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
第一单元 《手拉手》说课
教材分析:
《拉起手》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其歌词非常简洁,鲜明地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这个主题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它符合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从演唱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准确掌握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切分节奏)
设计意图:
合唱始终是小学生歌唱中的难点,要求有良好的乐感和听觉,所以平时的训练十分重要,仅仅凭一两节课是不可能解决的。所以课上只能让学生大致熟悉歌曲,抓住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阶段目标] 通过欣赏希望工程的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是在怎样的生活条件下坚持学习的。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孩子内心的真情实感。 (师) 同学们,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注学习的时候,当你享受这一顿顿美味佳肴的时候,你可曾想到,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他们又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
1. 播放资料片,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现状。希望.flv
2. 结合欣赏,让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入新歌的学习。
(望着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和一双双渴望学习的眼神,此时此刻,你在想些什么?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二、寓教于乐《拉起手》
[ 阶段目标]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歌曲的结构,感知各乐段的音乐特点及情感变化,初步掌握歌曲的旋律,能准确地演唱曲谱与歌词,并进行初步的艺术表现。
1. 播放歌曲《拉起手》的录音,熟悉歌曲的内容。拉起手歌曲.mp3
2. 再次聆听歌曲录音,听辨歌曲的结构。(划分歌曲的乐段)(让学生闭上眼睛拍手感受歌曲意境)
(让学生齐读歌词,了解歌曲大意)
3. 分乐段学习歌曲旋律和歌词。
(1)学习歌曲的第一乐段。
1)老师弹奏A 段旋律,学生轻声模唱或视唱。
2) 在反复的演唱中,进一步了解A 段的结构特点、节奏和旋律特点。(有几个乐句组成?典型节奏有哪些?乐句间的旋律有何特点?)(让学生试着听琴填词唱第一乐段歌词)
3)在唱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据旋律、节奏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表现方法及进行有感情地演唱。
(2)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
1) 视唱歌曲旋律,找出旋律与节奏上的特点。(旋律是变化重复的,节奏展开,音乐更加舒展,同时切分节奏运用的较多)
2)指导带有切分节奏的乐句。
3) 在唱准旋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词。
三、创造表现
[ 阶段目标] 能够较好的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对歌曲进行整体表现。
1. 完整地演唱歌曲,感受“副歌”在歌曲中的作用。
2. 了解D.S. 反复记号的用法,尤其是新出现的标记。
3. 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学过的演唱技巧来表现歌曲的不同情绪。
老师可通过范唱,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不同的音乐表现可以不同程度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指导学生能够运用各种演唱的技巧来丰富这首歌曲的表现,使他们的演唱更富有情感。
4、 .学生反馈。(教师再针对学生演唱时出现的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四、完美结课 :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手拉手的歌曲?下课以后请每一位同学做一件“拉起手”的事情。
课题:欣赏课《行星组曲》说课
教学目标:
1、熟悉《行星组曲》旋律及表现的内容,了解其背景及作者。
2、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3、能听辨乐器的音色。
教材分析:《行星组曲》
1、背景资料
《行星组曲》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于1914~1916所作的管弦乐组曲。1920年11月15日在伦敦皇后大厅初演。全曲由七首乐曲组成,分别以七颗行星的名称为标题: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了地球和当时还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外,太阳系的行星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表现。关于该曲,作者有过如下的讲话:“这部组曲的创作动机自诸行星在星占学上的意义。但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与古典神话中相同称号的神也毫无联系。倘若一定要加以说明的话,广义地解释每首乐曲的 副标题就足已说明问题了。比如,木星具有一般意义的欢乐,同时也表现与宗教或人民节日有关的欢乐。又如土星不仅象征着肉体的衰老,也标志着成熟和理想的实现。至于水星,那是智慧的象征。”作者从欧洲星占学中引申的这段解释,为乐曲标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联想天地。乐曲音乐语言通俗易懂,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是一首颇受人们欢迎的通俗名作。其中《火星》、《水星》、《木星》、《天王星》各曲经常单独演出。
2、作者简介
霍尔斯特(1874~1934) 瑞典裔英籍作曲家。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歌剧《在野猪头酒家》、《莎维德丽》、《大笨蛋》,乐曲《萨默塞特狂想曲》、《埃格敦荒野》、《圣·保罗弦乐组曲》、《行星组曲》等,合唱曲《死亡颂》、《合唱交响曲》、《耶稣赞美诗》等。 教学重难点
熟悉《行星组曲》旋律及表现的内容,了解其背景及作者。感受、体验、判断乐器的音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这三首乐曲是《行星组曲》中的三首,很有代表性。无论从作曲技巧还是表现的思想上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引导学生欣赏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乐器,更重要的是感受作者在音乐中赋予的思想。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
师:在浩瀚的太阳系中,同学们一定知道一些行星的名字,请大家来说说看。
生:金星 木星 等等
师:这些科学与天文方面的知识我们很难能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但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所作的管旋乐组曲《行星组曲》就是以大家熟悉的行星来命名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二、欣赏《火星——战争之神》
1、听乐曲片段,感受乐器音色。
2、师介绍乐曲作者。
3、播放乐曲,初步感受旋律。
4、分段欣赏:
乐曲开始是弦乐组用弓杆敲击着琴弦,和打击乐一起奏出具有进行曲节奏特点的节奏型,这个节奏模仿军鼓声的音响,使人联想到军队行进中整齐划一的步伐,也表现了战争的残暴性。乐曲由弱渐强,形成了一种由远而近的战争威慑感。
紧接着的第一主题,旋律低沉而压抑,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特点。固定的军队行进节奏不断反复并且越来越响,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战云密布的图景。当管弦乐奏出此起彼伏的号角声,形成一种战争紧张气氛后,长号与大号奏出低沉浑厚、充满怒气的第二主题。
这个主题犹如变幻莫测的战争风云,音乐的色彩也不断地变化着。随着渐渐高涨的情绪,乐队奏出了威武雄壮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第三主题。
这 个主题的前半段由大号吹奏,后半段转调后由小号吹奏,同时,管风琴奏出宏大的音响使这支军队显得更为声势浩荡,形成了乐曲的高潮。接下来的一声巨响,使音乐气氛突然急转直下,沉闷的空气又笼罩了一切,前面呈示过的各个主题展开,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激烈战争场面。乐队不断重复地奏出粗暴的和弦,就好像隆隆的炮 声和悲愤的呐喊,使乐曲充满了阴沉暗淡的色彩。
在西方,自古即以战争之神玛尔斯的名字称呼火星,作者于1914年8月动笔谱写《火星》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战争乌云已布满整个欧洲,因此,这首乐曲的创作或许不是偶然的。
5、复听,感受音乐之间的情绪对比。
三、欣赏《金星——和平之神》
1、听乐曲片段,感受乐器音色。
2、师介绍乐曲作者。
3、播放乐曲,初步感受旋律。
4、分段欣赏:
乐曲开始先由圆号,后由四支长笛和三支双簧管奏出第一主题,圆号轻柔舒展地奏出宁静温和的音调,使乐曲充满了和平的气氛。接着,长笛和双簧管在高音区奏出相呼应的七和弦与
九和弦,使人联想到平静的水面上吹起了阵阵涟漪,给乐曲增添了安谧柔顺的色彩。接下来,竖琴和打击乐器奏出的乐音宛如来自天界的钟声,使人 们在宁静与平和的氛围中不禁产生一种纯净、虔诚而崇高的情绪。随后,第一主题再现,接着是大提琴用琶音式的音调奏出温和而明朗的旋律,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幻想的境界。乐曲转为行板后,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 主题的开头采用五声音调写成,甜美而温馨,如同纯真而抒情的民歌,具有一种优雅的格调和幽静的气氛。钢片琴的辅助,更使人感到一种情感的升华,仿佛进入天堂般和平的理想境界。乐曲用五声音调结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5、复听,感受音乐之间的情绪对比。
三、重点欣赏 《木星——欢乐使者》
1、乐曲背景简介。
2、聆听乐曲,感受体验乐曲情绪。
分段欣赏:
这是一首规模较大的欢乐颂歌,分为三个部分。乐曲一开始的第一主题就展现出喜悦的情绪。 圆号主奏的主题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弦乐和木管形成的欢快的波浪使主题情绪更为高涨。乐队响亮的全奏使乐曲的情绪达到高潮后,乐曲呈示出欢欣鼓舞的动机。随后由长号和大号等铜管乐器奏出单纯而真挚的第二主题。
在接下来的连接段落后呈示的第三主题从容而庄重,带有较强的民族舞曲色彩。
乐曲在多次的反复中,配器和伴奏织体出现了许多生动的变化,使乐曲的情绪更加热烈,最后在凯旋般的号声中结束。
连接段落引入的第二部分,是一首颂歌。
这首颂歌的旋律,纯朴而宽广,宛如民歌那样质朴无华、亲切感人。副歌部分在反复时高八度的演奏,使乐曲的情绪更为饱满,洋溢着庄严崇高的气氛,并带有纯净虔诚的色彩。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在辉煌华丽的气氛中,用欢乐颂歌的曲调结束整个乐章。
3、讨论交流。
4、师生小结。
三、小结全课。
课题:欣赏课《飞来的花瓣》说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飞来的花瓣》旋律及表现的内容,了解其背景及作者。
2、情感目标:感受、体验音乐表现的学生对老师深深的依恋之情。
3、能力发展目标:能听辨乐器的音色。
教材分析:
1、作者简介
瞿希贤(1919~ ) 女作曲家。自幼爱好音乐。1948年 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师从佛兰克尔、谭小麟等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她勤奋多产,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且具有艺术的独创性。主要作品有歌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新的长征新的战斗》,大型声乐作品《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和电影音乐《青
春之歌》、《红旗谱》、《为了和平》、《元帅之死》等。此外,她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早操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和你们》等。
2、音乐分析
《飞来的花瓣》是一首美丽的小诗。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歌颂了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歌颂了美好的师生情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之情。歌曲的旋律优美,与语言的节奏、声调非常贴切,其和声效果使音乐的意境更富于诗意。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的旋律中,休止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生动地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谆谆教导的感激之情,他们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了对老师的无比怀念、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形成了一种声断情不断的艺术效果。
第二乐段采用了二部合唱的形式,由“倾吐芬芳”把歌曲推向高潮,三个“回答老师”,使情绪趋于平静,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深深的依恋之情。最后有一个补充乐句,它把歌曲的情感进一步深化,令人感动,令人遐想。
教学重难点:熟悉《飞来的花瓣》旋律及表现的内容。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飞来的花瓣》是一首美丽的小诗。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歌颂了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歌颂了美好的师生情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之情。让学生在聆听中结合实际感受歌曲的情感是教学的关键。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谈话导入:对于平时朝夕相处的老师,你们认为最能表达对老师敬意的是什么? 揭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表达对老师敬意的歌曲——《飞来的花瓣》
三、聆听歌曲:
1、初听,感受歌曲的旋律。
学生从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演唱形式上去感受分析
1)说说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歌曲仿佛是一位学子用自己的成绩向老师回答当年的祝愿。歌曲中的信件比喻成了花瓣,花瓣织成了缤纷的画卷,从感谢老师到报答祖国,层层梯进把歌曲推向高潮。
2)歌曲的情绪如何。
2、再次聆听。
1)想想歌曲分为几个段落。
2)结构的安排与主题的表现有何关系。
3、复听,可跟着音乐试着哼唱。
4、试着为A 段B 段选择形容词,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四、延伸
请同学们设计一组音乐节目,向老师送去问候和祝福。
五、小结全课。
《邮递马车》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邮递马车》是小学音乐教材第十二 册第 二 单元第 第一 首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外民歌作为基础,这为过渡到本单元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该课内容是在本册教材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教材分析:
《邮递马车》是日本作曲家古关裕而于1951年所作的一首歌谣,表达了生活在边远牧场上的青年盼望那每天一趟的邮递马车给他们带来信函时的喜悦心情。
3.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演唱日本歌曲《邮递马车》,体会歌曲的欢快情绪,并能用较快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听辩歌曲中的变化音级,感受变化音对歌曲情感的作用,感受歌曲旋律的音高变化和节奏稳定的特点。 (3)情感目标:在演唱和欣赏活动中,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亚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意境并用不同情绪演唱歌曲。
难点: 掌握歌曲中改变正常重音的节拍。唱好歌曲中的变化音级。通过讲解、练习音阶节奏强弱变化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方法。着重采用听唱、视唱、跟唱的教学方法。
三、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快乐马车(唱会歌)
(一)清脆的马蹄声
师:孩子们,我是谁?(师装扮成圣诞老人的样子)
生:圣诞老人
师:想知道我是乘坐什么车来这里的吗?你们听!
(师用双响筒模仿马蹄声敲击节奏:0× ××∣ ×. ×∣×. ×∣××× ××∣×× × 课件出示节奏)
生:坐着马车
师:马蹄声给你什么感受?你能模仿一下吗?(生模仿马蹄声)
快乐的歌声
【设计意图】:歌曲的尾声是弱起,音较高、节奏紧密,加上又在最后学习,学生往往牙关较紧,声音打不开,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通过双响筒模仿马蹄声的节奏引出尾声的第一句的节奏,学生通过模仿先掌握节奏,然后学生再用快乐的歌声进入发声练习,通过自主练习和合作,快乐而有弹性的歌声回荡在课堂。
二、幸福马车(唱会歌、唱好歌)
(一)欣赏“邮递马车”
师:孩子们都知道我是坐着马车来的,可你们知道吗?我是坐着“邮递马车”(加重语气)来的(课件出示课题、播放图片和歌曲伴奏,教师完整范唱歌曲)
(二)了解“邮递马车”师:你知道什么是“邮递马车”吗?
