代通讯技术;信息传输的基本模式还被用来解释人类自身的感知过程、认知现象、学习机理、脑生理过程等;信息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结合,产生了“信息教育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被合称为 “三论” ,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信息科学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但信息技术并不等于现代教育技术。

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其实是一个研究对象较为明确的技术性学科,本文没有必要再做阐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尽管计算机已在众多信息工具中取得了核心地位,但计算机毕竟只是信息机器之一,计算机技术绝非信息技术的全部,更何况计算机应用技术。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这已是显而易见的,但现代教育技术、电教却概念模糊!电教机构及电教学科的名称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颇有争议,甚至“电教”是否算的上学科也有争议。时至今日,其名称的涵盖范围是越来越大了,可传统意义上“电教”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了!本调研报告无意探讨这个在全国范围中争论了几十年的“命名”问题,因此在本调研报告中只好按照一般的书写习惯,混用“电教”和“现代教育技术”这两种名称了。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信息机器层出不穷,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一次次地掀起了学校电教的热潮:先是80年代的幻灯、电影,紧接着是90年代不断更新换代的录象设备、卫星电视节目接收设备,现在是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网络……。20余年来,每一种新技术(信息机器方面)的出现,都让学校花去了大把的外汇,可我们至今仍没有看到预期的教育模式的改变!在全国范围,金融行业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化)使存取款和购物付款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信的现代化使我们告别了排队打电话的年代,一步跨入了移动通讯的时代,等等许多的“现代化”都让我们领略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快捷,而教育的现代化却依然是雾里看花。由此可见教育的现代化比我们预期的要难的多!

1.先进信息机器的配备并不等于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宗旨是:通过合理的教育、教学设计,来提高教育、教学的品质和效率,扩大受教育面,因此,配备先进机器仅仅是手段之一,而非目的,机器的先进程度也不能代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高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中,受技术新成果诱导的因数多了些,与教育教学的结合、投资效益因数的考虑少了些,对于厦门市这样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开放地区来说,更是如此。本次调研中发现,市内各中学在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上的投资都较大,而且每年还在继续的更新和补充,各学科的教师和电教人员中,很少有抱怨经费不足和设备陈旧的。相比之下,对直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劳动技能以及引导学生

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实验教学设备、课堂演示设备、实习设施等的配置却要少的多,许多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中,70年代出厂的仪器设备仍然在艰难地维持着正常教学演示实验的开出,而两年前购置的PⅡ计算机却面临着淘汰更新的待遇。电视系统、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施的高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普通实验教学经费和学校其他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

2.信息机器的普及和使用也不等于是教育的信息化。什么是“教育的信息化”目前还没有权威性的界定,本人认为:教育的原则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机为本”,因此,最大限度地扩展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应该是“信息化”的目标之一;“信息化”绝非是用先进的信息工具去淘汰传统的信息工具。现在一定不会有人说,“书写”这种古老的信息交流方式会因为印刷术的出现而被淘汰,因为这已经被几百年的历史事实所证实,但是,却有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教育的信息化就是用电脑和网络淘汰黑板。

我们应该看到,信息机器所能传递的信息仅仅是教育、教学信息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当前学校教育中,最缺少的是学生对自然的直接感知和体验,以及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通过信息机器所能提供的都是间接的、人为加工过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信息机器向学生展示梨的外观特征和内在性质的信息,使学生认识梨,但要知道梨的味道,最好的、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让学生亲口尝一尝。现实中存在着“盲目夸大信息机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教育、教学的社会评价存在偏见。许多人都片面地把先进信息机器的配置情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硬件条件的标准,进而认为硬件条件的好坏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却很少有人关心这些设备的使用率,学校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部门和学校老师也没有在这方面加以正确的引导,长期以来推行的应试教育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错误的观念;

②贪大求新、放弃实用、忽视基础。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机器日新月异,一些学校热衷于追逐潮流、盲目攀比,造成了大量的重复购置和脱离教学实际需求的硬件高消费。一些学校的电教设备库房成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的“历史博物馆”,可以找到各个时期的各种档次的机器;电脑和网络设备的更新更是频繁。当我们在为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系统、吊装价值几万元的液晶投影电视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比我们国家经济实力更强的发达国家学校教室中仍然在普遍使用着廉价的光学投影机和幻灯机(从教委系统99年赴德国考察人员拍摄回来的录象资料中看到),他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熟练地操作教室中的录象机、录音机等常规音像设备,应用自如,而我们的老师中却还有一些人录音机操作考试都不能合格(指小教自考的“教育技术”考试)!

