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亚当_斯密的_看不见的手_

《探索》2008年第6期

如何理解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洪广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亚当・斯密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比喻指导人类行为的人性本能。人类的行动受到“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得到来自合理目标的激励引导,进而建立在本能基础上的人类活动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延伸和误用,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已被淡化和曲解。人们普遍误以为斯密无条件地认可自由市场和自私的个人主义。在分析研究原著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作者在本文中对“看不见的手”这一斯密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进行了理论阐释和观点厘清,对“看不见的手”从经济学和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经济伦理

中图分类号:B561;B82-053;F0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0190-04  亚当・斯密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用“看不见的

手”来比喻看不见的引导人类行为的人性本能。在

良好的人类社会制度基础上,那只“看不见的手”能

够自发地产生出良好的社会规范和伦理秩序。但在

一般的学术研究中,“看不见的手”,信条。在本文中,看不见

的手”展开的讨论进行梳理,并以亚当・斯密的《国

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的相关论述为基础对“看

不见的手”进行解读。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社利,并为的人口提供生活资[2](料1776年出版的》中。在论述贸易的政治经济学部分中,斯密试图说明,在获得可能相等利润的条件下,商人们会优先在国内贸易而不是国际贸易中使用其资本,这是因为企业家不熟悉海外竞争对手,同时有可能面对不可靠的法律系统。这无意中带来的后果就是国内赢得投资,并且国内生产和就业的改善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增长。斯密认为,“由于宁愿投资支持

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

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

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

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

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

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

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

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

[3](p27)益。”在这里,“看不见的手”和《道德情操论》

中这个比喻所说明的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

表面上看,斯密三次提到“看不见的手”互不相

关。第一次与早期信仰系统里的迷信相关,第二次

描述的是收入分配中的滴漏理论,而第三次则在说

明国内投资中社会资本的作用。为了澄清这三次看

似互不相关的观点,先来对斯密的生活时代以及世

界观进行透视。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的

一位声名显赫的学者。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受

到伽利略和牛顿二者所建立的关于“自然的伟大现一、亚当・斯密的三只“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究竟是什么,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它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从莎士比亚开始,“看不见的手”这一著名的短语就成为英语古典文学的一种说法。而以教授修辞学开始教师职业生涯的亚当・斯密一定也是非常熟悉这一用语的。斯密一生三次提到“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但在同一著作中的使用从未超过一次。斯密第一次使用“看不见的手”是在他的早期论文《天文学》中,“火燃烧起来,水得到补充;重的物体下降,轻的物体上升,这是他自身性质的必然;也不是丘辟特的这[1](p9)只看不见的手曾察觉到而作用于这些物体。”在这里出现的“看不见的手”与后来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提到的不是相同意义的“手”。斯密的第二次使用“看不见的手”是在其1759年首版的《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斯密认为,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雇佣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

  收稿日期:2008-08-21

  作者简介:洪广欣(1977-),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190・

象”的思想体系的影响。自然科学家在探索物理世界的同时,启蒙运动中的哲学家们则在探究那些看不见的原则内部的奥秘,来解释人类社会如何取得进步。斯密当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教授道德哲学课程,其中就包括自然神学、伦理学、法学和经济学。斯密的学生们也是在掌握了伦理学和法律之后,才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商业原则上。

正如物理世界中的重力和电一样,斯密认为,在人性世界里,也存在着“看不见的自然力”对人类的各种行为施加一种强有力的拉动作用,这些抽象的力量也就构成了主导人性世界的重要原则。那么,人性中的这些原则是什么?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进行了回答。斯密分别论述说明了“本能”的三个方面:

第一,自私的激情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福利(自我保护、自身欲望的满足以及个人的成就感)。斯密指出:“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因此每个人更加深切地关心同自己直接相关的、而不是对任何其他人有关的事情;或许,听到另一个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死讯,会使我们有所挂虑,但其对我[2](p101)为小。”

第二,)合宜的激情。斯密用《道德情操论》的第一句话来提醒人们关注这类激情。“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命运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

