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强化训练(1)
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纪纲传(节选)
①纪纲,临邑人,为诸生。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
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既即帝位,擢锦.
②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纲觇帝旨,广布枚尉,日摘臣民阴事。帝悉.
下纲治,深文诬诋。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帝所怒...
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特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
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二十、牛
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籍故晋王、吴..
王,干没金宝无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
③④僭乘舆。欲买一女道士为妾,都督薛禄先得之,遇禄大内,挝其首,脑裂几死。
恚都指挥哑失帖木不避道,诬以冒赏事,捶杀之。
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端午,帝射柳,纲属镇抚庞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纲喜曰:“是无能难我
矣。”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
院按治,具有状。即日碟⑤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节选自《明史》)
注:①燕王:即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封燕王。
②摘(tì):揭发。③乘舆:此处泛指皇帝用的器物。④挝(zhuā):击,敲
打。⑤碟(zhé):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便辟诡黠 便:义同《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便”,读pi .
án ,能说会道
B. 深文诬诋 文:义同成语“文过饰非”的“文”,文饰、掩饰 .
C. 载入私第,弗予直 直:义同《卖炭翁》中“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
通“值”,钱,价钱
D. 命优童奏乐奉觞 奉:义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请奉盆缶秦王”的“奉”,.
进献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纲叩马请自效 .
B. 忽刑于市 .
C. 籍故晋王、吴王 .
D. 得王冠服服之 .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王与语,说之 B、帝以为忠
与羸而不助五国也 皆以美于徐公
C、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 D、我故射不中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朱亥故不复谢
1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用以刻画权奸纪纲形象的一组是
①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
②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
③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
④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⑤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A. ②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1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着力刻画的是权奸纪纲的形象。他因为能说会道、善于揣摩别人的心
思而受到燕王宠爱,从而平步青云。
B. 纪纲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党羽,诬陷异己,诱取财产;假传诏令,勒取官盐;
私造武器,图谋不轨。
C. 一次在皇宫内遇见他所嫉恨的都督薛禄,击打薛的头,以至把薛打得脑袋
裂开而身亡。
D. 纪纲犯下了种种罪行,终于落得个被依法治罪,家属也受到惩治的可悲下场。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梁、晋争
为天下劲敌。晋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
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畏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是时,
晋已尽有河北,而梁末帝昏乱,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大臣宿将多被谗间。
龙德三年夏,晋取郓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入见末帝,泣曰:“„„今强敌未
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末帝问所欲言,翔曰:“事急矣,非彦
章不可! ”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以段凝为副„„时庄宗在魏,以朱守殷守夹
寨,闻彦章为招讨使,惊曰:“彦章骁勇,吾尝避其锋,非守殷敌也。”即驰骑救之。比至,而南城已破矣。时段凝已有异志,凝与赵岩、张汉杰交通。彦章愤梁
日削,而嫉岩等所为,尝谓人曰:“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岩等闻之惧,
与凝协力倾之,乃罢彦章。唐兵攻兖州,末帝召彦章使守捉注东路,彦章以兵少
战败,被擒。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庄宗
爱其骁勇,欲全活之,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
待? 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
遂见杀,年六十一。
注:守捉: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军、城、镇、守捉皆有使。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间遣使者招彦章 .
间:秘密地
B. 大臣宿将多被谗间 .
宿:有经验的、老的
C. 比至,而南城已破矣 .
比:一起
D. 彦章武人不知书 .
书:文字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 .A 与凝协力倾之,乃罢彦.
诛奸臣以以谢天下 .B 彦章以兵少战败 .
而梁末帝昏乱 .C 比至,而南城已破矣 .
梁、晋争为天下劲敌 .D 常为俚语谓人曰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凝与赵岩、张汉杰交通 ..
B. 赐以第宅,供给甚备 ..
C. 必欲招致之 ..
D. 晋已尽有河北 ..
1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章“忠义守节”品德的一项是
①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②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
③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
④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
⑤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⑥而嫉岩等所为
A. 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
②⑤⑥
1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彦章骁勇有力,晋人俘虏其家人,以此诱迫彦章投降。尽管末帝昏乱,奸
臣当道,自己无用武之地,但他仍不为晋人所动,也因此保全了家人的性命。
B. 晋人攻取郓州,梁人举国震动。宰相敬翔以死谏末帝,荐彦章。彦章临危
受命,不负众望,大破南城,显示了他在梁的重要地位和才力。
C. 彦章激愤于国力日衰,立志诛杀奸臣,终为部下谗陷,被罢免官职。但后
来当梁末帝委任他为招讨使时,仍挺身而出,直至兵败被俘。
D. 彦章虽是—介武夫,但他以“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表白自己为人的准则。
被俘后不受庄宗的怜爱,宁死不事二君,表现出他的忠义守节。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①能跣足履棘行百步(3分) ②彦章愤梁日削,而嫉岩等所为(3分)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高祖父众,众父兴,皆为名儒。时华歆为豫章
太守,浑乃渡江投歆。太祖①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下蔡长、邵陵令。天下未
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
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丢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
女,多以郑为字。辟为丞相掾属,迁左冯翊②。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③。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
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
而盗贼止息。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
嘉之,复入为丞相掾。文帝即位,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迁阳平、沛郡二太守。
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堨,开稻田。郡人皆以
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
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
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放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
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④,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
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明帝闻之,下诏称述,布告天下。
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及卒,以子崇为郎中。
(节选自《三国志·郑浑传》)
注:①太祖,指曹操。文帝,指魏文帝曹丕。明帝,指魏明帝曹睿。②左冯
(pín ɡ) 翊:官名,三国时临晋(今陕西大荔) 太守。⑦京兆尹:汉太初元年,置京
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④五果:核果、肤果、壳果、桧果、
角果。这里泛指果树。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闻其笃行 笃:忠厚 .
B. 重丢子之法 重:重要 .
C. 其治放此 放:仿效 .
D. 榆皆成藩 藩:行列 .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浑乃渡江投歆 .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
①明帝闻之 .
