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第一部分 十九世纪初二十五年文学
一、主要作家、作品:
1. 进步的改革派、新派的领袖:卡拉姆津(1869.10.2--1948.1.30)
2.茹科夫斯基(1874--1921): 继杰尔查文后成为俄国诗坛泰斗,是俄国第一个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
义文学的奠基人。(早期浪漫主义)
(1)抒情诗:1806年的哀歌《黄昏》。
(2)故事诗:《斯维特兰娜》是茹科夫斯基全部创作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3)“翻译的天才”(普希金称他):他译的罗马史诗《奥德修纪》是俄国译本中的杰作。他认为:诗人在翻译诗歌的时候,不应当是作者的“奴隶”,而应当是一个“竞争者”,甚至可以超越作家。
3. 雷列耶夫:
(十二月党人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雷列耶夫、别斯图热夫、丘赫尔别凯、奥陀耶夫斯基、拉耶夫斯基等人。)(后期浪漫主义)
19世纪初期,俄国贵族革命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十二月党诗人中最著名的诗人。特别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诗人的社会职责。他的诗歌充满高度的政治激情,号召人们起来为自由而战。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爱国志士。诗歌充满鲜明的俄罗斯特色。
(1)政治抒情诗:起义前不久写的《公民》
(2)长诗:《沃伊纳罗夫斯基》是他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一篇长诗。
(3)组诗:他一生中共写过二十一篇《沉思》(组诗)
4. 克雷洛夫(1903--1972):(别林斯基称它为“俄国唯一的一位真正的、伟大的寓言作家。)
5. 里鮑耶陀夫(1795—1829): 手抄喜剧(诗体本)《智慧的痛苦》(恰茨基、索菲娅)表现进步青年(十二月党人)的思想情绪,盼望自由民主。是俄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始。
6.普希金(1976.6.6--1837.1.29):俄国文学之父。在俄国文学史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他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并对俄罗斯文学语言的改革作了划时代的贡献。
(1)1814年,普希金在一次考试期间读自己的新作《皇村回忆》一诗,深得在场的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称他是自己的继承者。1814年,公开发表了第一首诗《致诗友》。
(2)抒情诗:普希金是这一时期俄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题材广泛、样式多样、感情真挚、
流畅凝练。(局限:有歌颂扩张之诗)
a) 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十二月党人)、《自由颂》、《乡村》、《致西伯利亚囚徒》。
对希腊人们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斗争表示同情的《真诚的希腊女神》;哀悼拜伦的夭折《致大海》。
b) 爱情抒情诗:除早期大多为单纯歌颂爱情欢乐外,更多的是表现隐藏在内心深处的 默默的柔情。《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是一首佳作。
c) 共同信念诗:《致普希钦》、《致西伯利亚囚徒》。
d) 哲理意味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e) 总结性的诗:《纪念碑》。
(3)叙事长诗:
① 普希金先后创作了十二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
② 在南方流放期间写了五部叙事诗。《加普利里亚德》是一首打油诗。其余为《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具有浓厚东方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高加索的俘虏》和《茨冈》(阿乐哥)都是以“文明人”与“自然之女”的爱情为主要情节。《茨冈》是他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作品。
③ 《努林伯爵》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叙事诗。
&④《青铜骑士》是普希金30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历史剧:《鮑里斯•戈都诺夫》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悲剧。(表现了“民众的公意”)
(5)诗体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作为俄国现实主义奠基人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部作品决定的。
小说中的主人公塔吉娅娜被普希金称为“我的亲爱的理想”。她出生贵族,具有贵族小姐的性格特征。
(6)散文体小说:
① 《别尔金小说集》是普希金第一部完整的散文作品。不加粉饰地描写了各阶层普通人 物的日常生活。主要有:《棺材匠》、《射击》、《暴风雪》、《村姑小姐》、《驿站长》。 &② 《驿站长》是《别尔金小说集》中最优秀的一篇。写一个小官员的生活悲剧。文中人物“维林”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成功的“小人物”形象。
③ 普希金在中篇《黑桃皇后》中通过人物内心自白、梦境、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来刻画心理。 ④ 普希金创作了直接反映18世纪普加乔夫运动的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把叛军之首农民运动领袖写成“面貌端正”、“毫无凶杀气”,而且“相当可亲”之人。)
第二部分 三十至四十年代文学
一、作家、作品:
1. 30至40年代俄国文学完成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经历了散文(小说)取代诗歌的过程。主要的杂志有:《现代人》、《祖国纪事》。
2.诗歌:尼• 普• 奥加辽夫是赫尔岑的亲密战友。
3. 莱蒙托夫(1814~1841):
莱蒙托夫是继普希金之后又一伟大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光荣传统,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他的创作中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始终是交织在一起。
① 1836年,写中篇小说《里戈夫斯卡娅伯爵夫人》,其中首次出现了毕巧林性格。 ② 1837年是莱蒙托夫一生中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一月底普希金在决斗中遇害的噩耗传来,出了《诗人之死》这首成名作。《诗人之死》也标志着莱蒙托夫遭受政治迫害的开始。 ③ 1840年出版了他的第一册抒情诗集、长诗《童僧》,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也在这年年初问世。
(1)抒情诗:
① 《帆》是莱蒙托夫全部诗歌中倾向(不限于忧郁绝望)最典型的代表作。高尔基指出莱蒙托夫的悲观情绪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感情”,它是对但是现实的否定,是对斗争的渴望。因此,《帆》堪称为诗人莱蒙托夫的绝唱,至今人们还把《帆》视为莱蒙托夫精神的象征。 ② 《诗人之死》是莱蒙托夫的成名作,也是他开始受政治迫害的原因。
③ 其他作品:a.《别了,满目垢污的俄罗斯》--诗中,承认他的祖国是“奴隶的国土和老爷的国土” b.《祖国》
(2)长诗:
①《恶魔》:恶魔这一形象使他倾心的原因是:恶魔敢于反抗上帝的大无畏精神。
②《童僧》: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进步的年轻人渴望自由的心愿。虽然以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终,却没有给读者以压抑和消沉的感觉。是莱蒙托夫多年苦心孤诣、精心雕琢的结晶。 《恶魔》和《童僧》,是30年代俄国革命浪漫主义的杰作。
(3)戏剧作品:《假面舞会》是莱蒙托夫剧作中最杰出的一部诗剧。
(4)小说:&《当代英雄》:(大题)
4.果戈理(1809.4.1.~1852.3.4):
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讽刺作家。写出了《钦差大臣》、《死魂灵》等不朽杰作。对俄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家,从他开始了俄国长篇小说的辉煌。以果戈理为标志,是真正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的开始。) 早期的作品有明显的民间、民俗色彩。
果戈理的“含泪的笑”在尼古拉统治的黑暗年代是鞭笞专制农奴制度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使果戈理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
① 1830年,果戈理第一篇关于乌克兰的故事问世发行,这就是《狄康卡近乡夜话》这部作品以浓郁的乡土色彩、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主义笔法和幽默明快的格调吸引了广大读者,使
果戈里一举成名。普希金高度赞扬这部作品,称它为一本“真正欢乐的书”。
② 两部中篇小说:《密尔格拉得》和《小品集》表明果戈里从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并进一步显示了作者惊人的幽默、诙谐和讽刺的才能,可以说,至此果戈里独创的讽刺艺术风格已经形成。
③ 1835年10月,果戈里写成了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④ 1841年,果戈里在国外完成了长篇小说《死魂灵》,是果戈里批判现实主义创作的顶峰。 ② 1847年,果戈里发表了《与友人书简选》,集中反映了他思想的矛盾和他世界观中反动保守的一面。
&(1)中篇和短篇小说:
果戈里被称为俄国文学的散文之父。中短篇小说的代表是:《狄康卡近乡夜话》(成名作)、《密尔格拉得》和《彼得堡的故事》
①《狄康卡近乡夜话》:是果戈里的成名作,分为两部,包括八篇故事和两篇序言。全书以乌克兰生活风习以及民间创作为基础。其中,《索罗庆采市集》和《五月的夜》是两首歌颂青春和纯洁爱情的赞歌,讲述了青年哥萨克为了真诚的爱情故事,冲破了种种阻挠。
《夜话》从头到尾贯穿了一个中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体现了果戈里基于宗教信仰的道德观。
②《密尔格拉得》虽然附有副标题《狄康卡近乡夜话的续篇》,但两部作品的风格有显著的不同。《密尔格拉得》发展了《夜话》中已经开始的对现实生活和人物形象的一些现实主义描写原则,同时也进一步显示了作者所特具的艺术才能------表现在深刻的幽默中的批判倾向。《密尔格拉得》是果戈里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成熟的标志。
有:《旧式地主》、《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现实主义) &《塔斯拉•布尔巴》(具有浪漫主义)在小说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是对丑恶的现实的揭露,而是对光荣历史的歌颂,对英雄查波罗什哥萨克的赞美。托拉斯•布尔巴的形象是俄国文学里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中最丰满动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个英雄的典型。
《塔斯拉•布尔巴》的中心思想是:歌颂乌克兰哥萨克为祖国、为人民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 《彼得堡的故事》:是继《密尔格拉得》之后,以彼得堡生活为题材写成的一组短篇小说,它包括《涅瓦大街》、《肖像》、《狂人日记》、《鼻子》和《外套》。
《涅瓦大街》:揭示了彼得堡是庸人的乐园,天才的坟墓。
《肖像》:揭露了在金钱万能的大都市里金钱是诱人堕落的万恶之源。(艺术与金钱的关系) 《鼻子》:是一篇异想天开的小说,辛辣讽刺了彼得堡的官僚们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的虚荣心理。
