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报告-三毛

看着三毛的书、《梦里花落知多少》

里面这些句、仿佛是歌词吧、

记得当时年纪小、

伱爱谈天、

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似乎、荷西、和三毛、有过这样的对话、

“你不死...你不死...你不死...”

“那么我们怎样才死?”

“要到你很老我也很老,俩个人都走不动也扶不动勒,穿上干干净净德衣服, 一齐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说:好吧!一齐去吧!”

可是荷西还是死了、

可是荷西、还是、死了、

那个说、伱等我六年、再等我六年、我会来娶你的大男孩、

那个、让三毛觉得、

从来不后悔的人、他还是走了、

撒哈拉沙漠、台北、西班牙、

塞戈维亚的雪地、大加纳利岛的尘埃、

十字架、墓碑、墓志铭、

手指尖一遍遍划过的、

荷西·马利安·葛罗。安息。你的妻子纪念你。

十三年、他们的日子、十三年、

六年的等待、七年的幸福、

十八岁的他、傻傻的、对着那个、比他大好几岁的女孩子说、

等我、我会来娶你、

他在卧室里贴满她的照片、

怕被阳光晒黄、还专门用百叶窗帘遮好、

我想告诉你、ECHO、我最爱的女人、

不论时间怎么变、

不论我们的国籍、宗教、信仰、肤色、一切任何、

不论生死、不论时空、

不论浩瀚的宇宙、不论广袤的天地、

ECHO、为了你、

只有我爱你、唯一不变、

EHCO、如果失去我、

也请你、代替我、和我们、活下去、

在你面前、在你身边、

我不是什么荷西·马利安·葛罗、

我不是什么西班牙人、

我不是什么已故的亡魂、

ECHO、在你面前、在你身边、

我只是你的丈夫、

你也只是我的妻、我最疼爱的那个人、

我最割舍不下你、我最放心不下伱、

请你好好的活、请你好好的过下去、

亲吻你的双手、头发、眼睛、

ECHO、原谅我不能一直陪在我身边、

但我祈求上帝、给你爱笑的眼睛、

长久的、平凡的、安详的生命、

ECHO、珍重、有太多的话、默默的咽在心里、

我不是荷西、不是三毛、

但那种心情、我很明了、

希望你像那天空、像那飘着的白云、

一直带着那张笑脸、自由的走吧、

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中花、水中月、

如果陪伴你的人不在了、

起码、还有回忆、

起码、代替你们、一直、

好好的、快乐的、

走下去、

巴金曾高度评价阅读对于他的裨益:“使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林语堂也曾说,总有一个作家,他的作品使你一见如故,并从中汲取无限的光和热。于我,这光和热的传递者,便是台湾作家三毛。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大家可能在小学或初中就读过三毛的作品,像《撒哈拉沙漠》等。在我看来,三毛是个极富浪漫、传奇色彩的女子,她生性豪爽,乐于助人,有着一份善良朴实的心境。虽然三毛并不是个十分漂亮艳丽的女子,但是由她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却闪闪发光。可亲可敬中

透露出的气质之美一度让我赞叹不已。她吸引我的还有她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和唯美纯洁的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荷西,那个等了三毛6年的男人!他是一个大胡子!是西班牙人。他给三毛曾说过“再等我六年,让我念完四年的大学,服两年兵役,六年后我人便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有一所很小的房子,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

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 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她活的很真实、纯朴、又不缺乏幽默。

读三毛,读一种仗剑天涯的勇敢。少不更事,凭着一股执拗一股蛮力她便只身远赴西班牙,面对同学的欺生,她敢于潇洒回敬;出发在她笔下变成一种灵魂出逃的风景,德意志、英吉利、西属撒哈拉,中南美洲都留下过她的足迹。她也怕,羁旅思情,异乡困顿,甚至沙漠的一次夜路也令她心惊,但她敢于直面迎战。

我喜欢她的“自饮苦杯”的坚韧。异乡求学,她用酱油拌饭,以雪补鞋;沙漠度日,她自娱自乐,白手起家;荷西归去后,她选择饮下诀别的苦杯便不再回头,“我不愿做圣经里变盐柱的人。”她饱经沧桑的脸上还挂有一丝解嘲的微笑。

