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人口比例.结构等数据统计及分析

2011年我国人口比例、结构等数据统计及分析

目 录:

一、2011年年末中国人口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呈下降态势 (四)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 (五)流动人口继续增加

二、2011年年末四川流动人口现状及其影响研究

(一)四川人口统计及结构分析 (二)四川流动人口具有的主要特点: 1、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

2、地域分布以经济发达地区最多 (三)四川地区常住人口表 (四)四川城乡人口表

三、人口迅速增加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2011年年末中国人口数据统计及分析

数据显示,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一)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

(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尽管未来几年会有小幅波动,但对劳动力供给问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呈下降态势:2011年末,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比上年下降0.16,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出现下降,表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显现成效;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8,受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影响,总人口性别比自2005年来一直呈现下降态势。

(四)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2011年末,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五)流动人口继续增加:2011年末,全国人户分离的(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71亿,比上年增加977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30亿,比上年增加828万人。

二、2011年年末四川流动人口现状及其影响研究

(一)四川人口统计及结构分析:2011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32,312,033人,占40.18%,乡村人口为48,106,167人,占59.8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0,081,682人,乡村人口减少12,954,417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9个百分点。

1、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为80,418,2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3,290,935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872,735人,减少3.45%。年平均减少0.35%。

全省登记的户籍人口为89,981,705人。

2、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5,802,326户,家庭户人口为76,206,65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2人减少0.37人。

3、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0830945人,占50.77%;女性人口为39,587,255人,占49.2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98下降为103.14。

4、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644,450人,占16.97%;15-64岁人口为57,966,205人,占72.08%;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占10.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6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50个百分点。

5、民族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5,510,249人,占93.9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907,951人,占6.1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3,632,394人,减少1.1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59,659人,增长1.12个百分点。

6、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368,24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9,045,020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8,056,85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7,846,52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人口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470人上升为6,67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7,587人上升为11,24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9,358人上升为34,88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2,960人下降为34,627人。

全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377,0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984,246人,文盲率[6]由7.64 %下降为5.44%,下降2.20个百分点。

(二)四川流动人口具有的主要特点:

1、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截止到2011年年末,四川省共登记外来半年以上人口1173.52万人。其中,省内1060.66万人,省外112.86万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2091.37万人。其中,省内1040.82万人,省外1050.55万人(见下图)。四川流动人口分布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2、地域分布以经济发达地区最多:2011年,四川外出半年以上人口,省内占49.77%,省外占50.23%。分市、州看,流入人口最多的为成都市,占四川省流入人口总数的38.62%,其次为绵阳市,占6.10%。最少的阿坝仅占0.94%。其余各市、州流入人口所占比例都在1个百分点以上。

在流出省外人口中,全国30个省、市、区都有四川人口。最多为广东,占36.88%,其次为浙江,占12.66%。即使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西藏,也分别占3.94和0.90个百分点。

在四个直辖市中,四川人口流入最多的为重庆市,占5.45%,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为4.71%和3.45%。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省内到省外,从汉族地区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到处都有四川

流出人口的足迹。可以说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凡是有条件、能赚钱的地方,都有四川流动

人口存在,而流动人口的流向多集中在省内大中城市和农村集镇、省外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2000年四川的城镇化率只有26.69%,十年后上升到40.18%,提高了1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35个百分点。而前一个十年,也就是1990年到2000年,四川的城镇化率从21.29%,提高到26.69%,十年仅上升了5.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54个百分点。表明后十年四川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很大成就,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当然我们与全国的49.68%城镇化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四川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十分明显,比较2000年和2010年四川21个市(州) 常住人口总量,多数市(州) 都略有下降,尤其是南充、达州、资阳、广元、宜宾等劳务外出人口较多的地区,人口减少的幅度更大些。只有成都市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1110万人增加到1404万人,净增加3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13.47%提高到17.47%,增加4个百分点。大城市吸纳和聚集人口的作用十分突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动的流向比较紧密。

2010年四川省常住人口总量居前五位:

成都市(1404万人) 、南充市(627万人)、达州市(546万人)、绵阳市(461万人)和凉山州(453万人)

(三)四川地区常住人口表:

(四)四川城乡人口表:

三、人口迅速增加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城市化将成中国发展新引擎“人口红利”将持续衰减。城市化水平超过50%,意味着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 正进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除城乡结构外, 中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也受到各方关注。2011年末, 中国大陆总人口达134,735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上年末提高了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增加0.25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则较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市人口历史性的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也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课题,如:人口老龄化明显加快,传统家庭的功能弱化,劳动年龄人口在达到峰

值之后也开始出现缓慢的下降,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2年05月04日表示,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仍将快速推进,并将有3亿左右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镇。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中80%为农村户籍,但是随着人口和经济规律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将趋于平稳。崔丽认为,只有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2011年我国人口比例、结构等数据统计及分析

目 录:

一、2011年年末中国人口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呈下降态势 (四)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 (五)流动人口继续增加

二、2011年年末四川流动人口现状及其影响研究

(一)四川人口统计及结构分析 (二)四川流动人口具有的主要特点: 1、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

2、地域分布以经济发达地区最多 (三)四川地区常住人口表 (四)四川城乡人口表

三、人口迅速增加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2011年年末中国人口数据统计及分析

数据显示,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一)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

(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尽管未来几年会有小幅波动,但对劳动力供给问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呈下降态势:2011年末,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比上年下降0.16,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出现下降,表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显现成效;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8,受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影响,总人口性别比自2005年来一直呈现下降态势。

(四)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2011年末,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五)流动人口继续增加:2011年末,全国人户分离的(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71亿,比上年增加977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30亿,比上年增加828万人。

