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卷第4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13 No. 4 2000年7月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Jul. 2000
试论5活着6在余华创作中的意义
葛丽娅 任梓辉
1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郑州 45005221内乡县赤眉夹道小学 河南 内乡 4743682
摘 要:5活着6在余华作品中一改往日先锋文学的姿态, 显示出回归现实主义创作的新因
素, 主要表现在:意义旨归的骤然转向, 对民间话语给以关注, 叙事手段赋有回归方式。
关键词:先锋派; 转向; 关注; 回归;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6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28(2000) 04-0055-03
当余华中篇5活着61992年发表于5收获6这样解释:/-活着. 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时, 并未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可它竟如醇酒历久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 也不是来自进攻, 而弥香。短短几年来, 5活着6由小说走进银幕, 从本是去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去忍受现土出国门, 甚而捧回国际文学大奖,, 在我们为作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0作者对于家创作业绩兴奋之余, 一个新的思考闯入脑海, 那/忍受0字眼的强调, 可以看出作者与现实的关系的就是:一向以先锋姿态拒绝大众掌声的余华, 何以悄然改变:不再是剑拔弩张的冲撞、拼斗, 代之而凭5活着6/大红大紫0起来? 5活着6在余华创作起的是一种对于现实、对于生命的感激的珍爱。通中是否具有某种特殊价值? 在我看来, 5活着6无疑过对福贵家庭劫难一系列动态的展示:从物质富有是余华自我文学形象、文学风格的一次否定。在到物质赤贫, 再从物质赤贫到精神肉体的彻底丧失, 5活着6创作中, 他一改往日先锋的冷酷面孔, 温情开始是有庆、凤霞、然后是家珍、二喜、苦根, 亲脉脉地关注现实, 使作品透露多方面新的因素。人接二连三地无价值死去,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
次次出现, 生命被现实一次次击打、撕裂, 一次次意义旨归的转向被劫难逼到死角, 而生命张力无限, 福贵不但毅然
作为先锋作家的突出代表, 余华无疑是现实的决然地活着, 而且劫难之后的他, 依然对生命、对深刻怀疑者。他曾坦言:/我是为虚无而写作0¹, 人类抱着同情和怜悯之心。比如作品开头福贵买下长期以来他的作品/都源出于和现实的那层紧张关一头无人问津的老牛, 及老牛耕地时告诉它家珍、
º系0。1987) 1989年之间, 他发表了一系列先锋文有庆、凤霞、二喜、苦根的耕种情况为它鼓劲, 不本:5一九八六6、5河边的错误6、5世事如烟6、5古可不使读者体悟到惨痛后宁静超然的心态中泪眼含典爱情6、5往日与刑罚6等, 无不以虚无的超验的笑的意蕴, 从而庄严、肃穆起来,, 5活着6给予精神世界对现实的阳光灿烂进行不遗余力的颠覆:读者的不再是血迹斑斑的放纵, 而是充斥着阳光温在5现实一种6里, 他颠覆家族伦理; 5古典爱情6暖的现实关怀, 现实有那么多可以诅咒和憎恶的地里颠覆爱情的神圣; 5鲜血梅花6里颠覆武侠的庄严方, 忽而军阀混战, 忽而文革风来, 而余华没有对,, , 种种多侧面、多向度的血光冲天的颠覆, 使其极尽揭露之能事, 相反保持宽容、默认与平静。余华向人们不断展示人性的残忍和历史的凶残, 最参照以往异常阴冷且凶残的作品, 5活着6无疑终怀疑现存世界的合理性。成为余华艺术世界中出现的一抹乐观主义曙光。余
然而这种一贯阴冷的作风到作品5活着6中倏华从过去作为对于活着干什么的灵魂拷问者, 一降而不见, 一种热情向上的关怀弥漫着整个作品。对成为对于活着本身的执著者和欣赏者, 这个转变, 于他本人态度的转变, 他在5活着6韩文版自序中应该说可以视为其创作意旨的转向和回归。收稿日期:1999) 07) 04
