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发展较快,变化繁多,影响深远,已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白马寺——中国最早的寺院,是世界上具有一定价值和影响力的现存佛教建筑。本文以佛教文化为背景,沿着白马寺的发展历史过程,从其建筑特点出发,详细阐述佛教建筑对佛教文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白马寺 佛教 建筑 文化 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2-0000-01 一、佛与佛教 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又名休屠、浮陀、浮图、浮头、勃陀、部陀等,议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觉着、智者,此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佛者,不但能自己觉悟,而且也能让其他的有情生命的觉悟,既所谓自觉觉他的觉行圆满。佛教是根据佛陀的人格及其教育为信仰,以其教化和实践为中心,而建立的宗教形态。佛教修行的最高目的是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涅架精神(成阿罗汉或成佛)。 二、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西汉初期,由于土地兼并不断加剧,东汉流民问题及其严重。广大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豪强地主所经营的封建庄园的依附农民,过着极为悲惨的贫困生活。史书上不乏有“百姓荒馑,流离道路”,“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亡者”,甚至“人相食”的记载。这种社会情况给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一方面,农民希望借助宗教得到精神安慰,甚至幻想宗教会帮助他们摆脱日益深重的苦难;另一方面,统治者也扶持利用宗教来麻痹人们,巩固统治。当然就统治者自身来说,也乞灵于宗教的神秘力量来使他们延年益寿,长治久安。 三、佛教建筑的由来 佛教建筑在中国历史上主要以佛教寺院的形式存在。佛教寺院简称“寺”,又叫“寺刹”、“道场”、“佛刹”、“梵刹”、“伽蓝”、“兰若”、“金刚净刹”、“寂灭道场”等等。寺主要用于安置佛像、经卷,也用于僧众修行、弘法及居住的处所。佛寺建筑的布局,在中国早期大致沿袭印度形式。以后因为融入固有的传统民族风格,布局有所改变。 四、白马寺的由来及建筑特点 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佛求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赦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坐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白马寺的山门是一并排三座拱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白马寺山门西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有13层,高2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是释迦如来舍利塔,寺前有一对著名的青石圆雕白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低头负重状。为宋代遗物。山门内东西两侧柏树林内,有迦叶莫滕、竺法兰两位天竺高僧的墓。白马寺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以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常开,赤脚趺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降,佛教的护法神,昂然屹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整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因他们是帝释之外将,各护一方,故又称“护世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弥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缩影。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大佛殿内悬挂的一口重5000斤的明代大铁钟,声音洪亮。它与洛阳东城门城楼上的大钟频率一致,只要白马寺钟声一响,城楼大钟便产生共鸣,固有“白马钟声,洛阳西应”之说。大雄殿内采用夹经干漆方法制成的元代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雕像。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接引殿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毗卢佛是佛教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神。 五、白马寺对佛教文化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东汉初年白马寺的创建,标志着封建国家正式承认佛教的合法地位,甚至允许宣导佛法传布,由此至东汉末年的一百多年中,来华的西域僧徒渐多,而入华日益频繁的使臣中,佛教信徒也不少佛教便一天天扩大。白马寺建立之后,迦叶摩滕、竺法兰二高僧在其内,译出我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后藏于兰台石室(即汉代时的中央档案、典籍库)西域佛学者也在白马寺建成后相继来到我国,如安息的安世高,:捐王位之荣,安贫乐道,夙兴夜魅,忧济涂炭宣敷三宝,光于京师(洛阳),他大约是在晚于永平之岁九十余年来到中国的内,他在洛阳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等佛经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月支人之娄迦贻,“其博学深渊,才思测微”,于恒帝末年来到洛阳,不久即通华严,当时在洛阳译出《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般若昧经》等佛经二十三部,六十七卷。相传这两位译经大师都曾长期住在白马寺住持译经译事。与此同时,佛教也逐渐在京师明间流传。就是说:佛教在东汉末年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力量。“中国佛教传于洛阳”这话时很合乎历史真实的,据记载,曾受教育安世高,并与安玄和译《法镜经》的严浮调是我国第一位汉族僧人,他所著《沙弥实慧章句》为我国最早的佛教撰述;第一本汉文佛律《僧袛戒心》始于白马寺;从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二十多年内,他在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一个开始。 参考文献: [1] 空夏.