生:送信的马车„„
师: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发明汽车以前人们根据用途的不同,发明了各种车:有打仗的战车、有送信的邮递马车、有在雪地里用狗拉的雪橇等(课件出示图片)。在没有电话、没有电子邮件的年代,邮递马车成了人们传递消息的重要工具。
(三)再赏“邮递马车”
师:特别是生活在边远牧场的青年们,他们非常渴望得知家乡亲人朋友的信息,正在焦急地等待“邮递马车”的到来„„(课件播放录音范唱)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完整范唱歌曲、师生讨论了解、听歌曲的范唱三个环节,学生对歌曲初步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
(四)向往的马车
1、第一封信
(1)教师范唱
师:看,青年们终于盼来了“邮递马车”,邮递员给他们送来了两封信,我们先来看第一封信(课件出示两个信封和歌曲1——16小节的旋律和歌词,师弹唱)
(2)分别用“哒”“啦”模唱
(3)学唱歌词
2、第二封信
(1)寻找难点
师:(师在生唱完后接着弹唱17——50小节歌词)这就是我们接到的第二封信!(课件出示17——50小节旋律和歌词) 这封信的内容有点多,读起来有些费劲,你觉得哪里比较难?
(2)解决难点
【设计意图】:歌曲第一段由A 、B 两乐段组成,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把A 、B 两段的旋律和歌词用读信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自己找难点——逐一解决难点——唱好难点。这个环节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学唱,并从力度速度和音色情绪进行渗透,每一难点都紧扣唱会歌和唱好歌进行。
学习“男女生接唱乐句”中,孩子们先是听了我的范唱感受了音高走向,再融入情境,用回声的方法师生接唱。这样孩子们很快就从音高、力度和速度上去歌唱这一难点乐句了。特别是当男女生交替演唱时,孩子们仿佛已经融入了歌曲,美妙的歌声在课堂上飞扬。
(五)心爱的马车
1、歌唱第二段
师:远在牧场的青年们是多么渴望马车的到来,听到山坡上传来清脆的马蹄声已让他们激动不已。你们看,在那开满柠檬花的乡间道路上,马车出现了„„
2、范唱尾声
师:多么快乐呀!就像年轻人跳动的心那样起伏不停!孩子们,我们用手感受一下自己激动的心跳!(生用手感受自己的心跳)让我们用这种感觉再唱一唱!
【设计意图】:有了开课时的难点解决,学生对尾声有初步的印象。通过感受心跳,学生能很快学会灵活运用舌头,用有弹性的声音、高位置演唱,同时解决好气息问题。
三、爱心马车(唱好歌)
【设计意图】:在唱会歌之后,通过分组讨论和表现,从力度、速度、情绪和音色等方面来唱好歌曲,始终注重学生演唱时声音的控制,用轻声、高位置演唱。同时引入我们今年重庆的一些地方冰雪灾害的事例进行情感升华,不仅深化了主题,也融入了情感教育。
在分组的讨论中,孩子们很热烈,表现也很大胆,整个课堂气氛浓烈。当看到课件播放的重庆有的地方遭遇冰冻雨雪的视频时,孩子们内心被感动和冲击着,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我们听到了孩子们饱含着深情、轻声而高位置的演唱,课堂达到了高潮。
课题:《亚洲弦歌》
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聆听印度歌曲《摇蓝曲》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
2、情感目标:在欣赏活动中,感受印度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印度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能力发展目标:培养对印度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材分析
《摇蓝曲》
1、背景资料——印度音乐
印度是世界上人种、宗教、文化和音乐方面种类最为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音乐受波斯、希腊、蒙古、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外来影响与印度原有文化相融合,形成完整、独特的印度音乐文化。印度音乐,尤其是印度古典音乐与宗教、神话有密切的关系。印度音乐有其特点的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体裁、乐器和乐队、 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拉格”和“塔拉”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两大支柱。“拉格”是一种旋律的程式、框架。“塔拉”是印度音乐复杂节奏节拍体系的总称。印度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形成种类繁多的装饰性乐句和装饰音体系,音乐进行多曲线形、波浪式和螺旋式而很少直线式。印度音乐还有独特的器乐体系。印度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多为歌舞形式。
2、歌曲简介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部影片都穿插绚丽多姿、优美动听的歌舞场面。印度电影音乐吸收了印度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素材,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例如印度影片《流浪者》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和《大篷车》、《奴里》中的插曲等。
电 影《两亩地》反映了印度贫苦农民的生活遭遇。故事情节:忠厚朴实的农民夫妇向波和芭罗以及他们的儿子,依靠两亩地为生,但财主霸占了这仅有的两亩地。失去生活来源的向波带着儿子到加尔各答谋生,历尽苦难,幼小的孩子偷偷地以擦皮鞋赚钱,最终没能摆脱苦难的噩运。《摇蓝曲》是影片里贫苦农民向波的妻子芭罗接 到丈夫从加尔各答奇来的信,但是她不识字,就去找雇她做帮佣的女主人,请她读信,当她走近主人家时,女主人正对着自己的婴儿唱着这首摇蓝曲。歌曲宁静平和,带有祈祷式的音调,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也表达了盼望生活安宁的愿望。曲调具有摇蓝曲的共同特点,也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演唱形式为女声独唱,用印 度民族乐器伴奏。这里我们听到的是电影中用原文演唱的录音。 印度影片《两亩地》,属于印度电影中较少见的批判现实主义佳作。该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曾在我国公映。
3、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印度民族风格的摇蓝曲。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以及波浪式、螺旋式的旋律进行,给人以深情、婉转、缠绵的感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印度音乐是建立在印度独特的、与西欧古典音乐不同的音乐要素(如“拉格”和“塔拉”体系) 基础之上的,现在用我们的记谱法并进行音乐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乐谱和分析仅供参考。
歌曲记谱为D 大调,可以认为是a 多里亚调,用7/8拍子(即3拍+4拍) ,速度缓慢。曲式
结构特点是,重复句的多次反复出现。这个多次反复出现的乐句旋律进行平缓,在五度范围内进行,给人以恬静的感觉。
全曲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24小节,经短小的过门后,从第26小节到结束为第二部分。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摇篮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
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情绪。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了解印度民族音乐的特点,其旋律特色的音响效果,对于歌曲内容的了解比较简单,所以在聆听和模仿上多花点时间。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师弹琴向生问好生听琴向师问好情感交流
二、聆听歌曲《摇篮曲》
1、师介绍歌曲背景。
2、播放歌曲范唱。
3、问:音乐的风格特点。
4、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可视为由A+过门+A+A+B+A,由五个乐句构成。
A 句(从第1-4小节,歌词为“安睡,宝贝,快快呀安睡。”) 。
B 句(第15-20小节,歌词为“天上小星星,烁烁闪光辉,甜蜜的梦催着你入睡”) 也可以把过门前的A 句视为歌曲的一个引子。
第二部分,可视为 结构,第二部分重复一次(反复时省去过门) ,由四个乐句构成。 C 句(第26-32小节,歌词为“梦神来回”和“是我心肝”) 。
B 句(第32-37小节,歌词为“花园多宁静”和“你使我快乐”) 。
A 句(第38小节到结束) 。
由此可见,全曲共九个乐句中,A 句共反复了6次,给人以深刻印象。
4、师生小结。
1、听歌曲背景简介。
2、聆听歌曲范唱,感受体验歌曲情绪。
3、讨论交流。
4、师生小结。
《摇篮曲》是一首有印度民族风格的摇篮曲。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给人以深情、婉转、缠绵的感受。
三、下课。
课题:《亚洲弦歌》
课时:第三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聆听科威特歌曲《运动会开幕曲》,领会这首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
2、情感目标:在欣赏活动中,感受科威特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科威特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能力发展目标:培养对科威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材分析
《运动会开幕曲》
1、背景资料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面积17,818平方公里,人口180万。境内多半是沙漠,无河流和湖泊。居民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1871年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39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61年独立成立科威特国,首都科威特。
阿拉伯音乐。阿拉伯地区指横跨亚、欧两大洲的连接地区包括20多个国家和近两亿人口,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阿拉伯音乐有时也指西亚和北非所有阿拉伯国家和民族的音乐。阿拉伯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古埃 及、古波斯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印度北部和中国西部音乐产生影响。阿拉伯音乐有它独特的音律体系,独特的音阶、调式,变化多样的阿拉伯节奏,还有一整套民族乐器和表演形式。
现代阿拉伯乐队。由阿拉伯乐器和西洋乐器混合组成的大型乐队,包括乌德、卡龙、乃依、以及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单簧管、双簧管、小号、手风琴、定音鼓、排钟等。
2、歌曲介绍
《运动会开幕曲》是一首具有浓厚阿拉伯风格的科威特歌曲。科威特重视足球运动,科威特人民酷爱足球运动。1989年在科威特举行“亚洲杯足球锦标赛”。锦标赛开始举行隆重开幕式,开幕式上有大型歌舞表演,《运动会开幕曲》是开幕式歌舞表演的开始音乐。运动会的主题是“和平与友谊”,这也是歌舞表演的主题。在旋律和节奏上,明显地具有阿拉伯音乐风格,在乐器使用和配器上,采用了西洋管弦乐器,即由阿拉伯现代乐队演奏。 这里采用的是科威特录制的阿拉伯语原文演唱。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运动会开幕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
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情绪。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运动会开幕曲》是一首具有浓厚阿拉伯风格的科威特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明显地具有阿拉伯音乐风格,在乐器使用和配器上,采用了西洋管弦乐器,即由阿拉伯现代乐队演奏。所以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乐器在表现上的作用。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感受过运动会的气氛,谁来说一说。
在大中型的运动会上都有一个开幕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1989年在科威特举行的亚运会开幕式的歌曲。
二、聆听乐曲《运动会开幕曲》。
1、以聆听前奏导入。
2、播放乐曲录音。
3、问:乐曲表现了什么内容?说说相关的阿拉伯文化风俗等。
4、这首乐曲具有哪个国家民族音乐风格?
5、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中等速度,用4/4拍记谱。可分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从第1-18小节) 由乐队演奏出嘹亮的、带有号召性的音调。由定音鼓开始,铜管乐奏出响亮的号角声,随后由双簧管奏出抒情的阿拉伯风格乐句,然后是乐队的合奏。 第二乐段(从第18小节男声齐唱开始,到第27小节) ,开始是男声齐唱,紧接着是男高音独唱一段悠扬的、华彩乐句,似乎是即兴的散板。
第三乐段(第28-41小节) ,乐队加入阿拉伯鼓乐,显示了阿拉伯音乐特殊的效果。 第二部分,较快速度,用3/4和2/4节拍记谱。可分为四个乐段。
第一乐段(第41-55小节) 在另一种节奏的鼓乐伴奏,第二乐段(第55-74小节) ,女声齐唱和男声齐声相互呼应,连续出现反复4次的动机。
第三乐段(第74-91小节) ,在又一种节奏的鼓乐伴奏下,出现童声齐唱,同样是动机的反复(有时反复4次,有时反复2次) ,男声、女声和童声的相互交替出现。
第四乐段(从第91小节到结束) ,女声、女声和童声反复唱出这样的动机不断反复,直到结尾,在激烈的鼓乐伴奏下的高音长音上结束。
6、师弹琴,学生模唱部分旋律,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7、师生讨论:
讨论交流说说阿拉伯民族音风格特点。
8、师生小结。
乐曲《运动会开幕曲》是一首具有浓厚阿拉伯风格的科威特歌曲。
三、下课。
课题:《亚洲弦歌》
课时:第四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四首亚洲民间乐曲旋律,了解其民族风格。
2、情感目标:在欣赏活动中,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亚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能力发展目标: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
教学分析
1、《拉贾斯坦民间音乐》(印度西塔尔演奏)
印度西塔尔是一种弦乐器,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食指套上金属的拨子弹拨,或者手持弓子擦弦。西塔尔有多种类型,主要分北印度西塔尔和南印度西塔尔。北印度西塔尔琴体为木
制,长约1米,共鸣体成半球状,由一个镶薄木板的葫芦构成。琴颈扁长而宽,指板上有20个可移动的环形金属制成的品。琴弦一般为7根。南印度西塔尔与北西塔尔相近,但琴柄稍短而细,有14个金属制成的品。西塔尔适于演奏装饰音,音域有三个八度。拉维·香卡是印度最著名的西塔尔演奏大师,1983年他曾来我国进行访问演出。
2、《狮子舞》(印度尼西亚甘美兰演奏)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上万个大小岛屿组成,被称为千岛之国,居住着l00多个民族,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历史上印尼与印度、中国、阿拉伯等国有过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交往,近代曾为荷兰殖民地,1945年印尼人民进行了长期斗争,终于在1945年赢得了独立,建立了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由于地理、种族和历史诸方面的原因,印尼音乐形态千姿百态、多种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甘美兰音乐,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音乐文化的集中体现。此外还有印尼民族音乐与葡萄牙民歌相结合、近代广泛流行的歌曲——“克隆钟”,《梭罗河》、《星星索》、《哎呀妈妈》等就是克隆钟风格歌曲。
3、《山林》(越南独弦琴演奏)
独弦琴是越南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越南民族的象征。我国广西地区的京族也使用这种乐器。“独弦琴”又称“单瓢”或“葫芦独弦琴”,是一种拨弦乐器。因仅张一弦而得名。琴体为一长方形木箱(或剖竹而成) ,长约100厘米。尾大头小,底部开2或3个 小孔。琴头横置一个被削去大部、呈喇叭口型的小葫芦。竹或牛角制成的弯形的琴杆穿过葫芦插在琴头。钢丝琴弦一端穿过葫芦系于琴杆上,另一端系于琴尾,演奏时右手执竹片拨弦,同时用小指背骨节碰弦发出泛音。左手左右摇摆琴杆,改变琴弦的张力,使音高发生变化,并装饰曲调。独弦琴的音色纯净、缠绵,优美动人, 擅长于表现思念情绪和忧郁的色彩,一般速度比较慢,也有少数比较欢快的乐曲。独弦琴主要用于独奏,过去也为吟诗伴奏。现代独弦琴多有电声扩大装置。
4、《七朵丁香花》(土耳其民间乐队演奏)
土耳其地跨欧亚两洲,它的音乐文化是在继承了阿拉伯-波斯传统的基础上,加入突厥及其他民族的因素发展起来的,它一度高度发展而代表了西亚、北非地区音乐发展的水准,其遗产至今仍是该地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耳其民间音乐的乐器主要有:乌德、卡龙、凯曼恰、乃依,以及各种鼓等。这些乐器在土耳其乐队中广泛使用。土耳其音乐中用于舞蹈伴奏的乐器还有唢呐和大鼓等。 教学重点
熟悉四首亚洲民间乐曲旋律,了解其民族风格。
教学难点
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设计意图:不同的音乐风格,源于其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和历史背景,才有其独特的代表性的乐器,展现不同的音乐风格。反映在乐曲上的还有节奏和旋律的特点不同,所以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从各个方面去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
师:亚运会是我们整个亚洲的运动会,同学知道亚洲有哪些国家?
