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①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代的游牧民族,住在蒙古高原一带,首领称单于。

②战国时期,匈奴逐渐强大,占据了河套,经常对秦、赵、燕进行掠夺。

③秦统一后,蒙恬率军夺取了河套广大地区,秦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

④西汉初年,匈奴贵族经常带兵掠夺北部边境。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带兵迎战,结果被围困在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七天七夜才解围。

⑤汉武帝时,西汉同匈奴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战争。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使西汉北部边境得到安定。

⑥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迁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在一起。北匈奴仍住在蒙古高原。北匈奴贵族经常掠夺东汉北部郡县并且还控制了西域各族政权,阻断西域和汉朝的交通。

⑦73年,东汉派窦固出击北匈奴,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89年,东汉又派窦宪带兵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的威胁。

⑧西晋时期时期,生活在西部和北部边境的匈奴族人大量内迁。

⑨十六国时期,前赵、北凉、夏三个政权,是匈奴贵族建立的政权。

①东汉时期,居住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的鲜卑族开始陆续内迁。

②西晋初年,大批的内迁鲜卑人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③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等五个政权。

④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了北魏。

⑤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改革。他实行了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⑦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为北齐所代替。西魏为北周所代替。 ⑧鲜卑族的《敕勒歌》在南北朝时代表了北方民歌最高的艺术成就。

①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族逐渐强大起来,控制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

②隋朝时,突厥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③唐初,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其首领颉利可汗。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理其旧地。后西突厥也接受了唐的册封,承认唐政府领导。

④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①汉朝时候,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西域。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

②西汉初年匈奴强盛时,西域被匈奴征服,每年被迫交纳很多财物作为贡税。

③前138年、前119年,张骞先后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以联络大月氏来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④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 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还保护商旅往来。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集权的开始。

⑤73年,东汉政府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派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74年重设西域都护。

①回纥是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祖先,原先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

②8世纪中期,回纥强大起来,控制了东自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广大地区。其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 ”的封号。

③安史之乱时,回纥兵帮助唐政府军平定叛乱。以后回纥改名为“回鹘”。

④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大部分向西迁入甘肃、新疆。

⑤南宋后期,称畏兀儿,臣服于蒙古。

⑥元朝时,维吾尔族属于“色目人”。

⑦清朝前期,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清朝称这一地区为回部。

⑧18世纪中期,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得到维吾尔族人民的支持,大小和卓兵败被杀,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地区。清朝在新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①唐朝时,满族称为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分布在黑龙江下游两岸一带。唐太宗时,黑水靺鞨开始向唐朝纳贡。

②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靺鞨首领做都督,建立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

③五代和北宋时,契丹称黑水靺鞨为女真。女真族遭受到辽的残暴统治。12世纪初,女真族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领导女真族抗辽,并不断取得胜利。

④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金。金建立初年,创建了女真文字。

⑤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⑥金与南宋进行了多年战争,1141年,金与南宋讲和。金占有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并把都城迁到燕京,改称中都。宋金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⑦明朝前期,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移到辽东长城外,同汉人进行贸易。

⑧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创立了“八旗制度”,对女真族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⑨1616年,努尔哈赤即汗位,建立政权,定都赫图阿拉,国号金,史称后金。后金军队攻占了明朝辽河以东的大片土地,把都城迁到沈阳。

⑩皇太极继位后,该女真为满州。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金为清。清控制了漠南蒙古等地,屡次攻入长城以南地区,严重威胁着明朝统治。

111644年,清军与吴三桂联合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入关后清政府把都○

城迁到北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①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住在青藏高原,过着游牧和农耕生活,他们已有了初步的手工业。

②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

③641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婚。

④8世纪前期,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

⑤9世纪前期,吐蕃同唐朝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⑥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于蒙古。

⑦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人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 ⑧清初,顺治帝赐予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⑨康熙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⑩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①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在辽河上游一带游牧渔猎。

②10世纪初,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他提倡农耕,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

③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他在位期间,契丹创制文字。

④耶律德光在位时,经常对中原进行掠夺。契丹军队灭了后唐,立石敬瑭为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其但实力大增。

⑤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⑥北宋建立后,两次对辽用兵,试图夺取幽云地区,都被辽挫败。