喜欢她的发自赤心的博爱。撒哈拉沙漠里,撒哈拉威人不讲卫生,粗鲁、愚蠢,但她以一颗包容博爱之心成了她们的“小妈妈”,所以在她的笔下,不可理喻的女佣玛丽亚也有了几分生活的可爱,与撒哈拉威人结怨半生的西班牙军曹最终化解了芥蒂。

喜欢她的繁华落幕后的智慧。她品咂悲伤,因为眼泪是不可一次偿还的欠债;她轻描梦想,“如果有一天梦想都可以成真,那不敢睡觉的人一定很多。”她淡漠生死,她在历经悲喜后可以从容不迫的总结:“我这一生鲜明,坎坷,丰富,我很满意。”

我也为她遗憾。少年的敏感独立使她大半生都与父母心存隔阂,而生命的美好消逝使她难以坚守生机,独自翩跹而去,留下一棵橄榄树,梦里花落知多少。

读三毛的作品,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心灵感悟与触动另一种人生的真实的洗礼。读三毛的同时,我为自己也种了一棵橄榄树……

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三毛的语言很美,三毛的故事很多,繁华如台北街市,神秘如撒哈拉的星空,欢快如西班牙的舞蹈。但我读三毛,读的是文字背后的真情,关乎灵魂的触动。

至于她对生和死的一些看法,曾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经历一些生离死别的事件后,我才终于明白她所阐述的真正含义:生者的痛苦逝者无法体味到,所以宁愿自己死在爱自己的人之后,这样让生者独自承受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可是三毛最终的选择依然让我觉得有些难过,虽然她已去世多年,我依然喜爱她甚至于崇拜她,为人为文都让我由衷地钦佩。

三毛去了,但是她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底,我想对一个已逝去者的最大怀念也

她与荷西的爱情简单、朴实。六年的等待、七年的幸福,她和荷西的婚礼可以说是很简陋,但是看了却让人很感动,让人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幸福。当晚上荷西捧个大盒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三毛时,三毛也像普通女子一样幻想过可能是一大捧玫瑰花,但是花在沙漠中是多么的奢侈。她小心翼翼打开看时,发现是一个保存完好的骆驼头骨,第一反应就是高兴地尖叫了一声,并不是三毛怕丈夫难堪,而是她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她从小就喜欢各种各样的艺术

品,也学过画画,荷西看着三毛喜欢才说他为了找这个礼物,开着车在酷热的沙漠上找了差不多一天才找到的,而他们的所谓家,就是在坟场的一个小租房,家具只有一个木板搭的床和厨房必需品。不搀杂任何条件与利益的真心真义的去爱自己的爱人,痛惜你所爱的人,给他最大的自由,最多的关怀,爱情的深度就是我们的心海,应该没有度没有量,深不见底!

我欣赏三毛看重生活甚过文学,她讲到荷西在她晚上写作时会一整夜不睡,因为不握住她的手荷西是睡不着的,为此她整整十个月不动笔,一个真情真义的三毛,为什么上天让她失去荷西呢?

荷西去城里见朋友,三毛偷偷塞了几张大钞到先生的口袋里,嘱咐先生不玩到天黑尽兴不要回来,临走时依依惜别地送到门口,被邻家老妇笑做生离死别。谁知念着家里爱妻的先生才两个钟点就丢下朋友跑回来了,因念着妻子的话,站在客厅外面,伸一个头进来问:“天还没有黑,我,可不可以回家?”傻瓜,你当然可以回家了。晚饭时,先生意外的拿出三毛心仪已久的印度小盒子,但是三毛想要的是心形的。帮先生添过饭后,先生拿出了心形的印度盒子,三毛拿着勺子,满屋子追先生,“骗子!骗子!你到底买了几个小盒子,快给我找出来——”

三个生活的小细节,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笔锋急转,便是开头那句“八年就这么过去了。说起当年事,依旧泪如倾。”如何不心痛?如何不动容?或许是上天也嫉妒三毛如此幸福的生活吧,才夺去她最爱的荷西。所以我的生命中,不敢期待过多的幸福,觉得自己似乎不值得拥有,也可能只是单纯的害怕终有一日缘尽而散。

六年来,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劳动、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为一体,永远都不要分离。这样深刻的感情,为什么要让一个人先走呢?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去忍受活着的煎熬?我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痛苦。如三毛的为人,简单是真,平凡是实,那种天荒地

