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 第4期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 o. l 21 N o . 4 2009年12月 Journa l of Zheng zhou R ail w ay V oca tiona l&T echnica l Coll ege D ec . 2009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张伟欣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摘 要:卡尔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观的基础上的人本主义思想。其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格理论以及非指导教学。这些人本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认识和反思视角, 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教育方法, 和谐师生关系, 开拓创造式教育具有重
要启迪。
关键词:卡尔 罗杰斯 人本主义 非指导性 中学语文教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美国兴起了一种心理学思潮即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 并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共同构成了20世纪的三大教学运动。卡尔 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的杰出代表。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卡尔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人本主义视角对人格、创造性、人际关系以及人性等进行了审视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体系。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是建立在对传统的西方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研究的种种现实和弊端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之上的。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突破了长期以来西方两大心理学派(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主要对动物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偏向, 直接开拓了人的学习理论的建构, 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的理论, 弘扬情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 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方面做出了贡献。罗杰斯的教育思想, 无疑是对当代语文教学有较大的启迪, 值得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研究。另外其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当代的教育和教学改革也颇具启发意义。
[1]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概述
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以他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是心理学第三势力阵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他的 以人为中心 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疗法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运用。而在此之前西方认知心理的计算机模拟范式, 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范式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范式都否认了人的价值、尊严、需要等的客观存在, 否认了人是一个在不断的经验着的人个体, 人的独特性, 人的整体性, 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心理学的研究只能是在偏离人性基础上得出片面的结论。罗杰斯在1951年出版的 以患者为中心的咨询疗法 一书中, 系统阐述了 以人为中心 的咨询疗法反映出他对人性所持有的人本主义观点。虽然卡尔 罗杰斯对传统心理学研究中注重客观性方法从研究的内容和研究过程上提出了质疑, 但他并不是对客观的方法提出了全盘的否定, 而是认为对人的潜能以及尊严等具有人的骨架性的内容进行研究时, 应将主观的科学研究过程和客观的研究过程进行整合。其主要观点概括起来有:1、他把每个人都看作是一个永不止息的变化的经验世界的中心。2、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3、每个人都具有维护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自我的趋向, 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4、人的最高境界, 是要成为 功能充分
收稿日期:2009-08-31
作者简介:张伟欣(1985-) 男, 汉, 河南洛阳人,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08级心理学研究生。
发挥的人 。这样的人的特点是自我与经验世界完全一致, 能每时每刻准确、充分地体验他的思想和情感, 无条件地接受自我, 接受他人, 无须自我防卫。人本主义它自始至终把人、把人的尊严和自由放在核心位置上, 认为生活的目的就是用你的人生去实现你所信仰的事情。无论是自我发展还是别的价值。因此, 促进人的 自我实现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根本的目的, 同时他们还认为, 心理学应该探讨的是完整的人, 而不是把人的各个从属的方面(如行为表现、认知过程、情绪障碍) 割裂开来加以分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的描述。另外罗杰斯对教学、学习等问题论述的也较多, 如他的 自由学习 (1969、1983年) 专门探讨学习问题。 卡尔罗杰斯论交朋友小组 (1970年), 患者 中心治疗 (1951年) 等著作中, 也阐述了教学的原则、方法等问题。此外, 在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中, 也涉及到了诸多的教育思想, 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目标、学习观、教学观中。
二、罗杰斯心理学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首先、语文教学的途径应注重 自我实现 发掘学生潜力。大机器工业时代, 人们倾向于把学生视为学校这一特殊流水线下的产品, 是被动地由教育机构生产出来的东西。这种观点没有把人当作真正的人看待, 更没有以人为中心。与自己的人本主义理念相呼应,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中心不是教师, 不是教育机构, 不是教育体制, 而是人, 是学生。罗杰斯 以人为中心 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他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 至少有创造性潜能, 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 人生的最高追求是 自由创造 自我实现 , 教育目的应远远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卡尔. 罗杰斯认为传统的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是建立在自然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基础上的, 是坚持以自然科学方法的实证性标准, 但是却忽视人的尊严和潜能等, 这是对心理学的研究的本末倒置, 曲解了人的心理, 导致了对人的心理理解仅限于机械的、低级的、局部的理解。