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2003年                   

增刊 

 FINANCE&ECONOMICS               

《财经科学》

Supplement 

 May12004

【金融论坛】

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张 鹏一、有关流动性管理理论概述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又称为多元化管理理论或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初。这一理论总结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优缺点,为达到流动性、安全性和赢利性的管理目标和三者的均衡发展,所创建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产生是银行管理理论的一大突破,。

、多年来的历程,从流动性管理的角。改革开放初至9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只是形式上、组织上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主要任务乃是执行指令性信贷计划,促进经济增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增加贷款投放、完成信贷计划、调整信贷结构,换句话说,主要是做资产方面的文章,这也可以称作资产管理,但这种资产管理与西方商业银行60年代以前的资产管理在性质和内容上都有很大区别,它不是一种流动性管理,而是一种总量和计划管理,资产规模的扩张和结构的调整都是完全根据中央银行分配的信贷计划进行的,它不是一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和流动性程度的因应性、一致性搭配和管理。

  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

所来随时应付即期负债的支付或满足贷款需求,从而引

发挤兑风潮或银行信誉丧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商业银行的损失和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就难以弥补和消除。这会使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严重时会导致银行的破产清算。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至关重要。综观银行危机的历史,什么,产。

,时至今日,。以:资产管理理论阶段、负债管理理论阶段、资产负债管理理论阶段。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初期,它是以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为侧重点的一种管理理论,即只要银行拥有足够数量的随时可以转化的流动资产,就能够保证流动性。

谓流动性风险,就是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储备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以主动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持银行资金流动性的一种经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强化和调整资产获得,而且还可以通过灵活地调剂负债来达到。

(上接第267页)商业银行充分的制定贷款利率的自由,这有

利于调动商业银行的经营积极性和创新热情。贷款利率的制定应该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商业银行可以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约束下自行决定贷款利率,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有利于增进优质银行的竞争能力。

第七,要加强经济立法。在市场经济中需要相应的经济立法来规范经济个体的行为,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进一步完善《抵押法》、《担保法》、《破产法》等,从法律层面保证有效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1).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松.西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及其借鉴[J].金融研

究,2000(12).

[2]卢 刚.浅谈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J].青海金融,1998[3]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

版社,2003.

[4]王培英.浅谈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J].陕西金融,199517.

2003年                   

增刊 

 FINANCE&ECONOMICS               

兑。大规模的存款挤提将使银行破产。

《财经科学》

Supplement 

 May12004

营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自此,商业银行经营的独立性和流动性管理的职责在法律上得到确认。从表面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步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阶段,但实际上由于外在的金融环境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比例管理在性质和目标上与国外的综合管理有明显的不同。国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是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为防范利率风险而采取的一种流动性管理策略,我国到目前为止,金融市场利率还没有完全的公开,比例管理显然不是为了防范利率风险制定的管理策略,主要的宗旨在于防止流动性风险。

我国加入WTO至今为第三个阶段。2001年11月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一大批新兴中外合资商业银行的建立以及外商独资商业银行数量增加,使得各银行围绕负债的竞争几近白热化的程度。流动性风险有进一步暴露的可能,因此在西方流动性管理理论成熟发展的今天,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合理有效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对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21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的资产项目构成中,

各项贷款总额占总资产的70%以上,而同业拆出、购买国债合计仅占3%~5%。消费者信贷不动产抵押贷款还处于起步状态。(见表2)表2

年份

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单位:%

[***********][***********]2002

/[***********][***********]7113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4—2003)

31信贷资产质量差。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中,2003

年底不良贷款的比重约占1718%,资产整体的流动性将受到很大影响(见表3)。比较我们列出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不良贷款比例,我们发现,从不良贷款占贷款和GNP的比例看,我们远高于香港和新加坡,而与泰国和马来西亚也有差距。一旦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如此的贷款质量将危机银行的生存。

表3  马来西亚泰国

[**************]9

单位:%

>8>8>25>20>25

高峰不良资产占GDP的比例

913242840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靠央行强制,还没有成为银行的自觉行为。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占绝对优势的是四大国有银行(见表1),即使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其他形式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也或多或少与政府有关联。因此普遍认为银行是以政府信用为支撑的,政府不会让银行倒闭,最多也是同业间的兼并重组。再加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众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数目、比例缺乏充分的了解,所以虽然银行经营效益不高,甚至亏损,也不会发生挤兑现象,以至于银行无流动性风险的危机感。从而,长期来我国银行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疏忽也就不足为怪了。表1

