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五朵金花: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中国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一

些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讨论面广,时间长,影响重大的五个问题被誉为史

学研究的“五朵金花”,即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

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五朵金花”问题的讨论虽然

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并承担了相应的使命,但它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五朵金花”为标志的对各种历史问题的讨论,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确立后,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历史实际进行的研究讨论,重视史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

系,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历史叙事:

狭义的历史叙事是指按照一定方式叙述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社会现象等的来龙去脉、起

始终结,以客观呈现其面貌为特征。即只需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中国传统史学中的叙事,

有时往往又是史文与体例相互关联的。如:载言、征引、书法等既是师叔的体例问题,也是

历史叙事的问题。

广义的历史叙事:是指“议论”或“解释”、体裁、体例在内的所有内容。它不仅要回答历

史是什么,也要回答为什么,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叙事是历史撰述的主要部分,反映的是客观历史,体现的是秉笔直书的原则。

议论:是指作者在叙事的基础上,针对所叙之事所作的简短的讨论,以表明个人的看法为特

征。解释则是议论的更高层次。议论作为历史撰述的补充部分,用来反映史家的见解和立场。

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现象背后动因、意义的解释和说明,是更深层次的议论。从形式上来

说,是指独立成篇或独立成书的议论或解释性文字。

解释的类型:一是直接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运动进行解释的专文。如:贾谊的《过秦论》、柳

宗元的《封建论》、顾炎武的《郡县论》等。二是对历史撰述发表解释性的见解。如《春秋

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读通鉴论》等。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特点:一是生产力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之中发挥作用。二

是生产力不仅仅指生产工具的改进,或生产的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包括了劳动者自

身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革新。三是制度也是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又称社

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只要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劳动和活动

的分工与交换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和费用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对生产关系的形成及其演变起着支

配作用,生产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滞的反作用。 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也就是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的统一,实践中的人是社会形态的中心。 马克思、恩格斯有时为了突出社会形态的经

济方面的特征,也称为社会经济形态或经济的社会形态,有时还称之为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

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分工关系、交换和分配关系、消费关系、所有制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共

同你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是经济范畴的结构,又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上层建筑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

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也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一是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国家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二是政治组织,指同政治法律制度相联系的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三是政治法律设施,包括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机器,其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对其他要素起着支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特点:一是在阶级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带有浓厚的阶级色彩;二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人的主体能动性起着重要作用;三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和是哪高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展开的道路形态是各不同的。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由于历史本体论是从哲学角度考察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所以也称作历史哲学。历史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问题。

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其重点是要探讨历史认识活动的主体认识能力,认识过程及其认识限度等的科学性。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和进行的,认识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历史,检验历史认识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看到历史学的功能和社会价值。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 对于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规则、步骤和指导性原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进行理论阐释,以及如何表述认识结果。目的是为人们指出如何提高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更好传播历史认识成果的正确途径。它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历史研究是否存在导向性的方法和技术性的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点,新史学方法等等。 历史认识的基本形式:历史认识活动有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其中有对史料的分析批判,有对历史事实的确证,有对历史发展线索的清理,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思想的评 价,还要有对历史规律的探讨、揭示和说明。各种不同的历史认识活动,一方面采用着各自特殊的认识形式,实现着自己特殊的认识目的、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联系、渗透,组成一个庞大的认识系统,去完成历史科学的总体任务。历史认识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一、考实性认识

考实性认识是判断史料与客观历史之间的契合与差别,从而达到二重历史客体的相对一致。其目的在于,弄清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求得历史之真,回答历史事实“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历史认识中最基础的一步,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牢靠的基础。

考实性认识的步骤:

一是,以史料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书的真伪错谬,弄清史书的原貌;

二是,以历史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弄清历史之真。

考实性认识的意义:它是全部历史认识中最基础的一步,只有弄清历史现象的原始面貌,才能展开分析、综合、判断等一系列研究过程,也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二、抽象性认识

抽象性认识回答历史中“为什么”的问题;在确定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性。抽象性认识在考实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深邃、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抽象性认识。抽象性认识的任务,就是要洞察历史的深层,发掘历史客体所蕴含的最本质的联系,揭示历史事物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必然联系。从而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性认识,在整个历史认识活动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历史认识所达到的深度,并对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发掘史客体所蕴含的最本质的联系,也是弄清历史事实的一部分。抽象性认识在一个认识成果的形成中,起者主导性作用