图解佛教入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摘 要: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发展较快,变化繁多,影响深远,已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白马寺——中国最早的寺院,是世界上具有一定价值和影响力的现存佛教建筑。本文以佛教文化为背景,沿着白马寺的发展历史过程,从其建筑特点出发,详细阐述佛教建筑对佛教文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白马寺 佛教 建筑 文化 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2-0000-01 一、佛与佛教 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又名休屠、浮陀、浮图、浮头、勃陀、部陀等,议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觉着、智者,此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佛者,不但能自己觉悟,而且也能让其他的有情生命的觉悟,既所谓自觉觉他的觉行圆满。佛教是根据佛陀的人格及其教育为信仰,以其教化和实践为中心,而建立的宗教形态。佛教修行的最高目的是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涅架精神(成阿罗汉或成佛)。 二、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西汉初期,由于土地兼并不断加剧,东汉流民问题及其严重。广大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豪强地主所经营的封建庄园的依附农民,过着极为悲惨的贫困生活。史书上不乏有“百姓荒馑,流离道路”,“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亡者”,甚至“人相食”的记载。这种社会情况给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一方面,农民希望借助宗教得到精神安慰,甚至幻想宗教会帮助他们摆脱日益深重的苦难;另一方面,统治者也扶持利用宗教来麻痹人们,巩固统治。当然就统治者自身来说,也乞灵于宗教的神秘力量来使他们延年益寿,长治久安。 三、佛教建筑的由来 佛教建筑在中国历史上主要以佛教寺院的形式存在。佛教寺院简称“寺”,又叫“寺刹”、“道场”、“佛刹”、“梵刹”、“伽蓝”、“兰若”、“金刚净刹”、“寂灭道场”等等。寺主要用于安置佛像、经卷,也用于僧众修行、弘法及居住的处所。佛寺建筑的布局,在中国早期大致沿袭印度形式。以后因为融入固有的传统民族风格,布局有所改变。 四、白马寺的由来及建筑特点 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佛求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赦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坐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白马寺的山门是一并排三座拱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白马寺山门西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有13层,高2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是释迦如来舍利塔,寺前有一对著名的青石圆雕白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低头负重状。为宋代遗物。山门内东西两侧柏树林内,有迦叶莫滕、竺法兰两位天竺高僧的墓。白马寺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以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常开,赤脚趺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降,佛教的护法神,昂然屹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整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因他们是帝释之外将,各护一方,故又称“护世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弥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缩影。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大佛殿内悬挂的一口重5000斤的明代大铁钟,声音洪亮。它与洛阳东城门城楼上的大钟频率一致,只要白马寺钟声一响,城楼大钟便产生共鸣,固有“白马钟声,洛阳西应”之说。大雄殿内采用夹经干漆方法制成的元代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雕像。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接引殿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毗卢佛是佛教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神。 五、白马寺对佛教文化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东汉初年白马寺的创建,标志着封建国家正式承认佛教的合法地位,甚至允许宣导佛法传布,由此至东汉末年的一百多年中,来华的西域僧徒渐多,而入华日益频繁的使臣中,佛教信徒也不少佛教便一天天扩大。白马寺建立之后,迦叶摩滕、竺法兰二高僧在其内,译出我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后藏于兰台石室(即汉代时的中央档案、典籍库)西域佛学者也在白马寺建成后相继来到我国,如安息的安世高,:捐王位之荣,安贫乐道,夙兴夜魅,忧济涂炭宣敷三宝,光于京师(洛阳),他大约是在晚于永平之岁九十余年来到中国的内,他在洛阳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等佛经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月支人之娄迦贻,“其博学深渊,才思测微”,于恒帝末年来到洛阳,不久即通华严,当时在洛阳译出《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般若昧经》等佛经二十三部,六十七卷。相传这两位译经大师都曾长期住在白马寺住持译经译事。与此同时,佛教也逐渐在京师明间流传。就是说:佛教在东汉末年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力量。“中国佛教传于洛阳”这话时很合乎历史真实的,据记载,曾受教育安世高,并与安玄和译《法镜经》的严浮调是我国第一位汉族僧人,他所著《沙弥实慧章句》为我国最早的佛教撰述;第一本汉文佛律《僧袛戒心》始于白马寺;从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二十多年内,他在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一个开始。 参考文献: [1] 空夏.图解佛教入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