市场集中度CRn指标  n=4期末数,单位:%

年份资产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

[***********]7

[***********]7

[***********]6

[***********]2

[***********]7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简单

首先,管理的主要方法是按照银监会规定的资产负债比例中的流动性指标(如存款比率、流动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等)来考察流动能力,尚未形成适合自己银行所需要的完整体系,总体上来看较粗略。其次,对流动性需求的预测限于对每日库存现金和支付额进行规定,对贷款的需求预测相对忽视,且缺乏科学的预测方法。最后,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并未发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部门,在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中没有起到管理流动性风险的作用。

(三)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充分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确保有效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统计制度和报表主要是时点或余额概念。尽管银监会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时,要求各商业银行上报非现场监管指标报表,但这些报表核心指标数据的准确性由于现有会计、统计制度和技术的限制而得不到保证,一些到期日指标水平甚至是商业银行的基层行估算出来的。商业银行总行也没有科学的信息系统来及时识别和控制这些虚假数据。由于信息失真,这些对流动性管理至关重要的指标和数据在商业银行管理层基本上被束之高阁。信息不充分和大量失真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商业银行总行和银监会难以准确把握流动性状况,无法科学、严谨的进行流动性管理。

  注:4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2003)

(二)银行资产配置比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资产负债比例高,超负荷经营现象严重。2003年我国

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率为91189%,其他商业银行的负债率为

86151%。而且,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占贷款的比例更低,还

不到10%。这种高负债的信用业务是建立在高度的公众信任基础上的,当公众的信任度下降时首先遇到的最大冲击是挤

2003年                   

增刊 

 FINANCE&ECONOMICS               

《财经科学》

Supplement 

 May12004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高负债的性质决定了流动性风险总是伴随着其业务经营的过程中,是商业银行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国家信用将不再作为商业银行信用的支撑,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可能性加大。因此,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件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健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是:改变现行的以银监会为主体的流动性比例监管,创造条件逐步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协调统一为宗旨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识,积极主动采取措施

指标包括:(1)现金头寸指标,即现金和存放同业款项占总资产的比重,该比重过高则表明流动性不足。(2)流动证券指标,即政府债券占总资产的比重,该比重高则流动性充足。

(3)同业拆出入净额,同业拆出入差占总资产的比重,该比

率上升则流动性增强。(4)“热钱”比率,即货币市场资产与货币市场负债之比,即(现金+同业拆出+逆回购协议)/

(大额定期存单+同业拆入+回购协议),该比率反映银行平

衡货币市场资产与负债的能力,比率高则流动性强。商业银行运用以上指标可以分析流动性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为流动性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需求预测和分析,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要搞好对资产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然后在流动性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应该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经验,采取科学的预测和度量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界定监测指标体系,以便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准确的监测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从而把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一,各级行应在限定时间内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补救,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控制流动性风险

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的宣传教育,强化银行的风险意识,时刻敲响风险的警钟,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在经营中力求稳健,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三性”的关系。在确保资金安全和正常流动的前提下,实现银行的盈利。由于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其他风险的集中和最终表现,危害甚大,分的认识和警觉,(二)优化资产配置,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遂于1999年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司职于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沉淀下来的不良资产。从这几年的实际效果来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根据资产的流动性,银行通过配置各类资产的数量,确定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建适宜的资产结构,达到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防线。同时,要降低信贷资产比率,增强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健全科学的放贷机制,确立贷款的保障和补偿机制。

(三)建立适当的流动性指标衡量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PeterRose1CommercialBankManagement[M]1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119981

[2]DominicCasserly1Facinguptotherisk-howfinancialinstitu2tionscansurviveandprosper[M],JohnWileyson,inc,19931

[3]刘忠燕.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8.

[4]殷志刚.关于健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机制的若干问题[J].

国际金融研究,2002(11).

[5]刘宗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J].新金融,2003(2).

[6]王维安.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一个实证分析[J].

可以参照较为完善的西方商业银行流动性衡量指标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流动性衡量指标体系。这些衡量

浙江金融,2003(7).

2003年                   

增刊 

 FINANCE&ECONOMICS               

《财经科学》

Supplement 

 May12004

【金融论坛】

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张 鹏一、有关流动性管理理论概述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又称为多元化管理理论或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初。这一理论总结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优缺点,为达到流动性、安全性和赢利性的管理目标和三者的均衡发展,所创建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产生是银行管理理论的一大突破,。

、多年来的历程,从流动性管理的角。改革开放初至9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只是形式上、组织上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主要任务乃是执行指令性信贷计划,促进经济增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增加贷款投放、完成信贷计划、调整信贷结构,换句话说,主要是做资产方面的文章,这也可以称作资产管理,但这种资产管理与西方商业银行60年代以前的资产管理在性质和内容上都有很大区别,它不是一种流动性管理,而是一种总量和计划管理,资产规模的扩张和结构的调整都是完全根据中央银行分配的信贷计划进行的,它不是一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和流动性程度的因应性、一致性搭配和管理。

