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沉默"的理想主义者

  毫无疑问,跟云雷喝酒是件舒服自在的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从不打“酒官司”。这样的人我也遇见过,除了天生具有好酒量,还需具备一种癫狂的气质——比如我们小镇上绰号“佐罗”的保险推销员。“佐罗”一入席就成了天然的主宰者,挨个打圈,每人一瓶百威啤酒,站着咕咚咕咚一气灌完,再得意地拍拍肚子说些叽里呱啦的祝酒词。云雷不是这样的人,你敬他酒他就喝,喝多喝少由你决定,从不驳人面子,也极少花哨的言语,脸上始终是那种憨厚的、略显羞涩的笑。   我第一次见他是左岸文化网网友聚会上。那是次让人难忘的相聚。北京的夏天,空气里浮游着莫名其妙的热烈和甜美。那天坐了四五桌朋友。我看到云雷轮桌敬酒。后来我问他喝了多少?他笑着说快撑不住了,喝了一瓶半。喝了一瓶半牛栏山二锅头的云雷又跟我们去唱歌。他唱的《梅花三弄》。相对于他的酒量,他的歌声要逊色很多。   就慢慢熟起来了。间或去了北京,也愿意招呼他小聚。我本质上是个胆怯的人,跟仰慕的前辈或个性张扬的人相处,总会无端地紧张、不自在。但和云雷在一起就不这样。他身上天生散发着一种淡然的气场,面对面相坐,会让你觉得安然宁静,无需掩饰或卖弄,犹如一位从小跟你一起长大、知根知底、沉默寡言的兄长(其实他比我还小两岁)。尤其是上鲁迅文学院的那半年,因为学校离中国艺术研究院较近,我们一帮狐朋狗友常常唤他来喝酒,以至他和同事刘涛成了我们的“编外同学”。   在我记忆里,我们在酒场上只是单纯的吃吃喝喝,从没有正儿八经谈论过文学以及跟文学沾边的话题。这很好,我们都不是酸文假醋的人,我们跟那些从不读书、从不写作的人一样,有着粗糙的、真实的存在感。那是一种必要的、与生活达成某种妥协的仪式。我相信云雷也喜欢沉浸在这种市侩的仪式中。那些占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虚无、理想和虚幻的仙境,就交给单纯的夜晚吧。我知道我和他,和这个沉默的人,在文学、在艺术上有着太多通感。比如对贾樟柯的看法,云雷曾批判过他,说他电影中的世界是一个沉寂的中国,不是“活”的中国。他只是从外部、在高处来看这个世界,这样他影片中所有的人都没有表情,或者说只有一个表情,那就是麻木、忍耐、逆来顺受这样的表情,而真实的中国、真实的底层肯定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生活虽然艰难,但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内在的生活逻辑。我觉得云雷说的也是我想说的。有些作家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他们俯视下的世界,只是一个麻冷的、程式化的、没有温度的扁平世界,他们俯视下的人,缺乏那种生动的、立体的、狂躁的、狂欢式的甚至是恶毒的喊叫和抗争。   还比如谈到“底层文学”时,云雷说,如果我们将“底层写作”与“纯文学”简单地对立起来,我们就无法看到它们在反抗新意识形态与商业文化上的共同性。正是在对现实与此二种文化的反抗中,“底层写作”与“纯文学”发展出了不同的精神、艺术追求的路向。我对“底层文学”这样的理论知之不多,不过,至少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云雷的目光是独到的、犀利的。曹文轩先生曾经说过,今天这个世界不缺解构主义者、不缺颓废主义者、不缺向一切泼污的虚无主义者,缺的是保守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在我看来,云雷就是这样一个貌似沉默恬静,实则悲天悯人、旗帜鲜明、语出惊雷的理想主义者。   在众声喧哗的酒场上,我们不会谈这些。我们当然不会谈这些。   只有一次,我们喝多了去“鸡爪王”吃烧烤,我和他委实争论了一回。争辩的主题和某个人物有关。在对这个人的看法上,他毫无疑问是肯定的,而我是近乎决绝的否定。我记得我当时的声音庞大而急切。我是个没有理论素养的人,对这些复杂的是非问题上也缺乏精细的论证和数据,只是凭着天然的感知磕磕巴巴地跟他较劲。在我们争辩的过程中,他一直微笑。我知道我们肯定都说服不了对方,上了出租车后我们还在不停地说。下车时风大而硬,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张楚,下次我们再好好聊。他的声音浑厚温暖,让我心生歉疚。   和云雷争辩后不久,我们又喝了一顿酒。那次是苏童老师来北京,云雷知道我是他的粉丝,特意叫我去会上一面。由于堵车,我晚到了将近半个小时,到饭店时,云雷正在门口等我。让我惊喜的是,没想到在酒桌上还碰到了格非老师和其他几位前辈。在酒桌上苏童和格非两位故友互开玩笑。每当苏童招呼格非“刘勇”,格非就一脸严肃地说,童忠贵怎么怎么样。我们都大笑起来。这时云雷拍着我的肩膀说,张楚,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也都是这样的好哥们。   他的手臂很有力,或许是有些微醺,他的目光何止是真诚,简直是炙热——他的大学师友们也说过,他眼睛虽不大,却目光明亮,一忽闪,柔和却又灼人。我看着这个平时看起来有些木讷、有些寡言、激动时还有些磕巴的理想主义者,廉价的伤感让我不知如何作答。后来,我重重地拍了拍他宽厚的、典型的山东人的肩膀,说:“那当然。”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南县国税局党办)   本栏目责任编辑 马新亚

