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思: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真实内涵谈起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bb9ae401013bra.html

在本体上知行本是合一的,只不过为私欲所隔断。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的理论根源,并非现代人所解释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古代是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西方认知学的,因为古代中国的哲学的认知是通过观像的整体观来认识世界的。人和天的关系就成了认识世界的中心,于是无论什么都打上"天人合一"的观念,练功,房事,居室风水都要符合天道。

王阳明心学中,心和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古人认为“人心通天,心本是天”,儒家讲究以人应天!王阳明心学当然是对心而言的,所以知行合一也是对天人合一而言,而非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具体而言:知行合一是针对修心而言,儒家修品和气功是合二为一的,可是有些人把修品的“行”和气功 的“知”分开了。那就出现生活中不能练功的支离破碎(没法真正天人合一),只有气功的顿悟,而不去实修,就不“诚”了,也就没法明明德和止于至善了。

儒家修养功夫讲究的是人心与道心的合一,合一之处便是纯呼天理没有半丝人欲在里面。这就是儒家十六字真传的“允执厥中”的内涵。宋儒明儒都遵循这一个比道家,佛家要早一千多年的真传。儒家十六字真传非孔子所产,而是再比孔子还要早一千多年。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载《尚书--大禹谟》,是我国上古时期有道明君大舜传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最早的心法,早于老子与释迦心法一千多年,被历代明师高贤称作十六字心法。

这十六字心传被儒家尊为十六字真传,又被称为“道统心传”,“允执厥中”是最早关于“中”的记载,对于道家老子“多言数求,不若守中”是从“道统心传”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是集成了上古文化的结果,并非原创。本质上“中庸之道”就是“太极之道”,太极一词是孔子所发明的,道家引用了这一文明成果。

人心对声色货利的欲望追求而产生贪嗔痴爱的念头,极大地危害着至善本性(道心),昧天良于昏暗不明之中,使妙明道心的明度逐渐微小,如乌云蔽日,暗淡无光,从而丧失理智,一念之差,悔恨千古,所以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引用)

王阳明立言的宗旨就是要我们通过,把“知”和“行”合起来,克制私欲达到——人心与道心的合一,俗称“天人合一”这是中华民族的最高追求。

天人合一来源于伏羲观像法,也就是观察和学习上天之道。而非道家或儒家的版权,以人心合天心工夫天人合一为此为最高之综合原理,与最高之相应原理,王阳明“知行合一”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克制私欲以人应天,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和“知行合一”是互为表里的,不可分割的,王阳明的立志的解释也体现了这一点(《传习录》中说:念念存天理就是立志)。

综上所述,王阳明是一个综罗百代的人物,是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巨人,明清六百多年杰出人物首屈一指的只有王阳明,北宋以来“敬﹑义夹持明诚两进”讲功夫上的争端在阳明手里算是归一了。阳明心学是和佛道两家并立的修身养性的学问,儒家修养功夫在王阳明手里重新恢复了昔日的光芒。

王阳明超过朱熹的地方在于“心无体,以天地万物的感应是非为体”这一句话很关键,因为他强调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这一道统心传。“中”(王阳明称良知)就是天人感应的产物。我在自己的悟道歌(原文载于《入道之难:我的二十年风雨气功路》)学习的体会写下来:

不修之修意为先,事事能定明中庸。

无我无物为合一,有我有物谓格物。

得意忘形为致知,正心诚意在得“中”。

以事为修要在定,不动心为第一关。

读书识理为辅助,通情达理既修儒。

此文“有我有物谓格物”就是强调天人感应(有我有物),我说格物就是造道,就是天人感应。照儒家的习惯这算立言吧?我认为功夫修养之要在于“存诚”见我写的《何为格物?》。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bb9ae401013bra.html

在本体上知行本是合一的,只不过为私欲所隔断。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的理论根源,并非现代人所解释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古代是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西方认知学的,因为古代中国的哲学的认知是通过观像的整体观来认识世界的。人和天的关系就成了认识世界的中心,于是无论什么都打上"天人合一"的观念,练功,房事,居室风水都要符合天道。

王阳明心学中,心和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古人认为“人心通天,心本是天”,儒家讲究以人应天!王阳明心学当然是对心而言的,所以知行合一也是对天人合一而言,而非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具体而言:知行合一是针对修心而言,儒家修品和气功是合二为一的,可是有些人把修品的“行”和气功 的“知”分开了。那就出现生活中不能练功的支离破碎(没法真正天人合一),只有气功的顿悟,而不去实修,就不“诚”了,也就没法明明德和止于至善了。