老的感觉让人心底为之震撼:虽然它不轰轰烈烈,虽然它也没有什么浪漫可言。但是,打动人的就是为种平凡中所显露的真实。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那几年,和荷西在一起的那几年,应该说是最幸福的那几年。那时她说:“因为上帝恒久不变的大爱,我就能学习着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而当荷西意外死后,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 “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也有说法就是她认为自己写的作品不值钱,只值三毛钱。

她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接下来重点说一下三毛的文学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可归纳为表现心灵生活经验的写作,一种人类深思默省存在的意义,灵魂的归依,命运奥秘等问题的写实.这些作品构成三毛生命的一个阶段,也是日后成熟三毛的基石.。《稻草人手记》、《哭泣

的骆驼》 《温柔的夜》、 《背影》、《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清泉故事》、《倾城》

《谈心》、《随想》、《我的宝贝》、《闹学记》等等。

翻译的漫画有:《娃娃看天下(一)》、《娃娃看天下(二)》:季诺笔下的玛法达,跟玩伴菲力普、马诺林、苏珊娜、米盖、自由、吉他,他们的喜怒哀乐二十年来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世界读者。作家三毛将他们带来中文世界,是一套感人的漫画。《娃娃看天下》出版至今畅销不绝。还有《兰屿之歌》、 《刹那时光》。

有声书有:《三毛说书》、《流星雨》、《阅读大地》。

电影原著剧本:《滚滚红尘》,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

《倾城》的故事很简单∶写一个在西柏林苦读的学生,因为度假之必须,要到

东柏林去申请许可,半路上,绝处逢生的遇到一位东柏林的军官,承他之助,方始 有成。而这位军官,几乎是一见到她便倾倒,但情的流露却极其含蕴、温柔、细致 、深刻。全部故事只在于那灵光的一闪。刹那的过程中,却隐藏著某种人世的不幸 、人生的不幸、和世事的不可能完美。

《撒哈拉的故事》应该是她写的书中最幸福最温暖的一本了,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有趣,那么让人向往。。。

撒哈拉的故事,看到这样的标题你会想到什么呢,广阔、孤寂、贫穷与落后??可翻开书籍,品味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沙漠中的饭店、白手起家、结婚记等18个故事,感受的却是另一番风景。

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还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引得人不禁赞美:“你把罗马建成了” ,三毛自豪地回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还有一个主题词,是“爱”。当初三毛不顾一切来到撒哈拉,荷西只是默默的收拾行李,在沙漠找到了工作,等着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这份爱也许不轰轰烈烈,却平凡得伟大。在他们的婚姻里,耐心、韧性、谅解、宽容、包涵都是爱的代名词。荷西默默的追随,已然表明了心迹:对三毛,矢志不渝。三毛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但当有一个人愿意为了她去沙漠里受苦时,这个倔强的女子已经决定要跟那个人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这平淡深远的结合,意味着不离不弃。所以,在荒山的那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没有选择离去,而是想尽办法营救心爱的丈夫;在符咒让三毛痛不欲生的时刻,荷西一直陪在她身边,因担忧而变得慌乱。这就是简单却深刻的爱。没有山盟海誓,因为誓言早已刻于心中。这是三毛与荷西的爱。沙仑的爱则让人感到莫名的痛惜。他对沙伊达的爱是疯狂的,是那么地执着,因为对于他那颗孤寂的心,哪怕是假的爱情,一样能给他精神的慰藉。无奈沙伊达是骗子,沙仑的执着,只能带来悲伤地结局。但也许如三毛所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和幸福的。”这样的爱,令人肃然起敬。还有马诺林的爱。错误的爱,只有一句“对不起”,再无它句。爱情是双方的,如果缺了一方,就不完美了,不完美的爱,放手,比苦苦纠缠来得洒脱,更不容易遍体鳞伤。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哭泣的骆驼》

《哭泣的骆驼》共包括《尘缘》、《收魂记》、《沙巴军曹》、《搭车客》、《哭泣的骆驼》、《逍遥七岛游》、《一个陌生人的死》、《大胡子与我》、《哑奴》九篇文章。文中的三毛,一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以自己强烈的感情色彩,反映社会与人生,构筑了一个有泪有笑的文学世界。三毛的文字,平淡中透露着浪漫,细细咀嚼意味深远,尤其她在文中流露出的她生活的那种潇洒,她对人的那种关爱以及对沙漠生活的眷恋无不深深的吸引着我。三毛在《哭泣的骆驼》中描写杀哈拉威人残暴杀害沙伊达时的她的感受:这一夜,印象里恬静的撒哈拉忽然狂躁而凶残,吞噬着幻与梦,竟赤裸裸地将暴虐的人性捧到我的眼前,颤抖,因这

文字而无法停止,闭上眼,耳边仿佛传来一阵哭嚎——骆驼的哭泣,哭泣的骆驼!整个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泣着的巨大的回声,像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

别的作品在此就不赘述了,就先说到这吧,谢谢大家能够听我说完,谢谢!