  毫无疑问,跟云雷喝酒是件舒服自在的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从不打“酒官司”。这样的人我也遇见过,除了天生具有好酒量,还需具备一种癫狂的气质——比如我们小镇上绰号“佐罗”的保险推销员。“佐罗”一入席就成了天然的主宰者,挨个打圈,每人一瓶百威啤酒,站着咕咚咕咚一气灌完,再得意地拍拍肚子说些叽里呱啦的祝酒词。云雷不是这样的人,你敬他酒他就喝,喝多喝少由你决定,从不驳人面子,也极少花哨的言语,脸上始终是那种憨厚的、略显羞涩的笑。   我第一次见他是左岸文化网网友聚会上。那是次让人难忘的相聚。北京的夏天,空气里浮游着莫名其妙的热烈和甜美。那天坐了四五桌朋友。我看到云雷轮桌敬酒。后来我问他喝了多少?他笑着说快撑不住了,喝了一瓶半。喝了一瓶半牛栏山二锅头的云雷又跟我们去唱歌。他唱的《梅花三弄》。相对于他的酒量,他的歌声要逊色很多。   就慢慢熟起来了。间或去了北京,也愿意招呼他小聚。我本质上是个胆怯的人,跟仰慕的前辈或个性张扬的人相处,总会无端地紧张、不自在。但和云雷在一起就不这样。他身上天生散发着一种淡然的气场,面对面相坐,会让你觉得安然宁静,无需掩饰或卖弄,犹如一位从小跟你一起长大、知根知底、沉默寡言的兄长(其实他比我还小两岁)。尤其是上鲁迅文学院的那半年,因为学校离中国艺术研究院较近,我们一帮狐朋狗友常常唤他来喝酒,以至他和同事刘涛成了我们的“编外同学”。   在我记忆里,我们在酒场上只是单纯的吃吃喝喝,从没有正儿八经谈论过文学以及跟文学沾边的话题。这很好,我们都不是酸文假醋的人,我们跟那些从不读书、从不写作的人一样,有着粗糙的、真实的存在感。那是一种必要的、与生活达成某种妥协的仪式。我相信云雷也喜欢沉浸在这种市侩的仪式中。那些占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虚无、理想和虚幻的仙境,就交给单纯的夜晚吧。我知道我和他,和这个沉默的人,在文学、在艺术上有着太多通感。比如对贾樟柯的看法,云雷曾批判过他,说他电影中的世界是一个沉寂的中国,不是“活”的中国。他只是从外部、在高处来看这个世界,这样他影片中所有的人都没有表情,或者说只有一个表情,那就是麻木、忍耐、逆来顺受这样的表情,而真实的中国、真实的底层肯定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生活虽然艰难,但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内在的生活逻辑。我觉得云雷说的也是我想说的。有些作家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他们俯视下的世界,只是一个麻冷的、程式化的、没有温度的扁平世界,他们俯视下的人,缺乏那种生动的、立体的、狂躁的、狂欢式的甚至是恶毒的喊叫和抗争。   还比如谈到“底层文学”时,云雷说,如果我们将“底层写作”与“纯文学”简单地对立起来,我们就无法看到它们在反抗新意识形态与商业文化上的共同性。正是在对现实与此二种文化的反抗中,“底层写作”与“纯文学”发展出了不同的精神、艺术追求的路向。我对“底层文学”这样的理论知之不多,不过,至少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云雷的目光是独到的、犀利的。曹文轩先生曾经说过,今天这个世界不缺解构主义者、不缺颓废主义者、不缺向一切泼污的虚无主义者,缺的是保守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在我看来,云雷就是这样一个貌似沉默恬静,实则悲天悯人、旗帜鲜明、语出惊雷的理想主义者。   在众声喧哗的酒场上,我们不会谈这些。我们当然不会谈这些。   只有一次,我们喝多了去“鸡爪王”吃烧烤,我和他委实争论了一回。争辩的主题和某个人物有关。在对这个人的看法上,他毫无疑问是肯定的,而我是近乎决绝的否定。我记得我当时的声音庞大而急切。我是个没有理论素养的人,对这些复杂的是非问题上也缺乏精细的论证和数据,只是凭着天然的感知磕磕巴巴地跟他较劲。在我们争辩的过程中,他一直微笑。我知道我们肯定都说服不了对方,上了出租车后我们还在不停地说。下车时风大而硬,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张楚,下次我们再好好聊。他的声音浑厚温暖,让我心生歉疚。   和云雷争辩后不久,我们又喝了一顿酒。那次是苏童老师来北京,云雷知道我是他的粉丝,特意叫我去会上一面。由于堵车,我晚到了将近半个小时,到饭店时,云雷正在门口等我。让我惊喜的是,没想到在酒桌上还碰到了格非老师和其他几位前辈。在酒桌上苏童和格非两位故友互开玩笑。每当苏童招呼格非“刘勇”,格非就一脸严肃地说,童忠贵怎么怎么样。我们都大笑起来。这时云雷拍着我的肩膀说,张楚,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也都是这样的好哥们。   他的手臂很有力,或许是有些微醺,他的目光何止是真诚,简直是炙热——他的大学师友们也说过,他眼睛虽不大,却目光明亮,一忽闪,柔和却又灼人。我看着这个平时看起来有些木讷、有些寡言、激动时还有些磕巴的理想主义者,廉价的伤感让我不知如何作答。后来,我重重地拍了拍他宽厚的、典型的山东人的肩膀,说:“那当然。”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南县国税局党办)   本栏目责任编辑 马新亚