师: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去领略部分国家,看看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文化和风俗。
二、了解亚洲民间乐器。
1、师介绍这几首乐曲片段背景及其风格特点。
2、播放乐曲片段,知道相关乐器音色。
3、问:乐器的风格特点。认识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乐器。
4、师生小结。
三、欣赏
1、《拉贾斯坦民间音乐》
A 初听音乐,感受情绪。
B 让学生从刚才了解的乐器中选择是哪种乐器演奏的
C 教师总结
《拉贾斯坦民间音乐》是印度北方的拉贾斯坦邦(相当于省) 的著名民间音乐。拉贾斯坦境内有印度境内唯一的沙漠地区,那里常年干旱缺水,拉贾斯坦的男人多外出从事经商和参加军队。军人在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因此这里的民歌和音乐多表现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和英勇顽强的精神。这首乐曲就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2、《狮子舞》
A 初听音乐,感受情绪。
B 让学生从刚才了解的乐器中选择是哪种乐器演奏的
C 教师总结:
《狮子舞》是一首著名的甘美兰乐曲。根据印尼的神话故事编写的乐曲中的一段。神话故事的主题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说的是一个巫师派妖魔,故意放毒,制造瘟疫,于是国王派人捉拿妖魔,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战胜了妖魔,人民得到了安宁的生活。乐曲《狮子舞》是表现战士们英勇战斗的一种舞蹈,情绪热烈。
3、《山林》
A 初听音乐,感受情绪。
B 让学生从刚才了解的乐器中选择是哪种乐器演奏的
C 教师总结
《山林》是一首著名的越南民间乐曲。乐曲表现越南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们打猎回来的欢畅心情。
4、《七朵丁香花》
A 初听音乐,感受情绪。
B 让学生从刚才了解的乐器中选择是哪种乐器演奏的
C 教师总结:
这首乐曲是《土耳其女郎》的片段,主奏乐器是卡龙琴,此外还有其它拨奏弦乐器,同时还加进了一些西洋乐器,如钢琴和大提琴等。这是一首具有浓郁土耳其民族风格、同时略带现代通俗色彩的乐曲。
5、聆听乐曲片段,感受体验各个国家民族音乐乐曲特点及其风格。
6、讨论交流
7、师生小结。《拉贾斯坦民间音乐》是印度北方的著名民间音乐,多表现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及勇敢顽强的精神。《狮子舞》是一首著名的甘美兰乐曲。《山林》是一首著名的越南民间乐曲。《七朵丁香花》是土尔其最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四、小结下课。
《Do Re Mi》 说课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歌唱曲目选自贴近学生的音乐电影,能让学生在欣赏和实践的综合学习中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受到音乐艺术在人类生活、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一次轻松愉快的音乐之旅,从而让学生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和积极的生活
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丰富,层次性较强,以学生较为熟悉和有趣的歌曲入手,深入到二声部合唱的学习中,程度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二、学情分析
在日益丰富的文化艺术大环境下,六年级的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交流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也增多,对于音乐的旋律、节奏也越加敏感,因此,一方面要扩大他们的音乐欣赏范围,另一方面要更有意识训练其正确的歌唱方法和良好的歌唱技能。
三、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了本课的环节,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欣赏并学唱歌曲《Do Re Mi》,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加深对影视音乐的兴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解,增近友谊。
2、知识目标:学习歌曲《Do Re Mi》,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提高自己的音高感、节奏感。
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Do Re Mi》并能准确演唱;为歌曲创编歌词。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针对六年级学生爱玩、好动、乐于竞争的年龄特点,我还采用了游戏法,小组竞赛、师生互动来进行歌曲的学习;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进行歌曲的表演,实施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加入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体会创作的快乐。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特别是音乐课更应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让学生完成 “聆听” ——“学唱”——“表演”——“创作”。 主要通过欣赏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去学习音乐、表现音乐、
创造音乐。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七、教学过程:
(一)、培养能力、才艺展示
在每课开始之前我都会按学号安排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的才艺展示,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平台,也让教师充分掌握了孩子们的个人能力水平。在表演后各小组进行及时的评价,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师范唱、激趣导入
学生表演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他们非常喜爱的柯尔文手势,并以《do re mi》的A 段进行柯尔文手势的考试,学生随手势快乐的唱出音高,教师用琴帮助学生调整音高。唱完A 段后教师马上接上新课B 段进行范唱,这样,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开始在聆听中初次感受到音乐的美。
教师范唱结束后,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么?”“谁能给老师讲诉一下它的背景故事?”这样的问题一提出马上会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他们会非常乐意把他们知道的毫无保留的告诉你。这样在解决了歌曲的背景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了知识释放的满足。
(三)、视听结合、情境感受
教师在学生介绍背景后伴随影片的简介进行补充介绍。孩子们会对影片感觉很新鲜,很有兴趣,这样让学生对影片深入了解的同时,更深入的进入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
这时教师加入谈话:“孩子们,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玛利亚老师,看看她是如何教这七个孩子认识音乐,了解音乐,从而喜欢音乐的吧!” “在欣赏的同时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你听到明显的七个基本音级的同时用柯尔文手势表示出来,其他的部分用双手拍出歌曲的强拍吧。” 播放视频《do re mi》
音乐家海顿曾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看到这段视频后,孩子们真的得到了音乐的这种鼓舞和力量。他们的学习热情马上从眼睛里迸发出来。洋溢在他们天真的小脸上。
(四)、师生互动、学习歌曲
教师马上抓住这种热情进行歌曲的教学,“孩子们,我们也来演唱一下这首欢快优美的歌曲吧!”(孩子们对这首歌曲已非常熟悉,不用再逐句的学习)演唱之后。谈话:“在演唱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可以说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吧!”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逐个细致的解决。特别要针对音准、节奏、乐理、声音以讲授分析法、听唱法、视唱法、练习法等方法加以细腻的处理。目的是在于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在这里教师要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小组竞赛加分,教师、学生的乐句接龙等方式,鼓舞学生的热情,进行情境的强化。
(五)、小组合作、表演歌曲
歌曲学习进行完毕,教师请学生分组进行歌曲的表演。表演之前学生要进行充分的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进行展示。教师用钢琴进行伴奏。对表演优秀的小组要多加分,多鼓励。为学生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六)、小组探究、创作歌曲
表演完毕加入谈话:“孩子们,玛利亚老师说的好,只要你认识了这七个音符你就可以唱任何歌!”“她为我们诠释的是一种记谱的方法”简单介绍各种记谱法。数字、文字、图形、符号等。并演示湖南苗族的结绳记谱法,让孩子们借鉴这些试着创作一小段乐曲。教师要鼓励,夸奖。
(七)、师生合作 课堂小节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影片《铁道游击队》插曲)说课实录
1. 说教材 (内容、目标、理论依据、课型)
(1)教学内容:《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新人音版教材第十二册教材第四单元“黄河之滨”中的必学歌曲。是影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歌曲深刻的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及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学生参与与实践,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结合本课歌曲的音乐特点拟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A: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歌唱学习参与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体验歌唱的乐趣并培养学生歌曲情感的表现能力。
B: 认知目标:学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感受歌曲舒展、优美而又铿锵热烈的情绪,理解歌曲所表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能用圆润的歌声正确的演唱歌曲。
C: 能力发展目标:能够根据音乐意境的变化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歌曲,能主动积极地运用各种演唱形式来演唱歌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2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均已具备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基本的音乐歌唱学习习惯,对于陌生的音乐领域有着一定的探知欲望。通过适当的引导与启发,能够用自己的歌声较好的表达作品的音思想情感。
3、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示范引导法、讲解法、设疑与启发、总结与提炼
(2)学法:聆听感知、 想像理解、练习积累法、对比法、探索表现
(3)重点: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正确的演唱歌曲。
突破方式:在整体感受、把握歌曲形象及情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完成。
(4)难点:能运用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情感。 突破方式:通过聆听感受和对比学习理解速度、力度变化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的主题是在体验感悟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接下来是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 激情引入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律动,通过自由协调的表现动作来感受节奏,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节奏要素的优美反映,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从中发现美感与乐趣,然后让学生观看影片,说一说这部影片的内容引出今天所学的歌曲。(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设计 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
第二环节: 歌曲感受 在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在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上下功夫。通过聆听歌曲、体验、感悟歌曲的内涵,了解歌曲的情绪、速度、情感,了解变化拍子并感受由四四拍子转化为四二拍子的速度,情绪变化等,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学生从一开始的模糊的理解,一步一步对歌曲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用情歌
唱。第三环节让学生设计演唱的形式,通过男领唱齐唱、女领唱齐唱等多种形式巩固了歌曲。最后是课堂小结,教育学生要向游击队战士学习,在面临困境时还是那样的镇定,始终保持乐观的革命精神。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要不退缩,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 本节课我认为个别同学的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从课堂反应来看,平时还是要多注意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由于我本人知识、能力水平都有限,在这节课中一定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诚恳的希望在座的领导和同学们给予指正,让我们一起共同切磋努力吧!
看秧歌 小放驴 教案
教学内容
聆听 《看秧歌》
《小放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女声合唱《看秧歌》和《小放驴》曲调。
2、情感目标:聆听女声合唱《看秧歌》,感受、体验歌曲欢快、活泼、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以及山西民歌的地方特点。聆听河北吹歌《小放驴》,感受、体验《小放驴》那风趣、泼辣的音乐情绪
3、能力发展目标: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分析
(一) 《看秧歌》
《看秧歌》是一首根据山西祁太秧歌改编的女声合唱曲。歌曲以叙事的口吻及风趣幽默的音乐风格,表现了山西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面貌。
这首歌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段歌词为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词为第二部分;第四段词为第三部分。第一、三两部分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结束部分有所区别。这两部分的旋律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的原始素材,但改编者给它配上了合唱。这部分合唱基本上采用了主调音乐的手法。第二部分的旋律,在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变化。其中,较多地采用了复调的手法。这样处理的结果,使它与前后两部分既形成对比,又保持统一。
《看秧歌》这首歌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色彩。其主要表现是:
1.歌中有许多方言性的唱词。如:“老天爷爷不顶对”(即:天气不好的意思) ; “看红火走一遭,刮风下雨能咋的”。
2.歌中较多地使用了衬词。
3.歌曲使用了五声性调式的七声音阶构成旋律。
(二) 《小放驴》
《小放驴》是一首在河北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其音乐体裁属于河北吹歌。 可以说,这首乐曲首先是源于农民们放驴的劳动生活。农民们对影响其耕种、运输等劳动、生活需要的驴子十分珍爱,对驴子的各种动态、叫声也由衷地产生喜悦之情。其次,这首乐曲也源于河北的民间歌舞——地秧歌“跑驴”。因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与节目中民间表演“跑驴”的内容十分相符。它们都是那样地欢快、活泼、诙谐、粗犷,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景象。同时,乐曲的律动又与“跑驴”的舞蹈动作十分吻合。根据以上所说,可以看出这首乐曲有着很深厚的生活基础。 乐曲开始是用管子吹奏的一个长音。它既可让人想像为“跑驴”开场时演员的呼唤声,又可想像为农民放牧时驴子的嘶叫声。这种启始方法,从一开头就表现出一种风趣、幽默、诙谐、泼辣的音乐情绪,也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乐曲的主体部分,具有浓郁的河北民歌风格。它豪爽奔放,歌唱性很强。从结构上看,
它采用了起、承、转、合、再转、再合的形式,可谓严谨、工整。特别是乐曲的句子或长或短地都有所重复,因而在民间把这种重复现象称之为“句句双”。
从演奏形式上看,它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对仗形式,从而使音乐情绪益发地显得浓烈、炽热,感情色彩颇浓。在民间,人们把这种一问一答、一领众和的演奏形式叫作“学舌”。 河北吹歌。河北吹歌属于我国传统器乐乐种之一 ——鼓吹乐。它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河北省。通常,吹歌多用于迎亲、喜庆、迎神、送殡等民俗活动,而在春节、灯节期间,“串村”的吹歌活动就更加活跃。
河北吹歌之所以有吹歌之称,是因为它演奏的内容主要是民歌、小调、戏曲音调的缘故。 河北吹歌的乐队组合,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是以管子、海笛为主,辅之以一些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如:河北省定县子位村的吹歌会。其二是以唢呐为主,加上一组打击乐器。如:河北唐山的吹歌会。
教学重点
熟悉女声合唱《看秧歌》和《小放驴》曲调。
教学难点
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两首曲子一首是歌曲,一首是器乐曲,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是表现的都是地方民间音乐,极具地方特色。所以教学设计上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曲子的地方风格特色,从旋律歌词以及所使用的代表性乐器上入手,体会乐曲的情绪和表现的内容。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看秧歌》
1、大家听过山西的秧歌吗?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根据山西祁太秧歌改编的女声合唱曲。
2、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
3、师生讨论:以叙事的口吻及风趣幽默的音乐风格,表现了山西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面貌。
4、分段欣赏:
边听边想: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三部分)
分析:第一段歌词为第一部分,第二、三段歌词为第二部分,第四段歌词为第三部分。第一、三部分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结束部分有所区别。这两部分的旋律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的原始素材,但改编者给它配上了合唱。第二部分旋律,在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变化。
5、再听,完整感受,小声哼唱。
三、聆听《小放驴》
1、初听:乐曲表现了什么?使用了哪些乐器?