三、价值性认识:价值性认识也称评价性认识,它是以客观事物与人类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内容。历史研究中的价值性认识,比一般认识活动中的价值性认识要复杂得多。在一般认识活动中,价值主体就是从事认识活动的主体、客体的价值就表现为能满足于认识主体的属性。而在历史认识和进行价值评价,实际上是要评价历史客体相对于不同价值主体的多层次价值关系。

历史存在:包括人类以往整个历史活动的全部内容,它的过去性的特点,使它已经凝固不变,而且与现实的人类活动远远地隔离开来。对于史学认识主体来说,它仅仅是一种自在之物,完全独立于史学家的意识之外,表现出不以任何认识主体的思维、意志、目的和愿望为转移的客观性。

历史客体:是主体所认识到的历史存在,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它是历史认识论中的范畴。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它具有不以主体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主体不能歪曲或改铸;在承认历史客体的客观性的前提下,我们应强调历史客体是被主体所设定、所选择的产物。历史客体是一种中介性的史料客体,而不是真正的历史实际。一般说,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而进入主体研究结构之中的,即是历史客体。

史料客体:作为对历史客体的一种反映,以文字描述的形态而存在的史料,就叫它史 料客体。它是主体为着认识历史客体面必须首先去认识的一个中介性客体。

史料定义:(详细见后简答题)史料是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遗迹、物品遗迹口碑、行为、环境等可以用作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它反映客观历史的部分或否,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唯一桥梁,是认识历史的基础。

史料的分类:(见简答题)目前有关史料的分类有下面几种观点

一是“遗留性史料”和“记述性史料”

二是分为“有意的”史料和“无意的”史料两类,前者指史书、回忆录、报道等,后者指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及各种文物等

三是文献、实物、口述和行为史料四种。

史料的作用:

是认识历史的唯一途径

新史料的发现往往会产生新的研究领域,或带来学术上的创新。

甲骨卜辞——发现殷墟的大致范围,修正对上古史的一些错误认识。

敦煌文书——西北史地研究、中西交通史、西北民族史、宗教史等,而且产生敦煌学。 史料能否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与研究者的历史观、研究方法有密切的联系。注重民间社会

的;历史观念,使得民间文书成为历史资料。二重证据法——重视地下出土资料。 历史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见笔记)

一、历史研究与哲学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 问。

2、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 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 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二、历史研究与经济学、社会学

(1)历史研究与经济学

1、经济学:

广义的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经济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①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对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深化人们的认识。

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历史研究所借鉴。使原来不够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了可靠数据的证明,使历史研究向科学化、精确化方向发展。使许多史料得到应用,并拓展了新的学科,扩大了新的研究领域。

3、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历史的局限

①应用范围有限度;②研究结果比较抽象难懂。

(2)历史研究与社会学

1、社会学

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研究,因而是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即研究社会。

2、社会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①社会学的理论和范畴对历史学产生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可用于历史研究。归纳演绎、历史与逻辑一致等方法可用于历史研究。

②受社会学的影响,历史研究视角发生了转变。

三、历史研究与地理学、人类学

(1)历史研究与地理学

1、地理学:

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域分野的学科,即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①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结合产生了历史地理学,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视野;

②地理学知识和理论的运用,使历史研究者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环境中人的因素,

也催生了环境史学的诞生。

(2)历史研究与人类学

1、人类学

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科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史前人类学。

2、人类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①眼光向下,更加重视普通百姓的历史和日常生活;

②更加重视田野研究和历史现场的体验;(口述方法)

③重视地方文献、民间文书和口述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④为从事区域研究的历史学家提供构建理论模型的借鉴途径。(视角、路径、理论等)

四、历史研究与其他自然科学

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等的关系十分密切。

①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社会科学诸学科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决定了它们之间在理论、原则和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

②历史学的综合性又决定了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有交叉重叠之处,特别是在专门史方面,如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人口史、妇女史、科技史和劳工史等等。

简述题

一、史料的问题:史料的分类及特点

1、文献史料:是指人类的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其类型有:正史类(正史、政书、实录等)、地方志、档案、报刊、民间契约文书(契据、合同、阄书、账本、宗教科仪书、书信、诉讼文书、赋役文书、遗嘱)、族谱、碑刻、匾额、笔记、诗文集、游记、诗歌、小说、其他文字资料。

特点:一是文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史料;二是容量大、明确、不易更改和易于理解的特点;三是文献的种类多样,表达了不同层面的历史。

2、实物史料:

