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
标签: 分类: 小魔同学原创滴
源氏物语
中国影子
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
——浅谈《源氏物语》中的中国魅影 摘要
桑原武夫说过:“日本文化无疑是用中国文化的卤汁点成的。”作为日本古典文学名著的《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吸收并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个方面,作品中的中国影子极为浓厚。其中大量运用和借鉴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中国史实与典故及各种文学体裁,一些极具有中国风情的物品更是频繁出现在作品中。除了作者自己的喜好和文化底蕴外,从另一方面看来这都无一不表现了日平安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对其的深厚影响。
关键字
日本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化源氏物语 中国影子
引言
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将之融入自己的文化加以创造性利用的民族。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日本的邻国,因此日本古代文明的兴起之路上,中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源氏物语》正是在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成果而创造出来的。
一、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
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后就对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日本人将它与本土宗教———神道教的思想融合, 形成自己独特的佛教观。
(一)、现世与来世的冲突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说人生极苦,涅磐极乐,经过修行,便可断绝烦恼而成佛,由极苦到达来世的极乐世界;而受原始神道现世本位理念的影响,日本人的生活态度则有着十分强烈的崇信现世利益色彩。当佛教思想和理念逐渐传入日本后,这两种思想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冲突。从《源氏物语》中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当时的这种冲突。作者紫式部塑造的源氏及有关人物均追求这这种现世的利益生活,而不太注重死后的世界。在《源氏物语》中,佛教的来世观是作为一个对现世利益追求的补充与祈愿来完成它的使命的。当现世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便会虔心祈愿,想以此来谋求现世生活的安稳。在作品中,当源氏与众多女子产生一种宿命意识和罪意识的时候,他们便开始厌世:有的期盼来世的幸福,有的遁世,有的出家,以修来世。
(二)、无常观。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无常观是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源氏物语》中, “无常”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它直接来自于中国佛教。四季无常,风物无常,人生无常。心思纤细敏感的日本人将这种无常深深的演化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光源氏是一位光彩照人的皇子, 身份尊贵荣耀, 可是却一生下来便遭丧母之痛, 母亲不过也是个身份不太荣显的更衣。由于没有外戚的有力支持, 为避免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父皇将他降为臣籍。这变幻莫测的人生, 预示着源氏的一生悲剧命运。他曾被流放须磨, 经历无数天灾人祸, 之后重返京城, 荣耀一时。可是到最后, 正夫人女三宫的背叛、紫夫人的离世, 让他体会到人生常抱恨。在第四十回“魔法使”中这样写道:„„源氏对她们说:“我此生所喜荣华富贵, 他人无法可比。谁料所遭恶运却胜于他人。想是佛菩萨要我感悟人生无常, 世事多艰之理, 故赐我此命吧。”
(三)、因果循环
因果循环思想的表达因果循环是佛教思想的一个中心。佛教主张三世因果论, 一切众生的生命, 是无限延续的, 宛如大河流水, 滔滔不尽, 激起层层浪花。众生的生与死, 不过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与消散而已。人生在世,种什么因便会有什么果。如源氏与有继母身份的藤壶皇后有了不伦之情, 并生下孩子(就是后来的冷泉院) 。源氏与藤壶一直处在痛苦之中,最后藤壶皇后出家并盛年早逝。而他的正夫人女三宫又和柏木私通, 后生下薰君, 女三宫产下孩子后执意出家, 而柏木则英年早亡。这些都无一不体现了佛教的因果循环思想。
(四)、中国化的禅宗
日本武士社会重建后,中国禅学大量涌入日本。在《源氏物语》中始终贯穿着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是能代表日本古典文学的“物哀美”。而这种“物哀”之美便是来源于中国佛教禅宗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它是在中国佛教所揭示的人生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的催生下形成的。这种禅宗还启示人们从现实的悲哀中解脱出来,将现实的悲苦升华为一种悲哀的艺术美。如源氏被流放须磨, 历经苦难, 在海边修禊时吟道:“我似刍灵浮大海,身世浮沉命堪悲”。当时海天清明, 风和日丽。公子念及京华旧事, 想到自