《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个贫困的小公务员,社会的不平和生活的孤独使他精神失常, 但他貌似痴狂的话语实际上正是不正常的现实本身的真实反照。
(2)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果戈理作为天才的讽刺喜剧家闻名于世。
写了两类人物:官僚和纨绔子弟。
《钦差大臣》中没有正面主人公,但是果戈理富于剧本一个潜在的正面形象, 那就是“笑”,“笑”是剧中唯一的正面形象,起着揭发者的作用。艺术成就还表现 在个性化的语言,剧本的舞台效果,《钦》是俄国喜剧艺术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3)长篇小说《死魂灵》:是果戈理现实主义创作的顶峰。他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死魂灵》第一部,此后十年全部用于创作第二部,但是终于没有完成。他希望这部史诗将如但丁的《神曲》一样引导俄国从“地狱”经过“净界”走向“天堂”。
6. 赫尔岑(1812~1870):俄国作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长篇小说《谁之罪》是他的代表作。
第三部分 五十至六十年代文学
一、主要作家、作品:
1. 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
在文艺理论美学方面遵循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传统、继续捍卫并发展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什么是奥勃洛莫夫性格?》、《黑暗的王国》、《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为《大雷雨》评论)、《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读屠格涅夫《前夜》后评论)等四篇论文就是杜勃罗留波夫的“现实的批判”的生动、完整的体现,也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不朽杰作。
2. 冈察洛夫(1812~1891):
是19世纪中叶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三篇小说《平凡的故事》、《奥勃洛莫夫》、《悬崖》真实的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后的地主俄国的生活。给他带来巨大的声誉。
(1)1858年,整理出两卷旅途随笔,题名《战舰巴拉达号》,(对中国、上海都有一些描写)
(2)《奥勃洛莫夫》中的奥勃洛莫夫是“多余人”的尾声,所有“多余人”蜕化的极限。
3. 屠格涅夫(1818.11.9--1883.9.3):
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时代感强。高尔基认为屠格涅夫给俄国文学留 下了一份“绝妙的遗产”。
(1)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主要思想是:反对农奴制。
(2) 50~70年代先后共创作6部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多余人)、《前夜》、《父与子》(新人)、《烟》、《处女地》(民族运动),其中以前四部尤为卓越,
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
(3) 《罗亭》是屠格涅夫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是俄国文学中继奥涅金、毕巧林之后又一“多余的人”形象。
(4) 《前夜》是俄罗斯文学中最早的一部歌颂“新人”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英沙罗夫)
(5) 《父与子》主人公――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的形象:(大题)
4. 奥斯特罗夫斯基(1823.3.31--1886.6.14):是俄国杰出的戏剧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全部剧作,按其内容的性质和人物所属的阶层,大体可以分5大类。 描写商人生活的剧本:《全家福》(1847)、《自家人好算帐》(1850)、《非己之长,勿充内行》(1853)、《贫非罪》(1854)、《他人饮酒自己醉》(1856)、《节日好梦饭前应验》(1857)、《大雷雨》(1860)、《一知己胜两新交》(1860)、《莫管闲事》(186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861)、《孰能无过,孰能免祸》(1863)、《艰苦的日子》(1863)、《小丑》(1864)、《炽热的心》(1869)、《人无千日好》(1871)、《真理固好,幸福更佳》(1877)、《最后的牺牲》(1878)、《心非铁石》(1880)等。这些剧本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用否定的态度描绘了商人。 关于人民生活的剧本:《切勿随心所欲》(1834)、《闹市》(1865)等。在这些剧本中,作者描写的是从农民转变为小商人、小市民的一些人。他们保持着民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剧本有些类似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民歌风味,曾被改编为歌剧。 描写小官吏生活的剧本:《穷新娘》(1852)、《肥缺》(1857)、《深渊》(1866)、《贫人暴富》(1872)、《富新娘》(1876)等。 表现所谓“社会头面人物”的剧本:《意外事》(1851)、《女弟子》(1851)、《性格不合》(185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868)、《来得容易去得快》(1870)、《森林》(1871)、《血 饭》(1874)、《狼与羊》(1875)、《没有陪嫁的女人》(1879)、《名伶与捧角》(1882)、《美男子》(1883)、《无辜的罪人》(1884)、《世外事》(1885)等。这些剧本揭露了贵族地主和社会名流们的丑恶灵魂。 历史剧:《柯兹玛‧扎哈罗维奇‧米宁苏霍鲁克》(1862)、《僭主德米特里与瓦西利‧隋斯基》(1866)、《土辛诺》(1867)
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历史剧是逃避现实,抵御迫害,但主题是积极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还有与索洛维约夫合写的《别鲁根的婚事》(1878)、《蛮女人》(1880)、《有光无热》(1881),与聂维仁合写的《妄想》(188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语: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是苏联作家尼
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5.涅克拉索夫(1821 - 1877):是俄国解放运动第二阶段最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
(1)《大门前的沉思》证明,涅克拉索夫的诗已日臻成熟。
(2)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是杰出的一篇。
(3) 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是涅克拉索夫创作的高峰。是一首打破俄罗斯诗歌旧传统、把农民放在作品中心位置的人民史诗。
6.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年7月24日~1889年10月29日):是19世纪中叶俄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作家。
他在被囚时所写的著名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副标题就是《新人的故事》。“新的 一代平常的正派人”。(洛普霍夫、吉尔沙诺夫、韦拉)
小说除了描写“新人”之外,还通过拉赫梅托夫的活动,在俄国文学中第一次刻画了一个职业革命家、革命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形象。拉赫梅托夫出身贵族,堪称60年代的最高典型,也体现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正面人物形象。
第四部分 七十至九十年代文学
一、主要作家、作品:
1. 柯罗连科(1853~192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作家、社会活动家。
柯罗连科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地探索着人生意义的问题。《盲音乐家》是表现这一主题的著名中篇小说。
2.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1932年12月16 日生):是继果戈理之后19世纪下半期俄国最杰出的讽刺作家。
代表作《戈洛夫廖夫老爷们》,成功塑造了一个反面典型――犹杜什卡。
3.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 是俄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高尔基说:“他的才华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之并列。”
(1)《穷人》以书信体写成。继承了普希金和果戈理描写“小人物”的传统,但在开掘人 物心理方面有新的突破。
(2)继《穷人》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了《同貌人》(又译《双重人格》)写小人物为主。
(3)《死屋手记》,详细描绘了犯人在狱中的生活和习惯,劳动和娱乐。
(4)186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罪与罚》得到了公认,并给作家带来了世界声誉。
(5)1868年,发表了《白痴》。梅什金在小说中是“白痴”,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小说情节是围绕女主人公娜斯塔西娅•费利波夫展开的。
(6)70年代初发表《群魔》,错误的理论一旦掌握了人,人也会产生群魔的事。
(7)最后一部巨著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伊凡•卡拉马佐夫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通过他和周围人的思想冲突表现了重大的社会问题。
4.托尔斯泰(1828.9.9--1910.11.20):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三部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著,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1)在高加索服务期间,托尔斯泰开始了文学创作,写了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少年》、 《青年》。
(2)《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宁娜》标志着托尔斯泰的创作进入成熟,即全盛时期,也标志着 俄国文学继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之后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3)《战争与和平》是历史题材,突出的反映了1812年卫国战争的人民性。接近人民,热爱祖国,在托尔斯泰心爱的主人公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4)托尔斯泰式的主人公――列文。
5.契诃夫(1860--1904.7.15):是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1) 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第六病室》、《凡卡》„„
(2) 戏剧:契诃夫的戏剧革新始于《海鸥》,以后在《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等剧本中又有所发展。
第五部分 中国现代作家与俄苏文学
一、五四前后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1. 俄国文学真正为中国文坛所关注,并对中国文学产生实际的影响始于五四前后。
