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实践
研究课题组关于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阜阳市第十九中学课题组
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一、散文特点:
1、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所谓“形散神聚”。
二、散文分类:
1、咏物散文:通过对景或物的环境和外表特征的记叙和描写,反映景或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揭示主题。咏物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哲理散文:通过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寓喻道理
三、散文阅读考点:
1)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2)呼应句、过渡句、仿写句子、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句子的修辞手法等等;
3)概括文段内容;
4)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5)写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感悟;
6)品味语言;
7)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
四、常见的三种写法:
1)对比;
2)衬托;写景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主次衬托:突出主角。
3)象征(托物言志)。。。
五、十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修辞本身及句子本身作用作答)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
3)对比、夸张:鲜明地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加强语气
6)对偶、互文: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7)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增强文采、增强说服力)
六、结构上的作用:
1)点题
2)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
3)设悬
4)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
5)铺垫
6)过渡(承上启下)
7)对比
我们在赏析文本,尤其是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的时候,一般都从以下四点去赏析:写的什么?写的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的?
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具体指导学生阅读与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写的什么?——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要心中有文本,能养成勾画重点的习惯。阅读借景抒情散文,首先要筛选出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预习时用自己喜欢的标志勾画出此类词语或句子。
第二步:写的怎么样?——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一步,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分析所写景物的特点。在阅读中要勾画出作者的评价词或评价语,或根据作者所写,自己概括,做好批注。
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或感悟? 之所以这样写景,是因为作者的融情入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学生要筛选出文中由景及情的句子,尤其是那些抒情句或议论句。为深入探讨文中情,我们也可以巧妙的引入背景介绍,结合作者心境,做到知人论世。引导学生总结人和自然的关系,感悟景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第四步:怎样写的?——运用了何种写法或手法?
要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作者是如何写的,包括写景的技巧: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的技巧: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在赏析中让学生体会如何更好的运用修辞手法来描绘那异彩纷呈的景物,更让学生学
会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各种写法,让自己的文章更美。
二、信息链接-----------中考信息
关于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具体的景或物,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几类。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抒情散文不易读懂。
抒情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
1、结合语境,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内容。
4、体会作者情感。
5、分析写法特点,赏析文章写作技巧。
6、表达自我感悟和阅读启示。
注意:抒情散文的考点与叙事散文的考点在大的板块上基本一致,但具体的题型上,解答方法却不完全相同,这体现在文体特征上表现出的不同。
抒情散文的阅读步骤:
(1)从整体理解文章
阅读抒情散文,要辨其类型,分辨文章表层是写景还是状物,深
层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还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挖掘作者表达的情感。
(2)抓线索理思路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聚,这一点在抒情散文中表现尤其明显。因此,读懂抒情散文,首要的就是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从表面看来散乱的材料中弄清作者写了什么,找到内容的共同点,把握文章的表层含义。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①从整篇文章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抒情散文往往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这往往就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这集中在文章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结尾的抒情议论句可能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也有一些文章用意思含蓄,内涵丰富的句子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这须要细细品味。
②从描写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作者抒情所借之“景”,所托之“物”,作者在描写时往往倾注了感情,如果描写的是美丽的景象,那一般就是表达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内心的喜悦之情。
体会作者情感是读懂抒情散文的难点,我们总结了抒情散文的一些模式,便于学生去体会掌握。
A.参游式
套路模式:参游起因→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代表篇目2006年绍兴中考题《月光下的探访》
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注意: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往往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的交代明确,描写的虚实,角度;三要注意开头交代缘由的句子,结尾抒发情感深化主题的 句子。
B.象征式
套路模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代表篇目是高尔基的《海燕》。
特征:一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C.感情线索式(并列式)
套路模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代表篇目朱自清的《春》
特点: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作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D.怀念式
套路模式:睹眼前景(物)→思从前景(物)→抒怀念情。代表篇目2006济宁中考题《家园落日》
特点: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应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的另一景。另一景