②此丰民之本也 .
①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堨 .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①由是民安于农 .A. B. C. D. ②觉今是而昨非 .
1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兴陂堨,开稻田 陂堨:陂塘和堤坝 ..
B. 后稍丰给,无不举赡 举赡:生养子女
..
C. 比年大收 比年:连年 ..
D. 浑清素在公 清素:清静朴实 ..
14. 郑浑在太守任上,做了许多安民利民的事,全都表现他这些事的是
①课耕桑 ②明禁令 ③兴陂(堨) ④树榆果 ⑤重丢子之法 ⑥制移居
之法
A. ①③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针对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都不思生产,也不愿生养子女的严重情况,郑浑
在“重丢子之法”的同时,“课使耕桑”,扭转了局势,受到百姓的由衷爱戴。
B. 郑浑在京兆尹任上,为新聚百姓制定居住之法,让众、单为伍,信、老为
邻;又使其勤耕作,发奸人。由是盗贼止息,民安于农。
C. 郑浑任阳平、沛郡太守期间,亲率吏民兴修水利,开辟稻田,以致连年丰
收,租入倍常。等到曹操的大军进入汉中,他转运的军粮也最多。
D. 本文主要选写郑浑一生几件事,通过对他的言行的具体记叙,既表现了他治理
有方的杰出政绩,也表现了他“清素在公”的优秀品质,他因此受到曹魏政权的
重用和褒扬。
16. 将下列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答:
(2)取之信然
答: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范云字彦龙,南阳舞阳人。云六岁就其姑夫袁叔明读《毛诗》①,日诵九纸。
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曰:“公辅才也。”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时人每疑其宿构。(竟陵王萧)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云并随府迁,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寻除尚书殿中郎。子良为云求禄,齐武帝曰:“闻范云谄事汝,政...当流之。”子良对曰:“云之事臣,动相箴谏,谏书存者百有余纸。”帝索视之,
言皆切至,咨嗟良久,曰:“不意范云乃尔,方今弼汝。”文惠太子尝幸东田观获..
稻,云时从。文惠顾云曰:“此刈甚快。”云曰:“三时之务,亦甚勤劳,愿殿下
知稼墙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也。”文惠改容谢之。及出,侍中萧缅先缅先不.相识,就车握云手曰:“不谓今日复见谠言。”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
咨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少与领军长史王田亥 善,云起宅新成,移家
始毕,田亥 亡官舍,尸无所归,云以东厢给之。移尸自门入,躬自营田亥 ,招复如
礼,时人以为难。及居选官,任寄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答如流,无
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摘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武帝九锡之出,云忽中疾,居二日半,如医徐文伯视..之。文伯曰:“缓之一月乃复,欲速即时愈,政”云曰:“朝闻..恐二年不复可救。
夕死,而况二年。”文伯乃下火而壮焉,重衣以覆之。有顷, 汗流于背即起。二年.果卒。
(节选自《南史·范云传》)
[注] ①《毛诗》:指现今通行的《诗经》。②九锡:古代帝王赐给功高势显的诸
侯大臣的九种物品。③壮:中医艾炙,一灼称一壮。④具:才具,才能。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陈郡殷琰名知人 .
B .时人每疑其宿构 .
之意
C .方今弼汝 . 弼:辅助
谢:道歉
D .文惠改容谢之 .
( )
A .①政当流之 .
B .①闻范云谄事汝 .
C .①性颇激厉,少威重 .
D .①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 .②政恐二年不复可救 . ②事寡嫂尽礼 .②土或以此少之 .②子良为云求禄 . 知:了解;识别 宿:文中为“预先”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9.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汗流于背即起 .C
时人咸服其明赡 .D 云六岁就其姑父袁叔明读《毛诗》 .士或以此少之 . A云以东厢给之 . B 缓之一月乃复 .不意范云乃尔 .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 .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体现范云“有识具”的一项是
( )
①帝索视之,言皆切至
②三时之务„„无徇一朝之宴逸也
③不谓今日复见谠言
④家事必先咨而后行
⑤躬自营田亥 ,招复如礼
⑥朝闻夕死,而况二年
A .①③
( )
A .范云从小就用功读书,白天能将九页《毛诗》读熟到能够背诵的程度。
B .②④ C .①② D .⑤⑥ 11.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范云因为箴谏朝政有功,被授尚书殿中郎,齐武帝下命令要范云弼子良。
C .范云在选择官员时,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满门宾客的提问,处理神速,应
答如流,时人个个佩服。
D .范云在武帝九锡之出时突然中风发病,为了助武帝成功,宁愿只活两年,
请求医生为他快速治病。
1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寻除尚书殿中郎
五、(15分,每小题3分)
王若虚字从之,稾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
士。调鹿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
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
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
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
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
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
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
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
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 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
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
辈赶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
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
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
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命
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
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王若虚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虽然:虽然这样
B. 数日,促迫不已 促迫:催促。
C. 微服北归镇阳 微服:穿平民服装。
D. 汩没尘土中一生 汩没:埋没。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数日乃得行 B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
乃谓奕辈日 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
C且丞相既以城降 D 则朝官皆出其门
且己白郑王矣 不从则死
13.下列各句中补充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若虚) 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
B. 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崔立) ,请为(崔立) 建功德碑,翟奕以尚
书省命召若虚为文。
C. (王若虚) 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
D. 金亡,(元好问) 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
是
①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②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③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
④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⑤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若虚任职期满时,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
这正说明其得信于民。
B. 文章详写王若虚拒绝撰写翟奕德碑一事,意在表现其珍视名节,不苟
趋附的思想。
C. 文章中王若虚与同游者所说之言意即:“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
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
现了。”
D. 通观全文,也反映了王若虚性格机警善辩的一面。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小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
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
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
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
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之,岂得以喜
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闻百
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
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常设
大瓦壶于视事阁中,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壶中,束纟 焚之,其多
得谤咎,殆由此也。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
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
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九月,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吕余庆以疾求解职;
丁卯,罢为尚书左丞。余庆为帝霸府(藩王府邸)元僚,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
余庆恬然不以介意。处耘获罪时,余庆知江陵,还朝,帝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
理解释。及普忤旨,左右争倾之,余庆独为明辨,帝意稍解。时称长者。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
[注]矧(sh ěn ):况且。大渐:病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卒可其奏 .
