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效果分析

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效果分析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从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在我国的作用效果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几方面来展开,

立足于中国实际,运用统计学的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对此有个粗浅的认识.

关键字: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供应量 回归分析 改进措施

目录:

一.公开市场业务简介…………………………………………………..

二.在我国的发展特点…………………………………………………..

三.效果分析……………………………………………………………..

四.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一.公开市场业务简介

定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

活动。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进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简介: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

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来开可分为以下几类,如下图所示

二.在我国的发展特点

一是不断扩大交易对象。公开市场业务实行一级交易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选择了一些实力雄厚、管理规范、资产质量较好、资信较高、能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已由1998年底的25家增加到40家,这些交易商同时也是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承销团成员,中国人民银行与其直接交易,有利于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二是逐步丰富交易期限品种。目前有7天、14天、28天、91天、182天和365天六个期限品种,在操作中,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化相机选择,实际操作以7天、14天的居多。 三是不断拓展交易工具。目前,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 四是尝试不同的交易方式。公开市场业务自恢复交易以来,采用了价格招标和数量招标等不同招标方式。价格招标以利率或价格为标的,旨在发现银行间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预期;数量招标是在事先确定利率或价格的基础上,以数量为标的进行招标,旨在引导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和拆借市场利率的走势。

五是在积极开展回购交易的同时,加大现券操作的力度。1999年9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加大了对市场化发行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现券买入力度。2000年累计向商业银行融出资金1032亿元,其中债券回购721亿元,买入现券311亿元,有效地扩大了基础货币供应,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债券资产,改善了债券资产结构。

六是制定相关的债券交易资金清算制度和操作规程。依托中央国债登记公司的通信网络,中国人民银行开发了公开市场业务招标、投标、中标交易系统,并不断升级,实现了2000年计算机问题平稳过渡,为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

三.效果分析

由于数据比较难难找,我们只分析2004.1——2007.6月份的数据

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供给量的月度数据 公开市场业务 2004.1 510 2004.2 1550 2004.3 2800 2004.4 750 2004.5 1250 2004.6 700 2004.7 820 2004.8 810 2004.9 1420 2004.10 1980 2004.11 1210 2004.12 2150 2005.1 2530 2005.2 1150 2005.3 3650 2005.4 2500 2005.5 2150 2005.6 1800 2005.7 1100 2005.8 1400 2005.9 2650 2005.10 2900 2005.11 3500 2005.12 2200 2006.1 2050 2006.2 6200 2006.3 4950 2006.4 1680 2006.5 3750 2006.6 3600 2006.7 2140 2006.8 1990 2006.9 4080 2006.10 2840 2006.11 810 2006.12 2580 2007.1 7050 2007.2 1520 2007.3 9660 2007.4 3220 2007.5 2790 2007.6

680

M0 22287.43 19893.44 19297.43 19878.4 19048.43 19017.58 19048.43 19517.94 20524 20078 20209.25 21468.3 24015.41 22667.97 21238.95 21666.56 20811.59 20848.76 21171.2 21351.56 22272.92 21982.98 22409.39 24031.67 29310.37 24482.02 23472.03 24155.73 23465.32 23469.08 23752.59 24185.36 25687.38 24964.16 25527.25 27072.62 27949.13 30627.93 27387.95 27813.88 26727.97 26881.09

M1 83805.9 83556.43 85815.57 85603.64 86780.37 88627.14 86780.37 89125.33 90439 90782 92387.13 95970.82 97079.03 92814.95 94743.19 94593.72 95802.01 98601.25 97674.1 99377.7 100964 101751.98 104125.78 107278.57 107250.68 104357.08 106737.08 106389.11 109219.22 112342.36 112653.04 114845.67 116814.1 118359.96 121644.95 126028.05 128484.06 126258.08 127881.31 127678.33 130275.8 135847.4

M2 225101.93 227050.72 231654.6 233627.86 234842.4 238427.49 234842.4 239729.19 243757 243740 247135.58 253207.7 257708.47 259357.29 264588.94 266992.66 269240.49 275785.53 276966.28 281288.22 287438.27 287591.61 292350.39 298755.48 303571.65 304516.27 310490.65 313702.34 316709.81 322756.35 324010.76 327885.67 331865.36 332747.17 337504.15 345577.91 351498.77 358659.25 364104.66 367326.45 369718.15 377832.15

