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_冯飞

经济观察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冯飞王晓明王金照

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于1,呈现出重化工

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

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

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 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表1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

工业化实现阶段

工业化

初期(2)1490~2980A>20%,且A

工业化中期(3)2980~5960AS30%~45%50%~60%

基本指标人均GDP

2005年美元(PPP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

(就业结构)

人口城市化率(空间结构)

前工业化阶段(1)745~1490A>I60%以上30%以下

工业化后期(4)5960~11170AS10%~30%60%~75%

后工业化阶段(5)11170以上A

注:A代表第一产业,I代表第二产业,S代表第三产业。PPP表示购买力平价。

资料来源: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王延中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中国发展观察

经济观察

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需求结构、供应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是造成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是沿着衣食住行以及非物质消费的方向升级;从供给和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要素禀赋优势是沿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升级。消费和供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农业—轻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高加工度工业—服务业的变化轨迹。

(二)经典理论面临的挑战上述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是基于几十年前的时代背景得出的经验性结论。而新的时代特征却对经典理论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主要有:

一是全球化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分工转变为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市场的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品牌以及管理组织的环节,这些环节多属于服务业;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主要从事加工和组装,这些环节多属于制造业。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服务业,使其服务业比重更高;新兴经济体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制造业,其制造业比重也更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经典理论的“标准结构”。

二是产业分工细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业不断地从制造业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且服务于制造业的服务业新门类,例如,出现了大量的独立设计、研发、创意公司,使得相关的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专业分工的细化产生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大量需求。例如,对第三方物流、商务咨询等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最后,现代产业形态还出现了制

造业服务化的特点。这样,就使得后起国家的工业与服务业的内涵与几十年前先行工业化国家有区别,出现拐点的时间也有偏差。

三是后发优势的影响。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出现了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等需求层面以及新技术等供给层面叠加影响工业主导产业的现象,使得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被高度压缩。英国、美国完成工业化的时间分别花了200年、135年,而日本、韩国仅分别花了65年、33年。

阶段,2003年以后,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

造成观点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偏离“标准结构”程度把握的不同。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特点,除了前文提到的后起国家共同具有的三个时代特征并有所放大之外,还有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特点,北京、上海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而西藏还处在前工业化阶段。

(二)我们对工业化阶段的判断1. 基于人均GDP 指标衡量,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2010年,我国的人均GDP 达29940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4423美元,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为3962美元,按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为8506美元,已经处于钱纳里模型中的工业化后期阶段。

2. 从三次产业结构判断,我国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起步阶段

按照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来看,2010年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为10.1%,基本接近于10%;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46.8%,比重高于第三产业的43.1%,相差3.7个百分点。根据产业结构可以判断,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起步阶段。

3.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较大,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下降,但受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三次产业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处于较高水平,2010年为36.7%,高于第三产业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8个百分点,处于工业化中期30%-45%的范围内。

4. 城市化水平低,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

对我国所处工业化发展

阶段的判断

(一)不同的认识

国内一些政府机构和学术单位对我国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了分析,其结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是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是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主张我国处于工业中期阶段的主要是政府一些部门。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认为,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进程远没有结束;国家统计局认为,中国2010年的工业化指数不到60(完成工业化时工业化指数为100),工业化仍可持续较长时期。

主张工业化处在由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的主要是学术研究机构和部分学者。例如中国社科院课题组2007年的分析认为,2005年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并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完成工业化。国家信息中心部分专家认为,中国在1995年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于2014年结束工业化中期阶段,2015年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在1994—2002年进入工业化中期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25

经济观察

构”的不平衡性,我国城市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迈入工业化中期的50%-60%范围内,但低于工业化后期至少10个百分点。因而,如果基于城市化水平判断,我国目前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整体进程。

基于人均GDP 指标衡量,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但采用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 高估了工业化发

展水平;从三次产业结构判断,我国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起步阶段;从就业结构看,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城市化水平看则是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但存在着因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率统计数据的偏差而低估了工业化发展阶段。综合来看,我们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但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明显特征,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理论上并不存在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划分,所谓“中后期”是表2

2005-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指标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指由工业化的中期向后期过渡。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变化,意味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将发生改变,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而后期阶段就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上来(见表3)。换句话说,源自经济系统的、依靠技术进步驱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倒逼机制正在形成过程中。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

人均GDP (美元)

基准汇率

[***********]092010

[***********]034423

城市化率(%)43.044.345.947.048.349.9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

(%)44.842.640.839.638.136.7

PPP法汇率(2005年美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398506

12.5/47.5/40.011.7/48.9/39.411.3/48.6/40.110.7/47.5/41.810.3/46.3/43.410.1/46.8/43.1

注:2005年PPP 折算率为2.147。

表3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驱动因素、主要产业等特征

26中国发展观察

经济观察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冯飞王晓明王金照

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于1,呈现出重化工

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

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

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 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表1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

工业化实现阶段

工业化

初期(2)1490~2980A>20%,且A

工业化中期(3)2980~5960AS30%~45%50%~60%

基本指标人均GDP

2005年美元(PPP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

(就业结构)

人口城市化率(空间结构)

前工业化阶段(1)745~1490A>I60%以上30%以下

工业化后期(4)5960~11170AS10%~30%60%~75%

后工业化阶段(5)11170以上A

注:A代表第一产业,I代表第二产业,S代表第三产业。PPP表示购买力平价。

资料来源: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王延中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中国发展观察

经济观察

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需求结构、供应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是造成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是沿着衣食住行以及非物质消费的方向升级;从供给和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要素禀赋优势是沿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升级。消费和供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农业—轻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高加工度工业—服务业的变化轨迹。

(二)经典理论面临的挑战上述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是基于几十年前的时代背景得出的经验性结论。而新的时代特征却对经典理论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主要有:

一是全球化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分工转变为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市场的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品牌以及管理组织的环节,这些环节多属于服务业;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主要从事加工和组装,这些环节多属于制造业。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服务业,使其服务业比重更高;新兴经济体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制造业,其制造业比重也更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经典理论的“标准结构”。

二是产业分工细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业不断地从制造业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且服务于制造业的服务业新门类,例如,出现了大量的独立设计、研发、创意公司,使得相关的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专业分工的细化产生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大量需求。例如,对第三方物流、商务咨询等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最后,现代产业形态还出现了制

造业服务化的特点。这样,就使得后起国家的工业与服务业的内涵与几十年前先行工业化国家有区别,出现拐点的时间也有偏差。

三是后发优势的影响。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出现了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等需求层面以及新技术等供给层面叠加影响工业主导产业的现象,使得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被高度压缩。英国、美国完成工业化的时间分别花了200年、135年,而日本、韩国仅分别花了65年、33年。

阶段,2003年以后,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

造成观点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偏离“标准结构”程度把握的不同。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特点,除了前文提到的后起国家共同具有的三个时代特征并有所放大之外,还有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特点,北京、上海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而西藏还处在前工业化阶段。

(二)我们对工业化阶段的判断1. 基于人均GDP 指标衡量,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2010年,我国的人均GDP 达29940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4423美元,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为3962美元,按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为8506美元,已经处于钱纳里模型中的工业化后期阶段。

2. 从三次产业结构判断,我国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起步阶段

按照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来看,2010年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为10.1%,基本接近于10%;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46.8%,比重高于第三产业的43.1%,相差3.7个百分点。根据产业结构可以判断,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起步阶段。

3.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较大,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下降,但受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三次产业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处于较高水平,2010年为36.7%,高于第三产业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8个百分点,处于工业化中期30%-45%的范围内。

4. 城市化水平低,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

对我国所处工业化发展

阶段的判断

(一)不同的认识

国内一些政府机构和学术单位对我国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了分析,其结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是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是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主张我国处于工业中期阶段的主要是政府一些部门。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认为,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进程远没有结束;国家统计局认为,中国2010年的工业化指数不到60(完成工业化时工业化指数为100),工业化仍可持续较长时期。

主张工业化处在由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的主要是学术研究机构和部分学者。例如中国社科院课题组2007年的分析认为,2005年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并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完成工业化。国家信息中心部分专家认为,中国在1995年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于2014年结束工业化中期阶段,2015年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在1994—2002年进入工业化中期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25

经济观察

构”的不平衡性,我国城市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迈入工业化中期的50%-60%范围内,但低于工业化后期至少10个百分点。因而,如果基于城市化水平判断,我国目前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整体进程。

基于人均GDP 指标衡量,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但采用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 高估了工业化发

展水平;从三次产业结构判断,我国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起步阶段;从就业结构看,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城市化水平看则是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但存在着因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率统计数据的偏差而低估了工业化发展阶段。综合来看,我们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但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明显特征,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理论上并不存在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划分,所谓“中后期”是表2

2005-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指标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指由工业化的中期向后期过渡。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变化,意味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将发生改变,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而后期阶段就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上来(见表3)。换句话说,源自经济系统的、依靠技术进步驱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倒逼机制正在形成过程中。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

人均GDP (美元)

基准汇率

[***********]092010

[***********]034423

城市化率(%)43.044.345.947.048.349.9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

(%)44.842.640.839.638.136.7

PPP法汇率(2005年美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398506

12.5/47.5/40.011.7/48.9/39.411.3/48.6/40.110.7/47.5/41.810.3/46.3/43.410.1/46.8/43.1

注:2005年PPP 折算率为2.147。

表3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驱动因素、主要产业等特征

26中国发展观察


相关文章

  • 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基本含义
  • 人们对发展观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新的发展观,在本质上就是更加科学的发展观.所谓更 加科学,就是更准确地把握发展的本质.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过 程.发展的规律.发展的标志.我们主张树立的以人为本.以中为重.全方位开放的发 ...查看


  •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试卷及答案 一.多选题 1.荒漠化大致有四类( ABCD )造成.(多选) P18 A.风力作用下 B.流水作用下 C.物理和化学作用下 D.工矿开发 2.我国政府提出的循环经济&quo ...查看


  • 经济新常态下的山西应对
  • ●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极端,进入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的发展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是短暂的过程,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逻辑顺序与客观经济规律的统一. ●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既要看到新常 ...查看


  • 97广东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部分包括
  • 广东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部分包括"法律常识"."政:行政部门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行政人员必须掌握大量的基:三.其它哲学思想:1.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著名的哲学家,他被后人广泛认:2.柏拉图:柏拉图青年时师从 ...查看


  • 浅议中国国情的三个没有改变
  • 中国基本国情的"三个没有变"浅析 摘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经改革开放30余年的解放思想和发展经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查看


  • 冶金自动化发展的策略与思考
  • 冶金自动化发展的策略与思考 作者简介:郭雨春,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究所总工程师,计算机与自动化控制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冶金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工作,主持并参加了多项大型冶金自动化.信息化项目,并获得北京市及冶金系统的科技进步奖,多篇 ...查看


  • 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9.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查看


  • 物联网技术
  • ∙ 1.关于我国的产业结构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单选题3分) o o o o 得分:3分 A.部分传统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 B.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 C.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高 D.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 ...查看


  • 分析经济形势有规范的理论框架
  • 分析经济形势有规范的理论框架,也有实践中形成的观察视角,有时后者能够更加直观.简捷地把握经济走势和运行状态.经济理论和国内外实践表明,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中长期贷款等实物量和金融指标的变化与经济走势密切相关,常被大家认为是观察经济走势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