C .中外表疏 .( ) A .尝欲除某人为某官 . 除:封职 可:同意 疏:陈述
倾:倾轧、排挤 D .左右争倾之 .
( )
A .普颜色自若 ..
C .帝委曲问处耘事 ..
( )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B .适当其时 ..D .余庆以理解释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 .①岂得以喜怒专之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 .①必投之壶中 .
呼张良与俱去
D .①其多得谤咎,殆由此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普性格“刚毅果断”的一组是
( )
①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
③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⑤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 )
A .皇帝当初并不怎么重用赵普,普经把他的奏折撕碎了扔在地上,但最终
被他刚毅的性格所感动,他也以称职而闻名于世。
B .赵普很善于临机应变,使皇帝改变主意,有一次皇帝因雨不止影响大宴
而发怒,赵普告知百姓正在宫外作乐求雨,使皇帝转怒为喜。
C .赵普上书称赞皇弟,并想事先得到皇帝的临终遗诏,言下有推荐皇弟作
接班人之意,并希望早定此事,皇帝很重视他的话。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欲②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 ④必投之壶中,束 焚之 ⑥时称长者 C .①③⑤ D .②③⑥ 1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李处耘获罪,赵普违背皇帝的旨意,吕余庆竭力为他们开脱,李、赵无事,他却因此被罢为尚书左丞。
16、解释文中以下两句话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
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司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循吏》)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城州,周十三里 周:筑城
B. 当济以威 济:成功
C. 度其费为估 估:价格
D. 丹覆其粮 覆:审察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足于资,宜上请 B. 具疏所宜费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 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D. 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 因拔刀斫前奏案 遇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
1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韦丹大行仁化的一组是( )
①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③丹召工教为陶 ④贫不能者,畀以财
⑤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⑥籍其家,尽得文记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1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他认为出使外国所用的资费,应该由朝廷拨付,不应该沿袭陈规卖官筹款。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修改了法令制度。
B. 韦丹担任言官以正直闻名。他认为如不以强力威慑,人们就会轻忽法令;刘辟反叛如不加讨伐,朝廷就无法统辖全国。为此他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C. 韦丹执法宽厚仁慈。对于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主仓吏,他只是责令限期归还。对于违犯法令被判死刑的兵卒,他也没有执行,而是将这个兵卒释放了。
D. 韦丹为政功绩显著。他担任地方官以仁化为本,多方造福地方百姓。他被诬告的罪名经查验也尽属不实,这更显现出他的功绩。
翻译原文中的句子: 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1.D(“奉觞”的“奉”是“捧”的本字,义为“两手捧着”)
12.A(“叩”动词的一般用法,义为“叩头”。“典”本为名词,意为“典册”,即记录亲军的名册,这里活用为动词,为“掌典”之意,即掌管。“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籍没、登记并没收”讲。“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穿衣服”讲)
13.A(前“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偕同者,这里后省宾语“之”,可译为“和”“跟”“同”;后“与”,连词,表示联合,可译为“和”“跟”“同”。B 组两句中的“以”,均作“认为,以为”讲,在句中均作谓语。C 组两句中的“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人”。D 组两句中的“故”,均为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故意如此,作“故意”讲)
14.A(①写其发迹之前,并非“权奸”。③写皇帝)
15.C(薛禄并没有死,而是几乎死去)
16. ①捏造罪名陷害上百家大商人,搜刮光了他们的财产才罢休。
②你折下柳枝大声说我射中了,以此观测出大家对我的态度如何。
二、11.C 12.A 13.B 14.D 15.C
16. ①能光着脚踩着荆棘走百步
②彦章憎恶梁一天天地削弱,并嫉妒赵岩等人的所作所为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B(重:加重)
12.A(A.①②乃,副词,“于是”。B. ①之,代词,指郑浑的事迹;②之,助词,“的”。
C. 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比”。D. ①是,代词,“此”;②是,形容词,“正确”)
13.D(清素:清廉朴素)
14.D(①⑤为郑浑在下蔡长、邵陵令任上的政绩,不是“在太守任上”的事)
15.C(转运的军粮最多“是郑浑在京兆尹任上”的事,不是“任阳平、沛郡太守期间”的事)
16.(1)看见路边李树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2)取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四7.D/“谢”意为“感谢”,不是“道歉”。
8.B/B项的“事”均为“侍奉”。A 项①为名作状,按政令。②同“正”只,反。C 项①缺少,②轻视,看不起,D ①担任,做。②替。
9.D/A项“以”①因为,②把,将;B 项“乃”①才,②竟,竟然;C 项“于”①从,②向;D 项“其”都是代词,他,他的。
10.C ①②分别从侧面、正面体现出来。③项是萧缅对范云“识具”的赞扬。④是写范云尊重寡嫂的行动。⑤写范云替王亥办丧事。⑥写范云助武帝的急切心情,都与“识具”无关。
11.D/A项“日”、“诵”的翻译有误;B 项将“授官”与“箴谏”挂钩,将“方今”解作“下命令”,欠妥当;C 项“居选官”解作“选择官员”,对文件及宾客的理解均与原文不符。
范云,字彦龙,是南阳舞阳人。范云六岁时就跟着他的姑夫袁叔明读《诗经》,每天能读九页。陈郡有个叫殷琰的以识人闻名,在袁叔明那里见到他,说“(这孩子)是三公等辅佐大臣的人才啊。”范云天生机智敏税,很有见识和才能,善于作文章,动笔就成,当时人们都怀疑他(是)预先写好了的。(竞陵王萧)子良担任南除州、南兖州的行政长官时,范云都跟着一起调动,范云常常在子良在前面陈说朝廷得失,不久又担任了尚书殿中郎。子良替范云求取俸禄。齐武帝说:“(我)听说范云以谄媚手段来事奉你,按政令应当流放。”子良回答说:“范云事奉我,动不动就提意见。现在谏书还存有一百多页。”齐武帝要来仔细一看,(只见谏书)语言十分恳切。(帝)感慨良久,说:“想不到范云竟然如此,正好叫他辅助你。”文惠太子曾到东田观看收稻子,当时范云跟着去了。文惠太子回头看着范云说:“这样割稻子真快。”范云:“三个季节的劳作,也很辛苦,希望殿下了解农业生产的艰难,不象您巡行一天那样舒适安逸啊。”文惠帝改换了表情严肃起来感谢范云的指教。等到出来的时候,侍中萧缅以前并不认识他,靠着车拉住范云的手说:“想不到现在还能听到正直的话。”
范云生性稳重善良,事奉寡嫂完全符合礼节,家中诸事事先必问询(寡嫂)以后再做。(范云)爱讲气节,崇尚(行动)不同于常人,专门在人有急难之时快速地加以救助。年少时与领军长史王田亥 友好,范云住宅刚刚建成,搬家也刚刚结束,王死在官舍,尸体没有地方停放,范云就腾出东厢房给他。移尸时从大门进来,(范云)事无巨细亲自过问,按照礼节招待来往客人,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样做)很难得。等到他位居选官时,寄予的职责很重要,信简、文书堆满桌子,来往的宾客络绎不绝。范云对答如流,没有什么阻塞停滞的。官府文件的签发,
