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不仅没能给中国汽车企业带来预想的收益,反而因违背了“规则”逐渐在海外市场遭受冷遇。
从轿车年销30万多辆,到不得不黯然退场,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悲欢起落发人深省:提出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口号由来已久,但在国内汽车“走出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
海外遭遇“禁入令”
从2008年8月开始至今,我国汽车整车出口已连续出现负增长。累计出口30多万辆,同比下降一半以上。尽管当前的出口降幅较去年略有减缓,但汽车出口总体来看仍未摆脱低迷走势。
俄罗斯曾经是中国汽车最大的出口对象国。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中国汽车在俄罗斯曾经大出风头,但由于自身产品的不足和出口策略的缺陷,现在俄罗斯在中国汽车出口对象国的排名已经退居前10名以外,已面临退市的危险。
“中俄汽车市场论坛”上,俄罗斯国家汽车摩托车质监中心负责人曾表示:“今后俄罗斯对进口中国汽车的认证会越来越严格……”在俄罗斯遇冷只是中国汽车出口海外境况的一个缩影,目前,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几个主要汽车出口目的国已变相打出了中国汽车“禁入令”,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与形象正在遭遇空前危机。该以怎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迫切需要反省的问题。
当数款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出现令人难堪的碰撞结果时,海外媒体一致发声:中国汽车不安全。难道中国汽车业真的缺少竞争力吗?
“中国出口的汽车多为中低档汽车,出口的商用车多,出口的乘用车少,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多,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少。”新华信集团(上海)汽车市场研究服务总监孙木子指出。
在“碰撞门”事件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深知进入海外市场的艰难。他直接指出,中国出口汽车的直接对手是二手车市场。
自2003年四次带领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去国外后,张小虞深有心得,“我们去了俄罗斯。俄罗斯人说中国的车贵,我开始想不明白,后来解释了半天才知道,比他们的二手车贵。”但是,与海外二手车竞争市场的中国汽车还是碰上了大棒。
受挫并不一定是中国汽车的内部原因。除了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外,各国实行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导致我国汽车出口大幅下滑的直接原因。像俄罗斯,除了卢布急剧贬值外,在2008年年底对进口汽车开征高额关税的基础上,2009年再次提高汽车进口关税税率至30%,这给汽车出口带来的是比金融风暴更坏的影响。
价格战太泛滥
不可否认,“价格战”一直是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疆辟土”的有效方式,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一度使中国汽车人相信,仅靠低价就能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然而,“兵败俄罗斯”的遭遇,无疑给踌躇满志的中国汽车企业一记当头棒。
当前,我国出口的汽车主要是低端、经济型轿车,地域相同、价格接近、产品档次相近,这就使得俄罗斯和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汽车企业交锋的战场。因此,手握“价格武器”的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对手几乎全是国内同行。由于中国汽车企业普遍规模小、数量多、缺乏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低,在海外市场上一味拼价格,受到损伤的只能是整个中国的汽车工业;而同室操戈更有可能给整个“中国制造”的形象蒙上一层价廉质劣的阴影。事实上,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由于一味追求市场份额的增长,我国汽车出口就已呈现出量增价跌的态势。由于出口汽车“同质化”严重,在海外的价格战也愈演愈烈,虽然国际市场空间越来越大,我国汽车出口的价格却越来越低,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日本汽车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只有20%左右,尽管面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但日本汽车企业却拥有较高的利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汽车企业为保障行业利润率,宁愿让产品在市场上保持相对稀缺的状态,这值得中国汽车企业警醒。目前,受全球经济形势拖累,国际汽车市场萎缩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却不断增加,原材料涨价带来成本压力、环保要求日益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已让“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中国汽车今后恐怕很难再靠单纯的价格战在国际市场生存下去。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国际竞争加剧,不少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迫于本国制造业的压力,倾向于把反倾销合法化、制度化,同时筑起了各种贸易壁垒。特别是针对中国企业“价格战”而出台的各种技术壁垒,已开始让中国汽车出口举步维艰。因此,“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频频“触雷”决非偶然现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价格并非主要的手段,各国汽车企业纷纷在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服务上下功夫。正因如此,我国汽车出口目前还无力进军欧洲、北美等高端市场,影响力也只限于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海外生存要技巧
海外盈利的道路眼看越走越窄,中国汽车企业要“走出去”,路在何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话语权逐渐增大,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威胁论,这种论调经很多海外媒体大肆渲染,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带来了很多障碍。如何调整我国企业的海外战略,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企业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全球经济危机不仅给我国汽车企业带来冲击,也使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对于中国汽车而言,使用价格优势打开海外市场,应该只是第一步,之后应该更加努力地提高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水平和品牌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运用一些战略来扩大已有的地位。
中国在海外市场主要还是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对中国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有更多的需求,但是这些国家也同时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失业率较高,国内民众不免产生对国外资本和商品的排斥。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从长远开发海外市场的角度,除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还要更多的参与本地的社区和社会公益活动,展示作为本地化的企业公民的良好形象,对任何一个想长期在海外拓展市场的企业来说,都是有效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日本的企业,他们的每个战略,都是面向未来几十年的战略。
我们的企业不妨尝试一些新的策略,比如跟海外的投资基金合作,共同开发资源。目前海外的众多投资机构都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对国企在抗风险能力和财力方面的表现也是青睐有加。这些投资机构,基本上不受当地政府的左右,就是单纯以营利为目的,我们的企业完全可以跟这样的机构合作,联合收购一些项目,甚至让这些投资基金成为项目大股东,项目收购完成后,运营权还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可以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把股权过渡到自己名下,既规避了地方政府的一些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也实现了自身的战略目标,合作伙伴基金也可以顺利退出,达到双赢的目的。
“价格战”不仅没能给中国汽车企业带来预想的收益,反而因违背了“规则”逐渐在海外市场遭受冷遇。
从轿车年销30万多辆,到不得不黯然退场,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悲欢起落发人深省:提出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口号由来已久,但在国内汽车“走出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
海外遭遇“禁入令”
从2008年8月开始至今,我国汽车整车出口已连续出现负增长。累计出口30多万辆,同比下降一半以上。尽管当前的出口降幅较去年略有减缓,但汽车出口总体来看仍未摆脱低迷走势。
俄罗斯曾经是中国汽车最大的出口对象国。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中国汽车在俄罗斯曾经大出风头,但由于自身产品的不足和出口策略的缺陷,现在俄罗斯在中国汽车出口对象国的排名已经退居前10名以外,已面临退市的危险。
“中俄汽车市场论坛”上,俄罗斯国家汽车摩托车质监中心负责人曾表示:“今后俄罗斯对进口中国汽车的认证会越来越严格……”在俄罗斯遇冷只是中国汽车出口海外境况的一个缩影,目前,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几个主要汽车出口目的国已变相打出了中国汽车“禁入令”,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与形象正在遭遇空前危机。该以怎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迫切需要反省的问题。
当数款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出现令人难堪的碰撞结果时,海外媒体一致发声:中国汽车不安全。难道中国汽车业真的缺少竞争力吗?