他关注人的整体发展, 尤其是人的 内心生活 , 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 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 因而使他们成为 功能充分发挥 的人。罗杰斯还明确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 是人的 自我实现 这个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他称之为 完人 。语文教学是在语言艺术环境中, 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文学作品使学生获得身心协调发展。其不仅是学生陶冶情操, 培养志趣, 加强修养, 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潜能, 达成 自我实现 的过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展开和深入,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开发智力, 培养创造性能力等目标已提到了议事日程。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 自我实现 以人为本 。这样一方面使每一个学生在自我实现中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 并体验到审美的乐趣, 领略文学艺术的魅力; 另一方面教师也能不失时机的发掘出文学作品中深层人文关怀精神, 使学生感悟到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能够为人提供化解精神危及的 诗意栖居 之地。并能引导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超越自我, 体现个性, 实现自我。
其次、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应当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罗杰斯从课程的开始, 就表达了一种信念: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罗杰斯只是倾听, 几乎不说什么, 其实是在让学生们自己探索, 自己思考, 鼓励学生的独立性、独创性, 拒绝扮演传统的权威角色, 拒绝控制课堂, 学生在经历了开始几次课的惶惑、尴尬之后, 终究有人探索性地打破沉默, 说点什么, 很快气氛发生了变化, 人们开始交谈、交流、辩论、争执, 甚至把老师忘到了脑后, 到了上第五次课的时候, 明确无疑地出现了一种情况。学生们相互交谈, 不再理会罗杰斯。他们希望并要求别人听自己说。原先那个犹豫迟疑、吞吞吐吐、尴尬羞涩的班级变成了一个相互影响、促进的班级, 成为一个崭新的、紧密结合的整体, 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活动。同时出现了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重新描述和重复的讨论和想法。导师也参加进去了, 他的作用应该比班里任何一个人都重要, 但他却设法使自己与班级化为一体; 学生组成的集体占了首要地位, 成
[3]
为中心, 他取代导师成了活动的组织者。 罗杰斯认为, 按现有的教学设计, 把书本和教师作为权威, 教师根据标准答案给学生计分的制度愚蠢无比, 应加以取缔、废除, 因为他们将压抑学生的学习自由。这是因为 学习应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生没有外在压力, 自己主动学习, 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自由学习。教师不是刻意教给学生某些知识, 而是辅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们有权利选择那些他认为有意义并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学习是一个自由学习的过程。罗杰斯提倡一种自由、坦诚、充分接纳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气氛, 学生自由发言, 公开探讨, 自己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甚至评价自己的成绩。没有考试等外在压力, 没有令人诚惶诚恐的权威, 只有对学生的尊重, 一切都是自由的。 鼓励思考, 多用讨论的方
式。自由探讨, 开放自我, 畅所欲言。 废除结论、学分和等级评定, 废除考试, 废除学位制。罗杰斯倡导 非指导性 教育理论主张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在于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当然罗杰斯提出的 非指导 并非不要指导, 而是另一种指导或是指导的另一种特殊形式, 它强调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 以区别于传统教学中那种直接告诉、简重命今、详细指示式的指导。
在教学中应用罗杰斯倡导的 非指导性 理论及自由学习理论, 就是要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观念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并明确在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应只是传授语言表达技能和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教育者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进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即所谓的 授之以渔 而不是 授之以鱼 形成终身自我教育目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也是对于学生潜在能力的认可。罗杰斯认为, 人类具有各种潜力, 个性化、创造性是人的本能。人类有机体先天地趋于保护自身, 并且努力地提高自身。人类本性中原就蕴藏着无限的潜力, 教育要做的就是为开发学生潜力提供平台。我们所提倡的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就是要根据学生整体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来培育人、发展人、完善人。再次, 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相联系的是他强烈反对重知轻情, 或知情分离的传统教育, 提倡人本主义的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 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 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意义学习不单纯追求增长知识的, 更看重在其过程中把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在罗杰斯看来, 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连续体, 在这个连续体的一端是无意义学习, 这是一种机械灌入式的学习, 不仅不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而且会成为一种沉重的学习负担, 使学习者感到厌烦、枯燥。而在连续体的另一端的是意义学习, 这是一种自我主动的学习, 其特征是:1、自我主动性, 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 其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在教学的评价上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 2、具有投入性,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使学生身心和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3、突出情感性, 教学活动与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能触动学习者的情感, 甚至触动整个心灵, 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意义学习使其自我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格健康发展的、能进行自
