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公司出海的逻辑

对话

  鼎晖投资总裁、双汇国际副董事长焦震认为,交易后对掌握全产业链、对上下游有把握,更容易进行全球化的协调,农产品全球化的最佳路径不是贸易,而是通过生产性企业实现全球化,以对冲所谓的周期性不确定性,也可以协调不同市场的品类需求。   双汇获得SFD认可,继而双方达成共识的关键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双汇收购SFD这项跨境并购案?   焦震:我认为,双汇的管理水平以及管理层的专注是最后赢得SFD尊重的最核心要素。赢得美国人尊重极其不易,为何双汇的掌门人万隆能做到呢?在美国人看来,一个企业家能够在中国这么艰难的市场环境里,把这么复杂的产业做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做生鲜是极其痛苦的生意,了解万总的人知道,除了对“杀猪卖肉”的事情有兴趣,其它没有任何爱好。万总在行业圈内名声在外,比如欧洲肉类协会称他为“第一屠夫”。十几年来,全球排名前五、六的肉食巨头间一直有来往沟通,双汇与SFD也有很深的渊源,早在四五年前双方曾讨论过换股事宜,多方因素所致最终未能达成,但业务合作却维持至今,去年双汇还从SFD进口了许多产品。   双汇收购S F D是天时、地利、人和―双汇到达一定规模;万总得到了业界的尊重;正好美国市场的增长又碰到了瓶颈,而且价格不是太贵。当然,美国人选择收购方还有自己的逻辑,是什么呢?维持公司的增长。如此才能对美国的农民、农业有益。可现在哪里还有增长空间?中国。在中国,谁能帮我增长?如此追问下去答案就很明朗。SFD最大的诉求是把美国的好产品放到中国的货架上。这句话听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很复杂。首先,鲜肉不能冷冻,一冷冻,电力成本增加,且长途运输会致营养价值下降,唯一的办法是把鲜肉在冷鲜的状况下运往中国,到中国再加工,这需要非常先进的技术,谁拥有这样的技术?双汇;其次,鲜肉到达中国后,必须有快速销售的能力,谁有这个能力?双汇;第三,加上中介费用等这应该是一笔接近75亿美金的交易,如果没有双汇这么大的体量,你想想如何担得起几十亿美金的风险?这些都是这个项目的基础。   对于万总而言,如果把双汇称作A,SFD称作B,交易完成后的增量为C,这个交易成功的核心是:A是好的,B也是好的(现金流是正的,客户是稳定的,公司治理是很好的),更重要的是交易完后的C,作为可预期的增量是非常清晰和可执行的。以往很多跨境收购案中,收购方不仅担心B能不能做好,还害怕拖累自己。其次,中国俗语叫做打铁还得自身硬,你自己能力怎么样,我们不能靠收购去弥补自己的短板,这个出发点是不对的。你有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不能靠收购解决。当A和B都是好的前提下,无非是考虑如何做增量,把C做得更好,这样成本就不是问题。因此万总在关键时刻没有动摇。   双汇已经是国内龙头,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意义究竟何在?   焦震:万总考虑双汇未来的发展,想要安全,想做得更大,想在世界上有影响,就必须解决规模化问题,这必须通过全球化来实现。如何实现全球化?是自己一点点的把中国文化向境外渗透,还是通过这种跟大企业的融合先把规模做上去,再让自己从管理上实现全球化,第二条道路可能更好。   当然,我始终认为,蛋白是个容易全球化的生意,因为中美两国恰好是吃肉最多的国家,以此为基础进行全球化在逻辑上是对的。为什么呢?农业最大的特点是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没有人敢预测农产品价格,甚至连美国都很难做到。如果看全球化的波动,往往是从季节因素考虑,比如说澳大利亚,中国冬天的时候它是夏天,如果从供需角度考虑,实际上越全球化越容易平衡。农产品的国际化对上下游企业都有好处。对企业而言,当规模大了之后,仅仅靠自身想要维持稳定性确实有点难,全球化可以实现供需互补。