③电教成了“选优评先”的包装手段。各种教学观摩和“选优评先”中,电教手段的使用被列为考评的重要项目之一,有时甚至成了参评的必备条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教师学习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热情,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参选教师为了晋级升职的需要,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去请求高手帮助,定制电教教材,通过电教的“包装”上好一堂“观摩课”,但却无力也无意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始终这样做,结果只能是临时抱佛脚,到了要“表演”时才想到电教,而电教专业人员却常常扮演着替人做嫁衣的角色,至今并没有有效的手段来衡量教师平时教学使用信息机器的频度和熟练程度,学校电教其实成了服务于学科教师晋级升职的敲门砖。

电教的包装还体现在“选优评先”的评比过程中,参选的课例都要拍摄成电视录象,用录象带去参加评选,因此电视中的电视剪辑技术大派用场:一节完整的课可以分段拍摄剪辑合

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失态、错误乃至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合理都可以通过补拍镜头的方法修正,一些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如:课堂时间的准确控制、讲解过程的连贯和整体性、对教材的熟练等)在这里都被忽略了,而电视节目制作设备的先进程度和加工技巧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人认为:为“参评”而制作的“课堂录象”与为教学而制作的“教学电视节目”是有本质的区别,前者重点表现的是教学过程、教态、课堂的掌控能力等教师因素,而后者重点表现的是教学内容、知识点等知识因素,用制作“教学电视节目”的手法制作“参评录象”,这种评比不能够反映参评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不利与鼓励教师去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实际教学能力。

我省的有些地区,也采用录象带参评的做法,但同时规定:必须使用单机拍摄(面向教师的中景镜头),允许必要的摇、移、推、拉,但不得剪辑,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3.课件应用的误区。“课件”一词是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学校教学领域之后,才开始流行的,因此自然就与多媒体技术相关联,甚至在概念上被等同了。本人认为:课件,其实就是课堂教学中,按照一定的教学理论(或原则)设计的,用来解决某个教学问题或讲清某个知识点的一个(或一组)要件,按照这种观点,课件就有多种形式:幻灯课件、电视课件、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演示实验课件等,精心设计的学生练习方案和讲解用的挂图等也是课件。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媒体工具的种类也很多,并非只有“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

有一幅题为“机械化”的漫画作品,画的是某人设计了一套极其复杂的机械装置,用来完成“打开房门”这一简单动作,该漫画的作者以此讽刺生活中那些把简单的事情有意搞复杂化了的行为。但在许多“课件”应用中,我们却看到了类似的弃简就繁的情况:清楚明了的板书被搬到了小小的电视荧屏上;用一块木板加一个小木块就可以在讲台上直接演示的“滑梯实验”(小学低年级教材)也做成了虚拟的电脑动画课件,而且还能在各地的某次课件评比中获奖;配音解说代替了老师的现场讲解;……,似乎所有的信息通过屏幕来观看、通过扬声器来聆听就是现代化、信息化了。