[2](p5)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第三,不友好的激情(比如仇恨、怨恨)是希望别人遭遇负面影响的情绪。尽管神学家们谴责这种不友好的激情,斯密还指出怨恨可能是我们防卫的天性所赐予的,仅仅为了防卫,是正义和无辜的自我保护反应。

这三种激情对于全部人类的表达和成功是必需的,因为人类的本能是服务于自然目的的。除了那些不适应于社会的人,人类是不会对基本的本能做出下意识的反应的。原始的激情一定要降到低于激起那些不能控制的天性的程度。因此,尽管感觉到自私的激情是很自然的,不加考虑就做出自私的行动对于成人来说就不是自然的了:健康的自利暗含着自我控制以及对他人权力的考虑。

那么,人类反应的过程究竟如何?斯密用一个同胞感情的模型做出人可以感受到他人的激情这一假设。这种特征不是理性的能力而是想象的能力。当一个人的激情与他人的激情达到一致时,他会体验到快乐。而当他们不能达到一致时,就会体验到痛苦。斯密认为,快乐和痛苦总是顷刻间冒出,人对相互同情的反应不是报以自利的功利性算计。因为有同胞感情,人类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通过取悦他人来博得社会的接受。孩子也许会倾听然后顺从父母和同伴的情感。尽管人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赞同,而斯密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坚持认为最终得到人们的自我赞同才是最重要的。从而,人类具备反抗社会准则的自主行为的能力。这可用来解释历史上某些社会体制和政治制度的演化。同时,诸如家庭、教会、学校以及政府这样的国家体制或组织在帮助个人获得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也担当着一定的作用,并调整着个体的人的冲动情绪。这些体制需要以在公众和私人领域之间建立利益认同的方式来引导人类的激情。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市场是推动道德水准进步的重要体制,因为其刺激性结构能够将个人的勤奋和他的回报联系在一起。按照斯密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如果缺乏起润滑社会和推动商业作用的美德,就不会繁荣发达;市场的成长会推动美德的进步,而不是钳制美德的发展。简而言之,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就是试图探究。在对、人类社。引导人类自发行为的“看不见的手”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对事件的反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因素变化而变化。这一背景为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看不见的手”提供了认知的基础。二、经济学视角的“看不见的手”一般认为,“看不见的手”的实质,即其本质是市场机制,进一步讲,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客观的经济规律。这也是较为流行的一种看法。在我看来,“看不见的手”之所以会引导市场以其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的决策,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销售决策。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这时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一只“看不见的手”其实是指经济人应该会从道德上而且普遍会从经济角度选择的“为己利他”手段———等价交换。进而,经济学与伦理学才能在“维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增加每个人的利益”这一共同目标下协调统一。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从利己心出发的个体在不知不觉中去服务于社会利益。“看不见的

・191・

手”可能是市场经济学中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词。斯密在讲人的行为动机时,首先讲的是人的本性之一“利己心”。斯密认为“利己心”是符合自然秩序的,是国家、社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此应当指出的是,斯密所谓的“利己”,其实是指人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并不以损害别人为条件。每个人从别人那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时,就需要给予别人所需要的东西。人是全体社会的人,每个人都需要同类的帮助,而人们相互帮助最合理的办法就是交换。交换倾向(ExchangeablePropensity)也是人的本性,所以也是符合自然秩序的自然现象。从交换又引出分工。这样,分工、交换、价值、货币……等经济现象应运而生。在符合“自然秩序”的“利己心”的推动下,人们进行各种商业活动和生产活动,这样劳动便成为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斯密认为,在“利己心”的驱动下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不是冲突的,而是一致的。因为个人需要比较多,不能完全通过它自身的经济活动来直接满足,这需要他人的帮助。但总是靠他人的恩惠是不行的,他只能利用他人的利己心。因此,“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

[4](p14)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他们的利己心并

不损害别人,而且在满足他们自己的同时,也满足了别人的需要。这是符合自然秩序的,社会的。

,位这一过程中可见一斑。信任和说服来自人的本能欲望。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使用了“自然的呼唤”、“自然的力量”、“自然的激情”和“自然的爱好”来形容发挥作用的“看不见”的“本能”。尽管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本意并非如此,但是人类还是无意识地通过众多中间目标的完成来达成这些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至善目标。