处理如有神助(十分准确、快速),当时人们都很佩服他的明白与精力充足。(范云)生性颇为偏激严厉,缺少威严持重,有什么对的,错的,都直接表现在行为上。士族中有些人就因此而看不起他。武帝变要称帝的时候,范云突然发病中风,两天半后,叫了一个医生徐文伯给他看病。文伯说:“慢慢地,一个月以后就会康复。想要快,马上说好,但只怕两年以后不可复救。”范云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还有两年呢。”文伯就用艾炙的方法(给他治病),用很多衣物盖住他,一会儿,汗流浃背,马上就站起来了。两年以后。范云果然死了。
五、11、A(虽然这样) 12、B(用。A 项前者“才”,后者“于是”;C 项前者“况且”,后者“而且”;D 项前者“那么”,后者“就”。) 13、D(王若虚) 14、A 15B
[译文] 王若虚字从之,是稾城人。 从小聪颖慧悟,好像老早就跟文学很熟悉似的。承安二年中经义科进士第,调任鹿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 因人推荐,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应奉翰林文字。奉命出使夏国,还朝后被任命为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下来担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宣宗实录》编撰完成,升为平凉府判官。不久,召入朝任左司谏,后来又调为延州刺史,入朝担任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奔走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立之变发生。各种小人都附和他,请求为他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作碑文。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若有人稍稍顶撞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立即被杀害。王若虚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私下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顺从就会被杀害,作了就会败坏名节,声誉扫地,不如一死为好。即使这样,我仍然姑且以道理说服他们。”于是告诉翟奕等人说:“丞相功德碑应当把哪些事写进去?”翟奕等愤怒地说:”丞相以京城归降,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王若虚说:“学士的职责是代王立言,把撰写功德碑称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吗? 况且丞相既然以京城归降,那么朝廷百官都是丞相门下的人。自古以来,难道有门下之人为主帅 歌颂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吗?”翟奕等人不能强制他,于是召太学生刘祁、麻革等赶到尚书省,元好问、张信之将立碑的事告诉他们,说:“大家的意见是请你 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 给郑王了,请二位不要推辞。”刘 祁等坚决推辞并离去。以后几天,不断催促,刘祁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但只是 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后来元军入城,功德碑没有建立。
金国灭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装向北回到镇阳,与浑源刘郁东行游历泰山,来到黄岘峰,在萃美亭歇息,环视同游的人说:“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够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于是叫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派另一儿子王恕往前走,看山路的平坦险峻,于是垂足坐在一大石上,坐了很久,闭着眼睛便去世了,时年七十岁。所著文章叫《慵夫集》、滹南遗老集》各有若干卷,流传于世。
六、7.C 8.D 9.A 10.B 11.C
七、11.B (“济”意为“救助”)
12.C (此处古代汉语意和现代汉语意同,均为所获利润的意思。A 此处“故事”古代汉语意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代汉语“故事”意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B “使”古代汉语意为命令、管辖;“者”,用于组成名词性短语。此处应断句为“可使者”,意为能够管辖的地
区。现代汉语“使者”意为奉使命办事的人,多指外交人员;D “自费”此处古代汉语意为自己耗费,现代汉语“自费”意为自己负担费用)
13. A (前者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可译为“在„„方面”“对于„„方面”;后者也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可译为“给”。B 均用作助词。“所”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C 均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D 均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表示假设和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4. D(排除①⑥,①是说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⑥为叙述韦丹查获证据)
15. C(“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应是”权吏”而非“主仓吏”,被韦丹“责令限期归
还”的也应是“权吏”们而非“主仓吏”)
文言文参考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皇帝诏令任命他为司封郎中前往吊唁。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他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来得到出使的费用,这称作“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其后就把这种做法写在法令制度中。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韦丹还朝作了容州刺史。他教导百姓耕种纺织,禁止懒惰游乐,兴办学校,对于因贫穷而卖身为奴的百姓,将他们赎出并让他们回家,严令官吏,不允许把他们抢掠来作为奴隶。开始兴建州城,城垣周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就只剩下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调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韦丹召来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把这些建筑用的材料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要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和砖瓦,可以免除一半的赋税,以后慢慢地归还欠款。因贫穷无力建瓦屋的百姓,给予他们钱财。韦丹亲自前去勉励和监督。韦丹又建立了南北两个市场,建造军营来驻扎军队,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来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能够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录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帐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凡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侯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
古文阅读强化训练(1)
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纪纲传(节选)
①纪纲,临邑人,为诸生。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
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既即帝位,擢锦.
