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位: 姓 名: 序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市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 )。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4.国务院和(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5.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和社会安全事件。
A、地质灾害;
B、森林火灾;
C、公共卫生事件;
D、洪涝灾害
6.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几万元的罚款
( )。
A.5万元;
B.10万元;
C.15万元
D.20万元;
7.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 )机制,开展风险分
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
B.预测预警;
C.信息发布;
D.评估;
8.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 )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
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发生区域;
B.影响生产;
C.引发地区;
D.影响区域;
9.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
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
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
D.公共信息;
10.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
急指挥机构予以( )。
A.保留;
B.撤销;
C.升级;
D.解散;
11.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事故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 )”,
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A.绿色通道;
B.快速通道;
C.特殊通道;
D.直线通道;
12.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
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 )。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经济责任;
D.刑事责任;
13.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综合预案、( )、现场预案。
A、单位预案;
B、专项预案;
C、个体预案;
D、普通预案
14.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 )
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
置措施。
A、法院;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民政部门
15.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响应程序可分为( )、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
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
A、接警;
B、处理;
C、汇报;
D、信息收集
16.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
会危害的,应当( )。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D、及时向本级人大报告
17.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
B、遏制;
C、消除;
D、控制
18.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 )的
原则。
A、预防为主;
B、控制为主;
C、处理为主;
D、善后为主
19.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
会危害的,应当( )。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D、及时向本级人大报告
20.( )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
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县级人民政府;
B、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公安部门
二、多项选择题。(20分)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B.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
C.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
D.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谁制定
(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国务院部门;
3.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市人民政
府应当如何发布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
A.统一;
B.正确;
C.全面;
D.及时;
4.下列属于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的是( )。
A.银行挤兑;
B.股市暴跌;
C.金融机构倒闭;
D.金融危机;
5.某企业因劳动合同而发生群体性纠纷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
法》的规定,公安机关有权采取下列哪些应急措施( )
A.封锁有关场所和道路;
B.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的当事人;
C.加强对易受冲击的国家重要机关和部门的警卫;
D.直接拘留参与冲突的当事人;
6.某公民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有
权享有以下哪些权利( )。
A.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不变;
B.可以获得政府的表彰;
C.可以获得政府的奖励;
D.可以对其他公民发布命令;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单位应当为单位内部的专业应急救援人
员( )
A.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B.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
C.配备必要的器材;
D.解决子女就业和生活问题;
8.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 )等。
A.电视直播;
B.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
C.组织报道;
D.举行新闻发布会;
9.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
范保护,维持现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
施,( )。
A.强制执行;
B.疏导交通;
C.控制事态;
D.维护社会秩序;
10.加强应急管理,是政府履行( )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
C.社会管理;
D.公共服务;
三、判断题 (1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
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 ( )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应当按照
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 ( )
3.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
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 )
4.基层应急管理应以“五个早”的工作机制为重点,“五个早”是:信息早报告、苗
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 ( )
5.对于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危急病人,要尽量避免在现场对其进行急救,而应及时
去医院救治。( )
6.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
7.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
8.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可以不予公布。( )
9.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
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
10.对生产安全事故要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
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 )
四、简答题(20分)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
事件应对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哪些情况下,根据情节轻重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2.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哪些应急处置措施?
3、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有哪些具体要求?
4、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目的是什么?
五、论述题(30分)
1、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哪些措施?
2、建立统一的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有什么重大意义?
单 位: 姓 名: 序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市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 )。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4.国务院和(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5.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和社会安全事件。
A、地质灾害;
B、森林火灾;
C、公共卫生事件;
D、洪涝灾害
6.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几万元的罚款
( )。
A.5万元;
B.10万元;
C.15万元
D.20万元;
7.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 )机制,开展风险分
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
B.预测预警;
C.信息发布;
D.评估;
8.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 )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
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发生区域;
B.影响生产;
C.引发地区;
D.影响区域;
9.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
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
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
D.公共信息;
10.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
急指挥机构予以( )。
A.保留;
B.撤销;
C.升级;
D.解散;
11.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事故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 )”,
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A.绿色通道;
B.快速通道;
C.特殊通道;
D.直线通道;
12.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
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 )。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经济责任;
D.刑事责任;
13.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综合预案、( )、现场预案。
A、单位预案;
B、专项预案;
C、个体预案;
D、普通预案
14.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 )
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
置措施。
A、法院;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民政部门
15.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响应程序可分为( )、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
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
A、接警;
B、处理;
C、汇报;
D、信息收集
16.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
会危害的,应当( )。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D、及时向本级人大报告
17.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
B、遏制;
C、消除;
D、控制
18.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 )的
原则。
A、预防为主;
B、控制为主;
C、处理为主;
D、善后为主
19.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
会危害的,应当( )。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D、及时向本级人大报告
20.( )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
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县级人民政府;
B、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公安部门
二、多项选择题。(20分)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B.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
C.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
D.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谁制定
(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国务院部门;
3.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市人民政
府应当如何发布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
A.统一;
B.正确;
C.全面;
D.及时;
4.下列属于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的是( )。
A.银行挤兑;
B.股市暴跌;
C.金融机构倒闭;
D.金融危机;
5.某企业因劳动合同而发生群体性纠纷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
法》的规定,公安机关有权采取下列哪些应急措施( )
A.封锁有关场所和道路;
B.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的当事人;
C.加强对易受冲击的国家重要机关和部门的警卫;
D.直接拘留参与冲突的当事人;
6.某公民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有
权享有以下哪些权利( )。
A.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不变;
B.可以获得政府的表彰;
C.可以获得政府的奖励;
D.可以对其他公民发布命令;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单位应当为单位内部的专业应急救援人
员( )
A.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B.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
C.配备必要的器材;
D.解决子女就业和生活问题;
8.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 )等。
A.电视直播;
B.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
C.组织报道;
D.举行新闻发布会;
9.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
范保护,维持现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
施,( )。
A.强制执行;
B.疏导交通;
C.控制事态;
D.维护社会秩序;
10.加强应急管理,是政府履行( )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
C.社会管理;
D.公共服务;
三、判断题 (1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
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 ( )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应当按照
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 ( )
3.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
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 )
4.基层应急管理应以“五个早”的工作机制为重点,“五个早”是:信息早报告、苗
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 ( )
5.对于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危急病人,要尽量避免在现场对其进行急救,而应及时
去医院救治。( )
6.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
7.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
8.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可以不予公布。( )
9.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
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
10.对生产安全事故要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
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 )
四、简答题(20分)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
事件应对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哪些情况下,根据情节轻重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2.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哪些应急处置措施?
3、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有哪些具体要求?
4、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目的是什么?
五、论述题(30分)
1、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哪些措施?
2、建立统一的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有什么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