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业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学生:唐秋实

分析技巧型

认识“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下面就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探究

一、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

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反复: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8)、复叠: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0)、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1)、婉曲:就是婉转曲折,用暗示、烘托的方法来表达意思。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叙述了诗人被贬岭南逃回故乡时,担心家人受到连累,生怕打听到坏消息时的不安心理,但又不便明说这层意思,只好婉转曲折地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那又喜又惧的矛盾感情以及对亲人的无限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

二、表现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对比: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白居易《卖炭翁》)"。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如《海燕》(高尔基):"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

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可以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清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渲染: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4)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雍陶《题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时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动而又贴切。

(5)象征: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6)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7)抑扬: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8)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9)虚实结合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景与实景的关系

a、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b、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突出中心

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

三、技巧型试题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重点补充:虚实结合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景与实景的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突出中心

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

总结:

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重点考察对象,也是难点,因此我们要做好的有如下几点: 要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烂熟于心;

在诗词中能辨认出是哪种手法或是根据试题提示能分析手法,并且能很好地鉴赏出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学生:唐秋实

分析技巧型

认识“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下面就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探究

一、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

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反复: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8)、复叠: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0)、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1)、婉曲:就是婉转曲折,用暗示、烘托的方法来表达意思。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叙述了诗人被贬岭南逃回故乡时,担心家人受到连累,生怕打听到坏消息时的不安心理,但又不便明说这层意思,只好婉转曲折地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那又喜又惧的矛盾感情以及对亲人的无限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

二、表现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对比: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白居易《卖炭翁》)"。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如《海燕》(高尔基):"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

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可以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清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渲染: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4)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雍陶《题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时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动而又贴切。

(5)象征: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6)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7)抑扬: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8)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9)虚实结合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景与实景的关系

a、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b、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突出中心

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

三、技巧型试题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重点补充:虚实结合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景与实景的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突出中心

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

总结:

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重点考察对象,也是难点,因此我们要做好的有如下几点: 要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烂熟于心;

在诗词中能辨认出是哪种手法或是根据试题提示能分析手法,并且能很好地鉴赏出手法的表达效果;


相关文章

  • 蓝色时光暑假作业新高三语文专题六答案
  • <清明> 1.①祭奠先人:②耕耘劳作的开始:③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④想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反躬自问.⑤滋养淳朴民风,营建温馨和谐生活. 2.(1)父亲在爷奶去世后,牢记爷奶嘱托,舍弃了轻松的生活,用自己的辛苦劳作拉 ...查看


  • 2015四年级语文暑假作业
  • 2015四年级语文暑假作业 [作业一] 1.希望早点进入中学,早点成为大人. 2.环境 为下文写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 3.因为"我"的车撞人了,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4.只有懂得了承担责任才算是长大成人. 5.动作描写和 ...查看


  • 美术生学习计划
  • 美术特长生训练工作计划 美术特长生辅导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实施我校办学特色教育的新思路,根据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和教务处,教研室的教学工 作安排,结合本校实际,搞好我校高中美术特长生的训练和培养,实施自主教学.合作教学. 探究教学.创新化教学 ...查看


  • 苏教版2017年二年级美术上册全册优秀教案
  • 1.难忘夏天 教学目标: 通过感受和体验, 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夏天, 挖掘创造潜能,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夏天, 抓住自己难忘的细节, 用美术材料大胆地表现自己对夏天的理解. 2. 难点:如何巧妙地安排 ...查看


  • 2013小学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参考答案(人教版)
  • 2013 小学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参考答案(人教版) 第2页 欣喜若狂.满怀期待.浮想联翩 衰落 蓑衣 瞻仰 屋檐 灵魂 瑰宝 沙漠 寂寞 延迟 诞生 第3页 (横着来)松鼠 大象 蜜蜂 兔子 犀牛 鸡 第4页 自告奋勇.救死扶伤.突发奇想. ...查看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查看


  • 暑假教学计划(新六年级阅读与作文学)4
  • 黄冈中学网校 1.阅读四讲: 新六 年级 阅读与作文学科 2011 年暑假教学计划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一路风景.<点亮一盏盏心灯><美,就在这里> . > . 教学 2.作文十二讲: ...查看


  • 暑假作业语文参考答案
  • 暑假作业参考答案 语言运用 1.[答案]示例一:做出的饭不能吃 缝好的衣服不能穿 示例二:盖的房子无法居住 修建的高速路不能通车 2. [答案](京剧)源自徽剧,角色分类源自生活,表演程式化,表现形式绚丽多姿. 3.[答案]①"寄 ...查看


  • [名师原创]2012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第15天)
  •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天天练:第15天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尴尬(gān) 迤逦(lǐ) 拮据(jié) 命途多舛(chuǎn) ..... B.蕴藉(jiè) 匹配(pǐ) 自给(j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