己渺渺未来, 心有所感,言为心声。便把自己比作在广袤大海中的一个草人, 大海就像尘世, 变幻无常, 自己则更是渺小, 无力抵抗风浪, 只能随波逐流而已。【1】
二、中国古籍史实与典故的运用
《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自幼随父学习汉诗,熟读中国古代文献,特别是对白居易的诗有较深的造诣。因此书中有大量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子,或直接引用,或间接借鉴。
首先,在第一回的“铜壶”就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作品的开头是样的:“——话说从前某一朝天皇时代, 后宫妃嫔甚多, 其中有一更衣, 出身并不高贵, 却蒙皇上特别宠爱。”这说的便是桐壶妃, 由于她遭众多妃子妒忌, 所以生起病来, 并且心情郁结。又写道“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呢。”这样, 作品开头便将桐壶帝与唐玄宗, 女更衣与杨贵妃联系到了一起。之后更衣生下一子便死去了。帝悲不自胜, 终日不理朝政, 呆坐凝思, 以泪洗面。“皇上徘徊望月, 缅怀前尘”“她的声音笑貌, 现在成了幻影, 却时时依稀仿佛出现在眼前。”读到这些句子我们不由得想起《长恨歌》中的诗句“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如色, 对此如何不垂泪。”
其次,《源氏物语》一书运用了大量白居易的诗作, 其中运用形式各不相同。其中直接引用的例子最为突出。
如第六回“末摘花”中见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妙龄少女时所吟的“幼者形不蔽”就出自白居易《秦中吟》中《重赋》中的“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第三十五回“柏木”中, 因熏君的出世, 源氏感慨万千, 于是吟诵了白居易的诗“五十八翁方有后, 静思堪喜亦堪嗟”。而在结尾部分描写薰君与浮舟的爱情悲剧时又引用了白居易的“人非木石皆有情”诗句。
再次,还引用了《史记》中的一些典故,如第十回“杨桐”中藤壶皇后在面对弘徽殿太后的排挤专横和源氏公子的纠缠求爱的双重压力时,她对自己的处境十分的忧虑,想道:“照此下去,我即使不惨遭戚夫人的命运,也将会沦为天下人的笑柄。”而这里的“戚夫人”即是《史记》中《吕后本纪》中的悲剧人物。当源氏的诗歌受众人赞赏时所吟的“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则出自《鲁周公世家》中周公诫子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与天下,亦不贱矣。”在第十二回“须磨”又中引用了《史记·秦二世纪》中的“指鹿为马”这一典故。
《源氏物语》在很多方面受到中国文学的渗透,书中引用的典籍除了以上列举的之外,还有《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战国策》《诗经》《礼记》《论语》《孝经》《汉书》《晋书》《昭明文选》以及刘禹锡、陶渊明等人的作品。【2】
三、中国风情物品展示
《源氏物语》也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一面镜子。它生动地记录了我国各种文物、思想、典章、制度在日本广泛流传的情况。其中不但包括儒家、道家的学说和思想, 还有瓷器、纸张、衣服、丝绸、家具等生活用品, 琴棋书画等文化娱乐用具等等。
如在第十二回“须磨”中描述源氏动身去须磨时所带物品中便有“又带些必要的汉文书籍,装《白氏文集》的箱子和一张琴也一齐带去。”在客居须磨时“无聊发闷之时,便将各种色彩的纸黏贴起来,在上面信笔挥毫,又在珍贵的唐绫上随兴作画,贴在屏风上,那些画的确画得非常美妙。”再看源氏须磨居所也是随处可见的中国风情:宰相看源氏公子的居处,觉得很富有唐(中国)的风情。四周景物幽雅如画,竹篱、石阶、松柱,虽然简单朴素,却风情别具。源氏公子打扮得像个山农野老,„ „虽然令人看了觉得好笑,却十分清雅。„ „棋盘、双六盘、弹棋盘,都是乡下产的粗货。这些极具中国风的物品频频出现在作品中,可见当时中日交流的频繁与深入。
小结
从日本古典文化经典著作《源氏物语》中可看出日平安时期古代中国文化对其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极具渗透性的。唐时期是中日交流最频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量文化传入日本。同时,日本也在这一时期大规模的运用和借鉴这些文化和思想,并加以自己的思想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文化。正如桑原武夫所说:“日本文化无疑是用中国文化的卤汁点成的。”
参考文献:
(1)紫式部《源氏物语》 ·丰子恺,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2)《日本汉学研究续探:文学篇》叶良国 陈明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注释:
【1】马彦《的佛教思想与语言表达》[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第8卷第3期2008年5月
【2】孙晓琴《从看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J]潮汐图