类型:遗迹、遗物等。

特点:可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真实准

确的。但其发现带有偶然性。因此,也有局限性。

3、行为史料:指今天人们行为所保留的历史积淀。

类型:礼仪、习俗

特点:一是它是个人或集体的活动,是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实物史料的不足。

二是因其包含或叠加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难以断代,因此对说明特定时代的历史有一定的困难。

经岁月的变化,但可以发现历史的遗存。行为史料可以称为“活的历史”。

4、口碑和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往往通过传说、故事、歌谣等形式口耳相传。

类型:一是神话、史诗、传奇、民谣;二是口述资料

特点:一是传说、故事、歌谣等也很难“定时”;二是口述资料更具细节和可信度。因口述者记忆的偏差和主观的好恶,也会有不真实的情况,需要辅以其他史料加以证实。

5、环境: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创造历史的。我们在研究历史特别是某个区域的历史时,如能够较深入地考察体验当地的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对理解当地地理有很大帮助。

6、影音史料:类型:纪实类、学术类、艺术类。

二、历史客体属性对历史认识主体的影响。

1、客观性。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提供了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结论具有科学性的可能。

2、历史性。要求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历史环境有准确的把握,并揭示其中的历史联系。

3、过去性。使主体无法直接感知客体,就使主体的认识失去了重要的经验基础。

就使历史认识具有了间接性特征,历史学家只能通过史料客体去恢复历史的原貌。这种认识的间接性,一方面使主体的认识活动受到史料的客观状况的局限,不能对历史材料进行充分的自主性选择;另一方面,它也使史家主体获得了解释历史的充分权利及其自由。

历史客体的过去性,还造成历史认识检验的特殊困难。

4、复杂性。不可能把握客体全部的复杂关系,而只能抽象地认识其复杂性。认识主体往往只能从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于是也就只能窥见历史客体的一个侧面或几个侧面,很难达到对历史客体全部复杂关系的把握。

三、史料客体对历史认识主体的影响

1、历史内容的无限丰富要求记录者必须对历史的内容有所取舍,而决定其取舍的标准则是记录者的主观条件。

2、历史记载的完整性、连贯性的要求,使得记录者、作史者不能不求助于丰富的想象力,用合理的想象、猜测和推理去弥补材料的不足,填补历史材料的缺环。

3、历史客体的主观性和简约性,严重的局限着史家主体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

4、严重的限制了史家主体能力的发挥,使历史认识带有某种不容选择性。

史料客体的存在情况,决定了历史认识只能达到一种相对正确的程度,认识主体不可能求得绝对正确的历史结论。

四、历史存在、历史客体、史料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不确定答案)

历史存在:包括人类以往整个历史活动的全部内容,它的过去性的特点,使它已经凝固不变,而且与现实的人类活动远远地隔离开来。

历史客体:是主体所认识到的历史存在,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历史客体是一种中介性的史料客体,而不是真正的历史实际。一般说,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而进入主体研究结构之中的,即是历史客体。

史料客体:作为对历史客体的一种反映,以文字描述的形态而存在的史料,就叫它史 料客体。它是主体为着认识历史客体面必须首先去认识的一个中介性客体。

五、过分追求历史认识纯粹客观性的危害性有哪些?

从人类认识的根本方式上讲,追求纯粹性客观性的认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人的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的系统区进行,而一切概念、范畴,都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适用范围也都是有限的,其中折射着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其中存留着主观痕迹。

过分追求纯粹客观性的历史认识的理想化倾向,会把主体意识的合理渗透视为非法,当做主观主义加以摒弃,因而使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就实际上沦为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最后来束缚历史研究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开掘。

六、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运用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原则的。(P135)

(1)、含义:是在历史过程中各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把握历史脉络。

(2)、原则:①在时间序列上,是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看成一个有内在脉络连续的过程,不因为后来的偏见而割裂历史,在整体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进程的全面而深刻的把握;②在空间上,表现为对近代以后的世界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的努力;③将所研究的问题放在历史发展的纵向、横向联系中来考察,即使要做到纵通和横通。

七、人类社会史和自然史的区别和联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

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

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3)两者的联系:相互依赖

①人类史是自然史的特殊阶段;

②自然史的某些部分会渗透到人类史之中,成为人类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自然界环境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的活动也可以改变自然环境。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八、谈谈你对历史编撰的旨趣的理解。怎样理解历史学工作者历史编撰旨趣在历史编撰中的意义。(不确定答案)