⑦1004年,辽攻宋,宋真宗亲政到澶州,宋军打退辽军。

⑧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即“澶渊之盟”。后维持长久和平关系。

⑨12世纪,辽控制下的女真族不断强大,并且不断取得胜利。1125年,金军俘获辽的皇帝,辽灭亡。

⑩元朝时,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人没有什么差别,已被称为“汉人”了。

①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原先居住在也里古纳河东部,后来逐渐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

②12世纪,蒙古族发展起来,和周边各族联系加强,各部落之间的战争连绵。铁木真经过十多年战争,打败了四周部落,统一了蒙古各部。

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做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之后进行了大规模扩张战争,西夏、吐蕃、畏兀儿先后臣服和归附蒙古。 ④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

⑤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来定都大都。1271年,定国号为元。

⑥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⑦1368年朱元璋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

①从东汉至西晋初年,生活在我国北部、西北部的氐族大量内迁,同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

②十六国时期,氐族建立了前秦、后凉、成汉三个政权。

③4世纪下半期,由于苻坚励精图治,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④383年,苻坚企图灭亡东晋,与东晋进行淝水之战,失败,统治瓦解。

①党项族是我国西部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②唐末五代时期,党项势力强大起来。北宋初年,首领称夏国王。

③1038年,夏王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并且创制了西夏文字。

④元昊称帝后,夏宋之间连年战争,双方损失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并在边境进行贸易。

⑤蒙古政权建立后,发动大规模战争,西夏臣服、归顺蒙古。1227年,蒙古军队攻灭西夏。

1) 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

①前秦:4世纪下半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统一。

②北魏: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

③金:1141年宋金议和,金确立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④元朝: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于1279年统一全国。

⑤清朝:1644年,清军入关攻占北京,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2) 创立过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

①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契丹创制文字。

②党项:元昊统治时期,西夏创制了文字。

③女真:金建立初年,创制了女真文字。

3) 归顺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

①越族:前214年,秦朝派军队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设置桂林、南海、象郡,派官吏进行管理。

②西域各族: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还保护商旅往来,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集权的开始。

③突厥:唐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任命其贵族做都督来管理。后来,西突厥也接受唐朝册封,承认唐政府领导。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④靺鞨:唐太宗时,黑水靺鞨向唐朝纳贡,8世纪前期,唐政府建立黑水都督府,建立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713年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⑤南诏: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并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⑥藏族:元政府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1) 对西北的管辖

①秦朝:在河套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

②西汉: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③东汉:政府重设西域都护。

④唐朝: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⑤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和伊犁两个将军辖区,并在新疆天山南北设置哨所。

2) 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①唐朝:设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

②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置辽阳行省。

③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

3) 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①西汉:汉武帝在西南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同内地的联系。

②唐朝: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③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并在云南设行省。

④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1727年,设驻藏大臣。

4) 对南部地区的管辖

①秦朝:政府在珠江流域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派官进行管理。

5) 对台湾的管辖

①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②清朝:1684年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①和亲:a 、西汉与匈奴。

b 、唐朝与吐蕃。

②册封首领:a 、唐朝时,唐玄宗册封南诏、回纥首领。

b 、清朝时,顺治、康熙帝册封喇嘛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③设立特别军事、行政机构:a 、西汉时,设西域都护。

b 、唐朝时,设安西、北庭都护府;黑水、渤海都督府。

c 、元朝时,设宣政院。

d 、清朝时,设理藩院、将军、办事大臣等。

④设立与内地同样的机构:a 、秦汉时,设郡县。

b 、元朝时,设行省。

1) 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高潮

①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②民族融合是民族间自然的融合。

③民族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经常的现象。

④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

2)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 ②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加强,西部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a 、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北方杂居相处,

彼此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b 、北魏孝文帝改革则起了总结历史经验和加速“胡汉融合”历史进程的作用。

④隋唐时期:a 、中央政权与边境地区联系加强,如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

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政策等。

b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⑤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a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b 、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相对衰弱时期,在处理同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上

采用“和议”等方式。

c 、民族融合出现新的高潮。这时期的各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都主动效

仿汉族的政治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元朝的

统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⑥明清时期:a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继续发展。

b 、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政府采取了镇压叛乱、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在边境地区设置机构、改土归流等措施,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

发展。

3) 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原因)

①各族人民友好往来。

②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如西晋时,内迁各族同汉族人民共同反抗西晋统治者)。 ③民族迁徙。