2. 鲁迅曾在1927年说:“俄国文学作品已经译成中文的,比任何其它国家都多,并且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最大”;“中俄两国间好像有一种不期然的关系,他们的文化和经验好像有一种共同的关系”。
3. 郁达夫在《小说论》一书中也认为:“世界各国的小说,影响在中国最大的,是俄国小说”;而他本人更是对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情有独钟,他说:“„„我的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绕腮胡子长得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
4. 译介的热诚和感情的专注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接受者受发送者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中国新文学所走过的道路正说明这一点。
二、俄国文学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它促进了中国新文学早在观念和内容上的更新:
1. 19世纪进步的俄国作家呼应着解放运动的激波巨浪,不断进行反封建反专制斗争,表现出鲜明的民主意识、人道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得到中国新文学先驱者的认同。
2. 茅盾曾在《契诃夫的时代意义》一文对此这样描述道:“我也是和我这一代人同样被五四运动所惊醒了的。睁圆了眼睛大吃一惊的,是读到了苦苦追求人生意义的19世纪的俄罗斯古典文学。”中国旧文学“思想上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新文学作家必须明白“文学是为人生而作的”。
3. 俄国文学这种“为人生”的观念不仅在五四时期初期“即与中国一部分的文艺介绍者合流”,而且日益广泛地被更多的不同流派的中国作家所接受。
4. 在对真实人生大胆描摹和无情剖析的俄国文学面前,鲁迅痛感到中国旧文学的“瞒和骗”,鲁迅写出了显示中国文学新生机的小说《狂人日记》。这种影响最深刻的一面就在于鲁迅像果戈理那样写出了毫无讳饰的赤裸裸的真实人生。
5. 中国文坛上出现过“问题小说”热,这里也有着俄国文学的影响。周作人就在《每周评论》上以俄国小说为例,大力倡导用“问题小说”取代中国传统的“教训小说”。“问题小
说”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它却带来了中国文学主题的革命性变化。
6. 就知识分子问题而言,中国作家也像俄国作家一样,通过塑造一系列“多余人”和“新人”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深刻主题。
最早将“多余人”一词从俄国引入的是瞿秋白,他的《赤都心史》中就有“中国之‘多余人’”一节。郁达夫小说《零余者》中有如同罗亭一样的多余者。鲁迅小说《孤独者》中那些“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者‘零余者’”的来客,他们的精神特征实际上也成了五四以后中国社会中的一部分不满现实但又无行动能力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同样,中国作家笔下的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也与俄国文学中的“新人”形象有着内在联系。如:巴金早期小说中的那些热烈追求光明,不惜牺牲爱情、健康,乃至生命的青年知识分子身上,无疑有着俄国平民知识分子和民粹主义革命者的某些投影。
7. 描写小人物,俄国文学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学。从俄国文学那里,中国读者“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从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辛酸的挣扎,”并进而激发中国作家“要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强权者的憎恨和愤怒”的强烈愿望。
8. 鲁迅回忆自己的创作道路时说:“后来我看到一些外国小说,尤其是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小国的,才明白世界上有这许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命运的人,而有些作家正为此而呼号,而战斗。偶然得到一个可写文章的机会,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9. 在俄国文学的影响下,一大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出现在鲁迅、茅盾、叶绍均、沈从文、夏衍、艾芜等作家犯人作品中。(巴金笔下的“鸣凤”身上见到托尔斯泰笔下的卡秋莎•玛丝洛娃颇为相似的命运以及作者倾注的深深地同情。)
三、在艺术成就探索中的影响:
1. 19世纪俄国文坛,无不显示出俄罗斯民族文学独具的撼人的艺术魅力。这一切深深影响了正在进行艺术探索的中国作家,不少人默默地汲取其中的养料,并诚挚地把俄国作家称为自己创作生涯中的重要的老师。
2. 当然,与文学观念或创作内容相比,艺术形式的影响更显得复杂和多样。例:鲁迅受过不少外国作家的艺术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果戈理、契诃夫和安德烈耶夫。(关于果戈理两位作家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在作品题材、人物设置、表现手法和结局处理等方面的相似。)(鲁迅小说中确能见到契诃夫那种在浓缩的篇幅里透视人类的灵魂,在平常的现象中发掘深刻的哲理的特点。郭沫若也在这层意义上称他们为“孪生的兄弟”。)(安德烈耶夫对鲁迅的影响,鲁迅说:“我那《药》的末一段,就有些他的影响,”)
3. 对巴金影响最大的是屠格涅夫,巴金在《谈谈我的短篇小说》中说:“我那些早期讲故事的短篇小说很可能受到屠格涅夫的启示写成的。”这两位作家的散文诗都具有抒情、哲理和象征相结合的特色,并且都喜欢运用梦幻手法。比较屠格涅夫的《门槛》和巴金的《撇弃。就会发现两篇作品从主题、艺术构思到表现形式都十分相似。
4. 茅盾却断然否定自己的处女作《幻灭》在艺术上受了屠格涅夫的影响。“屠格涅夫我读得最少。他是不在我爱读之列”。“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我自己来试作小说的时候,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这种“更近与托尔斯泰”的倾向既表现在矛盾的小说创作中遵循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那部震动现代中国文坛的长篇小说《子夜》“尤其得益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如:《子夜》开始为吴老太爷治丧的场面,在全书的结构中的作用就与《战争与和平》开始时宫廷女官舍雷尔客厅的场面相似。茅盾借灵堂这一热闹场面引出主要人物及吴荪浦和赵伯韬矛盾冲突的主线和几条副线,巧妙地把“好几个线索的头”,“然后交错地发展下去”。
5. 作家之间的艺术影响是复杂的,这不仅表现在影响源的各个不同或一个作家可能同时受到许多外国作家的综合影响,而且表现在即使同样对某个外国作家感兴趣的中国作家,其接受影响的角度和深度往往也大相径庭的。如:郁达夫、巴金、沈从文、艾芜等作家都对屠格涅夫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但是郁达夫主要是在感情上与之相呼应,并在塑造“零余者”形象时接近屠格涅夫;而沈从文更多的是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获取艺术灵感。糅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湘行散记》。
6. 由此可见,单从社会历史原因上是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作家倾心于果戈理和契诃夫,有的作家则师承于屠格涅夫或托尔斯泰之类的问题。作家之间的艺术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审美趣味、艺术追求、创作个性和精神气质上的接近。
7. 当外来影响完全融化到一个受影响的优秀的作家境界中去时,它就会成为作家独特风格的一个有机部分。尽管巴金受到屠格涅夫影响较大,以至于被人称为“中国的屠格涅夫”,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我们却不能将他们划入同一风格类型的作家,他们的风格差异是相当明显的。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是作家的创作个性的具体表现。巴金在《再谈探索》一文中说过,他受屠格涅夫的影响很大,但是并没有变成屠格涅夫。因为“别人的影响,也还是像食物一样要经过我的咀嚼以后消化了才会被接受”。
8. 优秀作家之间的风格可能接近,但决不会雷同。大胆地、自觉地接受外来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影响,并逐步形成自己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这是巴金,同样也是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许多有成就的中国现代作家所走过的带有某种普遍意义的历程。 名词解释:
1.十二月党人:
俄国19世纪初期的贵族革命家,主要革命目标是推翻专制政体和农奴制度。1825年12月在彼得堡起义,称为十二月党人。文学倾向认为文学强调社会作用和诗人的社会职责。诗歌充满高度的政治激情。 雷列耶夫、拉耶夫斯基、丘赫尔别凯、奥陀耶夫斯基、别斯图热夫等。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色。最优秀的诗人是雷列耶夫。《公民》政治抒情诗《沃伊纳罗夫斯基》最好长诗。
2. 多余人:(2001年考过)
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生活在贵族阶级趋向没落的时期,又接受了西欧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对专制农奴制下的生活感到窒息,不愿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又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立场,缺乏生活目的,不能有所作为,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赫尔岑第一个把普希金小说中的奥涅金称作“多余的人”,其本意为:贵族社会中的“多余的人”。他的形象出现本身是俄国社会觉醒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多余人形象。
第一个形象 1830年 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
30年代 毕巧林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40年代 罗亭 屠格涅夫《罗亭》
1859年 拉夫列茨基 屠格涅夫《贵族之家》
最后一个形象 50年代 奥勃洛摩夫 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
3. &《外套》:(名解)2001年考过
《外套》是果戈理《彼得堡的故事》中最著名的一篇小说。被认为是继普希金《驿
站长》之后,直接写小人物的又一部杰作。果戈理在主人公施马金奇身上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受尽欺凌屈辱的可怜又可悲的小人物形象。施马金奇死后,抢大人物的外套是作家对社会不公的谴责。
4.40年代初“斯拉夫派”与“西欧派”两大派别,进行论争。
A.“斯拉夫派”:
(1)代表:19世纪上半期保守的地主阶级思想。
(2)人物:霍米亚科夫。
(3)主张:① 赞成俄国进行一些资产阶级的改良,如废除农奴制,给人民一些政治权利。 ② 认为俄国应该走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即保持君主专制制度、保持地主阶级在农村与公社的地位。
③ 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东正教的统治方面。斯拉夫派的观点与“官方民族性”(贵族与农民协调)理论一致。
B.“西欧派”:
(1)代表:一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
(2)人物:安年科夫。
(3)主张:① 崇拜西欧的社会制度,认为俄国社会的发展完全应该像西欧一样走资本主义道路。
② 美化西欧资产阶级制度及其文化,或主张君主立宪制,或主张议会制。 ③ 反对通过革命改造社会,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让步和发展文化教育。
5.自然派:(2001年考过)
