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重点

方剂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辛甘化阳(桂枝汤)

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2. 酸甘化阴(桂枝汤)

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3. 逆流挽舟(败毒)

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清代医家喻嘉言认为痢疾初起有表证,乃邪从表而陷里,胃肠受损。用败毒散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疏散表邪,使表气疏通,陷里之邪,从表而解,则里滞亦除,痢疾自愈。邪从外入者,仍从外出,使陷里之邪由里出表,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

4. 通因通用(大承气)

反治法之一。指采用通利的治疗方法治疗某些虽属实邪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证。大承气汤的通因通用,是指通过大承气汤的泻下通便作用,治疗热结旁流、下利清水等症。

5. 釜底抽薪(大承气)

即中医从下泄热的一种治法,包括用寒下通便法方剂泻去里实热结的治法。如用大承气汤主治里热实证,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此乃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热盛伤津劫液所致。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内热得清。此治被喻为“釜底抽薪”法。

6. 阴中求阳(肾气丸)

补阳方中兼用补阴药的配伍方法。指对于阳虚病证,用补阳药同时,宜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使阳有所附,并可藉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故张介宾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代表方如肾气丸、右归丸。

7. 阳中求阴(左归丸)

补阴方中兼用补阳药的配伍方法。指对于阴虚病证,用补阴药同时,宜佐以补阳之品,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并可藉阳药之温运,以制阴药的凝滞,使之滋而不滞。代表方如左归丸。

8. 培土生金(参苓白术散)

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可达到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目的,方如参苓白术散以四君子汤平补脾胃之气,加入扁豆、薏苡仁、山药健脾渗湿,莲子配砂仁既可健脾,又可理气,使上下气机贯通,升降之枢复常。桔梗为肺经之引经药,如舟楫载诸药上行。既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证,又有保肺之效,用治肺损虚劳久咳痰多诸证。此即“培土生金法”的具体运用。

9. 增水行舟(增液汤)

即增液润下法。用寒凉甘润、补阴增液、润肠通便药为主组方,治疗热邪伤津,津亏肠燥,无水舟停所致的大便秘结。如增液汤以玄参、麦冬、生地三药合用,滋阴养液,生津润燥以治疗阳明温病,津亏肠燥的便秘;此寓泻下于滋阴养液之中的用药,即“增水行舟”之法。

10. 刚柔相济(黄土汤)

方剂用药配伍法。刚指刚燥之品,多具温阳,燥湿之功;柔乃阴柔滋润之品,多具滋阴润燥作用。刚燥太过则伤津耗阴,阴柔滋润易呆滞脾胃,壅中滞气,刚柔相济能优势互补。方如黄土汤用药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刚药温阳而不伤阴,柔药滋阴而不损阳,为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良剂。

二、简答:

1、分类五个及以上章节分类及代表方

(1)泻下剂:①寒下(大承气汤、大陷胸汤)

②温下(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③润下(麻子仁丸、 济川煎) ④逐水(十枣汤)

⑤攻补兼施(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2)清热剂:①清气分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②清凉营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③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凉膈散) ④气血两清(清瘟败毒饮)

⑤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

药汤、白头翁汤)

⑥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3)补益剂:①补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人参蛤蚧散、生脉散、玉屏

风散、完带汤)

②补血(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 ③气血双补(炙甘草汤、八珍汤)

④补阴(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一贯煎、百合固金汤)

⑤补阳(肾气丸、右归丸)

⑥阴阳并补(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

(4)固涩剂:①固表止汗(牡蛎散)

②敛肺止咳(九仙散)

③涩肠固脱(四神丸、真人养脏汤)

④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

⑤固崩止带(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

(5)祛湿剂:①燥湿和胃(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②清热祛湿(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当归拈痛

汤、二妙散)

③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五皮散) ④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萆薢分清饮)

⑤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6)祛痰剂:①燥湿化痰(二陈汤、温胆汤、茯苓丸)

②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 ③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④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⑤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止咳散、定痫丸)