因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影响M1,因此我们只讨论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1. 我们先用折线图来有一个简单直观的印象(纵轴我们取对数刻度)

说实话,我们很难发现两者的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

2. 我们再次用excel中工具——数据分析——回归,来观察两者的关系。得表如下(令M1为y,令公开市

场业务为x)

SUMMARY OUTPUT

回归统计

Multiple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标准误差 观测值 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残差 总计

Intercept X Variable 1

Coefficients 3878.791079 4.337521402

df

1 40 41

0.88385966 0.781207898 0.775738096 7032.610543

42

SS 7063632749 1978304442

MS 7063632749

F 142.82196

P-value 0.6493402 8.904E-15

Lower 95% -13232.8891 3.603976586

t Stat 0.45812737 11.950814

Significance F

8.90418E-15

Upper 95% 20990.47 5.071066

49457611.1

9041937191

标准误差 8466.62151 0.36294778

(1)相关性分析:.

由上表,我们可以知道两者的关系系数r=0.88385966>0.8,属于强相关。

下面我们再进行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检验: 由题意得:r=0.88,令显著性水平α=0.05 解:根据题意作如下假设: H0:ρ=0 H1: ρ≠0

检验统计量t=|r|当α=0.05时,t

1r2~t(n-2)

a

(n-2)=0.025(40)=2.00211 2

t

拒绝域为{|t|>2.00211} 这里r=0.88,n=42, t=|r|

1r2=0.88* 13.31559= 11.71772>2.00211落入拒绝域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两者有相关关系,推翻原假设

(2).拟合的回归方程:

由上表的,回归方程为y=3878.791079+4.337521402x,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公开市场业务的货币创造乘数为4.33,也就是说公开市场业务每向货币市场投入1亿元,就会创造出4.33亿元。

(3)解释:

由上表我们还可以得到,判定系数R2=0.781207898,经调整后为0.775738096,也就是说货币数量的增加有77.57%的可能性是由公开市场业务变化造成的。

由残差图知,残差随机的分布在直线两侧,我们的回归分析是合理的

由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到,回归方程覆盖了大多数的点,我们的回归方程拟合度是比较好的.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是密切的。下面我们再用经济学知识进行一下验证,

分析结果与实际相吻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

四.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补充

存款预备金率、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并称央行金融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其中公开市场操作以其灵活性、主动性和可逆性等优势,为多数国家的央行所青睐。中心银行票据是我国公开市场除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外的第三大交易品种,也是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并驾齐驱”的公开市场三大操作工具之一。2003年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一直进行正回购交易,已回笼货币2000多亿元。由于正回购是央行以自身持有的债券向银行质押回收资金,因此,央行必须拥有足够的现券持有量。而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到2002年年底,央行手中持有的国债面值大约为2863亿元,除去2003年20次正回购占用部分,央行持有的国债余额只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继续进行正回购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因此,有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中心银行发行票据是只为了解决正回购时手中现券不足的问题,为今后继续回笼货币创造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央行完全可以采取2002年9月的做法,再次将未到期国债部分直接置换为中心银行票据。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由于自2002年6月份以后,央行连续正回购引导市场利率上升,市场资金情况因而变得较为紧张。但2003年连续正回购,银行间市场利率不仅没有随之上行,反而出现单边下跌态势,还一度跌破了2%关口。这表明,银行间市场资金一直相当充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商业银行没有资金需求,央行自然没有必要将未到期部分国债直接置换为中心银行票据。央行票据发行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通,交易方式为现券和回购,同时作为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央行票据的发行,增加了央行对操作工具的选择余地。今后央行仍应根据市场实际状况,适时加强工具创新,以使其操作更加游刃有余。

二。公开市场操作要始终注重提高有效性

正因为公开市场操作具备其他政策工具所缺少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可逆性等,因而它有较高的有效性。但是如何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却是央行在实践中探索不尽的课题。2003年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进行20次正回购操作后,可继续用于正回购的债券已所剩无几。与此相应的是,央行正回购力度也就不断减弱,从资金回笼高峰时期的200亿元降到后来的30亿元,而市场却并未显现出停止正回购的迹象,各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平均超额备付金比率依然高达3%一4%。假如央行此时没有相应对策推出,必然面临山穷水尽的窘境,难以保证操作的有效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2003年伊始,央行在公开市场就已经新举连连,如交易次数从每周一次增加到两次、增加交易成员、扩大交易范围、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流动性日报制度等,这些都是必要的,