2000年第4期 试论5活着6在余华创作中的意义
民间话语的关注
在余华以往的一系列先锋文本里, 作者力图构
建的是一套思想上有异质性和艺术上有前卫性特点
的话语体系。且不说比比皆是的凶杀、自虐意象,
单就作品呈现出的艺术世界而言, 往往处于幻觉和
真实之间, 笼罩着阴暗、压抑的氛围。很多小说一
开篇, 如同一个梦的开始, 如5十八岁出门远行6: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 马路象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
这条山区公路上, 我像一条船。0在这种梦游般的旅
途中, 作品中的人物大都露出在漫无边际的幻觉旅
行的梦游者的神态。他们没有任何个性内涵, 往往
成为作家空洞意念传达的工具:或为人性恶的证明,
或为虚伪现实的受害者, 在作品中被严重/物化0,
听由叙述者随意安排、支配, 甚至抹杀或消解。这
种话语体系因为染上脱离大众或学院派的偏见, 明
显带有一定程度的贵族化及形式主义的倾向, 它造
成的阅读障碍让读者在短期内难以逾越。
5活着6中, 余华热切地表现出他对民间话语的
关注。民间的概念, 陈思和有过这样的解释:/, ,
由于作家注意到民间这一客体世界的存在, 并采取
尊重的平等对话而不是霸权态度, 使作品充满了民»间的意味。05活着6中, 我们明显感到作家笔下
的人物开始挣脱幻想的囚笼, 回到可资依存的土地
上来, 显露出作者对于历史洪流中小人物命运的热
情守望。执著地传达了余华/在知识分子传统立场
上, 对民间自在的生活状态和民间审美趣味的关¼注0作品演示的艺术场景并不完美, 如主人公福
贵, 他的性格缺点不言而喻, 但它们都被作者以平
静的目光收入视线, 没有拔高, 也没有责备。在此,
福贵不必因吃喝嫖赌而受到灵魂的拷问, 不必因战
争面前退缩回家而渺小, 可在文革炼钢的紧要关口
睡过了头, 可向县长春生索命, 甚至可以产生日子
过不下去时寄养女儿的念头, , 在这种运动状态的
民间生活空间的拉动中, 余华对其并没有用自己知
识分子的眼光和社会政治要求来试图加以识别和改
造, 相反使它们具有民间的、自在的生活原质, 体
现出一种真实的存在。
5活着6追求历史的还原。与一般追求史诗性效
果的作家不同, 为了营造一种理念化的历史框架,
他们往往热衷于选取上层人物, 即商人、将军、政
客等构筑有较强故事性的情节, 从情节的大起大落
中阐释历史的戏剧性; 其间有小人物, 但小人物往
往成为大历史运作的注脚和道具, 微不足道中常常
被忽视。这种无视小人物在历史风浪中的命运的创
作态度, 严重点来说就是一种/霸权态度0, 其恶果
必然造成创作中历史的还原度不够和艺术视角的单一化。但5活着6却从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民视角来审视历史, 历史尽管有大风大浪, 但小人物的生活则相对静止, 小人物的命运就更具有被动性和无对抗力, 从小人物的角度来演绎历史无疑更为客观。5活着6讲述的是动荡历史中小人物韵味悠长的生命故事。福贵是如何活过来的, 可不是那种简单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0的活命哲学可以阐释的, 而是在洞察一次次劫难之后, 对于生命之坚韧的体会。在福贵对苦难超乎寻常承受中, 余华寄托了自己生命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考。叙事手段的回归九十年代新文学成就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新叙事手段的多方尝试。余华正是这样一位对于叙事有浓厚兴趣的尝试者。作为一位热爱语言实验的作家, 余华的叙事曾经表现出很强的先锋性。在他以往的作品中, 人物往往成为叙述的符号, 丧失了独特的个性内涵, 5世事如烟6中人物俨然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完全可用1、2、3、4、5、6、7代替; 常常在关键时刻有意违背读者的阅读期待, 5古典爱情6中, 掘开坟墓的柳生因目睹惠狰狞的容颜彻底放弃坚定的爱情。让叙事线索如谜团一样纠结在一起, 打断故事的时空顺序, 使故事表现出严重的断裂和拼接状态, 如5难逃劫数6中, 四个人物同时出场:露珠因衣物进入东山视线, 东山又出现在老中医(露珠父亲) 的视线, 沙子则看见了东山, 而且一下子就预设出东山日后被毁的容颜,, 这种异质性的叙事策略为读者的阅读必然带来种种不适。