②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纲觇帝旨,广布枚尉,日摘臣民阴事。帝悉.
下纲治,深文诬诋。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帝所怒...
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特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
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二十、牛
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籍故晋王、吴..
王,干没金宝无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
③④僭乘舆。欲买一女道士为妾,都督薛禄先得之,遇禄大内,挝其首,脑裂几死。
恚都指挥哑失帖木不避道,诬以冒赏事,捶杀之。
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端午,帝射柳,纲属镇抚庞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纲喜曰:“是无能难我
矣。”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
院按治,具有状。即日碟⑤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节选自《明史》)
注:①燕王:即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封燕王。
②摘(tì):揭发。③乘舆:此处泛指皇帝用的器物。④挝(zhuā):击,敲
打。⑤碟(zhé):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便辟诡黠 便:义同《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便”,读pi .
án ,能说会道
B. 深文诬诋 文:义同成语“文过饰非”的“文”,文饰、掩饰 .
C. 载入私第,弗予直 直:义同《卖炭翁》中“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
通“值”,钱,价钱
D. 命优童奏乐奉觞 奉:义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请奉盆缶秦王”的“奉”,.
进献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纲叩马请自效 .
B. 忽刑于市 .
C. 籍故晋王、吴王 .
D. 得王冠服服之 .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王与语,说之 B、帝以为忠
与羸而不助五国也 皆以美于徐公
C、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 D、我故射不中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朱亥故不复谢
1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用以刻画权奸纪纲形象的一组是
①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
②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
③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
④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⑤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A. ②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1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着力刻画的是权奸纪纲的形象。他因为能说会道、善于揣摩别人的心
思而受到燕王宠爱,从而平步青云。
B. 纪纲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党羽,诬陷异己,诱取财产;假传诏令,勒取官盐;
私造武器,图谋不轨。
C. 一次在皇宫内遇见他所嫉恨的都督薛禄,击打薛的头,以至把薛打得脑袋
裂开而身亡。
D. 纪纲犯下了种种罪行,终于落得个被依法治罪,家属也受到惩治的可悲下场。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梁、晋争
为天下劲敌。晋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
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畏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是时,
晋已尽有河北,而梁末帝昏乱,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大臣宿将多被谗间。
龙德三年夏,晋取郓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入见末帝,泣曰:“„„今强敌未
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末帝问所欲言,翔曰:“事急矣,非彦
章不可! ”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以段凝为副„„时庄宗在魏,以朱守殷守夹
寨,闻彦章为招讨使,惊曰:“彦章骁勇,吾尝避其锋,非守殷敌也。”即驰骑救之。比至,而南城已破矣。时段凝已有异志,凝与赵岩、张汉杰交通。彦章愤梁
日削,而嫉岩等所为,尝谓人曰:“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岩等闻之惧,
与凝协力倾之,乃罢彦章。唐兵攻兖州,末帝召彦章使守捉注东路,彦章以兵少
战败,被擒。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庄宗
爱其骁勇,欲全活之,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
待? 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
遂见杀,年六十一。
注:守捉: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军、城、镇、守捉皆有使。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间遣使者招彦章 .
间:秘密地
B. 大臣宿将多被谗间 .
宿:有经验的、老的
C. 比至,而南城已破矣 .
比:一起
D. 彦章武人不知书 .
书:文字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 .A 与凝协力倾之,乃罢彦.
诛奸臣以以谢天下 .B 彦章以兵少战败 .
而梁末帝昏乱 .C 比至,而南城已破矣 .
梁、晋争为天下劲敌 .D 常为俚语谓人曰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凝与赵岩、张汉杰交通 ..
B. 赐以第宅,供给甚备 ..
C. 必欲招致之 ..
D. 晋已尽有河北 ..
1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章“忠义守节”品德的一项是
①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②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
③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
④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
⑤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⑥而嫉岩等所为
A. 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
②⑤⑥
1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彦章骁勇有力,晋人俘虏其家人,以此诱迫彦章投降。尽管末帝昏乱,奸
臣当道,自己无用武之地,但他仍不为晋人所动,也因此保全了家人的性命。
B. 晋人攻取郓州,梁人举国震动。宰相敬翔以死谏末帝,荐彦章。彦章临危
受命,不负众望,大破南城,显示了他在梁的重要地位和才力。
C. 彦章激愤于国力日衰,立志诛杀奸臣,终为部下谗陷,被罢免官职。但后
来当梁末帝委任他为招讨使时,仍挺身而出,直至兵败被俘。
D. 彦章虽是—介武夫,但他以“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表白自己为人的准则。
被俘后不受庄宗的怜爱,宁死不事二君,表现出他的忠义守节。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①能跣足履棘行百步(3分) ②彦章愤梁日削,而嫉岩等所为(3分)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高祖父众,众父兴,皆为名儒。时华歆为豫章
太守,浑乃渡江投歆。太祖①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下蔡长、邵陵令。天下未
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
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丢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
女,多以郑为字。辟为丞相掾属,迁左冯翊②。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③。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
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
而盗贼止息。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
嘉之,复入为丞相掾。文帝即位,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迁阳平、沛郡二太守。
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堨,开稻田。郡人皆以
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
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
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放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
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④,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
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明帝闻之,下诏称述,布告天下。
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及卒,以子崇为郎中。
(节选自《三国志·郑浑传》)
注:①太祖,指曹操。文帝,指魏文帝曹丕。明帝,指魏明帝曹睿。②左冯
(pín ɡ) 翊:官名,三国时临晋(今陕西大荔) 太守。⑦京兆尹:汉太初元年,置京
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④五果:核果、肤果、壳果、桧果、
角果。这里泛指果树。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闻其笃行 笃:忠厚 .
B. 重丢子之法 重:重要 .
C. 其治放此 放:仿效 .
D. 榆皆成藩 藩:行列 .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浑乃渡江投歆 .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
①明帝闻之 .