(1)、历史编纂的旨趣:事、文、义(史意);事实、表达、意义(旨趣)

(2)、特点:

①不同时代史家的撰述旨趣往往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史家的进步,往往就是以撰述旨趣为标志的。

如:古典史家:保留历史、提供借鉴;启蒙时代的史家:描述文明史;19世纪的客观史家:说明真相;20世纪的西方史学:探求文明发展的轨迹;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梁启超:采用西方进化理论,探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近代新考据派:在继承乾嘉考据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诸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家: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②历史撰述的旨趣体现了史家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对历史研究目的的看法,甚至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对世事的关怀。而对研究主题的选择、对体裁、体例的选择都与此相关。

把事件脉络认同为历史脉络——编年史:反映了事件的自然发生过程;前一事件与后一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空间——国别史(区域史):反映出史家对空间差异性的认识;历史是各个区域逐渐整合起来的。

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中的历史内容有多种,他们都是史家应该关注的对象:人物、事件、制度、学术、思想等。纪传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会要体、学案体、历史评论、史学评论等体裁。

当人们试图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本身存在着的横向或纵向、局部与整体、个人与整体联系的时候就会采取通史体裁反映历史。

③从根本上看,历史编撰旨趣受史观的影响。某一事物能否进入研究视野,与研究者的历史观有密切的联系。

九、反映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的关系不同

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存在于主体之外,是与主体完全无关的。

客观事物的价值属性存在于客体对主体的现实关系中,与主体密切相关。

这种认识内容上的不同,决定了认识方式上的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的反映性认识,所遵循的主要是客体方面的尺度,人们只要如实的反映或再现客观事物就可以了,就达到认识的目的;

但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属性的认识,则始终贯彻着主体自身的尺度,只有把客观事物与主体自身的需要联系起来,才能显示出认识的意义。

联系:

人类所定制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方案或行动目标,只有建立在正确解释世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付诸实施并获得成功,否则就只能是幻想。

人类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正确反映,只有以对客观事物价值属性的正确评价为中介,才能过渡到对客观事物的合理改造。

十、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P141)(不确定答案)

(1)定义:1925年,在清华研究院讲课时,正式提出历史研究的“二重证据法”。所谓“二重证据法”就是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互证,用以解决古史研究的重大问题。

(2)形成:早在1913—1914年,王国维就与罗振玉合作考释汉晋木简,在《流沙坠简》一书中,充分利用出土文物资料(如汉代碑刻、魏晋买地券等),结合文献资料,运用文字、语言等多方面知识,就这批木简所涉及的制度和名物作了翔实的考释。此时他已经自觉地以“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互相印证,可视为“二重证据法”的肇始。

自1915年开始,王国维又对当时新发现不久的甲骨卜辞展开了关于甲骨卜辞与商周 史等“新学问”的研究。他根据卜辞和地上文献所整理出来的上古制度演变线索,对于认识长期被神化了的上古历史具有开创的意义。

(3)“二重证据法”的价值:

王国维利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历史研究时,注重把文字训诂和史事、制度的考察结合起来,重视把文字训释与实物考察结合起来,强调通识,反对穿凿附会之说。在考订古史时,他强调不能以孤立的眼光看待材料,要注意观察事物的流变,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中显示出通变的观点。这些方法对后起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王国维明确体现了近代学者自觉的科学精神和对学术体系性的要求,肯定近代学术方法的发展方向,其次,“二重证据法”适应了20世纪初以后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的形势,一经提出就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者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再次,“二重证据法”为研究者提供了综合运用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的成功范例,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拓展了史料的范围,揭示了新材料的发现对近代史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五朵金花: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中国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一

些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讨论面广,时间长,影响重大的五个问题被誉为史

学研究的“五朵金花”,即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

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五朵金花”问题的讨论虽然

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并承担了相应的使命,但它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五朵金花”为标志的对各种历史问题的讨论,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确立后,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历史实际进行的研究讨论,重视史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

系,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历史叙事:

狭义的历史叙事是指按照一定方式叙述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社会现象等的来龙去脉、起

始终结,以客观呈现其面貌为特征。即只需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中国传统史学中的叙事,

有时往往又是史文与体例相互关联的。如:载言、征引、书法等既是师叔的体例问题,也是

历史叙事的问题。

广义的历史叙事:是指“议论”或“解释”、体裁、体例在内的所有内容。它不仅要回答历

史是什么,也要回答为什么,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叙事是历史撰述的主要部分,反映的是客观历史,体现的是秉笔直书的原则。