2、简介体裁:《小放驴》是一首在河北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体裁属于河北吹歌。
3、再听:
分析:乐曲的主体部分,具有浓郁的河北民歌风格,它豪爽奔放,歌唱性很强。从结构上看,它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形式
4、复听,学生跟着想象、
四、小结下课。
大起板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大起板》曲调。
2、情感目标:聆听河南板胡独奏《大起板》,感受、体验《大起板》那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及河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3、能力发展目标: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黄河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教学分析
《大起板》是根据“河南曲子”中的《小调大起板》改编而成的板胡独奏曲。 河南曲子的早期演出形式是:“围地堆”及“高跷”。即:演出正式开场前,先把演出场地围好。随后便由乐队演奏一曲热闹非凡的乐曲——小调大起板,演员们则跟随音乐在场内舞蹈(俗称“踩场”) 。这就是《大起板》最原始的曲调。 《大起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将河南人民那种热情奔放、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重点
熟悉《小放驴》曲调。
教学难点
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板胡独奏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表现了河南人民热情奔放、豪爽粗旷的性格,为了体会这种情绪,主要是设计在分段欣赏上让学生从节奏特点和音区的变化上去感受。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大起板》
1、导入: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板胡独奏曲《大起板》。
2、简介体裁内容:《大起板》是根据“河南曲子”中的《小调大起板》改编而成的板胡独奏曲,《大起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将河南人民那种热情奔放、豪爽粗旷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3、初听,边听边想:
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4、分段欣赏:
分析:乐曲的第一个段落带有河南曲子的典型特征:使用了常用的典型音调,具有敲锣打鼓的节奏特点,采用对答呼应及句幅逐步增大的方式。从音乐情绪上看,它给人的印象是热情奔放的。
乐曲的第二段落与第一个段落形成明显的对比。它频繁地变换节奏,采用跳动的节奏,在调性上进行对比,从而造成一种欢快、跳跃的音乐情绪。
乐曲的第三段落音区移高、速度加快,重现了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
5、复听,完整体会。
三、小结下课。
沂蒙山小调 教案二
教学目标
*欣赏《沂蒙山小调》,了解中国民歌——小调的风格特点。
*学会熟练的唱这首小调,并能背出第一段
*熟悉无声调式,并尝试简易的编创
教学重点:
*民间的小调对于从小生活在城镇的孩子们来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需要掌握小调的韵味 *学会唱这首小调
教学过程:
一,对小调有所了解(十分钟)
1,展示PPT2,边听《沂蒙山小调》边找出适合曲子的背景图片
2,展示PPT3. 有感情的朗诵歌词,从歌词中体会民歌的文化意义
3,详细介绍民歌以及归属于它的小调,展示PPT4
二。学唱歌曲(十五分钟)
1. 介绍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背景只知识了解
2. 用hm 跟着音乐哼。熟悉旋律,展示PPT5
3。老师边弹钢琴,边一遍遍重复跟唱,注意发生的方式与其他艺术歌曲不一样 唱会以后,带着PPT6上的要求,唱出小调的韵味
老师可师范一次用平时一般的艺术歌曲发声方式,一种用民歌的发声方式,让同学来区别两者的区别。
声音要尽可能明亮,靠前。嘴巴张大咬字清晰。
4 。观看视频
三。了解五声调式,进行简易编创(十五分钟)
1展示PPT7 再听一首民歌,思考,为什么会有乡土气息
2. 讲解:因为调性决定了韵味,解释五声调式的概念
3. 用准备好的节奏,让学生往里面填写给予范围的音符
4. 进行实践操作,一起对五声调式的片段进行接龙
四。布置课后练习(五分钟)
温习《沂蒙山小调》
自选一首短小的民歌并学会其中一段的演唱
第五单元 火车印象 教案
第一课时 学唱歌曲《火车来了》
教学目标:1、初步学唱歌曲《火车来了》,能完整演唱歌曲。
2、欣赏《太平洋231》,能够感受、体验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变化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并能用语言或者动作表现音乐。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火车来了》。
教学难点:用动作或者语言表现《太平洋231》。
教学用具: 钢琴 录音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上课时首先
1.聆听音乐《火车来啦》,跳动新疆舞动作律动进教室。 感受要学歌曲的旋
2.师生问好。 律,可以为学生接受
二、 情景导入 歌曲做铺垫。
1. 导入:请同学谈谈坐火车的印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2. 观看新疆地理,物产等的录像片段。
3. 出示歌曲《火车来了》,并念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从对火车知识的了解情绪。 进行导入,让学生可
4.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一首新民歌《火车来了》, 以很自然地进入本课 内容。 背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将铁路修建到边疆新疆,是一件
大喜事。它大大地加强了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新疆经济、文化的交
流与发展,歌曲表达了新疆各族人民以兴高采烈的心情欢迎火车开进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新疆的场景和对党的歌颂,正如歌词所说的:“共产党带来好时光,幸景,可以让学生能够福日子万年长”。 更加真切的演唱歌
5. 初听歌曲,感受情绪和曲调。 曲,真正进入歌曲的(一边聆听歌曲,一边思考问题:乐曲是几拍子的?你听得出乐曲带情绪。
有哪个少数民族的风格?)
6. 聆听感受歌曲后,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感受并表达新疆人民兴高
采烈的情绪以及对党的感激之情。
7. 学唱歌曲旋律,随师跟着钢琴学唱曲谱。 有感情的朗读也是有
8. 学唱歌词,并随录音跟唱歌曲。 感情的演唱的一种基
9. 让学生划出歌曲中表示力度和速度的记号,并聆听范唱,进行处础前提。
理学唱。
三、 欣赏管弦乐《太平洋231》
1.导入:简单介绍一位特别喜爱火车的作曲家 了解作品的背景使学——奥涅格,瑞士作曲家。音乐具有强烈的个性,他的创作手法和音生更能进入作品本乐语言大胆而自由,在和声色彩上受法国先锋派的影响,在流派上属身。
于新古典主义。他认为自己“既不是多调性派、无调性派、也不是十
二音技法派”。a €c.
21
音乐作品分析: 让学生在聆听中寻找 对火车的印象和作品管弦乐《太平洋231》是奥涅格于1923年创作的交响三部曲中的第一的感受。
部,1924年5月8日首演于巴黎歌剧院,听众反映强烈,被称作是20
世纪20年代现代派的最新作品。“太平洋231”是
当时蒸汽机车中一种先进的大型火车头,因其每边共有以2+3+1组合
而成的6个车轮而得名。奥涅格特别钟爱火车头,他曾说:“如同别人最后能随着课题内容爱马一样,我始终热爱火车头。对我来说火车头简直是有生命的……” 愉快的结束。
2. 初听乐曲,边听边想:/\ XR&=?
你通过欣赏,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3.再次聆听乐曲,思考问题:你能把乐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节奏写出
来吗? €+6&|€€p D:O!Yb
你能根据火车的速度把节奏排一排顺序吗?
四、 小结。
随《火车来了》的音乐哼唱着走出教室
第二课时 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
教学目标:1、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
2、巩固歌曲《火车来了》,能在运用歌曲中表情记号的基础上,以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巩固歌曲,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运用各种记号处理歌曲。
教学用具: 钢琴 录音 多媒体课件
22
第三课时 欣赏乐曲《太平洋231》
教学目标:1、欣赏乐曲《太平洋231》,能够感受,体验节奏,速度,力度等的变化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并能以语言或者动作等形式来对音乐作出反应。
2、巩固歌曲《火车来了》,以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进行歌曲表演。
3、复听乐曲《凯皮拉的小火车》,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教学重点:欣赏乐曲《太平洋231》。
教学难点:用自制乐器对(歌)乐曲进行伴奏表演。
教学用具: 钢琴 录音 多媒体课件
23
第六单元 《一二三四歌》说课
一、 领悟教材、把握重点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教委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解全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二三四歌》的学习,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主自豪感、自信心。
2、教材分析:本课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十二册第六课的第一课时。《一二三四歌》是一首军旅歌曲,四四拍。歌曲的结构比较规整第一至五乐句都是由两小节构成。
3、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演唱歌曲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听唱、自学等形式学习歌曲《一二三四歌》。并能有感情的背唱歌曲《一二三四歌》。通过变换演唱形式巩固歌曲。
能力目标:通过歌唱让学生从中感受歌的特点。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活动。
创新目标:通过选择乐器合奏《一二三四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及合奏能力。
4、重难点确定及分析:
重点: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军旅的风格,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歌唱《一二三四歌》。 难点:“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按节奏准确演唱歌曲。
二、精选教法、让学生想学
音乐课不单纯是教学生唱歌,学生还要看、要听、要动。要让学生充分的感受音乐、鉴 24
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本课我注重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重视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创造。精选了以下教学方法:
1、 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创设情境,以较多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媒体,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音乐,更加了解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
2、不再将识谱和视唱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而是通过听、唱熟悉歌曲降低了教材的难度。把歌曲中的难点节奏编成一个音乐游戏不使用音高,只用节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节拍、节奏。在师生互动游戏中把枯燥的节奏难点解决了。教师反复的放范唱使学生在多听、多看、多感中学会歌曲。注意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学生动脑思维,采用尝试教学法,指导学生自学,观察分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教歌曲时还采用了暗示法,多次播放歌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了歌曲的曲调。
3、 小组合作学习,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根据乐器的发音特点为节奏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伴奏。
4、 变换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使课堂气愤活跃起来。
三、暗授学法、让学生会学
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与渗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唱、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巧设程序、让学生乐学
一、听音乐《咱当兵的人》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
3.说说你对这首歌熟悉吗?你知道这首歌的音乐体裁吗?
设计意图:《咱当兵的人》是一首老师都熟悉的部队歌曲,有着与《一二三四歌》同样的音乐体裁:进行曲,用这首歌作铺垫,以使学生更好地熟悉《一二三四歌》。
用对唱形式开始音乐课教学,使学生从一上课就马上融入到音乐氛围中,摆脱了死板的上课对答形式,本着活跃课堂的宗旨,开始音乐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2、读歌词:先读歌词,注意读得时候,按照歌曲的节奏读,学生跟读,一至两遍,自由旋律部分,休止符用拍手代替。
师说:请看黑板上老师给出了几个关键词,大家根据这几个词来猜一个词
板书:一二三四 绿色 严谨 四海为家 保家卫国
生答:军人 军队
师说:是的,我们的军人穿着绿色的军装,为了我们的大家牺牲了自己的小家,他们四海为家,做着保家卫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咱们来看一看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关键词导入,涉及到歌词中的一些词,加深印象。歌曲的节奏感很强,节奏型划分很明显,按照歌曲节奏读歌词,在此过程中形成节奏印象。拍手道题休止符,便于节奏把握。
3、范唱:老师范唱全曲,学生聆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歌曲完整性有了解,提高学习兴趣。
4、分句教学:A 、教唱一句至八句(第二声部前)这一部分为第一乐段。老师带唱,学生跟唱,教唱一至两遍后,师生接力,师唱前一句学生接后一句。
25
B 、教唱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为二声部轮唱。
师:这部分有类似大括号一样的符号,这是什么符号呢?出现在这里它的意义是什么? 生:花括线,多声部
师:对了,那么让我们先学习第一声部
教唱一至两遍,师生接力,休止符和节奏符号用拍手来打拍子
设计意图:分句教唱,让旋律和节奏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在歌曲不算熟练地时候师生接力,基地学习难度,同时接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歌曲整合:有学生单独演唱全曲,老师伴奏.
