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颖飞)
王翔宇
天谈民生,我们不能不追想起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对民生的看法,他的民生主义学说对我们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其中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后来孙中山还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三民主义的根本标志和革命灵魂。在孙中山先生看来,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在他一生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或者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实现,唯有民生主义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
在孙中山先生的心目中,所谓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但是,在三民主义的整个体系中,正是民生主义最为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批评。孙中山先生不得不花去许多精力,去解释和阐发他的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的内容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孙中山一生奋斗的根本目标。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的论述非常丰富,这些论述集中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即土地、资本、实业、教育。因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兴办实业、发展教育就成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 民生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过程
发展过程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他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民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才达于完善,但作为一种发展经济以图民富国强的理念,则从他一开始从事革命事业起就已经产生。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其所领导的最早的革命组织“兴中会”时,在其亲手制定的《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就已包含了民生问题。1895年2月21日,在香港设立兴中会时,孙中山又在其所制订的章程中提及民生主义的内容。1903年,孙中山在东京军事训练班上提出的誓词发展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也发展了民生主义的内容。1906年12月,孙中山又强调了革命的目的在于解决民
生问题。上述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前所谈论的民生主义,包涵着他发展中国经济的基本方针,即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让人民共享富裕,并以前者而实现后者。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建设民国经济的主要方针。在民国初年,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构成仍然是“振兴实业”和“平均地权”两个方面。但民生主义的实施过程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逐步展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重点目标。孙中山在辞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以后,一直在思考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其民生主义的理论也随之继续发展。1919年,孙中山写成《实业计划》作为《建国方略》之一部分,其民生主义的理论又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由此完善了民生主义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对后来的广州、武汉国民政府,乃至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民生主义的当代意义及现实意义
在当时社会背景大格局下,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辛亥革命以及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经济建设的纲领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能够随着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国社会变革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吸收西方社会发展变化中的经验教训和适合于我的思想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既显示出它是中西文化不断结合的产物,也显示出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与时俱进特性。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这一产生发展过程,既体现了香山文化的固有特性,也使香山文化的这一特性更为显著。
在当代社会中,思想史的角度看,由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在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对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孙中山民生主义学说中,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别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旨趣,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党的十七大明确地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的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得力措施缩小贫富差别,下大力解决三农问题,扶持弱势群体,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和谐发展的原则,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原则,体现了重视民生的原则。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说,是可以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颖飞)
王翔宇
天谈民生,我们不能不追想起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对民生的看法,他的民生主义学说对我们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其中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后来孙中山还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三民主义的根本标志和革命灵魂。在孙中山先生看来,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在他一生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或者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实现,唯有民生主义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
在孙中山先生的心目中,所谓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但是,在三民主义的整个体系中,正是民生主义最为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批评。孙中山先生不得不花去许多精力,去解释和阐发他的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的内容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孙中山一生奋斗的根本目标。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的论述非常丰富,这些论述集中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即土地、资本、实业、教育。因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兴办实业、发展教育就成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 民生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过程
发展过程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他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民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才达于完善,但作为一种发展经济以图民富国强的理念,则从他一开始从事革命事业起就已经产生。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其所领导的最早的革命组织“兴中会”时,在其亲手制定的《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就已包含了民生问题。1895年2月21日,在香港设立兴中会时,孙中山又在其所制订的章程中提及民生主义的内容。1903年,孙中山在东京军事训练班上提出的誓词发展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也发展了民生主义的内容。1906年12月,孙中山又强调了革命的目的在于解决民
生问题。上述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前所谈论的民生主义,包涵着他发展中国经济的基本方针,即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让人民共享富裕,并以前者而实现后者。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建设民国经济的主要方针。在民国初年,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构成仍然是“振兴实业”和“平均地权”两个方面。但民生主义的实施过程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逐步展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重点目标。孙中山在辞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以后,一直在思考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其民生主义的理论也随之继续发展。1919年,孙中山写成《实业计划》作为《建国方略》之一部分,其民生主义的理论又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由此完善了民生主义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对后来的广州、武汉国民政府,乃至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民生主义的当代意义及现实意义
在当时社会背景大格局下,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辛亥革命以及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经济建设的纲领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能够随着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国社会变革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吸收西方社会发展变化中的经验教训和适合于我的思想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既显示出它是中西文化不断结合的产物,也显示出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与时俱进特性。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这一产生发展过程,既体现了香山文化的固有特性,也使香山文化的这一特性更为显著。
在当代社会中,思想史的角度看,由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在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对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孙中山民生主义学说中,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别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旨趣,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党的十七大明确地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的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得力措施缩小贫富差别,下大力解决三农问题,扶持弱势群体,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和谐发展的原则,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原则,体现了重视民生的原则。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说,是可以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