农业资源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市场的需求也有差异,但这种全球化的最佳路径不是贸易,而是通过生产性企业实现全球化。   农业也不能明天需要肉了明天再养猪去,必须有一个很长期的规划。但农业不像钢铁产业,可以买矿做储备需要时候再开采,因为猪是不能放的,越放越贵,杀了以后还不能存着,必须马上去处理,它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只有掌握全产业链、对市场有理解、对上下游把握得好,才更容易进行全球化的协调。为什么通过贸易很难实现稳定呢?如果通过跨境贸易,需要和贸易公司去谈、去协调,订货后对方必须发货,没有回旋余地,因为对方不敢承担成本。而双汇收购SFD之后,就相当于在全球有三个仓库,一个在欧洲,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中国,协调库存就会容易多了。总而言之,国际化可以帮助企业对冲所谓的周期性不确定性,也可以协调不同市场的品类需求。   SFD产业链长,上游养殖量大(他们养了一千多万头猪,屠宰能力三千万头),对市场的反应没有那么迅速,容易发生波动。相反,双汇因为没有上游,也容易波动。但两者合并后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美国的猪肉相对很便宜的,它的成本是中国的一半,当中国价格发生波动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跨境的调节。SFD的上游就像双汇的蓄水池一样。从逻辑上,这样匹配是合适的,如果这个养殖场在中国就不同了,因为中国土地成本导致猪肉成本高,但是养殖在美国刚好,合并后存在波动性的上游变成好东西了。   万隆说现在他最关心的两件事情,一个是资本,一个是人才。他是如何对资本产生信任的?   焦震:他没有割裂开说现在不关注企业了。他在双汇天天想的是人才、梯队,所谓的讲人才,并不是说企业靠人。双汇发展到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他试图让一个企业摆脱人。他真正思考的是如何让双汇不靠一个人、两个人,而是靠一个体系产生人才。比如他强调数据文化,双汇一步步发展,发展成所有都用数据说话,不管谈什么都是按结果,以数据来说话。但系统毕竟是要靠人建的,但人建系统的时候又是要消灭自己。   他思考资本,其实出发点仍然是企业发展。我想万总至少意识到一点,双汇从一个漯河的国企到世界500强的过程,是从哪儿真正加速的呢,是2006年改制之后,他意识到资本在其中起的作用。我想万总在讲资本的时候,主要思考的是如何构建一个好的资本结构,让业务发展得更快。他认为,资本的属性是很有意思的,不同的资本对待人是不一样的,不光是对人,而且还有对未来的思考,很多不一样。   比如说企业为了发展,需要给管理层激励,这是管理者很容易思考的问题。如何激励呢?最常规的想法是发期权嘛,但这批发了5%的期权,干了5年目的也达到了,但下一批怎么办?期权不能持续的发,持续发企业就没戏了,而且新来的看前面的人,你什么都不干还享受这么多红利。今天在企业里面谁会思考企业未来十年动力哪里来的问题?这个事只有我们股东层面才能思考,别人思考也没用,在这个层面做不了事。我跟万总聊的最多的其实是这方面的事情。我们需要今天就开始做准备,一步步来。   什么样的股东才会这样思考呢,要看投资者股东是不是长期的,如果我在这个企业就干两年绝对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个事我做了,就算今年有损失,但未来资本市场会对它有反应,资本市场还是看长远的,是看未来的。你问万总为什么会信任我,如果你始终能替他着想,甚至他还没有想到的事情你都替他想了,你说他是不是信任你。我今天从来没跟你谈过上市赚钱的事情,我跟企业也不谈这个事。鼎晖投资做的事情往往是站在人家的角度想问题,想得更远,想得更宽。你看到双汇国际,从头到尾鼎晖的股份从来没降一直在增加,4次增加,越来越加码,按照一般的投资逻辑应该减,该退的话不早点走?有人说你们为什么只进不出,其实我们是为了更好的出。就像上大学不要花太多时间研究找工作技巧,其实如果只研究学习,学习好了别人不自然来找我了吗,这是一个逻辑。