[4]
由选择并为这个选择负责的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还必须对教师有以下要求:首先是转变教师的主体地
位, 正确理解 教与学 的相互关系。老师应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 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他们产生共鸣, 这样才能加深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从而促使学生的知、情、意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其次是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其潜能, 发现他们对语言文学知识学习中诸多问题的看法。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况下, 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进行学习。再者应该建立多种评价系统, 尤其要建立学生自我评价的评价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 从罗杰斯的心理学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出: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能否启迪学生从知识学习中获得个人意义, 培养健全人格。换句话说, 教人 比 教书 更重要, 罗杰斯认为, 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三种品质:(1) 真实, (2) 接受, (3) 理解。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 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交朋友等角色。对于教师应做到:(1) 要对学生作全面的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心; (2)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3) 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真正的人际关系; (4)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安排学习活动; (5) 要善于使学生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 (6) 要善于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更多的区别对待等等。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的新形式下研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于我们改变传统的教书育人观念, 改良授课方法, 认清育人的目的, 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参考文献
[1]曾德琪,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
[2]详见. 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
[3](美) 马斯洛等著. 人的潜能和价值. [M]356页.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
[4]李金龙.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1. 6.
[5]施良方. 学习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黄珉珉. 现代西方心理学十大流派. 207页.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0.
[6]
[5]
[责任编辑:黄玉田]
第21卷 第4期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 o. l 21 N o . 4 2009年12月 Journa l of Zheng zhou R ail w ay V oca tiona l&T echnica l Coll ege D ec . 2009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张伟欣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摘 要:卡尔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观的基础上的人本主义思想。其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格理论以及非指导教学。这些人本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认识和反思视角, 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教育方法, 和谐师生关系, 开拓创造式教育具有重
要启迪。
关键词:卡尔 罗杰斯 人本主义 非指导性 中学语文教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美国兴起了一种心理学思潮即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 并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共同构成了20世纪的三大教学运动。卡尔 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的杰出代表。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卡尔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人本主义视角对人格、创造性、人际关系以及人性等进行了审视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体系。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是建立在对传统的西方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研究的种种现实和弊端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之上的。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突破了长期以来西方两大心理学派(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主要对动物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偏向, 直接开拓了人的学习理论的建构, 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的理论, 弘扬情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 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方面做出了贡献。罗杰斯的教育思想, 无疑是对当代语文教学有较大的启迪, 值得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研究。另外其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当代的教育和教学改革也颇具启发意义。
[1]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概述