看着三毛的书、《梦里花落知多少》

里面这些句、仿佛是歌词吧、

记得当时年纪小、

伱爱谈天、

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似乎、荷西、和三毛、有过这样的对话、

“你不死...你不死...你不死...”

“那么我们怎样才死?”

“要到你很老我也很老,俩个人都走不动也扶不动勒,穿上干干净净德衣服, 一齐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说:好吧!一齐去吧!”

可是荷西还是死了、

可是荷西、还是、死了、

那个说、伱等我六年、再等我六年、我会来娶你的大男孩、

那个、让三毛觉得、

从来不后悔的人、他还是走了、

撒哈拉沙漠、台北、西班牙、

塞戈维亚的雪地、大加纳利岛的尘埃、

十字架、墓碑、墓志铭、

手指尖一遍遍划过的、

荷西·马利安·葛罗。安息。你的妻子纪念你。

十三年、他们的日子、十三年、

六年的等待、七年的幸福、

十八岁的他、傻傻的、对着那个、比他大好几岁的女孩子说、

等我、我会来娶你、

他在卧室里贴满她的照片、

怕被阳光晒黄、还专门用百叶窗帘遮好、

我想告诉你、ECHO、我最爱的女人、

不论时间怎么变、

不论我们的国籍、宗教、信仰、肤色、一切任何、

不论生死、不论时空、

不论浩瀚的宇宙、不论广袤的天地、

ECHO、为了你、

只有我爱你、唯一不变、

EHCO、如果失去我、

也请你、代替我、和我们、活下去、

在你面前、在你身边、

我不是什么荷西·马利安·葛罗、

我不是什么西班牙人、

我不是什么已故的亡魂、

ECHO、在你面前、在你身边、

我只是你的丈夫、

你也只是我的妻、我最疼爱的那个人、

我最割舍不下你、我最放心不下伱、

请你好好的活、请你好好的过下去、

亲吻你的双手、头发、眼睛、

ECHO、原谅我不能一直陪在我身边、

但我祈求上帝、给你爱笑的眼睛、

长久的、平凡的、安详的生命、

ECHO、珍重、有太多的话、默默的咽在心里、

我不是荷西、不是三毛、

但那种心情、我很明了、

希望你像那天空、像那飘着的白云、

一直带着那张笑脸、自由的走吧、

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中花、水中月、

如果陪伴你的人不在了、

起码、还有回忆、

起码、代替你们、一直、

好好的、快乐的、

走下去、

巴金曾高度评价阅读对于他的裨益:“使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林语堂也曾说,总有一个作家,他的作品使你一见如故,并从中汲取无限的光和热。于我,这光和热的传递者,便是台湾作家三毛。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大家可能在小学或初中就读过三毛的作品,像《撒哈拉沙漠》等。在我看来,三毛是个极富浪漫、传奇色彩的女子,她生性豪爽,乐于助人,有着一份善良朴实的心境。虽然三毛并不是个十分漂亮艳丽的女子,但是由她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却闪闪发光。可亲可敬中

透露出的气质之美一度让我赞叹不已。她吸引我的还有她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和唯美纯洁的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荷西,那个等了三毛6年的男人!他是一个大胡子!是西班牙人。他给三毛曾说过“再等我六年,让我念完四年的大学,服两年兵役,六年后我人便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有一所很小的房子,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

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 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她活的很真实、纯朴、又不缺乏幽默。

读三毛,读一种仗剑天涯的勇敢。少不更事,凭着一股执拗一股蛮力她便只身远赴西班牙,面对同学的欺生,她敢于潇洒回敬;出发在她笔下变成一种灵魂出逃的风景,德意志、英吉利、西属撒哈拉,中南美洲都留下过她的足迹。她也怕,羁旅思情,异乡困顿,甚至沙漠的一次夜路也令她心惊,但她敢于直面迎战。

