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职冬娜
健康世界 2010年05期
“菲菲,你看,你爸爸给妈妈买的礼物,比你的漂亮吧!”林慧捧着老公沈岩从香港给她带回来的名牌包,在女儿面前炫耀起来。“我要这个!”女儿扔开了手里的卡通小熊,去抢妈妈手里的包。“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林慧生气地推开了女儿。小家伙一个趔趄刚好跌在了沙发上,接着就“哇哇”地哭起来。
沈岩赶紧抱起女儿哄她不哭。“小慧、你怎么跟个孩子似的和女儿抢东西啊?”“谁抢了啊,这孩子太不听话了。”“孩子还小,不懂事,可是你……”
听到老公对自己的指责,林慧心里一阵委屈。“你们爷俩合起来欺负我是吧?”说完一个人气鼓鼓地跑回了房间。
林慧比沈岩小7岁,从小娇生惯养。结婚以后,沈岩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她。结婚两年后,他们有了女儿菲菲,本以为做了妈妈的林慧会变得成熟。可是沈岩却发现,自己分明就是带了两个孩子。
菲菲刚出生的时候,林慧便以影响身材为由,拒绝母乳喂养。沈岩好说歹说,哄着林慧给孩子喂奶。出了月子的林慧对女儿更是大撒把,完全由她的妈妈全权代理。渐渐地,女儿长大了,林慧还时常耍小孩子脾气,和女儿抢电视看,抢着玩游戏,还经常因为老公宠女儿而使小性子。
孩子似的林慧像是女儿的敌人,也时常让沈岩感到头疼,而林慧却觉得女儿的到来让她在这个家越来越没有地位、倍感焦虑。
为什么妈妈还是个孩子
在我们的印象中,母亲的角色意味着关怀、包容、责任与付出。然而,故事中的林慧却与这种期待背道而驰。实际上,类似于林慧这样的妈妈形象在现代社会并不是特例,而是具有某种普遍性。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中,很多人已经做了妈妈。很多年轻的妈妈像林慧一样,从小是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她们物质生活优越,没有兄弟姐妹的竞争,父母把所有的关爱与物质上的满足都给予了自己。因此,她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由于担当较少,所以承担责任的能力较差,依赖索取较多,不懂得付出奉献。
父母角色主要是心理意义层面的,形式上做了父母并不代表心理上完成了对父母角色的认同。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对习惯于事事要人服侍的人,成人的责任是一种特殊的负担。这样的人成年后在人际关系中依然会延续这种依赖模式,他们仍然希望受人宠爱。正如林慧,做了妈妈后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结构的改变,自己不再是受关注的中心,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比如与女儿争宠,继而和老公之间发生不愉快,由此感到失落与焦虑。
“孩子妈妈”对儿女的伤害
不得不提的是,一个心理上没有成长起来的妈妈对婚姻的和谐以及孩子的成长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孩子感受不到来自妈妈的爱,会因为爱的缺失而出现种种问题。比如,女孩子可能由于内心的安全感不足而过分自我保护,对他人形成一种敌对态度,另外也有可能会因为内心“储爱槽”不够丰盈而拼命索爱,从母亲那里得不到的爱要在父亲那里寻求补偿,因此可能形成所谓的“恋父情结”,成年以后这样的模式还可能延续到她的新家庭。从婚姻的角度看,老公则处在一个被两边牵扯的境地,自然也会陷入焦虑。很显然,孩子索爱是成人可以接受的,而林慧作为母亲与女儿争宠则是难以接受的,老公的天平自然会倾向女儿。如此错位的家庭关系,会让三个人都感到异常痛苦。
应对策略
痛苦也是契机 失落与焦虑是令人痛苦的,但这种痛苦也是一次成长的契机。先别忙着责难老公,也别抱怨女儿的到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扮演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如果自身没做好准备,难免会感到焦虑和痛苦。不如将这种痛苦当作一次自我反思成长的机会,既然无法回避就要勇于面对,在抽丝剥茧中重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从依赖、索取变得独立担当后,会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和幸福状态。
与“搭档”携手 也许你并不想维持现状,但却不知从何入手,也许你很想改变,但却很迷惘。别忘了你身边最好的良师益友,你生命中的搭档,他和你共同承受着这种焦虑的煎熬,却最渴望携起手来走过人生的迷惘。不要带着责难,放低姿态把自己的困惑与老公讲讲,但要记住,讲的初衷一定是你希望家庭更和谐,希望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相信这样与老公沟通,一定能让林慧更加能理解老公的立场、心情以及女儿的立场,为她走出困惑迷惘奠定基础。
角色扮演 或许你依然感到迷惘,此时不妨来个角色扮演。想象一下童年中令你记忆深刻的与妈妈互动的情景:或许是在临睡前妈妈为你讲故事,哄你入睡;或许是妈妈冒着大雨到学校给你送伞;或许是家里剩下最后一点好吃的,妈妈理所当然地留给了你……类似的情景中,你试想自己扮演你的妈妈的角色,为女儿做点什么,看一看女儿会有怎样的反馈,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观察别的妈妈 现实生活中,其他妈妈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或许也是你参照的模版。特别是观察那些受孩子欢迎,并且自己也乐在其中的妈妈。你会发现,养育孩子,付出奉献并不是一种苦,辛苦的过程其实会收获更多的快乐。试着学习一下这些妈妈的做法,或许也会给你新的惊喜。