这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意义。“看不见的手”出现在《道德情操论》中时,斯密解释了为何人们在功效感觉的基础上做出道德判断。斯密回顾了休谟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人类将美赋予有用的东西。事物的功用取悦其主人,不断提醒主人它能够带来愉悦和方便。通过同情心,旁观者进入到该物主人的感情中,也正是通过这种投射过来的同情心,导致穷人仰慕富人。“那个上天在发怒时曾热望加以惩罚的穷人的孩子,当他开始观察自己时,他会羡慕富人的景况。他发现父亲的小屋给他提供的便利太少了,因而幻想他能更舒适地住在一座宫殿里。他看到富人们几乎都坐在马车里,因而幻想自己也能坐在马车里舒适地旅

[2](p225)行。”

斯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斯密认为人常常在事物的合宜性中看到美并不是因为其中的实用性,而在本质上是源于对这种秩序所蕴含的完美性的追求。斯密指出,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把想象力中期望的实用性和系统的井然有序的、规律协调的运动混淆起来。他举例说明这一点:一个人用自己的旧表换了一块走得更准的表,尽管他仍然习惯性地迟到。“我们并不常常看到这个如此讲究这种机械的人比别人更加认真地严守时间,也不常常看到他比别人更加急切地为了其它什么理由而想精确地知道每天的时间。吸引他的,不是掌握时[2](p224)间,而是有助于掌握时间的机械的完美性。”人们会热爱秩序的美,因而也会渴望能让他们购买到美和精良机器的财富。尽管更好的秩序和更大的财富不会让人们更快乐,但现实确实如此。认为这些会带来快乐的想法是巨大的谎言,这个谎言驱使人们不停奋斗。“同时,天性很可能以这种方式来欺骗我们。正是这种蒙骗不断地唤起和保持人类勤劳的动机。正是这种蒙骗,最初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造房屋,创立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土地因为人类的这些劳动而加[2](p229)倍地肥沃,维持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存。”。。“骄,却并不想到,〔2〕(p229)是徒劳的”,斯密写道。这位地主的动机显示了对秩序和完美的热爱,所以他能够监视可以满足他们需要的土地。“人类相同的本性,对秩序的相同的热爱,对条理美、艺术美和创造美的相同重视,常足以使人们喜欢那些有助于促进社会[2](p230)福利的制度”。因为地主的肚子不能消费所有的收成,剩余的[2](p229)就拿去交换穷人的“小玩意儿和小摆设”。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2](p230)未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以上斯密所说的并不是关于人性的贪婪问题,而是关于最深层的本能的作用。依靠本能来进行的组织安排在毫无意图、不知不觉中帮助了自然目的的达成。以上这一段应当与《国富论》中的相应段落放在一起阅读。“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3](p27)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以上论述也表明人类自然而然会为中间目标(安全与财富)而奋斗,以此来推动生存和繁衍这些・192・

《探索》2008年第6期

如何理解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洪广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亚当・斯密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比喻指导人类行为的人性本能。人类的行动受到“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得到来自合理目标的激励引导,进而建立在本能基础上的人类活动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延伸和误用,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已被淡化和曲解。人们普遍误以为斯密无条件地认可自由市场和自私的个人主义。在分析研究原著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作者在本文中对“看不见的手”这一斯密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进行了理论阐释和观点厘清,对“看不见的手”从经济学和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经济伦理

中图分类号:B561;B82-053;F0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0190-04  亚当・斯密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用“看不见的

手”来比喻看不见的引导人类行为的人性本能。在

良好的人类社会制度基础上,那只“看不见的手”能

够自发地产生出良好的社会规范和伦理秩序。但在

一般的学术研究中,“看不见的手”,信条。在本文中,看不见

的手”展开的讨论进行梳理,并以亚当・斯密的《国

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的相关论述为基础对“看

不见的手”进行解读。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社利,并为的人口提供生活资[2](料1776年出版的》中。在论述贸易的政治经济学部分中,斯密试图说明,在获得可能相等利润的条件下,商人们会优先在国内贸易而不是国际贸易中使用其资本,这是因为企业家不熟悉海外竞争对手,同时有可能面对不可靠的法律系统。这无意中带来的后果就是国内赢得投资,并且国内生产和就业的改善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增长。斯密认为,“由于宁愿投资支持