②此丰民之本也 .
①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堨 .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①由是民安于农 .A. B. C. D. ②觉今是而昨非 .
1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兴陂堨,开稻田 陂堨:陂塘和堤坝 ..
B. 后稍丰给,无不举赡 举赡:生养子女
..
C. 比年大收 比年:连年 ..
D. 浑清素在公 清素:清静朴实 ..
14. 郑浑在太守任上,做了许多安民利民的事,全都表现他这些事的是
①课耕桑 ②明禁令 ③兴陂(堨) ④树榆果 ⑤重丢子之法 ⑥制移居
之法
A. ①③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针对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都不思生产,也不愿生养子女的严重情况,郑浑
在“重丢子之法”的同时,“课使耕桑”,扭转了局势,受到百姓的由衷爱戴。
B. 郑浑在京兆尹任上,为新聚百姓制定居住之法,让众、单为伍,信、老为
邻;又使其勤耕作,发奸人。由是盗贼止息,民安于农。
C. 郑浑任阳平、沛郡太守期间,亲率吏民兴修水利,开辟稻田,以致连年丰
收,租入倍常。等到曹操的大军进入汉中,他转运的军粮也最多。
D. 本文主要选写郑浑一生几件事,通过对他的言行的具体记叙,既表现了他治理
有方的杰出政绩,也表现了他“清素在公”的优秀品质,他因此受到曹魏政权的
重用和褒扬。
16. 将下列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答:
(2)取之信然
答: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范云字彦龙,南阳舞阳人。云六岁就其姑夫袁叔明读《毛诗》①,日诵九纸。
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曰:“公辅才也。”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时人每疑其宿构。(竟陵王萧)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云并随府迁,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寻除尚书殿中郎。子良为云求禄,齐武帝曰:“闻范云谄事汝,政...当流之。”子良对曰:“云之事臣,动相箴谏,谏书存者百有余纸。”帝索视之,
言皆切至,咨嗟良久,曰:“不意范云乃尔,方今弼汝。”文惠太子尝幸东田观获..
稻,云时从。文惠顾云曰:“此刈甚快。”云曰:“三时之务,亦甚勤劳,愿殿下
知稼墙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也。”文惠改容谢之。及出,侍中萧缅先缅先不.相识,就车握云手曰:“不谓今日复见谠言。”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
咨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少与领军长史王田亥 善,云起宅新成,移家
始毕,田亥 亡官舍,尸无所归,云以东厢给之。移尸自门入,躬自营田亥 ,招复如
礼,时人以为难。及居选官,任寄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答如流,无
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摘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武帝九锡之出,云忽中疾,居二日半,如医徐文伯视..之。文伯曰:“缓之一月乃复,欲速即时愈,政”云曰:“朝闻..恐二年不复可救。
夕死,而况二年。”文伯乃下火而壮焉,重衣以覆之。有顷, 汗流于背即起。二年.果卒。
(节选自《南史·范云传》)
[注] ①《毛诗》:指现今通行的《诗经》。②九锡:古代帝王赐给功高势显的诸
侯大臣的九种物品。③壮:中医艾炙,一灼称一壮。④具:才具,才能。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陈郡殷琰名知人 .
B .时人每疑其宿构 .
之意
C .方今弼汝 . 弼:辅助
谢:道歉
D .文惠改容谢之 .
( )
A .①政当流之 .
B .①闻范云谄事汝 .
C .①性颇激厉,少威重 .
D .①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 .②政恐二年不复可救 . ②事寡嫂尽礼 .②土或以此少之 .②子良为云求禄 . 知:了解;识别 宿:文中为“预先”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9.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汗流于背即起 .C
时人咸服其明赡 .D 云六岁就其姑父袁叔明读《毛诗》 .士或以此少之 . A云以东厢给之 . B 缓之一月乃复 .不意范云乃尔 .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 .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体现范云“有识具”的一项是
( )
①帝索视之,言皆切至
②三时之务„„无徇一朝之宴逸也
③不谓今日复见谠言
④家事必先咨而后行
⑤躬自营田亥 ,招复如礼
⑥朝闻夕死,而况二年
A .①③
( )
A .范云从小就用功读书,白天能将九页《毛诗》读熟到能够背诵的程度。
B .②④ C .①② D .⑤⑥ 11.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范云因为箴谏朝政有功,被授尚书殿中郎,齐武帝下命令要范云弼子良。
C .范云在选择官员时,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满门宾客的提问,处理神速,应
答如流,时人个个佩服。
D .范云在武帝九锡之出时突然中风发病,为了助武帝成功,宁愿只活两年,
请求医生为他快速治病。
1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寻除尚书殿中郎
五、(15分,每小题3分)
王若虚字从之,稾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
士。调鹿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
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
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
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
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
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
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
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
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 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
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
辈赶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
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
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
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命
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
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王若虚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虽然:虽然这样
B. 数日,促迫不已 促迫:催促。
C. 微服北归镇阳 微服:穿平民服装。
D. 汩没尘土中一生 汩没:埋没。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数日乃得行 B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
乃谓奕辈日 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
C且丞相既以城降 D 则朝官皆出其门
且己白郑王矣 不从则死
13.下列各句中补充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若虚) 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
B. 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崔立) ,请为(崔立) 建功德碑,翟奕以尚
书省命召若虚为文。
C. (王若虚) 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
D. 金亡,(元好问) 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
是
①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②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③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
④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⑤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若虚任职期满时,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
这正说明其得信于民。
B. 文章详写王若虚拒绝撰写翟奕德碑一事,意在表现其珍视名节,不苟
趋附的思想。
C. 文章中王若虚与同游者所说之言意即:“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
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
现了。”
D. 通观全文,也反映了王若虚性格机警善辩的一面。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小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
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
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
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
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之,岂得以喜
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闻百
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
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常设
大瓦壶于视事阁中,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壶中,束纟 焚之,其多
得谤咎,殆由此也。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
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
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九月,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吕余庆以疾求解职;
丁卯,罢为尚书左丞。余庆为帝霸府(藩王府邸)元僚,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
余庆恬然不以介意。处耘获罪时,余庆知江陵,还朝,帝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
理解释。及普忤旨,左右争倾之,余庆独为明辨,帝意稍解。时称长者。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
[注]矧(sh ěn ):况且。大渐:病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卒可其奏 .