  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

所来随时应付即期负债的支付或满足贷款需求,从而引

发挤兑风潮或银行信誉丧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商业银行的损失和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就难以弥补和消除。这会使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严重时会导致银行的破产清算。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至关重要。综观银行危机的历史,什么,产。

,时至今日,。以:资产管理理论阶段、负债管理理论阶段、资产负债管理理论阶段。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初期,它是以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为侧重点的一种管理理论,即只要银行拥有足够数量的随时可以转化的流动资产,就能够保证流动性。

谓流动性风险,就是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储备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以主动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持银行资金流动性的一种经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强化和调整资产获得,而且还可以通过灵活地调剂负债来达到。

(上接第267页)商业银行充分的制定贷款利率的自由,这有

利于调动商业银行的经营积极性和创新热情。贷款利率的制定应该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商业银行可以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约束下自行决定贷款利率,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有利于增进优质银行的竞争能力。

第七,要加强经济立法。在市场经济中需要相应的经济立法来规范经济个体的行为,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进一步完善《抵押法》、《担保法》、《破产法》等,从法律层面保证有效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1).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松.西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及其借鉴[J].金融研

究,2000(12).

[2]卢 刚.浅谈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J].青海金融,1998[3]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

版社,2003.

[4]王培英.浅谈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J].陕西金融,199517.

2003年                   

增刊 

 FINANCE&ECONOMICS               

兑。大规模的存款挤提将使银行破产。

《财经科学》

Supplement 

 May12004

营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自此,商业银行经营的独立性和流动性管理的职责在法律上得到确认。从表面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步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阶段,但实际上由于外在的金融环境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比例管理在性质和目标上与国外的综合管理有明显的不同。国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是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为防范利率风险而采取的一种流动性管理策略,我国到目前为止,金融市场利率还没有完全的公开,比例管理显然不是为了防范利率风险制定的管理策略,主要的宗旨在于防止流动性风险。

我国加入WTO至今为第三个阶段。2001年11月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一大批新兴中外合资商业银行的建立以及外商独资商业银行数量增加,使得各银行围绕负债的竞争几近白热化的程度。流动性风险有进一步暴露的可能,因此在西方流动性管理理论成熟发展的今天,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合理有效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对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21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的资产项目构成中,

各项贷款总额占总资产的70%以上,而同业拆出、购买国债合计仅占3%~5%。消费者信贷不动产抵押贷款还处于起步状态。(见表2)表2

年份

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单位:%

[***********][***********]2002

/[***********][***********]7113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4—2003)

31信贷资产质量差。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中,2003

年底不良贷款的比重约占1718%,资产整体的流动性将受到很大影响(见表3)。比较我们列出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不良贷款比例,我们发现,从不良贷款占贷款和GNP的比例看,我们远高于香港和新加坡,而与泰国和马来西亚也有差距。一旦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如此的贷款质量将危机银行的生存。

表3  马来西亚泰国

[**************]9

单位:%

>8>8>25>20>25

高峰不良资产占GDP的比例

913242840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靠央行强制,还没有成为银行的自觉行为。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占绝对优势的是四大国有银行(见表1),即使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其他形式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也或多或少与政府有关联。因此普遍认为银行是以政府信用为支撑的,政府不会让银行倒闭,最多也是同业间的兼并重组。再加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众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数目、比例缺乏充分的了解,所以虽然银行经营效益不高,甚至亏损,也不会发生挤兑现象,以至于银行无流动性风险的危机感。从而,长期来我国银行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疏忽也就不足为怪了。表1

市场集中度CRn指标  n=4期末数,单位:%

年份资产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

[***********]7

[***********]7

[***********]6

[***********]2

[***********]7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简单

首先,管理的主要方法是按照银监会规定的资产负债比例中的流动性指标(如存款比率、流动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等)来考察流动能力,尚未形成适合自己银行所需要的完整体系,总体上来看较粗略。其次,对流动性需求的预测限于对每日库存现金和支付额进行规定,对贷款的需求预测相对忽视,且缺乏科学的预测方法。最后,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并未发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部门,在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中没有起到管理流动性风险的作用。

(三)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充分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确保有效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统计制度和报表主要是时点或余额概念。尽管银监会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时,要求各商业银行上报非现场监管指标报表,但这些报表核心指标数据的准确性由于现有会计、统计制度和技术的限制而得不到保证,一些到期日指标水平甚至是商业银行的基层行估算出来的。商业银行总行也没有科学的信息系统来及时识别和控制这些虚假数据。由于信息失真,这些对流动性管理至关重要的指标和数据在商业银行管理层基本上被束之高阁。信息不充分和大量失真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商业银行总行和银监会难以准确把握流动性状况,无法科学、严谨的进行流动性管理。