我喜欢她的“自饮苦杯”的坚韧。异乡求学,她用酱油拌饭,以雪补鞋;沙漠度日,她自娱自乐,白手起家;荷西归去后,她选择饮下诀别的苦杯便不再回头,“我不愿做圣经里变盐柱的人。”她饱经沧桑的脸上还挂有一丝解嘲的微笑。

喜欢她的发自赤心的博爱。撒哈拉沙漠里,撒哈拉威人不讲卫生,粗鲁、愚蠢,但她以一颗包容博爱之心成了她们的“小妈妈”,所以在她的笔下,不可理喻的女佣玛丽亚也有了几分生活的可爱,与撒哈拉威人结怨半生的西班牙军曹最终化解了芥蒂。

喜欢她的繁华落幕后的智慧。她品咂悲伤,因为眼泪是不可一次偿还的欠债;她轻描梦想,“如果有一天梦想都可以成真,那不敢睡觉的人一定很多。”她淡漠生死,她在历经悲喜后可以从容不迫的总结:“我这一生鲜明,坎坷,丰富,我很满意。”

我也为她遗憾。少年的敏感独立使她大半生都与父母心存隔阂,而生命的美好消逝使她难以坚守生机,独自翩跹而去,留下一棵橄榄树,梦里花落知多少。

读三毛的作品,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心灵感悟与触动另一种人生的真实的洗礼。读三毛的同时,我为自己也种了一棵橄榄树……

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三毛的语言很美,三毛的故事很多,繁华如台北街市,神秘如撒哈拉的星空,欢快如西班牙的舞蹈。但我读三毛,读的是文字背后的真情,关乎灵魂的触动。

至于她对生和死的一些看法,曾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经历一些生离死别的事件后,我才终于明白她所阐述的真正含义:生者的痛苦逝者无法体味到,所以宁愿自己死在爱自己的人之后,这样让生者独自承受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可是三毛最终的选择依然让我觉得有些难过,虽然她已去世多年,我依然喜爱她甚至于崇拜她,为人为文都让我由衷地钦佩。

三毛去了,但是她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底,我想对一个已逝去者的最大怀念也

她与荷西的爱情简单、朴实。六年的等待、七年的幸福,她和荷西的婚礼可以说是很简陋,但是看了却让人很感动,让人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幸福。当晚上荷西捧个大盒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三毛时,三毛也像普通女子一样幻想过可能是一大捧玫瑰花,但是花在沙漠中是多么的奢侈。她小心翼翼打开看时,发现是一个保存完好的骆驼头骨,第一反应就是高兴地尖叫了一声,并不是三毛怕丈夫难堪,而是她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她从小就喜欢各种各样的艺术

品,也学过画画,荷西看着三毛喜欢才说他为了找这个礼物,开着车在酷热的沙漠上找了差不多一天才找到的,而他们的所谓家,就是在坟场的一个小租房,家具只有一个木板搭的床和厨房必需品。不搀杂任何条件与利益的真心真义的去爱自己的爱人,痛惜你所爱的人,给他最大的自由,最多的关怀,爱情的深度就是我们的心海,应该没有度没有量,深不见底!

我欣赏三毛看重生活甚过文学,她讲到荷西在她晚上写作时会一整夜不睡,因为不握住她的手荷西是睡不着的,为此她整整十个月不动笔,一个真情真义的三毛,为什么上天让她失去荷西呢?

荷西去城里见朋友,三毛偷偷塞了几张大钞到先生的口袋里,嘱咐先生不玩到天黑尽兴不要回来,临走时依依惜别地送到门口,被邻家老妇笑做生离死别。谁知念着家里爱妻的先生才两个钟点就丢下朋友跑回来了,因念着妻子的话,站在客厅外面,伸一个头进来问:“天还没有黑,我,可不可以回家?”傻瓜,你当然可以回家了。晚饭时,先生意外的拿出三毛心仪已久的印度小盒子,但是三毛想要的是心形的。帮先生添过饭后,先生拿出了心形的印度盒子,三毛拿着勺子,满屋子追先生,“骗子!骗子!你到底买了几个小盒子,快给我找出来——”