但似乎并未像预期那般吸引足够的市场注重力。在此态势下,灵活采用这种新的融资方式,发行央行票据,就可促使公开市场成员再次正视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确保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从目前美国、英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来看,回购操作的调控力度有限,即使量很大,如日本,每次操作在几百亿日元,其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一般而言,公开市场调控能力强的国家,往往其操作的主体是买(卖)断而非回购。央行可以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通过买(卖)断票据随时实现货币回吐或回笼,因此央行发行票据较回购具有更好的灵活性。此次央行通过对中心银行票据进行滚动操作,就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增强了调节货币供给量的能力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从市场人士的反应来看,央行票据受到了市场的普遍追捧,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们踊跃参加投标和认购。根据中心国债结算公司的统计,央行票据的认购倍数一般达到2倍左右甚至更高。这主要是因为现在不少银行手头都有富余资金,在放贷不是十分充分的情况下,也在寻找新的融资手段。把资金上存给央行,利率仅为1。89%;而央行票据则类似于一种短期金融债券,收益率在2。1%左右;再加上良好的流动性,各商业银行间可通过央行票据的交易来盘活金融资产,自然对各家银行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所以,央行票据的发行提高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同时也表明,只有获得市场的接受和欢迎,才能保证这种有效性。

三。央行公开市场业务要紧密围绕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央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必须服从于国家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当今西方各国普遍以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四大宏观经济目标”。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因此,可在其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间,插进两组金融变量,即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二者合称营运目标,它们是央行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的桥梁。其中,操作目标是接近央行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包括预备金、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等直接受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的变量,相应地,中介目标则是货币供给量和长期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首先要着眼的就是它的操作目标。据报道,我国2003年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增长目标应为16%,而央行公布当年3月末我国M2余额达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M1同比增长幅度更高达20。1%。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61万亿元,同比增长19。2%,比3月末高0。7个百分点,货币供给量M2增幅创下1997年6月以来的新高。而去年我国M2和GDP之比达到1。8,远高于美国的0。54和日本的1。29。由广义货币的构成可知,M2比率越高,整体支付风险越大,说明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以目前M2的增长速度计,5年后货币供给量将达到45万亿元,而GDP若按8%的增长速度,5年后仅为15万亿元,货币供给量远高于GDP总值,届时国民经济将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3月份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160亿美元,同比增长38。8%,6月份达到3464。7亿美元,同比增长42。7%。

央行发行票据,可减少商业银行的预备金,对冲快速增长的外汇占款,达到回笼基础货币之操作目标,继而实现降低货币供给量的中介目标,进而才能保证国家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完成。

四。公开市场操作要力求形成我国的基准利率,促进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完善

保证基准利率之稳定,发达国家中心银行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控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目标之一就在于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基准利率,以避免因基准利率变动幅度过大而造成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而且一般采用市场化的短期的国债收益率作为该国基准利率。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绝大多数是三年期以上的,短期国债市场存量极少,这样在银行间市场基本上都是中长期券种,短期品种的匮乏使得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存在缺失。目前在财政部尚无法形成短期国债滚动发行制度的前提下,短期国债收益率要成为基准利率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由央行发行自控的、抗干扰性强的短期票据,以替代短期国债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新品种,将有助于市场形成不受干扰的基准利率。非凡是随着央行票据数量的增加,票据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其收益率就将成为市场短期收益率的参照基准,这样将有助于我国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完善,同时让市场主体能以央行票据配合中长期债券来规避风险。