④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⑤国家统一局面或实行有关的政策。

⑥民族战争等。

4) 民族融合的作用

民族融合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①秦朝夺取河套并建城设县后,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征服越族后,前夕50万中原人到珠江流域,与越族杂居。

②东汉初年,南匈奴迁到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居住在一起。

③三国时期,北民南迁,共同开发江南。

④自东汉开始至西晋初年,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同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

⑤自西晋末年起到南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

⑥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回鹘人大部分西迁入甘肃、新疆。

⑦元朝统一后,许多汉族人民到边疆地区;边疆各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第一类是有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活不稳定性和黄河流域汉族的先进文化的吸引。而且这种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武装寇扰进行。典型的史实如:东汉时期南匈奴迁与汉人杂居相处;西晋后,五胡大规模南迁;宋元时期,女真、蒙古族先后南下。

第二类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流动的主体是汉民族。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中下游长期是政治中心,成为争夺政权和异族南下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导致北人南迁。典型史实如: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

为逃避战乱纷纷南迁。唐朝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使北方战乱不绝,致使移民南迁持续到五代十国后期。辽宋夏金对峙时期,黄河流域居民大量迁入东南地区。

第三类是由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流动主体是汉民族。主要原因是中原战乱,边疆相对稳定;或者是国家组织迁移,开发边疆。典型史实如:唐末中原战乱,许多中原人来到契丹境内;秦朝征服越族后,迁徙中原人民到河套地区和珠江流域;元朝时,许多汉族人民迁到边疆地区。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③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人口渐趋合理分布。

④北人南下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是经济中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⑤开发了祖国的边疆地区,有利于国家经济全方位发展。

①秦统一后,派蒙恬出击匈奴,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秦还发动了对越族的战争。

②西汉高祖、武帝都曾进行了对匈奴的战争;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③西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反晋,刘渊死后,匈奴兵灭西晋。

④383年前秦苻坚与东晋进行了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统治瓦解。

⑤唐初东突厥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其首领,在旧地建都督府。

⑥两宋时期,宋辽战争、宋夏战争、宋金战争、宋元战争。

⑦蒙古政权建立后即元朝统一过程中先后出现多次民族战争。

⑧明朝时期,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以及与后金的民族战争。

⑨清朝前期的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中国古代民族战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一类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前者是我国兄弟民族内部的事情,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后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势力,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

②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政府其他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一个中央政权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的战争。

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中原民族反抗西晋统治的起义。

①两人都打败了少数民族贵族的骚扰,稳定了北部边境。汉初,匈奴兵经常掠夺西汉北部边郡。汉武帝展开了长期猛烈的战争,打击了匈奴,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唐初,东突厥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唐朝。唐太宗大败东突厥。

②都重视加强各民族人民间的联系和友好往来。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联系;唐太宗于641年派人送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③都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与与西南的联系;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置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

①唐朝:通过战争挫败少数民族贵族的进攻,如唐太宗大败东突厥的进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及黑水都督府等机构的设置;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渤海郡王、云南王、怀仁可汗的册封;进行和亲活动,如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②两宋:在少数民族进攻和民族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以议和方式解决冲突;采用支付钱物(岁币)的办法得到边境的相对安宁。

总之,唐朝以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控制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两宋时内地政权对周边地区没有力量上的优势,控制和管理松弛,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有发展。

①北魏:统治者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推行汉化政策,强制“汉化”。从本质上看,这一政策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

②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和特殊利益,推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民族分化政策实质上也是阶级压迫政策。

③清朝: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吸收汉文化,尤其大力发扬其中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压制反清思想。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①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代的游牧民族,住在蒙古高原一带,首领称单于。

②战国时期,匈奴逐渐强大,占据了河套,经常对秦、赵、燕进行掠夺。

③秦统一后,蒙恬率军夺取了河套广大地区,秦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

④西汉初年,匈奴贵族经常带兵掠夺北部边境。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带兵迎战,结果被围困在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七天七夜才解围。

⑤汉武帝时,西汉同匈奴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战争。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使西汉北部边境得到安定。

⑥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迁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在一起。北匈奴仍住在蒙古高原。北匈奴贵族经常掠夺东汉北部郡县并且还控制了西域各族政权,阻断西域和汉朝的交通。

⑦73年,东汉派窦固出击北匈奴,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89年,东汉又派窦宪带兵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的威胁。

