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科手术病人最好使用坐便器。
术后患者的家居康复要根据手术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护理
医学指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护师刘洁珍教授
如今大医院床位紧张,不少手术后患者大部分康复时间都是在家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护师刘洁珍教授介绍,不同科室手术后的患者,家居环境、饮食、活动都有不同讲究。比如,髋关节置换后,3~6个月禁坐小板凳,上楼梯应该先迈“好腿”;胃肠道手术后的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又不适宜进食粗纤维,因此吃菜时要切碎、煮烂、细嚼。手术后身体未复原,对药品的反应可能和术前不同,糖尿病患者用药前后要留意检测血糖。
今日出版的《美食导报》20版“食疗餐单”上,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营养科主任谭荣韶将特别为骨折术后的病人介绍如何“食”才有助于骨骼康复,为术后病人提供了一周食单。
饮食: 伤口快愈合时避免进食高蛋白 切忌乱补
“广州人通常认为手术后不要吃鸡蛋,怕伤口会‘发’。实际上,在术后早期,体力未康复、伤口未愈合的时候,可以吃鸡蛋。因为这个时候的饮食要以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少辛辣油煎、易消化为原则。但到伤口长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不用过度补充蛋白质,以免疤痕扩张,可喝些瘦肉汤、鲫鱼或鲩鱼汤。总的来说,回到家里不用盲目进补、填充式地补充各种营养品。”刘洁珍说。
对于刚刚进行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刘洁珍说,出院后,要避免辛辣、高油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软饭、面条可以吃。吃高营养的食物要循序渐进,比如肉汤先喝半碗,如果没有胀气等不适,明天可以再多喝些。术后一个月内,牛奶、番薯等产气的食物尽量少吃。老年人消化功能不如年轻人那么强,量要根据患者食量,咀嚼的时间长一些。另外,生硬、粗纤维食物虽可能会刺激胃肠道伤口,但也要注意胃肠道术后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因此要补充足量水分和纤维性食物,蔬菜等纤维性食物可绞碎、煮烂、拌成菜泥,对伤口不会有影响。
家居: 髋关节置换后3~6个月禁坐小板凳
刘洁珍说,家具方面,太低矮的板凳易造成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关节脱位;而对于腹部手术患者,从矮板凳上起立时会增加腹压,引起伤口不适,影响伤口愈合,老年人从矮凳上起立也容易体位性头晕,都不建议坐矮板凳,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更是术后三个月到半年都禁忌坐矮凳。床则建议不要太高,便于一坐下就能上床为好。假如是住双层床上铺,要当心爬梯时增加伤口张力。有条件的家庭,最好把椅子、沙发和床更换成适宜的高度。
刘洁珍建议,神经科手术、下肢骨科手术病人,如果家中原本只有蹲厕,应该买个简易坐便器,“术后3~6个月,患者的肌肉力量、下肢负重都还没有完全恢复,在家中自己上蹲厕,站起来时重心不稳或头晕跌倒。即使是年轻患者也不应该盲目自信,术后身体未必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灵活。”
在患者常用的起、坐家具旁,不要放置太多杂物,这样,万一跌倒发生或感觉头晕,患者可以迅速手扶身边的固定物,减少意外发生几率和严重程度。
用药: 术后使用胰岛素 注意监测血糖
患者术后往往会带药回家。刘洁珍提醒,带回家里的药品、针剂要储存在干燥、干净的环境下,特殊药物按指示放冰箱。无包装的药丸,最好用密封的玻璃瓶装,要避光就用茶色玻璃容器。如果药丸颜色变了、发霉了,溶剂变浑浊了,不宜服用。家中同时有多个患者的,不同人的药品用文字、颜色标识好,避免错服。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叮嘱按时按量服药。心外科手术、血管移植、吻合术后患者要口服抗凝药,更加要严格遵守,并且定期回医院监测凝血酶原等指标,平时要注意观察有无皮下、牙龈、鼻子出血,如果有要及时回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至于术前基础病的用药也要注意,手术后身体还没有复原,术前术后对药品的反应可能不同。服用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守不同药物使用的时间点,掌握进餐时机,预防低血糖发生。打胰岛素前最好测测血糖,如果已经有疲乏、出汗、无力等低血糖症状,先不要使用。有条件的在用药过程中动态监测血糖的变化,用药后有以上症状,要及时补充小食品。
护理: 洗澡水温高伤口容易发痒 千万别用手抓