师:这首歌曲要唱出军人的气势,大家注意把重音放在第一个字上,(师做示范) 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进行分组接力唱,互相打拍子。
三、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了首军旅歌曲,你们感受到军人苦中作乐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了吗? 我们都要像他们学习,做个四有新人,做个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
聆听作品《致音乐》和《美妙的琴声》
教学分析
19世纪初,德国诗人肖贝尔写了一首《致音乐》的诗。这首诗的第一段内容,阐述了音乐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赶走了心中的忧郁乃至生活给自己的打击。这段诗的内容,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体验是那样的一致。他说:“当我生病的时候,莫扎特悦耳的音调,好像情人似的,在枕畔看护我……在疑惑与沮丧的生死关头,贝多芬的音乐在我心里点燃了生命的火花。”这首诗的第二段内容,阐述了音乐带给人们的幸福,表达了人们对音乐的感激之情。这又与罗曼·罗兰的另一种体验极其吻合:“音乐之于我,犹如食物之于生命。” 教学分析
幽默曲是一种风趣、愉悦的小型器乐曲。这种乐曲以节奏鲜明、旋律短小为特色,旋律的歌唱性较强。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原曲为 b G大调,2/4拍,复三部曲式结构。《美妙的琴声》只选用了原曲的第一部分作为歌曲旋律的基础。调性改为C大调,节拍由2/4拍改为4/4拍,其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三段体)。原曲中那颇具特色的旋律音中间的休止,在歌曲中被取消了,代之以连贯、流畅的旋律线,从而更富有歌唱特征。
教学目标:1.聆听《致音乐》和《美妙的琴声》,初步熟悉乐曲的旋律、音乐、情绪、音乐内容。
2.学习了解有关的音乐名言,并且初步认识舒伯特和德沃夏克。
3.聆听《美妙的琴声》不同版本的器乐曲,感受、体验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聆听曲《致音乐》、《美妙的琴声》
教学难点:记住乐曲的主要旋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26
27
最新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
第一单元 《手拉手》说课
教材分析:
《拉起手》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其歌词非常简洁,鲜明地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这个主题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它符合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从演唱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准确掌握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切分节奏)
设计意图:
合唱始终是小学生歌唱中的难点,要求有良好的乐感和听觉,所以平时的训练十分重要,仅仅凭一两节课是不可能解决的。所以课上只能让学生大致熟悉歌曲,抓住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阶段目标] 通过欣赏希望工程的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是在怎样的生活条件下坚持学习的。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孩子内心的真情实感。 (师) 同学们,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注学习的时候,当你享受这一顿顿美味佳肴的时候,你可曾想到,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他们又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
1. 播放资料片,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现状。希望.flv
2. 结合欣赏,让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入新歌的学习。
(望着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和一双双渴望学习的眼神,此时此刻,你在想些什么?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二、寓教于乐《拉起手》
[ 阶段目标]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歌曲的结构,感知各乐段的音乐特点及情感变化,初步掌握歌曲的旋律,能准确地演唱曲谱与歌词,并进行初步的艺术表现。
1. 播放歌曲《拉起手》的录音,熟悉歌曲的内容。拉起手歌曲.mp3
2. 再次聆听歌曲录音,听辨歌曲的结构。(划分歌曲的乐段)(让学生闭上眼睛拍手感受歌曲意境)
(让学生齐读歌词,了解歌曲大意)
3. 分乐段学习歌曲旋律和歌词。
(1)学习歌曲的第一乐段。
1)老师弹奏A 段旋律,学生轻声模唱或视唱。
2) 在反复的演唱中,进一步了解A 段的结构特点、节奏和旋律特点。(有几个乐句组成?典型节奏有哪些?乐句间的旋律有何特点?)(让学生试着听琴填词唱第一乐段歌词)
3)在唱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据旋律、节奏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表现方法及进行有感情地演唱。
(2)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
1) 视唱歌曲旋律,找出旋律与节奏上的特点。(旋律是变化重复的,节奏展开,音乐更加舒展,同时切分节奏运用的较多)
2)指导带有切分节奏的乐句。
3) 在唱准旋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词。
三、创造表现
[ 阶段目标] 能够较好的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对歌曲进行整体表现。
1. 完整地演唱歌曲,感受“副歌”在歌曲中的作用。
2. 了解D.S. 反复记号的用法,尤其是新出现的标记。
3. 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学过的演唱技巧来表现歌曲的不同情绪。
老师可通过范唱,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不同的音乐表现可以不同程度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指导学生能够运用各种演唱的技巧来丰富这首歌曲的表现,使他们的演唱更富有情感。
4、 .学生反馈。(教师再针对学生演唱时出现的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四、完美结课 :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手拉手的歌曲?下课以后请每一位同学做一件“拉起手”的事情。
课题:欣赏课《行星组曲》说课
教学目标:
1、熟悉《行星组曲》旋律及表现的内容,了解其背景及作者。
2、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3、能听辨乐器的音色。
教材分析:《行星组曲》
1、背景资料
《行星组曲》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于1914~1916所作的管弦乐组曲。1920年11月15日在伦敦皇后大厅初演。全曲由七首乐曲组成,分别以七颗行星的名称为标题: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了地球和当时还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外,太阳系的行星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表现。关于该曲,作者有过如下的讲话:“这部组曲的创作动机自诸行星在星占学上的意义。但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与古典神话中相同称号的神也毫无联系。倘若一定要加以说明的话,广义地解释每首乐曲的 副标题就足已说明问题了。比如,木星具有一般意义的欢乐,同时也表现与宗教或人民节日有关的欢乐。又如土星不仅象征着肉体的衰老,也标志着成熟和理想的实现。至于水星,那是智慧的象征。”作者从欧洲星占学中引申的这段解释,为乐曲标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联想天地。乐曲音乐语言通俗易懂,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是一首颇受人们欢迎的通俗名作。其中《火星》、《水星》、《木星》、《天王星》各曲经常单独演出。
2、作者简介
霍尔斯特(1874~1934) 瑞典裔英籍作曲家。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歌剧《在野猪头酒家》、《莎维德丽》、《大笨蛋》,乐曲《萨默塞特狂想曲》、《埃格敦荒野》、《圣·保罗弦乐组曲》、《行星组曲》等,合唱曲《死亡颂》、《合唱交响曲》、《耶稣赞美诗》等。 教学重难点
熟悉《行星组曲》旋律及表现的内容,了解其背景及作者。感受、体验、判断乐器的音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这三首乐曲是《行星组曲》中的三首,很有代表性。无论从作曲技巧还是表现的思想上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引导学生欣赏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乐器,更重要的是感受作者在音乐中赋予的思想。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
师:在浩瀚的太阳系中,同学们一定知道一些行星的名字,请大家来说说看。
生:金星 木星 等等
师:这些科学与天文方面的知识我们很难能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但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所作的管旋乐组曲《行星组曲》就是以大家熟悉的行星来命名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二、欣赏《火星——战争之神》
1、听乐曲片段,感受乐器音色。
2、师介绍乐曲作者。
3、播放乐曲,初步感受旋律。
4、分段欣赏:
乐曲开始是弦乐组用弓杆敲击着琴弦,和打击乐一起奏出具有进行曲节奏特点的节奏型,这个节奏模仿军鼓声的音响,使人联想到军队行进中整齐划一的步伐,也表现了战争的残暴性。乐曲由弱渐强,形成了一种由远而近的战争威慑感。
紧接着的第一主题,旋律低沉而压抑,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特点。固定的军队行进节奏不断反复并且越来越响,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战云密布的图景。当管弦乐奏出此起彼伏的号角声,形成一种战争紧张气氛后,长号与大号奏出低沉浑厚、充满怒气的第二主题。
这个主题犹如变幻莫测的战争风云,音乐的色彩也不断地变化着。随着渐渐高涨的情绪,乐队奏出了威武雄壮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第三主题。
这 个主题的前半段由大号吹奏,后半段转调后由小号吹奏,同时,管风琴奏出宏大的音响使这支军队显得更为声势浩荡,形成了乐曲的高潮。接下来的一声巨响,使音乐气氛突然急转直下,沉闷的空气又笼罩了一切,前面呈示过的各个主题展开,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激烈战争场面。乐队不断重复地奏出粗暴的和弦,就好像隆隆的炮 声和悲愤的呐喊,使乐曲充满了阴沉暗淡的色彩。
在西方,自古即以战争之神玛尔斯的名字称呼火星,作者于1914年8月动笔谱写《火星》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战争乌云已布满整个欧洲,因此,这首乐曲的创作或许不是偶然的。
5、复听,感受音乐之间的情绪对比。
三、欣赏《金星——和平之神》
1、听乐曲片段,感受乐器音色。
2、师介绍乐曲作者。
3、播放乐曲,初步感受旋律。
4、分段欣赏:
乐曲开始先由圆号,后由四支长笛和三支双簧管奏出第一主题,圆号轻柔舒展地奏出宁静温和的音调,使乐曲充满了和平的气氛。接着,长笛和双簧管在高音区奏出相呼应的七和弦与
九和弦,使人联想到平静的水面上吹起了阵阵涟漪,给乐曲增添了安谧柔顺的色彩。接下来,竖琴和打击乐器奏出的乐音宛如来自天界的钟声,使人 们在宁静与平和的氛围中不禁产生一种纯净、虔诚而崇高的情绪。随后,第一主题再现,接着是大提琴用琶音式的音调奏出温和而明朗的旋律,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幻想的境界。乐曲转为行板后,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 主题的开头采用五声音调写成,甜美而温馨,如同纯真而抒情的民歌,具有一种优雅的格调和幽静的气氛。钢片琴的辅助,更使人感到一种情感的升华,仿佛进入天堂般和平的理想境界。乐曲用五声音调结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5、复听,感受音乐之间的情绪对比。
三、重点欣赏 《木星——欢乐使者》
1、乐曲背景简介。
2、聆听乐曲,感受体验乐曲情绪。
分段欣赏:
这是一首规模较大的欢乐颂歌,分为三个部分。乐曲一开始的第一主题就展现出喜悦的情绪。 圆号主奏的主题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弦乐和木管形成的欢快的波浪使主题情绪更为高涨。乐队响亮的全奏使乐曲的情绪达到高潮后,乐曲呈示出欢欣鼓舞的动机。随后由长号和大号等铜管乐器奏出单纯而真挚的第二主题。
在接下来的连接段落后呈示的第三主题从容而庄重,带有较强的民族舞曲色彩。
乐曲在多次的反复中,配器和伴奏织体出现了许多生动的变化,使乐曲的情绪更加热烈,最后在凯旋般的号声中结束。
连接段落引入的第二部分,是一首颂歌。
这首颂歌的旋律,纯朴而宽广,宛如民歌那样质朴无华、亲切感人。副歌部分在反复时高八度的演奏,使乐曲的情绪更为饱满,洋溢着庄严崇高的气氛,并带有纯净虔诚的色彩。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在辉煌华丽的气氛中,用欢乐颂歌的曲调结束整个乐章。
3、讨论交流。
4、师生小结。
三、小结全课。
课题:欣赏课《飞来的花瓣》说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飞来的花瓣》旋律及表现的内容,了解其背景及作者。
2、情感目标:感受、体验音乐表现的学生对老师深深的依恋之情。
3、能力发展目标:能听辨乐器的音色。
教材分析:
1、作者简介
瞿希贤(1919~ ) 女作曲家。自幼爱好音乐。1948年 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师从佛兰克尔、谭小麟等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她勤奋多产,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且具有艺术的独创性。主要作品有歌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新的长征新的战斗》,大型声乐作品《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和电影音乐《青
春之歌》、《红旗谱》、《为了和平》、《元帅之死》等。此外,她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早操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和你们》等。
2、音乐分析
《飞来的花瓣》是一首美丽的小诗。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歌颂了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歌颂了美好的师生情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之情。歌曲的旋律优美,与语言的节奏、声调非常贴切,其和声效果使音乐的意境更富于诗意。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的旋律中,休止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生动地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谆谆教导的感激之情,他们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了对老师的无比怀念、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形成了一种声断情不断的艺术效果。
第二乐段采用了二部合唱的形式,由“倾吐芬芳”把歌曲推向高潮,三个“回答老师”,使情绪趋于平静,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深深的依恋之情。最后有一个补充乐句,它把歌曲的情感进一步深化,令人感动,令人遐想。
教学重难点:熟悉《飞来的花瓣》旋律及表现的内容。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飞来的花瓣》是一首美丽的小诗。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歌颂了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歌颂了美好的师生情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之情。让学生在聆听中结合实际感受歌曲的情感是教学的关键。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谈话导入:对于平时朝夕相处的老师,你们认为最能表达对老师敬意的是什么? 揭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表达对老师敬意的歌曲——《飞来的花瓣》
三、聆听歌曲:
1、初听,感受歌曲的旋律。
学生从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演唱形式上去感受分析
1)说说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歌曲仿佛是一位学子用自己的成绩向老师回答当年的祝愿。歌曲中的信件比喻成了花瓣,花瓣织成了缤纷的画卷,从感谢老师到报答祖国,层层梯进把歌曲推向高潮。
2)歌曲的情绪如何。
2、再次聆听。
1)想想歌曲分为几个段落。
2)结构的安排与主题的表现有何关系。
3、复听,可跟着音乐试着哼唱。
4、试着为A 段B 段选择形容词,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四、延伸
请同学们设计一组音乐节目,向老师送去问候和祝福。
五、小结全课。
《邮递马车》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邮递马车》是小学音乐教材第十二 册第 二 单元第 第一 首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外民歌作为基础,这为过渡到本单元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该课内容是在本册教材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教材分析:
《邮递马车》是日本作曲家古关裕而于1951年所作的一首歌谣,表达了生活在边远牧场上的青年盼望那每天一趟的邮递马车给他们带来信函时的喜悦心情。
3.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演唱日本歌曲《邮递马车》,体会歌曲的欢快情绪,并能用较快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听辩歌曲中的变化音级,感受变化音对歌曲情感的作用,感受歌曲旋律的音高变化和节奏稳定的特点。 (3)情感目标:在演唱和欣赏活动中,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亚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意境并用不同情绪演唱歌曲。
难点: 掌握歌曲中改变正常重音的节拍。唱好歌曲中的变化音级。通过讲解、练习音阶节奏强弱变化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方法。着重采用听唱、视唱、跟唱的教学方法。
三、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快乐马车(唱会歌)
(一)清脆的马蹄声
师:孩子们,我是谁?(师装扮成圣诞老人的样子)
生:圣诞老人
师:想知道我是乘坐什么车来这里的吗?你们听!
(师用双响筒模仿马蹄声敲击节奏:0× ××∣ ×. ×∣×. ×∣××× ××∣×× × 课件出示节奏)
生:坐着马车
师:马蹄声给你什么感受?你能模仿一下吗?(生模仿马蹄声)
快乐的歌声
【设计意图】:歌曲的尾声是弱起,音较高、节奏紧密,加上又在最后学习,学生往往牙关较紧,声音打不开,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通过双响筒模仿马蹄声的节奏引出尾声的第一句的节奏,学生通过模仿先掌握节奏,然后学生再用快乐的歌声进入发声练习,通过自主练习和合作,快乐而有弹性的歌声回荡在课堂。
二、幸福马车(唱会歌、唱好歌)
(一)欣赏“邮递马车”
师:孩子们都知道我是坐着马车来的,可你们知道吗?我是坐着“邮递马车”(加重语气)来的(课件出示课题、播放图片和歌曲伴奏,教师完整范唱歌曲)
(二)了解“邮递马车”师:你知道什么是“邮递马车”吗?