3、配伍特点

(1)归脾汤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在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2)黄土汤的配伍特点为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

(3)乌梅丸的配伍特点一是酸、苦、辛三味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三是邪正兼顾。

(4)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有二个:一是升散药与清热药的结合运用。诚如《顾松园医境》所说:“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方中羌活入太阳经祛风寒湿邪;苍术入太阴经发汗祛湿;细辛止少阴经头痛;白芷止阳明经头痛;川芎则长于止少阳、厥阴经头痛。

(5)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特点是:六味合用,肾肝脾三阴并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以三泻配合三补,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6)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是: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4、某些药物在方中的含义

(1)济川煎—升麻:轻宣升阳,欲降先升。升麻升发清阳,清阳生则浊阴自降,相反相成,

以助通便之效。

(2)清营汤—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一为清热凉血,助主药犀角清心安神。

二为活血散瘀,防血于热结,止血不留瘀,祛瘀生新。

(3)当归补血汤—黄芪:一、重用黄芪大补元气而固涩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

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

二、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

之源。

(4)龙胆泻肝汤—当归、生地:肝体阴而用阳,肝乃藏血之脏,肝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

之消耗,加之方用苦燥、渗利之品又伤阴,故配以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以为佐药,使邪去而阴血不伤。

(5)真武汤—芍药:一能利小便以行水气。

二能柔肝缓急止痛以止腹痛。

三能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四能敛阴和阳,制约附子温燥之性。

5、其他

(1)“四逆”命名的方剂比较。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故皆以“四逆”名之,但病机用药迥异。

四逆散之厥逆是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其厥冷仅在肢端,不过肘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

四逆汤之厥逆是阴盛内盛,阳气衰微所致,其厥冷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全身阳衰阴盛症状及脉微欲绝等。

当归四逆汤之厥逆是阳虚血弱,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该证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且无阳衰阴盛之候。

因此,三方用药、功效也全然不同。正如周扬俊所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2)汤剂、丸剂、散剂比较

汤剂的特点:制备简单易行,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比较灵活,可以做到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有利于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散剂的特点:制作简单、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 丸剂的特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 (3)方剂的运用变化形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方剂的运用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药味加减的变化,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能下气除满的厚朴和降逆平喘的杏仁组成;

②药量增减的变化,

其一是药量增减改变功用和主治,如与小承气汤均与由厚朴三物汤,两方均用大黄、枳实、厚朴三味组成,但小承气汤中庸大黄,主治阳明府实热结证;厚朴三物汤加重枳实、厚朴用量,主治气滞便秘。

其二药量增减,配伍关系基本不变,仅改变功用强弱,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两方均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组成。通脉四逆汤中干姜、附子用量较大,回阳逐阴、通脉救逆功用较四逆汤强,主治阴寒极盛格阳于外之证。

③剂型更换的变化,如理中丸是治疗脾胃虚寒的方剂,若证情较急重时,可改为汤剂内服,作用快而力峻;若证情较轻或缓时,改为丸剂内服,作用慢而力缓。

三、问答

(一)基础方的组成、功效、主治、配伍特点及其附方×3

化水湿、喜燥恶湿之理。

四物汤配伍特点: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香之当归、川芎(血中气药)

相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补中寓行,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成为补血调血之良方。

其中补药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以泻利补; ②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肾气丸配伍特点:

1、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用干地黄、山药、山茱萸等补阴药与桂枝、附子等补阳药配伍,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

2、轻用温阳助火药而重用滋阴填精药,意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 3、以补为主,兼行通利,寓泻于补,既能以泻利补,又使补而不滞。

1、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珠运生痰之源 2、散收相合,以防燥散伤正之虞

2、两方比较

(1)银翘散与桑菊饮有何异同?