术后患者抵抗力差,要注意保持头发、皮肤、口腔、会阴部清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擦身、洗澡时避免用肥皂等对皮肤刺激性强、引起皮肤干燥的沐浴用品。患者、家属、陪护要注意手的卫生。伤口未拆线就出院的患者,或神经科、泌尿科、骨科等术后需卧床休养的患者,当床铺、衣物被大小便、渗液污染,要及时更换。
伤口护理方面,没有拆线的病人,可在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清洗、消毒、换药,如果自行在家换药,要注意手卫生,“如果伤口渗液、裂开,要及时回医院。没愈合的伤口一般禁止沐浴。”刘洁珍说。而拆线的伤口,也不要做增加伤口张力的动作。皮肤表面如果有胶布痕迹,可以用酒精慢慢洗掉,或者耐心轻柔地擦掉。
伤口愈合时发痒,是困扰很多术后患者的问题。刘洁珍提醒千万不要用手抓,以免破皮感染,实在不行可以用无菌棉签,但实际上往往越抓越痒。建议痒的时候做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洗澡时水温要调节好,洗完澡伤口更痒,那说明水温太高了。
活动: 伤口在胸腹 术后别急抱孩子
“很多病人做完手术出院回家,像受保护动物一样什么都不懂。其实,久不活动肌肉会萎缩,关节僵硬,适当室内、室外活动能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有利于康复。”刘洁珍表示,术后运动应该避免剧烈运动,老人家没力气,就短距离步行,以不引起疲劳为大原则,自理能力差的应在家人陪护下进行。
具体到不同手术,伤口在胸腹部患者,要避免搬提重物、抱孩子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骨科病人的活动要严格按照骨科指导进行,避免钢板脱落、关节脱位,“尤其是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上楼梯时先迈好腿,因为上楼梯时先迈出的一只脚要抬高,使髋关节角度小于90度、往后突,此时容易发生髋关节脱位。相反,下楼梯时应患腿先下。”下肢骨科手术后3个月以内,建议走路用助行器、辅助器具。不受影响关节以外部位的活动,都可以按照往常的运动进行活动。
她提醒,术后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慢性病病人本身辛苦、长期患病,家属也长期疲劳,心情不好可以理解。但家属心理对病人的影响很大,特别对手术治疗效果不好、瘫痪、癌肿术后还要化疗的病人,家属要理解到,给患者的心理支持是最大的,凡事多体谅。”
下肢骨科手术病人最好使用坐便器。
术后患者的家居康复要根据手术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护理
医学指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护师刘洁珍教授
如今大医院床位紧张,不少手术后患者大部分康复时间都是在家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护师刘洁珍教授介绍,不同科室手术后的患者,家居环境、饮食、活动都有不同讲究。比如,髋关节置换后,3~6个月禁坐小板凳,上楼梯应该先迈“好腿”;胃肠道手术后的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又不适宜进食粗纤维,因此吃菜时要切碎、煮烂、细嚼。手术后身体未复原,对药品的反应可能和术前不同,糖尿病患者用药前后要留意检测血糖。
今日出版的《美食导报》20版“食疗餐单”上,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营养科主任谭荣韶将特别为骨折术后的病人介绍如何“食”才有助于骨骼康复,为术后病人提供了一周食单。
饮食: 伤口快愈合时避免进食高蛋白 切忌乱补
“广州人通常认为手术后不要吃鸡蛋,怕伤口会‘发’。实际上,在术后早期,体力未康复、伤口未愈合的时候,可以吃鸡蛋。因为这个时候的饮食要以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少辛辣油煎、易消化为原则。但到伤口长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不用过度补充蛋白质,以免疤痕扩张,可喝些瘦肉汤、鲫鱼或鲩鱼汤。总的来说,回到家里不用盲目进补、填充式地补充各种营养品。”刘洁珍说。
对于刚刚进行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刘洁珍说,出院后,要避免辛辣、高油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软饭、面条可以吃。吃高营养的食物要循序渐进,比如肉汤先喝半碗,如果没有胀气等不适,明天可以再多喝些。术后一个月内,牛奶、番薯等产气的食物尽量少吃。老年人消化功能不如年轻人那么强,量要根据患者食量,咀嚼的时间长一些。另外,生硬、粗纤维食物虽可能会刺激胃肠道伤口,但也要注意胃肠道术后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因此要补充足量水分和纤维性食物,蔬菜等纤维性食物可绞碎、煮烂、拌成菜泥,对伤口不会有影响。