它是形成于19世纪40~60年代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创始人是: 果戈理。由于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猛烈地抨击了专制农奴制度,反动文 人纷纷起而攻击,说果戈理的作品是写“黑暗的一面”,不写“光明的一面”,并轻蔑地 称呼其为“自然派”。
别林斯基捍卫了果戈理的创作成就,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自然派”的基本原理:真 实地描写和严肃地批判专制农奴制受贿地黑暗面;以下层人民为作品的主人公;幽默讽 刺的手法。
自然派文学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6.新人: 19世纪中期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名解) 特点:具有明确的社会理想,憎恨专制制度,来自人民并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意志坚定,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实干精神。
1860年 叶琳娜
英沙罗夫 屠格涅夫《前夜》
1862年 巴扎洛夫 屠格涅夫《父与子》
1863年 薇拉
罗普霍夫
吉尔沙诺夫
拉赫美托夫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有:
7.“心灵的辩证法”:(名解)
托尔斯泰擅长于细腻的心理描写,善于表现思想情感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人物形象极为生动逼真,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心灵的辩证法”。是描写人物心理独特的手段。
托尔斯泰的人物内心描写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作家对人的心理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和丰富。早期,着力表现“怎样从一些思想、感情中引申出另一些思想、感情来”。中期,经常表现矛盾的思想在人物内心的纠结、斗争和消长起伏。晚年,常补以节奏快速的内心变化和跳跃性心理活动,通过时空交错和波澜起伏的人物心理,折射动荡不宁的社会和风雨晴晦的时代。
8.《第六病室》:(名解)(2001年)
《第六病室》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作品。契诃夫通过对一所精神病院和病室里的种种弊病的描写,满腔义愤的抨击了专制制度。格罗莫夫就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之一,他的惨死说明:托尔斯泰主义以及一切鼓吹放弃斗争的主张是无能的。(否定托尔斯泰主义)。“第六病室”正是沙皇俄国的缩影。
9.《樱桃园》:(名解)
《樱桃园》是契诃夫去世前最后一部杰作。描写了三类形象。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拍卖祖传樱桃园的故事。 他形象地反映了贵族地主阶级必然灭亡并为新兴资产阶级所替代的历史发展趋势,生动的塑造了这个没落阶级的两个代表人物:朗涅夫斯卡娅和她的哥哥戛耶夫。他们由于只会吃喝玩乐。再也保不住自己美丽的庄园,终于将它卖给商人陆伯兴去砍了。陆伯兴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
契诃夫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上,代表祖国光明未来的是生气勃勃、追求民主的青年人特罗菲莫夫和安娜。
三、论述题:
1.《叶夫盖尼•奥涅金》艺术特色:
奥涅金形象:出身贵族,看透贵族社会人情虚伪,不想作官,不入军界,试图读书自慰,但缺失毅力,终一无所成,得忧郁症。在苦闷中找不到出路,也不同情人民和对社会负责,只是为消磨时光。
① 诗与小说交融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小说中有大量的“抒情插话”。
③ 小说各章皆以独特的“奥涅金诗节”组成;诗体韵律别具一格,采用四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诗节,既有利于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又体现一种自然清丽的风格,后人把这种诗节称为“奥涅金诗节”。
④ 描绘了及其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俄国城乡的四季景色,各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活,国家的经济文化状况都在小说中得到真实而又深刻的反映。)塑造了典型的环境。语言即有诗的凝练,又有散文的流畅和朴素。
⑤ 作品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用现实主义的手法。
2.《当代英雄》毕巧林形象分析和艺术特色:
a.毕巧林形象分析:
1840发表的长篇小说,最高成就,《当代英雄》由五部独立中篇构成,由主人公毕巧林贯穿成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毕巧林被称为继奥涅金之后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他与奥涅金一样,不满现实,不愿与统治同流合污,渴望有作为,无力超越阶级局限性。
毕巧林是个出生富有世家、在彼得堡长大的贵族军官。年少英俊、聪颖过人、精力充沛,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以他的出身地位,
本不难在事业上飞黄腾达,但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力和意志都浪费在招惹是非,玩弄女性,这是上流社会环境造成的。只能在里消磨年华。他的才智被毁灭的悲剧是封建农奴制社会造成的一代人的悲剧。
B.《当代英雄》的艺术成就: 1、心理的刻画2、心理小说。 3、日记形式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兼收并蓄。
3. 《父与子》中的巴扎洛夫形象(屠格涅夫)
(1)巴扎罗夫是一个新人形象。(名解)
(2)出身平民知识分子家庭,具有60年代民主青年种种特征。他是一个唯物论者、自然科 学工作者。然而在他身上最突出的是那种否定精神。即所谓的“虚无主义”,这些否定是对封建农奴制度的彻底否定。表现出60年代俄国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姿态,是旧社会的坚决否定者。 在作家巴扎罗夫的形象中反映出了屠格涅夫世界观的矛盾。作家一面把巴扎罗夫描写成一个与人民有着密切联系的人,一面却有强调他与人民之间的隔阂与互不理解。作为温和的自由主义者和渐进主义者,屠格涅夫虽然敏锐地感到革命民主主义者和贵族自由主义者两种社会力量之间不可调和的战斗和贵族自由派的失败,但是他对革命民族派的一切革命行动又怀有恐惧心理,而对贵族自由派的败阵感到惋惜。屠格涅夫认为60年代民主主义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道路是没有前途的。 他谈到巴扎罗夫是说:“我幻想着一个阴沉、凶狠、正直,但是仍旧注定了要灭亡,因为他永远站在‘未来’的门口”。因此,他一方面肯定巴扎罗夫,赋予他聪明、智慧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又给自己的主人公安排了一个意外的早死,使这个形象蒙上了一层悲剧性的色彩。
4.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主题思想、主人公形象:
(1) 《罪与罚》是60年代最重要的的一部作品,是他第一部社会哲理小说。
(2) 《罪与罚》的基本情节包括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的犯罪、他的犯罪前后的思想斗争以及受到的良心和道德上的惩罚。
(3) 《罪与罚》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的形象体现了小说基本主题。拉斯柯尼科夫是大学生, 天性善良,才思敏捷,善于逻辑推理;同时他又高傲、忧郁。他的性格中的这些特点构成了 他建立并实行自己“理论”的心理基础。拉斯柯尼科夫的“理论”把人分成两类:“不平凡的
人”和“普通的人”。杀人目的是做一次实验,判定自己属于“不平凡的人”。 他在犯罪(杀
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前的思想斗争,揭示了犯罪的直接原因,也指明“理论”产生的 社会根源。犯罪后,由于在新的基础上展开了更为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痛苦地动摇在坚持和 否定自己理论之间。 最后,他在索尼娅的感召下,投案自首,在宗教中获得新生。 实际 上拉斯柯尼科夫的“理论”首先是他为争取生存权利,摆脱贫困屈辱的处境服务的,就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对社会不公平一种抗议,但这是一种畸形的无政府的抗议。作者对它的 否定也是对资本主义道德原则的批判,但这种批判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拉 斯柯尼科夫所受到的“惩罚”也仅仅局限于道德和良心方面。
5. 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
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表现改革后俄国社会在伦理道德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安娜是俄罗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⑴ 17岁嫁给卡列宁,她的感情强烈而真挚,但封建婚姻束缚着她,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但最终孤弱无助,只能以死了却一生。
⑵ 当渥伦斯基明确表现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感情受到惨重打击,想以死唤回爱的生,由她性格所决定。 安娜悲剧产生的原因:
① 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② 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③ 社会原因,当时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
列文形象:
作者自传式的人物,贵族地主家庭,贵族利益的忠实卫道士。热情、忠厚,善于思索和黄金般的心,和基蒂的婚姻是宗法制完美结合。他进行土地改革,认为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然后想扩大到全国。但又不愿放弃自己的利益,那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人生追求很执着。是作者世界观激变前种种矛盾的集中表现。
6.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小说艺术成就:
托尔斯泰塑造人物的特点:
① 把人物的个人命运放在一定的社会集团生活氛围中来写,又把各个社会集团放在复杂的互相关系中相比较,相撞击。这种把个人放在社会集团中,又把各社会集团集成整个社会的艺术,在托尔斯泰三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复活》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② 通过对立和冲突关系表现人物,托尔斯泰主意把自己笔下的人物放在大大小小的对立和冲突中去表现,使斑斓繁复的各个社会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看到可以捉摸的具体的俄国社会的全景。
③ 从人物的内在本质上开掘人物,既通过人物复杂的性格、矛盾的思想和多变的心理来开掘人物内在本质。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7.长篇小说《死魂灵》地主形象的塑造:
① 玛尼洛夫:教养的绅士,包藏的却是一个空虚的灵魂。玛尼洛夫的名字成为无所作为得到空想家的代名词。他的性格成为进取精神的反义词,代表历史前进的阻力。
② 柯罗博奇卡: 是一个孤居僻壤的寡妇,物质上是富足有余的,但精神上极端贫乏。 ③ 诺兹德廖夫: 表现出地主精神堕落的另一倾向。吃喝嫖赌、放荡成性。是当时俄国社
会一批贵族地主堕落为赌棍、骗子的典型。
④ 索巴凯维奇: 是一个精明的、无耻的、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的典型。
⑤ 普柳什金: 是地主阶级腐朽、没落、衰败、灭亡的象征。
果戈理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才能在《死魂灵》中达到了最 高成就。使全书成为一部深刻反映农奴制俄国的无比卓越的作品。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第一部分 十九世纪初二十五年文学