议论:是指作者在叙事的基础上,针对所叙之事所作的简短的讨论,以表明个人的看法为特

征。解释则是议论的更高层次。议论作为历史撰述的补充部分,用来反映史家的见解和立场。

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现象背后动因、意义的解释和说明,是更深层次的议论。从形式上来

说,是指独立成篇或独立成书的议论或解释性文字。

解释的类型:一是直接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运动进行解释的专文。如:贾谊的《过秦论》、柳

宗元的《封建论》、顾炎武的《郡县论》等。二是对历史撰述发表解释性的见解。如《春秋

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读通鉴论》等。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特点:一是生产力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之中发挥作用。二

是生产力不仅仅指生产工具的改进,或生产的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包括了劳动者自

身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革新。三是制度也是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又称社

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只要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劳动和活动

的分工与交换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和费用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对生产关系的形成及其演变起着支

配作用,生产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滞的反作用。 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也就是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的统一,实践中的人是社会形态的中心。 马克思、恩格斯有时为了突出社会形态的经

济方面的特征,也称为社会经济形态或经济的社会形态,有时还称之为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

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分工关系、交换和分配关系、消费关系、所有制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共

同你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是经济范畴的结构,又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上层建筑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

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也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一是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国家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二是政治组织,指同政治法律制度相联系的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三是政治法律设施,包括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机器,其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对其他要素起着支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特点:一是在阶级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带有浓厚的阶级色彩;二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人的主体能动性起着重要作用;三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和是哪高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展开的道路形态是各不同的。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由于历史本体论是从哲学角度考察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所以也称作历史哲学。历史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问题。

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其重点是要探讨历史认识活动的主体认识能力,认识过程及其认识限度等的科学性。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和进行的,认识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历史,检验历史认识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看到历史学的功能和社会价值。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 对于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规则、步骤和指导性原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进行理论阐释,以及如何表述认识结果。目的是为人们指出如何提高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更好传播历史认识成果的正确途径。它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历史研究是否存在导向性的方法和技术性的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点,新史学方法等等。 历史认识的基本形式:历史认识活动有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其中有对史料的分析批判,有对历史事实的确证,有对历史发展线索的清理,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思想的评 价,还要有对历史规律的探讨、揭示和说明。各种不同的历史认识活动,一方面采用着各自特殊的认识形式,实现着自己特殊的认识目的、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联系、渗透,组成一个庞大的认识系统,去完成历史科学的总体任务。历史认识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一、考实性认识

考实性认识是判断史料与客观历史之间的契合与差别,从而达到二重历史客体的相对一致。其目的在于,弄清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求得历史之真,回答历史事实“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历史认识中最基础的一步,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牢靠的基础。

考实性认识的步骤:

一是,以史料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书的真伪错谬,弄清史书的原貌;

二是,以历史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弄清历史之真。

考实性认识的意义:它是全部历史认识中最基础的一步,只有弄清历史现象的原始面貌,才能展开分析、综合、判断等一系列研究过程,也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二、抽象性认识

抽象性认识回答历史中“为什么”的问题;在确定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性。抽象性认识在考实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深邃、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抽象性认识。抽象性认识的任务,就是要洞察历史的深层,发掘历史客体所蕴含的最本质的联系,揭示历史事物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必然联系。从而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性认识,在整个历史认识活动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历史认识所达到的深度,并对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发掘史客体所蕴含的最本质的联系,也是弄清历史事实的一部分。抽象性认识在一个认识成果的形成中,起者主导性作用

三、价值性认识:价值性认识也称评价性认识,它是以客观事物与人类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内容。历史研究中的价值性认识,比一般认识活动中的价值性认识要复杂得多。在一般认识活动中,价值主体就是从事认识活动的主体、客体的价值就表现为能满足于认识主体的属性。而在历史认识和进行价值评价,实际上是要评价历史客体相对于不同价值主体的多层次价值关系。

历史存在:包括人类以往整个历史活动的全部内容,它的过去性的特点,使它已经凝固不变,而且与现实的人类活动远远地隔离开来。对于史学认识主体来说,它仅仅是一种自在之物,完全独立于史学家的意识之外,表现出不以任何认识主体的思维、意志、目的和愿望为转移的客观性。