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

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

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

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

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

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

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

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

[3](p27)益。”在这里,“看不见的手”和《道德情操论》

中这个比喻所说明的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

表面上看,斯密三次提到“看不见的手”互不相

关。第一次与早期信仰系统里的迷信相关,第二次

描述的是收入分配中的滴漏理论,而第三次则在说

明国内投资中社会资本的作用。为了澄清这三次看

似互不相关的观点,先来对斯密的生活时代以及世

界观进行透视。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的

一位声名显赫的学者。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受

到伽利略和牛顿二者所建立的关于“自然的伟大现一、亚当・斯密的三只“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究竟是什么,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它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从莎士比亚开始,“看不见的手”这一著名的短语就成为英语古典文学的一种说法。而以教授修辞学开始教师职业生涯的亚当・斯密一定也是非常熟悉这一用语的。斯密一生三次提到“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但在同一著作中的使用从未超过一次。斯密第一次使用“看不见的手”是在他的早期论文《天文学》中,“火燃烧起来,水得到补充;重的物体下降,轻的物体上升,这是他自身性质的必然;也不是丘辟特的这[1](p9)只看不见的手曾察觉到而作用于这些物体。”在这里出现的“看不见的手”与后来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提到的不是相同意义的“手”。斯密的第二次使用“看不见的手”是在其1759年首版的《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斯密认为,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雇佣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

  收稿日期:2008-08-21

  作者简介:洪广欣(1977-),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190・

象”的思想体系的影响。自然科学家在探索物理世界的同时,启蒙运动中的哲学家们则在探究那些看不见的原则内部的奥秘,来解释人类社会如何取得进步。斯密当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教授道德哲学课程,其中就包括自然神学、伦理学、法学和经济学。斯密的学生们也是在掌握了伦理学和法律之后,才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商业原则上。

正如物理世界中的重力和电一样,斯密认为,在人性世界里,也存在着“看不见的自然力”对人类的各种行为施加一种强有力的拉动作用,这些抽象的力量也就构成了主导人性世界的重要原则。那么,人性中的这些原则是什么?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进行了回答。斯密分别论述说明了“本能”的三个方面:

第一,自私的激情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福利(自我保护、自身欲望的满足以及个人的成就感)。斯密指出:“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因此每个人更加深切地关心同自己直接相关的、而不是对任何其他人有关的事情;或许,听到另一个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死讯,会使我们有所挂虑,但其对我[2](p101)为小。”

第二,)合宜的激情。斯密用《道德情操论》的第一句话来提醒人们关注这类激情。“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命运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

[2](p5)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第三,不友好的激情(比如仇恨、怨恨)是希望别人遭遇负面影响的情绪。尽管神学家们谴责这种不友好的激情,斯密还指出怨恨可能是我们防卫的天性所赐予的,仅仅为了防卫,是正义和无辜的自我保护反应。

这三种激情对于全部人类的表达和成功是必需的,因为人类的本能是服务于自然目的的。除了那些不适应于社会的人,人类是不会对基本的本能做出下意识的反应的。原始的激情一定要降到低于激起那些不能控制的天性的程度。因此,尽管感觉到自私的激情是很自然的,不加考虑就做出自私的行动对于成人来说就不是自然的了:健康的自利暗含着自我控制以及对他人权力的考虑。