相同点:银翘散与桑菊饮均属辛凉解表剂。

组成——均有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五药 功效——均具辛凉解表,疏风散热的作用 主治——都治外感风热表证。

不同点是:银翘散用清热解毒的金银花配伍辛温之荆芥、豆豉,解表和清热解毒之力强

于桑菊饮,为“辛凉平剂”,主治风热犯胃之风热表证; 桑菊饮主以桑叶、菊花配杏仁,而不用荆芥、豆豉辛温之品,解表作用较弱,

而肃肺止咳之功较强,为“辛凉轻剂”,主治风温咳嗽证。

(2)三承气汤在组成、功效、主治、配伍上的异同点?

“三承气汤”即指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方。三承气汤为寒下剂,均用大黄以涤荡胃肠积热,共俱泻下热结之功,治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阴阳热结重证,还可用治热结旁流,下利纯清臭秽清水;及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物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证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或痢疾初起者。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痞、满不甚之证;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者。

(3)比较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在组成、功用、主治上的异同。

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的相同点:两方在组成上都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五味药,功效都能和解少阳,都可以治疗少阳病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

不同的是在组成上小柴胡汤还用人参、炙甘草;大柴胡汤还有枳实、白芍、大黄,功效上小柴胡汤功专和解少阳,而大柴胡汤还可以内泻热结,故小柴胡汤除治伤寒少阳证外;还可治疗妇人热入血室者,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大柴胡汤则主治少阳阳明合病,证见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者。

(4)定喘汤与苏子降气汤均有降气平喘之功,两方在组成、功用及主治证有何异同?

成、功用及主治证上均有不同。

在组成上,两方虽均用了苏子、半夏、甘草,但定喘汤另配有麻黄解表宣肺,白果敛肺化痰,黄芩、桑皮清泻肺热,杏仁、款冬花降气平喘,融宣、降、清、敛于一方。苏子降气汤则配伍厚朴、前胡以降气化痰,下气平喘;并有当归、肉桂以温养下元,纳气定喘,诸药相合,治上顾下,标本兼治。

在功用上,两方均具有化痰降逆平喘的作用,但定喘汤以宣开与清降并用,发散与收敛兼施,侧重于清化痰热,兼有解表散寒宣肺之用;苏子降气汤则降气祛痰,止咳平喘,治痰涎壅盛于肺的上实为主,兼有温肾纳气的作用,以顾下元之虚。

在主治证上,两方均以痰喘为证,但定喘汤适用于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的哮喘。症见咳喘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苏子降气汤则适用于痰涎壅肺,肾阳不足之上实下虚的喘咳短气,胸膈满闷,兼有腰痛脚弱,肢体倦怠,舌苔白滑或白腻等证。

(5)五苓散、猪苓汤在主治证病机、治法和选药组方上有何异同?

五苓散与猪苓汤均为利水渗湿之剂,其中泽泻、茯苓、猪苓为两方共有药物,皆治小便不利、身热口渴等。

不同点:五苓散主治的蓄水证,乃因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而致,症见舌苔白,脉浮或浮数等;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主治证乃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气不利之证,症见舌红,脉细数。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清热养阴利水之方。

3. 几个方治疗同一种病,在主治、功用、用药特点、临床方面的比较

(用药特点老师说就是写药物组成和方解TAT 这块看书吧)

(2)白虎汤、青蒿鳖甲汤、桃核承气汤、三仁汤均治发热,临床上如何区别运用?

(4)槐花散、归脾汤、黄土汤均可治便血,临床如何区别运用?

(5)温胆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均治失眠,临床如何区别运用?

4.某方中配伍某药的作用

(3)大黄在以下方剂中的作用与配伍意义是什么?

(4)半夏在以下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意义是什么?

(5)柴胡在以下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意义是什么?