三个生活的小细节,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笔锋急转,便是开头那句“八年就这么过去了。说起当年事,依旧泪如倾。”如何不心痛?如何不动容?或许是上天也嫉妒三毛如此幸福的生活吧,才夺去她最爱的荷西。所以我的生命中,不敢期待过多的幸福,觉得自己似乎不值得拥有,也可能只是单纯的害怕终有一日缘尽而散。

六年来,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劳动、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为一体,永远都不要分离。这样深刻的感情,为什么要让一个人先走呢?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去忍受活着的煎熬?我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痛苦。如三毛的为人,简单是真,平凡是实,那种天荒地

老的感觉让人心底为之震撼:虽然它不轰轰烈烈,虽然它也没有什么浪漫可言。但是,打动人的就是为种平凡中所显露的真实。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那几年,和荷西在一起的那几年,应该说是最幸福的那几年。那时她说:“因为上帝恒久不变的大爱,我就能学习着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而当荷西意外死后,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 “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也有说法就是她认为自己写的作品不值钱,只值三毛钱。

她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接下来重点说一下三毛的文学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可归纳为表现心灵生活经验的写作,一种人类深思默省存在的意义,灵魂的归依,命运奥秘等问题的写实.这些作品构成三毛生命的一个阶段,也是日后成熟三毛的基石.。《稻草人手记》、《哭泣

的骆驼》 《温柔的夜》、 《背影》、《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清泉故事》、《倾城》

《谈心》、《随想》、《我的宝贝》、《闹学记》等等。

翻译的漫画有:《娃娃看天下(一)》、《娃娃看天下(二)》:季诺笔下的玛法达,跟玩伴菲力普、马诺林、苏珊娜、米盖、自由、吉他,他们的喜怒哀乐二十年来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世界读者。作家三毛将他们带来中文世界,是一套感人的漫画。《娃娃看天下》出版至今畅销不绝。还有《兰屿之歌》、 《刹那时光》。

有声书有:《三毛说书》、《流星雨》、《阅读大地》。

电影原著剧本:《滚滚红尘》,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

《倾城》的故事很简单∶写一个在西柏林苦读的学生,因为度假之必须,要到

东柏林去申请许可,半路上,绝处逢生的遇到一位东柏林的军官,承他之助,方始 有成。而这位军官,几乎是一见到她便倾倒,但情的流露却极其含蕴、温柔、细致 、深刻。全部故事只在于那灵光的一闪。刹那的过程中,却隐藏著某种人世的不幸 、人生的不幸、和世事的不可能完美。

《撒哈拉的故事》应该是她写的书中最幸福最温暖的一本了,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有趣,那么让人向往。。。

撒哈拉的故事,看到这样的标题你会想到什么呢,广阔、孤寂、贫穷与落后??可翻开书籍,品味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沙漠中的饭店、白手起家、结婚记等18个故事,感受的却是另一番风景。

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还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引得人不禁赞美:“你把罗马建成了” ,三毛自豪地回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还有一个主题词,是“爱”。当初三毛不顾一切来到撒哈拉,荷西只是默默的收拾行李,在沙漠找到了工作,等着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这份爱也许不轰轰烈烈,却平凡得伟大。在他们的婚姻里,耐心、韧性、谅解、宽容、包涵都是爱的代名词。荷西默默的追随,已然表明了心迹:对三毛,矢志不渝。三毛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但当有一个人愿意为了她去沙漠里受苦时,这个倔强的女子已经决定要跟那个人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这平淡深远的结合,意味着不离不弃。所以,在荒山的那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没有选择离去,而是想尽办法营救心爱的丈夫;在符咒让三毛痛不欲生的时刻,荷西一直陪在她身边,因担忧而变得慌乱。这就是简单却深刻的爱。没有山盟海誓,因为誓言早已刻于心中。这是三毛与荷西的爱。沙仑的爱则让人感到莫名的痛惜。他对沙伊达的爱是疯狂的,是那么地执着,因为对于他那颗孤寂的心,哪怕是假的爱情,一样能给他精神的慰藉。无奈沙伊达是骗子,沙仑的执着,只能带来悲伤地结局。但也许如三毛所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和幸福的。”这样的爱,令人肃然起敬。还有马诺林的爱。错误的爱,只有一句“对不起”,再无它句。爱情是双方的,如果缺了一方,就不完美了,不完美的爱,放手,比苦苦纠缠来得洒脱,更不容易遍体鳞伤。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哭泣的骆驼》