对话

  鼎晖投资总裁、双汇国际副董事长焦震认为,交易后对掌握全产业链、对上下游有把握,更容易进行全球化的协调,农产品全球化的最佳路径不是贸易,而是通过生产性企业实现全球化,以对冲所谓的周期性不确定性,也可以协调不同市场的品类需求。   双汇获得SFD认可,继而双方达成共识的关键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双汇收购SFD这项跨境并购案?   焦震:我认为,双汇的管理水平以及管理层的专注是最后赢得SFD尊重的最核心要素。赢得美国人尊重极其不易,为何双汇的掌门人万隆能做到呢?在美国人看来,一个企业家能够在中国这么艰难的市场环境里,把这么复杂的产业做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做生鲜是极其痛苦的生意,了解万总的人知道,除了对“杀猪卖肉”的事情有兴趣,其它没有任何爱好。万总在行业圈内名声在外,比如欧洲肉类协会称他为“第一屠夫”。十几年来,全球排名前五、六的肉食巨头间一直有来往沟通,双汇与SFD也有很深的渊源,早在四五年前双方曾讨论过换股事宜,多方因素所致最终未能达成,但业务合作却维持至今,去年双汇还从SFD进口了许多产品。   双汇收购S F D是天时、地利、人和―双汇到达一定规模;万总得到了业界的尊重;正好美国市场的增长又碰到了瓶颈,而且价格不是太贵。当然,美国人选择收购方还有自己的逻辑,是什么呢?维持公司的增长。如此才能对美国的农民、农业有益。可现在哪里还有增长空间?中国。在中国,谁能帮我增长?如此追问下去答案就很明朗。SFD最大的诉求是把美国的好产品放到中国的货架上。这句话听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很复杂。首先,鲜肉不能冷冻,一冷冻,电力成本增加,且长途运输会致营养价值下降,唯一的办法是把鲜肉在冷鲜的状况下运往中国,到中国再加工,这需要非常先进的技术,谁拥有这样的技术?双汇;其次,鲜肉到达中国后,必须有快速销售的能力,谁有这个能力?双汇;第三,加上中介费用等这应该是一笔接近75亿美金的交易,如果没有双汇这么大的体量,你想想如何担得起几十亿美金的风险?这些都是这个项目的基础。   对于万总而言,如果把双汇称作A,SFD称作B,交易完成后的增量为C,这个交易成功的核心是:A是好的,B也是好的(现金流是正的,客户是稳定的,公司治理是很好的),更重要的是交易完后的C,作为可预期的增量是非常清晰和可执行的。以往很多跨境收购案中,收购方不仅担心B能不能做好,还害怕拖累自己。其次,中国俗语叫做打铁还得自身硬,你自己能力怎么样,我们不能靠收购去弥补自己的短板,这个出发点是不对的。你有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不能靠收购解决。当A和B都是好的前提下,无非是考虑如何做增量,把C做得更好,这样成本就不是问题。因此万总在关键时刻没有动摇。   双汇已经是国内龙头,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意义究竟何在?   焦震:万总考虑双汇未来的发展,想要安全,想做得更大,想在世界上有影响,就必须解决规模化问题,这必须通过全球化来实现。如何实现全球化?是自己一点点的把中国文化向境外渗透,还是通过这种跟大企业的融合先把规模做上去,再让自己从管理上实现全球化,第二条道路可能更好。   当然,我始终认为,蛋白是个容易全球化的生意,因为中美两国恰好是吃肉最多的国家,以此为基础进行全球化在逻辑上是对的。为什么呢?农业最大的特点是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没有人敢预测农产品价格,甚至连美国都很难做到。如果看全球化的波动,往往是从季节因素考虑,比如说澳大利亚,中国冬天的时候它是夏天,如果从供需角度考虑,实际上越全球化越容易平衡。农产品的国际化对上下游企业都有好处。对企业而言,当规模大了之后,仅仅靠自身想要维持稳定性确实有点难,全球化可以实现供需互补。农业资源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市场的需求也有差异,但这种全球化的最佳路径不是贸易,而是通过生产性企业实现全球化。   农业也不能明天需要肉了明天再养猪去,必须有一个很长期的规划。但农业不像钢铁产业,可以买矿做储备需要时候再开采,因为猪是不能放的,越放越贵,杀了以后还不能存着,必须马上去处理,它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只有掌握全产业链、对市场有理解、对上下游把握得好,才更容易进行全球化的协调。为什么通过贸易很难实现稳定呢?如果通过跨境贸易,需要和贸易公司去谈、去协调,订货后对方必须发货,没有回旋余地,因为对方不敢承担成本。而双汇收购SFD之后,就相当于在全球有三个仓库,一个在欧洲,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中国,协调库存就会容易多了。总而言之,国际化可以帮助企业对冲所谓的周期性不确定性,也可以协调不同市场的品类需求。   SFD产业链长,上游养殖量大(他们养了一千多万头猪,屠宰能力三千万头),对市场的反应没有那么迅速,容易发生波动。相反,双汇因为没有上游,也容易波动。但两者合并后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美国的猪肉相对很便宜的,它的成本是中国的一半,当中国价格发生波动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跨境的调节。SFD的上游就像双汇的蓄水池一样。从逻辑上,这样匹配是合适的,如果这个养殖场在中国就不同了,因为中国土地成本导致猪肉成本高,但是养殖在美国刚好,合并后存在波动性的上游变成好东西了。   万隆说现在他最关心的两件事情,一个是资本,一个是人才。他是如何对资本产生信任的?   焦震:他没有割裂开说现在不关注企业了。他在双汇天天想的是人才、梯队,所谓的讲人才,并不是说企业靠人。双汇发展到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他试图让一个企业摆脱人。他真正思考的是如何让双汇不靠一个人、两个人,而是靠一个体系产生人才。比如他强调数据文化,双汇一步步发展,发展成所有都用数据说话,不管谈什么都是按结果,以数据来说话。但系统毕竟是要靠人建的,但人建系统的时候又是要消灭自己。   他思考资本,其实出发点仍然是企业发展。我想万总至少意识到一点,双汇从一个漯河的国企到世界500强的过程,是从哪儿真正加速的呢,是2006年改制之后,他意识到资本在其中起的作用。我想万总在讲资本的时候,主要思考的是如何构建一个好的资本结构,让业务发展得更快。他认为,资本的属性是很有意思的,不同的资本对待人是不一样的,不光是对人,而且还有对未来的思考,很多不一样。   比如说企业为了发展,需要给管理层激励,这是管理者很容易思考的问题。如何激励呢?最常规的想法是发期权嘛,但这批发了5%的期权,干了5年目的也达到了,但下一批怎么办?期权不能持续的发,持续发企业就没戏了,而且新来的看前面的人,你什么都不干还享受这么多红利。今天在企业里面谁会思考企业未来十年动力哪里来的问题?这个事只有我们股东层面才能思考,别人思考也没用,在这个层面做不了事。我跟万总聊的最多的其实是这方面的事情。我们需要今天就开始做准备,一步步来。   什么样的股东才会这样思考呢,要看投资者股东是不是长期的,如果我在这个企业就干两年绝对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个事我做了,就算今年有损失,但未来资本市场会对它有反应,资本市场还是看长远的,是看未来的。你问万总为什么会信任我,如果你始终能替他着想,甚至他还没有想到的事情你都替他想了,你说他是不是信任你。我今天从来没跟你谈过上市赚钱的事情,我跟企业也不谈这个事。鼎晖投资做的事情往往是站在人家的角度想问题,想得更远,想得更宽。你看到双汇国际,从头到尾鼎晖的股份从来没降一直在增加,4次增加,越来越加码,按照一般的投资逻辑应该减,该退的话不早点走?有人说你们为什么只进不出,其实我们是为了更好的出。就像上大学不要花太多时间研究找工作技巧,其实如果只研究学习,学习好了别人不自然来找我了吗,这是一个逻辑。