家居: 髋关节置换后3~6个月禁坐小板凳
刘洁珍说,家具方面,太低矮的板凳易造成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关节脱位;而对于腹部手术患者,从矮板凳上起立时会增加腹压,引起伤口不适,影响伤口愈合,老年人从矮凳上起立也容易体位性头晕,都不建议坐矮板凳,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更是术后三个月到半年都禁忌坐矮凳。床则建议不要太高,便于一坐下就能上床为好。假如是住双层床上铺,要当心爬梯时增加伤口张力。有条件的家庭,最好把椅子、沙发和床更换成适宜的高度。
刘洁珍建议,神经科手术、下肢骨科手术病人,如果家中原本只有蹲厕,应该买个简易坐便器,“术后3~6个月,患者的肌肉力量、下肢负重都还没有完全恢复,在家中自己上蹲厕,站起来时重心不稳或头晕跌倒。即使是年轻患者也不应该盲目自信,术后身体未必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灵活。”
在患者常用的起、坐家具旁,不要放置太多杂物,这样,万一跌倒发生或感觉头晕,患者可以迅速手扶身边的固定物,减少意外发生几率和严重程度。
用药: 术后使用胰岛素 注意监测血糖
患者术后往往会带药回家。刘洁珍提醒,带回家里的药品、针剂要储存在干燥、干净的环境下,特殊药物按指示放冰箱。无包装的药丸,最好用密封的玻璃瓶装,要避光就用茶色玻璃容器。如果药丸颜色变了、发霉了,溶剂变浑浊了,不宜服用。家中同时有多个患者的,不同人的药品用文字、颜色标识好,避免错服。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叮嘱按时按量服药。心外科手术、血管移植、吻合术后患者要口服抗凝药,更加要严格遵守,并且定期回医院监测凝血酶原等指标,平时要注意观察有无皮下、牙龈、鼻子出血,如果有要及时回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至于术前基础病的用药也要注意,手术后身体还没有复原,术前术后对药品的反应可能不同。服用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守不同药物使用的时间点,掌握进餐时机,预防低血糖发生。打胰岛素前最好测测血糖,如果已经有疲乏、出汗、无力等低血糖症状,先不要使用。有条件的在用药过程中动态监测血糖的变化,用药后有以上症状,要及时补充小食品。
护理: 洗澡水温高伤口容易发痒 千万别用手抓
术后患者抵抗力差,要注意保持头发、皮肤、口腔、会阴部清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擦身、洗澡时避免用肥皂等对皮肤刺激性强、引起皮肤干燥的沐浴用品。患者、家属、陪护要注意手的卫生。伤口未拆线就出院的患者,或神经科、泌尿科、骨科等术后需卧床休养的患者,当床铺、衣物被大小便、渗液污染,要及时更换。
伤口护理方面,没有拆线的病人,可在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清洗、消毒、换药,如果自行在家换药,要注意手卫生,“如果伤口渗液、裂开,要及时回医院。没愈合的伤口一般禁止沐浴。”刘洁珍说。而拆线的伤口,也不要做增加伤口张力的动作。皮肤表面如果有胶布痕迹,可以用酒精慢慢洗掉,或者耐心轻柔地擦掉。
伤口愈合时发痒,是困扰很多术后患者的问题。刘洁珍提醒千万不要用手抓,以免破皮感染,实在不行可以用无菌棉签,但实际上往往越抓越痒。建议痒的时候做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洗澡时水温要调节好,洗完澡伤口更痒,那说明水温太高了。
活动: 伤口在胸腹 术后别急抱孩子
“很多病人做完手术出院回家,像受保护动物一样什么都不懂。其实,久不活动肌肉会萎缩,关节僵硬,适当室内、室外活动能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有利于康复。”刘洁珍表示,术后运动应该避免剧烈运动,老人家没力气,就短距离步行,以不引起疲劳为大原则,自理能力差的应在家人陪护下进行。
具体到不同手术,伤口在胸腹部患者,要避免搬提重物、抱孩子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骨科病人的活动要严格按照骨科指导进行,避免钢板脱落、关节脱位,“尤其是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上楼梯时先迈好腿,因为上楼梯时先迈出的一只脚要抬高,使髋关节角度小于90度、往后突,此时容易发生髋关节脱位。相反,下楼梯时应患腿先下。”下肢骨科手术后3个月以内,建议走路用助行器、辅助器具。不受影响关节以外部位的活动,都可以按照往常的运动进行活动。
她提醒,术后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慢性病病人本身辛苦、长期患病,家属也长期疲劳,心情不好可以理解。但家属心理对病人的影响很大,特别对手术治疗效果不好、瘫痪、癌肿术后还要化疗的病人,家属要理解到,给患者的心理支持是最大的,凡事多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