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作茧自缚”,意为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常用来比喻人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这种情形在科学研究中也是存在的,即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现象。“内卷化”一词的英文为involution,源自拉丁语involutum,原意是“卷起来”。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在其《农业内卷化》一书中首先使用了这一概念。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兹借而用之于对科学研究过程中一些现象的概括。所谓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是指科学研究中某种观念或理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出现的内敛情状。
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现象,在经典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曾有典型表现。据魏凤文、申先甲的《20世纪物理学史》,大约在1895年前后,以经典力学、经典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经典电动力学为三大支柱的经典物理学,结合成一座具有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殿堂”。当时人们所知道的一切物理现象,几乎都可以从经典物理学理论中得到完满的解释。于是乎,不少物理学家以为物理学的基本原理都已经被发现,物理学理论已接近最终完成,今后的工作只能是在一些细节上作点补充或修改,或者是将已知的物理常数测得更加精确一些罢了。
无独有偶。在量子力学史上,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即“上帝不掷色子”。量子物理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测不准原理”,它彻底打破了决定论的物理学,而爱因斯坦恰恰是支持决定论的。事实上,爱因斯坦生前试图对这一原理的反驳都失败了。爱因斯坦之言,所表征的实乃一种科学研究中思维的内卷化现象。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Michelson,1852~1931)在1888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说:“无论如何可以肯定,光学的比较重要的现象和定律,以及光学应用的主要途径,现在都了如指掌了。光学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动因已经荡然无存了。”6年后,他将这种看法扩展到整个物理学领域,他如此讲道:“虽然不能绝对担保物理学的未来不会出现更加使人惊讶的奇迹,但是似乎十分可能,绝大多数重要的基本原理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了。”普朗克在回忆自己选择物理学作为研究方向时说,当时他的老师约里(P.von Jolly,1809~1884)曾告诫他:“物理学是一门高度发展的、几乎是尽善尽美的科学”,“你为什么要断送自己的前程?……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这一事业值得吗?”
宋代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云:“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事情时,阅世深久的老者易于内卷于其已有的人生经验一样,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也多见于经纶满腹的老一辈科学家。
“界破六合分两宇,鲸吞八极趋一元”,是笔者所写七律《黑洞》中的一联。界,指黑洞视界。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过程与情形,犹若黑洞的形成与引力统一化过程一样,是一个理论多样性的消减过程。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实验(X射线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电子的发现),以及经典物理学天空中两朵“乌云”的浮现,可视为经典物理学内卷化过程中测量精细化程度逐步提高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却拉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壮丽序幕,成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催生婆。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句曰:“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蛹自茧中出,无茧蛹难成。科学研究中的“作茧自缚”——内卷化,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为内卷化意味着学术引力中心的出现,学术流派的形成,标准模型的建构,专业术语的统一,一定范围内学界诸侯纷争局面的基本结束。所以,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是科学常规时期科学理论演进的常见现象。感曰:作茧自缚蛹屋美,破茧化蝶款款飞。科学内卷成一统,新陈代谢是常规。(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城环学院教授)
成语“作茧自缚”,意为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常用来比喻人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这种情形在科学研究中也是存在的,即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现象。“内卷化”一词的英文为involution,源自拉丁语involutum,原意是“卷起来”。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在其《农业内卷化》一书中首先使用了这一概念。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兹借而用之于对科学研究过程中一些现象的概括。所谓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是指科学研究中某种观念或理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出现的内敛情状。
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现象,在经典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曾有典型表现。据魏凤文、申先甲的《20世纪物理学史》,大约在1895年前后,以经典力学、经典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经典电动力学为三大支柱的经典物理学,结合成一座具有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殿堂”。当时人们所知道的一切物理现象,几乎都可以从经典物理学理论中得到完满的解释。于是乎,不少物理学家以为物理学的基本原理都已经被发现,物理学理论已接近最终完成,今后的工作只能是在一些细节上作点补充或修改,或者是将已知的物理常数测得更加精确一些罢了。
无独有偶。在量子力学史上,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即“上帝不掷色子”。量子物理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测不准原理”,它彻底打破了决定论的物理学,而爱因斯坦恰恰是支持决定论的。事实上,爱因斯坦生前试图对这一原理的反驳都失败了。爱因斯坦之言,所表征的实乃一种科学研究中思维的内卷化现象。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Michelson,1852~1931)在1888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说:“无论如何可以肯定,光学的比较重要的现象和定律,以及光学应用的主要途径,现在都了如指掌了。光学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动因已经荡然无存了。”6年后,他将这种看法扩展到整个物理学领域,他如此讲道:“虽然不能绝对担保物理学的未来不会出现更加使人惊讶的奇迹,但是似乎十分可能,绝大多数重要的基本原理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了。”普朗克在回忆自己选择物理学作为研究方向时说,当时他的老师约里(P.von Jolly,1809~1884)曾告诫他:“物理学是一门高度发展的、几乎是尽善尽美的科学”,“你为什么要断送自己的前程?……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这一事业值得吗?”
宋代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云:“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事情时,阅世深久的老者易于内卷于其已有的人生经验一样,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也多见于经纶满腹的老一辈科学家。
“界破六合分两宇,鲸吞八极趋一元”,是笔者所写七律《黑洞》中的一联。界,指黑洞视界。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过程与情形,犹若黑洞的形成与引力统一化过程一样,是一个理论多样性的消减过程。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实验(X射线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电子的发现),以及经典物理学天空中两朵“乌云”的浮现,可视为经典物理学内卷化过程中测量精细化程度逐步提高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却拉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壮丽序幕,成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催生婆。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句曰:“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蛹自茧中出,无茧蛹难成。科学研究中的“作茧自缚”——内卷化,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为内卷化意味着学术引力中心的出现,学术流派的形成,标准模型的建构,专业术语的统一,一定范围内学界诸侯纷争局面的基本结束。所以,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是科学常规时期科学理论演进的常见现象。感曰:作茧自缚蛹屋美,破茧化蝶款款飞。科学内卷成一统,新陈代谢是常规。(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城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