但5活着6却明显地排斥了叙事的做作的人造成份, 在去年的访谈中, 余华自己明确地谈到5活着6的叙事不同以往:/5活着6的写作过程, 其实是我从自己过去的叙述中不断摆脱出来的一个过程。0½在此作者表现出对故事的尊重, 对于福贵及家人的经历, 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 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 让其如时序流水式正常展开和流动, 不再随意破坏故事。另外, /第一人称的采用, 贴着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写人物, 显示了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极大理解和尊重。0¾值得一提的是5活着6中关于/死亡0的设置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意义。余华曾多次证明自己是写死亡的好手, 在他一贯的叙述中, 死亡往往成为作家对人物先入为主的命运安排, 死亡使人物随时可以挥之即去, 而无须过多解释。这里的死亡与其说体现着先锋小说一贯悲剧意义的传达, 毋宁说是一种叙事的策略和手段。/原因缺失的死亡必将带来
第13卷第4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13 No. 4 2000年7月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Jul. 2000叙事的内在停顿, , 但它并不妨碍人们的阅读兴
趣。0¿反而/作为一种巨大的悬念深深地提供了后
继的叙事动力。0À
但5活着6中/死亡0的反复重演却具有不同
的价值。作品中死亡的叙事一再出现:除了福贵父
亲、母亲、家珍的死有合理的死因交待, 其他人物
的死亡无不出于偶然:儿子有庆死于输血; 女儿凤
霞死于生子; 女婿二喜死于事故; 外孙苦根竟因吃
豆撑死。在此, 死亡不可否认也承担叙事的功能,
成为控制读者阅读的机关, 但是我们分明感到死亡
更多地成为主题传达的重要组成部成, 正是人物一
个接一个无价值地死去, 福贵生命中的不确定因素
得以显露。历史本无规律, 历史的规律性完全是后
代历史学家理念的衍生物, 而作品中死亡的不确定
性则更具有民间原质的生活状态, 它不可或缺。福
贵的苦难, 不是简单的物质贫困, 而是精神情感的
一次次被阉割、断裂, 一次次地逼近可怕的死亡。
在福贵对苦难的超常的征服和超脱中, 作品主题:
/活着本身即是胜利, 即是生命的最大意义0得到充
分凸现。
5活着6的出现, 对于先锋代表人物余华及先锋
小说派创作的重新定位, 具有重要意义。联系80年
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坛状况, 很容易看出5活
着6不仅代表先锋作家余华创作方向的转变, 而且
预示着整个先锋小说派创作取向的新变。中国当代
先锋小说在吸收借鉴西方文艺创作理论的基础上,
于1985) 1989年间, 横空出世、凌厉一时, 为当代
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新思路, 但是由于理论薄弱、态度过激、自我封闭、自身存在的逻辑悖反等原因, 注定其创作如昙花一现。在近年先锋作家对创作取向的酝酿中, 5活着6的出现, 无疑成为先锋作家逃离先锋立场重归现实怀抱的明证。有人称5活着6为/新历史0小说, 其实这种/新历史0小说, 不是真实的历史, 而是当代作家以历史为材料建构出来的主观世界, 它体现的是当代作家的个体情怀, 是当下对曾在的理解, 是现在对历史的诠释。5活着6的最后, 有段归家图景的温馨描述:/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0, ,, /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召唤她们的儿女, 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0透过纸背, 我们仿佛看到先锋作家们复归/大地0的精彩姿态。那个/说不尽道不完的现实主义0Á对先锋们的亲切召唤, 正是5活着6为我们带来那无比熟悉的亲切感的真正原因。