生:送信的马车„„
师: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发明汽车以前人们根据用途的不同,发明了各种车:有打仗的战车、有送信的邮递马车、有在雪地里用狗拉的雪橇等(课件出示图片)。在没有电话、没有电子邮件的年代,邮递马车成了人们传递消息的重要工具。
(三)再赏“邮递马车”
师:特别是生活在边远牧场的青年们,他们非常渴望得知家乡亲人朋友的信息,正在焦急地等待“邮递马车”的到来„„(课件播放录音范唱)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完整范唱歌曲、师生讨论了解、听歌曲的范唱三个环节,学生对歌曲初步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
(四)向往的马车
1、第一封信
(1)教师范唱
师:看,青年们终于盼来了“邮递马车”,邮递员给他们送来了两封信,我们先来看第一封信(课件出示两个信封和歌曲1——16小节的旋律和歌词,师弹唱)
(2)分别用“哒”“啦”模唱
(3)学唱歌词
2、第二封信
(1)寻找难点
师:(师在生唱完后接着弹唱17——50小节歌词)这就是我们接到的第二封信!(课件出示17——50小节旋律和歌词) 这封信的内容有点多,读起来有些费劲,你觉得哪里比较难?
(2)解决难点
【设计意图】:歌曲第一段由A 、B 两乐段组成,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把A 、B 两段的旋律和歌词用读信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自己找难点——逐一解决难点——唱好难点。这个环节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学唱,并从力度速度和音色情绪进行渗透,每一难点都紧扣唱会歌和唱好歌进行。
学习“男女生接唱乐句”中,孩子们先是听了我的范唱感受了音高走向,再融入情境,用回声的方法师生接唱。这样孩子们很快就从音高、力度和速度上去歌唱这一难点乐句了。特别是当男女生交替演唱时,孩子们仿佛已经融入了歌曲,美妙的歌声在课堂上飞扬。
(五)心爱的马车
1、歌唱第二段
师:远在牧场的青年们是多么渴望马车的到来,听到山坡上传来清脆的马蹄声已让他们激动不已。你们看,在那开满柠檬花的乡间道路上,马车出现了„„
2、范唱尾声
师:多么快乐呀!就像年轻人跳动的心那样起伏不停!孩子们,我们用手感受一下自己激动的心跳!(生用手感受自己的心跳)让我们用这种感觉再唱一唱!
【设计意图】:有了开课时的难点解决,学生对尾声有初步的印象。通过感受心跳,学生能很快学会灵活运用舌头,用有弹性的声音、高位置演唱,同时解决好气息问题。
三、爱心马车(唱好歌)
【设计意图】:在唱会歌之后,通过分组讨论和表现,从力度、速度、情绪和音色等方面来唱好歌曲,始终注重学生演唱时声音的控制,用轻声、高位置演唱。同时引入我们今年重庆的一些地方冰雪灾害的事例进行情感升华,不仅深化了主题,也融入了情感教育。
在分组的讨论中,孩子们很热烈,表现也很大胆,整个课堂气氛浓烈。当看到课件播放的重庆有的地方遭遇冰冻雨雪的视频时,孩子们内心被感动和冲击着,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我们听到了孩子们饱含着深情、轻声而高位置的演唱,课堂达到了高潮。
课题:《亚洲弦歌》
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聆听印度歌曲《摇蓝曲》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
2、情感目标:在欣赏活动中,感受印度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印度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能力发展目标:培养对印度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材分析
《摇蓝曲》
1、背景资料——印度音乐
印度是世界上人种、宗教、文化和音乐方面种类最为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音乐受波斯、希腊、蒙古、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外来影响与印度原有文化相融合,形成完整、独特的印度音乐文化。印度音乐,尤其是印度古典音乐与宗教、神话有密切的关系。印度音乐有其特点的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体裁、乐器和乐队、 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拉格”和“塔拉”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两大支柱。“拉格”是一种旋律的程式、框架。“塔拉”是印度音乐复杂节奏节拍体系的总称。印度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形成种类繁多的装饰性乐句和装饰音体系,音乐进行多曲线形、波浪式和螺旋式而很少直线式。印度音乐还有独特的器乐体系。印度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多为歌舞形式。
2、歌曲简介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部影片都穿插绚丽多姿、优美动听的歌舞场面。印度电影音乐吸收了印度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素材,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例如印度影片《流浪者》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和《大篷车》、《奴里》中的插曲等。
电 影《两亩地》反映了印度贫苦农民的生活遭遇。故事情节:忠厚朴实的农民夫妇向波和芭罗以及他们的儿子,依靠两亩地为生,但财主霸占了这仅有的两亩地。失去生活来源的向波带着儿子到加尔各答谋生,历尽苦难,幼小的孩子偷偷地以擦皮鞋赚钱,最终没能摆脱苦难的噩运。《摇蓝曲》是影片里贫苦农民向波的妻子芭罗接 到丈夫从加尔各答奇来的信,但是她不识字,就去找雇她做帮佣的女主人,请她读信,当她走近主人家时,女主人正对着自己的婴儿唱着这首摇蓝曲。歌曲宁静平和,带有祈祷式的音调,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也表达了盼望生活安宁的愿望。曲调具有摇蓝曲的共同特点,也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演唱形式为女声独唱,用印 度民族乐器伴奏。这里我们听到的是电影中用原文演唱的录音。 印度影片《两亩地》,属于印度电影中较少见的批判现实主义佳作。该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曾在我国公映。
3、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印度民族风格的摇蓝曲。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以及波浪式、螺旋式的旋律进行,给人以深情、婉转、缠绵的感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印度音乐是建立在印度独特的、与西欧古典音乐不同的音乐要素(如“拉格”和“塔拉”体系) 基础之上的,现在用我们的记谱法并进行音乐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乐谱和分析仅供参考。
歌曲记谱为D 大调,可以认为是a 多里亚调,用7/8拍子(即3拍+4拍) ,速度缓慢。曲式
结构特点是,重复句的多次反复出现。这个多次反复出现的乐句旋律进行平缓,在五度范围内进行,给人以恬静的感觉。
全曲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24小节,经短小的过门后,从第26小节到结束为第二部分。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摇篮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
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情绪。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了解印度民族音乐的特点,其旋律特色的音响效果,对于歌曲内容的了解比较简单,所以在聆听和模仿上多花点时间。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师弹琴向生问好生听琴向师问好情感交流
二、聆听歌曲《摇篮曲》
1、师介绍歌曲背景。
2、播放歌曲范唱。
3、问:音乐的风格特点。
4、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可视为由A+过门+A+A+B+A,由五个乐句构成。
A 句(从第1-4小节,歌词为“安睡,宝贝,快快呀安睡。”) 。
B 句(第15-20小节,歌词为“天上小星星,烁烁闪光辉,甜蜜的梦催着你入睡”) 也可以把过门前的A 句视为歌曲的一个引子。
第二部分,可视为 结构,第二部分重复一次(反复时省去过门) ,由四个乐句构成。 C 句(第26-32小节,歌词为“梦神来回”和“是我心肝”) 。
B 句(第32-37小节,歌词为“花园多宁静”和“你使我快乐”) 。
A 句(第38小节到结束) 。
由此可见,全曲共九个乐句中,A 句共反复了6次,给人以深刻印象。
4、师生小结。
1、听歌曲背景简介。
2、聆听歌曲范唱,感受体验歌曲情绪。
3、讨论交流。
4、师生小结。
《摇篮曲》是一首有印度民族风格的摇篮曲。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给人以深情、婉转、缠绵的感受。
三、下课。
课题:《亚洲弦歌》
课时:第三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聆听科威特歌曲《运动会开幕曲》,领会这首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
2、情感目标:在欣赏活动中,感受科威特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科威特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能力发展目标:培养对科威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材分析
《运动会开幕曲》
1、背景资料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面积17,818平方公里,人口180万。境内多半是沙漠,无河流和湖泊。居民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1871年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39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61年独立成立科威特国,首都科威特。
阿拉伯音乐。阿拉伯地区指横跨亚、欧两大洲的连接地区包括20多个国家和近两亿人口,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阿拉伯音乐有时也指西亚和北非所有阿拉伯国家和民族的音乐。阿拉伯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古埃 及、古波斯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印度北部和中国西部音乐产生影响。阿拉伯音乐有它独特的音律体系,独特的音阶、调式,变化多样的阿拉伯节奏,还有一整套民族乐器和表演形式。
现代阿拉伯乐队。由阿拉伯乐器和西洋乐器混合组成的大型乐队,包括乌德、卡龙、乃依、以及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单簧管、双簧管、小号、手风琴、定音鼓、排钟等。
2、歌曲介绍
《运动会开幕曲》是一首具有浓厚阿拉伯风格的科威特歌曲。科威特重视足球运动,科威特人民酷爱足球运动。1989年在科威特举行“亚洲杯足球锦标赛”。锦标赛开始举行隆重开幕式,开幕式上有大型歌舞表演,《运动会开幕曲》是开幕式歌舞表演的开始音乐。运动会的主题是“和平与友谊”,这也是歌舞表演的主题。在旋律和节奏上,明显地具有阿拉伯音乐风格,在乐器使用和配器上,采用了西洋管弦乐器,即由阿拉伯现代乐队演奏。 这里采用的是科威特录制的阿拉伯语原文演唱。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运动会开幕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
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情绪。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运动会开幕曲》是一首具有浓厚阿拉伯风格的科威特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明显地具有阿拉伯音乐风格,在乐器使用和配器上,采用了西洋管弦乐器,即由阿拉伯现代乐队演奏。所以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乐器在表现上的作用。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感受过运动会的气氛,谁来说一说。
在大中型的运动会上都有一个开幕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1989年在科威特举行的亚运会开幕式的歌曲。
二、聆听乐曲《运动会开幕曲》。
1、以聆听前奏导入。
2、播放乐曲录音。
3、问:乐曲表现了什么内容?说说相关的阿拉伯文化风俗等。
4、这首乐曲具有哪个国家民族音乐风格?
5、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中等速度,用4/4拍记谱。可分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从第1-18小节) 由乐队演奏出嘹亮的、带有号召性的音调。由定音鼓开始,铜管乐奏出响亮的号角声,随后由双簧管奏出抒情的阿拉伯风格乐句,然后是乐队的合奏。 第二乐段(从第18小节男声齐唱开始,到第27小节) ,开始是男声齐唱,紧接着是男高音独唱一段悠扬的、华彩乐句,似乎是即兴的散板。
第三乐段(第28-41小节) ,乐队加入阿拉伯鼓乐,显示了阿拉伯音乐特殊的效果。 第二部分,较快速度,用3/4和2/4节拍记谱。可分为四个乐段。
第一乐段(第41-55小节) 在另一种节奏的鼓乐伴奏,第二乐段(第55-74小节) ,女声齐唱和男声齐声相互呼应,连续出现反复4次的动机。
第三乐段(第74-91小节) ,在又一种节奏的鼓乐伴奏下,出现童声齐唱,同样是动机的反复(有时反复4次,有时反复2次) ,男声、女声和童声的相互交替出现。
第四乐段(从第91小节到结束) ,女声、女声和童声反复唱出这样的动机不断反复,直到结尾,在激烈的鼓乐伴奏下的高音长音上结束。
6、师弹琴,学生模唱部分旋律,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7、师生讨论:
讨论交流说说阿拉伯民族音风格特点。
8、师生小结。
乐曲《运动会开幕曲》是一首具有浓厚阿拉伯风格的科威特歌曲。
三、下课。
课题:《亚洲弦歌》
课时:第四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四首亚洲民间乐曲旋律,了解其民族风格。
2、情感目标:在欣赏活动中,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亚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能力发展目标: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
教学分析
1、《拉贾斯坦民间音乐》(印度西塔尔演奏)
印度西塔尔是一种弦乐器,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食指套上金属的拨子弹拨,或者手持弓子擦弦。西塔尔有多种类型,主要分北印度西塔尔和南印度西塔尔。北印度西塔尔琴体为木
制,长约1米,共鸣体成半球状,由一个镶薄木板的葫芦构成。琴颈扁长而宽,指板上有20个可移动的环形金属制成的品。琴弦一般为7根。南印度西塔尔与北西塔尔相近,但琴柄稍短而细,有14个金属制成的品。西塔尔适于演奏装饰音,音域有三个八度。拉维·香卡是印度最著名的西塔尔演奏大师,1983年他曾来我国进行访问演出。
2、《狮子舞》(印度尼西亚甘美兰演奏)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上万个大小岛屿组成,被称为千岛之国,居住着l00多个民族,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历史上印尼与印度、中国、阿拉伯等国有过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交往,近代曾为荷兰殖民地,1945年印尼人民进行了长期斗争,终于在1945年赢得了独立,建立了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由于地理、种族和历史诸方面的原因,印尼音乐形态千姿百态、多种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甘美兰音乐,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音乐文化的集中体现。此外还有印尼民族音乐与葡萄牙民歌相结合、近代广泛流行的歌曲——“克隆钟”,《梭罗河》、《星星索》、《哎呀妈妈》等就是克隆钟风格歌曲。
3、《山林》(越南独弦琴演奏)
独弦琴是越南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越南民族的象征。我国广西地区的京族也使用这种乐器。“独弦琴”又称“单瓢”或“葫芦独弦琴”,是一种拨弦乐器。因仅张一弦而得名。琴体为一长方形木箱(或剖竹而成) ,长约100厘米。尾大头小,底部开2或3个 小孔。琴头横置一个被削去大部、呈喇叭口型的小葫芦。竹或牛角制成的弯形的琴杆穿过葫芦插在琴头。钢丝琴弦一端穿过葫芦系于琴杆上,另一端系于琴尾,演奏时右手执竹片拨弦,同时用小指背骨节碰弦发出泛音。左手左右摇摆琴杆,改变琴弦的张力,使音高发生变化,并装饰曲调。独弦琴的音色纯净、缠绵,优美动人, 擅长于表现思念情绪和忧郁的色彩,一般速度比较慢,也有少数比较欢快的乐曲。独弦琴主要用于独奏,过去也为吟诗伴奏。现代独弦琴多有电声扩大装置。
4、《七朵丁香花》(土耳其民间乐队演奏)
土耳其地跨欧亚两洲,它的音乐文化是在继承了阿拉伯-波斯传统的基础上,加入突厥及其他民族的因素发展起来的,它一度高度发展而代表了西亚、北非地区音乐发展的水准,其遗产至今仍是该地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耳其民间音乐的乐器主要有:乌德、卡龙、凯曼恰、乃依,以及各种鼓等。这些乐器在土耳其乐队中广泛使用。土耳其音乐中用于舞蹈伴奏的乐器还有唢呐和大鼓等。 教学重点
熟悉四首亚洲民间乐曲旋律,了解其民族风格。
教学难点
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设计意图:不同的音乐风格,源于其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和历史背景,才有其独特的代表性的乐器,展现不同的音乐风格。反映在乐曲上的还有节奏和旋律的特点不同,所以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从各个方面去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
师:亚运会是我们整个亚洲的运动会,同学知道亚洲有哪些国家?