相关文章

  • 再别康桥教学版
  • 再 别 康 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查看


  • 关于写享受沉默的伟大的作文
  • 本文关键字: "我常常享受一种孤独,对着沉默的自然思索,无论是阳光下的花朵或是夜色中的星星,都给我自由的宽容„„." 沉默是平静的,但是内心却是活跃的.在沉默中放飞理想:在沉默中与自然相融:在沉默中寻找曾经的酸甜苦辣:在 ...查看


  • 沉默岂能用忧伤的明亮所透彻
  • 沉默岂能用忧伤的明亮所透彻?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中文0812班 彭小评 2008510078 作为"朦胧诗"的重要代表人之一,舒婷以其诗歌鲜明的"异类"色彩和新的美学原则,向诗坛发起了强烈的冲击.她 ...查看


  • 放飞理想--我心目中的理想地理课堂
  • [摘要]什么是理想课堂,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在新课程要求下,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做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心中的理想课堂是导入能够"先声夺人",设计能够善于变化,教师能够善于引导的课堂. [关 ...查看


  • 论[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颠覆
  • 摘 要:库切的<福>被认为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改写.他从人物形象和话语权两方面对<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思想进行了颠覆.<福>中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被忽视者的声音,而作品中莫衷一是的话 ...查看


  • 立片言而居要
  •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句的运思 (2009-04-07 21:32:17) 转载 标签: 分类: 写作训练营 复习 高考 语文 阅读 作文 指导 杂谈 陆机在<文赋>中曾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q ...查看


  • 高中语文新教材单元主题教学课例分析
  • 沉默中的感动和思索 --高中语文新教材单元主题教学课例分析 普陀区教育学院中学教研室 瞿志军 课例合作者 曹杨二中 金丽 一.课例研究的主题和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定位是& ...查看


  • 哲理句子:孤独励志哲理句子
  • 1.仔细思量一下就会明白:对对方的不信任,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不信任.推测对方的内心时,人就像把自己的生命反映到镜子中一样凝视着,再将其投影于对方,从而决定信任或不信任对方. 2.个月亮坐在天空,相互关怀,相互照亮,缺一不可,那源源不断的光芒 ...查看


  • 高考作文中常见的三十种议论句式
  • 高考作文中常见的三十种议论句式 1.不求„„但求„„:不求轰动效应, 但求经世致用; 不求辉煌卓越, 但求从容淡定; 不求如日中天, 但求月白风清. 2. 不是„„而是„„:不是大地归属心灵, 而是心灵归属大地.因为我们都是地之子,厚德载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