注释: ¹余华1河边的错误#跋[M ]1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21º余华1活着#中文版自序[M ]1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19981»¼陈思和1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走向的解释[A ]1陈思和自选集[C ]1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71½¾余华, 杨绍斌1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 ]1当代作家评论, 1991, (1) 1¿À南帆1再叙事:先锋小说的境地[J ]1文学评论, 1993, (3) 1Á陈旭光1/新写实小说0终结兼及/后现代主义0在中国文学中的命运[J ]1小说评论, 1994, (1) 1补白
重提公元前后历史年代的计算问题
因无公元零年, 在计算跨越公元元年的年数时
常发生相差一年的问题。这一失误是个尽人皆知的
老问题, 却仍屡见不鲜, 甚至不乏出现在重大活动
上, 如1999年在北京举办了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
年活动, 而纪念孔子活动中又明确写着孔出生在公
元前551年。可是在周年数目的计算上却差了一年。
事实上, 1999年是孔子诞辰2549年, 孔子诞辰
2550周年应在2000年。这一误差, 正是未考虑公
元纪年法中不存在公元零年。当然, 计算是一回事,
纪念是另一回事, 错一年也关紧要。
但,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 二十一世纪自何
年始? 随着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临近, 哪一年是20世纪末, 哪一年是21世纪初, 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2000年是20世纪末, 另一种说法是20世纪将于1999年结束, 但国际社会还无统一规定。我赞同前一种说法, 理由是公元纪年中无公元零年, 如果采用后一种说, 那么公元一世纪就只有99年, 破坏了公元世纪纪年的整齐划一(每个世纪都应是100年) , 因此, 21世纪应从2001年开始。鉴于人们在各种纪念活动中, 颇易疏忽/公元纪年无零年0这一细节, 所以有必要加以提醒。(河南省汝州师范学校 杨丙乾)
第13卷第4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13 No. 4 2000年7月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Jul. 2000
试论5活着6在余华创作中的意义
葛丽娅 任梓辉
1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郑州 45005221内乡县赤眉夹道小学 河南 内乡 4743682
摘 要:5活着6在余华作品中一改往日先锋文学的姿态, 显示出回归现实主义创作的新因
素, 主要表现在:意义旨归的骤然转向, 对民间话语给以关注, 叙事手段赋有回归方式。
关键词:先锋派; 转向; 关注; 回归;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6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28(2000) 04-0055-03
当余华中篇5活着61992年发表于5收获6这样解释:/-活着. 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时, 并未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可它竟如醇酒历久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 也不是来自进攻, 而弥香。短短几年来, 5活着6由小说走进银幕, 从本是去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去忍受现土出国门, 甚而捧回国际文学大奖,, 在我们为作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0作者对于家创作业绩兴奋之余, 一个新的思考闯入脑海, 那/忍受0字眼的强调, 可以看出作者与现实的关系的就是:一向以先锋姿态拒绝大众掌声的余华, 何以悄然改变:不再是剑拔弩张的冲撞、拼斗, 代之而凭5活着6/大红大紫0起来? 5活着6在余华创作起的是一种对于现实、对于生命的感激的珍爱。通中是否具有某种特殊价值? 在我看来, 5活着6无疑过对福贵家庭劫难一系列动态的展示:从物质富有是余华自我文学形象、文学风格的一次否定。在到物质赤贫, 再从物质赤贫到精神肉体的彻底丧失, 5活着6创作中, 他一改往日先锋的冷酷面孔, 温情开始是有庆、凤霞、然后是家珍、二喜、苦根, 亲脉脉地关注现实, 使作品透露多方面新的因素。人接二连三地无价值死去,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