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
标签: 分类: 小魔同学原创滴
源氏物语
中国影子
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
——浅谈《源氏物语》中的中国魅影 摘要
桑原武夫说过:“日本文化无疑是用中国文化的卤汁点成的。”作为日本古典文学名著的《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吸收并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个方面,作品中的中国影子极为浓厚。其中大量运用和借鉴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中国史实与典故及各种文学体裁,一些极具有中国风情的物品更是频繁出现在作品中。除了作者自己的喜好和文化底蕴外,从另一方面看来这都无一不表现了日平安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对其的深厚影响。
关键字
日本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化源氏物语 中国影子
引言
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将之融入自己的文化加以创造性利用的民族。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日本的邻国,因此日本古代文明的兴起之路上,中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源氏物语》正是在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成果而创造出来的。
一、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
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后就对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日本人将它与本土宗教———神道教的思想融合, 形成自己独特的佛教观。
(一)、现世与来世的冲突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说人生极苦,涅磐极乐,经过修行,便可断绝烦恼而成佛,由极苦到达来世的极乐世界;而受原始神道现世本位理念的影响,日本人的生活态度则有着十分强烈的崇信现世利益色彩。当佛教思想和理念逐渐传入日本后,这两种思想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冲突。从《源氏物语》中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当时的这种冲突。作者紫式部塑造的源氏及有关人物均追求这这种现世的利益生活,而不太注重死后的世界。在《源氏物语》中,佛教的来世观是作为一个对现世利益追求的补充与祈愿来完成它的使命的。当现世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便会虔心祈愿,想以此来谋求现世生活的安稳。在作品中,当源氏与众多女子产生一种宿命意识和罪意识的时候,他们便开始厌世:有的期盼来世的幸福,有的遁世,有的出家,以修来世。
(二)、无常观。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无常观是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源氏物语》中, “无常”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它直接来自于中国佛教。四季无常,风物无常,人生无常。心思纤细敏感的日本人将这种无常深深的演化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光源氏是一位光彩照人的皇子, 身份尊贵荣耀, 可是却一生下来便遭丧母之痛, 母亲不过也是个身份不太荣显的更衣。由于没有外戚的有力支持, 为避免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父皇将他降为臣籍。这变幻莫测的人生, 预示着源氏的一生悲剧命运。他曾被流放须磨, 经历无数天灾人祸, 之后重返京城, 荣耀一时。可是到最后, 正夫人女三宫的背叛、紫夫人的离世, 让他体会到人生常抱恨。在第四十回“魔法使”中这样写道:„„源氏对她们说:“我此生所喜荣华富贵, 他人无法可比。谁料所遭恶运却胜于他人。想是佛菩萨要我感悟人生无常, 世事多艰之理, 故赐我此命吧。”
(三)、因果循环
因果循环思想的表达因果循环是佛教思想的一个中心。佛教主张三世因果论, 一切众生的生命, 是无限延续的, 宛如大河流水, 滔滔不尽, 激起层层浪花。众生的生与死, 不过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与消散而已。人生在世,种什么因便会有什么果。如源氏与有继母身份的藤壶皇后有了不伦之情, 并生下孩子(就是后来的冷泉院) 。源氏与藤壶一直处在痛苦之中,最后藤壶皇后出家并盛年早逝。而他的正夫人女三宫又和柏木私通, 后生下薰君, 女三宫产下孩子后执意出家, 而柏木则英年早亡。这些都无一不体现了佛教的因果循环思想。
(四)、中国化的禅宗
日本武士社会重建后,中国禅学大量涌入日本。在《源氏物语》中始终贯穿着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是能代表日本古典文学的“物哀美”。而这种“物哀”之美便是来源于中国佛教禅宗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它是在中国佛教所揭示的人生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的催生下形成的。这种禅宗还启示人们从现实的悲哀中解脱出来,将现实的悲苦升华为一种悲哀的艺术美。如源氏被流放须磨, 历经苦难, 在海边修禊时吟道:“我似刍灵浮大海,身世浮沉命堪悲”。当时海天清明, 风和日丽。公子念及京华旧事, 想到自