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亲友之情的较多。
E.咏史式
套路模式: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代表篇目2006年乐山中考题《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4)品味语言,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抒情散文与叙事散文相比,语言更凝练、更含蓄、更优美,结构更巧妙。品味抒情散文的语言,一方面要从语言表达本身去揣摩,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等。因为散文的语言,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精练与优美,更在于作者的个性同语言所共同融合成的独特的美感。也就是说语言既有内容上表层深层的含义,还有形式上及作者风格上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写作技巧,主要在于表达技巧及如何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等方面,在表达上如何表现中心,选材组材方面如何为中心服务等。 应考策略:
1、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首先是理清线索,抒情散文的线索,可能是以 “物”为线索(游记类一般以游踪为线索),也可能是以“感情”为线索。其实,抒情散文都有一条感情线索,只不过它是内在的,深蕴在文章之中的,这个考点往往考查以“事”或以“物”为线索。
2、概括内容,把握情感
这是抒情散文考查的核心,也是中学阶段的难点。阅读时要敏
锐地抓住联想内容,因为表面的“景”或“物”不是作者介绍的目的,抒发作者情感才是作者的目的,所以,联想内容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目的,《地下森林断想》课后第三题体现了这个考点。这个考点的题型有“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试题中也常以“为什么”的形式出现。当感到材料较散,一时读不懂时,去寻找“松散”(表面)材料之间的共同点(内在联系),我们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
抒情散文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凝练含蓄优美。语言对情感思想的反映往往是间接的。对语言内容上的把握,既要把握其表层含义,即写出了景或物的特点,也要理解其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再从形式上去理解(如修辞)表达效果。
技巧赏析要注意赏析的是全文还是局部,是结构还是手法,如,全文往往是表现手法为主,局部往往是修辞手法为重,弄清了方向,再根据对应的方式方法答题,自然会事半功倍。
中考题示例: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B关于生命和生命的意义,原是一个复杂严肃的话题,但作者却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在说理方法上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许多句子不乏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如“平沙斜阳芳草里,看到了夹岸桃花”,就使人感受到生命晚景的瑰丽。 D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一段中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
E本文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又说“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这些看似与本文积极乐观的主题不太和谐的略带宿命和伤感的文字,应作正话反说理解。
4.对“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6.请用“生命像……”开头,写几句话(30—50字),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文中的比喻和上题中推断的比喻除外)
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1)“大海”作为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顶点,“黑暗”表示生命的终结。
(2)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不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恼,用以构筑一生的完美。
3.A B 4.C
5.本题答案为开放性的。写出贴切比喻;围绕比喻想象;表达贴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实践
研究课题组关于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阜阳市第十九中学课题组
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一、散文特点:
1、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所谓“形散神聚”。
二、散文分类:
1、咏物散文:通过对景或物的环境和外表特征的记叙和描写,反映景或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揭示主题。咏物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哲理散文:通过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寓喻道理
三、散文阅读考点:
1)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2)呼应句、过渡句、仿写句子、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句子的修辞手法等等;
3)概括文段内容;
4)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5)写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感悟;
6)品味语言;
7)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
四、常见的三种写法:
1)对比;
2)衬托;写景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主次衬托:突出主角。
3)象征(托物言志)。。。
五、十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修辞本身及句子本身作用作答)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
3)对比、夸张:鲜明地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加强语气
6)对偶、互文: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7)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增强文采、增强说服力)
六、结构上的作用:
1)点题
2)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
3)设悬
4)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
5)铺垫
6)过渡(承上启下)
7)对比
我们在赏析文本,尤其是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的时候,一般都从以下四点去赏析:写的什么?写的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的?
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具体指导学生阅读与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写的什么?——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要心中有文本,能养成勾画重点的习惯。阅读借景抒情散文,首先要筛选出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预习时用自己喜欢的标志勾画出此类词语或句子。
第二步:写的怎么样?——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一步,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分析所写景物的特点。在阅读中要勾画出作者的评价词或评价语,或根据作者所写,自己概括,做好批注。
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或感悟? 之所以这样写景,是因为作者的融情入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学生要筛选出文中由景及情的句子,尤其是那些抒情句或议论句。为深入探讨文中情,我们也可以巧妙的引入背景介绍,结合作者心境,做到知人论世。引导学生总结人和自然的关系,感悟景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第四步:怎样写的?——运用了何种写法或手法?