C .中外表疏 .( ) A .尝欲除某人为某官 . 除:封职 可:同意 疏:陈述
倾:倾轧、排挤 D .左右争倾之 .
( )
A .普颜色自若 ..
C .帝委曲问处耘事 ..
( )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B .适当其时 ..D .余庆以理解释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 .①岂得以喜怒专之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 .①必投之壶中 .
呼张良与俱去
D .①其多得谤咎,殆由此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普性格“刚毅果断”的一组是
( )
①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
③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⑤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 )
A .皇帝当初并不怎么重用赵普,普经把他的奏折撕碎了扔在地上,但最终
被他刚毅的性格所感动,他也以称职而闻名于世。
B .赵普很善于临机应变,使皇帝改变主意,有一次皇帝因雨不止影响大宴
而发怒,赵普告知百姓正在宫外作乐求雨,使皇帝转怒为喜。
C .赵普上书称赞皇弟,并想事先得到皇帝的临终遗诏,言下有推荐皇弟作
接班人之意,并希望早定此事,皇帝很重视他的话。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欲②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 ④必投之壶中,束 焚之 ⑥时称长者 C .①③⑤ D .②③⑥ 1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李处耘获罪,赵普违背皇帝的旨意,吕余庆竭力为他们开脱,李、赵无事,他却因此被罢为尚书左丞。
16、解释文中以下两句话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
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司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循吏》)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城州,周十三里 周:筑城
B. 当济以威 济:成功
C. 度其费为估 估:价格
D. 丹覆其粮 覆:审察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足于资,宜上请 B. 具疏所宜费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 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D. 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 因拔刀斫前奏案 遇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
1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韦丹大行仁化的一组是( )
①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③丹召工教为陶 ④贫不能者,畀以财
⑤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⑥籍其家,尽得文记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1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他认为出使外国所用的资费,应该由朝廷拨付,不应该沿袭陈规卖官筹款。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修改了法令制度。
B. 韦丹担任言官以正直闻名。他认为如不以强力威慑,人们就会轻忽法令;刘辟反叛如不加讨伐,朝廷就无法统辖全国。为此他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C. 韦丹执法宽厚仁慈。对于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主仓吏,他只是责令限期归还。对于违犯法令被判死刑的兵卒,他也没有执行,而是将这个兵卒释放了。
D. 韦丹为政功绩显著。他担任地方官以仁化为本,多方造福地方百姓。他被诬告的罪名经查验也尽属不实,这更显现出他的功绩。
翻译原文中的句子: 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1.D(“奉觞”的“奉”是“捧”的本字,义为“两手捧着”)
12.A(“叩”动词的一般用法,义为“叩头”。“典”本为名词,意为“典册”,即记录亲军的名册,这里活用为动词,为“掌典”之意,即掌管。“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籍没、登记并没收”讲。“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穿衣服”讲)
13.A(前“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偕同者,这里后省宾语“之”,可译为“和”“跟”“同”;后“与”,连词,表示联合,可译为“和”“跟”“同”。B 组两句中的“以”,均作“认为,以为”讲,在句中均作谓语。C 组两句中的“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人”。D 组两句中的“故”,均为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故意如此,作“故意”讲)
14.A(①写其发迹之前,并非“权奸”。③写皇帝)
15.C(薛禄并没有死,而是几乎死去)
16. ①捏造罪名陷害上百家大商人,搜刮光了他们的财产才罢休。
②你折下柳枝大声说我射中了,以此观测出大家对我的态度如何。
二、11.C 12.A 13.B 14.D 15.C
16. ①能光着脚踩着荆棘走百步
②彦章憎恶梁一天天地削弱,并嫉妒赵岩等人的所作所为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B(重:加重)
12.A(A.①②乃,副词,“于是”。B. ①之,代词,指郑浑的事迹;②之,助词,“的”。
C. 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比”。D. ①是,代词,“此”;②是,形容词,“正确”)
13.D(清素:清廉朴素)
14.D(①⑤为郑浑在下蔡长、邵陵令任上的政绩,不是“在太守任上”的事)
15.C(转运的军粮最多“是郑浑在京兆尹任上”的事,不是“任阳平、沛郡太守期间”的事)
16.(1)看见路边李树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2)取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四7.D/“谢”意为“感谢”,不是“道歉”。
8.B/B项的“事”均为“侍奉”。A 项①为名作状,按政令。②同“正”只,反。C 项①缺少,②轻视,看不起,D ①担任,做。②替。
9.D/A项“以”①因为,②把,将;B 项“乃”①才,②竟,竟然;C 项“于”①从,②向;D 项“其”都是代词,他,他的。
10.C ①②分别从侧面、正面体现出来。③项是萧缅对范云“识具”的赞扬。④是写范云尊重寡嫂的行动。⑤写范云替王亥办丧事。⑥写范云助武帝的急切心情,都与“识具”无关。
11.D/A项“日”、“诵”的翻译有误;B 项将“授官”与“箴谏”挂钩,将“方今”解作“下命令”,欠妥当;C 项“居选官”解作“选择官员”,对文件及宾客的理解均与原文不符。
范云,字彦龙,是南阳舞阳人。范云六岁时就跟着他的姑夫袁叔明读《诗经》,每天能读九页。陈郡有个叫殷琰的以识人闻名,在袁叔明那里见到他,说“(这孩子)是三公等辅佐大臣的人才啊。”范云天生机智敏税,很有见识和才能,善于作文章,动笔就成,当时人们都怀疑他(是)预先写好了的。(竞陵王萧)子良担任南除州、南兖州的行政长官时,范云都跟着一起调动,范云常常在子良在前面陈说朝廷得失,不久又担任了尚书殿中郎。子良替范云求取俸禄。齐武帝说:“(我)听说范云以谄媚手段来事奉你,按政令应当流放。”子良回答说:“范云事奉我,动不动就提意见。现在谏书还存有一百多页。”齐武帝要来仔细一看,(只见谏书)语言十分恳切。(帝)感慨良久,说:“想不到范云竟然如此,正好叫他辅助你。”文惠太子曾到东田观看收稻子,当时范云跟着去了。文惠太子回头看着范云说:“这样割稻子真快。”范云:“三个季节的劳作,也很辛苦,希望殿下了解农业生产的艰难,不象您巡行一天那样舒适安逸啊。”文惠帝改换了表情严肃起来感谢范云的指教。等到出来的时候,侍中萧缅以前并不认识他,靠着车拉住范云的手说:“想不到现在还能听到正直的话。”