次次出现, 生命被现实一次次击打、撕裂, 一次次意义旨归的转向被劫难逼到死角, 而生命张力无限, 福贵不但毅然
作为先锋作家的突出代表, 余华无疑是现实的决然地活着, 而且劫难之后的他, 依然对生命、对深刻怀疑者。他曾坦言:/我是为虚无而写作0¹, 人类抱着同情和怜悯之心。比如作品开头福贵买下长期以来他的作品/都源出于和现实的那层紧张关一头无人问津的老牛, 及老牛耕地时告诉它家珍、
º系0。1987) 1989年之间, 他发表了一系列先锋文有庆、凤霞、二喜、苦根的耕种情况为它鼓劲, 不本:5一九八六6、5河边的错误6、5世事如烟6、5古可不使读者体悟到惨痛后宁静超然的心态中泪眼含典爱情6、5往日与刑罚6等, 无不以虚无的超验的笑的意蕴, 从而庄严、肃穆起来,, 5活着6给予精神世界对现实的阳光灿烂进行不遗余力的颠覆:读者的不再是血迹斑斑的放纵, 而是充斥着阳光温在5现实一种6里, 他颠覆家族伦理; 5古典爱情6暖的现实关怀, 现实有那么多可以诅咒和憎恶的地里颠覆爱情的神圣; 5鲜血梅花6里颠覆武侠的庄严方, 忽而军阀混战, 忽而文革风来, 而余华没有对,, , 种种多侧面、多向度的血光冲天的颠覆, 使其极尽揭露之能事, 相反保持宽容、默认与平静。余华向人们不断展示人性的残忍和历史的凶残, 最参照以往异常阴冷且凶残的作品, 5活着6无疑终怀疑现存世界的合理性。成为余华艺术世界中出现的一抹乐观主义曙光。余
然而这种一贯阴冷的作风到作品5活着6中倏华从过去作为对于活着干什么的灵魂拷问者, 一降而不见, 一种热情向上的关怀弥漫着整个作品。对成为对于活着本身的执著者和欣赏者, 这个转变, 于他本人态度的转变, 他在5活着6韩文版自序中应该说可以视为其创作意旨的转向和回归。收稿日期:1999) 07) 04
2000年第4期 试论5活着6在余华创作中的意义
民间话语的关注
在余华以往的一系列先锋文本里, 作者力图构
建的是一套思想上有异质性和艺术上有前卫性特点
的话语体系。且不说比比皆是的凶杀、自虐意象,
单就作品呈现出的艺术世界而言, 往往处于幻觉和
真实之间, 笼罩着阴暗、压抑的氛围。很多小说一
开篇, 如同一个梦的开始, 如5十八岁出门远行6: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 马路象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
这条山区公路上, 我像一条船。0在这种梦游般的旅
途中, 作品中的人物大都露出在漫无边际的幻觉旅
行的梦游者的神态。他们没有任何个性内涵, 往往
成为作家空洞意念传达的工具:或为人性恶的证明,
或为虚伪现实的受害者, 在作品中被严重/物化0,
听由叙述者随意安排、支配, 甚至抹杀或消解。这
种话语体系因为染上脱离大众或学院派的偏见, 明
显带有一定程度的贵族化及形式主义的倾向, 它造
成的阅读障碍让读者在短期内难以逾越。
5活着6中, 余华热切地表现出他对民间话语的
关注。民间的概念, 陈思和有过这样的解释:/, ,
由于作家注意到民间这一客体世界的存在, 并采取
尊重的平等对话而不是霸权态度, 使作品充满了民»间的意味。05活着6中, 我们明显感到作家笔下
的人物开始挣脱幻想的囚笼, 回到可资依存的土地
上来, 显露出作者对于历史洪流中小人物命运的热
情守望。执著地传达了余华/在知识分子传统立场
上, 对民间自在的生活状态和民间审美趣味的关¼注0作品演示的艺术场景并不完美, 如主人公福
贵, 他的性格缺点不言而喻, 但它们都被作者以平
静的目光收入视线, 没有拔高, 也没有责备。在此,
福贵不必因吃喝嫖赌而受到灵魂的拷问, 不必因战
争面前退缩回家而渺小, 可在文革炼钢的紧要关口
睡过了头, 可向县长春生索命, 甚至可以产生日子
过不下去时寄养女儿的念头, , 在这种运动状态的
民间生活空间的拉动中, 余华对其并没有用自己知
识分子的眼光和社会政治要求来试图加以识别和改
造, 相反使它们具有民间的、自在的生活原质, 体
现出一种真实的存在。
5活着6追求历史的还原。与一般追求史诗性效
果的作家不同, 为了营造一种理念化的历史框架,
他们往往热衷于选取上层人物, 即商人、将军、政
客等构筑有较强故事性的情节, 从情节的大起大落