一、主要作家、作品:
1. 进步的改革派、新派的领袖:卡拉姆津(1869.10.2--1948.1.30)
2.茹科夫斯基(1874--1921): 继杰尔查文后成为俄国诗坛泰斗,是俄国第一个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
义文学的奠基人。(早期浪漫主义)
(1)抒情诗:1806年的哀歌《黄昏》。
(2)故事诗:《斯维特兰娜》是茹科夫斯基全部创作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3)“翻译的天才”(普希金称他):他译的罗马史诗《奥德修纪》是俄国译本中的杰作。他认为:诗人在翻译诗歌的时候,不应当是作者的“奴隶”,而应当是一个“竞争者”,甚至可以超越作家。
3. 雷列耶夫:
(十二月党人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雷列耶夫、别斯图热夫、丘赫尔别凯、奥陀耶夫斯基、拉耶夫斯基等人。)(后期浪漫主义)
19世纪初期,俄国贵族革命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十二月党诗人中最著名的诗人。特别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诗人的社会职责。他的诗歌充满高度的政治激情,号召人们起来为自由而战。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爱国志士。诗歌充满鲜明的俄罗斯特色。
(1)政治抒情诗:起义前不久写的《公民》
(2)长诗:《沃伊纳罗夫斯基》是他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一篇长诗。
(3)组诗:他一生中共写过二十一篇《沉思》(组诗)
4. 克雷洛夫(1903--1972):(别林斯基称它为“俄国唯一的一位真正的、伟大的寓言作家。)
5. 里鮑耶陀夫(1795—1829): 手抄喜剧(诗体本)《智慧的痛苦》(恰茨基、索菲娅)表现进步青年(十二月党人)的思想情绪,盼望自由民主。是俄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始。
6.普希金(1976.6.6--1837.1.29):俄国文学之父。在俄国文学史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他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并对俄罗斯文学语言的改革作了划时代的贡献。
(1)1814年,普希金在一次考试期间读自己的新作《皇村回忆》一诗,深得在场的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称他是自己的继承者。1814年,公开发表了第一首诗《致诗友》。
(2)抒情诗:普希金是这一时期俄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题材广泛、样式多样、感情真挚、
流畅凝练。(局限:有歌颂扩张之诗)
a) 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十二月党人)、《自由颂》、《乡村》、《致西伯利亚囚徒》。
对希腊人们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斗争表示同情的《真诚的希腊女神》;哀悼拜伦的夭折《致大海》。
b) 爱情抒情诗:除早期大多为单纯歌颂爱情欢乐外,更多的是表现隐藏在内心深处的 默默的柔情。《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是一首佳作。
c) 共同信念诗:《致普希钦》、《致西伯利亚囚徒》。
d) 哲理意味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e) 总结性的诗:《纪念碑》。
(3)叙事长诗:
① 普希金先后创作了十二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
② 在南方流放期间写了五部叙事诗。《加普利里亚德》是一首打油诗。其余为《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具有浓厚东方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高加索的俘虏》和《茨冈》(阿乐哥)都是以“文明人”与“自然之女”的爱情为主要情节。《茨冈》是他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作品。
③ 《努林伯爵》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叙事诗。
&④《青铜骑士》是普希金30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历史剧:《鮑里斯•戈都诺夫》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悲剧。(表现了“民众的公意”)
(5)诗体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作为俄国现实主义奠基人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部作品决定的。
小说中的主人公塔吉娅娜被普希金称为“我的亲爱的理想”。她出生贵族,具有贵族小姐的性格特征。
(6)散文体小说:
① 《别尔金小说集》是普希金第一部完整的散文作品。不加粉饰地描写了各阶层普通人 物的日常生活。主要有:《棺材匠》、《射击》、《暴风雪》、《村姑小姐》、《驿站长》。 &② 《驿站长》是《别尔金小说集》中最优秀的一篇。写一个小官员的生活悲剧。文中人物“维林”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成功的“小人物”形象。
③ 普希金在中篇《黑桃皇后》中通过人物内心自白、梦境、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来刻画心理。 ④ 普希金创作了直接反映18世纪普加乔夫运动的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把叛军之首农民运动领袖写成“面貌端正”、“毫无凶杀气”,而且“相当可亲”之人。)
第二部分 三十至四十年代文学
一、作家、作品:
1. 30至40年代俄国文学完成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经历了散文(小说)取代诗歌的过程。主要的杂志有:《现代人》、《祖国纪事》。
2.诗歌:尼• 普• 奥加辽夫是赫尔岑的亲密战友。
3. 莱蒙托夫(1814~1841):
莱蒙托夫是继普希金之后又一伟大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光荣传统,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他的创作中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始终是交织在一起。
① 1836年,写中篇小说《里戈夫斯卡娅伯爵夫人》,其中首次出现了毕巧林性格。 ② 1837年是莱蒙托夫一生中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一月底普希金在决斗中遇害的噩耗传来,出了《诗人之死》这首成名作。《诗人之死》也标志着莱蒙托夫遭受政治迫害的开始。 ③ 1840年出版了他的第一册抒情诗集、长诗《童僧》,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也在这年年初问世。
(1)抒情诗:
① 《帆》是莱蒙托夫全部诗歌中倾向(不限于忧郁绝望)最典型的代表作。高尔基指出莱蒙托夫的悲观情绪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感情”,它是对但是现实的否定,是对斗争的渴望。因此,《帆》堪称为诗人莱蒙托夫的绝唱,至今人们还把《帆》视为莱蒙托夫精神的象征。 ② 《诗人之死》是莱蒙托夫的成名作,也是他开始受政治迫害的原因。
③ 其他作品:a.《别了,满目垢污的俄罗斯》--诗中,承认他的祖国是“奴隶的国土和老爷的国土” b.《祖国》
(2)长诗:
①《恶魔》:恶魔这一形象使他倾心的原因是:恶魔敢于反抗上帝的大无畏精神。
②《童僧》: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进步的年轻人渴望自由的心愿。虽然以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终,却没有给读者以压抑和消沉的感觉。是莱蒙托夫多年苦心孤诣、精心雕琢的结晶。 《恶魔》和《童僧》,是30年代俄国革命浪漫主义的杰作。
(3)戏剧作品:《假面舞会》是莱蒙托夫剧作中最杰出的一部诗剧。
(4)小说:&《当代英雄》:(大题)
4.果戈理(1809.4.1.~1852.3.4):
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讽刺作家。写出了《钦差大臣》、《死魂灵》等不朽杰作。对俄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家,从他开始了俄国长篇小说的辉煌。以果戈理为标志,是真正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的开始。) 早期的作品有明显的民间、民俗色彩。
果戈理的“含泪的笑”在尼古拉统治的黑暗年代是鞭笞专制农奴制度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使果戈理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
① 1830年,果戈理第一篇关于乌克兰的故事问世发行,这就是《狄康卡近乡夜话》这部作品以浓郁的乡土色彩、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主义笔法和幽默明快的格调吸引了广大读者,使
果戈里一举成名。普希金高度赞扬这部作品,称它为一本“真正欢乐的书”。
② 两部中篇小说:《密尔格拉得》和《小品集》表明果戈里从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并进一步显示了作者惊人的幽默、诙谐和讽刺的才能,可以说,至此果戈里独创的讽刺艺术风格已经形成。
③ 1835年10月,果戈里写成了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④ 1841年,果戈里在国外完成了长篇小说《死魂灵》,是果戈里批判现实主义创作的顶峰。 ② 1847年,果戈里发表了《与友人书简选》,集中反映了他思想的矛盾和他世界观中反动保守的一面。
&(1)中篇和短篇小说:
果戈里被称为俄国文学的散文之父。中短篇小说的代表是:《狄康卡近乡夜话》(成名作)、《密尔格拉得》和《彼得堡的故事》
①《狄康卡近乡夜话》:是果戈里的成名作,分为两部,包括八篇故事和两篇序言。全书以乌克兰生活风习以及民间创作为基础。其中,《索罗庆采市集》和《五月的夜》是两首歌颂青春和纯洁爱情的赞歌,讲述了青年哥萨克为了真诚的爱情故事,冲破了种种阻挠。
《夜话》从头到尾贯穿了一个中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体现了果戈里基于宗教信仰的道德观。
②《密尔格拉得》虽然附有副标题《狄康卡近乡夜话的续篇》,但两部作品的风格有显著的不同。《密尔格拉得》发展了《夜话》中已经开始的对现实生活和人物形象的一些现实主义描写原则,同时也进一步显示了作者所特具的艺术才能------表现在深刻的幽默中的批判倾向。《密尔格拉得》是果戈里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成熟的标志。
有:《旧式地主》、《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现实主义) &《塔斯拉•布尔巴》(具有浪漫主义)在小说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是对丑恶的现实的揭露,而是对光荣历史的歌颂,对英雄查波罗什哥萨克的赞美。托拉斯•布尔巴的形象是俄国文学里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中最丰满动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个英雄的典型。
《塔斯拉•布尔巴》的中心思想是:歌颂乌克兰哥萨克为祖国、为人民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 《彼得堡的故事》:是继《密尔格拉得》之后,以彼得堡生活为题材写成的一组短篇小说,它包括《涅瓦大街》、《肖像》、《狂人日记》、《鼻子》和《外套》。
《涅瓦大街》:揭示了彼得堡是庸人的乐园,天才的坟墓。
《肖像》:揭露了在金钱万能的大都市里金钱是诱人堕落的万恶之源。(艺术与金钱的关系) 《鼻子》:是一篇异想天开的小说,辛辣讽刺了彼得堡的官僚们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的虚荣心理。