儒家修养功夫讲究的是人心与道心的合一,合一之处便是纯呼天理没有半丝人欲在里面。这就是儒家十六字真传的“允执厥中”的内涵。宋儒明儒都遵循这一个比道家,佛家要早一千多年的真传。儒家十六字真传非孔子所产,而是再比孔子还要早一千多年。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载《尚书--大禹谟》,是我国上古时期有道明君大舜传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最早的心法,早于老子与释迦心法一千多年,被历代明师高贤称作十六字心法。

这十六字心传被儒家尊为十六字真传,又被称为“道统心传”,“允执厥中”是最早关于“中”的记载,对于道家老子“多言数求,不若守中”是从“道统心传”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是集成了上古文化的结果,并非原创。本质上“中庸之道”就是“太极之道”,太极一词是孔子所发明的,道家引用了这一文明成果。

人心对声色货利的欲望追求而产生贪嗔痴爱的念头,极大地危害着至善本性(道心),昧天良于昏暗不明之中,使妙明道心的明度逐渐微小,如乌云蔽日,暗淡无光,从而丧失理智,一念之差,悔恨千古,所以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引用)

王阳明立言的宗旨就是要我们通过,把“知”和“行”合起来,克制私欲达到——人心与道心的合一,俗称“天人合一”这是中华民族的最高追求。

天人合一来源于伏羲观像法,也就是观察和学习上天之道。而非道家或儒家的版权,以人心合天心工夫天人合一为此为最高之综合原理,与最高之相应原理,王阳明“知行合一”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克制私欲以人应天,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和“知行合一”是互为表里的,不可分割的,王阳明的立志的解释也体现了这一点(《传习录》中说:念念存天理就是立志)。

综上所述,王阳明是一个综罗百代的人物,是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巨人,明清六百多年杰出人物首屈一指的只有王阳明,北宋以来“敬﹑义夹持明诚两进”讲功夫上的争端在阳明手里算是归一了。阳明心学是和佛道两家并立的修身养性的学问,儒家修养功夫在王阳明手里重新恢复了昔日的光芒。

王阳明超过朱熹的地方在于“心无体,以天地万物的感应是非为体”这一句话很关键,因为他强调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这一道统心传。“中”(王阳明称良知)就是天人感应的产物。我在自己的悟道歌(原文载于《入道之难:我的二十年风雨气功路》)学习的体会写下来:

不修之修意为先,事事能定明中庸。

无我无物为合一,有我有物谓格物。

得意忘形为致知,正心诚意在得“中”。

以事为修要在定,不动心为第一关。

读书识理为辅助,通情达理既修儒。

此文“有我有物谓格物”就是强调天人感应(有我有物),我说格物就是造道,就是天人感应。照儒家的习惯这算立言吧?我认为功夫修养之要在于“存诚”见我写的《何为格物?》。


相关文章

  • 王阳明_知行合一_本体论解读
  • 2010/4 王阳明"知行合一"本体论解读 肖剑平 摘 要:"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他知行合一论的基础,知.行之所以能合一者,乃在于本体之心.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查看


  • 王阳明心学 1
  • 哲学家王阳明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摘 要:王阳明心学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一方面是对心的经验的现象诠释学之理解,另一方面是对经验之心的理想价值如何得以全面实现和发展的超验批评,其最终目的是使"心"达到善与真的状 ...查看


  • 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六次重要转折点:读[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 在说本书<王阳明的六次突围>之前,不得不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的名字的来历便是来自于王阳明的"心学".陶行知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quo ...查看


  • 王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 通常阳明心学是作为被批判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形象出现在教科书中的,这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来说的.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哲学,阳明心学是明代中叶之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潮,其影响远播日本等国.王阳明的学说,大致由三个方面的 ...查看


  • 陶行知先生的多次易名
  • 陶行知先生的多次易名 2011-11-13 13:47:23| 分类: 文摘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陶行知先生的多次易名 范金豹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912年,他另取"陶知行"为名,次年将之用作 ...查看


  • 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浙江大学电子邮件系统
  • 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秦英君,1949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历史学教授.北京,100037 [内容提要]蒋介石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甚巨.作者从透视蒋介石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蒋介石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与其推崇儒家文化 ...查看


  • 天下无人,阳明子之言亦犹在!
  • 王阳明的良知说能够以流行发用或澄明显现的方式展示人生宇宙的真实,并唤醒人的实存生命的自觉,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意义世界的建构.良知本体与生命境界的统一,需要通过具体的人生实践活动来落实.从即本体即工夫,本体.工夫原不可分的角度看,致良知必然指 ...查看


  • 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的差异
  • 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的差异 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的,其中"知"是指认识,"行"是指 ...查看


  • 王阳明和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 行是知之始"--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教育观的转变 王阳明提出了"知是行之始"的观点.他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其论据是"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 ...查看


热门内容