  注:4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2003)

(二)银行资产配置比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资产负债比例高,超负荷经营现象严重。2003年我国

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率为91189%,其他商业银行的负债率为

86151%。而且,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占贷款的比例更低,还

不到10%。这种高负债的信用业务是建立在高度的公众信任基础上的,当公众的信任度下降时首先遇到的最大冲击是挤

2003年                   

增刊 

 FINANCE&ECONOMICS               

《财经科学》

Supplement 

 May12004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高负债的性质决定了流动性风险总是伴随着其业务经营的过程中,是商业银行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国家信用将不再作为商业银行信用的支撑,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可能性加大。因此,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件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健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是:改变现行的以银监会为主体的流动性比例监管,创造条件逐步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协调统一为宗旨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识,积极主动采取措施

指标包括:(1)现金头寸指标,即现金和存放同业款项占总资产的比重,该比重过高则表明流动性不足。(2)流动证券指标,即政府债券占总资产的比重,该比重高则流动性充足。

(3)同业拆出入净额,同业拆出入差占总资产的比重,该比

率上升则流动性增强。(4)“热钱”比率,即货币市场资产与货币市场负债之比,即(现金+同业拆出+逆回购协议)/

(大额定期存单+同业拆入+回购协议),该比率反映银行平

衡货币市场资产与负债的能力,比率高则流动性强。商业银行运用以上指标可以分析流动性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为流动性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需求预测和分析,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要搞好对资产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然后在流动性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应该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经验,采取科学的预测和度量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界定监测指标体系,以便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准确的监测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从而把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一,各级行应在限定时间内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补救,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控制流动性风险

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的宣传教育,强化银行的风险意识,时刻敲响风险的警钟,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在经营中力求稳健,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三性”的关系。在确保资金安全和正常流动的前提下,实现银行的盈利。由于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其他风险的集中和最终表现,危害甚大,分的认识和警觉,(二)优化资产配置,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遂于1999年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司职于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沉淀下来的不良资产。从这几年的实际效果来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根据资产的流动性,银行通过配置各类资产的数量,确定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建适宜的资产结构,达到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防线。同时,要降低信贷资产比率,增强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健全科学的放贷机制,确立贷款的保障和补偿机制。

(三)建立适当的流动性指标衡量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PeterRose1CommercialBankManagement[M]1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119981

[2]DominicCasserly1Facinguptotherisk-howfinancialinstitu2tionscansurviveandprosper[M],JohnWileyson,inc,19931

[3]刘忠燕.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8.

[4]殷志刚.关于健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机制的若干问题[J].

国际金融研究,2002(11).

[5]刘宗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J].新金融,2003(2).

[6]王维安.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一个实证分析[J].

可以参照较为完善的西方商业银行流动性衡量指标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流动性衡量指标体系。这些衡量

浙江金融,2003(7).


相关文章

  • 不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比较分析
  • 不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比较分析 一.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及影响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取款需要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如果银行不能满足客户的取款需要,就会使存款人对市场 ...查看


  •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方法与国际的差异和比较
  • 2010年第4期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方法 与国际的差异和比较 周 宏 摘要:在新巴塞尔协议(BaselⅡ)的指导和我国银监会的监督管理要求下,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逐渐关注和重视.但是,国内在对流动性风险进行 ...查看


  •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无疑是把双刃剑,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利率管制条件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较为落后,要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 ...查看


  • 商业银行课后习题答案
  • 商业银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商业银行从传统业务发展到"金融百货公司"说明了什么问题? 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和动力源.这不仅表现在银行传统业务市场已被瓜分完毕,需要通过创新来挖掘新的 ...查看


  • 风险种类分析与中国金融风险
  • 风险种类分析与中国金融风险 一.风险的定义: 如果一个经济行为者所面临的随机性,能用具体的数值概率来表述,这些概率可以像拿到彩票一样客观地确定,否则就反映了个人的主观信念.那么就说这种情况涉及风险,即可以用具体的数值概率来表述的广义的损失的 ...查看


  •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1
  • 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小四号楷体)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业务的风险范防与控制 学员姓名 学号 (四号黑体) 入学时间 年 季 专 业 指导老师 职称 学 校 XXXX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查看


  •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业务的风险范防与控制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专 业 金 融 学 年 级 学 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诚信承诺书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所撰写的<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 ...查看


  • 中外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比较
  • 金融论坛 2008年第1期 [文章编号]1009-9190(2008)01-0016-06 中外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比较 许 [摘 南 曾 翠 要]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业的发展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居于重要地位,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可以促 加入WTO ...查看


  •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一胡妍斌 内容提要: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增加局面长期存在,为对冲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将在较长时期内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4--,#-.信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