《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个贫困的小公务员,社会的不平和生活的孤独使他精神失常, 但他貌似痴狂的话语实际上正是不正常的现实本身的真实反照。
(2)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果戈理作为天才的讽刺喜剧家闻名于世。
写了两类人物:官僚和纨绔子弟。
《钦差大臣》中没有正面主人公,但是果戈理富于剧本一个潜在的正面形象, 那就是“笑”,“笑”是剧中唯一的正面形象,起着揭发者的作用。艺术成就还表现 在个性化的语言,剧本的舞台效果,《钦》是俄国喜剧艺术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3)长篇小说《死魂灵》:是果戈理现实主义创作的顶峰。他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死魂灵》第一部,此后十年全部用于创作第二部,但是终于没有完成。他希望这部史诗将如但丁的《神曲》一样引导俄国从“地狱”经过“净界”走向“天堂”。
6. 赫尔岑(1812~1870):俄国作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长篇小说《谁之罪》是他的代表作。
第三部分 五十至六十年代文学
一、主要作家、作品:
1. 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
在文艺理论美学方面遵循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传统、继续捍卫并发展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什么是奥勃洛莫夫性格?》、《黑暗的王国》、《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为《大雷雨》评论)、《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读屠格涅夫《前夜》后评论)等四篇论文就是杜勃罗留波夫的“现实的批判”的生动、完整的体现,也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不朽杰作。
2. 冈察洛夫(1812~1891):
是19世纪中叶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三篇小说《平凡的故事》、《奥勃洛莫夫》、《悬崖》真实的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后的地主俄国的生活。给他带来巨大的声誉。
(1)1858年,整理出两卷旅途随笔,题名《战舰巴拉达号》,(对中国、上海都有一些描写)
(2)《奥勃洛莫夫》中的奥勃洛莫夫是“多余人”的尾声,所有“多余人”蜕化的极限。
3. 屠格涅夫(1818.11.9--1883.9.3):
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时代感强。高尔基认为屠格涅夫给俄国文学留 下了一份“绝妙的遗产”。
(1)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主要思想是:反对农奴制。
(2) 50~70年代先后共创作6部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多余人)、《前夜》、《父与子》(新人)、《烟》、《处女地》(民族运动),其中以前四部尤为卓越,
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
(3) 《罗亭》是屠格涅夫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是俄国文学中继奥涅金、毕巧林之后又一“多余的人”形象。
(4) 《前夜》是俄罗斯文学中最早的一部歌颂“新人”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英沙罗夫)
(5) 《父与子》主人公――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的形象:(大题)
4. 奥斯特罗夫斯基(1823.3.31--1886.6.14):是俄国杰出的戏剧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全部剧作,按其内容的性质和人物所属的阶层,大体可以分5大类。 描写商人生活的剧本:《全家福》(1847)、《自家人好算帐》(1850)、《非己之长,勿充内行》(1853)、《贫非罪》(1854)、《他人饮酒自己醉》(1856)、《节日好梦饭前应验》(1857)、《大雷雨》(1860)、《一知己胜两新交》(1860)、《莫管闲事》(186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861)、《孰能无过,孰能免祸》(1863)、《艰苦的日子》(1863)、《小丑》(1864)、《炽热的心》(1869)、《人无千日好》(1871)、《真理固好,幸福更佳》(1877)、《最后的牺牲》(1878)、《心非铁石》(1880)等。这些剧本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用否定的态度描绘了商人。 关于人民生活的剧本:《切勿随心所欲》(1834)、《闹市》(1865)等。在这些剧本中,作者描写的是从农民转变为小商人、小市民的一些人。他们保持着民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剧本有些类似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民歌风味,曾被改编为歌剧。 描写小官吏生活的剧本:《穷新娘》(1852)、《肥缺》(1857)、《深渊》(1866)、《贫人暴富》(1872)、《富新娘》(1876)等。 表现所谓“社会头面人物”的剧本:《意外事》(1851)、《女弟子》(1851)、《性格不合》(185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868)、《来得容易去得快》(1870)、《森林》(1871)、《血 饭》(1874)、《狼与羊》(1875)、《没有陪嫁的女人》(1879)、《名伶与捧角》(1882)、《美男子》(1883)、《无辜的罪人》(1884)、《世外事》(1885)等。这些剧本揭露了贵族地主和社会名流们的丑恶灵魂。 历史剧:《柯兹玛‧扎哈罗维奇‧米宁苏霍鲁克》(1862)、《僭主德米特里与瓦西利‧隋斯基》(1866)、《土辛诺》(1867)
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历史剧是逃避现实,抵御迫害,但主题是积极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还有与索洛维约夫合写的《别鲁根的婚事》(1878)、《蛮女人》(1880)、《有光无热》(1881),与聂维仁合写的《妄想》(188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语: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是苏联作家尼
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5.涅克拉索夫(1821 - 1877):是俄国解放运动第二阶段最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
(1)《大门前的沉思》证明,涅克拉索夫的诗已日臻成熟。
(2)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是杰出的一篇。
(3) 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是涅克拉索夫创作的高峰。是一首打破俄罗斯诗歌旧传统、把农民放在作品中心位置的人民史诗。
6.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年7月24日~1889年10月29日):是19世纪中叶俄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作家。
他在被囚时所写的著名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副标题就是《新人的故事》。“新的 一代平常的正派人”。(洛普霍夫、吉尔沙诺夫、韦拉)
小说除了描写“新人”之外,还通过拉赫梅托夫的活动,在俄国文学中第一次刻画了一个职业革命家、革命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形象。拉赫梅托夫出身贵族,堪称60年代的最高典型,也体现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正面人物形象。
第四部分 七十至九十年代文学
一、主要作家、作品:
1. 柯罗连科(1853~192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作家、社会活动家。
柯罗连科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地探索着人生意义的问题。《盲音乐家》是表现这一主题的著名中篇小说。
2.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1932年12月16 日生):是继果戈理之后19世纪下半期俄国最杰出的讽刺作家。
代表作《戈洛夫廖夫老爷们》,成功塑造了一个反面典型――犹杜什卡。
3.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 是俄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高尔基说:“他的才华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之并列。”
(1)《穷人》以书信体写成。继承了普希金和果戈理描写“小人物”的传统,但在开掘人 物心理方面有新的突破。
(2)继《穷人》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了《同貌人》(又译《双重人格》)写小人物为主。
(3)《死屋手记》,详细描绘了犯人在狱中的生活和习惯,劳动和娱乐。
(4)186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罪与罚》得到了公认,并给作家带来了世界声誉。
(5)1868年,发表了《白痴》。梅什金在小说中是“白痴”,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小说情节是围绕女主人公娜斯塔西娅•费利波夫展开的。
(6)70年代初发表《群魔》,错误的理论一旦掌握了人,人也会产生群魔的事。
(7)最后一部巨著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伊凡•卡拉马佐夫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通过他和周围人的思想冲突表现了重大的社会问题。
4.托尔斯泰(1828.9.9--1910.11.20):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三部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著,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1)在高加索服务期间,托尔斯泰开始了文学创作,写了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少年》、 《青年》。
(2)《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宁娜》标志着托尔斯泰的创作进入成熟,即全盛时期,也标志着 俄国文学继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之后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3)《战争与和平》是历史题材,突出的反映了1812年卫国战争的人民性。接近人民,热爱祖国,在托尔斯泰心爱的主人公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4)托尔斯泰式的主人公――列文。
5.契诃夫(1860--1904.7.15):是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1) 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第六病室》、《凡卡》„„
(2) 戏剧:契诃夫的戏剧革新始于《海鸥》,以后在《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等剧本中又有所发展。
第五部分 中国现代作家与俄苏文学
一、五四前后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1. 俄国文学真正为中国文坛所关注,并对中国文学产生实际的影响始于五四前后。
2. 鲁迅曾在1927年说:“俄国文学作品已经译成中文的,比任何其它国家都多,并且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最大”;“中俄两国间好像有一种不期然的关系,他们的文化和经验好像有一种共同的关系”。