由下表可见,从2003年4月22日第1期票据发行至11月17日第52期,已发行的央行票据期限均为一年期以下,其中以3个月期限的为最多,占发行总额(6250亿元)的53%,其次为6个月期的,占34%,一年期的仅为800亿元,约占13%,期限结构比较合理;从央行票据的发行方式方面看,以市场化的利率招标方式取代固定利率的数量招标方式,对于我国利率形成机制和短期利率水平确定的市场化都是有推动作用的;另外在信息披露方面,央行在每周一公布发行公告,向社会提供将发行票据的基本要素,在每周二下午公布发行结果,内容包括实际发行量、投标家数、中标家数、有效投标笔数、有效投标量、边际投标量、边际中标量和中标成员的认购量等内容,与以往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相比,内容有了很大丰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大大增加,这也同样表明了我国票据发行定价的市场化程度在提高,这一点对市场短期利率的合理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全面进行货币市场建设,为公开市场操作提供长期基础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公开市场操作的成功无不依靠于一个成熟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被很多西方经济学家称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机制。而成熟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具有数量足够多的较高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替代性的短期金融工具,以满足筹资渠道多元化、投资选择多样化的需要,从而也便于中心银行的宏观调控。对于拥有3万多亿元基础货币的我国央行来说,受现有货币市场的规模、品种限制,调控职能无法从容施展。因此,在推进银行改革、调整预备金制度的同时,除了央行票据以外,还应该全面发展包括国债、机构债、公司债、抵押贷款债、市政债等在内的债券市场,并继续开发新的品种,

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大额可转让存单、具有保底收益的委托理财业务等,同时推广商业信用票据,从多方面满足市场主体的投资或盘活金融资产的需求,增强货币市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也培育相应的投资机构。从长远看,央行票据不是最理想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央行要为此支付相当的成本,所以不适宜长期大量发行,因此其效果就难以保证,全面加强货币市场建设,才是当务之急。

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效果分析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从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在我国的作用效果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几方面来展开,

立足于中国实际,运用统计学的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对此有个粗浅的认识.

关键字: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供应量 回归分析 改进措施

目录:

一.公开市场业务简介…………………………………………………..

二.在我国的发展特点…………………………………………………..

三.效果分析……………………………………………………………..

四.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一.公开市场业务简介

定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

活动。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进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简介: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

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来开可分为以下几类,如下图所示

二.在我国的发展特点

一是不断扩大交易对象。公开市场业务实行一级交易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选择了一些实力雄厚、管理规范、资产质量较好、资信较高、能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已由1998年底的25家增加到40家,这些交易商同时也是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承销团成员,中国人民银行与其直接交易,有利于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二是逐步丰富交易期限品种。目前有7天、14天、28天、91天、182天和365天六个期限品种,在操作中,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化相机选择,实际操作以7天、14天的居多。 三是不断拓展交易工具。目前,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 四是尝试不同的交易方式。公开市场业务自恢复交易以来,采用了价格招标和数量招标等不同招标方式。价格招标以利率或价格为标的,旨在发现银行间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预期;数量招标是在事先确定利率或价格的基础上,以数量为标的进行招标,旨在引导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和拆借市场利率的走势。

五是在积极开展回购交易的同时,加大现券操作的力度。1999年9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加大了对市场化发行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现券买入力度。2000年累计向商业银行融出资金1032亿元,其中债券回购721亿元,买入现券311亿元,有效地扩大了基础货币供应,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债券资产,改善了债券资产结构。

六是制定相关的债券交易资金清算制度和操作规程。依托中央国债登记公司的通信网络,中国人民银行开发了公开市场业务招标、投标、中标交易系统,并不断升级,实现了2000年计算机问题平稳过渡,为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

三.效果分析

由于数据比较难难找,我们只分析2004.1——2007.6月份的数据

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供给量的月度数据 公开市场业务 2004.1 510 2004.2 1550 2004.3 2800 2004.4 750 2004.5 1250 2004.6 700 2004.7 820 2004.8 810 2004.9 1420 2004.10 1980 2004.11 1210 2004.12 2150 2005.1 2530 2005.2 1150 2005.3 3650 2005.4 2500 2005.5 2150 2005.6 1800 2005.7 1100 2005.8 1400 2005.9 2650 2005.10 2900 2005.11 3500 2005.12 2200 2006.1 2050 2006.2 6200 2006.3 4950 2006.4 1680 2006.5 3750 2006.6 3600 2006.7 2140 2006.8 1990 2006.9 4080 2006.10 2840 2006.11 810 2006.12 2580 2007.1 7050 2007.2 1520 2007.3 9660 2007.4 3220 2007.5 2790 2007.6