四、病案分析

1.证的诊断 2.治法 3.方剂(包括量)4.分析方义(君臣佐使)

(理中丸、小青龙汤、半夏厚朴汤、四神丸、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

病机分析:外感风寒,内有痰饮

方义分析: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功效: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效。

主治病症: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

2. 方名:芍药汤

病机分析: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

方义分析: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清热燥湿解毒,为君药;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伍当归养血活血,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四药配伍,调和气血,共为臣药;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通下泻热,化瘀导滞,体现“通因通用”之法。以少量肉桂辛温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制芩连之苦,防呕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能缓急止痛,为佐使药。

功效: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下痢可愈。

主治病症: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3. 方名:独活寄生汤

病机分析:感受风寒湿邪而患痹证,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

方义分析:方中重用独活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祛下焦筋骨间的风寒湿邪。细辛祛风寒湿邪,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防风祛风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而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具补肝肾、益气血之功。且白芍与甘草相合,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功效:诸药合用,可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病症: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4. 方名:半夏厚朴汤

病机分析:痰气郁结于咽喉

方义分析: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功效:诸药配伍,得以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病症: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病机分析:脏腑积热,聚于胸膈

方义分析:方中连翘轻清透散,透散上焦之热,重用以为君药;配黄芩以清胸膈郁热,山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黄、芒硝泻火通便,以荡涤中焦燥热内结,共为臣药;薄荷清头目,利咽喉,竹叶清上焦之热,均为佐药;使以甘草、白蜜,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生津润燥,调和诸药。

功效:全方配伍,共奏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之功。

主治病症: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6. 方名:藿香正气散

病机分析: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方义分析:方中藿香为君,辛散风寒,香化湿浊,还可辟秽和中止呕;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化湿,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 功效:诸药合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病症: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剂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辛甘化阳(桂枝汤)

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2. 酸甘化阴(桂枝汤)

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3. 逆流挽舟(败毒)

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清代医家喻嘉言认为痢疾初起有表证,乃邪从表而陷里,胃肠受损。用败毒散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疏散表邪,使表气疏通,陷里之邪,从表而解,则里滞亦除,痢疾自愈。邪从外入者,仍从外出,使陷里之邪由里出表,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

4. 通因通用(大承气)

反治法之一。指采用通利的治疗方法治疗某些虽属实邪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证。大承气汤的通因通用,是指通过大承气汤的泻下通便作用,治疗热结旁流、下利清水等症。

5. 釜底抽薪(大承气)

即中医从下泄热的一种治法,包括用寒下通便法方剂泻去里实热结的治法。如用大承气汤主治里热实证,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此乃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热盛伤津劫液所致。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内热得清。此治被喻为“釜底抽薪”法。

6. 阴中求阳(肾气丸)

补阳方中兼用补阴药的配伍方法。指对于阳虚病证,用补阳药同时,宜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使阳有所附,并可藉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故张介宾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代表方如肾气丸、右归丸。

7. 阳中求阴(左归丸)

补阴方中兼用补阳药的配伍方法。指对于阴虚病证,用补阴药同时,宜佐以补阳之品,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并可藉阳药之温运,以制阴药的凝滞,使之滋而不滞。代表方如左归丸。

8. 培土生金(参苓白术散)

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可达到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目的,方如参苓白术散以四君子汤平补脾胃之气,加入扁豆、薏苡仁、山药健脾渗湿,莲子配砂仁既可健脾,又可理气,使上下气机贯通,升降之枢复常。桔梗为肺经之引经药,如舟楫载诸药上行。既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证,又有保肺之效,用治肺损虚劳久咳痰多诸证。此即“培土生金法”的具体运用。

9. 增水行舟(增液汤)

即增液润下法。用寒凉甘润、补阴增液、润肠通便药为主组方,治疗热邪伤津,津亏肠燥,无水舟停所致的大便秘结。如增液汤以玄参、麦冬、生地三药合用,滋阴养液,生津润燥以治疗阳明温病,津亏肠燥的便秘;此寓泻下于滋阴养液之中的用药,即“增水行舟”之法。

10. 刚柔相济(黄土汤)

方剂用药配伍法。刚指刚燥之品,多具温阳,燥湿之功;柔乃阴柔滋润之品,多具滋阴润燥作用。刚燥太过则伤津耗阴,阴柔滋润易呆滞脾胃,壅中滞气,刚柔相济能优势互补。方如黄土汤用药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刚药温阳而不伤阴,柔药滋阴而不损阳,为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良剂。

二、简答:

1、分类五个及以上章节分类及代表方

(1)泻下剂:①寒下(大承气汤、大陷胸汤)

②温下(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③润下(麻子仁丸、 济川煎) ④逐水(十枣汤)

⑤攻补兼施(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2)清热剂:①清气分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②清凉营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③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凉膈散) ④气血两清(清瘟败毒饮)

⑤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

药汤、白头翁汤)

⑥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3)补益剂:①补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人参蛤蚧散、生脉散、玉屏

风散、完带汤)

②补血(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 ③气血双补(炙甘草汤、八珍汤)

④补阴(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一贯煎、百合固金汤)

⑤补阳(肾气丸、右归丸)

⑥阴阳并补(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

(4)固涩剂:①固表止汗(牡蛎散)

②敛肺止咳(九仙散)

③涩肠固脱(四神丸、真人养脏汤)

④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

⑤固崩止带(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

(5)祛湿剂:①燥湿和胃(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②清热祛湿(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当归拈痛

汤、二妙散)

③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五皮散) ④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萆薢分清饮)

⑤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6)祛痰剂:①燥湿化痰(二陈汤、温胆汤、茯苓丸)

②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 ③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④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⑤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止咳散、定痫丸)

3、配伍特点

(1)归脾汤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在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2)黄土汤的配伍特点为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

(3)乌梅丸的配伍特点一是酸、苦、辛三味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三是邪正兼顾。

(4)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有二个:一是升散药与清热药的结合运用。诚如《顾松园医境》所说:“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方中羌活入太阳经祛风寒湿邪;苍术入太阴经发汗祛湿;细辛止少阴经头痛;白芷止阳明经头痛;川芎则长于止少阳、厥阴经头痛。

(5)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特点是:六味合用,肾肝脾三阴并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以三泻配合三补,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6)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是: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4、某些药物在方中的含义

(1)济川煎—升麻:轻宣升阳,欲降先升。升麻升发清阳,清阳生则浊阴自降,相反相成,

以助通便之效。

(2)清营汤—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一为清热凉血,助主药犀角清心安神。

二为活血散瘀,防血于热结,止血不留瘀,祛瘀生新。

(3)当归补血汤—黄芪:一、重用黄芪大补元气而固涩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

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

二、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

之源。

(4)龙胆泻肝汤—当归、生地:肝体阴而用阳,肝乃藏血之脏,肝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

之消耗,加之方用苦燥、渗利之品又伤阴,故配以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以为佐药,使邪去而阴血不伤。

(5)真武汤—芍药:一能利小便以行水气。

二能柔肝缓急止痛以止腹痛。

三能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四能敛阴和阳,制约附子温燥之性。

5、其他

(1)“四逆”命名的方剂比较。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故皆以“四逆”名之,但病机用药迥异。

四逆散之厥逆是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其厥冷仅在肢端,不过肘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

四逆汤之厥逆是阴盛内盛,阳气衰微所致,其厥冷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全身阳衰阴盛症状及脉微欲绝等。

当归四逆汤之厥逆是阳虚血弱,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该证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且无阳衰阴盛之候。

因此,三方用药、功效也全然不同。正如周扬俊所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2)汤剂、丸剂、散剂比较

汤剂的特点:制备简单易行,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比较灵活,可以做到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有利于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散剂的特点:制作简单、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 丸剂的特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 (3)方剂的运用变化形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方剂的运用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药味加减的变化,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能下气除满的厚朴和降逆平喘的杏仁组成;

②药量增减的变化,

其一是药量增减改变功用和主治,如与小承气汤均与由厚朴三物汤,两方均用大黄、枳实、厚朴三味组成,但小承气汤中庸大黄,主治阳明府实热结证;厚朴三物汤加重枳实、厚朴用量,主治气滞便秘。

其二药量增减,配伍关系基本不变,仅改变功用强弱,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两方均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组成。通脉四逆汤中干姜、附子用量较大,回阳逐阴、通脉救逆功用较四逆汤强,主治阴寒极盛格阳于外之证。