3. 郁达夫在《小说论》一书中也认为:“世界各国的小说,影响在中国最大的,是俄国小说”;而他本人更是对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情有独钟,他说:“„„我的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绕腮胡子长得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
4. 译介的热诚和感情的专注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接受者受发送者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中国新文学所走过的道路正说明这一点。
二、俄国文学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它促进了中国新文学早在观念和内容上的更新:
1. 19世纪进步的俄国作家呼应着解放运动的激波巨浪,不断进行反封建反专制斗争,表现出鲜明的民主意识、人道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得到中国新文学先驱者的认同。
2. 茅盾曾在《契诃夫的时代意义》一文对此这样描述道:“我也是和我这一代人同样被五四运动所惊醒了的。睁圆了眼睛大吃一惊的,是读到了苦苦追求人生意义的19世纪的俄罗斯古典文学。”中国旧文学“思想上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新文学作家必须明白“文学是为人生而作的”。
3. 俄国文学这种“为人生”的观念不仅在五四时期初期“即与中国一部分的文艺介绍者合流”,而且日益广泛地被更多的不同流派的中国作家所接受。
4. 在对真实人生大胆描摹和无情剖析的俄国文学面前,鲁迅痛感到中国旧文学的“瞒和骗”,鲁迅写出了显示中国文学新生机的小说《狂人日记》。这种影响最深刻的一面就在于鲁迅像果戈理那样写出了毫无讳饰的赤裸裸的真实人生。
5. 中国文坛上出现过“问题小说”热,这里也有着俄国文学的影响。周作人就在《每周评论》上以俄国小说为例,大力倡导用“问题小说”取代中国传统的“教训小说”。“问题小
说”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它却带来了中国文学主题的革命性变化。
6. 就知识分子问题而言,中国作家也像俄国作家一样,通过塑造一系列“多余人”和“新人”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深刻主题。
最早将“多余人”一词从俄国引入的是瞿秋白,他的《赤都心史》中就有“中国之‘多余人’”一节。郁达夫小说《零余者》中有如同罗亭一样的多余者。鲁迅小说《孤独者》中那些“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者‘零余者’”的来客,他们的精神特征实际上也成了五四以后中国社会中的一部分不满现实但又无行动能力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同样,中国作家笔下的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也与俄国文学中的“新人”形象有着内在联系。如:巴金早期小说中的那些热烈追求光明,不惜牺牲爱情、健康,乃至生命的青年知识分子身上,无疑有着俄国平民知识分子和民粹主义革命者的某些投影。
7. 描写小人物,俄国文学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学。从俄国文学那里,中国读者“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从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辛酸的挣扎,”并进而激发中国作家“要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强权者的憎恨和愤怒”的强烈愿望。
8. 鲁迅回忆自己的创作道路时说:“后来我看到一些外国小说,尤其是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小国的,才明白世界上有这许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命运的人,而有些作家正为此而呼号,而战斗。偶然得到一个可写文章的机会,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9. 在俄国文学的影响下,一大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出现在鲁迅、茅盾、叶绍均、沈从文、夏衍、艾芜等作家犯人作品中。(巴金笔下的“鸣凤”身上见到托尔斯泰笔下的卡秋莎•玛丝洛娃颇为相似的命运以及作者倾注的深深地同情。)
三、在艺术成就探索中的影响:
1. 19世纪俄国文坛,无不显示出俄罗斯民族文学独具的撼人的艺术魅力。这一切深深影响了正在进行艺术探索的中国作家,不少人默默地汲取其中的养料,并诚挚地把俄国作家称为自己创作生涯中的重要的老师。
2. 当然,与文学观念或创作内容相比,艺术形式的影响更显得复杂和多样。例:鲁迅受过不少外国作家的艺术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果戈理、契诃夫和安德烈耶夫。(关于果戈理两位作家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在作品题材、人物设置、表现手法和结局处理等方面的相似。)(鲁迅小说中确能见到契诃夫那种在浓缩的篇幅里透视人类的灵魂,在平常的现象中发掘深刻的哲理的特点。郭沫若也在这层意义上称他们为“孪生的兄弟”。)(安德烈耶夫对鲁迅的影响,鲁迅说:“我那《药》的末一段,就有些他的影响,”)
3. 对巴金影响最大的是屠格涅夫,巴金在《谈谈我的短篇小说》中说:“我那些早期讲故事的短篇小说很可能受到屠格涅夫的启示写成的。”这两位作家的散文诗都具有抒情、哲理和象征相结合的特色,并且都喜欢运用梦幻手法。比较屠格涅夫的《门槛》和巴金的《撇弃。就会发现两篇作品从主题、艺术构思到表现形式都十分相似。
4. 茅盾却断然否定自己的处女作《幻灭》在艺术上受了屠格涅夫的影响。“屠格涅夫我读得最少。他是不在我爱读之列”。“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我自己来试作小说的时候,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这种“更近与托尔斯泰”的倾向既表现在矛盾的小说创作中遵循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那部震动现代中国文坛的长篇小说《子夜》“尤其得益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如:《子夜》开始为吴老太爷治丧的场面,在全书的结构中的作用就与《战争与和平》开始时宫廷女官舍雷尔客厅的场面相似。茅盾借灵堂这一热闹场面引出主要人物及吴荪浦和赵伯韬矛盾冲突的主线和几条副线,巧妙地把“好几个线索的头”,“然后交错地发展下去”。
5. 作家之间的艺术影响是复杂的,这不仅表现在影响源的各个不同或一个作家可能同时受到许多外国作家的综合影响,而且表现在即使同样对某个外国作家感兴趣的中国作家,其接受影响的角度和深度往往也大相径庭的。如:郁达夫、巴金、沈从文、艾芜等作家都对屠格涅夫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但是郁达夫主要是在感情上与之相呼应,并在塑造“零余者”形象时接近屠格涅夫;而沈从文更多的是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获取艺术灵感。糅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湘行散记》。
6. 由此可见,单从社会历史原因上是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作家倾心于果戈理和契诃夫,有的作家则师承于屠格涅夫或托尔斯泰之类的问题。作家之间的艺术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审美趣味、艺术追求、创作个性和精神气质上的接近。
7. 当外来影响完全融化到一个受影响的优秀的作家境界中去时,它就会成为作家独特风格的一个有机部分。尽管巴金受到屠格涅夫影响较大,以至于被人称为“中国的屠格涅夫”,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我们却不能将他们划入同一风格类型的作家,他们的风格差异是相当明显的。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是作家的创作个性的具体表现。巴金在《再谈探索》一文中说过,他受屠格涅夫的影响很大,但是并没有变成屠格涅夫。因为“别人的影响,也还是像食物一样要经过我的咀嚼以后消化了才会被接受”。
8. 优秀作家之间的风格可能接近,但决不会雷同。大胆地、自觉地接受外来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影响,并逐步形成自己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这是巴金,同样也是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许多有成就的中国现代作家所走过的带有某种普遍意义的历程。 名词解释:
1.十二月党人:
俄国19世纪初期的贵族革命家,主要革命目标是推翻专制政体和农奴制度。1825年12月在彼得堡起义,称为十二月党人。文学倾向认为文学强调社会作用和诗人的社会职责。诗歌充满高度的政治激情。 雷列耶夫、拉耶夫斯基、丘赫尔别凯、奥陀耶夫斯基、别斯图热夫等。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色。最优秀的诗人是雷列耶夫。《公民》政治抒情诗《沃伊纳罗夫斯基》最好长诗。
2. 多余人:(2001年考过)
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生活在贵族阶级趋向没落的时期,又接受了西欧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对专制农奴制下的生活感到窒息,不愿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又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立场,缺乏生活目的,不能有所作为,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赫尔岑第一个把普希金小说中的奥涅金称作“多余的人”,其本意为:贵族社会中的“多余的人”。他的形象出现本身是俄国社会觉醒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多余人形象。
第一个形象 1830年 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
30年代 毕巧林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40年代 罗亭 屠格涅夫《罗亭》
1859年 拉夫列茨基 屠格涅夫《贵族之家》
最后一个形象 50年代 奥勃洛摩夫 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
3. &《外套》:(名解)2001年考过
《外套》是果戈理《彼得堡的故事》中最著名的一篇小说。被认为是继普希金《驿
站长》之后,直接写小人物的又一部杰作。果戈理在主人公施马金奇身上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受尽欺凌屈辱的可怜又可悲的小人物形象。施马金奇死后,抢大人物的外套是作家对社会不公的谴责。
4.40年代初“斯拉夫派”与“西欧派”两大派别,进行论争。
A.“斯拉夫派”:
(1)代表:19世纪上半期保守的地主阶级思想。
(2)人物:霍米亚科夫。
(3)主张:① 赞成俄国进行一些资产阶级的改良,如废除农奴制,给人民一些政治权利。 ② 认为俄国应该走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即保持君主专制制度、保持地主阶级在农村与公社的地位。
③ 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东正教的统治方面。斯拉夫派的观点与“官方民族性”(贵族与农民协调)理论一致。
B.“西欧派”:
(1)代表:一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
(2)人物:安年科夫。
(3)主张:① 崇拜西欧的社会制度,认为俄国社会的发展完全应该像西欧一样走资本主义道路。
② 美化西欧资产阶级制度及其文化,或主张君主立宪制,或主张议会制。 ③ 反对通过革命改造社会,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让步和发展文化教育。
5.自然派:(2001年考过)