历史客体:是主体所认识到的历史存在,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它是历史认识论中的范畴。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它具有不以主体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主体不能歪曲或改铸;在承认历史客体的客观性的前提下,我们应强调历史客体是被主体所设定、所选择的产物。历史客体是一种中介性的史料客体,而不是真正的历史实际。一般说,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而进入主体研究结构之中的,即是历史客体。

史料客体:作为对历史客体的一种反映,以文字描述的形态而存在的史料,就叫它史 料客体。它是主体为着认识历史客体面必须首先去认识的一个中介性客体。

史料定义:(详细见后简答题)史料是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遗迹、物品遗迹口碑、行为、环境等可以用作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它反映客观历史的部分或否,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唯一桥梁,是认识历史的基础。

史料的分类:(见简答题)目前有关史料的分类有下面几种观点

一是“遗留性史料”和“记述性史料”

二是分为“有意的”史料和“无意的”史料两类,前者指史书、回忆录、报道等,后者指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及各种文物等

三是文献、实物、口述和行为史料四种。

史料的作用:

是认识历史的唯一途径

新史料的发现往往会产生新的研究领域,或带来学术上的创新。

甲骨卜辞——发现殷墟的大致范围,修正对上古史的一些错误认识。

敦煌文书——西北史地研究、中西交通史、西北民族史、宗教史等,而且产生敦煌学。 史料能否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与研究者的历史观、研究方法有密切的联系。注重民间社会

的;历史观念,使得民间文书成为历史资料。二重证据法——重视地下出土资料。 历史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见笔记)

一、历史研究与哲学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 问。

2、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 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 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二、历史研究与经济学、社会学

(1)历史研究与经济学

1、经济学:

广义的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经济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①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对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深化人们的认识。

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历史研究所借鉴。使原来不够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了可靠数据的证明,使历史研究向科学化、精确化方向发展。使许多史料得到应用,并拓展了新的学科,扩大了新的研究领域。

3、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历史的局限

①应用范围有限度;②研究结果比较抽象难懂。

(2)历史研究与社会学

1、社会学

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研究,因而是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即研究社会。

2、社会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①社会学的理论和范畴对历史学产生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可用于历史研究。归纳演绎、历史与逻辑一致等方法可用于历史研究。

②受社会学的影响,历史研究视角发生了转变。

三、历史研究与地理学、人类学

(1)历史研究与地理学

1、地理学:

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域分野的学科,即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①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结合产生了历史地理学,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视野;

②地理学知识和理论的运用,使历史研究者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环境中人的因素,

也催生了环境史学的诞生。

(2)历史研究与人类学

1、人类学

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科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史前人类学。

2、人类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①眼光向下,更加重视普通百姓的历史和日常生活;

②更加重视田野研究和历史现场的体验;(口述方法)

③重视地方文献、民间文书和口述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④为从事区域研究的历史学家提供构建理论模型的借鉴途径。(视角、路径、理论等)

四、历史研究与其他自然科学

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等的关系十分密切。

①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社会科学诸学科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决定了它们之间在理论、原则和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

②历史学的综合性又决定了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有交叉重叠之处,特别是在专门史方面,如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人口史、妇女史、科技史和劳工史等等。

简述题

一、史料的问题:史料的分类及特点

1、文献史料:是指人类的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其类型有:正史类(正史、政书、实录等)、地方志、档案、报刊、民间契约文书(契据、合同、阄书、账本、宗教科仪书、书信、诉讼文书、赋役文书、遗嘱)、族谱、碑刻、匾额、笔记、诗文集、游记、诗歌、小说、其他文字资料。

特点:一是文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史料;二是容量大、明确、不易更改和易于理解的特点;三是文献的种类多样,表达了不同层面的历史。

2、实物史料:

类型:遗迹、遗物等。

特点:可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真实准

确的。但其发现带有偶然性。因此,也有局限性。

3、行为史料:指今天人们行为所保留的历史积淀。

类型:礼仪、习俗

特点:一是它是个人或集体的活动,是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实物史料的不足。

二是因其包含或叠加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难以断代,因此对说明特定时代的历史有一定的困难。

经岁月的变化,但可以发现历史的遗存。行为史料可以称为“活的历史”。

4、口碑和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往往通过传说、故事、歌谣等形式口耳相传。

类型:一是神话、史诗、传奇、民谣;二是口述资料

特点:一是传说、故事、歌谣等也很难“定时”;二是口述资料更具细节和可信度。因口述者记忆的偏差和主观的好恶,也会有不真实的情况,需要辅以其他史料加以证实。

5、环境: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创造历史的。我们在研究历史特别是某个区域的历史时,如能够较深入地考察体验当地的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对理解当地地理有很大帮助。