③剂型更换的变化,如理中丸是治疗脾胃虚寒的方剂,若证情较急重时,可改为汤剂内服,作用快而力峻;若证情较轻或缓时,改为丸剂内服,作用慢而力缓。

三、问答

(一)基础方的组成、功效、主治、配伍特点及其附方×3

化水湿、喜燥恶湿之理。

四物汤配伍特点: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香之当归、川芎(血中气药)

相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补中寓行,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成为补血调血之良方。

其中补药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以泻利补; ②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肾气丸配伍特点:

1、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用干地黄、山药、山茱萸等补阴药与桂枝、附子等补阳药配伍,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

2、轻用温阳助火药而重用滋阴填精药,意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 3、以补为主,兼行通利,寓泻于补,既能以泻利补,又使补而不滞。

1、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珠运生痰之源 2、散收相合,以防燥散伤正之虞

2、两方比较

(1)银翘散与桑菊饮有何异同?

相同点:银翘散与桑菊饮均属辛凉解表剂。

组成——均有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五药 功效——均具辛凉解表,疏风散热的作用 主治——都治外感风热表证。

不同点是:银翘散用清热解毒的金银花配伍辛温之荆芥、豆豉,解表和清热解毒之力强

于桑菊饮,为“辛凉平剂”,主治风热犯胃之风热表证; 桑菊饮主以桑叶、菊花配杏仁,而不用荆芥、豆豉辛温之品,解表作用较弱,

而肃肺止咳之功较强,为“辛凉轻剂”,主治风温咳嗽证。

(2)三承气汤在组成、功效、主治、配伍上的异同点?

“三承气汤”即指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方。三承气汤为寒下剂,均用大黄以涤荡胃肠积热,共俱泻下热结之功,治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阴阳热结重证,还可用治热结旁流,下利纯清臭秽清水;及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物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证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或痢疾初起者。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痞、满不甚之证;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者。

(3)比较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在组成、功用、主治上的异同。

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的相同点:两方在组成上都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五味药,功效都能和解少阳,都可以治疗少阳病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

不同的是在组成上小柴胡汤还用人参、炙甘草;大柴胡汤还有枳实、白芍、大黄,功效上小柴胡汤功专和解少阳,而大柴胡汤还可以内泻热结,故小柴胡汤除治伤寒少阳证外;还可治疗妇人热入血室者,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大柴胡汤则主治少阳阳明合病,证见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者。

(4)定喘汤与苏子降气汤均有降气平喘之功,两方在组成、功用及主治证有何异同?

成、功用及主治证上均有不同。

在组成上,两方虽均用了苏子、半夏、甘草,但定喘汤另配有麻黄解表宣肺,白果敛肺化痰,黄芩、桑皮清泻肺热,杏仁、款冬花降气平喘,融宣、降、清、敛于一方。苏子降气汤则配伍厚朴、前胡以降气化痰,下气平喘;并有当归、肉桂以温养下元,纳气定喘,诸药相合,治上顾下,标本兼治。

在功用上,两方均具有化痰降逆平喘的作用,但定喘汤以宣开与清降并用,发散与收敛兼施,侧重于清化痰热,兼有解表散寒宣肺之用;苏子降气汤则降气祛痰,止咳平喘,治痰涎壅盛于肺的上实为主,兼有温肾纳气的作用,以顾下元之虚。

在主治证上,两方均以痰喘为证,但定喘汤适用于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的哮喘。症见咳喘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苏子降气汤则适用于痰涎壅肺,肾阳不足之上实下虚的喘咳短气,胸膈满闷,兼有腰痛脚弱,肢体倦怠,舌苔白滑或白腻等证。

(5)五苓散、猪苓汤在主治证病机、治法和选药组方上有何异同?

