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普希金肖复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孤独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过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有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雕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的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项。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又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

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俩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站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离开上海的那天上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项。他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账,很投入。大概是在大上海的疯狂采购有些入不敷出,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1.根据文章内容,解释文中画线语句。

①“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一句话的含义。

②“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的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2分)

2.请问作者写“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诗意中”。这个场景的目的是什么?(4分)

3.本文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何特点?主要采取了什么写法,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

4.根据全文,谈谈题目“孤独的普希金”的内涵。

阅读答案:

【答案】

1.(1)在时空上,普希金距离当代大多数人十分遥远。普希金在心灵上(或精神上)距离

人们遥远。(2)对于过去那段践踏、毁灭文化的沉重历史,人们轻易地忘掉;人们沉浸在物质的享受和对金钱的追求中;没有人愿意在痛苦的磨砺中净化自己的灵魂。(“过去的日历”“春日的诱惑”“凛冽风雨”。2分)

2.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对普希金的爱戴、崇敬之情(2分),衬托(对比或反衬也可)出大多数上海人对普希金的冷漠。

3.材料的安排以时间为序(线索),写了自己三次(当晚、第二天白天、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瞻仰普希金铜像的所见所思所感。在行文中,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上海人对普希金的冷漠和俄罗斯人对普希金的热爱形成对比;半个多世纪中普希金铜像在莫斯科的安然无恙和在上海的两次劫难的对比;我和朋友对普希金精神的崇敬与以算帐的外乡人为代表的现代人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形成对比。(2分,例子举出一个即可。)

4.(1)上海街头的普希金塑像无人拜谒。(2)普希金的诗作无人阅读。(3)普希金所象征的高雅文化,美好、崇高的精神备受冷落。(4)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冷落普希金这种现象的否定态度。(6分,第一、第二点各1分,后两点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孤独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过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有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雕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的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项。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又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

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俩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站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离开上海的那天上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项。他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账,很投入。大概是在大上海的疯狂采购有些入不敷出,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1.根据文章内容,解释文中画线语句。

①“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一句话的含义。

②“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的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2分)

2.请问作者写“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诗意中”。这个场景的目的是什么?(4分)

3.本文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何特点?主要采取了什么写法,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

4.根据全文,谈谈题目“孤独的普希金”的内涵。

阅读答案:

【答案】

1.(1)在时空上,普希金距离当代大多数人十分遥远。普希金在心灵上(或精神上)距离

人们遥远。(2)对于过去那段践踏、毁灭文化的沉重历史,人们轻易地忘掉;人们沉浸在物质的享受和对金钱的追求中;没有人愿意在痛苦的磨砺中净化自己的灵魂。(“过去的日历”“春日的诱惑”“凛冽风雨”。2分)

2.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对普希金的爱戴、崇敬之情(2分),衬托(对比或反衬也可)出大多数上海人对普希金的冷漠。

3.材料的安排以时间为序(线索),写了自己三次(当晚、第二天白天、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瞻仰普希金铜像的所见所思所感。在行文中,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上海人对普希金的冷漠和俄罗斯人对普希金的热爱形成对比;半个多世纪中普希金铜像在莫斯科的安然无恙和在上海的两次劫难的对比;我和朋友对普希金精神的崇敬与以算帐的外乡人为代表的现代人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形成对比。(2分,例子举出一个即可。)

4.(1)上海街头的普希金塑像无人拜谒。(2)普希金的诗作无人阅读。(3)普希金所象征的高雅文化,美好、崇高的精神备受冷落。(4)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冷落普希金这种现象的否定态度。(6分,第一、第二点各1分,后两点每点2分)


相关文章

  • 孤独的普希金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7-20题.(14分)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 ...查看


  • 孤独的普希金--答案
  •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 ...查看


  • 语文必修3(苏教版)2-3-2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 第2课时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研习梳理 [字词梳理] 1.正音 姊妹( ) 枷锁( )覆亡( ) 旌旗( ) .... 下锚( ) 手臂( )枕头( ) ... 答案:姊zǐ,枷jiā,覆fù,旌jīnɡ, ...查看


  • 一朵小花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一朵小花   彭 程 普希金写过一首题为<一朵小花>的短诗,十分耐读.面对几片夹在书页中已经枯干的花瓣,诗人浮想联翩:①它是什么时候.被陌生的还是熟悉的手摘下来的?②它被夹在书中,是纪念一次温存的聚会, ...查看


  • 人教版(五四制)教材目录
  • 人教版语文教材目录(五四制) 六年级上 第一单元 阅读 1.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3.短文两篇 蝉 小思 贝壳 席慕容 4.生命的意义 奥斯特洛夫斯基 5.童趣 沈复 6.<论语>十则 综合性学习 ...查看


  • 雪花,春天的邮戳阅读答案
  • 雪花,春天的邮戳 朱成玉 ①我相信雪花是春天的邮戳.(A)她贴着我的额头,附着我的耳畔,与我耳鬓厮磨,然后瞬间融化.雪花匆匆的来去,只为提醒我,春天的幕布已经拉开. ②但他对雪却厌恶至极.他是一个小饭馆里的服务生.我听见他向着天空咒骂,仿佛 ...查看


  • [雪花,春天的邮戳]阅读答案 1
  • 雪花,春天的邮戳 朱成玉 ①我相信雪花是春天的邮戳.(A)她贴着我的额头,附着我的耳畔,与我耳鬓厮磨,然后瞬间融化.雪花匆匆的来去,只为提醒我,春天的幕布已经拉开. ②但他对雪却厌恶至极.他是一个小饭馆里的服务生.我听见他向着天空咒骂,仿佛 ...查看


  • 推荐书目初中语文
  • 暑 假 七年级 1 作 业语文 一.<初中语文晨读晚练>晨读与晚练间隔开进行,并背诵. 二.每天坚持阅读名篇佳作,并摘抄或读书笔记200字以上.必读:<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查看


  • 外国文学名著资料大全
  •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 一.单选题. 1.中世纪后期的英雄史诗中,法国最有代表性作品是( C ). A<熙德之歌> B<尼伯龙根之歌> C<罗兰之歌> D<伊戈尔远征记> 1.戏剧( D )的演出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