⑧西晋时期时期,生活在西部和北部边境的匈奴族人大量内迁。

⑨十六国时期,前赵、北凉、夏三个政权,是匈奴贵族建立的政权。

①东汉时期,居住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的鲜卑族开始陆续内迁。

②西晋初年,大批的内迁鲜卑人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③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等五个政权。

④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了北魏。

⑤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改革。他实行了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⑦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为北齐所代替。西魏为北周所代替。 ⑧鲜卑族的《敕勒歌》在南北朝时代表了北方民歌最高的艺术成就。

①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族逐渐强大起来,控制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

②隋朝时,突厥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③唐初,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其首领颉利可汗。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理其旧地。后西突厥也接受了唐的册封,承认唐政府领导。

④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①汉朝时候,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西域。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

②西汉初年匈奴强盛时,西域被匈奴征服,每年被迫交纳很多财物作为贡税。

③前138年、前119年,张骞先后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以联络大月氏来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④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 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还保护商旅往来。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集权的开始。

⑤73年,东汉政府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派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74年重设西域都护。

①回纥是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祖先,原先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

②8世纪中期,回纥强大起来,控制了东自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广大地区。其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 ”的封号。

③安史之乱时,回纥兵帮助唐政府军平定叛乱。以后回纥改名为“回鹘”。

④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大部分向西迁入甘肃、新疆。

⑤南宋后期,称畏兀儿,臣服于蒙古。

⑥元朝时,维吾尔族属于“色目人”。

⑦清朝前期,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清朝称这一地区为回部。

⑧18世纪中期,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得到维吾尔族人民的支持,大小和卓兵败被杀,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地区。清朝在新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①唐朝时,满族称为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分布在黑龙江下游两岸一带。唐太宗时,黑水靺鞨开始向唐朝纳贡。

②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靺鞨首领做都督,建立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

③五代和北宋时,契丹称黑水靺鞨为女真。女真族遭受到辽的残暴统治。12世纪初,女真族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领导女真族抗辽,并不断取得胜利。

④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金。金建立初年,创建了女真文字。

⑤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⑥金与南宋进行了多年战争,1141年,金与南宋讲和。金占有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并把都城迁到燕京,改称中都。宋金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⑦明朝前期,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移到辽东长城外,同汉人进行贸易。

⑧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创立了“八旗制度”,对女真族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⑨1616年,努尔哈赤即汗位,建立政权,定都赫图阿拉,国号金,史称后金。后金军队攻占了明朝辽河以东的大片土地,把都城迁到沈阳。

⑩皇太极继位后,该女真为满州。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金为清。清控制了漠南蒙古等地,屡次攻入长城以南地区,严重威胁着明朝统治。

111644年,清军与吴三桂联合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入关后清政府把都○

城迁到北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①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住在青藏高原,过着游牧和农耕生活,他们已有了初步的手工业。

②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

③641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婚。

④8世纪前期,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

⑤9世纪前期,吐蕃同唐朝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⑥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于蒙古。

⑦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人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 ⑧清初,顺治帝赐予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⑨康熙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⑩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①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在辽河上游一带游牧渔猎。

②10世纪初,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他提倡农耕,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

③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他在位期间,契丹创制文字。

④耶律德光在位时,经常对中原进行掠夺。契丹军队灭了后唐,立石敬瑭为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其但实力大增。

⑤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⑥北宋建立后,两次对辽用兵,试图夺取幽云地区,都被辽挫败。

⑦1004年,辽攻宋,宋真宗亲政到澶州,宋军打退辽军。

⑧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即“澶渊之盟”。后维持长久和平关系。

⑨12世纪,辽控制下的女真族不断强大,并且不断取得胜利。1125年,金军俘获辽的皇帝,辽灭亡。

⑩元朝时,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人没有什么差别,已被称为“汉人”了。

①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原先居住在也里古纳河东部,后来逐渐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

②12世纪,蒙古族发展起来,和周边各族联系加强,各部落之间的战争连绵。铁木真经过十多年战争,打败了四周部落,统一了蒙古各部。

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做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之后进行了大规模扩张战争,西夏、吐蕃、畏兀儿先后臣服和归附蒙古。 ④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

⑤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来定都大都。1271年,定国号为元。

⑥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⑦1368年朱元璋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

①从东汉至西晋初年,生活在我国北部、西北部的氐族大量内迁,同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