680

M0 22287.43 19893.44 19297.43 19878.4 19048.43 19017.58 19048.43 19517.94 20524 20078 20209.25 21468.3 24015.41 22667.97 21238.95 21666.56 20811.59 20848.76 21171.2 21351.56 22272.92 21982.98 22409.39 24031.67 29310.37 24482.02 23472.03 24155.73 23465.32 23469.08 23752.59 24185.36 25687.38 24964.16 25527.25 27072.62 27949.13 30627.93 27387.95 27813.88 26727.97 26881.09

M1 83805.9 83556.43 85815.57 85603.64 86780.37 88627.14 86780.37 89125.33 90439 90782 92387.13 95970.82 97079.03 92814.95 94743.19 94593.72 95802.01 98601.25 97674.1 99377.7 100964 101751.98 104125.78 107278.57 107250.68 104357.08 106737.08 106389.11 109219.22 112342.36 112653.04 114845.67 116814.1 118359.96 121644.95 126028.05 128484.06 126258.08 127881.31 127678.33 130275.8 135847.4

M2 225101.93 227050.72 231654.6 233627.86 234842.4 238427.49 234842.4 239729.19 243757 243740 247135.58 253207.7 257708.47 259357.29 264588.94 266992.66 269240.49 275785.53 276966.28 281288.22 287438.27 287591.61 292350.39 298755.48 303571.65 304516.27 310490.65 313702.34 316709.81 322756.35 324010.76 327885.67 331865.36 332747.17 337504.15 345577.91 351498.77 358659.25 364104.66 367326.45 369718.15 377832.15

因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影响M1,因此我们只讨论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1. 我们先用折线图来有一个简单直观的印象(纵轴我们取对数刻度)

说实话,我们很难发现两者的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

2. 我们再次用excel中工具——数据分析——回归,来观察两者的关系。得表如下(令M1为y,令公开市

场业务为x)

SUMMARY OUTPUT

回归统计

Multiple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标准误差 观测值 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残差 总计

Intercept X Variable 1

Coefficients 3878.791079 4.337521402

df

1 40 41

0.88385966 0.781207898 0.775738096 7032.610543

42

SS 7063632749 1978304442

MS 7063632749

F 142.82196

P-value 0.6493402 8.904E-15

Lower 95% -13232.8891 3.603976586

t Stat 0.45812737 11.950814

Significance F

8.90418E-15

Upper 95% 20990.47 5.071066

49457611.1

9041937191

标准误差 8466.62151 0.36294778

(1)相关性分析:.

由上表,我们可以知道两者的关系系数r=0.88385966>0.8,属于强相关。

下面我们再进行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检验: 由题意得:r=0.88,令显著性水平α=0.05 解:根据题意作如下假设: H0:ρ=0 H1: ρ≠0

检验统计量t=|r|当α=0.05时,t

1r2~t(n-2)

a

(n-2)=0.025(40)=2.00211 2

t

拒绝域为{|t|>2.00211} 这里r=0.88,n=42, t=|r|

1r2=0.88* 13.31559= 11.71772>2.00211落入拒绝域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两者有相关关系,推翻原假设

(2).拟合的回归方程:

由上表的,回归方程为y=3878.791079+4.337521402x,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公开市场业务的货币创造乘数为4.33,也就是说公开市场业务每向货币市场投入1亿元,就会创造出4.33亿元。

(3)解释:

由上表我们还可以得到,判定系数R2=0.781207898,经调整后为0.775738096,也就是说货币数量的增加有77.57%的可能性是由公开市场业务变化造成的。

由残差图知,残差随机的分布在直线两侧,我们的回归分析是合理的

由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到,回归方程覆盖了大多数的点,我们的回归方程拟合度是比较好的.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是密切的。下面我们再用经济学知识进行一下验证,