师: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去领略部分国家,看看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文化和风俗。
二、了解亚洲民间乐器。
1、师介绍这几首乐曲片段背景及其风格特点。
2、播放乐曲片段,知道相关乐器音色。
3、问:乐器的风格特点。认识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乐器。
4、师生小结。
三、欣赏
1、《拉贾斯坦民间音乐》
A 初听音乐,感受情绪。
B 让学生从刚才了解的乐器中选择是哪种乐器演奏的
C 教师总结
《拉贾斯坦民间音乐》是印度北方的拉贾斯坦邦(相当于省) 的著名民间音乐。拉贾斯坦境内有印度境内唯一的沙漠地区,那里常年干旱缺水,拉贾斯坦的男人多外出从事经商和参加军队。军人在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因此这里的民歌和音乐多表现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和英勇顽强的精神。这首乐曲就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2、《狮子舞》
A 初听音乐,感受情绪。
B 让学生从刚才了解的乐器中选择是哪种乐器演奏的
C 教师总结:
《狮子舞》是一首著名的甘美兰乐曲。根据印尼的神话故事编写的乐曲中的一段。神话故事的主题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说的是一个巫师派妖魔,故意放毒,制造瘟疫,于是国王派人捉拿妖魔,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战胜了妖魔,人民得到了安宁的生活。乐曲《狮子舞》是表现战士们英勇战斗的一种舞蹈,情绪热烈。
3、《山林》
A 初听音乐,感受情绪。
B 让学生从刚才了解的乐器中选择是哪种乐器演奏的
C 教师总结
《山林》是一首著名的越南民间乐曲。乐曲表现越南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们打猎回来的欢畅心情。
4、《七朵丁香花》
A 初听音乐,感受情绪。
B 让学生从刚才了解的乐器中选择是哪种乐器演奏的
C 教师总结:
这首乐曲是《土耳其女郎》的片段,主奏乐器是卡龙琴,此外还有其它拨奏弦乐器,同时还加进了一些西洋乐器,如钢琴和大提琴等。这是一首具有浓郁土耳其民族风格、同时略带现代通俗色彩的乐曲。
5、聆听乐曲片段,感受体验各个国家民族音乐乐曲特点及其风格。
6、讨论交流
7、师生小结。《拉贾斯坦民间音乐》是印度北方的著名民间音乐,多表现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及勇敢顽强的精神。《狮子舞》是一首著名的甘美兰乐曲。《山林》是一首著名的越南民间乐曲。《七朵丁香花》是土尔其最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四、小结下课。
《Do Re Mi》 说课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歌唱曲目选自贴近学生的音乐电影,能让学生在欣赏和实践的综合学习中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受到音乐艺术在人类生活、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一次轻松愉快的音乐之旅,从而让学生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和积极的生活
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丰富,层次性较强,以学生较为熟悉和有趣的歌曲入手,深入到二声部合唱的学习中,程度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二、学情分析
在日益丰富的文化艺术大环境下,六年级的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交流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也增多,对于音乐的旋律、节奏也越加敏感,因此,一方面要扩大他们的音乐欣赏范围,另一方面要更有意识训练其正确的歌唱方法和良好的歌唱技能。
三、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了本课的环节,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欣赏并学唱歌曲《Do Re Mi》,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加深对影视音乐的兴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解,增近友谊。
2、知识目标:学习歌曲《Do Re Mi》,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提高自己的音高感、节奏感。
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Do Re Mi》并能准确演唱;为歌曲创编歌词。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针对六年级学生爱玩、好动、乐于竞争的年龄特点,我还采用了游戏法,小组竞赛、师生互动来进行歌曲的学习;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进行歌曲的表演,实施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加入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体会创作的快乐。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特别是音乐课更应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让学生完成 “聆听” ——“学唱”——“表演”——“创作”。 主要通过欣赏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去学习音乐、表现音乐、
创造音乐。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七、教学过程:
(一)、培养能力、才艺展示
在每课开始之前我都会按学号安排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的才艺展示,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平台,也让教师充分掌握了孩子们的个人能力水平。在表演后各小组进行及时的评价,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师范唱、激趣导入
学生表演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他们非常喜爱的柯尔文手势,并以《do re mi》的A 段进行柯尔文手势的考试,学生随手势快乐的唱出音高,教师用琴帮助学生调整音高。唱完A 段后教师马上接上新课B 段进行范唱,这样,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开始在聆听中初次感受到音乐的美。
教师范唱结束后,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么?”“谁能给老师讲诉一下它的背景故事?”这样的问题一提出马上会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他们会非常乐意把他们知道的毫无保留的告诉你。这样在解决了歌曲的背景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了知识释放的满足。
(三)、视听结合、情境感受
教师在学生介绍背景后伴随影片的简介进行补充介绍。孩子们会对影片感觉很新鲜,很有兴趣,这样让学生对影片深入了解的同时,更深入的进入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
这时教师加入谈话:“孩子们,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玛利亚老师,看看她是如何教这七个孩子认识音乐,了解音乐,从而喜欢音乐的吧!” “在欣赏的同时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你听到明显的七个基本音级的同时用柯尔文手势表示出来,其他的部分用双手拍出歌曲的强拍吧。” 播放视频《do re mi》
音乐家海顿曾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看到这段视频后,孩子们真的得到了音乐的这种鼓舞和力量。他们的学习热情马上从眼睛里迸发出来。洋溢在他们天真的小脸上。
(四)、师生互动、学习歌曲
教师马上抓住这种热情进行歌曲的教学,“孩子们,我们也来演唱一下这首欢快优美的歌曲吧!”(孩子们对这首歌曲已非常熟悉,不用再逐句的学习)演唱之后。谈话:“在演唱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可以说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吧!”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逐个细致的解决。特别要针对音准、节奏、乐理、声音以讲授分析法、听唱法、视唱法、练习法等方法加以细腻的处理。目的是在于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在这里教师要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小组竞赛加分,教师、学生的乐句接龙等方式,鼓舞学生的热情,进行情境的强化。
(五)、小组合作、表演歌曲
歌曲学习进行完毕,教师请学生分组进行歌曲的表演。表演之前学生要进行充分的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进行展示。教师用钢琴进行伴奏。对表演优秀的小组要多加分,多鼓励。为学生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六)、小组探究、创作歌曲
表演完毕加入谈话:“孩子们,玛利亚老师说的好,只要你认识了这七个音符你就可以唱任何歌!”“她为我们诠释的是一种记谱的方法”简单介绍各种记谱法。数字、文字、图形、符号等。并演示湖南苗族的结绳记谱法,让孩子们借鉴这些试着创作一小段乐曲。教师要鼓励,夸奖。
(七)、师生合作 课堂小节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影片《铁道游击队》插曲)说课实录
1. 说教材 (内容、目标、理论依据、课型)
(1)教学内容:《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新人音版教材第十二册教材第四单元“黄河之滨”中的必学歌曲。是影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歌曲深刻的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及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学生参与与实践,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结合本课歌曲的音乐特点拟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A: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歌唱学习参与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体验歌唱的乐趣并培养学生歌曲情感的表现能力。
B: 认知目标:学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感受歌曲舒展、优美而又铿锵热烈的情绪,理解歌曲所表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能用圆润的歌声正确的演唱歌曲。
C: 能力发展目标:能够根据音乐意境的变化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歌曲,能主动积极地运用各种演唱形式来演唱歌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2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均已具备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基本的音乐歌唱学习习惯,对于陌生的音乐领域有着一定的探知欲望。通过适当的引导与启发,能够用自己的歌声较好的表达作品的音思想情感。
3、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示范引导法、讲解法、设疑与启发、总结与提炼
(2)学法:聆听感知、 想像理解、练习积累法、对比法、探索表现
(3)重点: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正确的演唱歌曲。
突破方式:在整体感受、把握歌曲形象及情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完成。
(4)难点:能运用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情感。 突破方式:通过聆听感受和对比学习理解速度、力度变化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的主题是在体验感悟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接下来是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 激情引入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律动,通过自由协调的表现动作来感受节奏,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节奏要素的优美反映,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从中发现美感与乐趣,然后让学生观看影片,说一说这部影片的内容引出今天所学的歌曲。(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设计 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
第二环节: 歌曲感受 在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在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上下功夫。通过聆听歌曲、体验、感悟歌曲的内涵,了解歌曲的情绪、速度、情感,了解变化拍子并感受由四四拍子转化为四二拍子的速度,情绪变化等,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学生从一开始的模糊的理解,一步一步对歌曲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用情歌
唱。第三环节让学生设计演唱的形式,通过男领唱齐唱、女领唱齐唱等多种形式巩固了歌曲。最后是课堂小结,教育学生要向游击队战士学习,在面临困境时还是那样的镇定,始终保持乐观的革命精神。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要不退缩,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 本节课我认为个别同学的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从课堂反应来看,平时还是要多注意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由于我本人知识、能力水平都有限,在这节课中一定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诚恳的希望在座的领导和同学们给予指正,让我们一起共同切磋努力吧!
看秧歌 小放驴 教案
教学内容
聆听 《看秧歌》
《小放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女声合唱《看秧歌》和《小放驴》曲调。
2、情感目标:聆听女声合唱《看秧歌》,感受、体验歌曲欢快、活泼、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以及山西民歌的地方特点。聆听河北吹歌《小放驴》,感受、体验《小放驴》那风趣、泼辣的音乐情绪
3、能力发展目标: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分析
(一) 《看秧歌》
《看秧歌》是一首根据山西祁太秧歌改编的女声合唱曲。歌曲以叙事的口吻及风趣幽默的音乐风格,表现了山西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面貌。
这首歌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段歌词为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词为第二部分;第四段词为第三部分。第一、三两部分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结束部分有所区别。这两部分的旋律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的原始素材,但改编者给它配上了合唱。这部分合唱基本上采用了主调音乐的手法。第二部分的旋律,在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变化。其中,较多地采用了复调的手法。这样处理的结果,使它与前后两部分既形成对比,又保持统一。
《看秧歌》这首歌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色彩。其主要表现是:
1.歌中有许多方言性的唱词。如:“老天爷爷不顶对”(即:天气不好的意思) ; “看红火走一遭,刮风下雨能咋的”。
2.歌中较多地使用了衬词。
3.歌曲使用了五声性调式的七声音阶构成旋律。
(二) 《小放驴》
《小放驴》是一首在河北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其音乐体裁属于河北吹歌。 可以说,这首乐曲首先是源于农民们放驴的劳动生活。农民们对影响其耕种、运输等劳动、生活需要的驴子十分珍爱,对驴子的各种动态、叫声也由衷地产生喜悦之情。其次,这首乐曲也源于河北的民间歌舞——地秧歌“跑驴”。因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与节目中民间表演“跑驴”的内容十分相符。它们都是那样地欢快、活泼、诙谐、粗犷,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景象。同时,乐曲的律动又与“跑驴”的舞蹈动作十分吻合。根据以上所说,可以看出这首乐曲有着很深厚的生活基础。 乐曲开始是用管子吹奏的一个长音。它既可让人想像为“跑驴”开场时演员的呼唤声,又可想像为农民放牧时驴子的嘶叫声。这种启始方法,从一开头就表现出一种风趣、幽默、诙谐、泼辣的音乐情绪,也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乐曲的主体部分,具有浓郁的河北民歌风格。它豪爽奔放,歌唱性很强。从结构上看,
它采用了起、承、转、合、再转、再合的形式,可谓严谨、工整。特别是乐曲的句子或长或短地都有所重复,因而在民间把这种重复现象称之为“句句双”。
从演奏形式上看,它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对仗形式,从而使音乐情绪益发地显得浓烈、炽热,感情色彩颇浓。在民间,人们把这种一问一答、一领众和的演奏形式叫作“学舌”。 河北吹歌。河北吹歌属于我国传统器乐乐种之一 ——鼓吹乐。它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河北省。通常,吹歌多用于迎亲、喜庆、迎神、送殡等民俗活动,而在春节、灯节期间,“串村”的吹歌活动就更加活跃。
河北吹歌之所以有吹歌之称,是因为它演奏的内容主要是民歌、小调、戏曲音调的缘故。 河北吹歌的乐队组合,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是以管子、海笛为主,辅之以一些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如:河北省定县子位村的吹歌会。其二是以唢呐为主,加上一组打击乐器。如:河北唐山的吹歌会。
教学重点
熟悉女声合唱《看秧歌》和《小放驴》曲调。
教学难点
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两首曲子一首是歌曲,一首是器乐曲,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是表现的都是地方民间音乐,极具地方特色。所以教学设计上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曲子的地方风格特色,从旋律歌词以及所使用的代表性乐器上入手,体会乐曲的情绪和表现的内容。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看秧歌》
1、大家听过山西的秧歌吗?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根据山西祁太秧歌改编的女声合唱曲。
2、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
3、师生讨论:以叙事的口吻及风趣幽默的音乐风格,表现了山西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面貌。
4、分段欣赏:
边听边想: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三部分)
分析:第一段歌词为第一部分,第二、三段歌词为第二部分,第四段歌词为第三部分。第一、三部分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结束部分有所区别。这两部分的旋律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的原始素材,但改编者给它配上了合唱。第二部分旋律,在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变化。
5、再听,完整感受,小声哼唱。
三、聆听《小放驴》
1、初听:乐曲表现了什么?使用了哪些乐器?