五苓散与猪苓汤均为利水渗湿之剂,其中泽泻、茯苓、猪苓为两方共有药物,皆治小便不利、身热口渴等。

不同点:五苓散主治的蓄水证,乃因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而致,症见舌苔白,脉浮或浮数等;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主治证乃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气不利之证,症见舌红,脉细数。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清热养阴利水之方。

3. 几个方治疗同一种病,在主治、功用、用药特点、临床方面的比较

(用药特点老师说就是写药物组成和方解TAT 这块看书吧)

(2)白虎汤、青蒿鳖甲汤、桃核承气汤、三仁汤均治发热,临床上如何区别运用?

(4)槐花散、归脾汤、黄土汤均可治便血,临床如何区别运用?

(5)温胆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均治失眠,临床如何区别运用?

4.某方中配伍某药的作用

(3)大黄在以下方剂中的作用与配伍意义是什么?

(4)半夏在以下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意义是什么?

(5)柴胡在以下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意义是什么?

四、病案分析

1.证的诊断 2.治法 3.方剂(包括量)4.分析方义(君臣佐使)

(理中丸、小青龙汤、半夏厚朴汤、四神丸、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

病机分析:外感风寒,内有痰饮

方义分析: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功效: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效。

主治病症: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

2. 方名:芍药汤

病机分析: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

方义分析: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清热燥湿解毒,为君药;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伍当归养血活血,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四药配伍,调和气血,共为臣药;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通下泻热,化瘀导滞,体现“通因通用”之法。以少量肉桂辛温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制芩连之苦,防呕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能缓急止痛,为佐使药。

功效: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下痢可愈。

主治病症: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3. 方名:独活寄生汤

病机分析:感受风寒湿邪而患痹证,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

方义分析:方中重用独活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祛下焦筋骨间的风寒湿邪。细辛祛风寒湿邪,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防风祛风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而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具补肝肾、益气血之功。且白芍与甘草相合,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功效:诸药合用,可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病症: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4. 方名:半夏厚朴汤

病机分析:痰气郁结于咽喉

方义分析: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功效:诸药配伍,得以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病症: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病机分析:脏腑积热,聚于胸膈

方义分析:方中连翘轻清透散,透散上焦之热,重用以为君药;配黄芩以清胸膈郁热,山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黄、芒硝泻火通便,以荡涤中焦燥热内结,共为臣药;薄荷清头目,利咽喉,竹叶清上焦之热,均为佐药;使以甘草、白蜜,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生津润燥,调和诸药。

功效:全方配伍,共奏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之功。

主治病症: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6. 方名:藿香正气散

病机分析: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方义分析:方中藿香为君,辛散风寒,香化湿浊,还可辟秽和中止呕;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化湿,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 功效:诸药合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病症: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相关文章

  • [方剂学]教学大纲
  • <方剂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方剂学 课程英文名称:Formul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号:ZJ21304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 时:(总学时40, 理论课学时40) ...查看


  • 重点方剂学总结
  • <52病方>标志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医方著作,表明了方剂发展已初具规模,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陈师文, 是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成药药典.<医方集解>汪昂,开创了新的治法(功效) ,分类 ...查看


  •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教学大纲(8版)
  • <中医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教学对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学>(第八版,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总课时:80时.其中包括15个课 ...查看


  • 方剂学-总论
  • 方剂学 - 总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的概念: * 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 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规定适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二. ...查看


  •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 周建平.张灿.吴正红.尹莉芳.李娟.涂家生.宗莉.王柏.刘建平.张建军.柯学.栾立标 周建平,男,60年9月生,药剂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药剂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33 ...查看


  • 执业西药师辅导:药剂学考试重点总结(十六)
  • 第16章    药物动力学 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药物动力学(pharmcokinetics)是研究药物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对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提供高效.速效(或缓释).低毒(或低副作 ...查看


  • 如何学好执业药师中药学
  • 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 如何学好执业药师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自 ...查看


  • 中医学教学大纲2013
  •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医学 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 总学时: 51 理论课学时: 51 实验学时:0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本科 课程简介 ...查看


  • 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
  • 中医文献发展史重点 1. 上古医疗技术的传播方式是(言传口授)或者(口耳相传). 周秦医学文献 2. 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简书<万物>,该书为汉以前之早期本草类著作. 3. 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医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