范云生性稳重善良,事奉寡嫂完全符合礼节,家中诸事事先必问询(寡嫂)以后再做。(范云)爱讲气节,崇尚(行动)不同于常人,专门在人有急难之时快速地加以救助。年少时与领军长史王田亥 友好,范云住宅刚刚建成,搬家也刚刚结束,王死在官舍,尸体没有地方停放,范云就腾出东厢房给他。移尸时从大门进来,(范云)事无巨细亲自过问,按照礼节招待来往客人,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样做)很难得。等到他位居选官时,寄予的职责很重要,信简、文书堆满桌子,来往的宾客络绎不绝。范云对答如流,没有什么阻塞停滞的。官府文件的签发,
处理如有神助(十分准确、快速),当时人们都很佩服他的明白与精力充足。(范云)生性颇为偏激严厉,缺少威严持重,有什么对的,错的,都直接表现在行为上。士族中有些人就因此而看不起他。武帝变要称帝的时候,范云突然发病中风,两天半后,叫了一个医生徐文伯给他看病。文伯说:“慢慢地,一个月以后就会康复。想要快,马上说好,但只怕两年以后不可复救。”范云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还有两年呢。”文伯就用艾炙的方法(给他治病),用很多衣物盖住他,一会儿,汗流浃背,马上就站起来了。两年以后。范云果然死了。
五、11、A(虽然这样) 12、B(用。A 项前者“才”,后者“于是”;C 项前者“况且”,后者“而且”;D 项前者“那么”,后者“就”。) 13、D(王若虚) 14、A 15B
[译文] 王若虚字从之,是稾城人。 从小聪颖慧悟,好像老早就跟文学很熟悉似的。承安二年中经义科进士第,调任鹿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 因人推荐,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应奉翰林文字。奉命出使夏国,还朝后被任命为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下来担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宣宗实录》编撰完成,升为平凉府判官。不久,召入朝任左司谏,后来又调为延州刺史,入朝担任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奔走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立之变发生。各种小人都附和他,请求为他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作碑文。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若有人稍稍顶撞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立即被杀害。王若虚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私下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顺从就会被杀害,作了就会败坏名节,声誉扫地,不如一死为好。即使这样,我仍然姑且以道理说服他们。”于是告诉翟奕等人说:“丞相功德碑应当把哪些事写进去?”翟奕等愤怒地说:”丞相以京城归降,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王若虚说:“学士的职责是代王立言,把撰写功德碑称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吗? 况且丞相既然以京城归降,那么朝廷百官都是丞相门下的人。自古以来,难道有门下之人为主帅 歌颂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吗?”翟奕等人不能强制他,于是召太学生刘祁、麻革等赶到尚书省,元好问、张信之将立碑的事告诉他们,说:“大家的意见是请你 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 给郑王了,请二位不要推辞。”刘 祁等坚决推辞并离去。以后几天,不断催促,刘祁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但只是 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后来元军入城,功德碑没有建立。
金国灭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装向北回到镇阳,与浑源刘郁东行游历泰山,来到黄岘峰,在萃美亭歇息,环视同游的人说:“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够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于是叫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派另一儿子王恕往前走,看山路的平坦险峻,于是垂足坐在一大石上,坐了很久,闭着眼睛便去世了,时年七十岁。所著文章叫《慵夫集》、滹南遗老集》各有若干卷,流传于世。
六、7.C 8.D 9.A 10.B 11.C
七、11.B (“济”意为“救助”)
12.C (此处古代汉语意和现代汉语意同,均为所获利润的意思。A 此处“故事”古代汉语意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代汉语“故事”意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B “使”古代汉语意为命令、管辖;“者”,用于组成名词性短语。此处应断句为“可使者”,意为能够管辖的地
区。现代汉语“使者”意为奉使命办事的人,多指外交人员;D “自费”此处古代汉语意为自己耗费,现代汉语“自费”意为自己负担费用)
13. A (前者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可译为“在„„方面”“对于„„方面”;后者也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可译为“给”。B 均用作助词。“所”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C 均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D 均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表示假设和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4. D(排除①⑥,①是说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⑥为叙述韦丹查获证据)
15. C(“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应是”权吏”而非“主仓吏”,被韦丹“责令限期归
还”的也应是“权吏”们而非“主仓吏”)
文言文参考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皇帝诏令任命他为司封郎中前往吊唁。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他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来得到出使的费用,这称作“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其后就把这种做法写在法令制度中。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韦丹还朝作了容州刺史。他教导百姓耕种纺织,禁止懒惰游乐,兴办学校,对于因贫穷而卖身为奴的百姓,将他们赎出并让他们回家,严令官吏,不允许把他们抢掠来作为奴隶。开始兴建州城,城垣周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就只剩下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调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韦丹召来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把这些建筑用的材料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要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和砖瓦,可以免除一半的赋税,以后慢慢地归还欠款。因贫穷无力建瓦屋的百姓,给予他们钱财。韦丹亲自前去勉励和监督。韦丹又建立了南北两个市场,建造军营来驻扎军队,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来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能够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录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帐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凡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侯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