《哭泣的骆驼》共包括《尘缘》、《收魂记》、《沙巴军曹》、《搭车客》、《哭泣的骆驼》、《逍遥七岛游》、《一个陌生人的死》、《大胡子与我》、《哑奴》九篇文章。文中的三毛,一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以自己强烈的感情色彩,反映社会与人生,构筑了一个有泪有笑的文学世界。三毛的文字,平淡中透露着浪漫,细细咀嚼意味深远,尤其她在文中流露出的她生活的那种潇洒,她对人的那种关爱以及对沙漠生活的眷恋无不深深的吸引着我。三毛在《哭泣的骆驼》中描写杀哈拉威人残暴杀害沙伊达时的她的感受:这一夜,印象里恬静的撒哈拉忽然狂躁而凶残,吞噬着幻与梦,竟赤裸裸地将暴虐的人性捧到我的眼前,颤抖,因这

文字而无法停止,闭上眼,耳边仿佛传来一阵哭嚎——骆驼的哭泣,哭泣的骆驼!整个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泣着的巨大的回声,像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

别的作品在此就不赘述了,就先说到这吧,谢谢大家能够听我说完,谢谢!


相关文章

  • [三毛流浪记]阅读汇报课教案
  • <三毛流浪记>阅读汇报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读书感受,在交流中欣赏感人片段,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阅读,感受三毛的悲惨生活,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一.概括书本内容 ...查看


  • 书籍伴我成长1
  • 书籍伴我成长 草木生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濡养,书籍伴我成长,从书中饥渴地汲取成长的乳汁,像春笋遇春雨一般快速成长.与书籍相伴,生活充实而快乐. 读书之乐多磨,初读书,遇困难重重,思之:为何要读书?看了又忘,岂不白读?有 ...查看


  • _槭树下的家_阅读教程_江菲菲
  • 编短文.演讲稿.推荐词. 生知识积累还不够多,读书大多数停留 六.教学评价 在"看"上.因而本次阅读指导,从最开始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到后来的情1.过程性评价:读书活动全员参节问答PK赛,再到讨论会.情节改与,考虑到学生 ...查看


  • 读书心得体会:个人读书心得体会
  • 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文学的,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迷上了读小说,反正就是对文学,对作家情有独钟.现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我个人的读书经历. 三毛:原名陈平,一位台湾作家,父母是古典文学教师,受家庭影响,五岁时就开始阅读<红楼梦>.三毛 ...查看


  • [读书笔记作文][三毛流浪记]读书笔记
  • 三毛流浪记>是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漫画小说.1947年的一天晚上,画家张乐平冒着大雪走在上海弄堂里,远远地看到三张通红的小面孔.走近一看是三个十岁左右的流浪儿,正披着破麻袋赤着脚,紧紧地围着一个烤山芋的炉子取暖.有两个孩子在雪地上不停地 ...查看


  • 读书手抄报:三毛自学成才
  • 三毛本名陈平,原籍浙江定海,1943 年生于四川重庆. 1948 年底,举家迁居台湾.童年的三毛并未立志当一名作家,却喜爱美术,她幻想将来成为一位画家的妻子. 三毛小时曾读过一本<三毛流浪记>,对她影响很大,从此便沉迷于书海之中 ...查看


  • 读书手抄报资料:三毛自学成才
  • 三毛本名陈平,原籍浙江定海,1943 年生于四川重庆. 1948 年底,举家迁居台湾.童年的三毛并未立志当一名作家,却喜爱美术,她幻想将来成为一位画家的妻子. 三毛小时曾读过一本<三毛流浪记>,对她影响很大,从此便沉迷于书海之中 ...查看


  • 读好书多读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等15篇心得体会范文合集
  • 读书心得体会 "好书是一味心灵良药",曾在浏览网页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时只觉得这是一句不错的话,看了作者写的故事稍稍感动了下,觉得他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还记得暑假看过的<教育先锋者档案>这本书,封面是淡黄的 ...查看


  • [读书笔记作文][三毛流浪记]
  • <三毛流浪记>是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漫画小说.1947年的一天晚上,画家张乐平冒着大雪走在上海弄堂里,远远地看到三张通红的小面孔.走近一看是三个十岁左右的流浪儿,正披着破麻袋赤着脚,紧紧地围着一个烤山芋的炉子取暖.有两个孩子在雪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