中阐释历史的戏剧性; 其间有小人物, 但小人物往
往成为大历史运作的注脚和道具, 微不足道中常常
被忽视。这种无视小人物在历史风浪中的命运的创
作态度, 严重点来说就是一种/霸权态度0, 其恶果
必然造成创作中历史的还原度不够和艺术视角的单一化。但5活着6却从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民视角来审视历史, 历史尽管有大风大浪, 但小人物的生活则相对静止, 小人物的命运就更具有被动性和无对抗力, 从小人物的角度来演绎历史无疑更为客观。5活着6讲述的是动荡历史中小人物韵味悠长的生命故事。福贵是如何活过来的, 可不是那种简单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0的活命哲学可以阐释的, 而是在洞察一次次劫难之后, 对于生命之坚韧的体会。在福贵对苦难超乎寻常承受中, 余华寄托了自己生命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考。叙事手段的回归九十年代新文学成就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新叙事手段的多方尝试。余华正是这样一位对于叙事有浓厚兴趣的尝试者。作为一位热爱语言实验的作家, 余华的叙事曾经表现出很强的先锋性。在他以往的作品中, 人物往往成为叙述的符号, 丧失了独特的个性内涵, 5世事如烟6中人物俨然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完全可用1、2、3、4、5、6、7代替; 常常在关键时刻有意违背读者的阅读期待, 5古典爱情6中, 掘开坟墓的柳生因目睹惠狰狞的容颜彻底放弃坚定的爱情。让叙事线索如谜团一样纠结在一起, 打断故事的时空顺序, 使故事表现出严重的断裂和拼接状态, 如5难逃劫数6中, 四个人物同时出场:露珠因衣物进入东山视线, 东山又出现在老中医(露珠父亲) 的视线, 沙子则看见了东山, 而且一下子就预设出东山日后被毁的容颜,, 这种异质性的叙事策略为读者的阅读必然带来种种不适。但5活着6却明显地排斥了叙事的做作的人造成份, 在去年的访谈中, 余华自己明确地谈到5活着6的叙事不同以往:/5活着6的写作过程, 其实是我从自己过去的叙述中不断摆脱出来的一个过程。0½在此作者表现出对故事的尊重, 对于福贵及家人的经历, 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 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 让其如时序流水式正常展开和流动, 不再随意破坏故事。另外, /第一人称的采用, 贴着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写人物, 显示了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极大理解和尊重。0¾值得一提的是5活着6中关于/死亡0的设置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意义。余华曾多次证明自己是写死亡的好手, 在他一贯的叙述中, 死亡往往成为作家对人物先入为主的命运安排, 死亡使人物随时可以挥之即去, 而无须过多解释。这里的死亡与其说体现着先锋小说一贯悲剧意义的传达, 毋宁说是一种叙事的策略和手段。/原因缺失的死亡必将带来
第13卷第4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13 No. 4 2000年7月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Jul. 2000叙事的内在停顿, , 但它并不妨碍人们的阅读兴
趣。0¿反而/作为一种巨大的悬念深深地提供了后
继的叙事动力。0À
但5活着6中/死亡0的反复重演却具有不同
的价值。作品中死亡的叙事一再出现:除了福贵父
亲、母亲、家珍的死有合理的死因交待, 其他人物
的死亡无不出于偶然:儿子有庆死于输血; 女儿凤
霞死于生子; 女婿二喜死于事故; 外孙苦根竟因吃
豆撑死。在此, 死亡不可否认也承担叙事的功能,
成为控制读者阅读的机关, 但是我们分明感到死亡
更多地成为主题传达的重要组成部成, 正是人物一
个接一个无价值地死去, 福贵生命中的不确定因素
得以显露。历史本无规律, 历史的规律性完全是后
代历史学家理念的衍生物, 而作品中死亡的不确定
性则更具有民间原质的生活状态, 它不可或缺。福
贵的苦难, 不是简单的物质贫困, 而是精神情感的