二、2011年年末四川流动人口现状及其影响研究

(一)四川人口统计及结构分析:2011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32,312,033人,占40.18%,乡村人口为48,106,167人,占59.8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0,081,682人,乡村人口减少12,954,417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9个百分点。

1、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为80,418,2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3,290,935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872,735人,减少3.45%。年平均减少0.35%。

全省登记的户籍人口为89,981,705人。

2、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5,802,326户,家庭户人口为76,206,65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2人减少0.37人。

3、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0830945人,占50.77%;女性人口为39,587,255人,占49.2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98下降为103.14。

4、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644,450人,占16.97%;15-64岁人口为57,966,205人,占72.08%;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占10.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6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50个百分点。

5、民族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5,510,249人,占93.9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907,951人,占6.1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3,632,394人,减少1.1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59,659人,增长1.12个百分点。

6、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368,24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9,045,020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8,056,85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7,846,52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人口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470人上升为6,67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7,587人上升为11,24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9,358人上升为34,88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2,960人下降为34,627人。

全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377,0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984,246人,文盲率[6]由7.64 %下降为5.44%,下降2.20个百分点。

(二)四川流动人口具有的主要特点:

1、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截止到2011年年末,四川省共登记外来半年以上人口1173.52万人。其中,省内1060.66万人,省外112.86万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2091.37万人。其中,省内1040.82万人,省外1050.55万人(见下图)。四川流动人口分布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2、地域分布以经济发达地区最多:2011年,四川外出半年以上人口,省内占49.77%,省外占50.23%。分市、州看,流入人口最多的为成都市,占四川省流入人口总数的38.62%,其次为绵阳市,占6.10%。最少的阿坝仅占0.94%。其余各市、州流入人口所占比例都在1个百分点以上。

在流出省外人口中,全国30个省、市、区都有四川人口。最多为广东,占36.88%,其次为浙江,占12.66%。即使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西藏,也分别占3.94和0.90个百分点。

在四个直辖市中,四川人口流入最多的为重庆市,占5.45%,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为4.71%和3.45%。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省内到省外,从汉族地区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到处都有四川

流出人口的足迹。可以说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凡是有条件、能赚钱的地方,都有四川流动

人口存在,而流动人口的流向多集中在省内大中城市和农村集镇、省外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2000年四川的城镇化率只有26.69%,十年后上升到40.18%,提高了1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35个百分点。而前一个十年,也就是1990年到2000年,四川的城镇化率从21.29%,提高到26.69%,十年仅上升了5.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54个百分点。表明后十年四川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很大成就,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当然我们与全国的49.68%城镇化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四川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十分明显,比较2000年和2010年四川21个市(州) 常住人口总量,多数市(州) 都略有下降,尤其是南充、达州、资阳、广元、宜宾等劳务外出人口较多的地区,人口减少的幅度更大些。只有成都市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1110万人增加到1404万人,净增加3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13.47%提高到17.47%,增加4个百分点。大城市吸纳和聚集人口的作用十分突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动的流向比较紧密。

2010年四川省常住人口总量居前五位:

成都市(1404万人) 、南充市(627万人)、达州市(546万人)、绵阳市(461万人)和凉山州(453万人)

(三)四川地区常住人口表:

(四)四川城乡人口表:

三、人口迅速增加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城市化将成中国发展新引擎“人口红利”将持续衰减。城市化水平超过50%,意味着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 正进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除城乡结构外, 中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也受到各方关注。2011年末, 中国大陆总人口达134,735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上年末提高了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增加0.25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则较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市人口历史性的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也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课题,如:人口老龄化明显加快,传统家庭的功能弱化,劳动年龄人口在达到峰

值之后也开始出现缓慢的下降,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2年05月04日表示,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仍将快速推进,并将有3亿左右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镇。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中80%为农村户籍,但是随着人口和经济规律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将趋于平稳。崔丽认为,只有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相关文章

  • 基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的数学模型
  • 基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数学模型 一.问题重述 自1978年将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来,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计划生育政策对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促进世界人口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在经 ...查看


  •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特点与问题
  • 人口与发展2013年第19卷第4期 POPULATION&DEVELOPMENTV01.19No.42013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特点与问题 童玉芬,武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70) 摘要:主要基于第六次 ...查看


  •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16:58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009.C.20150212.1658.038.html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席 玮,于学霆 ( ...查看


  • 基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数学模型
  • 2014年第五届吉林省数学建模竞赛 承 诺 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数学建模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 ...查看


  • 人口模型数学建模
  •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影响的研究 摘 要 本文讨论了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的影响,通过建立人口数量和结构模型,进一步分析新政策对教育.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养老等的影响. 针对问题一,分析计划生育政策未调整对人口的影响.首先对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行 ...查看


  • 中国人口教案
  • <中国人口及其问题>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中国地理>是国家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 版社出版, 用于地理教育专业的本专科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第四章 <人 口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的 ...查看


  • 2011江苏卷地理高考试卷
  •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地 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 ...查看


  • 人口老龄化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
  • 人口老龄化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 课程名称 学 院 年级 专业班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开 课 时 间 至学期 组员构成: 赵福强(20144608) 金海江() 人口老龄化及"二孩政策"的影 ...查看


  • 中国区域教育支出地区差距的度量与分解
  • 莩未'湃玄 2013年第7期 中国区域教育支出地区差距的 度量与分解:1995-2010年木 唐兴霖李文军 『摘要1作者采用1995-2010年中国教育支出数据,从教育支出规模.力度和增加值的地区差距,并 运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区域教育支出地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