那么,人类反应的过程究竟如何?斯密用一个同胞感情的模型做出人可以感受到他人的激情这一假设。这种特征不是理性的能力而是想象的能力。当一个人的激情与他人的激情达到一致时,他会体验到快乐。而当他们不能达到一致时,就会体验到痛苦。斯密认为,快乐和痛苦总是顷刻间冒出,人对相互同情的反应不是报以自利的功利性算计。因为有同胞感情,人类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通过取悦他人来博得社会的接受。孩子也许会倾听然后顺从父母和同伴的情感。尽管人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赞同,而斯密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坚持认为最终得到人们的自我赞同才是最重要的。从而,人类具备反抗社会准则的自主行为的能力。这可用来解释历史上某些社会体制和政治制度的演化。同时,诸如家庭、教会、学校以及政府这样的国家体制或组织在帮助个人获得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也担当着一定的作用,并调整着个体的人的冲动情绪。这些体制需要以在公众和私人领域之间建立利益认同的方式来引导人类的激情。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市场是推动道德水准进步的重要体制,因为其刺激性结构能够将个人的勤奋和他的回报联系在一起。按照斯密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如果缺乏起润滑社会和推动商业作用的美德,就不会繁荣发达;市场的成长会推动美德的进步,而不是钳制美德的发展。简而言之,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就是试图探究。在对、人类社。引导人类自发行为的“看不见的手”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对事件的反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因素变化而变化。这一背景为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看不见的手”提供了认知的基础。二、经济学视角的“看不见的手”一般认为,“看不见的手”的实质,即其本质是市场机制,进一步讲,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客观的经济规律。这也是较为流行的一种看法。在我看来,“看不见的手”之所以会引导市场以其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的决策,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销售决策。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这时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一只“看不见的手”其实是指经济人应该会从道德上而且普遍会从经济角度选择的“为己利他”手段———等价交换。进而,经济学与伦理学才能在“维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增加每个人的利益”这一共同目标下协调统一。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从利己心出发的个体在不知不觉中去服务于社会利益。“看不见的

・191・

手”可能是市场经济学中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词。斯密在讲人的行为动机时,首先讲的是人的本性之一“利己心”。斯密认为“利己心”是符合自然秩序的,是国家、社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此应当指出的是,斯密所谓的“利己”,其实是指人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并不以损害别人为条件。每个人从别人那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时,就需要给予别人所需要的东西。人是全体社会的人,每个人都需要同类的帮助,而人们相互帮助最合理的办法就是交换。交换倾向(ExchangeablePropensity)也是人的本性,所以也是符合自然秩序的自然现象。从交换又引出分工。这样,分工、交换、价值、货币……等经济现象应运而生。在符合“自然秩序”的“利己心”的推动下,人们进行各种商业活动和生产活动,这样劳动便成为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斯密认为,在“利己心”的驱动下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不是冲突的,而是一致的。因为个人需要比较多,不能完全通过它自身的经济活动来直接满足,这需要他人的帮助。但总是靠他人的恩惠是不行的,他只能利用他人的利己心。因此,“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

[4](p14)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他们的利己心并

不损害别人,而且在满足他们自己的同时,也满足了别人的需要。这是符合自然秩序的,社会的。

,位这一过程中可见一斑。信任和说服来自人的本能欲望。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使用了“自然的呼唤”、“自然的力量”、“自然的激情”和“自然的爱好”来形容发挥作用的“看不见”的“本能”。尽管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本意并非如此,但是人类还是无意识地通过众多中间目标的完成来达成这些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至善目标。

这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意义。“看不见的手”出现在《道德情操论》中时,斯密解释了为何人们在功效感觉的基础上做出道德判断。斯密回顾了休谟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人类将美赋予有用的东西。事物的功用取悦其主人,不断提醒主人它能够带来愉悦和方便。通过同情心,旁观者进入到该物主人的感情中,也正是通过这种投射过来的同情心,导致穷人仰慕富人。“那个上天在发怒时曾热望加以惩罚的穷人的孩子,当他开始观察自己时,他会羡慕富人的景况。他发现父亲的小屋给他提供的便利太少了,因而幻想他能更舒适地住在一座宫殿里。他看到富人们几乎都坐在马车里,因而幻想自己也能坐在马车里舒适地旅

[2](p225)行。”