6、影音史料:类型:纪实类、学术类、艺术类。

二、历史客体属性对历史认识主体的影响。

1、客观性。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提供了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结论具有科学性的可能。

2、历史性。要求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历史环境有准确的把握,并揭示其中的历史联系。

3、过去性。使主体无法直接感知客体,就使主体的认识失去了重要的经验基础。

就使历史认识具有了间接性特征,历史学家只能通过史料客体去恢复历史的原貌。这种认识的间接性,一方面使主体的认识活动受到史料的客观状况的局限,不能对历史材料进行充分的自主性选择;另一方面,它也使史家主体获得了解释历史的充分权利及其自由。

历史客体的过去性,还造成历史认识检验的特殊困难。

4、复杂性。不可能把握客体全部的复杂关系,而只能抽象地认识其复杂性。认识主体往往只能从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于是也就只能窥见历史客体的一个侧面或几个侧面,很难达到对历史客体全部复杂关系的把握。

三、史料客体对历史认识主体的影响

1、历史内容的无限丰富要求记录者必须对历史的内容有所取舍,而决定其取舍的标准则是记录者的主观条件。

2、历史记载的完整性、连贯性的要求,使得记录者、作史者不能不求助于丰富的想象力,用合理的想象、猜测和推理去弥补材料的不足,填补历史材料的缺环。

3、历史客体的主观性和简约性,严重的局限着史家主体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

4、严重的限制了史家主体能力的发挥,使历史认识带有某种不容选择性。

史料客体的存在情况,决定了历史认识只能达到一种相对正确的程度,认识主体不可能求得绝对正确的历史结论。

四、历史存在、历史客体、史料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不确定答案)

历史存在:包括人类以往整个历史活动的全部内容,它的过去性的特点,使它已经凝固不变,而且与现实的人类活动远远地隔离开来。

历史客体:是主体所认识到的历史存在,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历史客体是一种中介性的史料客体,而不是真正的历史实际。一般说,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而进入主体研究结构之中的,即是历史客体。

史料客体:作为对历史客体的一种反映,以文字描述的形态而存在的史料,就叫它史 料客体。它是主体为着认识历史客体面必须首先去认识的一个中介性客体。

五、过分追求历史认识纯粹客观性的危害性有哪些?

从人类认识的根本方式上讲,追求纯粹性客观性的认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人的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的系统区进行,而一切概念、范畴,都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适用范围也都是有限的,其中折射着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其中存留着主观痕迹。

过分追求纯粹客观性的历史认识的理想化倾向,会把主体意识的合理渗透视为非法,当做主观主义加以摒弃,因而使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就实际上沦为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最后来束缚历史研究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开掘。

六、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运用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原则的。(P135)

(1)、含义:是在历史过程中各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把握历史脉络。

(2)、原则:①在时间序列上,是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看成一个有内在脉络连续的过程,不因为后来的偏见而割裂历史,在整体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进程的全面而深刻的把握;②在空间上,表现为对近代以后的世界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的努力;③将所研究的问题放在历史发展的纵向、横向联系中来考察,即使要做到纵通和横通。

七、人类社会史和自然史的区别和联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

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

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3)两者的联系:相互依赖

①人类史是自然史的特殊阶段;

②自然史的某些部分会渗透到人类史之中,成为人类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自然界环境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的活动也可以改变自然环境。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八、谈谈你对历史编撰的旨趣的理解。怎样理解历史学工作者历史编撰旨趣在历史编撰中的意义。(不确定答案)

(1)、历史编纂的旨趣:事、文、义(史意);事实、表达、意义(旨趣)

(2)、特点:

①不同时代史家的撰述旨趣往往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史家的进步,往往就是以撰述旨趣为标志的。

如:古典史家:保留历史、提供借鉴;启蒙时代的史家:描述文明史;19世纪的客观史家:说明真相;20世纪的西方史学:探求文明发展的轨迹;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梁启超:采用西方进化理论,探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近代新考据派:在继承乾嘉考据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诸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家: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②历史撰述的旨趣体现了史家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对历史研究目的的看法,甚至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对世事的关怀。而对研究主题的选择、对体裁、体例的选择都与此相关。

把事件脉络认同为历史脉络——编年史:反映了事件的自然发生过程;前一事件与后一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空间——国别史(区域史):反映出史家对空间差异性的认识;历史是各个区域逐渐整合起来的。