它是形成于19世纪40~60年代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创始人是: 果戈理。由于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猛烈地抨击了专制农奴制度,反动文 人纷纷起而攻击,说果戈理的作品是写“黑暗的一面”,不写“光明的一面”,并轻蔑地 称呼其为“自然派”。
别林斯基捍卫了果戈理的创作成就,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自然派”的基本原理:真 实地描写和严肃地批判专制农奴制受贿地黑暗面;以下层人民为作品的主人公;幽默讽 刺的手法。
自然派文学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6.新人: 19世纪中期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名解) 特点:具有明确的社会理想,憎恨专制制度,来自人民并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意志坚定,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实干精神。
1860年 叶琳娜
英沙罗夫 屠格涅夫《前夜》
1862年 巴扎洛夫 屠格涅夫《父与子》
1863年 薇拉
罗普霍夫
吉尔沙诺夫
拉赫美托夫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有:
7.“心灵的辩证法”:(名解)
托尔斯泰擅长于细腻的心理描写,善于表现思想情感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人物形象极为生动逼真,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心灵的辩证法”。是描写人物心理独特的手段。
托尔斯泰的人物内心描写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作家对人的心理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和丰富。早期,着力表现“怎样从一些思想、感情中引申出另一些思想、感情来”。中期,经常表现矛盾的思想在人物内心的纠结、斗争和消长起伏。晚年,常补以节奏快速的内心变化和跳跃性心理活动,通过时空交错和波澜起伏的人物心理,折射动荡不宁的社会和风雨晴晦的时代。
8.《第六病室》:(名解)(2001年)
《第六病室》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作品。契诃夫通过对一所精神病院和病室里的种种弊病的描写,满腔义愤的抨击了专制制度。格罗莫夫就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之一,他的惨死说明:托尔斯泰主义以及一切鼓吹放弃斗争的主张是无能的。(否定托尔斯泰主义)。“第六病室”正是沙皇俄国的缩影。
9.《樱桃园》:(名解)
《樱桃园》是契诃夫去世前最后一部杰作。描写了三类形象。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拍卖祖传樱桃园的故事。 他形象地反映了贵族地主阶级必然灭亡并为新兴资产阶级所替代的历史发展趋势,生动的塑造了这个没落阶级的两个代表人物:朗涅夫斯卡娅和她的哥哥戛耶夫。他们由于只会吃喝玩乐。再也保不住自己美丽的庄园,终于将它卖给商人陆伯兴去砍了。陆伯兴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
契诃夫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上,代表祖国光明未来的是生气勃勃、追求民主的青年人特罗菲莫夫和安娜。
三、论述题:
1.《叶夫盖尼•奥涅金》艺术特色:
奥涅金形象:出身贵族,看透贵族社会人情虚伪,不想作官,不入军界,试图读书自慰,但缺失毅力,终一无所成,得忧郁症。在苦闷中找不到出路,也不同情人民和对社会负责,只是为消磨时光。
① 诗与小说交融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小说中有大量的“抒情插话”。
③ 小说各章皆以独特的“奥涅金诗节”组成;诗体韵律别具一格,采用四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诗节,既有利于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又体现一种自然清丽的风格,后人把这种诗节称为“奥涅金诗节”。
④ 描绘了及其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俄国城乡的四季景色,各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活,国家的经济文化状况都在小说中得到真实而又深刻的反映。)塑造了典型的环境。语言即有诗的凝练,又有散文的流畅和朴素。
⑤ 作品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用现实主义的手法。
2.《当代英雄》毕巧林形象分析和艺术特色:
a.毕巧林形象分析:
1840发表的长篇小说,最高成就,《当代英雄》由五部独立中篇构成,由主人公毕巧林贯穿成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毕巧林被称为继奥涅金之后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他与奥涅金一样,不满现实,不愿与统治同流合污,渴望有作为,无力超越阶级局限性。
毕巧林是个出生富有世家、在彼得堡长大的贵族军官。年少英俊、聪颖过人、精力充沛,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以他的出身地位,
本不难在事业上飞黄腾达,但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力和意志都浪费在招惹是非,玩弄女性,这是上流社会环境造成的。只能在里消磨年华。他的才智被毁灭的悲剧是封建农奴制社会造成的一代人的悲剧。
B.《当代英雄》的艺术成就: 1、心理的刻画2、心理小说。 3、日记形式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兼收并蓄。
3. 《父与子》中的巴扎洛夫形象(屠格涅夫)
(1)巴扎罗夫是一个新人形象。(名解)
(2)出身平民知识分子家庭,具有60年代民主青年种种特征。他是一个唯物论者、自然科 学工作者。然而在他身上最突出的是那种否定精神。即所谓的“虚无主义”,这些否定是对封建农奴制度的彻底否定。表现出60年代俄国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姿态,是旧社会的坚决否定者。 在作家巴扎罗夫的形象中反映出了屠格涅夫世界观的矛盾。作家一面把巴扎罗夫描写成一个与人民有着密切联系的人,一面却有强调他与人民之间的隔阂与互不理解。作为温和的自由主义者和渐进主义者,屠格涅夫虽然敏锐地感到革命民主主义者和贵族自由主义者两种社会力量之间不可调和的战斗和贵族自由派的失败,但是他对革命民族派的一切革命行动又怀有恐惧心理,而对贵族自由派的败阵感到惋惜。屠格涅夫认为60年代民主主义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道路是没有前途的。 他谈到巴扎罗夫是说:“我幻想着一个阴沉、凶狠、正直,但是仍旧注定了要灭亡,因为他永远站在‘未来’的门口”。因此,他一方面肯定巴扎罗夫,赋予他聪明、智慧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又给自己的主人公安排了一个意外的早死,使这个形象蒙上了一层悲剧性的色彩。
4.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主题思想、主人公形象:
(1) 《罪与罚》是60年代最重要的的一部作品,是他第一部社会哲理小说。
(2) 《罪与罚》的基本情节包括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的犯罪、他的犯罪前后的思想斗争以及受到的良心和道德上的惩罚。
(3) 《罪与罚》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的形象体现了小说基本主题。拉斯柯尼科夫是大学生, 天性善良,才思敏捷,善于逻辑推理;同时他又高傲、忧郁。他的性格中的这些特点构成了 他建立并实行自己“理论”的心理基础。拉斯柯尼科夫的“理论”把人分成两类:“不平凡的
人”和“普通的人”。杀人目的是做一次实验,判定自己属于“不平凡的人”。 他在犯罪(杀
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前的思想斗争,揭示了犯罪的直接原因,也指明“理论”产生的 社会根源。犯罪后,由于在新的基础上展开了更为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痛苦地动摇在坚持和 否定自己理论之间。 最后,他在索尼娅的感召下,投案自首,在宗教中获得新生。 实际 上拉斯柯尼科夫的“理论”首先是他为争取生存权利,摆脱贫困屈辱的处境服务的,就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对社会不公平一种抗议,但这是一种畸形的无政府的抗议。作者对它的 否定也是对资本主义道德原则的批判,但这种批判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拉 斯柯尼科夫所受到的“惩罚”也仅仅局限于道德和良心方面。
5. 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
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表现改革后俄国社会在伦理道德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安娜是俄罗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⑴ 17岁嫁给卡列宁,她的感情强烈而真挚,但封建婚姻束缚着她,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但最终孤弱无助,只能以死了却一生。
⑵ 当渥伦斯基明确表现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感情受到惨重打击,想以死唤回爱的生,由她性格所决定。 安娜悲剧产生的原因:
① 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② 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③ 社会原因,当时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
列文形象:
作者自传式的人物,贵族地主家庭,贵族利益的忠实卫道士。热情、忠厚,善于思索和黄金般的心,和基蒂的婚姻是宗法制完美结合。他进行土地改革,认为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然后想扩大到全国。但又不愿放弃自己的利益,那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人生追求很执着。是作者世界观激变前种种矛盾的集中表现。
6.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小说艺术成就:
托尔斯泰塑造人物的特点:
① 把人物的个人命运放在一定的社会集团生活氛围中来写,又把各个社会集团放在复杂的互相关系中相比较,相撞击。这种把个人放在社会集团中,又把各社会集团集成整个社会的艺术,在托尔斯泰三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复活》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② 通过对立和冲突关系表现人物,托尔斯泰主意把自己笔下的人物放在大大小小的对立和冲突中去表现,使斑斓繁复的各个社会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看到可以捉摸的具体的俄国社会的全景。
③ 从人物的内在本质上开掘人物,既通过人物复杂的性格、矛盾的思想和多变的心理来开掘人物内在本质。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7.长篇小说《死魂灵》地主形象的塑造:
① 玛尼洛夫:教养的绅士,包藏的却是一个空虚的灵魂。玛尼洛夫的名字成为无所作为得到空想家的代名词。他的性格成为进取精神的反义词,代表历史前进的阻力。
② 柯罗博奇卡: 是一个孤居僻壤的寡妇,物质上是富足有余的,但精神上极端贫乏。 ③ 诺兹德廖夫: 表现出地主精神堕落的另一倾向。吃喝嫖赌、放荡成性。是当时俄国社
会一批贵族地主堕落为赌棍、骗子的典型。
④ 索巴凯维奇: 是一个精明的、无耻的、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的典型。
⑤ 普柳什金: 是地主阶级腐朽、没落、衰败、灭亡的象征。
果戈理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才能在《死魂灵》中达到了最 高成就。使全书成为一部深刻反映农奴制俄国的无比卓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