分析结果与实际相吻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

四.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补充

存款预备金率、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并称央行金融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其中公开市场操作以其灵活性、主动性和可逆性等优势,为多数国家的央行所青睐。中心银行票据是我国公开市场除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外的第三大交易品种,也是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并驾齐驱”的公开市场三大操作工具之一。2003年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一直进行正回购交易,已回笼货币2000多亿元。由于正回购是央行以自身持有的债券向银行质押回收资金,因此,央行必须拥有足够的现券持有量。而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到2002年年底,央行手中持有的国债面值大约为2863亿元,除去2003年20次正回购占用部分,央行持有的国债余额只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继续进行正回购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因此,有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中心银行发行票据是只为了解决正回购时手中现券不足的问题,为今后继续回笼货币创造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央行完全可以采取2002年9月的做法,再次将未到期国债部分直接置换为中心银行票据。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由于自2002年6月份以后,央行连续正回购引导市场利率上升,市场资金情况因而变得较为紧张。但2003年连续正回购,银行间市场利率不仅没有随之上行,反而出现单边下跌态势,还一度跌破了2%关口。这表明,银行间市场资金一直相当充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商业银行没有资金需求,央行自然没有必要将未到期部分国债直接置换为中心银行票据。央行票据发行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通,交易方式为现券和回购,同时作为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央行票据的发行,增加了央行对操作工具的选择余地。今后央行仍应根据市场实际状况,适时加强工具创新,以使其操作更加游刃有余。

二。公开市场操作要始终注重提高有效性

正因为公开市场操作具备其他政策工具所缺少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可逆性等,因而它有较高的有效性。但是如何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却是央行在实践中探索不尽的课题。2003年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进行20次正回购操作后,可继续用于正回购的债券已所剩无几。与此相应的是,央行正回购力度也就不断减弱,从资金回笼高峰时期的200亿元降到后来的30亿元,而市场却并未显现出停止正回购的迹象,各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平均超额备付金比率依然高达3%一4%。假如央行此时没有相应对策推出,必然面临山穷水尽的窘境,难以保证操作的有效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2003年伊始,央行在公开市场就已经新举连连,如交易次数从每周一次增加到两次、增加交易成员、扩大交易范围、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流动性日报制度等,这些都是必要的,

但似乎并未像预期那般吸引足够的市场注重力。在此态势下,灵活采用这种新的融资方式,发行央行票据,就可促使公开市场成员再次正视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确保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从目前美国、英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来看,回购操作的调控力度有限,即使量很大,如日本,每次操作在几百亿日元,其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一般而言,公开市场调控能力强的国家,往往其操作的主体是买(卖)断而非回购。央行可以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通过买(卖)断票据随时实现货币回吐或回笼,因此央行发行票据较回购具有更好的灵活性。此次央行通过对中心银行票据进行滚动操作,就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增强了调节货币供给量的能力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从市场人士的反应来看,央行票据受到了市场的普遍追捧,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们踊跃参加投标和认购。根据中心国债结算公司的统计,央行票据的认购倍数一般达到2倍左右甚至更高。这主要是因为现在不少银行手头都有富余资金,在放贷不是十分充分的情况下,也在寻找新的融资手段。把资金上存给央行,利率仅为1。89%;而央行票据则类似于一种短期金融债券,收益率在2。1%左右;再加上良好的流动性,各商业银行间可通过央行票据的交易来盘活金融资产,自然对各家银行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所以,央行票据的发行提高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同时也表明,只有获得市场的接受和欢迎,才能保证这种有效性。

三。央行公开市场业务要紧密围绕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央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必须服从于国家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当今西方各国普遍以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四大宏观经济目标”。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因此,可在其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间,插进两组金融变量,即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二者合称营运目标,它们是央行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的桥梁。其中,操作目标是接近央行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包括预备金、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等直接受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的变量,相应地,中介目标则是货币供给量和长期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首先要着眼的就是它的操作目标。据报道,我国2003年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增长目标应为16%,而央行公布当年3月末我国M2余额达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M1同比增长幅度更高达20。1%。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61万亿元,同比增长19。2%,比3月末高0。7个百分点,货币供给量M2增幅创下1997年6月以来的新高。而去年我国M2和GDP之比达到1。8,远高于美国的0。54和日本的1。29。由广义货币的构成可知,M2比率越高,整体支付风险越大,说明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以目前M2的增长速度计,5年后货币供给量将达到45万亿元,而GDP若按8%的增长速度,5年后仅为15万亿元,货币供给量远高于GDP总值,届时国民经济将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3月份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160亿美元,同比增长38。8%,6月份达到3464。7亿美元,同比增长42。7%。

央行发行票据,可减少商业银行的预备金,对冲快速增长的外汇占款,达到回笼基础货币之操作目标,继而实现降低货币供给量的中介目标,进而才能保证国家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完成。