作者:职冬娜
健康世界 2010年05期
“菲菲,你看,你爸爸给妈妈买的礼物,比你的漂亮吧!”林慧捧着老公沈岩从香港给她带回来的名牌包,在女儿面前炫耀起来。“我要这个!”女儿扔开了手里的卡通小熊,去抢妈妈手里的包。“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林慧生气地推开了女儿。小家伙一个趔趄刚好跌在了沙发上,接着就“哇哇”地哭起来。
沈岩赶紧抱起女儿哄她不哭。“小慧、你怎么跟个孩子似的和女儿抢东西啊?”“谁抢了啊,这孩子太不听话了。”“孩子还小,不懂事,可是你……”
听到老公对自己的指责,林慧心里一阵委屈。“你们爷俩合起来欺负我是吧?”说完一个人气鼓鼓地跑回了房间。
林慧比沈岩小7岁,从小娇生惯养。结婚以后,沈岩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她。结婚两年后,他们有了女儿菲菲,本以为做了妈妈的林慧会变得成熟。可是沈岩却发现,自己分明就是带了两个孩子。
菲菲刚出生的时候,林慧便以影响身材为由,拒绝母乳喂养。沈岩好说歹说,哄着林慧给孩子喂奶。出了月子的林慧对女儿更是大撒把,完全由她的妈妈全权代理。渐渐地,女儿长大了,林慧还时常耍小孩子脾气,和女儿抢电视看,抢着玩游戏,还经常因为老公宠女儿而使小性子。
孩子似的林慧像是女儿的敌人,也时常让沈岩感到头疼,而林慧却觉得女儿的到来让她在这个家越来越没有地位、倍感焦虑。
为什么妈妈还是个孩子
在我们的印象中,母亲的角色意味着关怀、包容、责任与付出。然而,故事中的林慧却与这种期待背道而驰。实际上,类似于林慧这样的妈妈形象在现代社会并不是特例,而是具有某种普遍性。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中,很多人已经做了妈妈。很多年轻的妈妈像林慧一样,从小是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她们物质生活优越,没有兄弟姐妹的竞争,父母把所有的关爱与物质上的满足都给予了自己。因此,她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由于担当较少,所以承担责任的能力较差,依赖索取较多,不懂得付出奉献。
父母角色主要是心理意义层面的,形式上做了父母并不代表心理上完成了对父母角色的认同。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对习惯于事事要人服侍的人,成人的责任是一种特殊的负担。这样的人成年后在人际关系中依然会延续这种依赖模式,他们仍然希望受人宠爱。正如林慧,做了妈妈后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结构的改变,自己不再是受关注的中心,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比如与女儿争宠,继而和老公之间发生不愉快,由此感到失落与焦虑。
“孩子妈妈”对儿女的伤害
不得不提的是,一个心理上没有成长起来的妈妈对婚姻的和谐以及孩子的成长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孩子感受不到来自妈妈的爱,会因为爱的缺失而出现种种问题。比如,女孩子可能由于内心的安全感不足而过分自我保护,对他人形成一种敌对态度,另外也有可能会因为内心“储爱槽”不够丰盈而拼命索爱,从母亲那里得不到的爱要在父亲那里寻求补偿,因此可能形成所谓的“恋父情结”,成年以后这样的模式还可能延续到她的新家庭。从婚姻的角度看,老公则处在一个被两边牵扯的境地,自然也会陷入焦虑。很显然,孩子索爱是成人可以接受的,而林慧作为母亲与女儿争宠则是难以接受的,老公的天平自然会倾向女儿。如此错位的家庭关系,会让三个人都感到异常痛苦。
应对策略
痛苦也是契机 失落与焦虑是令人痛苦的,但这种痛苦也是一次成长的契机。先别忙着责难老公,也别抱怨女儿的到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扮演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如果自身没做好准备,难免会感到焦虑和痛苦。不如将这种痛苦当作一次自我反思成长的机会,既然无法回避就要勇于面对,在抽丝剥茧中重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从依赖、索取变得独立担当后,会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和幸福状态。
与“搭档”携手 也许你并不想维持现状,但却不知从何入手,也许你很想改变,但却很迷惘。别忘了你身边最好的良师益友,你生命中的搭档,他和你共同承受着这种焦虑的煎熬,却最渴望携起手来走过人生的迷惘。不要带着责难,放低姿态把自己的困惑与老公讲讲,但要记住,讲的初衷一定是你希望家庭更和谐,希望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相信这样与老公沟通,一定能让林慧更加能理解老公的立场、心情以及女儿的立场,为她走出困惑迷惘奠定基础。
角色扮演 或许你依然感到迷惘,此时不妨来个角色扮演。想象一下童年中令你记忆深刻的与妈妈互动的情景:或许是在临睡前妈妈为你讲故事,哄你入睡;或许是妈妈冒着大雨到学校给你送伞;或许是家里剩下最后一点好吃的,妈妈理所当然地留给了你……类似的情景中,你试想自己扮演你的妈妈的角色,为女儿做点什么,看一看女儿会有怎样的反馈,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观察别的妈妈 现实生活中,其他妈妈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或许也是你参照的模版。特别是观察那些受孩子欢迎,并且自己也乐在其中的妈妈。你会发现,养育孩子,付出奉献并不是一种苦,辛苦的过程其实会收获更多的快乐。试着学习一下这些妈妈的做法,或许也会给你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