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以他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是心理学第三势力阵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他的 以人为中心 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疗法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运用。而在此之前西方认知心理的计算机模拟范式, 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范式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范式都否认了人的价值、尊严、需要等的客观存在, 否认了人是一个在不断的经验着的人个体, 人的独特性, 人的整体性, 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心理学的研究只能是在偏离人性基础上得出片面的结论。罗杰斯在1951年出版的 以患者为中心的咨询疗法 一书中, 系统阐述了 以人为中心 的咨询疗法反映出他对人性所持有的人本主义观点。虽然卡尔 罗杰斯对传统心理学研究中注重客观性方法从研究的内容和研究过程上提出了质疑, 但他并不是对客观的方法提出了全盘的否定, 而是认为对人的潜能以及尊严等具有人的骨架性的内容进行研究时, 应将主观的科学研究过程和客观的研究过程进行整合。其主要观点概括起来有:1、他把每个人都看作是一个永不止息的变化的经验世界的中心。2、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3、每个人都具有维护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自我的趋向, 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4、人的最高境界, 是要成为 功能充分
收稿日期:2009-08-31
作者简介:张伟欣(1985-) 男, 汉, 河南洛阳人,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08级心理学研究生。
发挥的人 。这样的人的特点是自我与经验世界完全一致, 能每时每刻准确、充分地体验他的思想和情感, 无条件地接受自我, 接受他人, 无须自我防卫。人本主义它自始至终把人、把人的尊严和自由放在核心位置上, 认为生活的目的就是用你的人生去实现你所信仰的事情。无论是自我发展还是别的价值。因此, 促进人的 自我实现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根本的目的, 同时他们还认为, 心理学应该探讨的是完整的人, 而不是把人的各个从属的方面(如行为表现、认知过程、情绪障碍) 割裂开来加以分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的描述。另外罗杰斯对教学、学习等问题论述的也较多, 如他的 自由学习 (1969、1983年) 专门探讨学习问题。 卡尔罗杰斯论交朋友小组 (1970年), 患者 中心治疗 (1951年) 等著作中, 也阐述了教学的原则、方法等问题。此外, 在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中, 也涉及到了诸多的教育思想, 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目标、学习观、教学观中。
二、罗杰斯心理学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首先、语文教学的途径应注重 自我实现 发掘学生潜力。大机器工业时代, 人们倾向于把学生视为学校这一特殊流水线下的产品, 是被动地由教育机构生产出来的东西。这种观点没有把人当作真正的人看待, 更没有以人为中心。与自己的人本主义理念相呼应,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中心不是教师, 不是教育机构, 不是教育体制, 而是人, 是学生。罗杰斯 以人为中心 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他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 至少有创造性潜能, 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 人生的最高追求是 自由创造 自我实现 , 教育目的应远远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卡尔. 罗杰斯认为传统的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是建立在自然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基础上的, 是坚持以自然科学方法的实证性标准, 但是却忽视人的尊严和潜能等, 这是对心理学的研究的本末倒置, 曲解了人的心理, 导致了对人的心理理解仅限于机械的、低级的、局部的理解。他关注人的整体发展, 尤其是人的 内心生活 , 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 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 因而使他们成为 功能充分发挥 的人。罗杰斯还明确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 是人的 自我实现 这个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他称之为 完人 。语文教学是在语言艺术环境中, 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文学作品使学生获得身心协调发展。其不仅是学生陶冶情操, 培养志趣, 加强修养, 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潜能, 达成 自我实现 的过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展开和深入,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开发智力, 培养创造性能力等目标已提到了议事日程。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 自我实现 以人为本 。这样一方面使每一个学生在自我实现中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 并体验到审美的乐趣, 领略文学艺术的魅力; 另一方面教师也能不失时机的发掘出文学作品中深层人文关怀精神, 使学生感悟到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能够为人提供化解精神危及的 诗意栖居 之地。并能引导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超越自我, 体现个性, 实现自我。
其次、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应当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罗杰斯从课程的开始, 就表达了一种信念: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罗杰斯只是倾听, 几乎不说什么, 其实是在让学生们自己探索, 自己思考, 鼓励学生的独立性、独创性, 拒绝扮演传统的权威角色, 拒绝控制课堂, 学生在经历了开始几次课的惶惑、尴尬之后, 终究有人探索性地打破沉默, 说点什么, 很快气氛发生了变化, 人们开始交谈、交流、辩论、争执, 甚至把老师忘到了脑后, 到了上第五次课的时候, 明确无疑地出现了一种情况。学生们相互交谈, 不再理会罗杰斯。他们希望并要求别人听自己说。原先那个犹豫迟疑、吞吞吐吐、尴尬羞涩的班级变成了一个相互影响、促进的班级, 成为一个崭新的、紧密结合的整体, 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活动。同时出现了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重新描述和重复的讨论和想法。导师也参加进去了, 他的作用应该比班里任何一个人都重要, 但他却设法使自己与班级化为一体; 学生组成的集体占了首要地位, 成
[3]
为中心, 他取代导师成了活动的组织者。 罗杰斯认为, 按现有的教学设计, 把书本和教师作为权威, 教师根据标准答案给学生计分的制度愚蠢无比, 应加以取缔、废除, 因为他们将压抑学生的学习自由。这是因为 学习应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生没有外在压力, 自己主动学习, 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自由学习。教师不是刻意教给学生某些知识, 而是辅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们有权利选择那些他认为有意义并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学习是一个自由学习的过程。罗杰斯提倡一种自由、坦诚、充分接纳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气氛, 学生自由发言, 公开探讨, 自己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甚至评价自己的成绩。没有考试等外在压力, 没有令人诚惶诚恐的权威, 只有对学生的尊重, 一切都是自由的。 鼓励思考, 多用讨论的方