一次次被阉割、断裂, 一次次地逼近可怕的死亡。
在福贵对苦难的超常的征服和超脱中, 作品主题:
/活着本身即是胜利, 即是生命的最大意义0得到充
分凸现。
5活着6的出现, 对于先锋代表人物余华及先锋
小说派创作的重新定位, 具有重要意义。联系80年
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坛状况, 很容易看出5活
着6不仅代表先锋作家余华创作方向的转变, 而且
预示着整个先锋小说派创作取向的新变。中国当代
先锋小说在吸收借鉴西方文艺创作理论的基础上,
于1985) 1989年间, 横空出世、凌厉一时, 为当代
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新思路, 但是由于理论薄弱、态度过激、自我封闭、自身存在的逻辑悖反等原因, 注定其创作如昙花一现。在近年先锋作家对创作取向的酝酿中, 5活着6的出现, 无疑成为先锋作家逃离先锋立场重归现实怀抱的明证。有人称5活着6为/新历史0小说, 其实这种/新历史0小说, 不是真实的历史, 而是当代作家以历史为材料建构出来的主观世界, 它体现的是当代作家的个体情怀, 是当下对曾在的理解, 是现在对历史的诠释。5活着6的最后, 有段归家图景的温馨描述:/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0, ,, /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召唤她们的儿女, 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0透过纸背, 我们仿佛看到先锋作家们复归/大地0的精彩姿态。那个/说不尽道不完的现实主义0Á对先锋们的亲切召唤, 正是5活着6为我们带来那无比熟悉的亲切感的真正原因。注释: ¹余华1河边的错误#跋[M ]1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21º余华1活着#中文版自序[M ]1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19981»¼陈思和1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走向的解释[A ]1陈思和自选集[C ]1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71½¾余华, 杨绍斌1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 ]1当代作家评论, 1991, (1) 1¿À南帆1再叙事:先锋小说的境地[J ]1文学评论, 1993, (3) 1Á陈旭光1/新写实小说0终结兼及/后现代主义0在中国文学中的命运[J ]1小说评论, 1994, (1) 1补白
重提公元前后历史年代的计算问题
因无公元零年, 在计算跨越公元元年的年数时
常发生相差一年的问题。这一失误是个尽人皆知的
老问题, 却仍屡见不鲜, 甚至不乏出现在重大活动
上, 如1999年在北京举办了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
年活动, 而纪念孔子活动中又明确写着孔出生在公
元前551年。可是在周年数目的计算上却差了一年。
事实上, 1999年是孔子诞辰2549年, 孔子诞辰
2550周年应在2000年。这一误差, 正是未考虑公
元纪年法中不存在公元零年。当然, 计算是一回事,
纪念是另一回事, 错一年也关紧要。
但,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 二十一世纪自何
年始? 随着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临近, 哪一年是20世纪末, 哪一年是21世纪初, 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2000年是20世纪末, 另一种说法是20世纪将于1999年结束, 但国际社会还无统一规定。我赞同前一种说法, 理由是公元纪年中无公元零年, 如果采用后一种说, 那么公元一世纪就只有99年, 破坏了公元世纪纪年的整齐划一(每个世纪都应是100年) , 因此, 21世纪应从2001年开始。鉴于人们在各种纪念活动中, 颇易疏忽/公元纪年无零年0这一细节, 所以有必要加以提醒。(河南省汝州师范学校 杨丙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