2、简介体裁:《小放驴》是一首在河北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体裁属于河北吹歌。
3、再听:
分析:乐曲的主体部分,具有浓郁的河北民歌风格,它豪爽奔放,歌唱性很强。从结构上看,它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形式
4、复听,学生跟着想象、
四、小结下课。
大起板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大起板》曲调。
2、情感目标:聆听河南板胡独奏《大起板》,感受、体验《大起板》那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及河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3、能力发展目标: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黄河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教学分析
《大起板》是根据“河南曲子”中的《小调大起板》改编而成的板胡独奏曲。 河南曲子的早期演出形式是:“围地堆”及“高跷”。即:演出正式开场前,先把演出场地围好。随后便由乐队演奏一曲热闹非凡的乐曲——小调大起板,演员们则跟随音乐在场内舞蹈(俗称“踩场”) 。这就是《大起板》最原始的曲调。 《大起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将河南人民那种热情奔放、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重点
熟悉《小放驴》曲调。
教学难点
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板胡独奏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表现了河南人民热情奔放、豪爽粗旷的性格,为了体会这种情绪,主要是设计在分段欣赏上让学生从节奏特点和音区的变化上去感受。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大起板》
1、导入: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板胡独奏曲《大起板》。
2、简介体裁内容:《大起板》是根据“河南曲子”中的《小调大起板》改编而成的板胡独奏曲,《大起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将河南人民那种热情奔放、豪爽粗旷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3、初听,边听边想:
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4、分段欣赏:
分析:乐曲的第一个段落带有河南曲子的典型特征:使用了常用的典型音调,具有敲锣打鼓的节奏特点,采用对答呼应及句幅逐步增大的方式。从音乐情绪上看,它给人的印象是热情奔放的。
乐曲的第二段落与第一个段落形成明显的对比。它频繁地变换节奏,采用跳动的节奏,在调性上进行对比,从而造成一种欢快、跳跃的音乐情绪。
乐曲的第三段落音区移高、速度加快,重现了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
5、复听,完整体会。
三、小结下课。
沂蒙山小调 教案二
教学目标
*欣赏《沂蒙山小调》,了解中国民歌——小调的风格特点。
*学会熟练的唱这首小调,并能背出第一段
*熟悉无声调式,并尝试简易的编创
教学重点:
*民间的小调对于从小生活在城镇的孩子们来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需要掌握小调的韵味 *学会唱这首小调
教学过程:
一,对小调有所了解(十分钟)
1,展示PPT2,边听《沂蒙山小调》边找出适合曲子的背景图片
2,展示PPT3. 有感情的朗诵歌词,从歌词中体会民歌的文化意义
3,详细介绍民歌以及归属于它的小调,展示PPT4
二。学唱歌曲(十五分钟)
1. 介绍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背景只知识了解
2. 用hm 跟着音乐哼。熟悉旋律,展示PPT5
3。老师边弹钢琴,边一遍遍重复跟唱,注意发生的方式与其他艺术歌曲不一样 唱会以后,带着PPT6上的要求,唱出小调的韵味
老师可师范一次用平时一般的艺术歌曲发声方式,一种用民歌的发声方式,让同学来区别两者的区别。
声音要尽可能明亮,靠前。嘴巴张大咬字清晰。
4 。观看视频
三。了解五声调式,进行简易编创(十五分钟)
1展示PPT7 再听一首民歌,思考,为什么会有乡土气息
2. 讲解:因为调性决定了韵味,解释五声调式的概念
3. 用准备好的节奏,让学生往里面填写给予范围的音符
4. 进行实践操作,一起对五声调式的片段进行接龙
四。布置课后练习(五分钟)
温习《沂蒙山小调》
自选一首短小的民歌并学会其中一段的演唱
第五单元 火车印象 教案
第一课时 学唱歌曲《火车来了》
教学目标:1、初步学唱歌曲《火车来了》,能完整演唱歌曲。
2、欣赏《太平洋231》,能够感受、体验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变化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并能用语言或者动作表现音乐。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火车来了》。
教学难点:用动作或者语言表现《太平洋231》。
教学用具: 钢琴 录音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上课时首先
1.聆听音乐《火车来啦》,跳动新疆舞动作律动进教室。 感受要学歌曲的旋
2.师生问好。 律,可以为学生接受
二、 情景导入 歌曲做铺垫。
1. 导入:请同学谈谈坐火车的印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2. 观看新疆地理,物产等的录像片段。
3. 出示歌曲《火车来了》,并念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从对火车知识的了解情绪。 进行导入,让学生可
4.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一首新民歌《火车来了》, 以很自然地进入本课 内容。 背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将铁路修建到边疆新疆,是一件
大喜事。它大大地加强了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新疆经济、文化的交
流与发展,歌曲表达了新疆各族人民以兴高采烈的心情欢迎火车开进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新疆的场景和对党的歌颂,正如歌词所说的:“共产党带来好时光,幸景,可以让学生能够福日子万年长”。 更加真切的演唱歌
5. 初听歌曲,感受情绪和曲调。 曲,真正进入歌曲的(一边聆听歌曲,一边思考问题:乐曲是几拍子的?你听得出乐曲带情绪。
有哪个少数民族的风格?)
6. 聆听感受歌曲后,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感受并表达新疆人民兴高
采烈的情绪以及对党的感激之情。
7. 学唱歌曲旋律,随师跟着钢琴学唱曲谱。 有感情的朗读也是有
8. 学唱歌词,并随录音跟唱歌曲。 感情的演唱的一种基
9. 让学生划出歌曲中表示力度和速度的记号,并聆听范唱,进行处础前提。
理学唱。
三、 欣赏管弦乐《太平洋231》
1.导入:简单介绍一位特别喜爱火车的作曲家 了解作品的背景使学——奥涅格,瑞士作曲家。音乐具有强烈的个性,他的创作手法和音生更能进入作品本乐语言大胆而自由,在和声色彩上受法国先锋派的影响,在流派上属身。
于新古典主义。他认为自己“既不是多调性派、无调性派、也不是十
二音技法派”。a €c.
21
音乐作品分析: 让学生在聆听中寻找 对火车的印象和作品管弦乐《太平洋231》是奥涅格于1923年创作的交响三部曲中的第一的感受。
部,1924年5月8日首演于巴黎歌剧院,听众反映强烈,被称作是20
世纪20年代现代派的最新作品。“太平洋231”是
当时蒸汽机车中一种先进的大型火车头,因其每边共有以2+3+1组合
而成的6个车轮而得名。奥涅格特别钟爱火车头,他曾说:“如同别人最后能随着课题内容爱马一样,我始终热爱火车头。对我来说火车头简直是有生命的……” 愉快的结束。
2. 初听乐曲,边听边想:/\ XR&=?
你通过欣赏,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3.再次聆听乐曲,思考问题:你能把乐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节奏写出
来吗? €+6&|€€p D:O!Yb
你能根据火车的速度把节奏排一排顺序吗?
四、 小结。
随《火车来了》的音乐哼唱着走出教室
第二课时 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
教学目标:1、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
2、巩固歌曲《火车来了》,能在运用歌曲中表情记号的基础上,以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巩固歌曲,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运用各种记号处理歌曲。
教学用具: 钢琴 录音 多媒体课件
22
第三课时 欣赏乐曲《太平洋231》
教学目标:1、欣赏乐曲《太平洋231》,能够感受,体验节奏,速度,力度等的变化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并能以语言或者动作等形式来对音乐作出反应。
2、巩固歌曲《火车来了》,以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进行歌曲表演。
3、复听乐曲《凯皮拉的小火车》,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教学重点:欣赏乐曲《太平洋231》。
教学难点:用自制乐器对(歌)乐曲进行伴奏表演。
教学用具: 钢琴 录音 多媒体课件
23
第六单元 《一二三四歌》说课
一、 领悟教材、把握重点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教委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解全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二三四歌》的学习,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主自豪感、自信心。
2、教材分析:本课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十二册第六课的第一课时。《一二三四歌》是一首军旅歌曲,四四拍。歌曲的结构比较规整第一至五乐句都是由两小节构成。
3、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演唱歌曲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听唱、自学等形式学习歌曲《一二三四歌》。并能有感情的背唱歌曲《一二三四歌》。通过变换演唱形式巩固歌曲。
能力目标:通过歌唱让学生从中感受歌的特点。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活动。
创新目标:通过选择乐器合奏《一二三四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及合奏能力。
4、重难点确定及分析:
重点: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军旅的风格,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歌唱《一二三四歌》。 难点:“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按节奏准确演唱歌曲。
二、精选教法、让学生想学
音乐课不单纯是教学生唱歌,学生还要看、要听、要动。要让学生充分的感受音乐、鉴 24
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本课我注重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重视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创造。精选了以下教学方法:
1、 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创设情境,以较多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媒体,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音乐,更加了解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
2、不再将识谱和视唱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而是通过听、唱熟悉歌曲降低了教材的难度。把歌曲中的难点节奏编成一个音乐游戏不使用音高,只用节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节拍、节奏。在师生互动游戏中把枯燥的节奏难点解决了。教师反复的放范唱使学生在多听、多看、多感中学会歌曲。注意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学生动脑思维,采用尝试教学法,指导学生自学,观察分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教歌曲时还采用了暗示法,多次播放歌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了歌曲的曲调。
3、 小组合作学习,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根据乐器的发音特点为节奏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伴奏。
4、 变换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使课堂气愤活跃起来。
三、暗授学法、让学生会学
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与渗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唱、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巧设程序、让学生乐学
一、听音乐《咱当兵的人》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
3.说说你对这首歌熟悉吗?你知道这首歌的音乐体裁吗?
设计意图:《咱当兵的人》是一首老师都熟悉的部队歌曲,有着与《一二三四歌》同样的音乐体裁:进行曲,用这首歌作铺垫,以使学生更好地熟悉《一二三四歌》。
用对唱形式开始音乐课教学,使学生从一上课就马上融入到音乐氛围中,摆脱了死板的上课对答形式,本着活跃课堂的宗旨,开始音乐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2、读歌词:先读歌词,注意读得时候,按照歌曲的节奏读,学生跟读,一至两遍,自由旋律部分,休止符用拍手代替。
师说:请看黑板上老师给出了几个关键词,大家根据这几个词来猜一个词
板书:一二三四 绿色 严谨 四海为家 保家卫国
生答:军人 军队
师说:是的,我们的军人穿着绿色的军装,为了我们的大家牺牲了自己的小家,他们四海为家,做着保家卫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咱们来看一看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关键词导入,涉及到歌词中的一些词,加深印象。歌曲的节奏感很强,节奏型划分很明显,按照歌曲节奏读歌词,在此过程中形成节奏印象。拍手道题休止符,便于节奏把握。
3、范唱:老师范唱全曲,学生聆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歌曲完整性有了解,提高学习兴趣。
4、分句教学:A 、教唱一句至八句(第二声部前)这一部分为第一乐段。老师带唱,学生跟唱,教唱一至两遍后,师生接力,师唱前一句学生接后一句。
25
B 、教唱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为二声部轮唱。
师:这部分有类似大括号一样的符号,这是什么符号呢?出现在这里它的意义是什么? 生:花括线,多声部
师:对了,那么让我们先学习第一声部
教唱一至两遍,师生接力,休止符和节奏符号用拍手来打拍子
设计意图:分句教唱,让旋律和节奏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在歌曲不算熟练地时候师生接力,基地学习难度,同时接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歌曲整合:有学生单独演唱全曲,老师伴奏.
师:这首歌曲要唱出军人的气势,大家注意把重音放在第一个字上,(师做示范) 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进行分组接力唱,互相打拍子。
三、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了首军旅歌曲,你们感受到军人苦中作乐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了吗? 我们都要像他们学习,做个四有新人,做个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
聆听作品《致音乐》和《美妙的琴声》
教学分析
19世纪初,德国诗人肖贝尔写了一首《致音乐》的诗。这首诗的第一段内容,阐述了音乐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赶走了心中的忧郁乃至生活给自己的打击。这段诗的内容,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体验是那样的一致。他说:“当我生病的时候,莫扎特悦耳的音调,好像情人似的,在枕畔看护我……在疑惑与沮丧的生死关头,贝多芬的音乐在我心里点燃了生命的火花。”这首诗的第二段内容,阐述了音乐带给人们的幸福,表达了人们对音乐的感激之情。这又与罗曼·罗兰的另一种体验极其吻合:“音乐之于我,犹如食物之于生命。” 教学分析
幽默曲是一种风趣、愉悦的小型器乐曲。这种乐曲以节奏鲜明、旋律短小为特色,旋律的歌唱性较强。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原曲为 b G大调,2/4拍,复三部曲式结构。《美妙的琴声》只选用了原曲的第一部分作为歌曲旋律的基础。调性改为C大调,节拍由2/4拍改为4/4拍,其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三段体)。原曲中那颇具特色的旋律音中间的休止,在歌曲中被取消了,代之以连贯、流畅的旋律线,从而更富有歌唱特征。
教学目标:1.聆听《致音乐》和《美妙的琴声》,初步熟悉乐曲的旋律、音乐、情绪、音乐内容。
2.学习了解有关的音乐名言,并且初步认识舒伯特和德沃夏克。
3.聆听《美妙的琴声》不同版本的器乐曲,感受、体验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聆听曲《致音乐》、《美妙的琴声》
教学难点:记住乐曲的主要旋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