式。自由探讨, 开放自我, 畅所欲言。 废除结论、学分和等级评定, 废除考试, 废除学位制。罗杰斯倡导 非指导性 教育理论主张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在于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当然罗杰斯提出的 非指导 并非不要指导, 而是另一种指导或是指导的另一种特殊形式, 它强调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 以区别于传统教学中那种直接告诉、简重命今、详细指示式的指导。
在教学中应用罗杰斯倡导的 非指导性 理论及自由学习理论, 就是要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观念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并明确在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应只是传授语言表达技能和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教育者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进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即所谓的 授之以渔 而不是 授之以鱼 形成终身自我教育目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也是对于学生潜在能力的认可。罗杰斯认为, 人类具有各种潜力, 个性化、创造性是人的本能。人类有机体先天地趋于保护自身, 并且努力地提高自身。人类本性中原就蕴藏着无限的潜力, 教育要做的就是为开发学生潜力提供平台。我们所提倡的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就是要根据学生整体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来培育人、发展人、完善人。再次, 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相联系的是他强烈反对重知轻情, 或知情分离的传统教育, 提倡人本主义的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 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 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意义学习不单纯追求增长知识的, 更看重在其过程中把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在罗杰斯看来, 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连续体, 在这个连续体的一端是无意义学习, 这是一种机械灌入式的学习, 不仅不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而且会成为一种沉重的学习负担, 使学习者感到厌烦、枯燥。而在连续体的另一端的是意义学习, 这是一种自我主动的学习, 其特征是:1、自我主动性, 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 其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在教学的评价上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 2、具有投入性,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使学生身心和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3、突出情感性, 教学活动与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能触动学习者的情感, 甚至触动整个心灵, 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意义学习使其自我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格健康发展的、能进行自
[4]
由选择并为这个选择负责的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还必须对教师有以下要求:首先是转变教师的主体地
位, 正确理解 教与学 的相互关系。老师应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 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他们产生共鸣, 这样才能加深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从而促使学生的知、情、意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其次是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其潜能, 发现他们对语言文学知识学习中诸多问题的看法。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况下, 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进行学习。再者应该建立多种评价系统, 尤其要建立学生自我评价的评价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 从罗杰斯的心理学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出: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能否启迪学生从知识学习中获得个人意义, 培养健全人格。换句话说, 教人 比 教书 更重要, 罗杰斯认为, 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三种品质:(1) 真实, (2) 接受, (3) 理解。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 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交朋友等角色。对于教师应做到:(1) 要对学生作全面的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心; (2)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3) 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真正的人际关系; (4)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安排学习活动; (5) 要善于使学生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 (6) 要善于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更多的区别对待等等。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的新形式下研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于我们改变传统的教书育人观念, 改良授课方法, 认清育人的目的, 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参考文献
[1]曾德琪,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
[2]详见. 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
[3](美) 马斯洛等著. 人的潜能和价值. [M]356页.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
[4]李金龙.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1. 6.
[5]施良方. 学习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黄珉珉. 现代西方心理学十大流派. 207页.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0.
[6]
[5]
[责任编辑:黄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