②十六国时期,氐族建立了前秦、后凉、成汉三个政权。

③4世纪下半期,由于苻坚励精图治,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④383年,苻坚企图灭亡东晋,与东晋进行淝水之战,失败,统治瓦解。

①党项族是我国西部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②唐末五代时期,党项势力强大起来。北宋初年,首领称夏国王。

③1038年,夏王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并且创制了西夏文字。

④元昊称帝后,夏宋之间连年战争,双方损失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并在边境进行贸易。

⑤蒙古政权建立后,发动大规模战争,西夏臣服、归顺蒙古。1227年,蒙古军队攻灭西夏。

1) 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

①前秦:4世纪下半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统一。

②北魏: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

③金:1141年宋金议和,金确立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④元朝: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于1279年统一全国。

⑤清朝:1644年,清军入关攻占北京,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2) 创立过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

①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契丹创制文字。

②党项:元昊统治时期,西夏创制了文字。

③女真:金建立初年,创制了女真文字。

3) 归顺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

①越族:前214年,秦朝派军队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设置桂林、南海、象郡,派官吏进行管理。

②西域各族: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还保护商旅往来,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集权的开始。

③突厥:唐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任命其贵族做都督来管理。后来,西突厥也接受唐朝册封,承认唐政府领导。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④靺鞨:唐太宗时,黑水靺鞨向唐朝纳贡,8世纪前期,唐政府建立黑水都督府,建立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713年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⑤南诏: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并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⑥藏族:元政府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1) 对西北的管辖

①秦朝:在河套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

②西汉: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③东汉:政府重设西域都护。

④唐朝: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⑤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和伊犁两个将军辖区,并在新疆天山南北设置哨所。

2) 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①唐朝:设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

②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置辽阳行省。

③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

3) 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①西汉:汉武帝在西南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同内地的联系。

②唐朝: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③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并在云南设行省。

④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1727年,设驻藏大臣。

4) 对南部地区的管辖

①秦朝:政府在珠江流域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派官进行管理。

5) 对台湾的管辖

①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②清朝:1684年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①和亲:a 、西汉与匈奴。

b 、唐朝与吐蕃。

②册封首领:a 、唐朝时,唐玄宗册封南诏、回纥首领。

b 、清朝时,顺治、康熙帝册封喇嘛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③设立特别军事、行政机构:a 、西汉时,设西域都护。

b 、唐朝时,设安西、北庭都护府;黑水、渤海都督府。

c 、元朝时,设宣政院。

d 、清朝时,设理藩院、将军、办事大臣等。

④设立与内地同样的机构:a 、秦汉时,设郡县。

b 、元朝时,设行省。

1) 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高潮

①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②民族融合是民族间自然的融合。

③民族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经常的现象。

④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

2)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 ②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加强,西部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a 、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北方杂居相处,

彼此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b 、北魏孝文帝改革则起了总结历史经验和加速“胡汉融合”历史进程的作用。

④隋唐时期:a 、中央政权与边境地区联系加强,如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

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政策等。

b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⑤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a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b 、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相对衰弱时期,在处理同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上

采用“和议”等方式。

c 、民族融合出现新的高潮。这时期的各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都主动效

仿汉族的政治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元朝的

统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⑥明清时期:a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继续发展。

b 、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政府采取了镇压叛乱、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在边境地区设置机构、改土归流等措施,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

发展。

3) 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原因)

①各族人民友好往来。

②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如西晋时,内迁各族同汉族人民共同反抗西晋统治者)。 ③民族迁徙。

④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⑤国家统一局面或实行有关的政策。

⑥民族战争等。

4) 民族融合的作用

民族融合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①秦朝夺取河套并建城设县后,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征服越族后,前夕50万中原人到珠江流域,与越族杂居。

②东汉初年,南匈奴迁到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居住在一起。

③三国时期,北民南迁,共同开发江南。

④自东汉开始至西晋初年,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同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

⑤自西晋末年起到南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

⑥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回鹘人大部分西迁入甘肃、新疆。

⑦元朝统一后,许多汉族人民到边疆地区;边疆各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第一类是有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活不稳定性和黄河流域汉族的先进文化的吸引。而且这种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武装寇扰进行。典型的史实如:东汉时期南匈奴迁与汉人杂居相处;西晋后,五胡大规模南迁;宋元时期,女真、蒙古族先后南下。