课件应用的另一个误区是:把复杂的目的简单化了。正如我的另一篇文章《CAI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负面效应》中所提到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虚拟出各种二维的和三维的空间结构模型,在几何等学科的教学中,使用“模型引导”的方法,虽然可以较轻松地完成一些知识难点的讲解,但却无益于培养学生自主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犹如给学生的思维加上了无形的双拐,实际上是降低了对教学最终目标的要求。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创作的CAI课件,势必成为引导和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应付各种考试的工具,虽然得到一些家长和教师的欢迎,然而却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课件应用的再一个误区是:喧宾夺主。多媒体技术能够展现的图、文、声花样繁多、新奇,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有些课件在这方面下了许多工夫,在各种课件评比中,新奇的多媒体画面甚至也能打动评委们的心,使他们忘记了课件的最终教学目的。我们不禁要问,在这里被激发的“兴趣”是什么?是关于教学内容的,还是媒体效果的,或是二者合一?本人曾看过许多加上了精美配音、配乐的课件(但不是用于音乐课教学),开头有花俏的片头,末了还有大串制作人员名单的字幕,这种“精美的效果”是否有助于知识的讲解,值得质疑。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大教师学习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积极性较高,对各种多媒体制作工具硬件、软件的使用培训还有较大的需求。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其中所存在的,对现

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观念上的误区,这种误区与90年代的“电视录象热”有着相似之处,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4.学校电教的生存危机。学校电教投入高、技术难却成效低,使电教机构本身面临生存的“危机”。一些学校花费一二百万元配置一套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几年下来能制作几部教学电视片?更何况有些机器其实仅仅是一种供参观的摆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又增加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有人说这将给冷淡了几年的“电教”注入新的活力。而事实上,业已存在的学校电教队伍,乃至全国自上而下的电教体系结构却被这一“新技术”搞的支离破碎一些省市的电教机构甚至已被解体,我市中学的电教室(中心)几乎也都被“计算机教研组”合并(其实是吞并),除少数中学还有少数的专职电教人员外,其他学校的电教人员都已不再是专职,或不再是教师编制,他们一般都需要承担学校“计算机”或“劳动技术”课的授课工作,才能够保证正常的考评工作量。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使许多人感到了迷茫和困惑,对学校电教何去何从深感忧虑!

本人认为,电教面临困境的原因应该是:观念的误区和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所造成: ①从80年代的投影幻灯热,到90年代的电视录象热、卫星电视热,再到现在的计算机热、多媒体热和网络热。到头来,究竟什么是电教、什么是教育技术还没有定论;学校电教的职责范围是什么?电教人员是教学人员吗?这些基本问题还依然模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学校也准备在中小学中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教材体系,从目前一些省市编写的试用教材的内容来看,大多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面(其实就是原来“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翻版),没有反映信息技术学科的全貌。这种教材如果在学校推广使用,将在观念上给人产生更大的误区,使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技术”,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技术”。如此一来,电教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对于“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本文开头部分有论述)

②长期以来,学校电教始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当学校的电教设备较稀少时,这也许是合理的),电教与教学常常被人为地隔绝开来,电教成了教学过程的一种点缀,如果说80年代的幻灯、投影对当时(粉笔加黑板)教学的点缀还算的上是雪中送炭的话,那么90年代电视录象应用于教学中的高投入和低效益应该可以算是曲高和寡(费用太高)的阳春白雪了,它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无论如何“电教”起码还是独家经营的买卖,没有生存的危机。现如今,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火热,计算机和网络正逐步进入到家家户户,大大削弱了学校电教机构对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垄断地位,在多媒体和网络这些领域中,电教人员也不再是行家里手了,他们渐渐失去了以往的技术优势和掌控设备的优势,自然而然地也就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其实这也未必是坏事,它预示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趋成熟,它必将更加贴近教学,并最终融入教学,但也又一次对专职的电教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5.在学校体系中,“电教”的自身定位问题,一直是电教发展面临的主要困惑之一。有人说,电教的发展要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几年前的提法是以电视录象为核心),这种观点导致了学校电教机构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其实最终是“电教”被“计算机”的同化,电教人员从音像技术人员变成了网络技术人员,但始终都没有摆脱“技师”的形象。

学术界认为:“电教”必须脱离“电”的影子,于是称其为“教育技术”,按照国外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各种人、各种思想、各种设备、和组织