己渺渺未来, 心有所感,言为心声。便把自己比作在广袤大海中的一个草人, 大海就像尘世, 变幻无常, 自己则更是渺小, 无力抵抗风浪, 只能随波逐流而已。【1】
二、中国古籍史实与典故的运用
《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自幼随父学习汉诗,熟读中国古代文献,特别是对白居易的诗有较深的造诣。因此书中有大量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子,或直接引用,或间接借鉴。
首先,在第一回的“铜壶”就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作品的开头是样的:“——话说从前某一朝天皇时代, 后宫妃嫔甚多, 其中有一更衣, 出身并不高贵, 却蒙皇上特别宠爱。”这说的便是桐壶妃, 由于她遭众多妃子妒忌, 所以生起病来, 并且心情郁结。又写道“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呢。”这样, 作品开头便将桐壶帝与唐玄宗, 女更衣与杨贵妃联系到了一起。之后更衣生下一子便死去了。帝悲不自胜, 终日不理朝政, 呆坐凝思, 以泪洗面。“皇上徘徊望月, 缅怀前尘”“她的声音笑貌, 现在成了幻影, 却时时依稀仿佛出现在眼前。”读到这些句子我们不由得想起《长恨歌》中的诗句“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如色, 对此如何不垂泪。”
其次,《源氏物语》一书运用了大量白居易的诗作, 其中运用形式各不相同。其中直接引用的例子最为突出。
如第六回“末摘花”中见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妙龄少女时所吟的“幼者形不蔽”就出自白居易《秦中吟》中《重赋》中的“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第三十五回“柏木”中, 因熏君的出世, 源氏感慨万千, 于是吟诵了白居易的诗“五十八翁方有后, 静思堪喜亦堪嗟”。而在结尾部分描写薰君与浮舟的爱情悲剧时又引用了白居易的“人非木石皆有情”诗句。
再次,还引用了《史记》中的一些典故,如第十回“杨桐”中藤壶皇后在面对弘徽殿太后的排挤专横和源氏公子的纠缠求爱的双重压力时,她对自己的处境十分的忧虑,想道:“照此下去,我即使不惨遭戚夫人的命运,也将会沦为天下人的笑柄。”而这里的“戚夫人”即是《史记》中《吕后本纪》中的悲剧人物。当源氏的诗歌受众人赞赏时所吟的“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则出自《鲁周公世家》中周公诫子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与天下,亦不贱矣。”在第十二回“须磨”又中引用了《史记·秦二世纪》中的“指鹿为马”这一典故。
《源氏物语》在很多方面受到中国文学的渗透,书中引用的典籍除了以上列举的之外,还有《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战国策》《诗经》《礼记》《论语》《孝经》《汉书》《晋书》《昭明文选》以及刘禹锡、陶渊明等人的作品。【2】
三、中国风情物品展示
《源氏物语》也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一面镜子。它生动地记录了我国各种文物、思想、典章、制度在日本广泛流传的情况。其中不但包括儒家、道家的学说和思想, 还有瓷器、纸张、衣服、丝绸、家具等生活用品, 琴棋书画等文化娱乐用具等等。
如在第十二回“须磨”中描述源氏动身去须磨时所带物品中便有“又带些必要的汉文书籍,装《白氏文集》的箱子和一张琴也一齐带去。”在客居须磨时“无聊发闷之时,便将各种色彩的纸黏贴起来,在上面信笔挥毫,又在珍贵的唐绫上随兴作画,贴在屏风上,那些画的确画得非常美妙。”再看源氏须磨居所也是随处可见的中国风情:宰相看源氏公子的居处,觉得很富有唐(中国)的风情。四周景物幽雅如画,竹篱、石阶、松柱,虽然简单朴素,却风情别具。源氏公子打扮得像个山农野老,„ „虽然令人看了觉得好笑,却十分清雅。„ „棋盘、双六盘、弹棋盘,都是乡下产的粗货。这些极具中国风的物品频频出现在作品中,可见当时中日交流的频繁与深入。
小结
从日本古典文化经典著作《源氏物语》中可看出日平安时期古代中国文化对其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极具渗透性的。唐时期是中日交流最频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量文化传入日本。同时,日本也在这一时期大规模的运用和借鉴这些文化和思想,并加以自己的思想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文化。正如桑原武夫所说:“日本文化无疑是用中国文化的卤汁点成的。”
参考文献:
(1)紫式部《源氏物语》 ·丰子恺,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2)《日本汉学研究续探:文学篇》叶良国 陈明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注释:
【1】马彦《的佛教思想与语言表达》[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第8卷第3期2008年5月
【2】孙晓琴《从看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J]潮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