斯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斯密认为人常常在事物的合宜性中看到美并不是因为其中的实用性,而在本质上是源于对这种秩序所蕴含的完美性的追求。斯密指出,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把想象力中期望的实用性和系统的井然有序的、规律协调的运动混淆起来。他举例说明这一点:一个人用自己的旧表换了一块走得更准的表,尽管他仍然习惯性地迟到。“我们并不常常看到这个如此讲究这种机械的人比别人更加认真地严守时间,也不常常看到他比别人更加急切地为了其它什么理由而想精确地知道每天的时间。吸引他的,不是掌握时[2](p224)间,而是有助于掌握时间的机械的完美性。”人们会热爱秩序的美,因而也会渴望能让他们购买到美和精良机器的财富。尽管更好的秩序和更大的财富不会让人们更快乐,但现实确实如此。认为这些会带来快乐的想法是巨大的谎言,这个谎言驱使人们不停奋斗。“同时,天性很可能以这种方式来欺骗我们。正是这种蒙骗不断地唤起和保持人类勤劳的动机。正是这种蒙骗,最初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造房屋,创立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土地因为人类的这些劳动而加[2](p229)倍地肥沃,维持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存。”。。“骄,却并不想到,〔2〕(p229)是徒劳的”,斯密写道。这位地主的动机显示了对秩序和完美的热爱,所以他能够监视可以满足他们需要的土地。“人类相同的本性,对秩序的相同的热爱,对条理美、艺术美和创造美的相同重视,常足以使人们喜欢那些有助于促进社会[2](p230)福利的制度”。因为地主的肚子不能消费所有的收成,剩余的[2](p229)就拿去交换穷人的“小玩意儿和小摆设”。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2](p230)未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以上斯密所说的并不是关于人性的贪婪问题,而是关于最深层的本能的作用。依靠本能来进行的组织安排在毫无意图、不知不觉中帮助了自然目的的达成。以上这一段应当与《国富论》中的相应段落放在一起阅读。“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3](p27)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以上论述也表明人类自然而然会为中间目标(安全与财富)而奋斗,以此来推动生存和繁衍这些・192・


相关文章

  • 浅析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 摘要: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比喻指导人类行为的人性本能.人类行动受到"看不见的手"调节,得到合理目标的激励引导,进而建立在本能基础上的人类活动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本文在分析研究原著和相关文 ...查看


  • 自由竞争的真义
  • 许宝强 亚当·斯密是一个经常被引用,但却很少被认真阅读的思想家.虽然斯密在大学的"真正身份"是讲授逻辑.修辞学.法理学的道德哲学教授,但他也同时被视为经济学鼻祖和自由主义的典范.不过,经济学家似乎没有太大的兴趣仔细阅读斯 ...查看


  • 易子杰:解读[国富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当今中国的意义
  • 易子杰:解读<国富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当今中国的意义 宏观经济 2010-02-22 15:08:15 阅读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2010年的国际形势将会复杂,金融危机继续蔓延.欧洲债务危机发生.中美关系恶化.尼日尔政变.台 ...查看


  • 国富论读书报告
  • <国富论>读书报告 --以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为重点 摘要:亚当·斯密是英国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 他于1776 年出版的经济学巨著<国民 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著作.< ...查看


  • 亚当·斯密
  • 亚当·斯密 亚当. 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鼻祖 简介 出生: 1723年6月5日(苏格兰 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 逝世: 1790年7月17日 (苏格兰 苏格兰爱丁堡) 学派/流派:古典经济学 主要领域: 政治哲学.伦理学.经 ...查看


  • 古典经济学派经济伦理思想探究及启示
  • 作者简介:孙彤(1986.1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 肖瑶(1987.10―),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摘要:西方经济学研究自学说创立之初就有两种根源,一种是对增加人类财富的关注 ...查看


  • 亚当·斯密:市场经济理论无与伦比的先驱(下)
  • 亚当·斯密:市场经济理论无与伦比的先驱(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4日 00:34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李义平 亚当亚当·斯密 斯密指出:"劳动所有权是一切其他所有权的重要基础,所 ...查看


  • 亚当?斯密的战略思想研究
  • 亚当•斯密的战略思想研究 作者:崔建树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第04期 摘要亚当·斯密不仅是西方现代经济学之父,还是思想深邃的伟大战略理论家.他认为,在享有商品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实行自由放任的贸易政策是英国实现富 ...查看


  • 论市场经济主体的人格类型
  • 作者:高兆明 学术研究 2002年05期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究竟如何,或者进一步说市场经济有无道德基础,如有,又应当如何理解这种道德基础?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成为整个人类思想界为之兴奋躁动.探索不已的课题之一.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对这个问题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