四。公开市场操作要力求形成我国的基准利率,促进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完善

保证基准利率之稳定,发达国家中心银行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控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目标之一就在于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基准利率,以避免因基准利率变动幅度过大而造成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而且一般采用市场化的短期的国债收益率作为该国基准利率。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绝大多数是三年期以上的,短期国债市场存量极少,这样在银行间市场基本上都是中长期券种,短期品种的匮乏使得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存在缺失。目前在财政部尚无法形成短期国债滚动发行制度的前提下,短期国债收益率要成为基准利率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由央行发行自控的、抗干扰性强的短期票据,以替代短期国债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新品种,将有助于市场形成不受干扰的基准利率。非凡是随着央行票据数量的增加,票据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其收益率就将成为市场短期收益率的参照基准,这样将有助于我国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完善,同时让市场主体能以央行票据配合中长期债券来规避风险。

由下表可见,从2003年4月22日第1期票据发行至11月17日第52期,已发行的央行票据期限均为一年期以下,其中以3个月期限的为最多,占发行总额(6250亿元)的53%,其次为6个月期的,占34%,一年期的仅为800亿元,约占13%,期限结构比较合理;从央行票据的发行方式方面看,以市场化的利率招标方式取代固定利率的数量招标方式,对于我国利率形成机制和短期利率水平确定的市场化都是有推动作用的;另外在信息披露方面,央行在每周一公布发行公告,向社会提供将发行票据的基本要素,在每周二下午公布发行结果,内容包括实际发行量、投标家数、中标家数、有效投标笔数、有效投标量、边际投标量、边际中标量和中标成员的认购量等内容,与以往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相比,内容有了很大丰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大大增加,这也同样表明了我国票据发行定价的市场化程度在提高,这一点对市场短期利率的合理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全面进行货币市场建设,为公开市场操作提供长期基础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公开市场操作的成功无不依靠于一个成熟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被很多西方经济学家称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机制。而成熟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具有数量足够多的较高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替代性的短期金融工具,以满足筹资渠道多元化、投资选择多样化的需要,从而也便于中心银行的宏观调控。对于拥有3万多亿元基础货币的我国央行来说,受现有货币市场的规模、品种限制,调控职能无法从容施展。因此,在推进银行改革、调整预备金制度的同时,除了央行票据以外,还应该全面发展包括国债、机构债、公司债、抵押贷款债、市政债等在内的债券市场,并继续开发新的品种,

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大额可转让存单、具有保底收益的委托理财业务等,同时推广商业信用票据,从多方面满足市场主体的投资或盘活金融资产的需求,增强货币市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也培育相应的投资机构。从长远看,央行票据不是最理想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央行要为此支付相当的成本,所以不适宜长期大量发行,因此其效果就难以保证,全面加强货币市场建设,才是当务之急。


相关文章

  •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 摘要: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不同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为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选取2006―2011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建立脉冲响应函数,深 ...查看


  • 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
  • 2010年第4期 NO.4,2010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AND 2010-07 MoDERNIZATIoN July,2010 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 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 骆志芳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中央银行十几年来开展公开市场业 ...查看


  • 货币银行期末论文--存款准备金率副作用的分析与反思
  • 存款准备金率副作用的分析与反思 在期中小论文中我提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调节各商业银行的商业行为以及其所波及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走向都是有巨大影响的,由此可见央行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金融市场是一剂猛药,是不可随意使用的 ...查看


  • 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政策效果
  •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就从立法上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关键词 ...查看


  • 2016年货币银行学思考题1
  • ·<货币银行学>习题 第一章 1. 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2. 什么是货币制度?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 3. 什么是信用货币?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5.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我国是如何划分货币层次的? 6 ...查看


  • 稳健货币政策
  • 光靠货币政策孤掌难鸣 一国居民的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和该国实际发生的通胀,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一旦居民形成了高通胀预期,再用政策逆转这种预期就会非常困难.顽固居于高位的通胀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能 ...查看


  • 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实践
  • 5东南学术62000年第4期 专题研讨 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实践 谢 多 摘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正在由行政性的直接调控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间接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1999年,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大幅上升, ...查看


  • 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 ...查看


  • 证券投资分析的信息来源
  • 证券投资分析的信息来源 信息是进行证券投资分析的基础. (一)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是信息发布的主体,是一国证券市场上有关信息的主要来源.政府部门的八个部门:国务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