机构。而这些人、方法、思想、设备和机构是在分析人类学习中的所有各方面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于是“电教”又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几乎是校长能管的都是电教要管的)、侧重理论层面的学科。这种观点为电教作为一个学科的存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导致了高校电教专业从物理系转到了教育系,毕业生的学位从“理学”变到了“教育学”,当然学科知识体系的组成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电教人员摇身一变又成了教育理论学家。

调研中发现,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电教”在人才需求上仍然是短线专业,但事实上需求的是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硬件管理人才和能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应用软件的“课件”制作(并非创作)人才,对电教人员介入学科教研,提供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指导,在观念上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许多被分配到学校工作的电教专业的毕业生(学士、硕士)都面临着“专业对口但却学非所用或用非所长”的尴尬境地。

6.人才问题一向是各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硬件技术人员、电器专家从来都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电教人才,在电教机构的创办初期,学校多是抽调物理教师、仪器管理人员充实电教队伍,电教专业也多是隶属物理系,开设课程以电子技术、电视原理、教学仪器等专业为主,时过20年,电教人员姓“电”不姓“教”的格局依然延续。从调研的情况看:许多学校的电教人员属于行政编制,没有参与教学,主要从事学校的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

在新技术革命和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现代化的浪潮中,电教是首当其冲的前沿阵地,电教人员始终处在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压力之下。从80年代开始,首先是面对一批又一批闻所未闻的泊来之物和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接着是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法,编导、摄像、剪辑、灯光、音乐、美术等无一可不学;然后是研究学科教材、教学法、教学规律和教育与教学理论;现在又面临推广多媒体应用和普及计算机技术的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在短期内无师自通地成为行家里手,还肩负着培训广大学科教师的重任。可见其道路之艰辛!

大浪掏沙,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一些通过电教的洗礼,掌握了时新技术的人才,挡不住利欲的诱惑下海了;又一些不堪学习新知识的重负,另择良途逃避了,剩下的可谓是死心塌地的敬业者。然而他们又得到了怎样的待遇?

首先,电教涉及专业学科的多样性、队伍成分的复杂性和工作性质的多变性造成的电教人员多能而不专的现实,注定了职称评定中的杂乱与困难。电教没有自己的技术职称系列,只能挂靠教师、实验、工程、编导等系列参评,在晋级指标和职数限制造成的严酷竞争中,电教人员往往是失败者!造成了电教队伍中,高级技术职称者寥寥无几的现状,根据初步调研,各地的电教专职人员中,至今没有高级职称者。

其次,普通中小学不可能有足够的经费购置专业级的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在盲目追求新潮的时尚下,幻灯、投影、录音等常规电教手段受电视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冲击,处于长期被冷落的境地。在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实中,“电教人员”只能成为校广播室的技术员、各种活动的摄影师、办公电器的修理工、电视播放室的管理员。一些学校甚至把电教室当成是安置教学上不合格教师的部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电教人员的歧视。


相关文章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初稿)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及思考 --以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为例 分 校: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时 间: 中央电大黄山分校 2011春 [1**********] ...查看


  • 201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体会2
  • 201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体会2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素质教育的不 ...查看


  •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
  •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训个人研修总结 近两个月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现以接近尾声.通过培训和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着,并且改变着我的学习 ...查看


  • 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装备工作中的认识与思考
  • 龙泉驿区作为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及成都市城市东部副中心,是我国西部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距成都市中心12.5公里,区域面积558平方公里,人口60余万人.全区独立建制学校57所,在岗教师5 807人,在校学生7 ...查看


  • 中小学远程教育及现代教育技术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结题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自2009年立项以来,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已完成了预期的目标.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二.课题研究的认识: 1.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 ...查看


  • 研究报告主要内容
  • 目 录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 ...查看


  • 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浅析
  •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用三种模式 进行教学知识讲座 花勒城小学教务主任 任万邦 近年来,我县农村中小学陆续实施了 "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示范项目"和&q ...查看


  •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对策
  •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己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方法 ...查看


  • 农村环境下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 农村环境下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以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技术为主的现代教学技术已应用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手段,同时还促进了教学观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