要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作者是如何写的,包括写景的技巧: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的技巧: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在赏析中让学生体会如何更好的运用修辞手法来描绘那异彩纷呈的景物,更让学生学
会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各种写法,让自己的文章更美。
二、信息链接-----------中考信息
关于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具体的景或物,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几类。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抒情散文不易读懂。
抒情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
1、结合语境,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内容。
4、体会作者情感。
5、分析写法特点,赏析文章写作技巧。
6、表达自我感悟和阅读启示。
注意:抒情散文的考点与叙事散文的考点在大的板块上基本一致,但具体的题型上,解答方法却不完全相同,这体现在文体特征上表现出的不同。
抒情散文的阅读步骤:
(1)从整体理解文章
阅读抒情散文,要辨其类型,分辨文章表层是写景还是状物,深
层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还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挖掘作者表达的情感。
(2)抓线索理思路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聚,这一点在抒情散文中表现尤其明显。因此,读懂抒情散文,首要的就是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从表面看来散乱的材料中弄清作者写了什么,找到内容的共同点,把握文章的表层含义。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①从整篇文章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抒情散文往往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这往往就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这集中在文章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结尾的抒情议论句可能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也有一些文章用意思含蓄,内涵丰富的句子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这须要细细品味。
②从描写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作者抒情所借之“景”,所托之“物”,作者在描写时往往倾注了感情,如果描写的是美丽的景象,那一般就是表达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内心的喜悦之情。
体会作者情感是读懂抒情散文的难点,我们总结了抒情散文的一些模式,便于学生去体会掌握。
A.参游式
套路模式:参游起因→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代表篇目2006年绍兴中考题《月光下的探访》
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注意: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往往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的交代明确,描写的虚实,角度;三要注意开头交代缘由的句子,结尾抒发情感深化主题的 句子。
B.象征式
套路模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代表篇目是高尔基的《海燕》。
特征:一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C.感情线索式(并列式)
套路模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代表篇目朱自清的《春》
特点: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作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D.怀念式
套路模式:睹眼前景(物)→思从前景(物)→抒怀念情。代表篇目2006济宁中考题《家园落日》
特点: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应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的另一景。另一景
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亲友之情的较多。
E.咏史式
套路模式: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代表篇目2006年乐山中考题《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4)品味语言,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抒情散文与叙事散文相比,语言更凝练、更含蓄、更优美,结构更巧妙。品味抒情散文的语言,一方面要从语言表达本身去揣摩,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等。因为散文的语言,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精练与优美,更在于作者的个性同语言所共同融合成的独特的美感。也就是说语言既有内容上表层深层的含义,还有形式上及作者风格上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写作技巧,主要在于表达技巧及如何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等方面,在表达上如何表现中心,选材组材方面如何为中心服务等。 应考策略:
1、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首先是理清线索,抒情散文的线索,可能是以 “物”为线索(游记类一般以游踪为线索),也可能是以“感情”为线索。其实,抒情散文都有一条感情线索,只不过它是内在的,深蕴在文章之中的,这个考点往往考查以“事”或以“物”为线索。
2、概括内容,把握情感
这是抒情散文考查的核心,也是中学阶段的难点。阅读时要敏
锐地抓住联想内容,因为表面的“景”或“物”不是作者介绍的目的,抒发作者情感才是作者的目的,所以,联想内容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目的,《地下森林断想》课后第三题体现了这个考点。这个考点的题型有“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试题中也常以“为什么”的形式出现。当感到材料较散,一时读不懂时,去寻找“松散”(表面)材料之间的共同点(内在联系),我们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
抒情散文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凝练含蓄优美。语言对情感思想的反映往往是间接的。对语言内容上的把握,既要把握其表层含义,即写出了景或物的特点,也要理解其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再从形式上去理解(如修辞)表达效果。
技巧赏析要注意赏析的是全文还是局部,是结构还是手法,如,全文往往是表现手法为主,局部往往是修辞手法为重,弄清了方向,再根据对应的方式方法答题,自然会事半功倍。
中考题示例: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B关于生命和生命的意义,原是一个复杂严肃的话题,但作者却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在说理方法上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许多句子不乏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如“平沙斜阳芳草里,看到了夹岸桃花”,就使人感受到生命晚景的瑰丽。 D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一段中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
E本文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又说“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这些看似与本文积极乐观的主题不太和谐的略带宿命和伤感的文字,应作正话反说理解。
4.对“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6.请用“生命像……”开头,写几句话(30—50字),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文中的比喻和上题中推断的比喻除外)
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1)“大海”作为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顶点,“黑暗”表示生命的终结。
(2)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不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恼,用以构筑一生的完美。
3.A B 4.C
5.本题答案为开放性的。写出贴切比喻;围绕比喻想象;表达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