“中国出口的汽车多为中低档汽车,出口的商用车多,出口的乘用车少,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多,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少。”新华信集团(上海)汽车市场研究服务总监孙木子指出。
在“碰撞门”事件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深知进入海外市场的艰难。他直接指出,中国出口汽车的直接对手是二手车市场。
自2003年四次带领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去国外后,张小虞深有心得,“我们去了俄罗斯。俄罗斯人说中国的车贵,我开始想不明白,后来解释了半天才知道,比他们的二手车贵。”但是,与海外二手车竞争市场的中国汽车还是碰上了大棒。
受挫并不一定是中国汽车的内部原因。除了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外,各国实行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导致我国汽车出口大幅下滑的直接原因。像俄罗斯,除了卢布急剧贬值外,在2008年年底对进口汽车开征高额关税的基础上,2009年再次提高汽车进口关税税率至30%,这给汽车出口带来的是比金融风暴更坏的影响。
价格战太泛滥
不可否认,“价格战”一直是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疆辟土”的有效方式,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一度使中国汽车人相信,仅靠低价就能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然而,“兵败俄罗斯”的遭遇,无疑给踌躇满志的中国汽车企业一记当头棒。
当前,我国出口的汽车主要是低端、经济型轿车,地域相同、价格接近、产品档次相近,这就使得俄罗斯和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汽车企业交锋的战场。因此,手握“价格武器”的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对手几乎全是国内同行。由于中国汽车企业普遍规模小、数量多、缺乏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低,在海外市场上一味拼价格,受到损伤的只能是整个中国的汽车工业;而同室操戈更有可能给整个“中国制造”的形象蒙上一层价廉质劣的阴影。事实上,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由于一味追求市场份额的增长,我国汽车出口就已呈现出量增价跌的态势。由于出口汽车“同质化”严重,在海外的价格战也愈演愈烈,虽然国际市场空间越来越大,我国汽车出口的价格却越来越低,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日本汽车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只有20%左右,尽管面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但日本汽车企业却拥有较高的利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汽车企业为保障行业利润率,宁愿让产品在市场上保持相对稀缺的状态,这值得中国汽车企业警醒。目前,受全球经济形势拖累,国际汽车市场萎缩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却不断增加,原材料涨价带来成本压力、环保要求日益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已让“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中国汽车今后恐怕很难再靠单纯的价格战在国际市场生存下去。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国际竞争加剧,不少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迫于本国制造业的压力,倾向于把反倾销合法化、制度化,同时筑起了各种贸易壁垒。特别是针对中国企业“价格战”而出台的各种技术壁垒,已开始让中国汽车出口举步维艰。因此,“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频频“触雷”决非偶然现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价格并非主要的手段,各国汽车企业纷纷在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服务上下功夫。正因如此,我国汽车出口目前还无力进军欧洲、北美等高端市场,影响力也只限于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海外生存要技巧
海外盈利的道路眼看越走越窄,中国汽车企业要“走出去”,路在何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话语权逐渐增大,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威胁论,这种论调经很多海外媒体大肆渲染,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带来了很多障碍。如何调整我国企业的海外战略,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企业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全球经济危机不仅给我国汽车企业带来冲击,也使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对于中国汽车而言,使用价格优势打开海外市场,应该只是第一步,之后应该更加努力地提高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水平和品牌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运用一些战略来扩大已有的地位。
中国在海外市场主要还是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对中国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有更多的需求,但是这些国家也同时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失业率较高,国内民众不免产生对国外资本和商品的排斥。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从长远开发海外市场的角度,除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还要更多的参与本地的社区和社会公益活动,展示作为本地化的企业公民的良好形象,对任何一个想长期在海外拓展市场的企业来说,都是有效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日本的企业,他们的每个战略,都是面向未来几十年的战略。
我们的企业不妨尝试一些新的策略,比如跟海外的投资基金合作,共同开发资源。目前海外的众多投资机构都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对国企在抗风险能力和财力方面的表现也是青睐有加。这些投资机构,基本上不受当地政府的左右,就是单纯以营利为目的,我们的企业完全可以跟这样的机构合作,联合收购一些项目,甚至让这些投资基金成为项目大股东,项目收购完成后,运营权还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可以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把股权过渡到自己名下,既规避了地方政府的一些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也实现了自身的战略目标,合作伙伴基金也可以顺利退出,达到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