相关文章

  • 出海者张磊:真正的出海"王者"要为几亿用户创造价值
  • 真格动态真格课堂真格故事真格分享 创业干货,来真格的! 出海创业的蓝海在中国创业大军大范围进入后慢慢变成了红海--激烈竞争之中,只有创新才能生存. 连续三次创业, 基于多年出海经验和近 10 年的通讯积累,张磊终于找到了 YeeCall,一 ...查看


  • 议论文论据分析的方法举例
  • 议论文论据分析的方法例析 柳栖士 整理 就中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来说,学生普遍感觉最难的还是论证问题,其实也就是如何分析论据证明观点的问题.所以,很多学生的议论文就是一道加式,即"观点+事例+总结(观点的重复)".不难看出, ...查看


  • 关注生活中的风险,你才能过得更稳健
  • 曾经有一个海边的村子,大家都以打渔为生,大部分时间渔民们都能打到鱼,每家养几个孩子,日子不富裕,但也能过得挺安乐的. 渔民们最怕遇到台风,假如在打渔的时候有莫名的风暴来袭,没打到鱼是小事情,把船和人一起吞入蓝色的大海,就是灾难了.一个家庭, ...查看


  • 中原,拿什么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 本报今日推出河南广电全媒体联动报道"新丝路 新动力" 一带一路 河南远航 众国列车联 万货过中原 中原,拿什么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以前欧洲人喜欢中国的丝绸,那是确定无疑的.据说他们还以为丝绸是直接从树上摘下来的.这听起来 ...查看


  • 国内移动互联网创业的下一个蓝海在哪里? 最新创业项目推荐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无疑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性趋势之一,移动互联网又是这一大背景下尤为出彩的重头戏.就在国内移动互联网O2O.互联网金融P2P.移动社交等方向的创业公司在红海市场交战正酣的时候,已有部分先知先觉者把 ...查看


  • 跨国公司参与国际投资的成功案例分析
  • 跨国公司参与国际投资的成功案例分析 一. 跨国公司定义:跨国公司服务方案跨国公司就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 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二. 上汽集团出巨资收 ...查看


  • 如何对付难缠的客户
  • 如何对付难缠的客户 大多数情况下,客户的服务是经销商被动的行为,即客户主动提出服务的要求之后,经销商来做出反应.事实上,客户所反映的信息往往是客户全部感受和反映的一小部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当出现一件投诉案的时候,背后或许已经失去了1 ...查看


  • 美的冰箱们缺什么
  • 美的冰箱们缺什么 ? 添加时间:2006-06-27 原文发表时间:2004-12-06 人气:546 -------------------------------------------------------------------- ...查看


  • 国际收支失衡 1
  • 我国 邓先宏:劳动力要素价格偏低和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10日指出,劳动力要素价格偏低和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邓先宏在北京举行的<财经>年会"2008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