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中的历史内容有多种,他们都是史家应该关注的对象:人物、事件、制度、学术、思想等。纪传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会要体、学案体、历史评论、史学评论等体裁。

当人们试图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本身存在着的横向或纵向、局部与整体、个人与整体联系的时候就会采取通史体裁反映历史。

③从根本上看,历史编撰旨趣受史观的影响。某一事物能否进入研究视野,与研究者的历史观有密切的联系。

九、反映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的关系不同

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存在于主体之外,是与主体完全无关的。

客观事物的价值属性存在于客体对主体的现实关系中,与主体密切相关。

这种认识内容上的不同,决定了认识方式上的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的反映性认识,所遵循的主要是客体方面的尺度,人们只要如实的反映或再现客观事物就可以了,就达到认识的目的;

但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属性的认识,则始终贯彻着主体自身的尺度,只有把客观事物与主体自身的需要联系起来,才能显示出认识的意义。

联系:

人类所定制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方案或行动目标,只有建立在正确解释世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付诸实施并获得成功,否则就只能是幻想。

人类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正确反映,只有以对客观事物价值属性的正确评价为中介,才能过渡到对客观事物的合理改造。

十、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P141)(不确定答案)

(1)定义:1925年,在清华研究院讲课时,正式提出历史研究的“二重证据法”。所谓“二重证据法”就是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互证,用以解决古史研究的重大问题。

(2)形成:早在1913—1914年,王国维就与罗振玉合作考释汉晋木简,在《流沙坠简》一书中,充分利用出土文物资料(如汉代碑刻、魏晋买地券等),结合文献资料,运用文字、语言等多方面知识,就这批木简所涉及的制度和名物作了翔实的考释。此时他已经自觉地以“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互相印证,可视为“二重证据法”的肇始。

自1915年开始,王国维又对当时新发现不久的甲骨卜辞展开了关于甲骨卜辞与商周 史等“新学问”的研究。他根据卜辞和地上文献所整理出来的上古制度演变线索,对于认识长期被神化了的上古历史具有开创的意义。

(3)“二重证据法”的价值:

王国维利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历史研究时,注重把文字训诂和史事、制度的考察结合起来,重视把文字训释与实物考察结合起来,强调通识,反对穿凿附会之说。在考订古史时,他强调不能以孤立的眼光看待材料,要注意观察事物的流变,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中显示出通变的观点。这些方法对后起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王国维明确体现了近代学者自觉的科学精神和对学术体系性的要求,肯定近代学术方法的发展方向,其次,“二重证据法”适应了20世纪初以后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的形势,一经提出就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者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再次,“二重证据法”为研究者提供了综合运用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的成功范例,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拓展了史料的范围,揭示了新材料的发现对近代史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相关文章

  • 史学概论笔记
  • 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 编辑:李逸凡 原文提供:李晓婷 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 重点在第二.三.五章 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 ...查看


  • 中国现代史史料学和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 中国现代史史料学和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2005年2月-6月) 类别:研究生选修课(编号:02112190) 教师:牛大勇 时间:星期四第3.4节(10:10-12:00 a.m.) 学分:2 教室:三教104 一.教学 目 标 本课是研究生 ...查看


  •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
  • 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查看


  •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 ...查看


  •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所属门类:历史学 学科名称:历史学 学科代码:0601 二.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培养既具有历史学专业知识又具有系统人文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 ...查看


  • 历史书籍.doc(2)
  • 1.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八册),中华书局1960年代至1980年代出版或多次重印. 2.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3.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 ...查看


  • 历史学研究生必读书目
  • 书目: 经学:春秋左传注(杨伯峻) 春秋公羊传注疏 孟子正义 经学历史(皮锡瑞)经子解题(吕思勉)春秋繁露 谷梁传 新学伪经考 白虎通 五经异义 礼记 史学: 正史(按顺序):后汉书(今文,好懂) 史记 汉书 明史(要分辨秽史) 三国志 断 ...查看


  • "整理国故运动"与国学研究的学科重建 国学研
  • "整理国故运动"与国学研究的学科重建 相对丁•中国传统学术,曾经在民国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显然是一场具 有"范式"(Paradigm) 意义的学术革命,有力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 ...查看


  • 人文科学概论
  • 一.填空题 1.近代以来,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在方法论与认识论方面曾长期存在着" "与"人文主义"两种传统既相对立而又互动互渗的格局. 2.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强调做人. 3.所谓&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