第二类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流动的主体是汉民族。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中下游长期是政治中心,成为争夺政权和异族南下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导致北人南迁。典型史实如: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

为逃避战乱纷纷南迁。唐朝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使北方战乱不绝,致使移民南迁持续到五代十国后期。辽宋夏金对峙时期,黄河流域居民大量迁入东南地区。

第三类是由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流动主体是汉民族。主要原因是中原战乱,边疆相对稳定;或者是国家组织迁移,开发边疆。典型史实如:唐末中原战乱,许多中原人来到契丹境内;秦朝征服越族后,迁徙中原人民到河套地区和珠江流域;元朝时,许多汉族人民迁到边疆地区。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③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人口渐趋合理分布。

④北人南下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是经济中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⑤开发了祖国的边疆地区,有利于国家经济全方位发展。

①秦统一后,派蒙恬出击匈奴,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秦还发动了对越族的战争。

②西汉高祖、武帝都曾进行了对匈奴的战争;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③西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反晋,刘渊死后,匈奴兵灭西晋。

④383年前秦苻坚与东晋进行了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统治瓦解。

⑤唐初东突厥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其首领,在旧地建都督府。

⑥两宋时期,宋辽战争、宋夏战争、宋金战争、宋元战争。

⑦蒙古政权建立后即元朝统一过程中先后出现多次民族战争。

⑧明朝时期,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以及与后金的民族战争。

⑨清朝前期的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中国古代民族战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一类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前者是我国兄弟民族内部的事情,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后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势力,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

②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政府其他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一个中央政权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的战争。

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中原民族反抗西晋统治的起义。

①两人都打败了少数民族贵族的骚扰,稳定了北部边境。汉初,匈奴兵经常掠夺西汉北部边郡。汉武帝展开了长期猛烈的战争,打击了匈奴,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唐初,东突厥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唐朝。唐太宗大败东突厥。

②都重视加强各民族人民间的联系和友好往来。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联系;唐太宗于641年派人送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③都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与与西南的联系;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置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

①唐朝:通过战争挫败少数民族贵族的进攻,如唐太宗大败东突厥的进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及黑水都督府等机构的设置;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渤海郡王、云南王、怀仁可汗的册封;进行和亲活动,如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②两宋:在少数民族进攻和民族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以议和方式解决冲突;采用支付钱物(岁币)的办法得到边境的相对安宁。

总之,唐朝以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控制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两宋时内地政权对周边地区没有力量上的优势,控制和管理松弛,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有发展。

①北魏:统治者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推行汉化政策,强制“汉化”。从本质上看,这一政策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

②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和特殊利益,推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民族分化政策实质上也是阶级压迫政策。

③清朝: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吸收汉文化,尤其大力发扬其中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压制反清思想。


相关文章

  • 六.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专题解读: 1.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 ...查看


  •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
  •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 金才永 3100102080 理科试验班1016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往往被看做同一类, 但它们存在同源异流的现象.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们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广阔内容,标志着民族文化的时代进程,记载着民族的生活方 ...查看


  •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中/英文):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Chinese Ethnic History and Culture 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3. 周学时/学分:2/2 ...查看


  • 中国古代史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条线索
  • 五条线索 一.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问题 1.统一与分裂 古代历史上,统一和分裂这一对矛盾长期存在.但是,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第一,先秦时期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或称为"部族国家&qu ...查看


  •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专题总结
  •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专题总结 (大邑中学 赵洪波整理)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解决中央与地 ...查看


  •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 填空 1.文化三现象包括(物态文化 方式文化 精神文化 )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华夏文化形成 华夷文化融合 中亚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西周_代,_秦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 ...查看


  • _血色曙光_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_之五汉字与阿尔泰语渊源关系
  •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之五 汉字与阿尔泰语渊源关系 □徐江伟 一.汉字的起源 当我们在水边散步的时候,看到水底下黑黝黝的水草随水流飘动,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遐想:水草原本生长在岸上,后来被水淹没,慢慢适应了 ...查看


  • 古代民族关系
  •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与当今农村的税费改革(一)主体线索梳理 1.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 ...查看


  • 中国古代政治史
  •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王朝沿革 (一)从史前到夏商 1.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1万年前后到距今约四千年) [原始农耕.炎黄传说] 中华民族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 2.夏(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禹.启 3.商 ...查看


  •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1)
  • 专题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